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策性银行的行为偏离与立法校准
- 格式:pdf
- 大小:294.99 KB
- 文档页数:5
我国政策性银行的若干探讨一、政策性银行理论概述介绍所谓政策性银行系指那些多由政府创立、参股或保证的,不以营利为目的,专门为贯彻、配合政府社会经济政策或意图,在特定的业务领域内,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充当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进步、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工具的金融机构。
二、我国政策性银行制度源由及现状1.现行制度安排的源由(1)弥补市场资源配置不足。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市场经济刚起步,经济结构不合理问题一直困扰着经济发展。
房地产热、开发区热导致投资过度膨胀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占用了大量信贷资金,使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因缺乏投资,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
(2)解决收购资金“打白条”需要。
1994年以前,我国粮棉收购资金采取“地方财政、购销企业和农行各三分之一”的解决办法,地方财政和购销企业资金经常出现缺口,给农民“打白条”现象严重,直接侵害了农民利益,引起了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
(3)专业银行商业化经营需要。
专业银行既按国家要求办理政策性贷款,又按利润最大化原则开展商业性业务。
由于农业开发、基础设施等投资周期长、数额大,专业银行不愿按国家要求发放政策性贷款,而把政策性资金挪用于高盈利项目,形成政策性项目资金硬缺口,倒逼央行扩大基础货币投放,导致货币供给“闸门”失控;另一方面,专业银行经办政策性业务掩盖了实际经营亏损。
2.业务范围及资金来源(1)业务范围。
三家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围如表1所示。
(2)主要资金来源。
一是财政部拨付资本金733.8亿元;二是发行金融债券。
1998年前,由中国人民银行向各金融机构用派购方式发行,1998年9月开始实行市场化招标发行。
仅2002年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就发行债券3075亿元,2002年我国政策性银行存量债券达10254亿元,政策性金融债券已成为我国债券市场中仅次于国债的第二大券种,余额占当年GDP的9.9%.到今年5月底,政策性金融债券已占全国债券余额的35%;三是境外筹资。
调查研究Research政策性银行立法的必要性及对策建议应制定政策性银行法,从法律层面规范政策性银行的经营行为O■杨喻茗我国政策性银行作为改革开放、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诞生、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背景。
经过二十多年的运营实践,在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暴露岀诸如没有专门立法、经营范围存在交叉、筹资方式单一、风险补偿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策性与金融性结合最大效应的发挥,给监管部门开展业务监督带来—定影响。
本文从政策性银行成立背景、发展历程和立法现状入手,梳理分析我国政策性银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立法角度提出一些想法与建议。
一、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发展历程及立法现状为实现市场经济体系的宏观战略目标,最大限度发挥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克服商业银行因兼营商业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而导致经营目标模糊、经营缺乏效率、管理体制僵化等弊端,1993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政企分离”改革,将政策性业务从国有商业银行分立出来,设立三家政策性银行,以减轻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政策性业务的负担/994年,国家幵发银行、中国进岀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相继成立。
成立以来,政策性银行分别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较好地发挥了宏观调控和逆周期调节作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策性银行面临的任务和经营条件也在随之发生变化o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同意国家开发银行深化改革方案的批复》《关于同意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实施总体方案的批复》《关于同意中国进出口银行改革实施总体方案的批复》。
明确将国幵行定位为开发性金融机构,明确提出农发行要坚持政策性业务为主,进出口银行要强化政策性职能定位。
《扌腹》确立了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和运营的基本框架,有利于鳏性金融体系更好地发挥作用。
然而,《批复》仅体现了政策性银彳予运营的总体方向,相关的法律空白仍未填补。
除《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之外,政策性银行运行所遵循的规定散见于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当中,存在系统性较差、确定性较弱、法律位阶低等特点。
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民法学科毕业论文选题1、论民法的渊源2、民法基本原则研究3、论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4、宣告失踪与宣告死亡问题研究5、监护制度研究6、论法人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7、合伙制度研究8、论撤销权9、论无权代理与表见代理10、关于民事时效制度的完善11、现代化背景下的人身权问题研究12、互联网领域的隐私权保护13、“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与限制14、关于自由权的理解与保护15、关于死者人格权的保护16、法人人格权问题研究17、论精神损害赔偿18、论物权法的原则19、论物上请求权20、用益物权研究21、论物权的公示公信22、关于相邻权的范围及其保护23、论地役权24、论善意取得25、论土地承包经营权26、论水资源使用权27、共有法律制度研究28、试论重押禁止29、论权利质权30、论取得时效31、知识产权权利冲突及其司法裁量32、我国高新技术中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33、互联网上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及其法律救济34、论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35、 WTO与知识产权保护36、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研究37、服装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38、论合同法的原则39、关于合同的成立与生效40、论缔约过失责任41、格式合同及其效力的分析42、违约责任归则原则的分析43、论附随义务44、论情势变更45、关于双务合同中抗辩权的研究46、论有名合同的扩展与完善47、论债权人代位权48、侵权行为构成要件之辨析49、论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50、关于特殊侵权行为若干问题研究51、论共同侵权行为52、论学校事故及其赔偿53、试论配偶权54、离婚损害赔偿问题研究55、无效婚姻制度研究56、夫妻关系法律问题研究57、论继承权58、论代位继承与转继承59、遗嘱继承制度研究60、论现代社会中的父母子女关系诉讼法学科毕业论文选题1、论无罪推定原则2、论刑事诉讼中的司法独立3、论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4、论刑事证据的可采性5、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6、论侦查程序中的人权保障7、沉默权原则在我国的立法思考8、论死刑核准权9、刑事诉讼中强制措施的完善10、论刑事诉讼中的检察监督11、论刑事诉讼中的控辨平衡12、辩护律师调查取证权的缺陷与完善13、论刑事诉讼中的简易程序14、论辩诉交易15、论死刑复核程序的完善16、论刑事审判监督程序17、论刑事诉讼中证人作证制度18、我国审前羁押司法审查制度的构想19、刑事诉讼中非法占据排除原则的构建20、论刑事诉讼中审判委员会制度的改革21、刑讯逼供的法理分析与对策22、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护23、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24、论陪审制25、刑事诉讼中的法官庭外调查权探析26、论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倒置27、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辩护权的保障28、警察出庭作证制度探析29、刑事证据质证制度的完善30、论刑事诉讼中的自诉权31、论刑事司法人员的司法理念32、民事诉讼模式的选择与构建33、论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34、论民事诉讼价值35、论法官中立36、论诉权37、论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38、论程序意义上的当事人39、论当事人的追加40、代表人诉讼制度研究41、论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42、司法鉴定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43、论电子证据44、论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45、证明责任分配制度研究46、论民事诉讼审级制度存在的缺陷及完善47、法院调解制度研究48、论证据交换49、举证时限制度研究50、民事诉讼起诉条件的重新认识51、建立审前准备程序的思考52、论司法行政化的弊端及克服53、论民事强制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54、人身执行问题研究55、代位执行制度论56、“执行难”的成因与对策分析57、论民事审判的检察监督58、建立民事公诉制度的构想59、关于再审程序的重新构建60、论民事简易程序经济法商法方向毕业论文选题1.论经济法与行政法的互动关系2.经济法与社会法关系辨正3.经济法与弱势群体的保护4.市场经济与反垄断的立法建设5.论规模经济与反垄断法的关系6.我国反垄断法的价值取向7.反垄断法若干问题的比较研究8.加入WTO与加强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的研究9.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精神10.新型消费领域消费者权利保护研究11.税负公平原则和农村税费改革12.税收司法保障研究13.税法公平价值论14.政策性银行运行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15.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资银行的监管策略研究16.银行业与证券业混业经营的若干法律问题17.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在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18.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基础19.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20.新形势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与法律制度的建构21.国外社会保障税对我国社会保障税法的借鉴22.国外社会救助制度的比较与借鉴23.工伤保险若干法律问题研究24.论土地征用制度25.房地产项目公司的法律问题研究26.土地储备制度研究27.论农村土地承包制度28.农村土地权属法律模式研究29.城市失地农民利益保护的法律思考30.罢工权法律制度研究31.劳动合同若干法律问题研究32.劳动争议解决程序研究33.论商法的基本原则34.我国证券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修改建议35.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法律监管36.证券发行保荐人民事责任研究37.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制度研究38.试论我国证券发行制度的完善39.试论我国企业立法体系的重构40.合伙协议法律性质研究41.公司章程法律性质研究42.论有限责任与债权人保护43.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机制创新研究44.上市公司小股东利益保护机制研究45.破产法若干问题研究46.论独立董事的义务47.公司资本制度研究48.论股权49.我国股份回购的现实意义与立法完善50.股东知情权研究51.企业并购的若干法律问题研究52.关联交易法律问题研究53.股东诉权的司法实务研究54.股权转让合同效力与股东登记的法律问题研究55.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立法模式及其发展趋势56.清算中公司的性质及其责任的承担57.审理证券虚假陈述民事赔偿的法律问题研究58.论保险利益59.票据权利研究60.信托的法律性质与基本理念61.保险委付研究62.论保险中的诚实信用原则国际法毕业论文选题1、从国际法上看人权与国家主权;2、海洋法公约与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研究;3、“反恐”国际合作与国际法规范研究;4、联合国反腐公约、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的实证研究;5、 BOT项目的法律问题研究;6、国际贸易中的欺诈与防范;7、 WTO规则在我国的适用;8、中国国际私法的立法模式选择;9、国际私法趋同化趋势研究;10、公共秩序保留在我国的适用;理论法学毕业论文选题一、法理学1、论法学本科教育与司法考试2、论法的形式理性、价值理性与实践理性3、论法律规则与法律原则的关系4、论公法与私法的划分5、论社会法第三部门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6、论法的规范性与社会性7、论权利本位与刑事法的谦抑8、法律权利的规范分析9、论程序的功能10、论法的位阶或法的效力等级规则制度研究11、法律行为制度和法的调整方式12、论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13、应然与实存:中国的司法独立14、论司法权与诉讼权15、中国立法程序的实证分析16、正当程序与中国法治17、对我国法律解释制度的研究和思考18、中国法律职业的问题及其发展路向19、中国的法律移植和法的“本土化”20、论法与传统二、法制史一中法史1、西周诉讼制度研究2、周代契约制度研究3、法家思想研究4、唐律探索5、唐代刑事法研究6、宋代经济立法探析7、清末变法修律研讨8、中国近代宪政立法研究9、中国反腐立法研究10、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二外法史1、古希腊民主制度探索2、罗马私法体系研究3、中世纪商法研究4、西方教会法研究5、美国宪政制度发展研究6、法国行政法制发展研究7、德国民商法制发展研究8、两大法系诉讼制度比较研究9、西方自然法思想发展研究10、西方人权立法发展探索三、宪法学1、论宪法的效力与实效2、论宪法权利的演进3、论人民主权原则与基本人权原则的关系4、论制宪权与立法权的关系5、关于中国违宪审查制度的思考6、司法权与行政权的比较研究7、完善我国选举制度的思考8、地方自治及其中国问题9、论宪法社会权10、表达自由的规范分析11、修宪程序研究12、论宪法经济自由权的演进13、中国问题:迁徙自由的社会实证分析14、中国的宪法修正案研究四、行政法学1、论行政权的范围及其演进2、论行政合理性原则3、中外行政主体理论比较研究4、论行政行为的效力5、行政许可的规范分析6、行政立法程序研究7、论中国的行政强制制度8、论行政作用的多元化9、行政复议司法化研究10、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比较研究11、论行政不作为12、论行政诉讼类型13、论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14、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缺陷及完善15、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刑法学、犯罪学毕业论文选题目1. 论犯罪的概念2. 论罪刑法定原则3. 论罪刑相适应原则4. 论刑法中的人身危险性5. 社区矫正制度研究6. 试论刑法的谦抑性7. 论刑法与人权保护8. 论刑事责任与刑法价值的实现9. 论私营企业的刑法保护10. 论我国刑事判例制度的建设11. 论刑法的解释12. 论扩张解释与类推解释的界限13. 论我国犯罪构成的模式14.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研究15. 大学生犯罪的刑罚研究16. 单位犯罪若干问题研究17. 论期待可能性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借鉴18. 不作为犯若干问题研究19. 罪过的若干问题研究20. 间接故意若干问题研究21. 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辨析22. 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辨析23. 犯罪中止基本问题研究24. 犯罪未遂基本问题研究25. 正当防卫研究26. 论无过当防卫27. 紧急避险的认定研究28. 共同犯罪的认定29. 论共同犯罪中的实行过限问题30. 教唆犯若干问题研究31. 论牵连犯的定罪与处罚32. 论死刑理念及中国死刑立法33. 论刑罚理念的转变34. 论刑罚的预防功能35. 社区矫正制度研究36. 行刑社会化问题研究37. 累犯制度研究38. 缓刑若干问题研究39. 自首问题研究40. 罚金刑研究41. 资格刑研究42. 假释制度研究43. 论前科消灭制度与罪犯的再社会化44. 持有型犯罪若干问题研究45. 交通肇事罪若干问题研究46. 论合同诈骗罪47. 信用证诈骗罪研究48. 有组织犯罪问题研究49. 论洗钱罪50. 我国着作权刑法保护的立法思考51. 论绑架罪52. 抢劫罪研究53. 盗窃罪若干问题研究54. 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55. 侵占罪探究56. 贪污罪疑难问题研究57. 受贿罪共同犯罪问题研究58. 挪用公款罪的若干疑难问题研究59.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若干问题研究60. 渎职罪若干问题研究61、论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系统62、刑罚的预防犯罪价值63、试论改革开放后犯罪的新特点64、论市场经济对犯罪的影响65、论有组织犯罪的治理对策66、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防治对策67、暴力犯罪的特点、原因与防治对策68、贪污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预防69、贿赂犯罪的原因、特点与预防70、计算机犯罪特点、原因与防治对策71、女性犯罪的原因与防治对策72、当代大学生犯罪之剖析73、对当前我国职务犯罪现象的几点思考74、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与控制75、智力、气质、生物因素与犯罪的关系。
什么是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的特征政策性银行是指由政府发起、出资成立,为贯彻和配合政府特定经济政策和意图而进行融资和信用活动的机构。
那么你对政策性银行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政策性银行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政策性银行的目的1、补充和完善市场融资机制。
政策性银行的融资对象,一般是限制在那些社会发展需要而商业性金融机构又不愿意提供资金的银行或项目,因此可以补充商业性融资的缺陷,完善金融体系的功能。
2、诱导和牵制商业性资金的流向。
一是政策性银行通过自身的先行投资行为,给商业性金融机构指示了国家经济政策的导向和支持重心,从而消除商业性金融机构的疑虑,带动商业性资金参与;二是政策性银行通过提供低息或贴息贷款可以部分弥补项目投资利润低而又无保证的不足,从而吸引商业性资金的参与;三是政策性银行通过对基础行或新兴行业的投入,可以打开经济发展的瓶颈或开辟新的市场,促使商业性资金的后续跟进。
3、提供专业性的金融服务。
政策性银行一般为特定的行业或者领域提供金融服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聚集了一大批精通业务的技术人员,可以为这些领域提供专业化的金融服务。
设立国家开发银行的主要目的是,一方面为国家重点建设融通资金,保证关系国民经济全局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建设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把当时分散管理的国家投资基金集中起来,建立投资贷款审查制度,赋予开发银行一定的投资贷款决策权,并要求其承担相应的责任与风险,以防止盲目投资,重复建设。
政策性银行的特征政策性银行不同于政府的中央银行,也不同于其他商业银行,它的重要作用在于弥补商业银行在资金配置上的缺陷,从而健全与优化一国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
与其他银行相比,政策性银行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从资本金性质看,政策性银行一般由政府财政拨款出资或政府参股设立,由政府控股,与政府保持着密切关系。
如德国(复兴开发银行法)规定:复兴开发银行为政府所有,其中联邦政府占80%的股份,各州政府占20%的股份。
浅析我国政策性银行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一我国政策性银行概述政策性银行是专门为贯彻和配合政府社会和经济发展政策或意图,在某一领域内从事特定融资活动的金融机构,是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1994年以前,我国的四家国有专业银行不仅经营商业性银行业务,还要兼营政策性银行业务,执行国家的政策指令,向重点扶植和发展的产业提供贷款等。
这种经营模式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形势的发展,于是我们国家在1994年先后设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将四家专业银行经营的政策性业务分离出来,由它们来专门经营。
这些政策性银行作为具有银行属性和承担政府金融职责的金融机构,其地位的特殊性,决定了监管机构对其监管也具有特殊性。
对我国政策性银行实行有效监管,就是要完善法制建设,对监管架构进行改革,强化和完善内部、外部监管体系,建立资本金补充和风险补偿机制,以保证政策性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和作用。
二我国政策性银行法律制度现状毋庸置疑,三大政策性银行自成立以来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就当前我国政策性银行的法律制度来看,有关政策性银行的立法严重滞后,并无系统和专门性的规定,而是零散存在于一些决定、命令、规章等规范性文件之中。
就这些规定的内容来看,也只是对政策性银行的性质业务范围和资金来源等基础性问题进行了规定,仅仅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这使得我国政策性银行在具体操作和运行时缺乏专门的法律进行规范,法律的缺位已经极大地制约了政策性银行的发展经过收集和整理,目前我国关于政策性银行立法文件主要分为三类,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和决定、命令和规章。
1.关于政策性银行的法律目前我国政策性银行的相关法律主要集中在监管方面,但是并无一部专门的法律进行规定。
如我国 1995 年 3 月颁布实施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 35 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对国家政策性银行的金融业务,进行指导和监督。
试论我国的政策性银行作者:韩峰来源:《时代金融》2011年第18期【摘要】我国政策性银行是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设立是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要实现政策性与商业性金融的相互分离,同时也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对资金的需求的大背景下设立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不断提速,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这使得我国政策性银行的一些弊端和缺陷在实践中逐渐显现。
【关键词】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政策性金融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制度安排,它由一国政府所支持,并以国家信用作为基础,在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的目标下,通过对特定的领域、行业、地区和项目提供特定的融资支持来体现政府的政策目标,并贯彻国家的相关政策。
我国政策性银行是政策性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们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为了实现政策性与商业性金融的分离,同时也为了满足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需求而设立的。
2000年以后,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效日益显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也逐步深入,我国政策性银行的一些弊端在不断发展的实践开始逐渐显现。
一、政策性银行概念与特点分析1.什么是政策性银行?政策性银行一般是指由政府创立或作为担保,并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在金融和市场的框架内运行发展,除盈利外还有政策目的,即贯彻与配合政府所实施的社会经济相关政策,并为生产产业、基础设施以及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经济活动领域提供相关贷款,支持西部等欠发达地区的开发,并为其发展提供具有创造性的超前供给以及诱导性的中长期批发的投融资业务的一种金融机构。
2.政策性银行的特点分析。
政策性银行作为现代金融机构体系的重要组成,又一国比较特殊金融机构,其在设立宗旨、组织体制、经营目标、业务领域和监管等方面,与商业性金融机构有所区别。
总的来说,政策性金融机构通常具有以下基本特点:(1)其由主导政府创立,政府参股或提供担保;(2)其并不不完全以盈利为目标,更多的可能是一种政策性导向的体现;(3)政策性银行一般面向特定的业务领域和业务对象;(4)政策性银行的设立与运行都有独立的法律依据。
论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纠正机制目前我国公共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和扭曲,这不仅严重降低了政策的实际效果,而且对国家发展的整体战略布局造成重大影响。
本文论述了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和政策执行偏差的各种表现;分析了我国公共政策执行偏差的原因;提出了完善政策执行偏差的纠正机制的对策建议。
标签:公共政策;政策执行偏差;纠正机制美国公共政策的学者艾利森曾说过,“在实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则取决于有效的执行。
”政策执行的彻底程度、准确程度对政策的实际效果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在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往往是无法保证政策的彻底执行和准确执行,从而导致政策执行出现偏差。
一、我国公共政策执行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一)政策执行过程中权力配置问题一方面,地方政府获得自主权后,逐渐发展壮大,以至于开始影响中央宏观调控的执行。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策执行出现偏差。
敷衍执行、部分执行甚至替代执行等在政策上做小动作的现象屡屡出现。
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为了树立中央权威,强化宏观调控,又开始收回之前下放的权力,地方政府失去了部分自主权,不得不服从中央的命令,然而,地方失去之前的行政权力后,也失去了很大的行政积极性,从而降低了政策执行的效率,甚至对于政策采取机械执行的方式,无法达到政策预定效果。
这就出现了在权力配置上“一放就乱,一收就紧”的恶性循环。
(二)政策执行需要经过的行政层级过多政策执行的过程是从高层政府向基层政府传达的过程,也是政策从抽象化到具体化的过程。
目前,中国的政府层级分为中央、省、市、县四级,层层下发的政策,难免不会出现偏差。
比如,在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关闭国有煤矿矿办小井和乡镇煤矿停产整顿的紧急通知》,某省接到通知后,下发给各地方政府并督促制定了具体要求和任务。
到下半年,关闭全部矿办小井22处,关闭乡镇煤矿619处。
但是,对照国务院办公厅原政策文件的要求,有些地方政府对上级政策精神的贯彻还存在不少差距。
我国政策性银行的改革及其模式选择探析作者:王志方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3年第14期摘要:我国政策性金融体系是通过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确立起来的,为的是充分发挥金融宏观调控和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使其发展成为适应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现代化商业银行,我国于1994年开始金融体制改革,将政策性金融业务于商业性金融业务相分离,相继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均直属国务院领导。
关键词:政策性银行;改革;金融体制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一、政策性银行改革中面临的主要问题1.法律制度不健全我国政策性银行至今没有单独的立法,成立时国务院的批复文件也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变化而修订,成为目前还只停留在经营条例层次上、规章制度,缺乏严格意义上的法律保证和规范。
已成为制约政策性银行自身发展的一个瓶颈,同时给中央银行的监管也造成了无法可依窘境。
然而国外政策性银行的建立,一般都是先立法,再依法设立并经营,它们在政府支持的产业范围和方向内独立决策与经营,是自主经营、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独立法人。
2.职能定位不明确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在法律地位上市平等的,政策性银行依法享有某些优惠待遇,但并无凌驾于商业银行之上的权利。
政策性银行基本边界应是补充商业银行的不足和弥补市场失灵。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日趋完善,市场机制日益成熟,其行为边界也应得到随之得到进一步的扩展,从单纯的补充作用扩展到在某些领域的适度竞争,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政策性银行的盈利能力,减少对国家财政的依赖,促进我国整体金融产业效率的提高。
到目前为止,政府对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定位及其调整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3.未能实现“双目标”的统一政策性银行作为其职能的特殊性,就必然要体现盈利性和政策性“双目标”的统一,平衡好经济目标与政策目标两者之间的关系。
政策性信贷资金不同于财政资金的使用,但也不能像商业性信贷一样追求利润最大化。
国内政策性银行及改革措施摘要:国内政策性银行是我国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经济建设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改革开放深化,政策性银行在当下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较大的发展问题,这对于经济建设以及政策性银行本身的发展来说,十分不利。
所以,对国内政策性银行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是当下政策性银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首要问题。
本文对国内政策性银行的研究,主要针对于其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改革措施方面,通过研究和分析,阐述了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期更好促进政策性银行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政策性银行;存在问题;改革措施就目前经济发展形势来看,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导致各国间经济贸易往来频繁,金融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金融市场竞争越发激烈。
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国内金融机构改革日益迫切,提升金融机构竞争能力,使我国金融机构能够在国际竞争中保证竞争优势,是当下金融行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政策性银行是我国金融机构的主体,在国内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在金融全球化浪潮影响下,政策性银行必须做出相应调整,更好地满足当下金融行业发展规律,才能更好地实现发展目标。
一、政策性银行概述1.政策性银行性质政策性银行,是由国家权力机构支持,以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为主要目的金融机构。
政策性银行的绝对控股权在国家权利机构手中,重大的经济决策需要以国家意愿为主。
我国政策性银行最重要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宏观调控需要,对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更好的投资活动,以此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政策性银行的性质介于国家财政和商业银行两者之间,它根据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对一些项目进行资金扶持,促进项目发展。
同时,政策性银行还服务于公共事业,保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
政策性银行的发展,由于不是以盈利为目的,所以很多项目发展过程中,政策性银行的经济效益很难得到保证,有些项目甚至处于亏本状态。
所以说,政策性银行的社会效益要远远高于经济效益,这是由于其自身性质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