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针穴位注射
- 格式:ppt
- 大小:179.50 KB
- 文档页数:11
中医疗法——穴位注射法-健道·中医药工程世界网穴位注射法又称水针,是将适量中西药物的注射液注入一定穴位,通过针刺与药物对穴位的双重治疗作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穴位注射具有操作简便、用药量小、适应症广、作用迅速等特点。
穴位注射法的分类:根据选用注射药物的种类,可分为以下三类:1. 中草药制剂注射:如丹参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
2. 维生素类制剂注射:如维生素C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等。
3. 其他制剂注射:三磷酸腺苷、山莨菪碱、利多卡因等。
穴位注射的施术方法:1. 操作程序:选择适宜的消毒注射器和针头,抽取适量的药液,在穴位局部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或阳性反应点,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将针缓慢推进,达一定深度后,进行和缓的提插,当获得得气感应时,回抽无血后,再将药液注入。
凡急性病、体强者可用快推药液的较强刺激,慢性病、体弱者可用缓推药液的较弱刺激,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药液。
如推注药液较多,可采用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或分几个方向注射药液。
2. 注射剂量:穴位注射用药的剂量取决于注射部位和药物性质和浓度。
一般耳穴每穴注射0.1ml,面部每穴注射0.3-0.5ml,四肢部每穴注射1-2ml,胸背部每穴注射0.5-1ml,腰臀部每穴注射2-5ml货5%-10%葡萄糖每次注射10-20ml,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和特异性药物(如抗生素、激素、阿托品等)一般用量较小,每次用量为常规量的1/10-1/3。
中药注射液的穴位注射常规剂量为1-4ml。
3. 选穴与疗程:选穴宜少而精,以1-3个腧穴为宜。
为获得更加疗效,尽量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注射。
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治疗后反应强烈者可间隔2-3日注射一次,所选腧穴可交替使用。
6-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日。
穴位注射的作用:⒈ 针刺和药物作用直接刺激了经络线上的穴位,产生一定疗效。
⒉ 另一方面,穴位注射后,药物在穴位处存留的时间较长,故可增强与延长穴位的治疗效能,并使之沿经络循行以疏通经气,直达相应的病理组织器官,充分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共同治疗作用。
穴位注射疗法,针刺疗法之一。
即水针疗法。
"水针"又称"穴位注射",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穴位注射疗法,针刺疗法之一。
即水针疗法。
水针疗法:“水针”又称“穴位注射”,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2、发展历史此疗法形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五十年代初期,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其名称经历了封闭疗法?a?a?°孔穴封闭疗法?±或称?°经穴封闭疗法?±或称?°穴位封闭?±?a?a?°穴位注射疗法?±三个阶段。
穴位注射方法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从肌肉注射到神经阻滞的初创阶段(五十年代),推广应用阶段(六七十年代)和系统总结阶段(八九十年代),技术成熟应用阶段(近十年)。
历经60余年,源于西医注射疗法,渐被中医所兼收,成为一种理论较为完整,科学技术含量较高用于极为广泛,疗效较为理想,前途极为广阔的疗法。
治疗病症、所用药物、注射部位从治疗的病症来看,最初仅仅用于神经阻滞、缓解多种疼痛,其适用的范围比较狭窄,以后逐渐延伸到内外妇科、骨伤、皮肤等病种的研究,治疗的病种已不断扩大。
据统计,七十年代,穴位注射的病种达100余种,涉及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等各科临床疾病。
* 从所用药物看,经过了单纯阻滞神经的麻醉性药物阶段(如2%的普鲁卡因),试用0.9%氯化钠注射液、蒸馏水、抗生素,逐渐又增加了少部分抗生素,之后注射所用的药物,包括了可肌肉注射的绝大部分药物,如西药液体制剂、中药液体制剂、组织液等。
随着临床实践的广泛应用,还增加了氧气、空气、血液、植物油注射液,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穴位注射的内容。
* 从注射部位看,最初只局限于疼痛点,从阿是穴逐步发展到应用个别经穴奇穴以及人体的部分腧穴、耳穴等。
穴位注射疗法的作用机制* 经络的作用:联系人体上下内外;运行气血,营养全身;抗御病邪,反应病候。
水针疗法(穴位注射)一、概述1.水针的概念水针,又称穴位注射疗法,是选用某些中西药物注射液注入人体有关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它是在针刺腧穴治疗疾病的基础上,结合药物的药理作用,使针刺与药物对穴位的双重刺激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综合效能,以提高疗效。
2.针具和常用药液针具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深浅,选用不同规格的注射器和针头,经常规消毒即可使用。
一般可使用1ml、2ml、5ml注射器,若肌肉肥厚部位可使用10ml、20ml注射器。
针头可选用5~7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以及封闭用的长针头。
常用药液穴位注射法的常用药液有三类。
① 中草药制剂: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生脉针注射液、人参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徐长卿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
② 维生素类制剂:如维生素B1、B6、B12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维丁胶性钝注射液。
③ 其他常用药物:5%~10%葡萄糖、0.9%生理盐水、注射用水、三磷酸腺苷、辅酶A、神经生长因子、硫酸阿托品、山莨菪碱、加兰他敏、强的松龙、盐酸普鲁卡因、利多卡因、氯丙嗪、利血平等。
二、操作方法1. 选穴处方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辨证取穴,局部取穴则选用压痛点、皮下结节、条索状物等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
选穴宜精练,以1~2个穴为妥,最多不超过4个穴,并宜选取肌肉比较丰富的部位进行穴位注射。
2. 操作程序根据所选穴位的部位不同及用药剂量的差异,选择比较合适的注射器及针头。
局部常规消毒,用无痛进针法刺入穴位,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待针下有"得气"感后,回抽一下,若回抽无血,即可将药推入。
3.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组织的不同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和注射的深浅。
如头面及四肢远端等皮肉浅薄处的穴位多浅刺,而腰部和四肢肌肉丰厚部位的穴位可深刺。
穴位注射欧阳光明(2021.03.07)穴位注射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所谓“水针”,是相对于原来针灸所采用的“金针”而言。
很多医生在临床中尝试用注射器代替原来的金针,很快,这种方法拓展到穴位封闭,等很多治疗领域。
适应症:中医诸症、西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骨科、神经、精神等各科疾病的治疗。
也可用于外科手术的麻醉、手术并发症的防治,对有些疑难病症也有较好的疗效。
禁忌症:婴儿,诊断不清、意识障碍者,对某些药物有过敏史的患者禁用。
体质十分虚弱者,有频发晕针史的患者,穴位局部感染或较严重的皮肤病尽可能改用其他部位的穴位,孕妇下腹部、腰骶部腧穴以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尽量少用或不用。
常用药物(1)维生素制剂:维生素B12、维生素D2果糖酸钙注射液(CCO)药理作用:维生素B12为细胞分裂和维持神经组织髓鞘完整所必需,参与核蛋白的合成、甲基的转换,维持-SH基的活性,促进四氢叶酸循环利用,从而促进神经髓鞘脂质合成。
钙离子是维持神经、肌肉和骨骼正常功能所必需的物质,参与调节神经递质的分泌和贮存,维持神经肌内的正常兴奋性,还可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常用于神经根型、脊髓型、颈型的颈椎病。
(2)中草药制剂:丹参针、当归针丹参针、当归针有活血祛瘀的作用,通过中医的经穴体系注射给药,可使药物作用增强,“通则不痛”。
常用于椎动脉型、交感型的颈椎病。
其中气滞血瘀型用丹参针;寒湿型或气血不足型选用当归针。
常用穴位总结发现使用频率最高的4个主穴依次是足三里、曲池、肺俞和血海,配穴频率最高的两个是血海和大椎。
从主穴使用频率较高的 4 个穴位来看,主治病症集中于荨麻疹、痤疮、银屑病和鼻炎。
足三里:主穴40频次,主治痤疮、荨麻疹、银屑病、编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慢性丙肝、白癜风、肠易激综合症、慢性乙肝、肛门瘙痒、皮肤瘙痒、老慢支、支气管哮喘、湿疹。
曲池:主穴25频次,配穴1频次,主治荨麻疹、痤疮、银屑病、慢性丙肝、白癜风、变应性鼻炎、过敏性鼻炎、黄褐斑、肩关节周围炎、皮肤瘙痒、老慢支、支气管哮喘、湿疹。
古籍中的水针简介
水针即穴位注射疗法。
穴位注射法指将药液注入穴位内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又称水针、小剂量穴位注射法。
若采用*** 物,则称穴位封闭。
它兼备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
操作时,先选取穴位,然后按肌肉注射的要求刺入穴位至预定深度,微加提插,得气后,缓慢推入药液。
不可伤及神经干或将药液误入血管等。
注射量根据药液品种和所选穴位而定。
头部0.1~0.5毫升,耳穴0.1~0.2毫升,四肢部0.5~2毫升,腰臀肌肉丰厚处2~15毫升。
如作小剂量穴位注射,剂量为常规剂量的1/10~1/2。
一般说来,可供肌肉注射的中西药针剂均可酌情选用,如葡萄糖、维生素、普鲁卡因、当归、红花注射液及部分抗菌素等。
一般常见疾病均可用此法治疗。
详见百科词条:水针 [ 最后修订于2015/5/14 9:14:44 共30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水针如下:
下一页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不保证100%正确,涉及到药方及用法用量的问题,不保证正确,仅供参考。
由此造成的问题,本站概不负责。
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和操作——针刺法(水针法)中医护理学基础:常用中医护理技术和操作——针刺法(水针法)水针法又称穴位注射,是将水剂药物注入穴位,用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将针刺和药物结合起来,利用穴位的刺激作用和药物的药理作用,发挥综合效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适应范围及用物准备① 适应范围适应范围很广,临床常用于关节痛、胃痛、高热、小儿麻痹后遗症、慢性鼻炎、斑秃等。
② 用物准备治疗盘:遵医嘱备药、注射器(套)、消毒液、棉签、棉球。
常用药物和剂量常用药物:凡肌内注射用的药物,均可供穴位注射法用。
常用的中药注射液有:复方丹参、川芎、柴胡等。
西药有:维生素B1、维生素C、0.25%~2%盐酸普鲁卡因、阿托品、利血平等。
注射剂量:一般以穴位部位来分,耳穴:0.1ml,头面部:0.3ml~0.5ml,四肢部:1ml~2ml,胸背部:0.5ml~1ml,腰臀部:2ml~5ml或5%~10%葡萄糖液10ml~20ml.疗程:急症患者1~2次/日,慢性病一般每日或隔日一次,6~10次为一个疗程。
反应强烈者,可隔2~3日一次,穴位可左右交替使用。
每个疗程间可休息3~5日。
操作程序① 洗手、戴口罩,按医嘱准备药液。
② 备齐用物携至病人床旁,做好解释,取得合作。
③ 根据病情选穴、选择体位,暴露局部皮肤。
④ 再次核对,确定注射穴位,常规消毒局部皮肤。
⑤ 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针尖对准穴位迅速刺入皮下,然后将针缓慢推进,达一定深度,产生得气感应后,如无回血,推注药物。
⑥ 推注药液时,急性病、体强者可用较强刺激,推液可快;慢性病、体弱者宜用较轻刺激,推液可慢;一般疾病,可用中等刺激,推液也以中等速度。
如所用药液较多时,可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