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微博谣言及其治理——以“昆明暴恐事件”与“马
- 格式:pdf
- 大小:117.61 KB
- 文档页数:1
突发事件中政务微博舆情应对的问题及对策作者:陈然谢薇来源:《今传媒》2014年第10期基金项目: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政务微博传播效果的评估体系与提升策略研究”(14YJC860002);黄冈师范学院博士基金项目(20130316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陈然,女,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网络传播研究;谢薇,女,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网络传播研究。
摘要:本文以“昆明火车站3·01暴力恐怖事件”为例,将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微博云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法,考察政务微博应对突发事件的具体表现及其传播效果,并针对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管理学中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突发事件;政务微博;舆情;应对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016-02转型期的中国,突发事件频发。
依托于互联网的政务微博凭借渗透性强、影响力大等特点,日益成为政府机构应对突发事件舆情、实现信息公开、提供公共服务的优选渠道。
政务微博应对突发事件的传播效果究竟如何?是否存在行为失当?本文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微博云南”发布的涉及“3·01暴力恐怖事件”的微博条文及其评论进行分析,同时对“微博云南”与该事件相关的微博数、发布时间、转发数、评论数以及评论回复数等基本数据进行统计,数据搜集时间确定为2014年3月1日至3月8日,内容分析的主要变量包括“微博议题”、“微博信源”、“微博功能”和“评论解读方式”。
一、政务微博应对突发事件的具体表现2014年3月1日晚,昆明火车站发生了一起惨绝人寰的暴力恐怖案件。
作为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微博云南”对此案进行了连续播报。
对其发布行为以及微博内容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8天时间内,“微博云南”共发布了65条与事件相关的微博,日均发布数随时间呈下降趋势(如图1所示)。
突发公共事件中微博谣言传播及应对策略作者:韩国良孙海霞来源:《采写编》2014年第05期2006年1月8日,国务院授权新华社全文播发了《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预案中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微博谣言划分为多种类别。
根据微博谣言的传播是自发的还是有预谋的,可以将微博谣言划分为:自发型、预谋型、自我实现型。
根据微博谣言产生的原因进行分类,微博谣言可以划分:突发公共事件衍生型、原发型。
所谓突发公共事件微博谣言,是指与大多数民众利益相关的突发性事件,在强大的集体情绪的裹挟下,借助于微博扩散的谣言。
这类微博谣言关注度很高,社会危害性极大。
一、从芦山地震微博谣言看微博谣言特点2013年4月20日8点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
在芦山地震发生后十天里,各路谣言四起。
本文选取寻找徐敬回家、地铁预报地震、一条搜救犬反复被“牺牲”、“地震解密之祖”预测地震、雅安又一救护军队坠崖、多张雅安地震现场图、红会称“不捐500万不能进灾区”、地震局内部消息成都9.2级地震、地震期间大吃大喝,航空公司坐地起价等十则较具有代表性的微博谣言作为样本,通过对谣言样本的归纳分析,其可发现呈现出三大特点。
(一)谣言传播速度迅疾微博独特的信息传播方式使谣言在极短的时间内扩散式广泛传播,并且抢先在权威信息发布之前进入受众视野。
芦山地震中的微博谣言几乎在事件发生的同一时间出现,在“多张雅安地震现场图”谣言中,一组“房屋一片废墟,伤者倒在地上”的图片在网络上迅速流传,并像病毒细胞一样裂变式增长,迅速波及全国,可见谣言传播速度之迅疾。
(二)谣言和事实真假难辨新闻性的特征是谣言在一定程度上所具有的,能在情况尚不明确的时候向受众提供信息。
这类的谣言混杂于真假难辩的各类信息中,简单的重复变成了解释,从而影响公众舆论的走向。
2015年第3期突发事件指的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①这类事件因为其所具有的突发性、显著性、灾难性、接近性和人情味等很自然地成为了各大媒体进行新闻报道的重中之重。
而如今,随着微博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可以通过微博了解信息并主动投身到信息的互动传播和分享当中。
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微博迅速成为舆论的集散地,主流媒体所构建的官方舆论场和普通网民所建构的民间舆论场在微博空间里展开了互动和博弈。
本文以人民日报新浪微博为个案,分析2014年3月1日发生的“昆明暴恐事件”,试图探究突发事件中主流媒体利用微博进行编码以及微博用户对此进行解码的全过程。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2014年3月1日21时20分左右在云南昆明火车站发生了一起由新疆分裂势力组织策划的无差别砍杀事件。
“昆明暴恐事件”是一起典型的突发事件,事件发生之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网络舆论一片哗然,微博迅速成为这起突发事件舆论的集散地。
一方面,主流媒体积极利用微博平台发声,引导网络舆论,@人民日报(22:30)、@新华视点(22:55)、@央视新闻(23:13)等均在第一时间介入此事;另一方面,这起突发事件也引起了网民的广泛讨论,并与主流媒体积极互动。
本文的研究是建立在“编码解码”理论基础上的,采用个案研究和文本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关于“昆明暴恐事件”的微博报道以及网民对此的评论进行文本分析,揭示这些文本背后的含义。
需要说明的是,考虑到微博热门话题的热度通常保持三到七天,除非事件真相不明或者有重大变化,否则关注度会逐渐下降,所以本文统计的文本截止时间为2014年3月7日24时。
二、主流媒体微博传播中的编码与解码(一)编码——意义生成的过程霍尔将文本的生产流通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就是文本意义的生成,也就是所谓的编码阶段。
在这一阶段,编码者对世界的看法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如何取舍材料、如何建构“现实”都掌握在编码者的手里。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微博谣言及其治理作者:姜鹤江洋洋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2期【摘要】“3.1昆明暴恐事件”与“马航失联事件”是2014年开年以来发生的两起较大的突发公共事件,不管是从信息的时效性,公众的参与度,还是影响力来看,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平台都成为了两次事件的一个重要发声渠道。
信息在相对自由的网络环境中传播,网络谣言成为了不可避免的存在,并给现实社会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谣言;微博谣言2014年3月1日发生的昆明暴恐事件被誉为中国的9·11,接踵而至的马航失联事件更是因为150多名中国乘客而成为了举国瞩目的公共性事件。
在面对两起突发公共事件时,微博不仅成为了新闻报道的重要阵地,同时也成为了谣言泛滥的重灾区。
本文将以两起事件中谣言的产生、传播和应对为例研究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微博谣言,以及应对策略。
一、微博谣言《辞海》中对谣言的定义为:“谣言,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捏造的消息。
”学者胡珏也曾提出:“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和诠释。
”与谣言的发生相比,关于谣言的发生则多引用国外学者的公式,或在国外较为成熟的理论基础之上进行。
如较早期的谣言产生公式是1947年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提出:Rumor=Importance×Ambiguity。
学者胡珏在奥尔波特公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反常度”概念,认为影响谣言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事件的反常性,事件的重要性、模糊性和反常性,构成了谣言发生的内因。
关于微博谣言的研究大致从传播学、政治学、心理学、法学等几个方面展开,其中从传播学角度入手是主要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作为新媒体的微博与谣言产生的关系,二是探讨微博谣言的类型与传播规律,三是对微博自净功能的关注,四是微博谣言的治理策略。
总体来看,学界大多对微博谣言持否定态度,进而导致微博谣言功能研究的单一性,忽视微博谣言作为信息的社会功能,微博谣言治理的边界也尚需明确。
微博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影响及应对策略作者:贾菁来源:《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03期【摘要】微博是随着网络的兴起和普及而产生的网络衍生品,并以极快的速度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社会传播格局。
微博所带来的影响的一个方面就体现在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处理上,微博的自由性和广泛参与性导致了虚假信息的扩散,从而使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和处理变得复杂。
本文从实例入手探讨了在微博时代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相关机构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微博;公共危机事件;信息传播模式现代社会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日常生活中的娱乐、交流、学习、工作等都离不开网络,我们获得信息和传播消息也主要通过网络进行,这种方式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力大,于是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网络衍生品,如微博。
2006年微博从国外兴起,短短几年时间迅速成为人们钟爱的网络平台。
微博的迅速崛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改变,140字的简短讯息,充分利用了现代社会人的碎片化时间。
因此微博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各种信息在微博上迅速传播,满足了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但也使得虚假信息和谣言在网络上蔓延,从而导致公共危机事件的应对和处理变得极为复杂。
近年来,面对公共危机事件的频繁发生,相关应对机制却并不完善,使得公众产生信任危机,这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安定。
本文基于当前微博的影响力和特点,从近期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着手,探讨相关机构的应对策略。
一、公共危机事件概述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公共危机事件不再独立于我们的生活之外,而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而且,社会的不断发展,也催生了一系列新型危机事件,如食品安全问题、交通问题、政府公信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企业诚信问题等。
高效的传播速度和便捷的传播途径,让许多公共危机事件暴露在公众面前,处在风口浪尖的当事人或者机构如果不能合理及时地应对,自然会造成公众情绪不稳定,引来大量质疑甚至谩骂。
对于政府来说,会造成公信力的减弱,增加群众的不满情绪;对于企业来说,会引起品牌影响力和品牌价值的降低,从而有损企业形象。
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的政府应对【摘要】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往往加剧了恐慌和混乱,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造成严重影响。
为应对这一问题,政府应加强监测和早期警示机制,及时发布官方信息以消除谣言,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宣传工作,与社会各界合作,建立应急处置机制。
这些举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有效控制谣言传播,保障公众安全。
持续加强应对网络谣言的能力建设,则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长久之计。
政府和公众共同努力,共同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才能应对日益复杂的网络舆情挑战。
【关键词】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谣言、政府、监测、早期警示、官方信息、舆情引导、合作、应急处置、重要性、能力建设、社会稳定、公共安全。
1. 引言1.1 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的政府应对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往往会给政府应对工作带来挑战。
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往往会扩大公众恐慌情绪,干扰政府正常的危机管理和应对工作。
政府在处理公共危机事件时,必须重视网络谣言的传播和影响,采取有效措施应对。
网络谣言的产生多种多样,可能是源于公众的恐慌、不确定性,也可能是恶意传播者利用公共危机事件散布谣言达到某种目的。
政府应对网络谣言的工作应从制定应对策略、加强监测和早期警示、及时发布官方信息、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和宣传、与社会各界合作、建立应急处置机制等多个方面着手,全面提升政府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应对网络谣言的能力和水平。
只有通过有效的政府应对措施,才能遏制网络谣言对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的负面影响,确保公众能够获得可靠的信息,避免因谣言而产生不必要的恐慌。
2. 正文2.1 加强监测和早期警示机制加强监测和早期警示机制是防范和控制网络谣言的重要环节。
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网络谣言往往会迅速传播,给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带来严重影响。
政府应当建立起完善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跟踪网络谣言的传播情况。
政府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来监测网络舆论的动态变化。
通过分析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话题和关键词,及时识别谣言信息,并快速进行验证和辟谣。
112区域治理RULE OF LAW作者简介:张宸瑞,生于2000年,2018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法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警官学院2020年度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2010329006Z)的成果。
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政治谣言传播与治理研究*江苏警官学院 张宸瑞,周扬,张家衡,朱颖昕,杨硕摘要:全媒体时代来临,网络成为信息交流的主要载体。
与此同时,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在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弊端也逐步显露出来,网络政治谣言就是其中之一。
本文以2019年12月爆发的COVID-19重大疫情为背景,针对疫情期间网络政治谣言频发这一现象,探讨了网络政治谣言的内涵,从国际政治斗争和国内政治表达、网络主体行为失范以及网络治理体系缺陷三个层面分析得出网络政治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原因,并基于此提出了涉及政府、媒体、网民三个层次的治理对策。
关键词:网络政治谣言;COVID-19;政治谣言传播原因中图分类号:TN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13-0112-0004一、网络政治谣言的内涵(一)政治谣言的界定关于政治谣言的界定有很多,一类是我国学者张雷为代表的,将其界定为“个人或者集团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需要、在没有事实根据或虽事出有因但在传播过程中却严重失真的情况下,对政治人物或者政治集团进行有意诬陷、攻击或诽谤的政治传言”。
[1]这一类界定,将政治谣言的对象限制到了与政治利益相关的“政治人物或者政治集团”上,体现了政治谣言的政治性。
但是就界定中的“没有事实根据”“严重失真”可以看出政治谣言在此被局限为与政治利益相关的虚假性信息。
这样的界定,没有顾及很多谣言存在事后被证实的情况,忽略了谣言可能为真也可能为假的情况,有失严谨与缜密。
其次并没有充分体现政治谣言在政治层面上“话语权的斗争与对抗”的实质问题。
关于话语权斗争,法国学者卡普费雷对谣言做出的定义能较好体现,即谣言“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
涉恐突发事件报道中的网络舆论导向及涉警舆情分析--以昆明“301”事件为例刘敏;刘爱娇;段艳艳【期刊名称】《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年(卷),期】2014(000)002【摘要】2014年3月1日发生在昆明火车站的砍人事件是由暴力恐怖犯罪分子一手策划组织的严重暴力恐怖事件。
由于此次事件涉案人员涉及边疆少数民族,因此在新闻报道上更需敏感和谨慎。
公安机关在处理突发事件中的能力和水平常常影响事件处置的成效,警方(察)往往成为媒体中的“弱势群体”,网络舆论更容易在涉警事件中走向极端和激烈。
而昆明“3·01”事件中官方的回应和积极行动走在了媒体前,故赢得了民众的声援和支持,使得网络上积极态度大于负面情绪。
此事件中的涉警舆情报道值得各级各地公安机关借鉴。
【总页数】4页(P9-12)【作者】刘敏;刘爱娇;段艳艳【作者单位】云南警官学院学报编辑部,云南昆明650223;云南警官学院科技处,云南昆明 650223;云南警官学院治安管理学院,云南昆明 6502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631【相关文献】1.西方主流媒体对涉恐事件报道的双重标准研究——以昆明暴恐事件和乌尔维奇事件为例 [J], 李梓畅;李映山2.浅析突发事件网络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以昆明“3·01”暴力事件报道为例[J], 苏云3.涉恐突发事件报道中的网络舆论导向及涉警舆情分析——以昆明“3·01”事件为例 [J], 刘敏;刘爱娇;段艳艳;4.对英国主流媒体涉华暴恐新闻话语的研究\r——以\"3·01\"昆明火车站暴恐案为例 [J], 胡婷婷5.涉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规治\r——基于昆明\"3·01\"事件的思考 [J], 念兴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上海交大发布《202年中国政务微博报告》上海交大发布《202*年中国政务微博报告》上海交大发布《202*年中国政务微博报告》时间:202*/11/822:59:54作者:刘晓晶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本网讯(记者刘晓晶)今天(8日),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关系研究中心、舆情研究实验室联合发布了《202*年中国政务微博报告》。
该报告主要基于新浪微博提供的权威数据,深入分析了新浪微博中影响力排名前200位的政府机构微博、前200位的政务人员微博的现状特点和传播特征,并针对当下政务微博运作的问题和不足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报告显示,截至202*年11月5日,新浪政务微博总数已达18694个,其中政府机构微博数10023个,公务人员微博数8671个。
报告参照新浪微博提供的数据,通过相关指标的构建,对政务人员微博和政府机构微博进行了影响力排名。
其中,影响力排名前十的政务人员微博依次为云南红河州州委常委、宣传部长伍皓微博(伍皓红河微语),海宁市司法局长金中一的微博(中一在线),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微博(朱永新),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原副主席陈明德微博(陈明德),北京市公安局网警高媛的微博(传说中的女网警),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微博(陈士渠),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315系统建设工程项目办公室副主任张洪峰微博(张洪峰),福建省龙岩市公安局长郭韶翔的微博(110老民警郭韶翔),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苏省文化厅厅长章剑华的微博(章建华博客),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的微博(叶青)。
影响力排名前十的政府机构微博依次是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广东省公安厅官方微博(平安南粤)、广东省肇庆市公安局网络问政平台(平安肇庆)、广州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广州公安)、中国国际救援队官方微博(中国国际救援队)、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成都发布)、河北省公安厅官方微博(公安网络发言人)、南京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官方微博(南京发布)、上海申通地铁集团运营管理部官方微博(上海地铁shmetro)、外交小灵通(外交部官方微博)。
关于突发事件中微博“大V”传播行为的思考--以“3•1”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件为例靖鸣;肖婷婷【期刊名称】《新闻爱好者》【年(卷),期】2015(000)001【摘要】微博“大V”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行为直接影响微博的传播环境和社会舆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本文以2014年“3•1”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件为例,选取@微博云南﹑@云南日报等微博“大V”在事件发生后所发表的相关微博内容为研究对象,对微博的数量﹑微博的内容﹑微博被转发和评论的次数进行分析,认为突发事件中微博“大V”应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进行正能量传播,积极引导舆论,具体来说,一是作为意见领袖的微博“大V”需要理性发声;二是微博“大V”作为消解谣言传播的关键节点,应当提高更新微博的频率;三是微博“大V”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粉丝效应,扩大舆论引导的效果。
【总页数】6页(P42-46,47)【作者】靖鸣;肖婷婷【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媒介发展与危机管理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针对火车站的暴力恐怖袭击犯罪研究——关于11起暴力恐怖袭击火车站案件的调查分析 [J], 张大卫2.支援警组对刀斧砍杀恐怖袭击现场处置战法分析——以“3.01”云南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件为例 [J], 马洪;李德祥;王泽3.突发性公共危机在微博平台上的传播——以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事件为例 [J], 邓佳煜4.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英语新闻语篇中现在完成时的使用——以《经济学人》和《中国日报》对3.1中国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件的报道为例 [J], 潘洁;翟红华5.突发事件政府新媒体信息传播路径分析r——以3·1昆明火车站暴力恐怖案为例[J], 袁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昆明市群众举报暴力恐怖犯罪线索奖励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8.12.29•【字号】昆政规〔2018〕5号•【施行日期】2018.12.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昆明市群众举报暴力恐怖犯罪线索奖励办法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国家级、省级开发(度假)园区管委会:现将《昆明市群众举报暴力恐怖犯罪线索奖励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昆明市人民政府2018年12月29日昆明市群众举报暴力恐怖犯罪线索奖励办法第一条为充分发动人民群众及时发现涉恐可疑人员、举报暴力恐怖犯罪线索,有效防范、严厉打击暴力恐怖犯罪,切实保护公民人身安全和公共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对提供本市行政区域内涉及暴力恐怖犯罪(以下简称涉恐)可疑人员信息及线索的奖励。
第三条本办法奖励所需资金纳入市级财政予以保障。
第四条本市奖励以下涉恐线索:(—)组织、策划、准备实施、实施造成或者意图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公共设施损坏、社会秩序混乱等严重社会危害的活动的;(二)宣扬恐怖主义,煽动实施恐怖活动,或者非法持有宣扬恐怖主义的物品,强制他人在公共场所穿戴宣扬恐怖主义的服饰、标志的;(三)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的;(四)为恐怖活动组织、恐怖活动人员、实施恐怖活动或者恐怖活动培训提供信息、资金、物资、劳务、技术、场所等支持、协助、便利的;(五)涉恐可疑人员购买、持有枪支弹药、易燃易爆物品、杀伤性器具以及其他装备,组织、运送、引带涉恐人员偷越国(边)境或转移藏匿,包庇、窝藏、帮助暴力恐怖人员等相关情况;(六)其他涉恐活动。
第五条群众发现或知悉涉恐可疑人员信息及犯罪线索,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举报:(—)拨打“110”或者公安机关公开的其他报警电话;(二)中国移动、电信手机用户发送短信至“12110”举报;(三)通过信函向公安机关举报;(四)到公安机关或向执勤民警当面举报;(五)通过其他有效方式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