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刘易斯模型的“民工荒”问题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02.16 KB
- 文档页数:2
“民工荒”现象劳动经济分析及对策摘要:2004年春季,我国以东莞为代表的东南沿海地区突然出现了“民工荒”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民工荒”的势头并没有减弱。
到200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民工荒”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村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农业大国来说,发生“民工荒”似乎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因此,“民工荒”的出现就很快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也成为经济学界讨论和研究的一个热点。
关键词:民工荒劳动供给对策一、“民工荒”背景工资偏低又遭遇物价上涨是“民工荒”产生的根本原因。
据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4年的1—9月份消费物价指数同比增长4.1%,这便相当于农民工的实际工资下降了4.1%。
而粮食价格从负增长转为正增长的影响也是致命的。
粮价的高速增长对于其它居民的影响也许并不大,但对于恩格尔系数较大的农民工无疑是雪上加霜,以致在城市打工所拿的名义上与过去相等的工资甚至无法维持和过去相当的生活水平。
而当前的现实是,工资水平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物价和消费水平却不断提高,尤其是2003年以来,中国的物价呈现恢复性上涨,cpi(消费者价格指数)由过去的负增长转为现阶段的4%—6%,农民工最基本生活资料粮食上涨得最为厉害。
物价的上涨无疑导致了农民工生活费用的大幅上升,所以,尽管名义工资维持不变或略有增加,但实际工资大大降低,农民工工资水平实质上是“不涨反降”,使他们很难维持和过去相当的生活水平,打工红利逐年降低。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也证实了这一点,月平均工资在700元(含加班费)以下的企业普遍招工较难,1000元以上的企业招工相对较为容易。
由此可以看出,“民工荒”并不能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都有了工作,是物价和生活费用的上升,使“打工不挣钱”以及其他一系列诸如工作条件差、工伤事故频繁、福利和社会保障待遇缺失、无形的心理成本等问题凸现出来,逼迫农民工不得不流向相对有利的企业和地区。
CAIXUN财讯-140- 从“民工荒”分析“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 四川师范大学 何 洁 / 文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开始放缓,人口增长率放缓,同时,“用工荒”、“返乡潮”等经济现象问题突显出来,就其原因,这是否代表我国进入“刘易斯拐点”的位置,学术界各执己见,本文认为“刘易斯”拐点尚未到来,中国劳动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自己的特点。
刘易斯拐点 民工荒什么是刘易斯拐点刘易斯(Lewis)在1954年发表的经典论文中,开创性地提出了著名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相关理论。
他认为在劳动者生存所需的工资水平上,工业部门可以在相对不变的工资水平下获得大量雇佣工人,工业的扩张和经济增长不会受到劳动短缺的限制,直到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农村劳动力工资也按边际劳动生产率决定。
①剩余劳动力转移完毕、工资上涨的转折点,通常被称为“刘易斯拐点”。
“民工荒”不代表中国“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中国的“民工荒”现象并不能证明中国“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的判断。
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复杂,不是简单的“刘易斯转折点”到来就能够解释。
总结出的依据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民工荒”的实质而言,有关学者认为“民工荒”的实质是年轻的、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口的短缺。
“民工荒”的出现主要是由于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劳动年龄人口中年轻劳动力数量下降,每年新进入劳动力年龄的人口也逐年减少。
中国人口波动导致劳动年龄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进而导致劳动力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才是产生“民工荒”现象的真正原因。
劳动年龄人口逐渐老化,高年龄劳动力人口比重上升,新进入劳动年龄的人口逐渐萎缩,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上升,从事体力劳动人口减少等现象都不是“刘易斯拐点”所描述的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转变减少的表现,而是年轻的体力劳动者整体规模的萎缩。
第二,从农民工自身“偏好”出发,农民工“返乡潮”也来自于农村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而城市的生活成本太高。
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来自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户籍制度。
由“民工荒”引发对“刘易斯拐点”的思考内容摘要:随着2004年珠三角地区“民工荒”的出现,国内学者对“刘易斯拐点”的研究越来越多。
有的认为“刘易斯拐点” 已经到来,有的认为中国“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为时尚早。
本文通过对中国“民工荒”本质和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进行分析,结合中国现状对刘易斯模型做了改造,使其能更好的解释在中国农村尚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出现的“民工荒”现象。
关键词:剩余劳动力民工荒刘易斯拐点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来,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被解放出来,在城乡的推-拉力作用下,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引发了中国特色的“民工潮”。
然而在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并没有完全转移出去的时候(大约2亿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滞留在农村),2004年却出现了大量农民工返乡引起的“民工荒”现象,而且延续至今。
(一)“民工荒”现象产生阶段总结近几年我国“民工荒”现象,以产生的原因可将其分为两个阶段:2004年至2008年。
这一阶段“民工荒”产生原因,学术界的观点颇多,总体归纳为:从供给方看,农民外出打工的直接原因是想增加收入。
但以往外出打工是务农收入的几倍,现在随物价的上涨,农民工外出务工成本有所提高,同期中央又出台了一系列利农政策,使得外出务工的收入与务农的收入差距缩小或几乎持平。
根据经济学中的供求理论及成本收益理论进行分析,不难得出“民工荒”是农民工对外出打工的预期收益与所花费的成本进行比较分析后做出的选择。
从需求看,企业的生存之道就是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刻意压低农民工的工资,并让农民工加班加点呈现为常态,无形中恶化了劳动力需求环境。
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许多企业需求熟练的技术工、高级工,这与农民工的低素质形成矛盾,使得结构性的“民工荒”凸现。
2009年至今。
随着我国经济的复苏,2009年出现了新一轮的“民工荒”。
跟以往出现的“民工荒”现象相比,此次“民工荒”表现出的特点是在我国经济逐渐回暖前提下,企业订单大幅回升而普工短缺。
“民工荒”与我国“刘易斯拐点”问题关于《“民工荒”与我国“刘易斯拐点”问题》,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对刘易斯模型理解上的偏差,是造成21世纪以来因两次“民工荒”所引发学术界关于我国“刘易斯拐点”是否出现的众多争议的主要原因。
出现“刘易斯拐点”主要有两个标志: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下降,二是农业工资水平显著上升。
近年来的经验数据充分表明:我国确已进入这一拐点,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既是挑战,更是机遇,越过“刘易斯第一拐点”,不仅意味着我国已从“第一次人口红利”阶段向“第二次人口红利”阶段转型升级,同时也由此为我们带来诸多重要的结论和启示。
“民工荒”与“就业难”并存,主要是由我国劳动力供需结构不对称造成的。
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向有限剩余的新阶段,党和政府应通过大力加强各类教育培训来努力挖潜释放“第二次人口红利”;要努力消除限制劳动力转移与流动的各种障碍,尽快营造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党和政府应在新时代条件下更加全面科学系统地规划、部署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各项工作,为我国成功跨越“刘易斯第二拐点”引航助力。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民工荒;刘易斯拐点;?诙?力市场;产业转型升级中图分类号:C9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8)02-0101-0721世纪以来“民工潮”的退却和“民工荒”的频现,预示了我国经济发展“刘易斯第一拐点”与国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到来。
在我国已步入“三期叠加”的新常态和国民经济从高速向中高速增长战略转轨的背景下,尤其是中共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和经济社会发展即将迎来崭新局面的形势下,在农村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入“有限剩余”阶段,将相关材料整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的历史分析,对推动各项工作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21世纪以来两次“民工荒”概况21世纪以来,以往人流汹涌的“民工潮”逐步退却,特别是2004和2010年两次“民工荒”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的严重程度。
“刘易斯拐点”难以解释“用工荒”原因探析金融危机过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出现新一轮的用工荒,有人试图用“刘易斯拐点”这一理论解释该现象的发生,但却无法回避金融危机时期农民工大量失业这一事实;换言之,“刘易斯拐点”无法解释金融危机时期农民工的大面积失业与危机过后的用工荒现象产生。
究其原因,在于用工荒现象只是在表象上符合“刘易斯拐点”理论,其背后的深层原因与“刘易斯拐点”理论的适用环境有着根本的不同。
标签:刘易斯拐点;用工荒;农民工“刘易斯拐点”是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的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
这一理论认为,在一国经济发展的初期,存在传统的农业部门与现代的工业部门为主的二元经济结构。
农业部门人口多,生产率低,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当工业部门提供大于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定工资”时,农业部门劳动力就开始向工业部门转移,此时,来自农业部门的普通劳动力处于一种“无限供给”状态。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业部门不断扩张。
工业部门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将所获得利润转化为再投资,将规模不断扩大直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完,这个时候工资便出现了由水平运动到陡峭上升的转变,经济学上称之为“刘易斯拐点”。
在全球性金融危机过后的经济复苏过程中,我国出现了新一轮的“用工荒”,广东、浙江等地的企业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招聘工人,却依然无法满足企业用工需要,其中比较明显的原因是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输入的大幅度减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为9076万人,下降8.9%,占全国外出农民工人数的62.5%,比上年降低8.5个百分点。
深圳市《2009年第四季度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显示,去年第四季度该市劳动力需求人数达194.4万,求职人数为112.5万,用工缺口为81.9万。
“民工荒”问题的研究摘要:针对个别学者由“民工荒”问题推论中国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笔者利用1990-2011年农业发展等经济数据,对中国是否出现“刘易斯拐点”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仍存在数量可观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流动仍是未来农村劳动力配置的长期趋势,现阶段并未出现“刘易斯拐点”;接着,笔者深入探讨了造成“民工荒”问题的直接与根本原因;最后,从国家,企业和居民三方面对解决“民工荒”问题给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民工荒刘易斯拐点农业发展一、问题的提出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化,大量的农民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到沿海发达城市打工,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企业部门转移的现象,被称为“民工潮”。
但是在前些年中,突然出现了“民工荒现象”:例如2004年春节之后,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集聚地区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民工荒”现象;2005年,“民工荒”问题仍然存在;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渐复苏,沿海地区用工短缺的现象又开始再度出现,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随着“民工荒”现象的出现,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刘易斯拐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和讨论。
有人甚至提出了“刘易斯拐点在我国已经出现”的命题。
难道说“刘易斯拐点”真的在中国出现了吗?或是其他原因引起了“民工荒”现象?因此,研究“民工荒”问题,找出真实的原因对于政府正确处理“民工荒”问题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二元经济模型和“刘易斯拐点”(一)二元经济模型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于1954年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模型。
二元经济分为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现代部门以工业为代表,传统部门则以农业为代表。
他认为二元经济模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劳动力处于无限供给状态,此时只要工资可以使农民购买维持其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农民就会向工业部门转移,因此工资就取决于农民维持生活所需的最低工资;在第二个阶段,当工业部门将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吸收完毕之后,劳动力就不再处于无限供给状态,而是处于短缺状态,此时的工资也就不再等于农民维持生活所需的最低工资,而是等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工资水平开始不断提高,人们将第一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之间的转折点就称为“刘易斯拐点”。
基于劳动力异质性的新时期我国民工荒问题分析民工荒问题在中国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两年又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通过引入改良的刘易斯模型,对新时期民工荒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标签:刘易斯模型;新时期民工荒;二元经济2009年8月以来,据多家媒体报道,在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很多中小企业的订单大量增加,但是却招不到工人。
2010新年刚过,在紧张的春运还没将亿万农民工送走之前,各大媒体铺天盖地的“用工荒”报道就已经充斥人们的视线。
年年民工荒,今年又有了新动向。
随着东部企业向中西部转移,一些传统的民工输出地已出现用工紧张,一直是劳务输出省区的宁夏、民工大省安徽、湖南,也出现了用工短缺。
新时期“民工荒”出现了新的特点。
本文将用改进的刘易斯模型针对这种新时期的民工荒的原因和对策进行探讨。
1刘易斯和改良的刘易斯模型1954年,刘易斯首次提出了完整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型。
传统的二元经济模型的主要内容有是欠发达经济是有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部门和现代化发达的工业经济部门所组成;由于劳动力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不发达经济往往存在大量的劳动力要素这就造成了在传统部门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边际生产率不为零但小于其生存成本、边际生产率大于其生存成本这三类劳动力;现代部门的扩张和发展是建立在吸收前两类劳动力的基础上;一旦边际生产率为零和小于其生存成本的劳动力实现充分转移,传统的二元结构将消失,不发达的经济发展成为发达的经济。
若根据刘易斯的观点,出现民工荒就意味已经实现了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的转化,但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
根据以上数据,这显然不符合中国国情。
为了更好地分析新时期我国民工荒问题,本文引入国内学者在刘易斯模式基础上进行的对其假设前提进行修改而形成的阶梯式劳动力供给模型。
改良后的模型用农村劳动力异质为前提假设替代了刘易斯模式中对农村劳动力同质的假设。
本文将农村劳动力分为70后和80后、90后新型农民工对各自的福利待遇工作环境、假期、个人发展前景等)的期望是不同的,因而诱使他们从农村迁往城市的福利待遇也是有层次区别的。
“民工荒”现象与刘易斯拐点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却从2004年开始出现了“民工荒”现象,并且从东南沿海扩展至中西部内陆,成为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一个因素。
因此有人认为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已经到来。
结合刘易斯模型的基本理论,从“民工荒”现状、成因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民工荒”作为一种劳动力的结构性短缺,是农村劳动力供求变化、劳动力价格与价值偏离以及劳动力市场区域性和结构性失衡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刘易斯拐点”的到来还需长期努力。
标签:刘易斯拐点;民工荒;结构性短缺1 刘易斯拐点刘易斯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基石之一。
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Lewis)于1954年发表了发展经济学的重要著作《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第一次系统阐述了二元经济模型。
他提出,发展中国家一般拥有二元化的经济结构——城市的现代工业部门和农村的农业部门。
前者根据订单、利润决定雇人数量,生产效率较高,工资也较高。
后者则是多少人都耕种同一块地,生产率低、收入低,在那里没有失业,只有就业不足。
“二元经济”发展模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劳动力无限供给,此时劳动力处于过剩状态,工资取决于维持生活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进入第二阶段劳动力短缺,此时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剩余劳动力完全被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工资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时,原本充足的劳动力变为短缺,当农村劳动力被耗尽后,现代工业部门需要大幅增加工资才能请到新的工人。
相应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开始向上倾斜,劳动力工资水平也开始不断提高。
联接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交点称为“刘易斯拐点”。
图1如图1所示,横轴表示劳动量,纵轴代表劳动的边际产量,OA表示传统农业部门的生存收入;OW表示资本主义部门愿意支付的现行工资水平,在此水平上农业劳动力无限供给。
开始,国民收入几乎完全由传统农业部门的生存收入构成,假定劳动的边际产量为0,那么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传统部门的生存收入保持不变。
关于中国民工荒问题的思考作者:周宇香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2年第08期摘要:针对中国近年来的民工荒问题,许多学者根据刘易斯模型提出了中国刘易斯转折点到来、人口红利结束的观点,另外一些学者则把刘易斯模型的特点与中国当前的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的特点相对应,从不同的角度反驳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观点,笔者则从微观的角度结合新一代农民工的特征来分析“刘易斯转折点到来”这一观点的不正确性,并针对当前的民工荒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民工荒;刘易斯拐点;新一代农民工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0-01一、刘易斯模型1954年,刘易斯发表了《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人口流动模型,即刘易斯模型。
(张培刚,张建华 2009)刘易斯认为在工业部门是经济发展的主导以及农业部门能够提供丰富的劳动力的背景下,发展经济的决定因素就是资本积累,通过资本积累,工业部门能够得到更快的发展,也能够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进而实现工业化和一元经济。
随着资本积累和雇佣劳动的增加,工业部门的利润进一步增加,假设利润再次被用于积累,劳动力将进一步得到转移,这一过程一直到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全部流到工业部门为止。
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完的点被称作刘易斯拐点。
在拐点出现前的剩余劳动力十分廉价,能够为社会提供一种人口红利。
一旦拐点出现,工业部门就要在劳动力支付上花费大量成本,人口红利也就消失了。
二、刘易斯模型对于民工荒问题的解释在我国刘易斯模型被广泛用来解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在民工荒出现时,很多学者运用刘易斯模型来剖析其原因,并提出刘易斯拐点出现,我国人口红利消失的观点。
以学者蔡为代表的观点认为,目前我国的劳动力供给结构已经从劳动力无限供给向有限剩余,向劳动力短缺转变,中国首次出现刘易斯转折点。
(李朝晖,李安 2011)他们基于刘易斯模型提出的我国刘易斯拐点出现的论据主要有:1.劳动力无限供给结束学者蔡等指出中国民工荒现象并非短期或周期性的,而是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表现,是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
民工荒问题思考摘要:从2022年下半年起,中国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及内地某些地方逐渐出现新一轮的“民工荒”,本文结合“民工荒”产生的背景,首先说明我国的劳动力供给并没有进入“刘易斯转折点”,然后从各方面揭示本轮民工荒产生的原因,最后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解决民工荒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工荒二元经济刘易斯转折点户籍制度一、民工荒的背景2022年8月,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尚未消退,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却又开始出现了用工短缺现象。
到2022年春节前后这一现象逐渐波及更多地区,甚至一些内陆省份,新一轮的“民工荒”再一次出现。
就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反映经济运行状况的“晴雨表”。
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财富的日益增加,归根到底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不同的就业岗位上创造出来的。
如果大批劳动者处于失业状态,不创造财富却在消耗财富,必然削弱经济增长的活力。
同时,只有实现充分就业,使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才能刺激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获得持久的动力。
因此,对本轮“民工荒”的形成原因、解决途径进行分析具有极紧迫的现实意义。
二、二元经济模型、刘易斯转折点与民工荒二元经济模型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建立的劳动力流动的理论模型。
刘易斯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同时存在着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这两大部门。
前者以传统方式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很低,边际生产率为零或为负。
而现代部门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劳动生产率较高。
在发展中国家,现代部门可向传统生产部门支付比传统部门稍高的工资以获得近似无限供给的劳动力。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多年来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在这样一个发展阶段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农村存在大量的富余劳动力。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存在,一方面为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充足且便宜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城市部门不断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城乡二元结构正在逐步减弱。
那么,当前我国二元经济发展到底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呢上图中,横轴表示农民工供给,纵轴表示农民工的工资水平,L表示农村劳动力的供给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