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上册 地表的变化2教案 首师大版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地表的变迁》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认识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地质变迁的原理,引导学生探索地球表面形态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观察能力,对于地球表面的变化有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壳运动的机理、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等深层次的问题,还需要通过教学进行引导和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地球科学的学习兴趣浓厚,通过生动的教学手段,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认识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的原因,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表形态的变化,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的原因,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2.难点:地壳运动的机理,海陆变迁的深层次原因,人类活动对地表影响的程度。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图片、视频、实验器材等。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搜集相关的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自然景观图片,如地震、火山、海陆变迁等,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地质变迁的实例,如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台湾海峡的形成等,呈现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的现象,让学生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验证地壳运动和海陆变迁的原因。
2.5地表的变迁一、教学目标: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些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能够对一些显现作出一些大胆的猜想。
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解释。
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感叹自然的力量,欣赏自然的美。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二、教学重点、难点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人类的的行为使地表发生变化。
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些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三、教学准备: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1、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及科学家的考察信息,让学生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很久以前的情况。
让学生意识到人类人类就是通过这些化石认识地质变化的。
让学生阅读资料了解中国在很早以前科学家对地质进行研究。
2、研究千姿百态的地表的形成。
火山口湖、石林奇观、海岸边的礁石等地貌都是在空气、流水、、气温以及地质运动的自然情况下形成的。
3、教学石头怎么会变成小石子和沙子的。
做模拟实验。
知道学生观察、认识风化的作用。
了解气温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植物、冰冻对岩石的影响。
4、通过模拟实验和研究,认识侵蚀作用。
做模拟流水的搬运实验,是学生在观察、分析中懂得流水的携带功能搬运了碎石和沙子。
观察图,继续思考。
5、了解人类生产、生活对地表变化的影响。
认识人类的活动对地表的影响有的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6、巩固: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什么能够改变地表?沙漠的成因所渭沙漠化,可以理解为荒漠化的一种,即植被破坏之后,地面失去覆盖,在干旱气候和大风作用下,绿色原野逐步变成类似沙漠景观的过程。
土地沙漠化主要出现在干旱和半干旱区。
形成沙漠的关键因素是气候,但是在沙漠的边缘地带,原生植被可能是草地,由于人为原因沙化了,这些人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l)不合理的农垦。
无论在沙漠地区或原生草原地区,一经开垦,土地即行沙化。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地表的变迁》教师招聘面试试讲教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模板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各种自然力量尤其是岩石的风化对地表改变的作用,过程。
2、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风化是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之一。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一些现象作出大胆的猜想。
2、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3、能够设计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的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2、意识到风化作用是使地表变迁的原因之一。
2学情分析
学生对此课的学习是建立在对前四课对地球的形状、地球表面、内部构造以及火山地震等地质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要使学生对地表的变迁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学生经过本课的学习,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将它们之间相互进行联系,让学生了解岩石的风化过程及定义,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借此引发更多有关地表变迁的思考。
3重点难点
各种自然力量尤其是岩石的风化过程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
1【导入】地表的变迁
谈话:同学们,还记得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吗?无数中国人为之骄傲与自豪!
提问:这次奥运会的圣火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特别是到达了将永载奥运史册的一站——哪里?(珠穆朗玛峰)
追问:这是世界之颠,有多高?(8844.43米) (你获取的数据可真精确。
)。
六年级科学上册地表的变迁教案2 苏教版1、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3、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4、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目的:●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
●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做出合理的评判。
教学成果:●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学习成果评价概念发展层次1:不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层次2: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但不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层次3: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并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探究能力:层次1:不能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层次2: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但不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
层次3: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并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材料: 酒精灯、装有水的容器、小石块、镊子、火柴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互动性质学生/教师互动的目的二次备课集中话题1、在推测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意见。
2、不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测结论,还要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测结论,还要让学生说明自己这样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认识一些改变地表的自然力探索和调查1、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表达,表达不出时,教师可给适当补充。
2、必须让学生分析图示现象。
只有在分析中才能形成该地貌的原因。
实验1:发现冷暖对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2:发现植物生长和冰冻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3:发现流水的搬运作用。
发现冷暖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发现植物生长和冰冻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回顾和解释教师出示图片总结现象,认识人类社会对地表的影响。
5、《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地表的变迁》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中的第5课,是在前面学习了1.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表面,3、地球的内部、4、火山与地震这4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的编排如下:1、了解喜马拉雅山上采集到鱼龙等的化石,推测以前的地形地貌;2、了解沈括的贡献;3、了解风化与侵蚀并能用实验来验证。
教学目标:1、我知道地球的表面是不断变化的,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2、我知道什么叫风化,什么叫侵蚀。
知道流水、冰川、风等都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3、人类的行为也会使地表产生变化。
教学重、难点:什么叫风化,什么叫侵蚀。
知道流水、冰川、风等都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小石头、镊子、烧杯、冷水。
塑料盒子、泥沙;底部有孔的水杯、小木片。
教学课时:1教学过程:一、导入1、导入。
出示喜马拉雅山图片与资料,猜想为什么能采集到鱼龙等的化石。
2、引入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出示目标1、全班齐读目标。
2、30秒钟默记目标。
过渡:目标明确了,我们带着目标进入本堂课的学习!三、初读课文初读课文,1、了解风化与侵蚀,2、是什么力量使得地球表面变得千姿百态。
四、说一说,议一议1、说一说2、说一说什么事风化与侵蚀,说一说沈括的贡献。
五、做一做1、用所给材料做风化实验。
2、做流水搬运砂石的实验。
六、拓展延伸思考:说一说人类的哪些活动改变了地表?指名说。
大家都找到这个内容了吗?大家请看:人类的拦河筑坝、砍伐森林、围海造田、开采矿石等活动,改变了地表的形态。
七、检测:1、“北宋时期的___是我国历史上最卓越的___之一。
”在他的___所著的_______中就阐述了关于地球演变、___的精辟见解。
2、说一说人类的哪些活动改变了地表?板书设计:5、地表的变迁风化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侵蚀风化后的岩石被风、水或重力磨蚀、搬运的过程叫做侵蚀。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
2.人类的行为也使地表发生了变化。
3.知道地表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要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2.感叹自然的力量,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地表是不断变化的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谈话:同学们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吗?那你知道它们生话在哪里吗?今天我们一起进入青青草原玩耍吧!2.教师引出问题:我们怎么去呢?离我们最近的草原在哪儿?(借机对快速抢答的学生进行表扬,逐步引导学生开动大脑,启迪思维,顺着老师的指引来到内蒙古大草原,建立起和谐共乐的师生关系)3、谈话中用一首《敕勒歌》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引出羊、草原。
让我们一起走向大草原、走向地球表面的地形。
我们能看到什么呢?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1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有人说,耽溺大草原的人,内心一定流淌着不羁的血液。
梦绕“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惬意;向往一望无际的绿海;渴想在马背上驰骋千里的畅快!你喜欢草原吗?还是向往一马平川?想不想看看一望无际的大海?我们的地球表面有丰富多彩的地形,地球表面是原封不动的吗?本日我们就来进修板书课题:《地表的变革》(二)地球表面是原封不动的吗?1.欣赏:喜马拉雅山的几张风光图片。
2.谈话: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山脉。
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
而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却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鱼龙的化石,同时,人们还在山体岩石中发现有鱼、海藻、海螺等陆地生物的化石。
欣赏鱼龙、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图片。
为什么会在世界最高山脉上出现多种海洋生物的化石呢?3.学生小组讨论、推测,并说出来由。
《地表的变迁》教学设计《地表的变迁》是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中的内容,本课主要教学活动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及科学家的考察信息,让学生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很久以前的情况。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过渡:大家看过化石吗?你听说过哪些动物的化石?2、问:你听说过鱼龙吗?鱼龙生活在什么地方?海藻、海螺呢?3、思考:化石有什么作用?(了解地球的过去)(二)研究喜马拉雅山的过去、阅读沈括资料。
1、过渡:知道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吗?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在那儿有了新的发现呢。
2、出示介绍。
3、讨论:以前是什么样的?交流:为什么说那里可能是海洋?有何证据?4、教师小结:喜马拉雅山在几千万年前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受到强大挤压力的作用,海底隆起抬高,形成今天雄伟高峻的山脉。
构成珠穆朗玛峰的岩石是石灰岩,便可证明珠穆朗玛峰原来是海底,因为石灰岩一般是海里形成的,找到只有海洋里才能生存的生物的化石,证据就更充足了。
喜马拉雅山上找到过多种海洋生物的化石,其中鱼龙的化石特别引人注目,鱼龙不是恐龙,只是海里才有。
在喜马拉雅山上,海拔4000-6000米的高度,发现了今天只能在低于2000米高的地方才能有的植物化石,也可以证明这里原来处于较低的位置,由此可见,地球地壳在不断运动,地表也在不断的变化。
(出示课件)4.谈话:我们中国在很早以前就有科学家对地质进行研究,请同学们阅读一下这些资料。
(出示沈括资料)5、揭题:有意思的地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地表的变迁这课。
(板书课题)提问:关于地表的变化,你想研究些什么?(三)研究什么力量使地表千姿百态。
1、谈话引入:让我们来欣赏一些地表图片。
(出示图片)2、小组讨论,你能分析形成这些地貌的原因吗?(1)火山口湖是怎样形成的?(2)石林是怎样形成的?(3)风蚀石是怎样形成的?(4)海边礁石是怎样形成的?师小结:其实这些地貌都是在空气、流水、气温以及地质运动的自然情况下形成的。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2.5 地表的变迁》苏教版(2)一. 教材分析《地表的变迁》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等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变化是自然规律的结果。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观察能力,他们对地球表面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等现象的本质和原因,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掌握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等现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地表形态的变化是自然规律的结果,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表形态的变化,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等现象的原因。
2.难点: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等现象的本质和原因。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等现象的原因。
2.观察法:观察实例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2.课件:PPT课件,包含实例和图片。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表形态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等现象的原因,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实例和图片,分析地表形态的变化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巩固(10分钟)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知识,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表形态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小学科学地球表面的变化(教案)标题:探索地球表面的变化——小学科学教案引言: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也是我们生存的基础。
但你是否知道,地球表面经历过悠久的演变和不断的变化?本教案旨在帮助小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培养他们对地球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地球表面变化的认知,掌握地球的内外部变化过程;2.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目标:关注并珍惜地球资源,培养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表面的变化过程;2. 难点:如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表面变化的原因。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1) 地球表面变化的概念;(2) 地球的内部变化:火山喷发、地震;(3) 地球的外部变化:风蚀、水蚀、冰蚀;(4) 了解并保护地球资源。
2. 方法:(1) 情境引入法:通过展示图片或实地考察观察地球表面的变化;(2) 教师讲解法:结合图片、示意图等讲述地球表面的变化过程;(3) 学生合作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地球表面变化的认识和观点;(4) 观察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观察实验,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呈现一幅地球表面变化的图片,向学生提问:你认为这幅图片是描述什么?为什么地球表面会发生变化?激发学生对地球表面变化的思考和兴趣。
2. 探究:学生观察地球表面变化的实例,并使用观察实验法进行实地考察,以深入了解地球的内外部变化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记录观察结果。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并分享自己对地球表面变化的认知和观点,并用图表、文字等形式展示出来。
4. 教师讲解:通过讲解,教师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内部变化(火山喷发、地震)和外部变化(风蚀、水蚀、冰蚀)的原理和过程。
5.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知识总结,强调地球表面变化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并引导学生理解保护地球资源的重要性。
6. 拓展: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拓展,了解更多关于地球表面变化的知识,如地质的演化、气候变化等。
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优质教案教学设计小学科学《地表的变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多种地表形成的原因。
2.人类的行为也使地表发生了变化。
3.知道地表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1.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2.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并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叹自然的力量,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培养不断探索、思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地球多种地表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地表是不断变化的,需要通过证据推断过去的地形。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图片、化石模型等。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青青草原,引出地球表面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2.引出课题《地表的变化》,并解释本节课的目标。
二)地球表面是一成不变的吗?1.欣赏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引出该山脉曾经是海洋的证据。
2.展示鱼龙、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图片,让学生推测为何会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这些化石。
3.学生小组讨论、推测,并说出理由。
4.交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推测和证据,引导他们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解释。
三)地表的变化过程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表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2.展示一些地表变化的图片,如河流冲刷出的峡谷、地震造成的地表裂缝等,让学生观察、描述、推测。
3.引导学生认识到地表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通过证据推断过去的地形。
四)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的活动是否会对地表造成影响。
2.展示一些人类活动对地表造成的影响的图片,如采矿、建筑等,让学生观察、描述、推测。
3.引导学生意识到人类的活动也会对地表造成影响,需要和谐相处。
五)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目标。
2.引导学生思考,地表的变化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警示。
3.鼓励学生不断探索、思考,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描述、推测,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019-2020年六年级科学上册地表的变化2教案首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认识地球表面现在的地形是由地壳运动和地球外部的水、风等因素共同形成的。
2.初步了解流水和风等外部因素是如何塑造地形的。
3.意识到人类的活动对地表形态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二、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流水和风等外部因素是如何塑造地形的。
意识到人类的活动对地表形态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三、教学难点意识到人类的活动对地表形态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四、教具准备流水和风、冰川、海浪等对岩石的和地表的影响的图片和录像五、教学过程导入:讲述“沧海桑田”的故事由来引入地表的变迁。
(一)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及科学家的考察信息,并提问:1. 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山体岩石中发现了什么?2. 根据资料,推测喜马拉雅山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情况。
3. 阅读课本沈括和《梦溪笔谈》的小资料,了解中国在很早以前就有科学家对地质进行研究。
(二)探究活动“是什么力量使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1.小组讨论,启发学生从分析图示现象入手找出形成下列地貌的原因.(1)火山口湖是怎样形成的?(2)石林是怎样形成的?(3)风蚀石是怎样形成的?(4)海边礁石是怎样形成的?2.学生发言,教师小结.(三)探究活动“岩石的风化”1. 岩石在昼夜、冬夏天气冷暖的变化下会发生变化。
(石块选用易产生明显现象的岩石,如页岩、石灰岩等,冷水最好用冰水。
)2.植物的生长和冰冻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3.流水对岩石的搬运作用,并用实验证明。
(分组实验)4. 大自然中除了流水以外,还有哪些力量能将岩石的碎屑带走?5. 教师小结:风化和侵蚀的概念。
(四)探究活动“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小组讨论:1.课本图片改造沙漠和乱伐森林两种人类行为对地表的变化产生怎样的影响?2.这两种人类行为中哪个是合理的,哪个是不合理的?为什么?引导延伸:联系课外知识,说说人类还有哪些生产活动对地表的变化产生影响?(五)总结作业:从我做起,保护环境。
(首师大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地表的变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表面现在的地形是由地壳运动和地球外部的水、风等因素共同形成的。
2.初步了解流水和风等外部因素是如何塑造地形的。
3.意识到人类的活动对地表形态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流水和风等外部因素是如何塑造地形的。
意识到人类的活动对地表形态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意识到人类的活动对地表形态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四、教具准备
流水和风、冰川、海浪等对岩石的和地表的影响的图片和录像
五、教学过程
导入:讲述“沧海桑田”的故事由来引入地表的变迁。
(一)出示喜马拉雅山的图片及科学家的考察信息,并提问:
1. 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山体岩石中发现了什么?
2. 根据资料,推测喜马拉雅山在很久很久以前的情况。
3. 阅读课本沈括和《梦溪笔谈》的小资料,了解中国在很早以前就有科学家对地质进行研究。
(二)探究活动“是什么力量使地球的表面千姿百态?”
1.小组讨论,启发学生从分析图示现象入手找出形成下列地貌的原因.
(1)火山口湖是怎样形成的?
(2)石林是怎样形成的?
(3)风蚀石是怎样形成的?
(4)海边礁石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三)探究活动“岩石的风化”
1. 岩石在昼夜、冬夏天气冷暖的变化下会发生变化。
(石块选用易产生明显现象的岩石,如页岩、石灰岩等,冷水最好用冰水。
)
2.植物的生长和冰冻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3.流水对岩石的搬运作用,并用实验证明。
(分组实验)
4. 大自然中除了流水以外,还有哪些力量能将岩石的碎屑带走?
5. 教师小结:风化和侵蚀的概念。
(四)探究活动“人类活动对地表的影响”
小组讨论:
1.课本图片改造沙漠和乱伐森林两种人类行为对地表的变化产生怎样的影响?
2.这两种人类行为中哪个是合理的,哪个是不合理的?为什么?
引导延伸:联系课外知识,说说人类还有哪些生产活动对地表的变化产生影响?
(五)总结
作业:从我做起,保护环境。
课后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