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鱼我所欲也》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55.22 KB
- 文档页数:6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一等奖7教学目的一、使学生懂得“舍生取义”的道理,培养正确的生死观。
二、继续学习高中文言文实词、虚词及判断句式等知识。
三、学习并体会孟子文章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善于运用比喻和排比手法的特点。
教学思想1、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尤其是一些名句名篇更应要求学生熟读成诵。
2、《孟子二章》中,相对而言,《鱼我所欲也》的.文字较艰深些,并考虑到学生没有预习且要当堂背诵,故把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教学放到第二课时中,连带《庄暴见孟子》一并完成。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引出课题,提示要点提问:大家放弃了暑假休息,来这里上课,真不容易!但如果让你们自己作出选择的话,你们也仍然会选择到这里上课吗?在人的一生中,要作出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选择,尤其是在对待象生和死这样重大的问题上,当我们必须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的时候,这对任何人都是一个严肃的人生课题。
我们今天学习的《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我们应怎样作出选择。
(板书课题)2、回顾复习,导向新课提问:对孟子和他的文章大家已经有所了解,初中时我们就学过《孟子》中的文章,大家还记得里边的一些名言名句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的文章善于雄辩,气势磅礴,感情充沛,辞锋犀利,擅长运用比喻和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
今天我们学的《鱼的所欲也》也体现了这种风格。
二、疏通词句文义(学生朗读课文前二个自然段并找出不理解的词句等。
)(一)词1、所欲:“所”加名词,相当于名词,意为“喜爱的'东西”。
2、可得:同义词连用,意为“可能”或“可以”。
3、者也:语气词连用,“者”表停顿,“也”也表肯定。
4、苟得:苟且偷生的事情。
5、由:按照、通过。
6、独:只是。
7、尔:助词,无义。
(二)句子1、“……者也。
……者也”两句:判断句式,取舍观点鲜明,语气肯定。
2、“所欲有甚于生者”句:甚,超过,重要,形容词。
于,比,介词,引进比较对“生者”。
《鱼我所欲也》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说课稿(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鱼我所欲也》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出自《孟子》。
这篇课文是孟子表达自己主张和道德观念的重要篇章。
课文以孟子与景春的对话为线索,通过谈论养鱼与治国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理念。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孟子主张仁政,反对暴政,强调君民相亲、君民合作的理想。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对孟子这位古代圣贤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课文中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一段论述较为深奥,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如何从课文中提炼出孟子的理念,并将之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把握孟子的理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思考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认识孟子主张的仁政,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背诵,孟子的理念的把握。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孟子的理念,并将之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等,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孟子画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孟子思想,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内容解析:教师对课文进行逐句解析,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理念。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孟子的理念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5.分享交流: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
6.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孟子的理念的重要性。
《鱼我所欲也》【教材分析】一、教材简析《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这篇课文是九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反复诵读中把握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格。
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议论文的有关知识,本单元前面安排了二篇讲读课文墨子的《公输》和《〈孟子〉二章》,学生通过学习对先秦的散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本课之后是一篇自读课文《〈庄子〉故事两则》,所以这篇课文是由讲读向自读的过渡孟子主张人性善,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开篇用鱼与熊掌的比喻引出生与义不可得兼时应当舍生而取义的道理,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论点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最后进一步指出人人都有向善之心;第二段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保持本心的重要性,赋予了舍生取义以广泛的现实内涵,使这个道理更令人信服,再次论证了舍生取义这一论点。
孟子的这一观点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后世许多仁人志士的行为准则。
更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格标准,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体现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目标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积累基本文言文词汇。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二)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探究作者怎样提出论点展开论证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教学重点:在诵读中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的论证方法。
四、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所提倡的舍生取义的现实内涵。
【教学方法设计】对本课的教学主要采取诵读法和讨论法本文是一篇经典的传统课文,又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
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它在文字上有些难度,初中生学习起来可能兴趣不大,但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有充分的自信,允许他们提问,提倡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会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优质(精选14篇)九年级语文下册《鱼我所欲也》教案优质篇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疏通文义。
2.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3.品味《孟子》的语言艺术。
4.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
2.了解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
学会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假如你遇见了这样的情况:你看上了一本书,是你十分渴望买下来的;然而这个月又是母亲的生日,你很想给她买个生日蛋糕让她开心。
这时,你发现零花钱只够做其中的一件事,你应该怎么选择呢?说说你的选择并谈谈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正如这件事一般,世间有很多事,都会面临着不同选择的时候,然而,二者只能择其一,十分难抉择。
不过,也许抉择标准有时也是可以判断的,学过《鱼我所欲也》一文,你也许就会找到答案。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朗读文章,解读文意1.朗读文章,借助工具书排除字音问题。
2.反复朗读文章,注意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内容。
3.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停顿。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4.教师指导,学生翻译文章内容,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下列文言词的用法。
【通假字】“辟”同“避”,躲避。
例:故患有所不辟也。
“辩”同“辨”,辨别。
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得”同“德”,感恩、感激。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同“欤”,语气词。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同“向”,先前、从前。
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一词多义】①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②得:故不为苟得也(取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德”,感恩、感激)③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同“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予)目标导学二:分析文章,把握文章内容1.请学生概括文章第一段的大意,即分析引论部分,说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鱼我所欲也优质课教案鱼我所欲也优质课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1.诵读法:所谓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
要求做到准确、流利、有感情,在诵读的过程中疏通字句,梳理层次,加深理解,探究特色,习得语感,培养能力。
这种方法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
2.质疑法:这里所说的质疑,并非指教师想提问学生,而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之处提问,或者是对文章的观点或其他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2. 归纳至今为人们所乐于运用的孟子名言。
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尽信书不如无书。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 《孟子》还留下了很多有生命力的成语,抢答说出哪些熟悉的成语是出自《孟子》的。
例:专心致志、与人为善、舍己为人、明察秋毫、缘木求鱼、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等。
4. 课文涉及的孟子的名言是哪一句,蕴含的成语是什么?“鱼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取义”。
二、作者作品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二、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弄清字音和停顿。
读音:(1)不为苟得也(wéi) (2)为宫室之美为之(wèi wéi)(3)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wù)停顿及重音:(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3)乡/为身死而不受。
部编版初三下册《鱼我所欲也》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内容,体会孟子文章的语言特色。
2.学习孟子运用比喻进行论证的方法。
3.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道德修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孟子关于“义利观”的论述,体会其论证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孟子文章中的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previously学习过的孟子文章,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让学生谈谈对孟子的认识。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鱼我所欲也》,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理解文本内容,把握文章结构,找出文章中的比喻和对比。
3.课堂讲解教师简要介绍《鱼我所欲也》的背景及作者孟子。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孟子关于“义利观”的论述。
解释文章中的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4.课堂讨论针对文章中的比喻和对比,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作用和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孟子是如何通过比喻和对比来论证“义利观”的?5.案例分析选取文章中的具体例子,让学生分析孟子是如何运用比喻和对比进行论证的。
6.练习巩固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文章中的比喻和对比。
出具一道关于孟子“义利观”的论述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7.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谈谈对孟子“义利观”的理解。
8.课后作业四、教学反思1.对文章中的比喻和对比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子文章的语言特色。
2.在课堂讨论环节,引导学生积极发言,提高课堂互动性。
3.在课后作业环节,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相信学生对孟子的“义利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为今后的道德修养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打下了基础。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理解孟子关于“义利观”的论述:通过讲解“生亦我所欲,所求不得,而死亦我所欲,所求不得”的观点,让学生明白孟子认为的“义”与“利”的关系。
2.体会孟子文章的语言特色:通过分析文章中的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让学生感受孟子文章的文学美。
《鱼我所欲也》名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鱼我所欲也》是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选自《孟子》。
这篇文章通过讲述孟子与景公的对话,表达了孟子主张民本思想,强调君主要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体现了孟子的政治理念和道德观念。
文章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但针对《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学生可能对孟子及其思想体系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背景,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培养关爱百姓、以民为本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朗读、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理解、文章主旨的把握。
2.难点: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文章深层次价值观的领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孟子与景公的对话场景。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情感教育法:教师通过情感共鸣,引导学生领悟孟子民本思想的内涵。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以便于课堂讨论和拓展。
3.课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发音和课文理解情况。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组讨论。
如:“孟子为何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鱼我所欲也公开课教案一等奖这是鱼我所欲也公开课教案一等奖,是优秀的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鱼我所欲也公开课教案一等奖第1篇【教学目标】《鱼我所欲也》公开课的教学设计1、知识目标:⑴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⑵ 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能力目标:⑴ 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⑵ 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己之私利,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的人。
【教学重点】1、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方法】1、诵读法:这是文言文教学最实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墨读、齐读、跳读、精读、美读等。
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感受语言,体会文意,进行文化熏陶。
2、质疑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问,或对文章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就沦证过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
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有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鉴赏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多媒体显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这几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价值取向?(学生回答:生为尊严,生为自由,生为名声,生为正义。
)今天,我们学习《鱼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现了孟子什么样的道德主张。
二、资料助读1、性善论的要点:⑴ 善是人的本性。
人性之善也。
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
水无有不下。
⑵ 人有四种本心:同情心、羞耻心、恭敬心、是非心。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9课《鱼我所欲也》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9 鱼我所欲也》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3.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4.掌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陈毅在《梅岭三章》中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面对生与死的选择,陈毅是怎样选择的?(学生回答:取义成仁。
)孔子提倡的“杀身成仁”和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激励着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了解“舍生取义”的内涵。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2.教师范读或听音频朗诵,学生跟读。
(教师课件出示字音、停顿及重音)字音:所恶(wù)苟得(gǒu)不屑(xiè)一箪食(dān)一豆羹(gēng)蹴尔(cù)停顿及重音:(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2)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4)是/亦不可以已乎3.学生分组或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正确停顿,尽量读出节奏和重音。
4.结合文下注释,疏通文意。
先小组互相疏通,然后教师出示课件,检查核对。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全班齐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文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2.朗读第1段,思考:(1)为什么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明确】这只是作者的一种假设,鱼和熊掌也许都可以得到,生命和道义也许可以都不舍弃,只是假设当人们遇到两者中必取其一的情况的时候,应当如何选择。
(2)“舍生取义”的“义”如何理解【明确】第7版现代汉语词典中“义”的主要义项有:公正合宜的道理;情义;意义。
从文中“所欲有甚于生者”和“所恶有甚于死者”可见,这里的“义”和“生”“死”相关,是一种大义,是“公正合宜的道理”的意思。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9鱼我所欲也》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9鱼我所欲也》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对于鱼儿的热爱和渴望。
通过对于课文的阅读和理解,学生可以了解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
本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寓意深刻,适合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由于年龄和经历的限制,他们对于一些情感的体验可能还不够深刻,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寓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掌握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型,能够进行简单的翻译和解释。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学会如何从课文中获取信息和理解作者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培养自己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掌握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型。
2.难点: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寓意,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自己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知识和信息。
2.读书指导法: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引导法:教师通过启发和引导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寓意,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和翻译的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课文的朗读和翻译,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解释。
2.阅读理解的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些阅读理解的问题和讨论的话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思考。
3.情感引导的准备: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一些启发和引导学生情感的问题和话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情感的引导和培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引导性的问题和话题,引起学生对于课文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学科语文年级/册九年级下册教材版本部编版课题名称对《鱼我所欲也》论证方法的理解难点名称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手法理解作者观点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初中阶段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就是议论文,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在中考题型中非常常见。
议论性的古文比现代文理解更加困难,本文首先必须要在理解字词基础上疏通文意,然后结合作者及写作背景来把握孟子的观点,更进一步理清论证思路,具体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九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有关议论文的知识,对于议论文的三要素及其答题技巧也比较熟悉,然而议论性的文言文接触并不多,理解文意都有一定困难,再在此基础上把握孟子的观点及所用的论证方法就更加困难了。
难点教学方法填写示例1.通过视频了解孟子及写作背景2.分段分层进行论证思路梳理3.学用结合巩固新知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复习导入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一、议论文相关知识及考点议论文常见题型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本文(某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3、请补充一个论据(事实论据或理论论据)4、请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二、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如何提出的?三、第一段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四、第二段是如何论证中心论点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五、梳理论证思路课堂练习(难点巩固)1、文中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2、第二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用是什么?3、生活中有很多人将这一观点奉为行为准则,请你根据对这个观点的认识,列举一个奉行这种准则的事例,加以简要阐述(要求:举例典型,叙议结合)小结本文以设喻方式引出中心论点——舍身取义,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层层深入论证“义重于生,二者不可得兼时应舍身取义”的道理;第二段列举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运用排比句式批判了为个人名利而丧失羞恶之心的人,重申中心论点。
全文比喻鲜活、逻辑严密、汪洋恣肆、气势充沛,体现了孟子的雄辩文风。
部编版初三下册语文《鱼我所欲也》教案三篇[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两教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孟子(约前372 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的代表人物。
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
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
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
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
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靥逑至苏庑T氐恪?nbsp;二、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
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
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
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九下语文第9课《鱼我所欲也》精品实用高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鱼我所欲也》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人生常常面临种种选择,在生与死、义与利面前,是舍生取义,还是见利忘义?文天祥的选择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谭嗣同的选择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裴多菲的选择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的选择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鱼我所欲也》寻找答案吧。
【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疏通文意。
2、探究本文的论证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艺术。
3、认识孟子“舍生取义”思想的进步性及现实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政治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行王道";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还主张人性是善的,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
【作品简介】《孟子》共七篇,是记录孟子与其弟子的思想言论和政治活动等的书。
《孟子》《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字音字形】①不为(wéi)苟得也②所恶(wù) ③箪(dān) ④羹(gēng)⑤蹴(cù) ⑥不屑(xiè) ⑦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朗读停顿】①所欲/有甚于生者②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③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⑤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⑦是/亦不可以已乎【疏通文意】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9鱼我所欲也》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鱼我所欲也》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选自《孟子》。
这篇文章通过讲述孟子与景子的对话,阐述了孟子关于“义”与“利”的观点,表达了孟子的高尚品质和坚定的道德信念。
文章语言凝练,富有哲理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本文篇幅较长,句子结构较为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学会通过抓关键词、句子来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孟子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崇高的人格追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难点:分析孟子关于“义”与“利”的论点,理解孟子的高尚品质和道德信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问答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文言文解读资料、课堂讨论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孟子》文章,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体会孟子的道德观点。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分析孟子关于“义”与“利”的论点,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的问题,进行讲解,重点分析孟子观点的内涵和意义。
5.案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孟子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道德素养。
9 鱼我所欲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第9 课《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作者的观点,领会会孟子散文的述风格和语言特色。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辨析本文的比喻、对比论证的方法。
3.熟读成诵,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重难点】1.抓住文章中“舍身取义"的重要论点,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重要抉择。
2.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学习运用比喻、举例、对比说理的方法。
【课时安排】2 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1.默读单元导读的两段话,提炼本单元的学习要求。
明确:本单元学习要求:(1)要善于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情感的激励,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
(2)把握古诗的意蕴,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并能够用历史的眼光审视作品的当代意义。
(3)在诵读中增强文言语感,积累常见文言词汇。
情境设置:我们班将要进行一次演讲比赛,主题是“选择与坚守”。
我们将追寻古人“选择"的足迹,探访名人和普通人的“选择”。
在追寻和探访中,大家肯定会有收获和体悟。
走进青春期,走进社会,我们也会面临更多的分叉路,那我们又该如何去选择我们的人生路呢?相信在这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后,你将会有明确的方向。
2.第三单元核心任务:“选择与坚守"主题演讲比赛出示要求:(1)学习第三单元课文,收集、积累素材,从中汲取思想精华,获得有益启示,感受先贤们的选择与坚守在现代的意义。
(阅读)(2)学习课文中的论证方法,表现手法等,撰写演讲稿,探寻自己内心的坚守。
(写作)(3)演讲比赛,真实感受选择和坚守的内涵。
3.阅读短文,说说你对饿者宁可饿死也“不食嗟来之食”的看法。
不食嗟来之食①齐大饥。
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屦③, 贸贸然④来。
黔敖左奉⑤食,右执⑥饮,曰:“嗟⑦!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惟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⑦也!”从而谢焉⑧,终不食而死。
第9课《鱼我所欲也》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鱼我所欲也》的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
2.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并能运用文中的比喻和对比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课文的深入解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引导学生体会孟子的“舍生取义"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
2. 通过学习孟子的思想,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2. 学习孟子的道德观和政治理念,理解“舍生取义”的深层含义。
3. 掌握课文中的比喻和对比论证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和政治理念,将这些理念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相联系。
2. 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对比论证,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思考(1)提问引入①同学们,你们认为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是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追求?②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出了一个关于生命和道德的选择题,你们能猜到他的答案吗?(2)引导讨论①分组讨论孟子可能的选择,并让学生分享他们自己的观点。
②教师总结学生讨论,引出孟子的“舍生取义"思想。
2. 孟子及其时代背景介绍(1)孟子生平①简要介绍孟子的生平,强调其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
②讲述孟子所处的战国时期背景,以及这一时期对孟子思想的影响。
(2)孟子思想概述①阐述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等核心思想。
②通过孟子的名言,让学生感受孟子思想的深远影响。
3. 课文内容概览(1)课文结构①概述《鱼我所欲也》的结构,包括引言、论证和结论。
②强调文章的逻辑性和孟子的论证技巧。
(2)主题思想①明确指出课文的核心思想——“舍生取义”。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雨我所欲也》
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主要词语和句子。
2. 分析描写手法,理解并感受诗歌的意境。
3. 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升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理解并感受诗歌的意境。
2. 运用修辞手法,提升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
预引入:让学生观察并写出自己对雨的印象。
让学生观察并
写出自己对雨的印象。
导入课文:朗读课文《雨我所欲也》。
朗读课文《雨我所欲也》。
诗歌欣赏: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分组讨论诗歌
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语言点解析:探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解析修辞手法的运用。
探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解析修辞手法的运用。
活动设计:学生分组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鼓励运用修辞手法。
学生分组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鼓励运用修辞手法。
巩固拓展:练写作技巧,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雨的意境。
练习写作技巧,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雨的意境。
四、教学资源
1. 课文《雨我所欲也》
2. 分组讨论活动资料
3. 学生自创诗歌展示
五、教学评估
1. 学生对课文意境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学生运用修辞手法的写作能力。
六、作业布置
1. 课后复课文并做好笔记。
2. 完成写作练,写一篇描述雨的意境的文章。
《鱼我所欲也》教案
教材分析: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能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
本文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主张。
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不义的事来,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排比铺陈,气势恢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重点语句。
2.理解正反对比、比喻说理的方法,梳理文章内容。
3.了解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探究文章主旨。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
2.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分析文章的论证过程。
3.探讨文章的内容主旨和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1.重点:(1)背诵课文,理解文意。
(2)理清论证思路,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2.难点:(1)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
(2)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
(3)把握本文的内容主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孟子》一书,语言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比喻、类比来说理,辨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鱼我所欲也》一文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些特点。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政治主张:“施仁政”“民贵君轻”“行王道”“性本善”;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2.生难字词
(1)字音
死亦我所恶.(wù)乡.为身死而不受(xiàng)
一箪食
..(dān shí) 一豆羹.(gēng)蹴.尔(cù)
(2)词义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是有人却不用它。
【如使】假如,假使。
【本心】指人固有的羞恶之心。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先听录音正音、划分节奏;接着默读理解文意;再大声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1)鱼与熊掌——舍鱼取熊掌(通过类比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生与义──舍生而取义
所欲有甚于生而不苟得生(假设逻辑推理)
所恶有甚于死而不辟患(正面论述)
(2)“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即“义”)(举例论证)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受之——见利忘义(即“不义”)(反面论述)(对比论述)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是丧失人的本心。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来的?
【交流点拨】明确论点是“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个论点是由“鱼”和“熊掌”的类比引出来的。
2.论点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样围绕论点逐层论述的?
【交流点拨】本文首先提出在生与义不可兼得的情况下要“舍生取义”,这是全文的论点。
又从反面来说,如果人只是欲生恶死,那就会不顾礼义,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3.在论证的过程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交流点拨】(1)类比论证。
运用鱼和熊掌与生和义的类比,论证要舍生取义。
(2)事实论证。
用贫贱不受嗟来之食和受厚禄也要讲礼义的事实说明了人们把义看得比生更为珍贵,在二者不可得兼时就会舍生取义。
(3)道理论证。
“如使人之所欲……是故所欲有甚至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对比论证。
把“不食嗟来之食”和“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之禄”对比,论证了舍生取义的可贵,见利忘义的可耻。
4.概括文章主旨。
【交流点拨】本文运用事实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舍生取义”,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
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应该以“义”为重,不要失去“本心”。
步骤四深层探究局部突破
在说理的过程中,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交流点拨】(1)类比。
舍鱼而取熊掌的类比,恰当地说明了人们在所喜爱的两件事物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就必须择优而取。
(2)对比。
将“生”和“义”对比,“死”与“不义”对比等。
(3)排比。
通篇皆是。
既有助于逐层深入分析,又能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论辩力量。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赋予经典作品以时代意义;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正确对待“鱼肉”“熊掌”。
当两者不可兼得时,别抵制不了“鱼肉”的诱惑,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
2.拓展延伸
请举一个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例子。
【交流点拨】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
(2)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本文议论性很强,学习其论证方法的运用是教学中的重难点。
课堂上以诵读为主,通过诵读,认识孟子“舍生取义”的道德主张,理解本文逻辑严密、设喻巧妙的特点,体会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本文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往后可以通过适当的互动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收获的快乐,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