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5.2月有阴晴圆缺湘教版18(002)
- 格式:pptx
- 大小:4.45 MB
- 文档页数:18
月有阴晴圆缺科学探究目标:会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探究月相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与他人合作科学知识目标:1、探究并理解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掌握月相变化的规律,知道月相变化与农历的变化。
2、知道月球本身不会发光,它是反射太阳的光。
3、知道月球公转,在公转过程中形成了月相的变化。
教学重点:月相变化和规律教学难点:月相变化形成的原理教学准备:篮球、半边涂上白色颜料的小皮球、手电筒、三球仪、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夏天在皎洁的月光下,我们可以捉迷藏、捕萤火虫……多么美好,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将月亮写在了自己的诗歌,你知道的有哪些?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这两句诗是宋代诗人苏轼写的,谁能看出,哪一句是描写月球的。
什么叫月球的阴晴圆缺,月球为什么会有阴晴圆缺?这一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探索月有阴晴圆缺。
3、出示课件、板书课题:月有阴晴圆缺二、认识月相,建立概念1、同学们,你们平时看过月亮吗?你们见过月亮是什么样的?你能把它的样子画出来吗?指名一生在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画。
2、用展示台展示部分同学的月相。
3、放课件(月相画片)4、小结并板书:月相圆缺的样子叫做月相。
(学生齐读两遍。
)三、探索月相形成的原因。
1、认识概念:1)你知道月亮的哪些知识?(指名说一说)2)晚上,我们看见月亮很明亮,这是月亮发的光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请大家仔细观看。
小结:月球不会发光,它是反射太阳的光。
3)大胆猜测:你知道月相是怎样形成的?2、模拟实验:实验目的:月相是怎样形成的?我的猜想: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形成的。
实验器材:三球仪、篮球、手电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
学生用篮球、手电筒模拟试验。
由于月球公转时,月球、地球、太阳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地球上看到月球被照亮。
实验小结:通过观察和实验:你知道月亮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小结:1)月球不会发光,只能反射太阳的光。
2月有阴晴圆缺湘锰小学文英一、教学背景分析《月有阴晴圆缺》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月相变化的周期是我们确定农历的主要依据,引起了地球潮汐的周期变化,月相变化是科学教学难点之一。
而学生对月相变化的认识,只停留在十五满月上,不了解月相的整个变化过程,更不能理解月相变化的规律及其产生原因。
仅靠教师单纯地讲解,学生可能被动地接受了某些知识,无法体验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
因此这节课尝试让学生自主探究,虚拟观察月相变化,体验月相变化过程,提炼月相变化规律,了解月相成因。
二、学生情况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同学对特殊天象观测有一定的兴趣;而对月相没有系统地观测过。
学生对天文知识的学习积极性较高,不少同学敢于提出问题,对某些问题进行质疑。
但学生对月相方面的知识还是停留在很肤浅的认识上,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由浅入深的原则。
三、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月球的概况后指导学生认识月相的成因;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推理能力”和“想像能力”的培养。
本课先指导学生认识月球的公转运动,然后再指导学生认识月相的成因。
四、教法建议1.学生虽然已经对月球的概况、月相变化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同时也具有了初步的推理以及想象能力。
但本课的教学,是较为深入地分析月相的成因,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天体运动。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多利用科学实验验证自然现象,加强对月相成因感性的认识。
2.本课的教学,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月相的成因,了解宇宙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宇宙的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一些情境,引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精神。
3.本课的教学,是按照“事实----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应用”的基本思路来组织教学的,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思考推理,再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认识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以及月相的成因。
湘科版科学六上《月有阴晴圆缺》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月有阴晴圆缺》是湘科版科学六上的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月球的运动规律和月相的变化。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生动,通过观察月亮的变化,引导学生了解月球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太阳、地球、月球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但对于月球的运动规律和月相的变化,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深入了解月球的运动规律和月相的变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运动规律和月相的变化,能解释月亮的阴晴圆缺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的运动规律和月相的变化。
2.难点:解释月亮的阴晴圆缺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月亮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实验法:进行月相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月相的变化。
3.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月球的运动规律。
4.讲授法:讲解月球的运动规律和月相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月相实验材料:月亮模型、灯泡、绳子等。
2.准备多媒体课件,展示月亮的变化和月球的运动轨迹。
3.准备观察月亮的时间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月亮的变化和月球的运动轨迹,引导学生关注月球的运动规律。
2.呈现(10分钟)讲解月球的运动规律和月相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月亮的阴晴圆缺现象。
3.操练(10分钟)进行月相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月相的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月亮的变化,并记录在观察中。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月球的运动规律和月相的变化,并用语言进行表达。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会看到月亮的阴晴圆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月亮的变化。
湘科版科学六上《月有阴晴圆缺》教学设计 (3)一. 教材分析《月有阴晴圆缺》是湘科版科学六上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月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月球的运动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自然界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他们在五年级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天体的知识,如地球、太阳等,对月球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月球的运动规律及其背后的原因还需进一步学习和探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月球的运动规律,知道月球的盈亏变化原因,能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月相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月球的运动规律及其背后的原因。
2.教学难点:月球盈亏变化的原因,如何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月相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月球图片、视频等,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小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讨论、实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4.实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月相现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月球的运动规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月球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实验材料,如月球模型、灯泡等。
3.准备课件,以便进行课堂教学。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月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月球的美丽和神秘,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月球有什么了解?月球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月球的运动规律,解释月球的盈亏变化原因。
湘科版科学六上《月有阴晴圆缺》说课稿 (4)一. 教材分析《月有阴晴圆缺》是湘科版科学六上的一篇课文,主要向学生介绍月球的运动规律和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关系。
本文通过生动的描述,让学生感受月球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探究月球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自然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月球的运动规律和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关系,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月球的变化规律,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月球的运动规律,知道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月球的运动规律,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月球的变化规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讨论法、观察法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月球模型、地球仪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月球的照片,引导学生关注月球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观察月球模型,讨论月球的运动规律,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3.讲解:教师讲解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月球的变化。
4.实践:学生使用地球仪,模拟月球的运动,加深对月球变化规律的理解。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月球的运动规律,巩固所学知识。
6.拓展: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月球变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1.月球的运动规律–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地球→月球→太阳2.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关系–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地球公转:产生四季更替–月球公转:产生月球的变化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参与程度。
《月相变化》教学设计与教后反思叶剑【教材简介及设计思路】月相变化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
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在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中,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在该课的教学中,本人主要是在了解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研究的问题,然后通过学生自己的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发现月相变化的原因和规律,教师配以课件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
整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来,最后要求学生持续观察回到实际的生活中去,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在探究中培养动手和思维能里,得到乐趣,获取新的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教学材料准备】排队使用图片5张、学生画图用小圆每人两张,月相变化的课件、月球模型、活动记录汇总等。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1、听说我们班学生在美术方面有非常高的水平,今天是我第一次给大家上课,想考一考同学们。
请同学们画一画这个球,你看到是怎样的就画成怎样的,黑色部分用水彩笔涂黑,白色部分不用画。
(讲台上放一个半黑半白的篮球)2、学生画画3、老师请部分同学把画的画在黑板上贴着展示各不同角度画的画,说一说:怎么不一样呢?哪个同学画错了?那为什么会这样?生:是因为角度不同的原因(教师表扬:同学们的美术水平确实很高)2、对!我们看到的月球形状是经常会变的,科学家把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投影出示: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月相。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52月有阴晴圆缺湘科版月有阴晴圆缺是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的主题。
在这个教案中,学生将学习有关月球的各种现象,包括月亮的阴晴圆缺、月食等。
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将能够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和科学知识,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一、教学目标1.了解月亮的不同形态,包括阴晴圆缺。
2.理解月亮不发光的原理。
3.了解月亮和地球的相对关系,理解月球的自转和公转。
4.认识月食的原理和类型。
二、教学重点1.月亮的阴晴圆缺和月亮不发光的原理。
2.月球和地球的相对关系,月球的自转和公转。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粘贴纸、铁钉、白纸、手电筒。
2.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观察月亮的不同形态1.教师向学生介绍月亮的不同形态,包括阴晴圆缺。
2.要求学生在晴朗的夜晚观察月亮的形态,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第二步:探究月亮不发光的原理1.教师通过展示黑板上的月亮插图,向学生解释月亮不发光的原理。
2.教师使用手电筒和铁钉来模拟太阳光线照射月亮的情况,让学生理解月亮是如何反射光线的。
第三步:理解月球和地球的相对关系1.教师使用黑板插图或模型,向学生展示月球和地球之间的相对关系。
2.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拟,理解月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第四步:认识月食的原理和类型1.教师向学生介绍月食的原理,包括全食和半食。
2.使用黑板插图或模型,让学生理解月食发生的原因和不同类型的月食。
第五步:小结和拓展1.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
2.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其他天文现象,如日食和星座等。
五、教学延伸1.让学生自行收集有关月亮和其他天文现象的资料,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2.组织学生参观天文馆或观测天文现象,增加学生对科学的实践经验和兴趣。
六、教学评价1.通过课堂练习和笔记本的记录,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教师可以设计小测验或小练习,让学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小学科学湘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课《月有阴晴圆缺》优质课教案省级比赛获奖教案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教案【名师授课教案】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2学情分析月相变化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二课。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月相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性的。
农历上半月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
在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中,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月相变化跟月球不发光有关,跟太阳照射有关,跟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有关。
在该课的教学中,本人主要是在了解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研究的问题,然后通过学生自己的模拟月相变化的实验发现月相变化的原因和规律,教师配以课件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
整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来,最后要求学生持续观察回到实际的生活中去,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在探究中培养动手和思维能里,得到乐趣,获取新的科学概念。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持续一个月进行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太阳在天空的位置。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
湘科版科学六上《月有阴晴圆缺》教学设计 (2)一. 教材分析《月有阴晴圆缺》是湘科版科学六上的一篇课文,主要向学生介绍月球的运动规律和月相变化。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月球绕地球运动的的基本情况,掌握月相变化的原因,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月相现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自然现象有好奇心,善于观察生活。
但他们对于天文学的知识了解不多,对于月球的运动规律和月相变化可能感到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规律,掌握月相变化的原因,能够解释生活中的月相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规律,月相变化的原因。
2.难点: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规律的推理过程,月相变化原因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月相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推理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到的现象,推理出月球的运动规律和月相变化的原因。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月球运动模型,方便学生直观地理解月球的运动规律。
3.准备月相变化图,方便学生观察和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月球的美丽景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月球是如何运动的吗?它的运动有什么规律吗?”引导学生思考,进入本课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呈现月球运动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月球是如何绕地球运动的。
同时,展示月相变化图,让学生初步了解月相的变化。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月相变化的原因。
月有阴晴圆缺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月相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
过程与方法:1、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假设,同时能在小组学习中收集整理别人的观点,并且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假设进行调整。
3、初步学习利用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2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探索能力,对神奇的秘密有一定的好奇心。
月相变化是最能引起学生注意的有关月球的问题,对月相得形成他们也有很多的猜想。
能引发学生的主动探索的潜力。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验证分析月相变化的成因及规律。
4教学过程4.1 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猜谜语1、猜谜语:圆似白玉盘,弯如银镰刀;借太阳之光,与星星争辉。
(谜底:月亮)2、揭示课题:师:从谜语中你得到了关于月亮的什么信息?(月亮形状不同,有时圆,有时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月亮的圆缺变化。
(板书课题:月有阴晴圆缺)活动2【讲授】认识月相1、你们都见过哪些形状的月亮?2、课件出示各种不同的月相。
(峨眉月、弦月、凸月、满月)3、揭示什么叫月相: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
(全班齐读)活动3【活动】探索月相得变化规律1、介绍:月相的变化周期大约是一个月,是按农历计算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初一、初二、初三……2、介绍小知识点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地球做公转运动。
月球自转一周和公转一周的时间一样,大约都需要27.3天。
完成一个周期的月相变化大约需要29.5天。
农历就是古代中国人根据月相变化制定的例法。
3、月相变化规律课件出示月相一个月的变化(生观察)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生自由说,师板书)月相上半月是从缺到圆,右边亮。
月有阴晴圆缺教学目标:科学探究;会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月相的变化。
科学知识:1、知道月球本身不会发光,他是反射太阳的光。
2、知道月球绕地球公转,在公转的过程中形成了月相的变化。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活动中,乐于与他人合作。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形状,月相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验证分析月相变化的成因及规律。
教学准备:各种月相图片、记录单、、黑白双色球等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一首动听的歌曲,你知道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事情吗?2 、谜语激趣。
刚才听了一首有关月亮的歌。
老师这里有一则谜语,你能猜出谜底吗?出示大屏幕圆似白玉盘弯如银镰刀借太阳之光与星星争辉—3、回答正确,是月亮。
你见到过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揭示课题。
板书:月有阴晴圆缺二、活动探究1、我们看到月亮的形状相同吗?生答:不同。
2、师出示月相的概念。
在科学里面,我们将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称为月相在农历的每个月里,我们都能看到不同的月相。
(展示不同的月相)。
3、月相有这么多的形状,是怎么形成的呢?需要从哪些方面探究呢?A提出问题:为什么月有圆缺变化?B、建立假设:……C、设计方案,着手实验;D、得出结论,评价交流。
提出了问题,现在建立假设:你认为月相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呢?(1)是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有多有少?(2)月球离地球时远时?(3)月球反射太阳光不同?(4)月球绕地球运动过程中位置变化了?有可能是哪个原因呢?现在只是我们的猜测,要通过模拟实验法来帮忙啦5、设计方案,着手实验:模拟月相简化实验(1)以展台灯作为太阳光照方向由于距离遥远,照到地球上的太阳光可看成是平行光。
(2)以涂黑半边的乒乓球作为月球,未图黑面未光照面。
(3)一人自己作为地球。
手举乒乓球按逆时针方向转动。
用一个一半涂成黑色的乒乓球表示月球,白色部分始终向前表示被太阳光照亮的部分。
分别按A-----H的逆时针方向观察球被光照亮部分的形状。
在空心球中用铅笔画出不同方位球光亮部分的形状(模拟实验中黑板或展台方向照射过来的光线代表太阳光,教室中间的圆代表地球,双色球代表月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