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基础知识之成语中的生物学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之成语中的生物学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之成语中的生物学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之成语中的生物学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之成语中的生物学知识

飞蛾扑火——生物的应激性

这是指昆虫对光发生的反应,叫昆虫的趋光性。生物体都有应激性,应激性是指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生物因为有了应激性,便能对周围的刺激发生反应,从而可以避开不利的刺激,使生物体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利用昆虫的这一特性,人们可以来捕杀有害的昆虫。如黑光灯。

触目惊心——生物的神经、激素调节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当人的视觉感官——眼睛把外界的危险信号传入大脑后,下丘脑便通过植物性神经向肾上腺髓质发出指令,于是肾上腺髓质便分泌肾上腺激素进入血液,经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各处。在肾上腺激素和植物性神经的协同作用下,人的血压、血糖浓度升高,并且呼吸、心跳大大加快。这就是触目惊心的生物学原理。又如:汗流浃背--此成语出自《后汉书·伏皇后纪》,亦作“汗流洽背”。一次汉文帝向右丞相周勃提了几个问题,周勃都没能回答出来,急出了一身汗。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人在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时就会出冷汗,这在现代医学上称之为精神性发汗,出汗的部位以腋下、手心、脚心为最多。其实,出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但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时会出汗,而且处在高温环境下更易出汗,后者医学上称之为温热性发汗,以前胸和后背为多。在人体排出的汗液里,水分含量最多,约占99%,其余部分为氯化钠、氯化钾、少量尿素及其他盐类物质。是由汗腺主动分泌的,最终排出的汗液为低渗液。出汗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它不但能调节体温平衡,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排泄废物的作用。

孔雀开屏——动物的求偶行为

事实上这是动物体内的雄性激素引起的行为,孔雀开屏是动物生殖中的一种求偶行为,雄性个体为赢得雌性孔雀的芳心,特意打开艳丽的尾羽炫耀自己。除此之外,与动物生殖相关的成语还有蜻蜓点水。

望梅止渴——生物的条件反射

《世说新语·假谲》上写道:曹操的军队在一次行军中,由于路上缺水,士兵都感到口渴难忍。这时曹操用手指着前面说前方有梅林。士兵一听,嘴里顿生津液,都感觉不渴了,继续前进。这样就留下了“望梅止渴”的典故。这里蕴含着生物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一种生理活动,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这种反射提高了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巴甫洛夫在研究消化腺和神经支配的实验过程中发现,每次给狗喂食前出现一次铃声,然后再给狗食物,这样多次结合后,当铃声一响,虽然此时还未给食物,但狗已表现出进食活动,如口动、流口水等。巴甫洛夫认为,铃声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但与给狗喂食多次结

合后,铃声就成了狗进食的“信号”,即条件刺激。这种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射活动叫条件反射。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高级中枢参与完成。科学家们还发现,条件反射必须经常强化,否则就会逐渐消退。

动物只能对具体的外界刺激(如食物和敌害的形状、气味、声音、光等)产生反应,建立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而人类除对具体的信号产生反应外,还能对语言、文字发生反应,建立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这就是望梅、谈梅时能使口生津液的原因。又如谚语:“一朝被蛇蛟,十年怕井绳”,“画饼充饥”“惊弓之鸟”“老马识途”等。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生物的遗传

这是生物的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生物在生殖过程中,亲代把自己的遗传物质(DNA)准确地复制出二份传给后代,使后代得到了亲代的遗传物质,从而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由于生物具有遗传的特性,所以每种生物的后代都与它们的亲代基本相同,因而使生物界的物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生物的变异

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产生原因是由于亲代的遗物质(DNA)在复制过程中出现差错(变化)或在有性以及子代不同的个体间发生差异。变异有遗传的,也有不遗传的。如果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就不能够遗传;遗传物质(DNA)变化引起的变异就能够遗传下来。由于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个体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及形成新的物种。

相依为命——生物的共生

现代汉语成语词典解释为:互相依靠着过日子,泛指互相依赖。其实,动物和植物间也存在着这种微妙关系,生物学上称此为共生现象。例如,海葵常固定在寄居蟹的外壳上,当它靠刺细胞防御敌害时,能对寄居蟹起到间接的保护作用。而寄居蟹到处爬行,可使海葵得到更多的食物。再如,在巴西的丛林中生长着一种蚁栖树。这种树树干高大,有节,叶片呈掌状,外形像蓖麻。蚁栖树因栖息蚂蚁而得名。树上栖息的蚂蚁叫益蚁,益蚁能群起攻击专吃树叶的啮叶蚁,从而保护了蚁栖树;而蚁栖树叶柄基部丛生细毛,细毛中常分泌含有丰富蛋白质和脂肪的类似物质,供益蚁食用。

科学家们还发现一种桶形仙人掌,它的顶端有不断生产花蜜的“蜜厂”,这些花蜜养活了一些蚂蚁。蚂蚁就尽心尽力地保护仙人掌的种子在自行脱落前不被虫子吃掉。

癣疥之疾(纤芥之疾)——生物的寄生

此成语用来比喻不在意的小问题或无关紧要的小毛病。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癣和疥皆为皮肤病,其对人体的危害是不可轻视的。

癣是皮肤感染霉菌后而引起的一种疾病,霉菌主要侵害皮肤、毛发和指(趾)甲。依据发病部位可分为头癣、手癣、足癣、甲癣、体癣等。这些癣比较顽固,治疗起来非常麻烦,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此外,癣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它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染给他人,也可在自身蔓延。

疥疮是由疥虫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多发生在手指间、手腕、肘窝、腋窝、腹股沟等处,呈针头大小的水疮和丘疹。患疥疮的人常有剧烈的瘙痒感觉,特别在夜间更甚,搔抓后极易感染,会引起脓疱疮、淋巴结炎等疾病。虽“癣疥之疾”,也不可轻视。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物的捕食

在生物学上它具有食物链的含意。这句谚语隐含的一条捕食食物链是:植物---蝉---螳螂---黄雀,在这条食物链中,植物是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蝉、螳螂、黄雀都是消费者,分别属于第二、三、四营养级。又有如:“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蜾蠃常捕螟蛉为食。

鹊巢鸠占——生物的竞争

从生物学上分析,是生物种间争夺资源和空间的一种竞争现象。竞争的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于被消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生活方式和习性、栖所及食物类型越接近,其竞争程度越激烈。谚语“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说的也是物种间的竞争。

作茧自缚——生物适应的相对性

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蛾类结茧,能抵御不良环境,保护自身,这是一种适应性,但当遇到金小蜂时,悲剧就恰恰发生在茧上,金小蜂正是借助于茧对棉红铃虫的束缚作用,顺利地将卵产于它的体内,这样棉铃虫的"作茧"反而变成了"自缚"。这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完全、绝对地适应。由于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某些特征就会变得不适应了,这是适应的相对性。

一山不容二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这一谚语揭示了生物为了争夺资源,食物和空间而发生斗争的现象,虎是大型肉食动物,所处在较高的营养级里,按照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只有10%~20%规律,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较少,因此其个体数量也就越少,在获得有限的食物空间里,虎的数量越少,就越容易获得食物来维持生存,其数量多时,就不能维持其生存。为了生存就会出现你死我活的斗争,这样一山就容不得二虎。

叶落归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树叶落下后,其中的营养又被根吸收,比喻不忘本源。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细菌、真菌等的分解作用,产生的各种无机营养成分又被根吸收。同时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又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由此可见,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描述的也正是这一生态现象。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生物要从环境中不断地摄取物质和能量,因而受到环境的限制;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又能够不断地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要看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也要认识到生物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相反,"橘逾淮北而

为枳"则说明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尤其是人类活动如砍伐森林,围湖造田,建立工业与民用设施等,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只有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保持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诗经》中的生物学知识

《诗经》中的生物学知识 《诗经》305篇中,有141篇提到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次数达到了492次;提到植物的篇目有144篇,共计505次;而涉及到自然现象的篇目有89篇,共235次。其中一些现象包含了非常重要的生物学原理。在生物学教学中如果能尝试渗透《诗经》中的有关生物学现象,让学生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生物学知识,说不定学生会对所讲内容印象更深。下面介绍几个例子。 农田生态系统 1.1 农田需要耕地、施肥《小雅·大田》中记载:“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意思是背起锋利的犁到田里耕地。《周颂·良耜》中记载:“荼寥朽止”。意思是将杂草等埋在田里,腐烂后可以作肥料。这说明我国古人已经认识到农田需要松土、施肥,从而获得丰收。这是因为耕地松土可以使土壤O2含量增加,农作物根系呼吸增强,促进矿质元素的吸收。杂草等废弃物在土壤中可以被微生物分解,杂草中的有机物变成无机物,被农作物再吸收利用。这就是我国古代的“无废弃物农业”模式。

图1 古代劳动人民耕地松土的农具——耜 1.2 农田需要锄草、除害虫《小雅·甫田》中记载:“或耘或耔,黍稷薿薿”。意思是农田中有的锄草有的施肥,农作物长势良好。《小雅·大田》中记载:“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意思是除去害虫。锄草可以降低杂草与农作物之间的竞争,除去害虫可以减少害虫对农作物的伤害。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角度来看,锄草、除害虫可以调整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湿地淡水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诗经》中记载的湿地淡水生态系统的例子很多,以下仅分析两个典型的例子。①《国风·周南·关雎》中记载:“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意思是一对雎鸠在河中小岛上鸣叫。②《陈风·泽陂》中记载:“泽彼之陂,有蒲与荷”。意思是清清的池塘边长着蒲草与荷花。其共同特点是:动植物种类繁多,优势植物是水草与荷等水生植物,优势动物是鱼类与各种水禽。湿地淡水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生活用水。而景色秀美的湿地也是人们观光的重要场所,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这都是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的体现。

初中生物口诀

一、显微镜使用部分: 1、取镜时可概括为:右握左托略偏左 即: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偏左的位置。 点评:七个字就把取镜的全部要点包括进去,大家记忆起来就轻松多了。 2、对光时可概括为:三转三找 即:一转转换器,找低倍镜;二转遮光器,找大光圈;三转反光镜,找光源。 点评:四个字包括了显微镜对光中转动的部件、顺序和物镜、光圈的选择。很多同学在做实验中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理解了这四个字的含义就能驾轻就熟了。 3、观察时可概括为:放→压→降→升→调 即:在载物台上放上标本→用压片夹压住标本→把物镜降到最低处(侧视物镜)→缓缓上升物镜(上视目镜)→调节准焦螺旋 点评:五个字就把观察显微镜物像时具体步骤和注意点都表示出来,大家再也不会无所适从了。 4、移动标本时可概括为:偏哪往哪移 即: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物像时,如果物像不在视野中央,偏什么方向就向什么方向移动标本。 点评:由于显微镜呈的是倒像,才会出现这个现象。这五个字,为大家在解此类题目时提供了一条安全而快速的绿色通道。 二、制作临时玻片标本部分 制作临时玻片标本的过程可概括为:擦→滴→取→展(或涂)→盖→染 即:擦净玻片→滴上水滴→取出材料→展平(或涂匀)材料→盖盖玻片→染上颜色 点评:用六个字把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过程及注意点都概括进去,并且六个字记忆也很符合我们读和记的节律,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大家能朗朗上口。 三、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部分 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可概括为:浓度谁大谁吸水

即:两种液体接触时,哪种液体的浓度大,它就会把另外一种液体中的水分吸收过来。 点评:有了这个规律,大家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只要知道哪一种液体的浓度大就可以马上知道是谁在吸水,谁在失水。也可以通过谁在吸水马上判断出哪种液体的浓度比较大。再也不会因为出现多个细胞多个液体流向而晕头转向了。 四、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部分 无机盐对植物的作用可概括为: 氮肥→叶;磷肥→花、果实、种子;钾肥→茎,还可促进淀粉的形成 即:氮肥主要作用于植物叶片上;磷肥主要作用于植物的花、果实、种子上;钾肥主要作用于植物的茎上,还可促进植物体内淀粉的形成。 点评:在初中阶段对于无机盐的作用部分,大多时考查的是其作用的器官, 这样大家的记忆负担就大大减轻了。 五、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部分 1、农产品丰收法(促进光合作用)可概括为:三增(增光、增水、增二氧化碳) 2、农产品保存法(抑制呼吸作用)可概括为:三低(低温、低氧、低含水量) 即:通过适当增加光照,增加植物体内含水量,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来促进光合作用提高农作物产量;通过适当降低温度,降低空气中的含氧量,降低农产品中的含水量来抑制呼吸作用降低有机物的消耗。 点评:大家在解答这类题目时,有时要回忆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的公式或概念才能分析出来相应的措施。通过这三增和三低,形象而直观地概括出两种原理的应用,既好记又好用。 六、人体心脏结构和血液循环部分 1、房连静,室连动(血管) 2、左动右静(血液) 3、肺反体同(两循环中血液与血管的关系) 即:与心房相连的是静脉,与心室相连的是动脉;在心脏及血液循环路线中,流动在左边的血液是动脉血,流动在右边的血液是静脉血;在肺循环中血液与血管的关系是相反的,在体循环中血液与血管的关系是相同的。如:肺动脉内流动的是静脉血,肺静脉内流动的是动脉血,主动脉内流动的是动脉血,上、下腔静脉内流动的是静脉血等。

巧用成语就能轻松搞定的几个生物学知识

巧用成语就能轻松搞定的几个生物学知识摘要:在高中生物知识学习中经常存在一些易混、较繁杂的知识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果不理想,再加上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量多、面广,怎样高效持久地记住每一个知识点是一个长远且迫切的话题。作者根据教学实践及研究搜集的材料,希望通过这一小切口为广大师生学习和理解、记忆生物学知识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同时为广大生物教育、教学爱好者们提供灵感。 关键词:巧用成语生物学知识教学方法 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在语句中作为一个整体代表一定的意义,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而且简短精辟、易记易用。 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倡教师要创造性教学[1],鼓励接受和深化新的教学理念、尝试新的教学方法、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等,在生物学中有许多知识点比较隐蔽,容易被忽略、混淆,干扰记忆及问题辨析。如果在学习时能够用简短、准确的词语加强记忆,那么不仅可以增强即时学习效果,而且可以为以后的复习节省一些时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简单列举三个例子加以说明。 1.不“监守自盗”的红细胞――运输氧气却不消耗氧气 人体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红细胞、白细胞、血

小板三者共同构成血细胞,其中红细胞含有血红素,它既能和氧结合,又能和二氧化碳结合,因此,红细胞的主要工作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但是人的红细胞是否消耗氧气呢? 在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中,学生们已经明确了选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是成熟后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细胞器等,红细胞可以从血浆中摄取葡萄糖并进行无氧呼吸,可以产生ATP。红细胞运输氧气,可以说是“近水楼台”,却只运输而不消耗,所以用不“监守自盗”形容这一过程是很形象的,这对于以后同学们解鸡、蛙的红细胞与人成熟红细胞等易混习题很有帮助。 2.“借尸还魂”的S型细菌――巧记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在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历程中,1928年格里菲斯以小鼠为实验材料,研究肺炎双球菌你是如何使人患肺炎的[2]。他用两种不同类型的肺炎双球菌――R型和S型菌去感染小鼠,他分别将活的、无毒的R型肺炎双球菌或加热杀死的有毒的S型肺炎双球菌注入小白鼠体内,结果小白鼠安然无恙;将活的、有毒的S肺炎双球菌或将大量经加热杀死的有毒的S型肺炎双球菌和少量无毒、活的R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后分别注射到小白鼠体内,结果小白鼠患病死亡,并从小白鼠体内分离出活的S型菌。格里菲斯称这一现象为转化,实验表明,S型细菌体内有一种物质能引起R型活菌转化产

高中阶段涉及的生物学原理

高中阶段涉及的生物学原理 什么叫原理?《辞海》解释为:“原理通常指科学的某一领域部门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理论。以大量实践为基础,正确性为实践所检验与确定”。的确,在高中生物学中是有许多基础知识作为原理,并运用于工农业生产、卫生保健、环境保护和日常生活实际等等。现将有关的原理及具体运用分类归纳如下: 1、细胞学原理 细胞的全能性是指生物体的细胞具有使后代细胞形成完整个体的潜能的特性,其全能性原理是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需的全部基因。可以应用于快速繁殖、培育无病毒植株;生产药物、食品添加剂、香料、色素和杀虫剂等;生产人工种子;用于植物体细胞杂交及转基因植物的培育。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是细胞增殖,运用其原理可以生产蛋白制品(疫苗、干扰素、单克隆抗体等);检测毒物毒性;研究病理和药理等。对于白血病患者,目前较为成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骨髓移植法。其主要原理是利用正常人的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来产生正常的白细胞,从而使病人的生理机能恢复正常。 植物细胞增殖、分化及全能性的原理运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细胞膜流动性的原理运用于动物细胞融合、原生质体融合。细胞的全能性和细胞膜流动性原理运用于植物体细胞杂交。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的原理运用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抑制DNA分子复制的化学药物能抑制癌细胞分裂,运用于治疗癌症。人工生物膜材料选择透过性的特性,运用于海水淡化和污水净化,以及透析型人工肾的研制。 2、生理学原理 2.1酶的特性的原理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故用纤维素酶、果胶酶可以除去植物细胞壁,得到原生质体。动物细胞间质主要含有胶原蛋白等成分,在进行动物细胞培养时,用胰蛋白酶处理才能获得单个细胞。蛋白质酶、脂肪酶、淀粉酶制成有助于消化的多酶片。添加蛋白质酶、脂肪酶、淀粉酶制成加酶洗衣粉,提高洗涤效果。 2.2光合作用原理 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运用很广。根据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分析,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提高光能利用率:延长光照时间、增大光合作用面积、控制光照强度、提供足够的CO2、确保矿质元素的供应。如生产上采取的一些具体措施:合理密植既能增大光合作用面积又能增加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吴寻刚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树叶落下后,其中的营养又被根吸收,比喻不忘本源。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产生各种无机营养成分又被根吸收。同时分解产生的CO2释放到大气中,又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由此可见,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类胡萝卜素、花青素 春天光照、温度、水分条件都良好,因此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特别快,植物体在迅速积累了大量营养后,就会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朵。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黄、橙、红之间变化,那是类胡萝卜素的作用,类胡萝卜素种类很多,颜色也很多,最常见的有橙黄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另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红、紫、蓝之间变化,那是花青素的功劳,花青素有一个特点,能够随着细胞内酸碱度的变化而改变颜色。酸性时它是红色,碱性时它是蓝色,中性时却是紫色。“春天孩儿脸”,天气变化无常,光照、温度、湿度变化较快,而这些变化都可引起细胞内酸碱度的改变,从而导致花朵颜色的不断变化。由于各种花朵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加之花青素在不同酸碱度下的颜色变化,并且植物体在春天新发的嫩芽、新叶中叶绿素尚未形成,类胡萝卜素或花青素的颜色得以显露,也会或多或少带上红色或黄色,有的甚至可以与花朵争艳,这样就形成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自然美景。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花青素 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植物的叶都为绿色,是因为叶中所含的绿色的叶绿素比黄色的叶黄素、橙黄色的类胡萝卜素多的缘故。但叶绿素有个特点,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不断的形成,又不断的破坏。叶绿素的形成与两个外界条件有关: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如果没有阳光,就不能形成叶绿素,人们正是利用这一原理,通过遮光来培养韭黄和豆芽菜。气温过低叶绿素也不能形成,此时,叶绿素的破坏速度却有增无减,随着叶绿素的减少,叶片便逐渐显现叶中其它色素的颜色,银杏、杨树等植物叶片到秋天变黄便是这个原因。而枫树在低温时叶片中的糖分可转变成花青素,这时花青素是红色的,含量又多,所以叶片变红,且红得鲜艳,故有“霜叶红于二月花”。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温度对植物分布影响

公共基础知识之成语中的生物学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之成语中的生物学知识 飞蛾扑火——生物的应激性 这是指昆虫对光发生的反应,叫昆虫的趋光性。生物体都有应激性,应激性是指生物体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生物因为有了应激性,便能对周围的刺激发生反应,从而可以避开不利的刺激,使生物体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利用昆虫的这一特性,人们可以来捕杀有害的昆虫。如黑光灯。 触目惊心——生物的神经、激素调节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当人的视觉感官——眼睛把外界的危险信号传入大脑后,下丘脑便通过植物性神经向肾上腺髓质发出指令,于是肾上腺髓质便分泌肾上腺激素进入血液,经循环系统输送到全身各处。在肾上腺激素和植物性神经的协同作用下,人的血压、血糖浓度升高,并且呼吸、心跳大大加快。这就是触目惊心的生物学原理。又如:汗流浃背--此成语出自《后汉书·伏皇后纪》,亦作“汗流洽背”。一次汉文帝向右丞相周勃提了几个问题,周勃都没能回答出来,急出了一身汗。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人在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时就会出冷汗,这在现代医学上称之为精神性发汗,出汗的部位以腋下、手心、脚心为最多。其实,出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但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时会出汗,而且处在高温环境下更易出汗,后者医学上称之为温热性发汗,以前胸和后背为多。在人体排出的汗液里,水分含量最多,约占99%,其余部分为氯化钠、氯化钾、少量尿素及其他盐类物质。是由汗腺主动分泌的,最终排出的汗液为低渗液。出汗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它不但能调节体温平衡,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排泄废物的作用。 孔雀开屏——动物的求偶行为 事实上这是动物体内的雄性激素引起的行为,孔雀开屏是动物生殖中的一种求偶行为,雄性个体为赢得雌性孔雀的芳心,特意打开艳丽的尾羽炫耀自己。除此之外,与动物生殖相关的成语还有蜻蜓点水。 望梅止渴——生物的条件反射 《世说新语·假谲》上写道:曹操的军队在一次行军中,由于路上缺水,士兵都感到口渴难忍。这时曹操用手指着前面说前方有梅林。士兵一听,嘴里顿生津液,都感觉不渴了,继续前进。这样就留下了“望梅止渴”的典故。这里蕴含着生物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一种生理活动,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这种反射提高了动物和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巴甫洛夫在研究消化腺和神经支配的实验过程中发现,每次给狗喂食前出现一次铃声,然后再给狗食物,这样多次结合后,当铃声一响,虽然此时还未给食物,但狗已表现出进食活动,如口动、流口水等。巴甫洛夫认为,铃声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但与给狗喂食多次结

关于生物学顺口溜

生物学顺口溜 1、第一章细胞的结构中有关细胞膜的记忆: 线叶双(线粒体、叶绿体有双层膜) 无心糖(没有膜结构的是中心体和核糖体)2、原核生物、真核生物中易混的单细胞生物区分记忆: a、原核生物:一(衣原体)支(支原体)细(细菌)蓝(蓝藻)子 b、真核生物:一(衣藻)团(藻)酵母(菌)发霉(菌)了 c、原核生物中有唯一的细胞器:原(原核生物)来有核(核糖体)3、矿质元素(N、P、K)的作用: 蛋(N)黄(缺氮时叶子发黄),(P)淋浴(绿)(意指缺P时叶子暗绿),(K)甲肝(杆)(意指缺钾时茎杆健壮) 4、生物的生长发育中各种激素缺乏或者过多时的症状区分: A、生长激素缺失或者过多时的症状:一头生(生长素)猪(侏儒症)不老实,将它的肢端(肢端肥大症)锯(巨人症)了去 B、胰岛素中两种细胞的作用:阿(A)姨长得很高--即胰岛素A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 5、遗传病与优生中的各种遗传病:仙(显性致基因遗传)单(单基因)不够(佝偻病)吃软(软骨发育不全)饼(并

指)白(白化病)龙(先天性聋哑)笨(苯丙酮尿症))青少年(糖尿病)无脑(儿)唇裂多(多基因遗传)怨(原发性高血压)啊 6、动物的个体发育歌诀: 受精卵分动植极,胚胎发育四时期, 卵裂囊胚原肠胚,组织器官分化期。 外胚表皮附神感,内胚腺体呼消皮, 中胚循环真脊骨,内脏外膜排生肌。 7、植物有丝分裂: 一 仁膜消失现两体, 赤道板上排整齐, 一分为二向两极, 两消两现建新壁. (膜仁重现失两体)二 膜仁消,两体现 点排中央赤道板 点裂体分去两极 两消两现新壁建三 膜仁消失显两体, 形数清晰赤道齐, 点裂数增均两极,

两消三现重开始。四 有丝分裂分五段,间前中后末相连,间期首先作准备,染体复制在其间,膜仁消失现两体,赤道板上排整齐,均分牵引到两极,两消两现新壁建。五细胞周期分五段 间前中后末相连 间期首先做准备 两消两现貌巨变 着丝点聚赤道面 纺牵染体分两组 两现两消新壁现六 前:两失两现一散乱 中:着丝点一平面,数目形态清晰见后:着丝点一分二,数目加倍两移开末:两现两失一重建. 8、微量元素一 新铁臂阿童木, 猛! Zn Fe B () Cu Mo Mn二 铁猛碰新木桶 Fe Mn B Zn Mo Cu三 铁门碰醒铜母[驴]

中考生物易错题汇编试题(含解析)

中考生物易错题汇编试题(含解析) 一、选择题 1.如图是在一个晴天中某植物两种生理活动强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曲线a,b分别表 示() A.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B.吸收作用光合作用 C.蒸腾作用吸收作用D.呼吸作用蒸腾作用 2.某同学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酒精浓度0(清水)0.25%1%10%20%每10秒水蚤心跳次数(平均值)35453023死亡 A.水蚤心率随酒精浓度升高而升高 B.酒精浓度对水蚤心率没有影响 C.酒精浓度太高会导致水蚤死亡 D.水蚤心率随酒精浓度降低而降低 3.番茄种子开始萌发到长出第一片新叶时,两片子叶仍具有生理功能。某同学用缺氮的营 养液培养上述若干幼苗,然后对幼苗进行如下不同处理,随后对叶片进行观察,最先出现 缺氮症状的是() A.剪掉根尖的幼苗B.剪去一片子叶的幼苗 C.剪去两片子叶的幼苗D.完整的幼苗 4.下列对图中各曲线的分析,正确的是() A.图一表示在透明的密闭温室里,水稻种子从萌发到长成幼苗过程中氧气含量的变化, 第10﹣20天之间,氧气浓度增加是因为幼苗不进行呼吸作用 B.图二是密闭蔬菜大棚内一天中某气体的含量变化曲线,可判断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C.图三曲线可以表示某些绿色植物在夏季晴天时蒸腾作用强度的变化情况 D.图四表示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根据a、c点光合作用强度 的差异可知,增加光照强度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

5.谚语、俗语和古诗词中蕴含着一些生物学原理。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环境影响生物 B.春雨贵如油——植物生长都需要无机盐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D.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两种动物间是寄生关系 6.京白梨是唯一冠以“京”字的北京特色果品。果实采收后放置一段时间会出现呼吸高峰,这是果实成熟的标志。图示为不同温度条件下果实呼吸速率与贮藏时间的关系,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A.果实的呼吸作用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B.呼吸作用会消耗果实中的有机物C.12℃条件下贮藏的果实最先成熟D.6℃条件有利于果实贮藏 7.下列关于动物的生殖、发育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中Ⅰ可表示有性生殖、变态发育 B.图甲中Ⅱ可表示体内受精、卵生 C.图乙如果表示家蚕的发育过程,若A是受精卵,则D是成虫 D.图乙如果表示青蛙的发育过程,若A是受精卵,则B是蝌蚪 8.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种子萌发、生长、开花、结果、死亡等阶段。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花的主要部分是雄蕊和雌蕊 B.种子只要有适当的外界条件就能萌发 C.在“茎的输导功能”实验中,被染色成红色的结构是筛管

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

初中生物学重要概念教学的实践研究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基本原理都是建立在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因此,生物学概念是初中生物学科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乃至生命现象、原理及规律的精确而本质的阐述;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领域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单位,也是思维的基本单位。美国教育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认为,“帮助学生有效地习得概念是学校教育的目的之一”。《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或概括”,“生物学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包括了对生命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和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按国家教育部规定在初一、初二学生中开展初中生物义务教育,《标准》中规定的50个重要概念,这样就要求学生平均每周理解、掌握1—2个,免除了学生对大量孤立事实和知识的学习、记忆和耗时,切实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负担,使学生在教师凸显重要概念传递的教学设计下有时间加强对重要概念的深入理解,获得扎实的初中生物学科知识,以为将来学习高中的生物核心概念打下良好的基础。要学好生物科学,关键在于理解生物学概念。新的课程标准中最重要的其中一点是:高度强调重要概念的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准确而灵活地掌握基本概念,从而达到使学生充分认识、了解生物学知识的目的,是每一位生物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更是中学生物教学成功的关键。 近几年来,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很多学校都在进行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本人也在不断的探索,结合我们学校的“自学──合作──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生物学科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从而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经过本人近十年的实践教学研究和近三年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研究,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下采取以下一些方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人对初中生物学的教学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除了按照学校现有的“自学──合作──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导学案导学以外,现就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性,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和实践经验谈谈本人在生物学概念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生物学的谚语引出概念 生物学基本概念很多,如何使这些枯燥无味的基本概念的教学变得丰富多彩?在日常生活中,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民间谚语中蕴藏着许多生物学的知识。"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生物的竞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这是生物的遗传,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这反映了生物的变异现象。"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大树底下好乘凉”──生物影响环境。“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绳”──生物的复杂反射。“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果实、种子的形成。在备课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在教学过程中恰当的运用,一定能增加生物教学的趣味性,起到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从观察到的现象提问引出概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将相关概念与学生的感性生活经验有机结合,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设计出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观察现象回答,及时归纳总结,从而达到掌握和理解基本概念的目的。结合学生基础知识水平,教师可通过设计难易适度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这一基本概念。例如:"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课前分别作了三个实验:(1)将植物的叶和较粗的茎分别用塑料袋罩住,置于强光下观

2020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生物试卷[解析版]

2020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中考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请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每题1分,共15分)。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一项重要生理活动。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有光无光都能进行光合作用B.线粒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C.二氧化碳和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D.与生物圈的碳﹣氧平衡无关 2.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就叫作食物链。下列能正确表示一条食物链的是() A.鼠→蛇→鹰B.草→鼠→蛇→鹰 C.草←鼠←蛇←鹰D.阳光→草→鼠→蛇→鹰 3.如图是消化系统的某些器官。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是() A.①B.②C.③D.⑤ 4.胚胎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人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是() A.子宫B.卵巢C.输卵管D.胎盘 5.下列关于“制作和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制作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 B.盖盖玻片时,要将盖玻片快速平盖在载玻片上 C.在转动粗准焦螺旋下降镜筒的过程中,双眼应看着目镜 D.要将视野下方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装片向下方移动 6.谚语、俗语和古诗词中蕴含着一些生物学原理。下列有关解释正确的是()A.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环境影响生物 B.春雨贵如油﹣﹣植物生长都需要无机盐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D.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这两种动物间是寄生关系 7.豌豆的紫花和白花是一对相对性状,将两株紫花豌豆作为亲本杂交,收集种子种植下去,观察子代豌豆的花色并统计数据,结果如图所示。亲代豌豆最可能的基因组成是()

A.Aa×Aa B.AA×Aa C.AA×aa D.aa×aa 8.健康是人生的宝贵财富。下列属于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的是()A.少吃主食以保持苗条身材B.远离烟酒,拒绝毒品 C.长期坚持熬夜做练习题D.遇到心理问题不善于求助他人 9.2020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聚焦生物多样性。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围湖造田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持生物圈稳定 C.引进外来物种能增加生物多样性 D.迁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措施 10.某同学在校园内发现一种不认识的植物,观察后记录如下:①植株高大;②叶针形; ③有球花和球果,没有真正的花和果实。该植物与如图哪种植物同属一类() A.向日葵B.海带 C.贯众D.马尾松 11.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与生物学有关的成语、诗词、俗语

与成语诗句俗语有关的生物知识 1.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 2.枯木逢春——温度等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生——物的竞争关系; 4.大树下面好乘凉——植物的蒸腾作用 5.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动物的保护色; 6.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7.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天生会打洞,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的遗传现象; 8.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9.桔生淮南为桔,生淮北则为枳——温度或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长的影响; 10.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植物(森林)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重要性 11.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生物的变异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微生物(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或物质循环 1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原生态系的恢复力和稳定性 14.春色满院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植物的向光性 15.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6.春风不度玉门关——海拔对生物的影响 17.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光照充足,植物生长旺盛 18.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植物生长与水、阳光的关系 19.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鸟类的季节性繁殖和迁徙行为 20.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植物的生长繁殖 21.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营养生殖(扦插) 22.孔雀开屏——动物的求偶行为(繁殖行为) 23.蜻蜓点水——动物的繁殖行为 24.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青蛙繁殖行为。 2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生物的繁殖现象 26.移花接木——嫁接,植物的营养(无性)生殖 27.本是同根生——植物营养繁殖(无性生殖) 28.忽如一日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植物开花受温度和光照影响 29.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生物的呼吸(中耕松土促进根有氧呼吸) 30.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捕食行为(青蛙的多少预测粮食是否丰收)31.牵一发而动全身——食物链中每种生物都有其重要地位 3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温度对叶绿素及花青素的影响 33.飞蛾投火——生物的应激性(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34.优胜劣汰——自然选择 35.鹦鹉学舌——动物的学习行为; 36.开花结果——开花受粉后形成种子 37.弱肉强食——种间关系中的捕食 38. 叶落归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39.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物的捕食 40.鹊巢鸠占——生物的竞争 41.作茧自缚——生物适应的相对性 42.“望梅止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画饼充饥”、“惊弓之鸟”、“老马识途”——条件反射 43.是药三分毒——药物都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 44.树怕剥皮,不怕空心——树皮有运输有机物的筛管 45.转基因超级鼠获得——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46.含羞草受碰后叶片合拢——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47.某人牙龈出血——缺乏维生素C 48.有些作物的种子播种前要浸泡—-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水分 49.朵朵葵花向太阳——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 50.某人连续看书看电视操作电脑数小时——建议:每隔一小时休息一会,要远眺几分钟

生物传递信息的谚语

一、有关云的谚语 云下山,地不干。 云绞云,雨淋淋。 黑云接驾,不阴就下。 云低要雨,云高转晴。 天色亮一亮,河水涨一丈。 红云变黑云,必有大雨淋。 天上豆英云,地上晒死人。 日落乌云涨,半夜听雨响。 日落胭脂红,非雨便是风。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天上跑台云,地上雨淋淋。 西北起黑云,雷雨必来临。 云自东北起,必有风和雨。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不怕阴雨天气久,只要西北开了口。 云向东,有雨变成风,云向南,水涟涟,云向西,下地披衣。时雨时晴,几天几夜不停。 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朝有破紫云,午后雷雨临。

二、有关风向和天气的谚语 东风急,备斗笠。 风静闷热,雷雨强烈。 急雨易晴,慢雨不开。 雨后生东风,未来雨更凶。 雨前有风雨不久,雨后无风雨不停。不刮东风不雨,不刮西风不晴。 三、有光,电、声现象与天气的谚语星星密,雨滴滴。 星星稀,好天气。 星星明,来日晴。 星星眨眼,有雨不起。 直闪雨小,横闪雨大。 炸雷雨小,闷雷雨大。 雷轰天顶,虽雨不猛。 雷轰天边,大雨连天。 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 南闪火开门,北闪有雨临。 四、有关生物反应与天气的谚语 泥鳅跳,雨来到。

泥鳅静,天气晴。 青蛙叫,大雨到。 鸡进笼晚兆阴雨。 燕子低飞要落雨。 蚂蚁搬家早晚要下。 蜜蜂归窠迟,来日好天气。 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蜻蜓飞得低,出门带笠。 黑蜻蜓乱,天气要旱。 扑地烟,雨连天。 水缸穿裙,大雨淋淋。 咸物返潮天将雨。 柱石脚下潮有雨。 草灰结成饼,天有风雨临。 水里泛青苔,天有风雨来。 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东虹日头西虹雨。 风静天热人又闷,有风有雨不用问。旱刮东南不下雨,涝刮东南不晴天。河里鱼打花,天天有雨下。

和生物学有关的成语、诗词、俗语

视而不见——保护色;望而生畏——警戒色; 以假乱真——拟态;移花接木——嫁接; 鹦鹉学舌——模仿行为;孔雀开屏——求偶行为; 望梅止渴——条件反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竞争; 无中生有——隐性;有中生无——显性 大树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植物的竞争性 烟台苹果莱阳梨,比不上潍坊的萝卜皮——品种的地区适应性 大树下面好乘凉——用于水分代谢(蒸腾作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植物类群之一:苔藓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考察动物的保护色;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考察水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考察遗传现象;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考察生态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知识,还有“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桔生淮南为桔,生淮北则为枳”考察温度对生物生长的影响; “山上多植树,胜似修水库,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考察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重要性; 飞蛾扑火——生物的应激性 触目惊心——生物的神经、激素调节 孔雀开屏——动物的求偶行为 蜻蜓点水 望梅止渴——生物的条件反射 “一朝被蛇蛟,十年怕井绳”,“画饼充饥”“惊弓之鸟”“老马识途”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生物的遗传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生物的变异 相依为命——生物的共生 癣疥之疾(纤芥之疾)——生物的寄生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生物的捕食 鹊巢鸠占——生物的竞争 作茧自缚——生物适应的相对性 一山不容二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叶落归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原生态系的恢复力稳定性 春色满院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向光性 忽如一日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植物开花受温度和光照影响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排汗散热,汗的无机盐和尿素供植物生长

生物: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树叶落下后,其中的营养又被根吸收,比喻不忘本源。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细菌、真菌的分解作用,产生各种无机营养成分又被根吸收。同时分解产生的CO2释放到大气中,又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由此可见,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类胡萝卜素、花青素 春天光照、温度、水分条件都良好,因此植物的生长和发育都特别快,植物体在迅速积累了大量营养后,就会开出五彩缤纷的花朵。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黄、橙、红之间变化,那是类胡萝卜素的作用,类胡萝卜素种类很多,颜色也很多,最常见的有橙黄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另一些花朵的颜色能够在红、紫、蓝之间变化,那是花青素的功劳,花青素有一个特点,能够随着细胞内酸碱度的变化而改变颜色。酸性时它是红色,碱性时它是蓝色,中性时却是紫色。“春天孩儿脸”,天气变化无常,光照、温度、湿度变化较快,而这些变化都可引起细胞内酸碱度的改变,从而导致花朵颜色的不断变化。由于各种花朵中所含色素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加之花青素在不同酸碱度下的颜色变化,并且植物体在春天新发的嫩芽、新叶中叶绿素尚未形成,类胡萝卜素或花青素的颜色得以显露,也会或多或少带上红色或黄色,有的甚至可以与花朵争艳,这样就形成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自然美景。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唐杜牧《山行》)──花青素 一般情况下,绝大多数植物的叶都为绿色,是因为叶中所含的绿色的叶绿素比黄色的叶黄素、橙黄色的类胡萝卜素多的缘故。但叶绿素有个特点,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不断的形成,又不断的破坏。叶绿素的形成与两个外界条件有关: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如果没有阳光,就不能形成叶绿素,人们正是利用这一原理,通过遮光来培养韭黄和豆芽菜。气温过低叶绿素也不能形成,此时,叶绿素的破坏速度却有增无减,随着叶绿素的减少,叶片便逐渐显现叶中其它色素的颜色,银杏、杨树等植物叶片到秋天变黄便是这个原因。而枫树在低温时叶片中的糖分可转变成花青素,这时花青素是红色的,含量又多,所以叶片变红,且红得鲜艳,故有“霜叶红于二月花”。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知识点汇总82054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知识点汇总 班级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由来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人类的进化过程: 原因: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使用火、大脑发育、产生语言、最后进化成人类。 3、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类人猿是黑猩猩。 4、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遗体、遗物、遗迹。是研究人类起源与进化的最直接有力的证据。 第二节人的生殖 1、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睾丸:男性最主要的性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附睾:位于睾丸的背面,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送精子 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 外生殖器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 阴茎和尿道:排精、排尿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女性最主要的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内生殖器,受精的场所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阴道:月经流出,精子进入、胎儿产出的通道 外生殖器:即外阴 (3)精子、卵细胞和受精 精子:雄性生殖细胞,较小,似蝌蚪,有长尾,能游动。 卵细胞:雌性生殖细胞,球形,人体内最大的细胞。 受精: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受精卵形成标志着新生命的开始。 受精场所:输卵管 2、胚胎的发育和营养: (1)发育:发育场所:初期在输卵管内;随后,在母体子宫内继续发育38周左右。受精卵通过细胞分裂发育成胚泡,胚泡移到子宫内,在子宫内膜种植下来,称为怀孕。胚泡继续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成胚胎。怀孕后8周左右,胚胎发育成胎儿,呈现出人的形态。胎儿发育成熟后,从母体阴道产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 (2)营养: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来自卵黄;胚胎在子宫里的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资和氧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胎儿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也通过胎盘经母体排出。因此,胎盘是胎儿和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结构(器官)。 3、“试管婴儿之父”罗伯特·爱德华兹,201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第三节青春期 1、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明显增强。在睾丸分泌的雄性激素和卵巢分泌的雌性激素的作用下,第二性征开始出现。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经的生理现象,女孩第一次来月经叫月经初潮。 2、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科学灵感产生的生物学原理及主动获取技术

科学灵感产生的生物学原理及主动获取技术 每个人都会做梦,据说不少人在梦中会爆发奇思妙想、萌生创新灵感,获得科学突破,收获发明创造。 看过电影《盗梦空间》的人往往会为影片中应用高科技层层深入地入梦、造梦、盗梦从而改天换地和改变历史的杰作而惊叹和倾倒,许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对于人类未来有望利用高科技,截取深藏在大脑中的潜能而心潮澎湃,浮想联翩…… 然而梦究竟是怎么回事?人类到底能不能利用梦境为自己的进步和发展服务?在科学领域,除了弗洛伊德和荣格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梦境所作的诸多研究和解读之外,脑电研究对于做梦也已有大量成熟的实验观察和记录。本文从梦与灵感产生的生物学原理及其相互联系切入,探讨灵感产生的奥秘,并通过亲身体验向读者介绍主动获取科学灵感的技术。 梦境与灵感的不解之缘 在人类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史中,梦境往往与灵感有着不解之缘。在创作过程中,学者们有时苦思经年不得要领,有时却借助做梦突然文思泉涌,一挥而就。梦境真的对于人类进步有如此神奇的贡献吗? 让我们看看具体的实例吧:据说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便是在梦中及梦后写成的。诗仙李太白以他无与伦比的才华将梦中瑰丽的神仙世界呈现在我们眼前:“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若不是在梦中,谁能想象出如此美仑美奂的玄幻仙境。 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塔季尼梦见自己把小提琴交给了一个魔鬼,不料这魔鬼竟然演奏出了美妙的旋律,使塔季尼赞叹不已。醒来后,他立即记下了曲谱,这就是后来闻名天下的《魔鬼之歌》。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从梦见一条咬住自己尾巴的蛇而联想得到了苯环碳原子的环状结构,因此,他在1890年的科学讨论会上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阁下,让我们跟梦学习,那时也许我们将获悉真知。” 门捷列夫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在梦中看见了元素整齐地排列着的一张表,于是惊醒,马上拿笔把它记下来,以后我只订正了一个地方。” 爱因斯坦同样也将他一生的科学成就归功于一个年轻时代的梦:他梦见自己乘着雪橇沿着陡峭的山坡滑下,越滑越快……这一情景,给爱因斯坦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他发明了相对论以后,他曾经认为,其实自己一生的科学追求,都来自对年轻时那个梦的沉思,这个梦给他的整套理论提供了一个“思想实验”的模型。 德国生理学家沃吐·洛伊为了揭开神经控制肌肉活动的奥秘,绞尽脑汁、反复试验。一天,他在梦中突然意识到,肌肉的活动也许是支配肌肉的神经末梢释放某种化学物质引起

生物学谚语

谚语、俗语、成语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 2010-12-3 10:44|发布者: 柯珲璋|查看: 993|评论: 0|来自: 福建中小学生在线 摘要: 蕴含生物学知识的谚语、俗语、成语大盘点。 关闭广告 展开广告 叶落归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树叶落下后,其中的营养又被根吸收,比喻不忘本源。落叶中的有机物通过细菌、真菌等的分解作用,产生的各种无机营养成分又被根吸收。同时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又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由此可见,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是不断循环的。“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描述的也正是这一生态现象。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与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生物要从环境中不断地摄取物质和能量,因而受到环境的限制;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又能够不断地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要看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也要认识到生物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明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相反,"橘逾淮北而为枳"则说明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尤其是人类活动如砍伐森林,围湖造田,建立工业与民用设施等,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和影响。只有认识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才能保持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作茧自缚——生物适应的相对性 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蛾类结茧,能抵御不良环境,保护自身,这是一种适应性,但当遇到金小蜂时,悲剧就恰恰发生在茧上,金小蜂正是借助于茧对棉红铃虫的束缚作用,顺利地将卵产于它的体内,这样棉铃虫的"作茧"反而变成了"自缚"。这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完全、绝对地适应。由于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某些特征就会变得不适应了,这是适应的相对性。 千篇一律——细胞的有丝分裂(其特点是染色体复制和均分。正常情况下,不论细胞分裂多少次,染色体数目不变,保证了亲子代遗传性状的稳定) 改头换面——变态发育(胚后发育中能够在短时间内形成一个与幼体面目全非的自己) 一分为二——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 华而不实——植物体缺少元素硼而出现的现象(缺硼时,花粉发育不良,植物虽开花,却不能受粉,很难形成种子) 时隐时现——连续分裂的细胞,染色体和染色质形态的变化。 吞吞吐吐——细胞内吞作用和外排作用(是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无中生有——光合作用中的物质变化(绿色植物能把二氧化碳和水(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糖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