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湖泊湿地复合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85.87 KB
- 文档页数:3
选择性必修三综合测试题我国粮食产量自2004年以来连续16年增长,有效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下图为“我国不同区域三个年份粮食产量占比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区域中,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不断增大的是()A.华北平原B.东北区C.西南区D.东南沿海区2.制约蒙新区粮食生产地位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资源B.水资源C.经营规模D.机械化水平家住北方某县的小王夫妇,效仿村里一些年轻人的做法,在自家5亩耕地上栽植了杨树后就外出打工了。
八年后,小王夫妇将已成材的杨树出售,获利24000元。
与原来种植粮食作物、蔬菜等相比,这些收入虽不丰厚,但他们还算满意。
据调查,该县耕地上栽植杨树的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这种“农地杨树化”现象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当地“农地杨树化”的主要原因是()A.生态效益高B.木材销路好C.劳动投入少D.种树有补贴4.针对“农地杨树化”引起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A.加大开荒力度B.增加木材进口C.增加粮食进口D.鼓励农地流转“虚拟耕地”是指商品贸易中的产品在生产地或消费地生产所需要的耕地资源数量。
近十几年中国成为虚拟耕地的净进口国,大豆、水稻等主要粮食的虚拟耕地净进口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促使中国成为粮食虚拟耕地净进口国的主要因素有①国际上的粮食产量高②国际上的粮食价位低③中国是人口大国④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⑤中国农业技术水平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③④⑤6.国际环境安全事件有时会导致很多国家限制粮食出口,为确保粮食安全,中国应该A.维持中国粮食贸易中稳定的贸易结构B.大力引进国外资金投资到中国农业领域C.多进口单产高的粮食品种D.在各区域之间实现虚拟耕地的“调动”稻谷是重要的粮食种类,粮食的充分供给和区域平衡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任务。
下图反映201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稻谷供需关系。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状况及建议作者:徐德毅来源:《长江技术经济》2018年第02期摘要:目前,长江流域开发与保护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凸显,水生态结构和功能受损,不能有效支撑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初步梳理流域水生态现状和问题表症、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现状等,从做好流域生态系统科技支撑的角度,就推进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提出了开展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顶层设计等8项工作建议,以促进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过程的有效实现,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生态;保护修复;长江流域中图法分类号:X171.4 文献标志码:ADOI:10.19679/ki.cjjsjj.2018.0205长江流域幅员辽阔,水生生境类型多样,水生生物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和战略水源地,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承载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负荷。
流域开发与保护之间的不平衡问题凸显,局部区域表现出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水生态系统退化、生态功能与服务功能下降等现象。
生态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复合因素叠加影响下的流域生态系统更加复杂。
1 流域水生态现状和问题1.1 水生生境长江流域分布着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是水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
其中,上游浅滩和深潭交错、缓急交替的复杂水流孕育了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复杂的生物多样性;中下游河网纵横,湖泊星罗棋布,是经济鱼类育肥、珍稀鸟类觅食、江豚和中华鲟生长生活的重要场所。
受水电开发、江湖阻隔、滩地围垦、工程运行等人类活动影响,长江流域天然水生生境面积大幅萎缩、空间格局破碎。
上游天然林、草地和沼泽等自然生态系统面积不断减少,中下游湖泊、湿地大幅萎缩,通江湖泊数量锐减。
近十年来,流域岸边带人工表面增幅62%[1]。
据2013年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统计,长江流域湿地总面积为945.68万HM²,受污染、过度捕捞和采集、基建占用、围垦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威胁影响的湿地面积占全流域湿地总面积的57.64%[2]。
生态恢复和修复的实践技术和案例随着各种环境问题的加剧,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态恢复和修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生态恢复和修复可以帮助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提高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介绍生态恢复和修复的实践技术和案例。
一、湿地生态修复湿地是一种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
然而,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活动等人类活动的影响,很多湿地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污染。
湿地生态修复是将破坏的湿地恢复到原来的生态、结构和功能。
湿地生态修复的技术包括“治理-恢复-保护”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治理,包括控制污染源、调整流量、清理底泥等措施。
第二步是恢复,包括水生植物引种、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等措施。
第三步是保护,包括制定保护措施、加强监测等措施。
一个成功的湿地生态修复案例是中国的太湖湖区生态修复工程。
太湖湖区生态修复工程于2004年开始实施,主要措施包括生态治理、水环境治理、生态恢复和生态修复。
经过多年的努力,太湖湖区生态修复工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水质得到了改善,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了恢复,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
二、荒漠化土地修复荒漠化是一种严重的土地退化,是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荒漠化使得土地失去了生产力和生态功能,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荒漠化土地修复是为了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功能。
荒漠化土地修复的技术包括改良土壤、保水保肥、栽植灌木和草本植物等措施。
改良土壤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养分状况,促进植物的生长。
保水保肥可以提高土壤的保水和保肥能力,提高植物的适应能力。
栽植灌木和草本植物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功能。
一个成功的荒漠化土地修复案例是中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于1999年开始实施,主要目的是将荒漠化土地改造成为林地和草地,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功能。
经过多年的实践,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大量的林地和草地被恢复,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
第14卷第1期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Vo l.14No.1 2005年1月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 tze Basin Jan.2005 文章编号:1004-8227(2005)01-0040-04长江中下游湖泊保护和管理的若干建议姜加虎,黄 群,孙占东(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8)摘 要: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面向21世纪的经济重地,长江是我国唯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战略水源地,是我国水资源供需平衡的最后防线。
然而在自然演化宏观背景下,流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大规模开发利用等人类活动的强烈影响,引发了一系列负面环境效应。
湖泊湿地生态环境被破坏问题严重,突出表现在生态调节和自我恢复功能大幅度降低,并已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后果,危及长江水系的生态平衡,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大量野外考察和调查基础上,针对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湖泊;长江中下游;对策建议文献标识码:A 江河湖泊是由一系列存在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子系统所构成的巨系统,具有十分复杂的系统结构特征和相互关联机制。
其中任何一个子系统被破坏或其功能被弱化,都将危及整个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保护子系统的生态环境也就是保护整个系统的生态安全。
湖泊湿地在维系区域总体生态平衡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纽带作用。
针对长江中下游湖泊湿地的生态环境现状,对目前仍然具有良性生态结构的湖泊湿地系统应实施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正在受到破坏、威胁或生态系统结构呈现退化趋势的湖泊湿地应得到有效的治理;生态系统结构已经遭受破坏的湖泊湿地系统应得到切实的恢复和重建。
特别是对珍稀濒危物种的繁育场、活动场和栖息地等生境进行抢救性保护,已成为当前湖泊湿地保护、治理和管理的紧迫任务,也是实施资源持续利用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1 实施“退田还湖”,杜绝围垦湖泊湿地继历史时期的湖泊湿地大规模垦殖活动之后, 20世纪50~70年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又掀起了围湖造田的新高潮,随着围湖造田活动的规模愈来愈大,其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诸如洪水威胁加剧、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等。
我国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概括了我国湿地农业的现状,分析了其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湿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问题;对策ProblemsandStrategies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ofWetlandAgricultureinChina LIU Hong-meiZHAO Jian-ningLI GangYANG Dian-lin *(Institute of Agr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Ministry of Agriculture,Tianjin 300191)AbstractThe status of China’s wetland agriculture was elaborated,and some problems in exis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etland agriculture were analyzed. Then some countermeasur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etland agriculture were proposed.Key wordswetland agriculture;sustainable development;stetus;problems;strategies湿地农业指在天然湿地基础上改造成以稻田、苇塘、鱼塘、小型水库为主体的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人工农业复合生态系统。
全国60%以上的粮食、经济作物产品和畜产品以及80%以上的淡水鱼和蚕茧是由湿地农业生态系统生产的。
湿地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开发利用和湿地农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在我国当前和未来的农业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
1我国湿地农业概况湿地农业资源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水稻、许多农产品尤其是水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为农业生产提供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项生态服务功能。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摘要】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是中国水利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涉及到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问题。
本文旨在对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进行研究与实践,探讨其历史沿革、现状分析、关键技术、经验教训和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发现,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在保障水利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总结成果、启示和展望,可以为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我国水利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本研究旨在为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不断完善工程技术,促进河道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历史沿革、现状分析、关键技术、经验教训、未来发展方向、成果、启示、展望1. 引言1.1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背景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流域涵盖了中国重要的经济区域。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河道整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河道整治任务逐渐凸显出来。
近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频发水灾、水患,河道岸线塌陷、滑坡、泥石流等问题层出不穷,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加强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势在必行。
只有通过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实践,才能提高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利设施建设水平,进一步加强河道综合治理,有效减少水灾灾害的发生,保障当地居民的生活安全。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背景的形成,既有地理环境和经济地位的影响,也受到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只有深入了解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的背景,才能更好地制定针对性的整治方案,推动长江中下游地区水利工作迈上新台阶。
1.2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意义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研究与实践的意义在于保护和提升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长江是我国最重要的河流之一,承载着重要的经济、交通和生活功能,河道整治可以改善水质、减少洪涝灾害,提高河道生态功能,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江河湖泊水生态修复项目总结一、引言水生态修复项目是保护和恢复江河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总结我参与的一个江河湖泊水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情况和效果,以及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二、项目背景我参与的水生态修复项目是为了改善特定的江河湖泊生态系统状况,提高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增加景观价值等。
该项目的目标是通过综合应用生态修复技术和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还原和保护水生态系统。
三、项目实施1. 项目前期调研与规划在项目启动阶段,我们对目标江河湖泊的水质、水生态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研。
同时,我们结合当地政府和专家的意见,制定了项目的详细规划和实施方案。
这些调研和规划为后续的工作提供了基础和指导。
2. 水环境治理针对目标水体的污染源和污染物特征,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水环境治理。
包括但不限于加强排污管控、建设污水处理厂、实施生态河道治理、修复湖泊湿地等。
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力地减少了污染物的输入,改善了水质。
3. 陆域生态修复为了提高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能力,我们注重了陆域生态的修复工作。
通过植被恢复、退耕还林等措施,改善了流域生态环境,减少了污染物的输入和土壤侵蚀。
这些举措为水生态修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4. 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是水生态修复项目的重要任务之一。
我们建立了环境监测体系,对目标江河湖泊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全面调查和评估。
并且根据评估结果,采取了相应的保护和恢复措施,提高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水平。
四、项目成果与效果经过长期的实施和努力,该水生态修复项目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效果。
1. 水质改善经过治理措施的实施,目标江河湖泊的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
水中污染物浓度下降,水体透明度提高,水生植物和鱼类数量增加等。
2. 生态系统恢复通过生态修复措施的实施,目标江河湖泊的生态系统逐渐恢复。
湿地的面积扩大,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生态链条得到重建。
3. 景观提升水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也带来了景观的提升。
长江下游河道生态修复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在长江这样的大河流域中,湿地生态系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长江下游河道湿地生态系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和退化。
为了保护和修复这一生态系统,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现有的问题,并努力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首先,我们应该加强生态修复的措施,重建和恢复长江下游河道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
通过调整水域结构、恢复湿地植被、改善水质和水量等方法,我们可以重建湿地的生态过程和功能。
此外,植被的恢复还可以改善水土保持能力,减少水流速度,有效控制洪水的发生。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可以初步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
其次,我们需要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措施,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发展。
这包括建立健全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监测和评估机制,加强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等。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湿地生态系统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只有通过制度建设和文化引导,才能形成广大民众共同参与湿地保护的良好氛围,实现长江下游河道湿地生态系统的持久发展。
最后,我们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长江下游河道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
湿地生态系统是跨境性的,其保护不应仅限于国内范围。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共同应对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的挑战。
此外,国际合作还可以促进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提高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和保护的效果和效率。
综上所述,长江下游河道湿地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是一项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
只有通过加强生态修复、制定有效管理措施和加强国际合作,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和保护。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长江下游河道湿地生态系统的繁荣和健康贡献力量。
鄱阳湖生态保护与科学利用对策与建议发布:鄱阳湖研究中心2011-5-21【内容提要:鄱阳湖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目前长江中下游仅存的两个大型通江湖泊之一,是长江干流重要的调蓄性湖泊,对于维系长江水量平衡和水域生态平衡、维护区域和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功能。
虽然目前生态环境各项指标尚好,但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作用下,鄱阳湖湖泊和湿地生态系统逐渐发生变化,存在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体污染等问题。
在资源利用中,过渡捕捞、滥捕乱猎、土地利用扩张等掠夺式经营,导致渔业资源退化、生物栖息地破碎化、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湖泊生态环境受到威胁,公共卫生健康和生态安全不容忽视。
为此,江西省生态学会组织相关专家,对鄱阳湖生态现状生态进行了专题调研,提出了加强鄱阳湖生态资源保护与科学利用的对策和建议,呈报领导及相关部门决策时参考。
】为策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国家战略的实施,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江西省生态学会组织相关专家,对鄱阳湖的生态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进行了专题调研。
专家们认为,目前鄱阳湖存在的一些生态问题不容忽视,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首位,促进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一、鄱阳湖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1、水文情势变化明显,水质呈显著下降趋势(1)枯水情势严峻。
2003年以来,鄱阳湖连续出现历史罕见低水位,且水位持续下降,枯水期不断延长,比正常年份提前约40天,水资源管理面临挑战。
2011年3月鄱阳湖星子站水位8.65米,突破2008年的同期最低水位。
水位明显偏低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缓解。
(2)水质总体呈下降趋势。
据《1999-2009年江西省环境状况公报》等资料,鄱阳湖水系水质总体呈下降趋势。
上世纪80年代以I、Ⅱ类为主,平均占85%,90年代占70%,2003年以后只占50%。
目前水体平均程度属于中度富营养化状态,且枯水期比丰水期更为严重。
长江大保护视野下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历史机遇作者:陈凤学来源:《中国周刊》2017年第01期长江流域横跨祖国东中西部,流域范围覆盖十多个省区市,区内水资源充足,森林、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丰富,以不到全国五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养育了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全国接近一半的经济总量。
长江流域拥有我国最为丰富和独特的生态系统、众多的野生动物、植物物种,以及美不胜收的景观,特别是该流域类型多样的森林、湿地,不仅维护了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和长江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更是对全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乃至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重大战略,该经济带包括9省2市,其国土面积达205万平方公里,区域湿地面积1154万公顷。
由于地理位置特殊,长江经济带湿地在我国乃至全球生态保护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广泛分布的湖泊群和密集分布的河流,在降解污染、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维系着流域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促进了区域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
目前,长江经济带有国际重要湿地18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67处,国家湿地公园291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
2016年极端气候下的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再一次警醒我们,长期以来对湖泊等湿地的肆意围垦占用,阻断河湖联系,严重削弱了湿地防洪减灾的应有功能。
对湿地的填埋、污染、过牧等在一些区域尚未得到有效遏制。
长江流域水资源虽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衡,这一现象在上游地区更为突出,湿地的丧失、功能退化,使河流径流不稳定,蓄水、净水功能下降,顺应自然规律的天然水资源分配模式被打破。
此外,湿地动物、植物和水资源过度利用威胁仍存在,生物多样性下降的问题尤为突出。
这些问题,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湿地资源刚性需求增加的客观因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一些地方长期以来对湿地重开发、轻保护,重索取、轻投入,使得湿地资源不堪重负,已超出了生态系统的自身承载力。
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湿地修复研究长江是中国母亲河,也是世界第三长河流,流域面积达到一百万平方公里以上。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加剧,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已经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近年来,为了保护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相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生态保护与湿地修复研究。
这些研究的目的不仅在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也在于促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
一、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和现状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言。
作为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不仅承载着亿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也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扩张,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长江流域的水体污染已经到达了惊人的程度,其中数百个河段货物化学需氧量超标,部分河段硫化物、氨氮、总磷、总氮严重超标。
同时,长江流域的大面积水土流失、湿地退化以及生物多样性的显著下降都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
二、进行湿地修复的必要性湿地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人类的生存需求。
在长江流域,湿地的修复和保护是完善水环境、改善生态情况、提高长江流域生态稳定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相关部门已经开展了大量的湿地修复实验和调查研究。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恢复湿地原住动植物类群,以及建立和维护生态系统。
三、湿地修复的研究现状和前景湿地修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完成许多储存、生物多样性、水分、生产力和其他相关因素的科学分析。
在长江流域,湿地修复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湿地水文、土壤和微生物生态学、水质保证和长期维护等等。
经验表明,湿地修复需要根据场站条件、机遇和应用目的确定修复方式和技术,因地制宜的维护系统是必要的。
四、结论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湿地的修复都是当前社会公众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不仅需要政府和研究机构的支持和投资,也需要广泛的社会支持和参与。
湿地修复的成功,将使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更加迅速、可信,并且将为其他流域和全球湿地的修复提供宝贵的参考。
湿地水环境存在问题及保护措施研究摘要:湿地是作为我国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水环境始终是湿地生态治理工作的核心,当前湿地水环境逐渐出现了问题,其中土壤贫瘠及水土流失等现象,不利于城市湿地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故需进一步加强湿地水环境的保护力度,为此,本文针对湿地水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从而促进我国湿地生态系统的平稳运行。
关键词:湿地水环境;存在的问题;保护措施湖泊与湿地是地球上十分重要且特殊的生态系统,其周边流域是人们生产、生活及生态为一体的关键单元。
随着我国科技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湿地水环境的建设不断扩大,发展湿地水环境的前提要具备先进且专业的管理技术,建立完善的湿地水环境保护制度及标准可以准确的指导后续环保工作的有效落实。
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我国水环境保护的建设标准仍有待完善与改进,且管理工作相对滞后,这种情况下不仅会严重影响湿地水环境及其修复技术的向前发展,且更不利于湿地开发产业的现代化建设。
因此,我国有关管理部门必须要重视湿地水环境的保护与管理工作,根据水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明确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尽快提出有效可行的湿地水环境保护措施,强化技术指导工作,进一步实现湿地治理及湿地水环境稳定发展的一致性,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一、湿地水环境论述我国的湿地水环境不仅是与水资源有关的生态系统,从环境水利学分析来看,其与水资源、水体生物及环境污染等均相关的生态综合体。
水环境主要是指传输、储存以及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的水体;是水体生物生存、繁衍的主要栖息环境;是纳入的水、陆、大气污染物所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及易污染性的特点。
湿地的定义可以分为狭义与广义两个方面。
狭义的含义即一般情况下将湿地看做生态交错带,是陆地及水域两者间的过渡范围,而广义则是在《湿地公约》中提出来的:无论是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区域、泥炭地或水域流域、静止或流动的水域、半咸水等,其中包含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以及周边邻接湿地湖泊沿岸、沿海流域的岛屿等均在国际上被公认且广泛接受的标准定义。
生态文明建设以来长江中下游湖泊水生态环境变化张运林;张毅博;周永强;徐轩;施坤【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23(54)1【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长江中下游湖泊治理成效和水生态环境改善情况也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利用卫星遥感反演和长期定位观测等方法,选取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前后2010~2021年的数据进行分析,重点剖析长江中下游湖泊面积、透明度、氮磷营养盐、藻类水华和水生植被等指标的动态变化过程及趋势。
结果表明:(1)过去10 a 湖泊年最大和最小水面面积均有所增加,表明湖泊被侵占和萎缩情况得到遏制,水环境容量有所增加,湖泊透明度没有明显变化,透明度多年平均维持在0.75 m左右。
(2)生化需氧量、总氮和氨氮含量显著下降,溶解氧含量有所提升,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动态波动但没有明显下降,其中2020年总磷年均值为0.061 mg/L,仍超过湖库Ⅲ类水质标准,整体上反映出水污染治理已取得显著成效。
(3)受气象水文条件的影响,太湖和巢湖蓝藻水华面积年间变化较大,但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蓝藻水华面积没有增加,表明藻类水华防控已取得积极成效;湖泊水生植被呈整体下降趋势,草型生态系统退化趋势还没有得到明显遏制。
建议继续加大湖泊流域污染物控源减排、湖泊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以及气候变化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应对研究,提升湖泊保护治理水平与成效,有效保障长江经济带绿色高质量发展。
【总页数】10页(P14-23)【作者】张运林;张毅博;周永强;徐轩;施坤【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52【相关文献】1.生态文明建设发力多彩贵州水清景美——贵州全力打造全面小康生态环境2.以中心城区湖泊水治理为中心稳步推进九江市水生态文明建设3.“某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教学设计--以“三江源生态环境变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4.唱响生态文明建设主旋律打好生态环境宣传主动仗——《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宣传工作的意见》解读5.微观规制:生态环境及生态文明的“守护神”——基于微观规制对维护生态环境及建设生态文明作用的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发展理念与洪湖湿地发展新路径探究洪湖湿地是位于江西、湖北和安徽交界处的一个大型天然淡水湖泊,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湿地之一,也是世界上多种珍稀水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之一。
洪湖湿地具有丰富的湿地生态资源和独特的区域文化,对于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洪湖湿地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洪湖湿地这一重要生态系统,必须探索新的发展方式和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追求高质量发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思想。
在保护洪湖湿地的过程中,新发展理念的应用可以有效促进湿地的可持续利用和长期保护。
第一,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强化环境保护意识,采用绿色节能技术,降低“碳排放”,减少对湿地环境的污染。
第二,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探索湿地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第三,加强体制机制建设,优化政策环境,强化市场导向,提高资金利用效益,更好地保护洪湖湿地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洪湖湿地的发展新路径应该是以“生态优先、科技创新、文化传承、旅游振兴”为主线。
首先,优先考虑生态优先原则,加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建立保护区、重点自然保护项目、林业、畜牧业等措施,促进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其次,在科技方面,必须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加强湿地科学研究,推进新技术和新型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湿地的利用价值和竞争力。
第三,应当注重文化的传承,加强湖湾社会文化与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宣传湖泊中的文化特色、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等,提升湖山的文化价值。
最后,旅游产业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应该以旅游振兴为典范,发挥洪湖湿地的旅游资源优势,开展旅游产业的开发和推广,将洪湖湿地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旅游旗舰。
总之,新发展理念的理念和洪湖湿地的发展新路径是有机融合在一起的。
加强生态保护,推进科技创新,加强文化传承,发展旅游产业是促进洪湖湿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手段。
文章编号:1003-6504(2000)增-0070-03长江中游湖泊湿地复合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方 芳(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武汉 430072)摘 要:解放初期长江中游地区的湖泊湿地资源非常丰富,但五十年代末“以粮为纲”时盲目的围湖造田和九十年代初大规模城镇化建设时的围湖造地,使该地区的湖泊湿地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受损、退化的生态系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不断,水网地区的贫困人口日益增多。
湖北省洪湖市柏枝村从1984年起实行退田还湖,充分利用该村湖泊湿地环境资源丰富的优势,走内涵式农业发展的道路,建设适合浅水湖泊和湿地地区的复合高效生态农业工程,实现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
该村1998年人均纯收入4300元,社会总产值7.37亿元。
本文从洪湖市柏枝村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出发,探讨建立适合长江中游浅水湖泊和水网湿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生态农业经济模式。
关键词:湖泊; 湿地; 生态农业; 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S181; 文献标识码:B1 长江中游湖泊湿地特点与类型长江干流从湖北宜昌至江西湖口为中游,长950余km,流域面积68×104km2,流经我国三个著名的平原湖区,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鄱阳湖平原,这些平原均为长江及其支流的洪水冲积平原。
长江中游地区水系发达,水道纵横、河网交织、沟渠相间、大小湖泊星罗棋布。
尤其是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美称,江汉平原更是历史上著名的“鱼米之乡”。
据历年统计资料,江汉平原湖区的粮、棉、油和主要农副产品的产量均占湖北省总产量的50%以上,淡水水产占湖北省总产量的70%,全国的1/8左右。
长江中游的湖泊湿地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减轻洪、涝、旱灾害,调节区域气候,保障大农业生产,发展区域交通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六十年代初“以粮为纲”时盲目的围湖造田和九十年代末大规模城镇化建设时的围湖造地,使该地区的湖泊和湿地资源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以湖北省为例,建国初期水面积在100亩以上的湖泊有1332个,总面积8528.2km2;八十年代末锐减至843个,总面积2983km2,减少了60%以上。
江汉平原地区的耕作线下降了3~5m。
受损、退化的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导致的结果是洪、涝、渍、旱灾害不断,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下降,水网地区的贫困人口日益增多。
湿地作为介于陆地生态系统与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生态系统,该区域具有水生植物上的优势,其土壤从表层到一定深度内具有一定的持水特征,区域保持水文学上最低持续时间和最小频率的淹水或土壤水分饱和。
长江中游地区的湿地主要有三种类型:(1)敞水地,即水深小于2米的地表浅水区域,包括湖泊、河流、塘堰和沟渠等。
(2)季节性淹没地,主要是洪水期被淹、枯水期出露的河湖洲滩。
(3)渍水低地,以渍水低位田为主,包括少量沼泽地和草甸地。
任何一种环境资源都存在有利与有害两方面的可能性,关键是人类怎样在生产建设中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有效利用。
长江中游地区的湖泊湿地由于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量丰富、光照充足、温度适宜、70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0年增刊 总第90期 2000年5月水生生物繁茂,因此资源的潜在生产力非常高。
以江汉平原的湖泊为例,以天然饵料生物为食的鱼产潜力为30.3公斤/亩。
洪湖市柏枝村在合理利用湖泊湿地环境资源优势,建设复合高效生态农业,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上树立了一个成功的典型范例。
被湖北省环境保护局推荐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评选2000年“全球环境500佳”的候选者。
2 洪湖市柏枝村湖泊湿地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实践 洪湖市位于湖北省南部,长江中游北岸,居江汉平原尾端,东南靠长江,北依东荆河,西连四湖水系。
境内河流、湖泊众多,湖泊湿地面积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1.1%,是有名的“水乡泽国”。
洪湖市即取名于其境内最大的浅水调蓄湖泊—洪湖。
柏枝村位于洪湖市城区西北郊,南邻长江,北依仙桃—洪湖公路,西靠百里洪湖,东连洪湖市城区。
土地面积4.03km2,其中耕地1080亩,精养水面4800亩。
6个村民小组, 600户,2300余人口。
2.1 高效生态农业模式(1)池塘分层立体混养模式鱼、鳖混养和鸭、鱼、虾混养。
鱼和鳖、鸭、鱼和虾分别生活在水体的上、中、下等不同层次,可充分利用各水层的光照、生物饵料和氧气,资源利用效率较高。
鸭粪可作为极好的鱼饲料;鱼的排泄物落入水底或淤泥中又可被虾食用;鸭在水面游划或潜水时可搅动水面,增加水中溶解氧的含量,防止水体发生富营养化;形成良好的生态循环和完整的食物链。
(2)水田动植物共生互惠模式为提高土地利用率,改造低湖田,进行藕稻油联作,稻田养鱼、养虾,草叶及有机碎屑养鱼虾,鱼虾粪便肥稻田,鱼虾游动松泥土,动植物共生互惠,相得益彰。
(3)林农混合种养模式在用材林、果林、涵养林的林地间种植蘑菇、木耳等耐湿、喜阴的经济菌类,或在林间养狗。
(4)农田高效种植模式建立可充分利用光能的冬暖式蔬菜大棚生产基地,用经沤制的猪粪、鸡鸭粪、塘泥作肥料,生产反季节的无公害蔬菜。
2.2 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工程先后建设了八个生态农业工程:(1)800亩10万只中华鳖繁养基地, 5000m2控温养殖场(2)为甲鱼、鸭、鱼和猪提供饲料的2000吨特种颗粒饲料加工厂(3)3000吨/年的无菌水产品加工生产线(4)300亩“两高一优”冬暖式大棚蔬菜基地(5)4800亩立体混合精养水面(6)400家庭院立体种养经济户(7)100亩林场和10亩苗圃为基地的林农立体种植场(8)500吨冷藏保鲜库和6条农产品精加工生产线2.3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投资50万元,整治村内1500m长的裸露污水沟,铺设暗管。
(2)对柏枝轻纺有限公司的生产处理设备进行更新;回收绒尘,减轻飘尘危害;回收锅炉余热,用作中华鳖越冬的热源。
(3)坚决杜绝工艺落后、能耗高、污染环境的建设项目和国家明令禁止的“五小”企业。
停办了环境污染严重的苎麻加工厂和砖瓦厂。
(4)农业生产上推行秸杆还田,农作物病虫害以生物防治为主,限制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平均每亩农田的化肥施用量为0.5kg/a,农药施用量为0.1kg/a。
(5)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沤烂发酵后用于灌溉农田。
71长江中游湖泊湿地复合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方 芳(6)推行石油液化气,液化气使用率达到100%,减少了烟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减少环境空气污染。
(7)禁止销售和使用一次性泡沫塑料餐具,杜绝白色污染。
(8)房前屋后、湖边道旁植树、栽花、种草进行绿化,防止水土流失。
2.4 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效益(1)经济效益柏枝村十余年来利用湖泊湿地的水资源优势,以名优水产品的饲养和加工为龙头和依托,不断发展壮大,全村现有固定资产2亿多元,1998年社会总产值7.37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
主要出口产品有整肢虾、青虾、龙虾仁、虾米、田螺、绿豆鱼等20余种,其中青虾、整肢虾、龙虾仁已被中国绿色食品检测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年创汇480万美元,利税3673万元人民币。
(2)社会效益柏枝村的发展带动了沿湖9个乡镇20余个村的水产养殖业发展,网络了近万家养殖专业户,辐射水域10万多亩。
柏枝村先后成为荆州市十强村、楚天明星村、湖北省人平收入100强,1995年被湖北省政府列为全省生态农业建设精品示范村。
(3)生态环境效益实行退田还湖、退田还渔、退耕还林后产生了积极的生态环境效益,目前该村环境空气质量优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地表水质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森林覆盖率21%,绿化率73%。
村内住宅、厂区、道路干净整洁。
3 湖泊湿地高效生态农业建设的理论思考(1)进行因地制宜,整体规划,循环再生,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建设湖泊湿地进行生态农业的建设与开发,必须充分发挥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条件,在整体上遵循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进行合理规划和优化布局,才能高效地利用生物圈的物质流和能量流,保证资源的循环再生和废物排放量的最小化。
(2)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采取可持续利用的方式长江中游地区地少人多,人口密度高,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非常少。
因此对资源更不能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使之失去后续发展的条件。
(3)以水为本,靠水发展,实现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靠水吃水,还必须吃水养水。
治水固农,水稻稳农,水产兴农。
在湖泊湿地大力发展特种水产和水生经济作物,依托水产品加工等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4)应用高新技术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生产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长江中游地区的粮、棉、油、鱼等农产品的天然品质并不低,但由于储藏、加工、包装等技术不过关或工艺落后,造成产品的市场销售价格始终偏低,农民和企业的收入受到影响。
柏枝村的经验表明,只有引进和应用高新技术,对农产品进行高质量的深加工,生产高附加值的绿色产品,才能赢得和占领市场。
[参考文献][1] 陈晓锋等.生态环境研究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2] 湖北省农业区划办公室.湖北省大中型湖库资源研究[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3] 王克林.洞庭湖区湿地生态功能退化与避洪、耐涝高效农业建设[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8(2).72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0年增刊 总第90期 200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