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校联合体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 格式:pdf
- 大小:310.93 KB
- 文档页数:8
绝密★启用前2017届浙江省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题卷分四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哺.育(bǔ)佣.金(yōng)压轴.戏(zhòu)戛.然而止(jiá)B. 晕.船(yùn)悲恸.(tòng)拗.口令(ào)沸反盈.天(yíng)C. 烘焙.(péi)叱咤.(zhà)夫妇俩.(liǎ)呱呱..坠地(gū)D. 箴.言(zhēn)冰雹.(báo)迫.击炮(pǎi)半身不遂.(suì)2.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杨绛先生离世,网络时代人人都在缅怀或者遗憾,我竟然心平如镜。
她是个不爱凑热闹的人,离开时也未必喜欢这种暄嚣。
B. 特朗普表示,如果当选总统,他将“中止那些曾经对美欧或其盟友实施恐怖主义的国家和地区的移民入境,直至能解决面临的威胁”。
C. 针对伪基站仿冒“校讯通”进行短信诈骗的现象,广东移动通过官方自媒体主动向社会发布预警,并给出行之有效的防犯建议,对后续新闻媒体报道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D. 黄金班底联手打造的电视剧,收视率还不如网络主播对着摄像头庸懒地碎碎念;浓妆艳抹、四处奔波的国内一线女演员,年收入同样敌不过轻巧粉饰、漫不经心的网络红人。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鹿原》是一个整体性的世界,自足的世界,饱满丰富的世界,它正是以这样凝重、浑厚的风范跻.身.我国当代杰出的长篇小说的行列。
B. 在正常的现代公民社会,人人有表达意见的权利..和维权渠道,在权益受损、遭受不平时,从公开呐喊到诉诸法庭,到上街请愿,不需要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为民请命。
C. 中国电影人的专业素质良莠不齐....,因此冯小刚、张国立等人欲创办电影职业学校来提升电影创作队伍的水准。
2017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江苏卷】语文语文I试题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李逵暴力,流血越多,越是兴奋,但他并不像一般的流氓无产者那样浑身充满无赖气息,反而那么纯朴,纯朴和嗜血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起来了。
他嫉恶如仇,最看不惯以强凌弱,哪怕是最的大哥宋江欺凌弱小,他也会挥斧砍去。
A.崇敬崇尚义无反顾 B.崇尚崇敬义无反顾C.崇尚崇敬责无旁贷 D.崇敬崇尚责无旁贷2.选出下列诗句中所写季节与其它三项不一样的一项(3分)A.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B.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C.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D.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A.自韩国乐天集团签署供地协议后,中国商界的抵制声音愈发强烈,多家超市已将韩国产品甚至全部乐天旗下商品下架。
B.有全国政协委员不解:当红年轻演员的收入,居然超过了一个几百人的中型企业。
在全国政协文艺会上,不少委员也针对一些年轻演员收入虚高、艺德差进行了讨论。
C.教育部长陈宝生说,诗词大会激发了人民群众对中华诗词的热爱以及人民群众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也为优秀文化进校园积累了经验。
D.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朝鲜研究网站“北纬38度”网站在对朝鲜东北部丰溪里的核试验场内北边坑道挖掘深度进行推测后认为,如果朝鲜展开第六次核试验,威力可以达到去年9月进行的第五次核试验的至少14倍以上。
4.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3分)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人,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
(1)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2)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4)在这时候,头脑清醒的一方应该能够容忍(3)如果双方都不冷静,必致因小失大,后果不堪设想(5)忍者,相互容忍也(6)日子久了,难免有点磕磕碰碰A.(2)(1)(6)(5)(3)(4) B.(2)(1)(5)(6)(4)(3)C.(6)(5)(4)(3)(2)(1) D.(6)(5)(2)(1)(3)(4)5.下面是对杭州G20峰会会标构图及寓意的解说,选出不恰当的一项(3分)A.G20杭州峰会会标由20根线条构筑桥梁,桥梁线条形似光纤,寓意信息时代的互联互通。
(完整版)2017年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金丽衢十二校)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版)2017年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金丽衢十二校))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版)2017年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金丽衢十二校)的全部内容。
2017年高三语文第二次联考试题(金丽衢十二校)NO39 金丽衢十二校2017学年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姓名学号班级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按照政府统一趸(dǔn)租、确保不改变租赁(lìn)性质的原则,由海淀区住房保障事务中心整体趸租,租期十年,统一进行出租、运营和管理。
B.“文明示范线创建的最终目的,就是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 宁波市委宣传部负责人一语道破。
深秋时节,徜(cháng)徉在宁波各条文明示范线,一幕幕山青水秀、物阜民丰的乡村新景呈现在人们面前。
C.目睹过故乡的衰败,体味了故友的隔漠,满蕴着迁徙(xǐ)的感伤,故乡越发显得黯(àn)然失色.以至于离开之际,“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沉郁悲凉之情溢于言表. D.趁着年轻,要勤加学习,不然,将来踏入社会,身无长物,何以安身立命?父辈留给的钱财再多,也不如一个技术可靠,有术于身,无怵(shù)于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某晚,我与朋友在茶坊喝茶,偶然又遇上了他。
隔桌相望,他笑笑,我也点点头。
过了一会儿,他已坐到了我身边,热情地与我聊了起来。
2017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Ⅱ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有关“艺术”的概念,是历史地形成的。
通过历史的考察,可以发现,我们一向认为的那些自然而然、古已有之的概念,其实是在相当晚近的时代才被人们创造出来的。
我们今天所具有的关于“艺术”的“自然而然”的常识,是一种历史的构造。
关于艺术定义的历史,我们可以分成三段来考察,即古代对真正艺术的追求,近代以单一的原则来定义艺术,以及现代分析美学对艺术定义的研究。
在古代,对艺术的评价之中,就已经有了寻求艺术定义的萌芽。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到,用界笔直尺画出来的画,是“死画”,而像吴道子那样“意存笔先”“守其神,专其一”所作出来的画,是“真画”。
提出一些艺术观念,将符合这些艺术观念的艺术品称为艺术或真正的艺术,这种做法,应该视为现代艺术定义的萌芽。
类似的情况在欧洲也有。
然而,那时还没有现代艺术的概念,所表达的只是在创作中的追求和在欣赏时的提示而已。
为艺术下定义的要求,是在现代艺术体系形成之时才形成的。
这是一种艺术的自觉。
当夏尔•巴托提出“美的艺术”体系之时,就认为,这些不同门类的艺术要归结到一个单一的原则上。
他说艺术是“模仿”,对此,有许多人反对。
这不要紧,将人类的一些不同的活动及其成果放在一道,宣布它们都是“美的艺术”,又认定它们是依据共同的原则生产出来的,这已是思维的一大进步。
2017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Ⅱ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秦帝国之崛起》:大国崛起的精神意蕴袁正领历史正剧《大秦帝国之崛起》以秦国崛起的历史进程为主线,展示与齐结盟重创韩魏、抓住时机连横攻齐等重大事件,讴歌以秦昭襄王为代表的时代英雄对政治理想矢志不移的执着追求。
本剧尊重史实、脉络清晰、叙事流畅,不但是对那段波澜壮阔的铁血历史的艺术再现,更是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国家统一的民族精神的追寻和溯源。
对正处在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中华民族来说,其现实意义不言自明。
国家崛起的关键是人精神的崛起。
《大秦帝国之崛起》围绕“崛起”这一主题,着力刻画了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特别是通过主要人物的成长揭示出“崛起”的深层意蕴,可谓一大亮点。
张博饰演的昭襄王是领导秦国崛起的一代雄主,他天资聪慧,但继位之初消极、懵懂,在母亲、严君等人的开导激励下,发誓要“克己勤勉、自强不息”,并在实践中不断磨砺心智,认识大爱与小爱、大义与小义之别,终成一位意志坚定、雄才大略的有为之君。
还有勤学精思的“战神”白起、深明大义的宣太后等,这些艺术形象可谓是当时秦人的代表,其自醒、自觉、自励、自信的精神内涵,正是国家崛起的重要动因。
与此同时,该剧还生动塑造了一批从反面助力崛起的人物形象,如残暴多疑的齐王、纵情恣肆的楚王、满怀豪侠之气的苏秦、贪婪成性的李兑等,让人直观地看到什么是崛起之途、什么是败亡之道。
国家崛起定有崛起的精神气象。
以现实的眼光反观历史,打通历史与现实的思想脉络,让这种气象给人以启发,是历史剧成功的关键。
在这方面,《大秦帝国之崛起》的创作者表现出不俗的功力。
他们以大秦帝国的当政者为范例,向观众传递了积极的执政理念、丰厚的战略文化。
一是处处着眼大局、着眼长远,不为局部、眼前利益所惑,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
江西省重点中学盟校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本试题卷共10页,22题。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合乎要求的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历史地看,国势盛衰与语言传播存在着某种正相关的关系。
国势强盛往往会推动它所承载的语言和文化的传播,而国势衰微则常常会导致以它为物质载体的强势语言乃至文化受损。
反观汉语的国际传播过程不难发现,伴随着历史上中国国势的盛衰与消长,汉语的国际传播与国际化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起伏和波动。
在东亚历史上,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中原王朝,相对于生活在这一区域内和周边地区的其他民族具有强大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优势。
汉语和汉字也随着汉文化的扩散而远播四方,成了这一地区的通用语言文字。
强大的国势,有助于扩大汉语在东亚地区的影响力。
历史上,由于秦汉一统及其强大的影响力,汉字汉语不仅为中国古代的许多民族相继采用,而且也被周边不少邻国长期使用。
不少民族语言文字在汉语族际化的过程中日渐式微,甚至最终消失,成了语言化石。
如契丹文字、女真文字和西夏文字等。
由于历史和地理的条件,汉字伴随着汉文化东传朝鲜、日本和南部越南,形成“汉字文化圈”。
汉语一度成为朝鲜与越南长期使用的官方语言,并广泛地渗入日本社会。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7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扫描版)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考高三语文试卷答案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1.【答案】C。
信息见原文第二段。
以偏概全。
第二段是举《缅甸史》和《东南亚史》作为依据来推断西南早期商道的开通时间的。
《缅甸史》等书中内容作为个例不能证实西南早期商道必须通过缅甸,也不能证实最远只到阿富汗。
2.【答案】D。
张冠李戴。
信息见原文最后一段。
“成为定制”的是雍正时期云南茶法中的茶引制,清代茶马司的“茶引制”曾在“相关政策上进行过重大改革”。
3.【答案】B。
强加因果。
“范围的缩小”因素很多,并不能表明印度等国家不需要茶叶,康藏地区不需要丝绸。
贸易区域“范围在缩小”也缺乏依据,丝绸和茶叶是主要贸易品,文中列举的是主要贸易区域,但其他贸易品可能遍及各地。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4.(4分)【答案】选AC。
(A项说林同济是一个“以学问自娱”的人错误。
研究莎士比亚寄托着他“促进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而努力”的愿望,参加研讨会的题诗也表达了他终于能够和国际专家等“群贤”共同探究学问、实现平生志愿的愉悦心情。
C项中林同济对记者称他为专家“小心翼翼”地更正,说法不对。
这个例子表现的是他的耿直和不满,表现的是直率的个性。
他的“谨慎”之处主要是指平时面对大家称他“专家”时,这是他谦逊的表现。
C项将不同情境的表现弄混了,属于移花接木。
)(答对一个给2分。
)5.(4分)【答案】①政治运动迫使他放弃政治学和文化史方面的研究,转而研究莎士比亚戏剧;②研究寄托着他为促进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而努力的愿望(对民族文化的忧虑与使命感)并不能被大家理解;③打为右派时,在身心受到双重重创的困难条件下兀兀穷年致力研究,处境孤独;④研究成果难以在国内发表。
(答对一点1分。
其他合理答案酌情给分。
)6.(4分)【答案】①为理想鞠躬尽瘁:处境艰难时不放弃理想与与追求,坚定执着;②勤勉、温厚,富有使命感:宣传中国文化不遗余力,致力于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和交流;③有谦逊的情怀:面对“专家”的称谓觉得汗雨湿背;④耿直敢于直言:演讲中呼吁温和的改革,放弃暴力革命。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考高三语文试卷命题学校:武汉外国语学校命题教师:张灿军、赵文清审题教师: 李亮考试时间:2017年1月19日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南商道的嬗变:从南方丝绸之路到茶马古道杜韵红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与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日用器皿等,在横断山脉的高山深谷间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趋繁盛,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现在的人们对于西南早期商道的开通时间已难以考证,然而从中外资料中不难查阅到相关记载。
英国人哈维的《缅甸史》、霍尔的《东南亚史》等著作中谈到,公元前二世纪以来,中国经缅甸的商业通道有:循伊洛瓦底江为一道,循萨尔温江为一道,尚有一道循亲敦江经曼尼坡至阿富汗。
商人以中国丝绸等名产换取缅甸的翡翠、木棉,印度的犀角、象牙和欧洲的黄金等珍品。
学者方国瑜据战国楚墓出土的‚料珠两件‛推断,此类物品应是从该道由印度传来,古道最迟于公元前4世纪已开通。
南方这些早期的商道,主要以丝绸贸易居多,因此,学界习惯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
当然,南方丝绸之路不只是一条运输丝绸的商贸通道。
晚期,南方的商道则更多以茶叶、马匹等贸易为主。
在民间,‚茶马互市‛雏形约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唐代形成了特定规则,互市的情形也多见于史书记载。
唐宋时期,喝茶之风日盛,茶叶也逐渐进入藏区及周边地区人们的生活。
因康藏属高寒地区,平均海拔在三四千米以上,人体需要摄入大量高脂肪食物以补充热量,藏民主要以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为主食,蔬菜极少,肉食的消化成了很大的问题,且糌粑性燥热。
而茶叶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茶叶既解油腻,又防止燥热,在长期的生活中,藏民形成了喝酥油茶的习俗。
宋初沿边州郡‚市马‛成为定制,大规模的茶马交易形成,西北藏族地区成为宋朝马源的主要基地。
江西省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测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指南车,又称司南车,是一种指示方向的机械装置,是我国古代一项重大的机械发明。
这是一种由车子和一个木人构成的指向机械,车中装有可自动离合的齿轮传动装置,并与木人相连,木人有一只手指向南方。
不管车辆朝什么方向行走,在自动离合齿轮装置的作用下,木人的手都指向南方。
指南车是谁发明的?传说在上古时期神农和蚩尤发生战争,神农因迷失方向战败。
于是神农向黄帝求援,黄帝便造了指南车,与神农共同抵御蚩尤。
因有了指南车指引方向,最终击败了蚩尤。
另一个传说是,周公时,南方的越裳氏派使者晋见周成王,归国时周公为了让使者不致迷路,便造了一辆指南车送给他们。
传说只是说明了当时人们的美好愿望,当然不能代替史实。
据史料记载,三国时的马钧可能是第一个制作指南车的人。
马钧是我国古代科技史上最负盛名的机械发明家之一,不擅言谈却精于巧思。
他制造了用于农业灌溉的龙骨水车,“其巧百倍于常”。
他还改制了诸葛亮所造的连弩,“钧见诸葛亮连弩,曰:‘巧则巧矣,未尽善也。
’言作之可令加五倍”。
马钧在魏国担任给事中时,“与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于朝,言及指南车,二子谓古无指南车,记言之虚也。
于是二子遂以白明帝。
诏钧作之,而指南车成”。
《宋史•舆服志》则详细记载了燕肃和吴德仁所造指南车的结构和技术规范,成为世界史上最宝贵的工程学文献之一。
燕肃制造的指南车是一辆双轮独辕车,车上立一木人,伸臂指南。
车中,除两个沿地面滚动的车轮外,尚有大小不同的7个齿轮。
《宋史•舆服志》分别记载了这些齿轮的直径、圆周以及齿轮的齿距与齿数。
车轮转动,带动附于其上的垂直齿轮,该附轮又使与其啮合的小平轮转动,小平轮带动中心大平轮。
指南木人的立轴就装在大平轮中心。
当车转弯时,只要操作车上离合装置,即竹绳、滑轮(分别居于车左和车右的小轮)和铁坠子,就可以控制大平轮的转动,从而使木人指向不变。
绝密★启用前|试题命制中心2017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山东卷】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试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大约过了三十分钟,视野赫.然开朗,在一弯宽阔平坦的河滩上,出现了一片红黄混杂、虬枝劲.拔的胡杨林。
在蓝天白云的(衬托/映衬)下,几百棵胡杨树抱成一团,连成一片,一簇.簇,一丛丛,①。
那种葳蕤篷勃....的生命力,立刻点燃了人们的情绪和血液,令人心跳加快,恨不得立刻冲进林中,和它们融化在一起。
胡杨那裸露.的皮肤和筋骨,扭曲的身体和残枝昭示着,胡杨一定是与自然进行过殊死的较量。
几千年来,岁月(更新/更迭),变化的是碧湖干涸,清河改道,城池荒废,沙进人退,唯一不变的是不朽的胡杨。
星瀚..之下,不卑不亢....,冷眼看世界;②。
默默记录着日升月沉,人世变迁,把它们所经历的一切,都铭刻在一道道龟裂..的伤口之上。
(尽管/即使)岁月沧桑,大漠迷茫,它们依旧坚守着梦中的家园。
1.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赫(hè)星瀚B.簇(cù)葳蕤篷勃C.劲(jìn)龟裂D.露(lù)不卑不亢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衬托更新尽管B.映衬更新即使C.映衬更迭尽管D.衬托更迭即使3.在文中①②两处横线上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仿佛是一支支举火烧天的火把,一朵朵落在河边的红霞②旷野之中,坦然观兴亡,荣辱不惊B.①仿佛是一支支举火烧天的火把,一朵朵落在河边的红霞②旷野之中,荣辱不惊,坦然观兴亡C.①仿佛是一支支火把举火烧天,一朵朵红霞落在河边②坦然观兴亡,旷野之中,荣辱不惊D.①仿佛是一支支火把举火烧天,一朵朵红霞落在河边②荣辱不惊,旷野之中,坦然观兴亡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共享经济”成为社会热词,以打车软件、共享单车为代表的一大批创业项目应运而生....。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语文1.(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湖北省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2017届高三联合统考试题语文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A卷)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B(A组中的“当”应读dànɡ;C组中的“殷”应读“yān”;D组中的“剽”应读piāo)2.B(A项中,“记”应为“计”;C项中,“骄”应为“娇”;D项中,“涌”应为“拥”。
)3.D(“宁静”与“肃静”,前者指环境、心情安静,后者形容严肃寂静。
此处宜选“宁静”。
“稀疏”与“稀朗”,前者形容宽松、不稠密,后者指灯火或星光稀疏而明朗。
此处选“稀疏”更好。
“惨不忍睹”与“惨绝人寰”,前者指凄惨得叫人不忍心看,后者指世界上再没有比这更惨痛的事,形容惨痛到了极点。
此处应选“惨不忍睹”。
“顺应”与“响应”,前者即顺从,适应,后者指回声响应,比喻用言语行为表示赞同、支持某种号召或倡议。
此处选“顺应”更好。
)4.C(A. “改正会风”搭配不当,应将“改正”改为“改进”;B.偷换主语,前面的主语是“档案”,后面的主语是“人”;D.成分残缺,应在“与世界读书日”前加上“孔子诞辰日”。
)5.C(书中的情节应是觉慧下决心反抗祖父的命令,第二天就走出了家门。
)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6.B(A项答非所问。
C项偷换概念,是“易于遮蔽”,不是“完全遮蔽”;原文“瑕疵”前有“某些”。
D项绝对化,原文说是“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后人对于孟子的态度和倾向。
)7.C(以偏概全,文中只举了“孟、告论辩”的例子。
)8.D(A项无中生有,文中无此意。
B项,原文第二段说并非出于儒学阵营也会偏向孟子这一边。
C项混淆或然与必然,文中只是提出了“最后告子是否真的都因为被驳倒而哑口无言呢?”的疑问。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9.D(应为:或者,还是)10.B(②是作者的行踪;⑤是在介绍飞鸟祠的位置;⑥是作者在抚今追昔,总结全文。
)11.C(题写碑名的是一个朝鲜人。
七校联合体2017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卷语文命题学校:普宁二中命题人:陈俊池审题人:李悦健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卷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和答卷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说“孝”两千多年前神州大地上一对师徒的对话,揭开了人类这条河流之所以生生不息的秘密。
徒弟子路在河边问道:“老师,我想听听您的志向。
”老师孔丘想了想,说了十二个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的这三句话,也可以用三个简单的字概括:老者安之,是孝;朋友信之,是信;少者怀之,是慈。
请注意,为什么孔子把孝而不是信、慈排在了首位?同样,为什么此后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也同样把孝称为百善之首呢?也许有人会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能,所以当然要孝敬老者。
然而此情非中国独有,世界上各个文明都是如此,这一点不足以说明孝在中国具有至高地位,而且考古资料也表明“孝为首”的情况未必自远古就如此。
在已经发现的我国最早文字——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
我们不妨先看看荀子对人类生存处境的一段论述。
荀子认为,“人生不能无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人类相对于其他物种,在力量、速度上都没有什么优势,却能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胜过其他动物,是因为人懂得群体合作。
人为什么能做到群体合作,就在于每个人都知其本分,各行其正,各安其所。
所以,人不能无群,既在群体中,就不能不讲本分,否则,就不免会陷于纷争、动乱和瓦解。
无疑,为了群体的共存,人还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
孟子曾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端”,是起点的意思。
仅仅有一个起点,当然是不够的,关键在于这些合作、利他的因素,通过怎样的道路,渗透到人们点点滴滴的生活实践中去。
似乎正是在这一点上,中国文明和世界上的其他文明,渐渐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在基督教文明等神教文明和佛教文明等相信轮回的文明中,合作性的因素在一定意义上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的。
人们安守本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相信,只有诚实善良,“不杀人”,“不偷盗”,才能在死后获得拯救去往天堂,或修得善果减除后世轮回之苦。
然而在中国,在热衷鬼神祭祀的商代被周代取代之后,人们似乎渐渐形成了关注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
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便是对这一传统的精练表达。
相应地,中国人摸索到了一条立足于现实世界、发扬合作利他天性的道路。
这条道路,自然要从一个人出生时最先相遇的两个人——父母开始,从自己和这两个人无法割舍的关系开始。
如此设想,我们似乎就容易理解,孝为什么被无数中国人作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
在人类社会中,代际关系具有不可选择性。
人能够选择职业、住所、生活方式,却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
这一不可选择的事实从消极的一方面理解,是无法逃避的深深的无奈。
不过,从积极的一面来理解,代际关系的不可选择性,恰恰使“孝”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修身的起点,成为百善之首。
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处于与父母的实际关系中,正因为如此,“孝”是每个人都不能不终生面对的事情,同时也就为每个人的合作利他品德的修养提供了牢固的依靠。
你想修养你的德行,成为一个仁慈、有合作精神的人吗?请从那个你一出生起就必须与之合作的人开始,请从孝开始。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孝”字的结构:上面是一个老人,下面是一个孩子。
老在上,子在下。
孝的含义,就这样清晰地呈现着。
(摘自《国学》,有删改)1.下列对“孝”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子说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可以用“孝、信、慈”三个字来概括,以“孝”为先的思想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B.甲骨文中并没有“孝”字,孝字出现于更晚些时候的商周金文中,“孝为百善首”也未必自远古即有,但这并不能说明孝在中国不具有至高地位。
C.一个人从一出生,最先遇到和自己无法割舍的两个人——父母,这样看来,“孝”成为百善之首,是因为无数中国人把它作为修身的起点。
D.“孝”是每个人都不能不终生面对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无可回避地处于与父母的实际关系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人生不能无群”,“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这是荀子对于人类能胜过其他动物以适应严酷生存环境的原因的论述,群体的合作让人类能够在生存劣势中获得发展。
B.孟子把人的天性中固有的四种合作、利他的因素,称为“四端”,但仅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在实践中表现出来。
C.基督教、佛教是以来世许诺的形式向信众颁布合作、利他因素,这似乎让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逐渐有了差距,从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D.商代热衷鬼神祭祀,周取代商以后,传统发生了变化。
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的说法就是对人们关注现实世界、慎言死后世界的传统的精练表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人说,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后辈需要向老人学习,来传承各种知识和技能,但这不能成为孝敬老者的根本原因。
B.孔子以孝为先的说法、孟子的四端说、荀子的合作说,他们关于孝的内涵的理解和认识,对我们今人有非常好的启示作用。
C.人需要把自己天性中那些合作、利他的因素利用起来,对这些因素的利用就是群体合作,是为了群体的共存。
D.“孝”字的结构本身就很好地诠释了孝的含义。
“孝”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合作精神,让人变得仁慈、有爱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韦贯之,名纯,避.宪宗讳.,遂以字行。
少举进士。
德宗末年,人有以贯之名荐于京兆尹李实者,实举笏示所记曰:“此其姓名也,与我同里,素闻其贤,愿识之而进于上。
”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
”贯之唯唯,数岁终不往,然是后竟不迁。
永贞中,始除监察御史。
上书举季弟纁自代,时议不以为私。
转右补阙,而纁代为御史。
元和元年,宰相杜佑子从郁为补阙,贯之持不可,寻降为左拾遗。
复奏:“拾遗、补阙虽品不同,皆是谏官..。
父为宰相,子为谏官,若政有得失,不可使子论父。
”改为秘书丞。
新罗人金忠义以机巧进,至少府监,荫其子为两馆生。
贯之持其籍不与,曰:“工商..之子,不当仕。
”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
讨吴元济也,贯之请释镇州,专力淮西,且言:“陛下岂不知建中事乎?始于蔡急而魏应也,齐、赵同起,德宗引天下兵诛之,物力殚屈,故朱泚乘以为乱。
此非它,速于扑灭也。
今陛下独不能少忍,俟蔡平而诛镇邪?”时帝业已讨镇,不从。
终之,蔡平,镇乃服。
初,讨蔡,以宣武韩弘为都统,又诏河阳乌重胤、忠武李光颜合兵以进。
贯之以为诸将四面讨贼,各速进取,今若置都统,又令二帅连营,则各持重养威,未可以岁月下也。
亦不从。
后四年乃克蔡,皆如贯之策云。
有张宿者,有口辩,得幸于宪宗,擢为左补阙。
将使淄青,宰臣裴度欲为请章服。
贯之曰:“此人得幸,何要假其恩宠耶?”其事遂寝。
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
不涉旬,出为湖南观察使。
后罢为太子詹事,分司东都。
穆宗立,即拜河南尹,以工部尚书召。
未行,卒,年六十二,诏赠尚书右仆射,谥曰贞..........。
(据《旧唐书》《新唐书》,略有删改)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B.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C.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D.忠义以艺通权幸/为请者非一/贯之持之愈坚/既而疏陈忠义不宜污朝籍/词理恳切/竟罢去之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语言禁忌现象。
韦贯之,名纯,因避唐宪宗李纯讳,别人只能用字称呼他,只有自己才可以用名来称呼自己。
B.谏官,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唐朝的左、右拾遗与左右补阙都属于谏官。
C.工商是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简称,在封建社会里为杂色之流,可追求物质享受,不可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更不可超授官秩。
D.对已死的官员,古代皇帝可依据其生前功绩赠官、赠谥。
“尚书右仆射”是皇帝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官职,“贞”是对韦贯之死后赐赠的谥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韦贯之刚强正派,不阿权贵。
有人把他推荐给京兆尹李实,李实表示愿意结识他并把他推荐给皇上。
韦贯之并没在意,几年没有去拜访李实,失去了通过李实推荐而升迁的机会。
B.韦贯之坚持原则,不徇私情。
上书推荐弟弟韦纁代替自己做监察御史,当时人们并不认为他偏私;宰相儿子杜从郁做补阙,韦贯之却两次上奏,致使杜从郁的官职一降再降,做了秘书丞。
C.韦贯之洞察力强,料事如神。
讨伐吴元济的时候,韦贯之建议先放下镇州,全力对付淮西;不赞成设置都统的同时又令二帅连营,这些德宗都没采纳。
事后证明韦贯之是正确的。
D.韦贯之为官敢言,坚守正义。
皇帝宠臣张宿出使外地,宰相裴度为他请求章服,韦贯之严词坚决反对。
因此事得罪了做谏官的张宿,张宿后来“诬以朋党”报复韦贯之。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说者喜,骤以其语告于贯之,且曰:“子今日诣实而明日受贺矣。
”。
(5分)(2)其事遂寝。
宿深衔之,卒为所构,诬以朋党,罢为吏部侍郎。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晚归山居刘沧寥落霜空木叶稀,初行郊野思依依。
深秋频忆故乡事,日暮独寻荒径归。
山影暗随云水动,钟声潜入远烟微。
娟娟唯有西林月,不惜清光照竹扉。
8.这首诗的颈联与王维《山居秋暝》的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相比,在写景角度上有何相同点?在意境上有何区别?请简要分析。
(5分)9.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的观点是相同的。
(2)《陋室铭》中,虚实结合写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3)杜甫在《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