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战国策目录序》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250.00 KB
- 文档页数:11
高中语文书序战国策目录序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战国策目录序[宋]曾巩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
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
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其说既美矣。
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
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
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二子之道,如是而已。
盖法者所以............,.不可不一....,此理之...,.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适变也不易.者也。
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
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至于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汉之起,二百四五十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战国策目录序》教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作者力倡“仁政”“礼治”,反对论诈之行的儒家思想。
2、学习作者谴词委婉、娓娓而谈、以理服人的“论风”。
3、学习本文正面与反面相结合增强说服力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力倡“仁政”“礼治”,反对论诈之行的儒家思想。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谴词委婉、娓娓而谈、以理服人的“论风”。
教学进程:(一课时)一、题解曾巩(1019-1083),字子固。
南丰人。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幼年聪慧,十二岁作《六论》,一挥而就,言简意赅,气势雄浑,得到欧阳修的赞赏,从此名闻四方。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
在政治上他反对兼并政策,主张发展农业和广开言路。
他在任地方官时,总是以“仁”为怀,曾巩的散文创作成就很高,慢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他师承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二、自学导读(一)、疏通文句1、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2、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不可为哉?3、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4、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5、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
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二)、理清思路全文分七个自然段一、简言全部校勘经过。
二、指出刘向持论之误。
三、以孔孟二人为例,否定刘向的“不得不然”说。
《战国策目录序》曾巩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十一篇者阙。
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
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
二子之道如是而已。
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
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
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
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
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
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
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
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
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
编校史馆书籍臣曾巩序。
[作者介绍]曾巩,北宋散文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第17课战国策目录序1.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
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约12万字。
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
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
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
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
吴原师道作《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注》。
2.墨子战国初期思想家、政治家、藏书家。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名翟,鲁国人,一说为宋国人。
曾习儒学,因不满其烦琐的“礼”,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
他的“非命”、“兼爱”之论,和儒家“天命”、“爱有等差”相对立。
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要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
其中不少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现存《墨子》53篇,记载了墨子及其后学的言行。
这是曾巩校勘整理《战国策》后,为书作的目录序。
整篇序言是围绕对刘向说法的批驳而展开的。
序文摆出刘向的论点后,就正面阐述儒家先王之道不可变,只能以道为本、以法适变的道理。
并赞扬孔、孟阐明先王之道是“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他们这样做才是坚持正道、不为流俗所惑。
再用战国时代谋士们论诈言战的投机行为和孔、孟对照,揭露他们的言行并非顺应时势,“不得不然”。
批驳了刘向的观点之后,文章转而谈到对《战国策》的处置意见,过渡得十分自然。
作者提出对一种错误学说的否定,不能采用毁灭书籍的办法,而应将邪说的内容公布于世,让大家鉴别以引起警惕,自然而然地消除影响。
全文结构谨严,条理清晰,言词简洁,立论精到,是曾巩书序中的代表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缺失(2)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太平(3)偷.为一切之计而已:苟且 (4)而俗犹莫之寤.也:同“悟”,醒悟,觉晓 (5)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考,考究;疵,毛病 2.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治⎩⎪⎨⎪⎧ 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形容词,安定太平二帝三王之治.:治理天下故治.国无法则乱:动词,治理,管理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动词,医治不效则治.臣之罪:动词,惩治(2)之⎩⎪⎨⎪⎧ 臣访之.士大夫家:代词,指《战国策》李斯之.徒以亡其身:指示代词,这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助词,的 (3)易⎩⎪⎨⎪⎧ 此理之不易.者也:动词,改变未有以此而易.彼也:动词,更换,替换而乐于说之易.合:形容词,容易(4)绝⎩⎪⎨⎪⎧ 放而绝.之:灭绝、禁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僻远的,与世隔绝的3.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1)不知道..之可信 古义:“知”,知道;“道”,先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