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30
二元经济结构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二元经济结构是指一个经济体中存在两种不同但相互联系的经济形态或经济体系的现象。
这种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非常普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它既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
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通常是由于不同经济体系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存在差异所导致的。
一方面,经济体系的发展水平不同,会导致经济结构的不均衡,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先进和发达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以及一个相对落后和传统的非现代化经济体系。
另一方面,经济体系的发展速度不同,也会导致一个经济体系相对较快速地向现代化方向发展,而另一个经济体系则相对滞后。
这种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常常会引发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平等、就业压力增加等。
二元经济结构的原理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解释。
首先,不同经济体系的发展水平不同,主要是由于其在经济资源配置、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和市场体系等方面存在差异。
一方面,先进和发达的经济体系往往能够更好地配置经济资源,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并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和市场体系。
另一方面,落后和传统的经济体系则缺乏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科技创新能力较弱,产业结构和市场体系相对不完善。
其次,二元经济结构的原理还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政策和制度有密切关系。
先进和发达的经济体系往往受益于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和政策引导,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市场机制。
相反,落后和传统的经济体系则可能受到政府政策的限制和限制,以及制度和法律环境的不利影响。
最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也与市场需求和国际环境有关。
先进和发达的经济体系通常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
而落后和传统的经济体系则可能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国际环境的挑战。
因此,了解和研究二元经济结构的原理对于我们深入理解经济发展的规律,把握经济调控的方向和路径,以及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理性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应用实例地理性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在经济上出现两
个相对独立、互不干扰的经济部门或产业类型,并且这种分割是由地理条件所决定的。
以下是地理性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一些应用实例:农业与工业:许多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地理性二元经济结构。
由于土地资源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一些地区更适合发展农业,而另一些地区则更适合发展工业。
这导致农业和工业在这些地区的经济中占据了不同的比重。
能源产业与服务业:某些地区可能富集了丰富的能源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或煤炭等。
因此,这些地区的经济结构往往呈现出能源产业与相关的服务业部门的二元化特征。
能源产业在该地区的经济中起到主导作用,同时伴随着为其提供支持和服务的相关产业的发展。
旅游业与农业/渔业:一些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具有美丽的景观、独特的自然条件或丰富的海洋资源等特点,因此在经济上出现了旅游业与传统农业或渔业之间的地理性二元经济结构。
旅游业成为该地区的重要经济支柱,并且对农业或渔业等传统产业具有促进作用。
这些是地理性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一些应用实例,表明地理条件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起着重要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地区具体的二元经济结构可能因地理和历史等原因而有所差异,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情况。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提出者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提出者为美国经济学家温文儒(W. Arthur Lewis)。
温文儒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于1979年因其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对于理解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和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主要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农业和工业之间的关系。
根据该理论,发展中国家通常存在两个并存的经济部门,即传统的农业部门和现代的工业部门,二者之间通常存在不平衡的发展。
农业部门通常以低生产率、低技术水平和低工资为特点,而工业部门则以高生产率、高技术水平和相对较高的工资水平为特点。
根据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来自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转移。
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向工业部门流动,从而促进工业部门的发展并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
这种农业向工业的转移不仅能够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也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工业部门的发展也能够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服务业和科技创新,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
然而,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也指出了一些潜在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农业部门的原始性和低效率,农民在迁移到工业部门时可能面临生计问题,特别是缺乏财产和资金的农民。
其次,工业化过程可能导致农业部门的萎缩,从而造成农业生产的下降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
此外,由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压力,城市化可能导致城市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的增加。
因此,二元经济结构理论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以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首先,政府应该采取措施来保护农业部门,特别是小农户的利益,如提供农业补贴和技术援助。
其次,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工业部门的发展,提供创业机会和培训,以吸引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此外,政府还应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教育和医疗服务,以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总之,温文儒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对于理解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和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增长、转型和变革的学科。
它旨在为这些国家制定合适的经济政策,推动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发展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包括二元经济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新自由主义、新古典经济学等。
一、二元经济理论二元经济理论是由刘易斯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两个部分组成。
传统部门通常指农业等传统产业,现代部门则指服务业、制造业等新兴产业。
刘易斯认为,传统部门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现代部门则需要不断吸收这些剩余劳动力,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因此,发展中国家需要制定合适的政策,鼓励现代部门的发展,同时推动传统部门的转型。
二、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理论是由哈罗德和多玛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关键。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总值的增加,它通常由技术进步、投资、劳动力增加等因素引起。
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只有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才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的均衡发展。
因此,发展中国家需要采取适当的政策措施,促进经济增长,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水平、改善投资环境等。
三、新自由主义新自由主义是一种主张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的经济理论和实践运动。
在发展经济学中,新自由主义主张减少政府干预,鼓励市场机制的作用,以实现经济的增长和繁荣。
新自由主义认为,政府应该扮演更加有限的角色,提供基本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不应该干预市场机制的运行。
在发展中国家中,新自由主义政策通常表现为私有化、市场化、减少政府干预等措施。
这些措施可以激发市场的活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四、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的是市场经济中的个体决策和总体经济后果之间的关系。
在发展经济学中,新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也关注政府的作用。
政府应该通过制定合适的政策措施来促进经济发展,如提供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促进贸易和外资流入等。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最新研究动态
关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最新研究动态》,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提要]本文对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在本世纪以来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主要从二元经济转换个信用约束与教育的研究,对二元经济中新问题的研究,对二元经济工资扭曲的研究和对二元经济转换与收入分配的研究等视角对国外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和评价。
[关键词]二元经济理论,信用约束,工资扭曲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自刘易斯(Lewis,1954)用二元经济理论研究前工业化社会经济发展以来,发展经济学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研究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补充和完善阶段。
刘易斯以后,二元
经济理论经费景汉、拉尼斯(Fei。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刘易斯指明,"如果在不变的实际工资水平上可以用得到无限的劳动力,资本家的剩余就一直增加,而国民收入中每年投资的比率也在提高","当资本积累赶上人口,以至不再有剩余劳动力时,这个过程就必然停止。
但它也可能在此之前停止"。
刘易斯认为,从经济原因上分析,资本积累提前停止可能有四个原因,其中最重要的是贸易条件可能变得不利于资本主义部门。
刘易斯所谓的贸易条件是指维持生计的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资本主义部门之间的经济交流关系,这"实际上是工农业关系问题",亦即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的相互关系问题。
简单说来,就是,假定资本主义部门不生产食物,将会出现两种对资本主义部门不利的贸易条件,一种是:如果传统部门即农业的生产不能满足现代部门对食品的需求,从而迫使资本主义部门提高付给农民的粮价,那么必将使资本主义部门减少利润,当这种情况达到一定程度时,"生产日益增多的工业品是无利的"。
另一种是,如果传统农业部门食物生产率提高,但食物价格的下降却不如生产率提高的速度,则同样会"迫使资本家把更多的产品作为工资支付给工人",从而减少工业利润直至无利可图。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奠基性理论之一。
刘易斯(A.Lewis,1954)较早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着农村中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和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门,由于发展中国家农业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转移能够促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概述1. 介绍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模式:传统农业经济和现代工业经济。
这种二元经济结构具有显著的特点和影响,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概述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探讨其原因、特点和影响。
2. 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 历史和文化因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许多发展中国家曾长期处于殖民统治下,经历了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扭曲。
殖民主义时期的经济结构常常以农业为主,以满足殖民国家的需求为导向,导致了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
同时,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传统农业经济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使得农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久经沙场。
2.2 资源分配不均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分配不均也是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政府和市场的不完善,资源常常集中在少数富有的少数人手中,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这种不均衡的资源分配使得传统农业经济在某些地区得以长期存在,而现代工业经济却无法得到充分发展。
2.3 教育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也与教育和技术水平的差异有关。
教育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劳动力市场的分化,使得一部分人从事传统农业经济,而另一部分人则进入现代工业经济。
这种差异不仅存在于个人水平,也存在于地区和国家水平。
3. 二元经济结构的特点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3.1 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
传统农业经济虽然在某些地区得到了长期发展,但其发展速度和效率远远低于现代工业经济。
因此,存在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一些地区的经济相对滞后。
3.2 劳动力市场分化由于教育和技术水平的差异,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分化现象。
一部分人从事传统农业劳动,收入相对较低,生活水平也较为困难;另一部分人则从事现代工业劳动,享受着较高的收入和社会福利。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提出者查看全部由于农业部门存在着过剩劳动力,而农业部门自身不会产生出对这部分劳动力的生产性使用,这样使之向工业部门转移,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工业部门也得到了自身发展所需劳动力。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提出者。
后来,研究的重点完全转向了二元经济结构,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扩大了的二元结构概念和理论脱颖而出,很快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认同。
荷兰社会学家J·伯克调查研究了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状况,在1953年出版了专著《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最早提出了二元结构的概念和理论。
伯克认为,摆脱荷兰殖民统治的印度尼西亚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结构社会。
在他看来,一个社会及其基本特征是由相互依存的社会精神、组织形式和生产技术共同决定的。
各国发展经济学家、现代化理论家、区域科学家,系统地丰富、深化、完善了二元结构特别是二元经济结构的概念和理论。
两大部门的主要差异,表现在五个方面。
现代部门使用再生产性资本,而传统部门不使用再生产性资本。
现代部门采用机器大工业的生产方式,而传统部门采用手工劳动。
二元经济结构转变为一元经济结构,经济不发达状态转变为经济发达状态。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即国民经济中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部门:一个是仅够糊口的、只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以土著方法进行生产的“自给农业部门”,存在着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的过剩劳动力;另一个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工业部门”。
由于农业部门存在着过剩劳动力,而农业部门自身不会产生出对这部分劳动力的生产性使用,这样使之向工业部门转移,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使工业部门也得到了自身发展所需劳动力。
二元结构理论二元结构理论的由来和发展(1)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发展经济学家、现代化理论家、区域科学家,不约而同地注重研究经济增长模式和现代化道路,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和现代化道路。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及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启示——“成都模式”研究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及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启示——“成都模式”研究【内容摘要】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具有二元的性质,即现代城市部门和乡村农业部门并存,并由此形成了二元经济理论,中国经济结构中存在着严重的二元结构,而研究二元经济理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本文以成都为样本,对城乡一体化的统筹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二元经济理论;城乡一体化;成都模式1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回顾1954年,刘易斯发表了题为《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文章,提出了关于发展中国家经济二元结构的理论模型,为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使用古典经济学理论,简明清晰地勾勒了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经过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演进过程,因而成为工业化理论的经典模型。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具有如下的特征:第一,技术可以分成使用资本的技术(由现代工业部门采用)和不使用资本的技术( 由传统的农业手工业部门采用)。
第二,刘易斯把农业部门看成发展中国家传统生产部门的代表。
因为传统非农业部门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因此可以忽略不计。
第三,传统的农业部门劳动者收入水平很低,一般只能维持自己和家庭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
由于传统部门劳动力十分丰富,随时可能流入城市。
这就决定了城市中现代工业的工资水平只能保持在略高于农村生存收入的不变的工资水平上。
城乡收入水平的差距取决于城乡生活费用的差距、农业劳动者迁入城市的理论成本和用以引导农村劳动力流入现代工业部门的额外净收入。
第四,从生产率和劳动供给看,现代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传统部门。
由于传统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低甚至等于零,所以在一定的工资率下,传统部门的劳动供给是无限弹性的。
2 成都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验从2003 年开始,成都立足于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区域实际,启动了全面深入的统筹城乡“自费改革”,破解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矛盾和“三农”问题顽症。
二元经济理论二元经济一元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的过程称之为经济发展的过程。
所谓二元是指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部门和以现代生产方式为主的工业部门。
1853年,荷兰社会学家伯克在对印度尼西亚社会进行调查时,发现了界限分明的二元社会,为后来的二元经济理论发展提供了基础。
从城市化发展的角度看,如何有效促进二元经济转化,是经济学界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
自20世纪中叶以来,许多西方发展经济学家致力于对城市化与二元经济转化之间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二元经济理论有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拉尼斯—费景汉的二元经济理论、托达罗的人口流动理论。
上述代表性的二元经济理论为分析城市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1)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二元经济理论是刘易斯有关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和精华,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转移促进城市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分析范式。
刘易斯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划分为资本主义部门(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代表)和非资本主义部门(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
现代工业部门的特征是生产规模较大、使用的生产技术较先进、生产动机主要谋取利益最大化、产品推向市场进行有价销售;传统农业部门的特征是生产规模较小、使用的生产技术较落后、生产动机主要是自给自足、产品基本没有面向市场进行销售。
两类经济部门存在的显著性差异是传统农业部门具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成本较高。
在这种情况下,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逐渐形成,体现在现代工业部门不断扩大,需要从传统农业部门吸纳劳动力。
刘易斯提出了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传统农业部门提供的丰富廉价劳动力是现代工业部门扩张的重要保障。
在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中,包括一个条件,即是“劳动的供给是无限的”。
在刘易斯《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1954年)一书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较高,资本投入相对不足。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农村会出现劳动力过剩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