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法(又称水针)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中医疗法——穴位注射法-健道·中医药工程世界网穴位注射法又称水针,是将适量中西药物的注射液注入一定穴位,通过针刺与药物对穴位的双重治疗作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穴位注射具有操作简便、用药量小、适应症广、作用迅速等特点。
穴位注射法的分类:根据选用注射药物的种类,可分为以下三类:1. 中草药制剂注射:如丹参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
2. 维生素类制剂注射:如维生素C注射液、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6注射液等。
3. 其他制剂注射:三磷酸腺苷、山莨菪碱、利多卡因等。
穴位注射的施术方法:1. 操作程序:选择适宜的消毒注射器和针头,抽取适量的药液,在穴位局部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或阳性反应点,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将针缓慢推进,达一定深度后,进行和缓的提插,当获得得气感应时,回抽无血后,再将药液注入。
凡急性病、体强者可用快推药液的较强刺激,慢性病、体弱者可用缓推药液的较弱刺激,一般疾病用中等速度推药液。
如推注药液较多,可采用由深至浅,边推药液边退针,或分几个方向注射药液。
2. 注射剂量:穴位注射用药的剂量取决于注射部位和药物性质和浓度。
一般耳穴每穴注射0.1ml,面部每穴注射0.3-0.5ml,四肢部每穴注射1-2ml,胸背部每穴注射0.5-1ml,腰臀部每穴注射2-5ml货5%-10%葡萄糖每次注射10-20ml,而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乙醇)和特异性药物(如抗生素、激素、阿托品等)一般用量较小,每次用量为常规量的1/10-1/3。
中药注射液的穴位注射常规剂量为1-4ml。
3. 选穴与疗程:选穴宜少而精,以1-3个腧穴为宜。
为获得更加疗效,尽量选取阳性反应点进行注射。
每日或隔日注射一次,治疗后反应强烈者可间隔2-3日注射一次,所选腧穴可交替使用。
6-10次为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日。
穴位注射的作用:⒈ 针刺和药物作用直接刺激了经络线上的穴位,产生一定疗效。
⒉ 另一方面,穴位注射后,药物在穴位处存留的时间较长,故可增强与延长穴位的治疗效能,并使之沿经络循行以疏通经气,直达相应的病理组织器官,充分发挥穴位和药物的共同治疗作用。
水针疗法(穴位注射)一、概述1.水针的概念水针,又称穴位注射疗法,是选用某些中西药物注射液注入人体有关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它是在针刺腧穴治疗疾病的基础上,结合药物的药理作用,使针刺与药物对穴位的双重刺激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综合效能,以提高疗效。
2.针具和常用药液针具根据使用药物的剂量大小及针刺的深浅,选用不同规格的注射器和针头,经常规消毒即可使用。
一般可使用1ml、2ml、5ml注射器,若肌肉肥厚部位可使用10ml、20ml注射器。
针头可选用5~7号普通注射针头、牙科用5号长针头,以及封闭用的长针头。
常用药液穴位注射法的常用药液有三类。
① 中草药制剂:如复方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生脉针注射液、人参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银黄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板蓝根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威灵仙注射液、徐长卿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
② 维生素类制剂:如维生素B1、B6、B12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维丁胶性钝注射液。
③ 其他常用药物:5%~10%葡萄糖、0.9%生理盐水、注射用水、三磷酸腺苷、辅酶A、神经生长因子、硫酸阿托品、山莨菪碱、加兰他敏、强的松龙、盐酸普鲁卡因、利多卡因、氯丙嗪、利血平等。
二、操作方法1. 选穴处方一般可根据针灸治疗时的处方原则辨证取穴,局部取穴则选用压痛点、皮下结节、条索状物等阳性反应点进行治疗。
选穴宜精练,以1~2个穴为妥,最多不超过4个穴,并宜选取肌肉比较丰富的部位进行穴位注射。
2. 操作程序根据所选穴位的部位不同及用药剂量的差异,选择比较合适的注射器及针头。
局部常规消毒,用无痛进针法刺入穴位,然后慢慢推进或上下提插,待针下有"得气"感后,回抽一下,若回抽无血,即可将药推入。
3. 针刺的角度和深度根据穴位所在部位与病变组织的不同要求,决定针刺角度和注射的深浅。
如头面及四肢远端等皮肉浅薄处的穴位多浅刺,而腰部和四肢肌肉丰厚部位的穴位可深刺。
浅谈穴位注射护理技术在中风后遗症康复中的应用标签:中风后遗症;穴位注射;护理【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3)11-0165-02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即脑血管意外)经治疗后遗留下来的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症状的总称。
穴位注射疗法又称“水针”,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既具有对腧穴的机械刺激作用,还增加了药物的化学作用。
现将穴位注射护理技术在中风后遗症康复中的应用综述如下。
1穴位注射的适应症中风后遗留很多后遗症,最常见的是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即偏瘫。
偏瘫患者不仅生活不能自理,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
偏瘫是穴位注射的最主要适应症。
有报道表明使用红花注射液和654-2注射液给中风偏瘫患者患侧肩髃、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穴进行穴位注射,并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能起到明显改善作用。
此外,便秘也是中风患者经常遇到的肠道问题。
当肠道里的污浊排泄不顺畅时,分解的氨大量积累后容易被血液吸收,进而危害中枢神经系统,严重的还能影响大脑功能的恢复。
可以用通过在足三里注射新斯的明注射液以刺激经穴局部,增强患者的胃肠蠕动,以产生便意。
再者,足内翻是诸多后遗症其中之一,是患者在步行中步态异常稳定性差的主要原因,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步行能力。
取患者阳陵泉、外丘处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同时仍需结合康复训练以促进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
除此之外,呃逆、关节疼痛、四肢拘挛、肢体感觉障碍、尿失禁等症状,都可以采用穴位注射的疗法,通过针刺的机械作用、药物的药理作用和穴位传导作用三者的有机结合,注射后可对人体产生强烈的刺激从而使肢体或脏腑恢复正常的形态和功能。
2穴位注射的介入时间对于中风后的病人来说,康复训练介入得越早,病人的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就越好。
在医学领域发达的国家,中风后的早期康复治疗护理已经成为共识。
而我国在对中风后患者的治疗与护理当中,过去一直认为脑卒中患者早期时应卧床静养,特别是脑出血的患者,因担心其过早进行康复护理训练会加大再出血的可能性,所以早期时以治疗和常规护理为主,轻视了康复护理和训练。
穴位注射在临床中的应用技巧穴位注射又称水针,采用小剂量中西药注入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此方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中西药药理为基础,经穴位给药,并将针刺刺激和药物的性能及对穴位的渗透作用相结合,发挥其综合效应,故有着特殊的疗效。
穴位注射在为针刺治病提供了多种有效的特异性穴位刺激物的同时,又为药物注射提供了有效的经络途径,并且穴位给药用量小,疗效佳,安全性强,药物在穴位滞留时间长,药疗时效长,是临床治疗中的主要给药方式,也是中医临床护士必须掌握的常规操作技术[1]。
笔者在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一些关于穴位注射的经验,本着促进护理业务的目的,现介绍几项应注意的技巧,仅供参考。
标签:穴位注射;技巧,注意事项1.操作方法1.1针具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可根据需要选用较细长的5号针头。
1.2穴位选择选穴原则大致同针刺法,其法自身特点有常结合经络、穴位按诊法以选取阳性反应点。
如在背部、胸腹部或四肢的特定穴部位出现的条索、结节、压痛,以及皮肤的凹陷、隆起、色泽变异等,软组织损伤可选取最明显的压痛点,并宜选肌肉比较丰富的部位进行穴位注射。
一般每次2—4穴,不宜过多,以精为要。
1.3注射剂量在选择药物上必须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并应根据药物说明书规定的剂量用药。
一般以穴位部位来分,耳穴可注射0.1毫升,头面部可注射0.3~0.5毫升,四肢部可注射1—2毫升,胸背部可注射0.5~1毫升,腰臀部可注射2~5毫升或5%~10%。
注射时有单纯用一种药液的,也有运用两种药液混合使用的。
根据个体差异,最少者每次用药量为0.1毫升,最多者可以高达4毫升。
1.4操作首先使患者取舒适体位,选择适宜的一次性无菌注射器和针头,抽取适量的药液,在穴位局部消毒后,在对准穴位或阳性反应点及避开大的神经、血管的前提下,操作者右手持注射器快速刺入皮下,刺入后将针缓慢推进至穴位,在确定回抽无血后,将药液均匀地注入。
快速推液可用于急性、体强的患者;缓慢推液则用于慢性病、体弱、不宜用较强刺激者;中等刺激及速度推液用于一般疾病。
红茴香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疗法,又称水针疗法,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激发经络穴位,充分发挥经穴和药物对机体的综合调节效应,进而调整和改善机体机能及病变组织的状态,使体内的气血畅通,阴阳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其疗效优于单纯针刺和单纯肌肉注射。
红茴香是中药中治疗风湿骨痛的良药,而红茴香注射液是经红茴香根皮经提取制成的灭菌水溶液,其具有消肿散瘀,活血止痛等作用。
红茴香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腰椎病及肩、肘、髋、膝关节疼痛或肌肉韧带伤痛及风湿痛、痛风等疾病效果奇佳。
操作方法:使患者取舒适体位,选择适宜的消毒注射器和针头,抽取适量的红茴香药液,在穴位局部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或痛点,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将针缓慢推进,达—定深度后产生得气感应,如无回血,便可将药液注人。
用量及疗程:一般耳穴0.1-0.2ML,头面部位0.1-0.5ML,胸背及四肢部穴位1ML-2ML,腰臀部穴位2ML-5ML。
一日或隔日一次。
3~5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1、红茴香穴位注射后1~2天患者会觉注射部位疼痛感,此为药物去除体内瘀血、毒素,疏通经络的反应。
若疼痛难忍,下次注射时可适当加一点利多卡因。
2、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以防导致不良后果。
3、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穴等,不宜注射,以免引起流产。
年老、体弱者,选穴宜少,药液剂量应酌减。
穴位注射法(又称水针)
在穴位中进行药物注射,通过针刺和药物对穴位的刺激和药理作用结合在一起,发挥综合效能,达到治疗疾病之目的的一种方法叫穴位注射法。
适用于腰腿痛、肩背痛、关节疼痛以及软组织扭挫伤、高血压、胃痛、胆绞痛、肝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神经衰弱等疾病。
(一)评估:
1、主要症状,临床表现,既往史及过敏史。
2、穴位注射部位皮肤情况。
3、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4、心理状况。
(二)目标:
遵照医嘱选择穴位,缓解或解除各种急、慢性疾病的临床症状,通过其疏通经络,调整脏腑气血功能,促进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防疾治病的目的。
(三)操作程序
1、准备:
(1)仪表:着装整洁,佩戴胸牌,洗手,带口罩。
(2)用物:治疗盘铺无菌巾,遵医嘱配置药物,无菌注射器及针头,砂轮,弯盘,注射卡,治疗本,安尔碘,无菌棉签等。
2、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解释说明目的,取得合作。
(2)进行三查七对。
(3)按穴位指导患者取适当体位,协助松开衣裤,暴露局部皮肤,注意保暖。
(4)按要求选择正确的穴位2~4个,常规消毒皮肤2遍待干。
(5)排尽注射器内空气,再次核对床号、姓名、治疗卡、药名、剂量、浓度和时间。
(6)右手持注射器,针尖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下,然后用直刺或斜刺方法推进至一定深度。
(7)进针后,上下提插有“得气”感觉,抽无回血后注入药液。
(8)如药量较多,可在推入部分药液后,将针头稍提起再注入药液。
(9)边注射边询问病人有何反应,观察病人有无晕针、弯针、折针或药物过敏反应。
(10)注射完毕,用干棉签轻按针孔迅速拔针,再按压针孔片刻,再次核对安瓿后放入弯盘内。
(11)整理用物,归放原处,一次性空针及针头分开存放,置黄色塑料袋内焚烧处理。
(12)清洗双手。
(13)记录注射穴位、药名、浓度、剂量、药物反应并签名。
3、禁忌证:病人疲乏、饥饿和精神高度紧张,皮肤有感染(溃疡)、疤痕或肿瘤的部位,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者不宜注射。
4、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及无菌操作,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副作用和过敏反应。
有副作用或刺激性强的药物不宜采用。
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必须先做皮肤过敏试验,结果为阴性者方可使用。
(2)按医嘱选穴进行操作,每穴注射药物一般为1-2毫升,头面等表浅处为0.3-0.5毫升,耳穴仅注射0.1毫升;胸背部可注射0.5-1毫升,腰臀部通常注射2-5毫升,肌肉丰厚处甚至可达10-20毫升。
(3)药液不可注入血管内,注射时如回抽有血,必须避开血管后再注射。
药液更不能注入脊髓腔内,以免损伤脊髓。
(4)孕妇的下腹、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等穴位禁针,不宜用水针。
年老体弱者选穴需少,药物剂量应酌减。
操作前应检查注射器有无漏气,针头是否有钩等,若有均不能使用。
凡使用过的一次性针具等物品按医疗垃圾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