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望洞庭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23.69 KB
- 文档页数:7
望洞庭教学设计精选8篇《望洞庭》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对“两相和”、“镜未磨” “白银盘里一青螺”景象的感悟。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板书“洞庭湖”:你们领略过它的美景吗?2、让我们来游览一番(播放课件)。
相机请去过的同学做小导游简略介绍。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欣赏“月夜图”时,请学生尝试用词语形容所看到的景象,如:水平如镜、波光粼粼、月光如水、皓月当空、月明星稀、风清月朗……二、学习古诗(一)知作者1、板书:刘禹锡、望。
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诗人(指板书)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眺望了月夜下的洞庭湖美景,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望洞庭》。
2、关于刘禹锡,你们了解多少?(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代表作:《乌衣巷》、《陋室铭》。
)(二)明诗意师: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所吟诵的景象中去。
1、要求学生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汇报读,正音。
3、小组竞赛形式朗读古诗,指导评价。
4、引导学生回忆理解诗句内容的方法(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5、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6、全班交流诗的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
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7、重点把握:“两相和”——〉湖光与秋月之“和谐”。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寓意,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的寓意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歌全文、字词解释、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相关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出示洞庭湖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感慨。
1.2 教师简要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1.3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有关洞庭湖的诗句或故事。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读诗歌,注意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2.2 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诗歌中的生僻字词。
2.3 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3. 合作探讨3.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和表现手法。
3.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和补充。
3.3 教师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
4. 欣赏感悟4.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洞庭湖、月光、秋色等。
4.2 学生发挥想象,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4.3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拓展延伸5.1 教师出示其他有关洞庭湖的诗句或故事,引导学生欣赏和探讨。
5.2 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首以洞庭湖为题材的小诗。
6. 课堂小结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6.2 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提出疑问和建议。
7. 布置作业7.1 学生背诵诗歌。
7.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包括字词解释、翻译和赏析。
7.3 学生准备下一节课的相关资料。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10篇)作为一名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牛牛范文整理的10篇《望洞庭》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望洞庭》教学设计篇一一、背景分析: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的《望洞庭》,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诗篇。
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了洞庭湖宁静的山水风貌。
诗句充满了语言美和韵律美。
但是对学生来说,诗中有些字词难免有些深奥,如“相和”、“白银盘”、“青螺”,对于一个阅历尚浅的小学生来讲,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如何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句描写的意境、领悟诗句的语言美和韵律美,就成了教学中的难点。
二、片段描述:片段1:(读中悟)学生很喜欢读古诗,我激励数名学生朗读表演之后,同学们的朗读热情更是高涨,“我来读!我来读!”他们争先恐后地要求给大家朗读。
我趁势继续叫了一位学生朗读,只听他响亮的朗读声让本来喧闹的教室骤然安静下来。
读毕,许多同学异口同声地赞扬他读得响亮,但我注意到有位学生不同意,他发言说:“这诗不是这样读的!”我因势利导,问道:“那你觉得该怎样读呢?”他认认真真地读了起来,整个教室又一次安静下来,而且似乎比刚才更加静。
于是我问:“大家觉得他俩读得有什么不同?”有的学生说:“他读得很轻。
”有的学生说:“他的声音听起来很平静。
”有的学生说:“比刚才的更加有感情,刚才的太响亮了!”……“那你们觉得谁读得更好?为什么?”教室沉寂了片刻后,同学们顿时讨论起来。
学生普遍认为后面一位同学读得更加好,因为这首古诗描写的是洞庭湖宁静的景色。
朗读,就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把书读熟,但读熟了还能怎么样?在朗读的训练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通过朗读来解决问题,在朗读中发现并有所收获,最终做到朗读之中的领悟,不经意之间使学生感悟到了诗句的意境。
片断2:(悟中读)师:还有哪些词你能体会到洞庭湖的宁静?生1:“镜未磨”一词也让我体会到了洞庭湖的宁静。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和描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望洞庭》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 朗读诗歌:(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望洞庭》。
(2)强调朗读的节奏和韵律,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美感。
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解释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和句子。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小组合作等,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2. 诗歌理解:通过提问、回答和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意境和情感的理解程度。
3. 朗读与背诵: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包括语音、语调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望洞庭》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2. 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根据《望洞庭》的意境,绘制相关的画面。
3. 开展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望洞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望洞庭教案精选(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美。
引导学生理解并感悟《望洞庭》这首诗的意境。
1.2 教学内容介绍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朗读并解析《望洞庭》这首诗。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使用问答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诗歌的意境。
1.4 教学步骤引入诗人刘禹锡的简介,激发学生对诗人的兴趣。
朗读《望洞庭》这首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解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第二章:望洞庭的自然景色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洞庭湖的自然景色特点。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感悟能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洞庭湖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色。
分析《望洞庭》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
2.3 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法,展示洞庭湖的自然景色。
使用引导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自然景色。
2.4 教学步骤展示洞庭湖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自然景色。
引导学生分析《望洞庭》诗中描绘的自然景色,理解诗人的描绘手法。
第三章:洞庭湖的文化意义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洞庭湖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和地位。
培养学生对地域文化的兴趣和认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洞庭湖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分析《望洞庭》诗中洞庭湖的文化象征意义。
3.3 教学方法采用文献展示法,展示洞庭湖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使用引导思考法,引导学生思考洞庭湖的文化象征意义。
3.4 教学步骤展示洞庭湖在中国文化中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的文献资料。
引导学生分析《望洞庭》诗中洞庭湖的文化象征意义,思考洞庭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章:诗歌创作与欣赏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的创作手法和欣赏方法。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创作能力。
4.2 教学内容讲解古典诗词的创作手法和欣赏方法。
分析《望洞庭》这首诗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讲解古典诗词的创作手法和欣赏方法。
关于《望洞庭》优秀教案4篇关于《望洞庭》优秀教案4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望洞庭》优秀教案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望洞庭》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
2、读懂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通过上网、翻阅书籍,了解洞庭湖的相关知识。
2、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介绍介绍。
2、今天,我们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二、读通古诗1、生自由练读古诗。
2、录音范读古诗。
3、指名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节奏:223。
三、读懂古诗1、生借助相关资料,通过小组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
2、分组汇报古诗的意思。
四、品读古诗1、指名读古诗,说说古诗描绘了哪些景物?2、学生汇报,课件逐一展示。
3、设问:⑴ 为什么会把没有风的湖面比作没有磨过的铜镜?⑵ 为什么把洞庭湖的山水比作白银盘里的一青螺?4、生借助课件展示的情境作答。
5、从古诗中,你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五、会读古诗1、这首诗,你认为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2、试读古诗。
3、指读点评。
4、背诵古诗。
六、课外拓展1、链接刘禹锡的其他古诗。
2、让学生自由读读背背。
七、课堂小结【教后记】本节课,我将信息技术运用到古诗教学中,课堂中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认为成功之处地于:1、课前上网搜集资料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超出了文中所能提供的知识内容,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录音范读为学生提供规范的朗读,便于学生模仿。
3、课件的使用,使学生对古诗中描绘的景物有了直观而形象的了解,更能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课文中两个比喻所用的精妙之处。
4、课件链接了刘禹锡其他的诗,让学生对刘禹锡有了更全面地了解,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望洞庭》诗歌。
能够分析并欣赏刘禹锡的诗歌创作风格。
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望洞庭》诗歌全文。
2.2 教学重点: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意象。
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2.3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诗歌意境的深入领会。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洞庭湖的美丽景色,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解释生僻字词的意思。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意象。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情感表达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法:学生背诵诗歌的情况。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2 评价内容:学生背诵的熟练程度。
学生对诗歌语言特色和意象的把握。
学生的创作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资源:《望洞庭》诗歌文本。
洞庭湖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相关诗歌解读的参考资料。
5.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
教学PPT或幻灯片。
朗读录音设备(可选)。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教学活动设计:学生朗读比赛: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鼓励他们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诗歌解析会:学生分组讨论,解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分享彼此的见解。
创意写作:学生根据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
6.2 教学活动安排:朗读比赛:20分钟诗歌解析会:30分钟创意写作:40分钟第七章:作业设计7.1 作业内容:背诵《望洞庭》诗歌。
完成一篇关于《望洞庭》诗歌的解析文章。
创作一首以自然景色为主题的诗歌。
三年级语文上册《望洞庭》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要的字词和句子。
2. 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讲解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要的字词和句子。
2. 教学难点: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讲解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洞庭湖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主题。
2. 学习新课: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洞庭湖的美景;最后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通过表演深入感受课文内容。
3.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作业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4. 总结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等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 小组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让他们互相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3.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让他们通过表演深入感受课文内容,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4. 阅读指导:教授学生阅读技巧和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课文内容。
5. 作业布置与评价: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布置相关的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6. 德育渗透:结合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7. 课外拓展: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学习,如阅读相关书籍、搜索相关资料等,以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
8. 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望洞庭》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诗歌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望洞庭》。
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4. 诗歌背诵:引导学生背诵诗歌,提高记忆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3)了解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的理解。
(2)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情景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歌的美。
3.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讨论,培养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诗歌:指导学生正确朗读《望洞庭》。
3.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4. 欣赏与讨论: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5. 诗歌背诵: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望洞庭》。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诗歌理解评价:通过提问或小测验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望洞庭》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包括关键词语、句子和意象的把握。
3. 诗歌背诵评价:在课堂上随机抽取学生背诵《望洞庭》,评价学生的记忆力和表达能力。
《望洞庭》优秀教案6篇望洞庭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2、运用古诗的学习策略指导学生自得自悟,培养自学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一、复习《独坐敬庭寺》1、背诵。
2、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的美景,有山、有水,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诗人秋夜思恋友人、故乡的深情。
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望洞庭》1、诗歌的作者是唐朝的刘禹锡。
2、理解:望:遥看洞庭:洞庭湖3、交流有关洞庭湖的资料。
4、师小结:八百里洞庭,湖中有山,湖外有湖,烟波浩淼,碧波万倾,水天相接,气象万千,号称天下第一水,有神仙洞湖的美誉。
自古以来,它以湖光山色引人,使得许多文人墨客为之倾倒,留下了无数名篇佳句。
5、今天我们要学的《望洞庭》就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途经洞庭湖时留下的诗句。
(板书:由题入手,了解背景)三、轻读诗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板书:借助拼音,读通读顺)四、理解字义1、和:和谐2、山水色:这里泛指君山一片碧绿。
3、看图理解(青螺、银盘)。
(理解时要求学生加以想象)五、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1、学生说。
(板书: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2、师小结:是啊!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你们体会到诗人当时的什么情感?3、赞美之情。
4、练读,感情读。
(板书:体会诗情,感情颂读)六、背诵1、短短28个字,运用了三个比喻句,将一幅山水画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领略到了诗歌的魅力。
2、让我们试着把它背诵出来。
(板书:背诵、默写)七、小结古诗学法1、由题入手,了解背景。
2、借助拼音,读通读顺。
3、理解字意,串讲诗意(想象)。
4、体会诗情,感情诵读。
5、背诵、默写。
八、我们用这种方法学习了两首古诗1、齐读。
2、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秋月、有山有水、景美)3、有什么不同之处:小结:同是写秋天月夜美景,但李白是借景抒情,而刘禹锡是赞美之情。
感情不一样,意境也不一样。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难点]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课件、古诗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诗句接龙。
2.揭题释题。
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齐读诗题,介绍洞庭湖。
二、阅读理解古诗1.一读,读准。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字音,指名读,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
2.二读,读好——读出节奏。
(1)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在书上画斜线。
出示节奏,指生读出诗的节奏。
(2)听范读。
自由地练习。
指生读,评价。
齐读。
3.三读,读懂——理解诗意。
(1)交流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结合注释,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
(2)自读自悟,四个交流,讨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交流反馈,按诗句的顺序,可以先读出诗句,然后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了什么方法?(4)齐读古诗。
4.四读,读美——读出意境。
(1)洞庭湖景色美丽,但是诗人却只用了精炼的语句,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 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①湖光秋月两相和湖光、秋月,怎样的湖光?怎样的.秋月? 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
一个“和”字表现出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和谐之美。
( 板书:和 )读出这宁静和谐之美。
(齐读 )②潭面无风镜未磨在这湖光秋月宁静和谐的氛围中,诗人静静地凝望着洞庭湖波光类的湖面,他想到了什么呢?他是怎样写的?这里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诗人为什么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呢?诗人刘禹锡对景物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啊,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在生活中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
板书: (观察)(指生读,师评价 )读出洞庭湖的朦胧美。
( 齐读 )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相互映衬,显出一种和谐之美。
秋天的夜晚,湖面上波光粼粼,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湖水与月光相互映衬,显得非常和谐。
《望洞庭》优秀教学设计【优秀7篇】篇一:《望洞庭》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教学过程:(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字梦得。
洛阳人。
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
所著有《刘宾客集》。
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注:介绍刘禹锡生平和洞庭湖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读诗的欲望。
正所谓“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熟读古诗,人人过关,是下步教学的良好开端。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望洞庭》教学设计望洞庭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5个字。
能正确读写“洞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课前准备:1、回家查找诗句的诗意;2、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首诗的?3、了解诗人通过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搜集几篇有关他的诗作(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教具安排: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优美的唐诗。
(课前引导学生交流预习体会,可自由背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用一句话说说作者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怀)二、初读课文,畅谈感受1、老师把诗默写在黑板上,请你照着老师认真抄写下来。
教师默写古诗,学生抄写。
2、抄写好了,请认真地对照一下,看有没有抄错的地方。
尤其是“亭”这个生字,看看它怎么写的?(为了节约时间和加强学生对“亭”字的印象,可在课前把诗抄写在黑板上,故意把“亭”写错,让学生主动发现)3、请你读一读这首诗吧,看谁能读正确,最好能读得有诗的味道。
4、教师范读。
指名读,让学生把诗读正确。
三、合作探究,析文入境1、现在大家会读了,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它的意思,看看谁能通过预习,大致地了解这首诗?学生自己思考诗意。
2、先来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这一句,这里你有最不能弄明白的字词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重点理解“尽、闲”二字。
3、你觉得这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呢?或者说你看到怎样的一个景象?(天上的鸟儿们都高飞远去了,万里长空中的一片白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地飘远了。
)4、看看诗题,什么叫“独坐”?独自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什么样的情景?若这个独坐的人是你,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孤独寂寞)5、有感情读这两句诗。
(指导朗读)6、你知道这位独坐在敬亭山上的诗人是谁吗?那么你知道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吗?谁能说出有关的资料,老师相信你更能体会出诗人当时的心情,更能品味出诗里的味道来。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望洞庭》1. 教学内容分析1.1《望洞庭》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
诗的首句描写湖水与月光互相辉映,平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
第二句描绘君山在湖中的倒影,因为水中的倒影看起来像白银盘里的青螺,所以诗人把君山比作青螺。
全诗极富想象力,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2从语文要素方面来看,这首诗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包括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以及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同时,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积累描写自然景色的优美词语和句子,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在朗读方面,学生能够学习古诗的节奏和韵律,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
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能力目标2.1.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洞庭》。
2.1.2 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色。
2.1.3学会诗中的生字,理解“和”“镜未磨”“遥望”“白银盘”“青螺”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
2.2 过程与方法目标2.2.1 通过反复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句的意境。
2.2.2借助注释、图片等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理解古诗的能力。
2.2.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人描写的景色之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2.3.1 感受洞庭湖的美景,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3.2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3.1.1理解诗句的含义,想象诗中的意境。
例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要让学生理解湖光和月光相互辉映的景象,以及为什么把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磨拭的铜镜。
这需要结合诗句中的字词含义,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来理解。
3.1.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古诗的朗读有其独特的节奏和韵律,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停顿和语调,如“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望洞庭》这首诗。
(2)学生能够理解诗中描绘的洞庭湖的景色,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学生能够体会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背诵,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记忆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通过分析诗歌内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高尚情操。
(2)激发学生对诗歌艺术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自然,珍惜环境。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2. 诗歌朗读与背诵3. 诗歌内容分析4. 修辞手法讲解与应用5. 诗歌情感体验与表达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教师简要介绍刘禹锡及其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出问题:什么是洞庭湖?为什么诗人会写这首诗?2. 诗歌朗读与背诵-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 学生跟读,纠正发音和节奏。
- 学生分组,进行背诵比赛,提高记忆力和朗读能力。
3. 诗歌内容分析-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描绘的洞庭湖景色,如湖光、秋月、山影等。
-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 修辞手法讲解与应用- 教师讲解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 学生举例说明诗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些修辞手法。
- 教师指导学生尝试运用修辞手法,创作自己的诗歌。
5. 诗歌情感体验与表达-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珍惜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6. 总结与拓展-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 学生课后查阅资料,了解洞庭湖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拓展视野。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朗读等表现。
人教版望洞庭教学设计
本节课是使学生能理解诗句,并能体会出本诗所描绘的景色,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下面是收集的望洞庭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文本细读】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月夜遥望洞庭湖写下的。
很多诗人写洞庭湖,都着眼于它波澜壮阔的气势,这首诗却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明白如话,却意味隽永。
以语言轻俏,意境静美而著称。
秋天的朗朗清月,洒下如水的月光,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
今夜为何如此静谧?因为潭面无风,风平则浪静,才有第一行中湖光秋月、水天一色。
镜未磨形象地写出月光下湖面的缥缈、朦胧之美,就像古时没有经过磨拭的铜镜一样,没有鲜亮的光泽。
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
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
一个遥望将我们的视野一下拉向广阔的八百里洞庭。
此时,不仅可以欣赏到洞庭湖面之美,还可以看到美丽的山水之景。
作者展开了奇丽的想象,给整幅画画上了点睛之笔:如果把月光下泛着银白波光的洞庭湖比作一个巨大的白色银盘的话,那么,湖中风景秀丽的君山就如同古时小妇人的青螺髻了!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
读来饶有趣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认识螺,掌握庭、镜、磨、螺、潭5个生字。
⑵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
⑵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的意境。
⑶学习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洞庭湖的静美。
体会诗人用心感悟自然,用爱抒写自然的情怀。
【策略与方法】
反复朗读,背诵,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春天的古诗,借助工具书理解古诗。
2、教师准备:
写好古诗的黑板、古诗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师:前三篇文章我们了解了大自然的美丽,今天我们来看看祖国风景名胜的美。
谈谈自己到过哪些风景名胜,激发学生对风景名胜的向往。
二、自学古诗,感悟诗情
1、读诗。
2、解诗题:
诗题望洞庭洞庭指的是xx。
从一个望字你了解到了什么?
3、解诗句:
⑴请大家读一读诗句,对哪些字词还不明白。
⑵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发问和回答,课件出示难解字词意思,让学生板书(看注释、、联系上下文等)。
⑶以四人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诗句的意思。
⑷你学懂了哪一句,向大家汇报一下:
根据学生发言进行补充纠正(连字词意思、看插图等)。
⑸把整首诗的意思xx起来说一说。
三、xx对话、品悟诗情
1、如诗句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如《望洞庭》中洞庭湖光秋月潭面无风镜遥望山水白银盘。
2、读着诗句让你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3、解答疑问:
两相和镜未磨翠青螺等词语的理解部分学生会感到困难,教师可以结合资料进行说明。
4、读全诗,体会望洞庭的动之美。
5、品味吟读,入境背诵:
理解了诗歌意思后,如果你能够入情入境地想象诗人当时的情景,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就更好了。
鼓励学生背诵。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自主认识字词,同桌互相测试。
2、指导学生找形近字的方法记忆庭、镜、磨、螺、潭生字。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孟浩然也写了一首描写洞庭湖的诗,我们来比较背诵欣赏。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3、欣赏xx的《望xx》。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神奇的五彩池,奇伟无比的石林,如诗如画的山峡,水平如镜的西湖。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
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定格一张月夜下的xx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
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相机正音。
3、再读,边读边思考,看看能读懂了哪些诗句,可以借助字典,也可与同桌讨论。
4、理解诗句:
⑴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
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多媒体出示)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xx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师:你理解得真不错。
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
(多媒体出示)
潭面:是指xx面。
未:没有。
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xx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给生配乐)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⑵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多媒体出示)
生:遥望:远望。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出示xx与xx图)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洞庭/xx色,
xx/盘里/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吟诵并背诵。
⑶体会意境: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像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生说意境。
三、拓展延伸
1、欣赏xx的《望xx》:
望xx(xx)
八月xx水平,xx太清。
气蒸xx,xxxx。
2、了解诗的大意,感受洞庭湖不同的意境。
四、总结
师: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五、作业
想像《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