第八节 块体运动
- 格式:ppt
- 大小:1.98 MB
- 文档页数:25
中国大陆地壳运动速度和块体运动作者:韩美涛闫俊义苏利娜张永奇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27期摘要:本文利用陆态网2009-2014期1947个区域站GPS观测结果,分析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特征;利用GPS观测结果结合地质块体划分,给出了各块体运动速度,最后对各点速度进行投影,分析了块体内部运动状态。
关键字:中国大陆;GPS;速度;块体运动1.前言大陆岩石圈构造变形与演化的地球动力学理论一直是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前缘领域。
完整、可靠的地壳运动速度场是对构造变形的定量描述,是揭开中国大陆新生代地球动力学之谜的关键之一[1]。
GPS观测结果由于观测精度高、覆盖范围大、几何和物理意义明确,且与构造应力关系密切,备受各国学者重视,使得在短时间内获取大范围地壳运动成为可能。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以下称“陆态网”)最主体部分由260个GNSS连续观测站和2000个GNSS区域站构成。
这些站点全面覆盖中国大陆,在一系列主要活动构造区、活动断裂带、地震重点危险区等进行了针对性的加密布设。
高精度、高空间分辨率的GPS站为研究中国大陆现今地壳构造运动及其动力学机制提供珍贵的基础资料。
王琪、张培震、黄立人等[1,3-6]采用了大量GPS 观测站的原始资料,获取了中国大陆地壳运动的速度图像,并对其进行了解释。
本文结合中国大陆的活动地质构造,和陆态网GPS区域站速度研究中国大陆地壳运动及其内部不同地块的运动状态。
2.GPS速度中国大陆位于欧亚板块的东南部,东部受西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俯冲、消减的影响,形成一系列与弧后扩张有关的陆缘海伸展和断陷盆地;西部和西南部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构造影响,形成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千km的大陆内部构造变形带和地震带。
北部为贝加尔裂谷带张开影响及西伯利亚块体的向南推挤。
来自板块边界的作用力是中国大陆新生代和现今构造变形的主要动力来源,强烈影响着中国大陆现今地形轮廓变化规律和趋势[5]。
自然地理学第四版(伍光和)名词解释差:日月引力对地球产生的力矩使地球赤道面向黄道面趋近,由于地球不断自转,按照陀螺运动原理,自转轴然绕黄道轴旋进,而黄赤交角不变。
当地球自转轴旋进时,春分点西移,故地球自转不到一周即可两次经过春点。
这就是岁差。
(2013)动:月球每月两次通过地球赤道面,这就在地轴旋进的平均位置上附加了一个短周期摆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扫过的轨迹成为荷叶边形的锥面,而不是一般的圆锥面。
附加在圆上的这种短周期摆动叫做章动。
德勒章动:由于地球质量分布不均匀,真正的极点位置(地球的形状轴与地面的交点)常常发生变化,因此自转轴将围绕新极点旋转。
这一现象称为极移,实际上是地球的自由章动,或按发现者的名字称为钱德勒章动。
(2008)分点:从地球上看,太阳沿黄道逆时针运动,黄道和赤道在天球上存在相距180°的两个交点,其中太阳沿黄道天赤道以南向北通过天赤道的那一点,称为春分点度:地面点沿铅垂线对赤道面的夹角。
度:某一点所在经线平面与本初子午面之间的夹角。
道:通过地心并和地轴垂直的平面与地面相交而成的圆即为赤道。
道与黄道面:太阳位于地球的轨道面上,从地球上看来,太阳好像中年在这个平面上运动,这就是太阳的视运。
太阳视运动的路线叫做黄道。
黄道所在的黄道面与与地球公转轨道面是重合的。
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二面角叫做黄赤交角,为23°27′。
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
地水准面:壳: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称为地壳,在大陆平均厚度35 km,在大洋下平均厚 5 km。
(2008)幔:莫霍面以下,深度为35——2900km的圈层称为地幔。
个别缺乏地壳处,如大西洋中部,地幔也可形成地球表面。
物:矿物是单位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物理化学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是构成岩石基本单元。
(2009、2012)石:造岩矿物按一定的结构集合而成的地质体称为岩石。
第五章地貌前言:地貌(或称地形),指地球表面由内外动力共同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
地貌动力(营力),分为内动力与外动力。
内动力: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
外动力:太阳辐射能通过大气、水和生物作用(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风力作用、波浪作用)等形式表现的力。
气候对外力及其组合,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湿润区流水作用旺盛,干旱区风力作用强大,热带、亚热带地区喀斯特作用普遍,寒区冰川冰缘作用占优势。
内外动力,均与重力有关。
因此重力作用是地貌形成的前提。
岩石是地貌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一、地貌成因:1、构造运动和地貌发育:构造运动①,造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因而成为形成地表宏观地貌的决定性因素。
仅以陆地而论,巨大的高原、盆地、平原与地块的整体升降运动有关。
巨大的山脉、山系,与地壳褶皱带相联系。
在中观尺度,呈上升运动的水平构造,是形成桌状山、方山与丹霞地貌的前提。
单斜构造,是形成单面山、猪背山必不可少的条件。
褶曲构造可形成背斜山与向斜谷、穹状山和坳陷盆地。
断层构造可形成断层崖、断层谷、错断山脊、地垒山与地堑谷、断块山。
火山活动可以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熔岩高原等。
2、地貌形成的气候因素:大多数地貌外动力都受气候因素的控制。
气候水热组合状况不同,导致外力的性质、强度和组合状况发生差异,最终将形成不同的地貌类型及组合。
高纬和高山寒冷气候,冰川和冰缘作用②成为主要外动力。
在冰川作用下,山地将形成角峰、刃脊、U型谷、冰碛垄、冰碛堤、冰碛丘陵等冰川地貌,以及冻胀丘、融冻泥流、石河、石带、石海等冰缘地貌。
温湿气候条件下,地表径流多,流水作用成为主导外力。
湿热气候条件下,流水作用虽然仍是主导外力,但同时化学风化作用强烈,红色风化壳普遍较厚,植被有效削弱了流水侵蚀力,平原、缓丘、穹状基岩岛成为最常见的地貌类型。
干旱气候条件下,风和间歇性洪流,成为主要外力。
相应的地貌类型有风蚀残丘、风蚀洼地、沙丘、沙垅、洪积扇等。
第十七章块体运动(负荷地质作用)§1.概述一、概念:地表各种土层、岩体,由于自重,并在外因的触发下发生的垂直下落或沿斜坡下移的作用。
(重力地质作用,块体运动)二、特点:1.固体或半固体的物质运动2.运动的块体即是动力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
动力是本身的重力,同时强调块体本身的破坏,及其对岩石的破坏。
3.地质体:旧平衡→新平衡的过程。
三、动力来源1.重力——重力是决定块体运动的内因,地面上任何物体受自身重力影响都有沿坡向下移动的趋势。
2.触发力——引起块体运动的外因。
①降雨是水分的加入,一方面加重了块全重量,同时起润滑作用。
②冰雪覆盖,加重块体重量。
③风吹、雷电轰击,使块体受到暂短的推力。
④地震、人工爆破、震动。
⑤掏蚀、块体下部失去支撑。
按块体物质的组成,坡度的陡缓,运动速度的快慢,将块体运动分为:崩落、潜移、滑动、流动。
§2.崩落、潜移和滑动作用(固体运动)一、崩落作用:指陡坡上的岩块脱离基岩,迅速向下垮落并沿山坡滚动,最终在坡脚下堆积的整个过程。
常发生在高山地区及河岸、海岸的陡崖处,当地形坡度>45°时易发生崩落作用。
1.崩落的发生及运动在陡坡、岩坎上的岩块,往往具有明显的或隐伏的裂隙,长期风化作用下裂隙逐渐扩大,一旦外界触发,很容易发生崩落。
例如:(1)山陡坡上近陡坡边缘的岩石,由于山体的侧向压力在临空面集中,外界触发,即可向临空面崩崩击,发生山崩。
(2)断层带的岩坎上,岩石裂隙发育易发生崩落。
根据崩落物的运动可分为三种崩落形式:(1) 撒落:发生在岩石裂隙发育的陡崖上,指沿裂隙碎裂的大小岩块,向山坡下滚落的过程。
滚石向坡下运动,有跳跃式和滚动 式两种形式。
一般近球状——滚动棱角状——跳跃通常滚石开始运动是以速度慢以滚动为主,很快由于策略加速度的影响,速度加快,就变成了跳跃式运动。
滚石在运动中一面撞击破坏斜坡上的基岩,同时也不断粉碎自身,随着山坡变缓,以及滚石——滚石、滚石——基岩之间的碰撞、磨擦,使滚石动能减小,最终堆积在山脚下,完成了撒落的全部过程。
第八章地表形态外营力:阳光、空气、水、生活等因素,不断破坏、分解地球表面的岩石,使岩石变成碎石、沙子、泥土。
在流水、风力等影响下,又产生侵蚀、搬运、堆积作用。
这种来自地球外部的改变地球表面形态的力量,叫外营力。
它使地面趋向平坦。
内营力:地壳运动产生强大水平挤压力,可以造成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等。
这种强大的力来自地球内部,叫内营力。
它使地面变得高低不平。
内营力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海洋、构造山系与拗陷盆地等基本地貌格架,总的趋势是增加起伏。
外营力对这个格架不断进行风化、侵蚀、剥蚀,并把破坏了的物质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削高填低。
上述过程相互交叉、循环往复,呈现出一定的地貌轮回。
因此,地貌的变化发展受地球内营力作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1内营力与构造地貌1.1地壳运动与地貌发育(1) 地壳运动及其对地貌发育的影响地壳运动是地球内动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变化和活动,它使地壳发生变形和位移,形成各种形迹的地质构造,并引起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有两种最基本的方向: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地壳水平运动往往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和断裂构造,所以又称为造山运动。
地壳的垂直运动是地壳沿地球半径方向进行的上升和下降运动。
垂直运动常常表现为大规模的隆起或拗陷,造成地势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在全球尺度上,地壳上升使海水退却,部分海底上升为陆地;地壳下沉使海水入侵,原来的陆地变成海洋,所以地壳垂直运动又称为造陆运动。
实际上,地壳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往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运动的结果也常常相互渗透、相互叠加。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往往是派生的。
地壳运动具有不同的幅度和规模。
地壳运动的速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不均等的,有快有慢、有强有弱。
再加上不同的方向,就产生了不同的幅度和规模。
当运动的方向在长时期内保持一致而且速度较快时,其运动幅度可能就较大;若运动方向多变或速度较慢,则运动幅度可能就较小。
一年级体育课教案第1课时时间:教材(室内课)引导课体育常识:做早操的好处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做早操的好处,知道体育课简单的常规要求。
2、使学生养成认真做操,遵守课堂常规的习惯,以及坐、立、行正确的身体姿 ^态。
3、培养学生能够经常做早操,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顺序、教学内容、场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数、时、强开始部分一、唱歌:二、师生问好:三、宣布本次课的内容和任务:四、点名;教室1、教师语言要清晰。
2、讲解课堂要求任务。
学生坐在教室里按自己的座位坐好。
基础部分一、讲解本学期体育课的要求和任务内容。
二、讲解做早操的好处。
1、能够清醒头脑,有利于学习。
2、能够呼吸新空气,有利于健康。
3、能够全面锻炼身体,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姿态。
4、能够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教室1、教室讲解语言要清晰。
2、要求:①、学生认真遵守纪律。
②、养成良好的坐立行的正确姿态。
③、能够自觉做到无故旷课,迟到,有事要请假。
学生坐在教室里按自己的座位坐好。
顺序、教学内容、场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数、时、强基础部分重点;了解做早操的好处。
难点;养成良好的做早操的习惯。
一、小游戏:(抓手指)规则:1、手放平。
2、食指尖必须顶着手掌心。
3、听到教师口令后才能抓手指。
教室1、教师讲解游戏的方法和规则。
2、教师做示范。
3、学生练习和游戏。
1、学生认真听讲游戏方法和规则2、学生练习。
3、学生进行游戏。
小结一、总结本次课的情况。
二、下课。
教室教师总结本次可的情况。
学生按教室的座位坐好。
第2课时时间:教材1、队列队形:立正、稍息、集合、解散;2、游戏;块块集合目的4、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整队的方法和要领。
5、培养学生身体的正确姿势,发展空间体位感觉。
6培养学生的纪律性,组织性和集体主义精神。
顺序教学内容场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数时强准备部分一、课堂常规:1、体委整队、师生问好、报告人数、检查服装。
2、宣布课的内容和任务。
二、准备活动:1、小游戏;抓人”2、做二到三节简单徒手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