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物质的变化
- 格式:docx
- 大小:21.11 KB
- 文档页数:3
课题 1.3 物质的变化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了解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联系。
(3)能判断简单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观察变化前变化后学会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观察和实验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难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断方法。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演示实验法、观察法、归纳法、讲解法、多媒体辅助法教学资源准备课件PPT仪器:酒精灯、火柴、烧杯、坩埚钳、石棉网、喷瓶、一张白纸(用无色酚酞写字)药品:氢氧化钠溶液、镁条、冰块、蔗糖、水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观察活动一、喷雾写字1.你看到的了什么现象?2.你有什么问题?观察思考,讲讲自己的看法。
通过小魔术,增加新奇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思维迅速进入课堂学习中,使整个导入有效化。
探究新知[观察活动]变化1:火柴梗被折断现象:火柴梗形状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变化2:水的三态变化现象:水的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3:石蜡熔化成液态蜡油现象:石蜡形状和状态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4:玻璃破碎现象:玻璃形状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
[讲述]上述变化过程中,有的只发生物质形状或状态的变化,有的物质的形状和状态都发生了变化,但它们的本质没有变化,即没有生成新物质。
[观察活动二]阅读课本P15填课本空格并讨论以下问题:1、物质的形状发生变化时,有无新物质生成?2、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时,有无新物质生成?3、物质的形状,状态同时发生变化时,有无新物质生成?【学生讨论并总结】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举出生活中物理变化的实例。
通过5个小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现象,养成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现象的习惯,并尝试去分析实验现象,找出这些变化的特征。
章节测试题1.【答题】下列俗语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A.真金不怕火炼B.百炼方能成钢C.纸包不住火D.玉不琢不成器【答案】D【分析】本题考查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解答】必须经化学变化才能表现的性质叫化学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的性质叫物理性质。
玉的雕琢过程中只改变物质形状,物质种类不变,是物理变化,因此与化学性质无关。
故选D。
2.【答题】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A.碳酸氢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B.大理石用作建筑材料C.盐酸用于除铁锈D.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答案】B【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解答】碳酸氢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盐酸用于除铁锈、熟石灰用于改良酸性土壤,这些物质的性质都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所以利用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大理石用作建筑材料,只需要形状发生变化,利用了物质的物理性质。
故选B。
3.【答题】下列生活中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香水挥发B.蜡烛燃烧C.食物变质D.铁钉生锈【答案】A【分析】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解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香水挥发物质的种类不变,是物理变化。
故选A。
4.【答题】看了《2012世界末日》,许多人都感觉自然灾害的频发足以毁灭我们的地球,灾害中常有如下现象发生,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雪融化B.房屋倒塌C.火山喷发D.山体滑坡【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解答】A、水由固态变为液态,未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B、只是物质的形状发生改变,未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C、涉及燃烧等反应,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D、只是物质的位置发生改变,未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C。
5.【答题】下列物质的用途是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A.石墨做电极B.不锈钢做水壶C.氢气做燃料D.蔗糖溶于水【答案】C【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识别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相关信息。
能够用化学知识揭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的现象美,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和判断。
教学难点通过物质变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具准备仪器: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药品: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一演示“火柴梗被折断”“玻璃破碎”“火柴梗的燃烧”等小实验。
让同学们思考,这些变化有何不同,引入新课。
导入二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习化学就必然要进行实验。
今天我们就先来仔细观察实验,看看物质是怎样变化的,会得出什么结论。
接着演示课本实验,引入新课。
推进新课[演示]实验1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实验12首先展示胆矾晶体,再把蓝色块状固体研碎成为蓝色粉末。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回答]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一、物质的变化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实验]演示实验13胆矾溶于水,并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演示实验14石灰石与盐酸的反应。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回答]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分析]可见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讨论]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化学变化的例子有哪些。
[举例]铁生锈、煤气燃烧、燃放鞭炮等。
1.3 物质的变化1.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2.下列成语中,一定包含有化学变化的是()A.木已成舟B.花香四溢C.蜡烛成灰D.滴水成冰3.下列工艺制作过程中包含了化学变化的是()A.红纸剪成窗花B.泥土烧成瓷器C.冰块制成冰雕D.木板制成模型飞机4.家庭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米饭煮熟 B.液化石油气燃烧C.水沸腾 D.菜刀生锈5.下列变化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A.用燃烧法区别羊毛和合成纤维B.气球充气过多爆炸C.以大米、高粱、小麦等粮食为原料酿酒D.铜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变成铜绿6.下列典故中,从物质变化的角度分析,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A.司马光砸缸B.凿壁偷光 C.火烧赤壁 D.铁杵磨成针7. 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有()A.颜色的改变B.气体放出C.新物质生成D.发光、放热现象8. 在下面的变化过程中,只有一个变化与其他变化的本质是不同的,该变化是() A.钢铁生锈 B.纸张燃烧 C.牛奶变酸 D.干冰升华9、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A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一定伴随化学变化 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是一定伴随物理变化C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可能伴随物理变化 D二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10、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作_______。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作____________,又叫___________。
11、做镁带燃烧实验需要用到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燃烧前镁带是_____色的固体,燃烧时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后生成______________。
该变化属于__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新课程有效教学案例之*1.3物质的变化*教 学 案 例学校名称:赤峰市翁旗乌丹五中 内容主题:1.3物质的变化 教材版本:科学粤教版 教师姓名: 谷振辉 教 龄: 17年一节课的引言如同一首歌的第一句,它起着定调的作用,不论是调高还是低了,都不利于演唱者水平的发一节课的引言如同一首歌的第一句,它起着定调的作用,不论是调高还是低了,都不利于演唱者水平的发问题训练提高质量13分钟创设训练展示情景[旁白] 让我们来完成这样几个问题1.分发《问题训练单》2.鼓励学生提出未解决的问题3.评价、总结4.巡视、检查学生做题情况,参与交流评价,批改并确定题长,收集信息1.认真自觉闭卷完成2.通过练习掌握各知识点间的联系3.完成后,自觉与其他同学互评、互批、互改。
4.总结学习经验问题引领形成能力7分钟创设问题深化情景[旁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还有一些想法和疑问,请你说出来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根据学生练习情况,教师提出问题2、评价1.积极提出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2.深度思考解决问题3.互助互评、取长补短全面总结巩固效果5分钟创设总结情景[旁白]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呢?还有哪些其他收获?1、指导、评价2.进一步掌握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为复习和个别辅导收集信息。
1.交流、写收获2.谈收获3.互相补充,互相学习课外拓展1、观察蔗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都发生哪些变化?它们分别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板书设计教学反思专家评价参考文献:[1]韩立福著:《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 韩立福著:《新课程教师科研行动指要》,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刘志著:《上好一堂课的22个关键要素--初中化学》2006年3月第一版,光明日报出版社。
[5]李伟著:《初中化学教学评价》2006年第一版,光明日报出版社。
粤教版九年级上学期《1.3 物质的变化》测试卷解析版一.填空题(共4小题)1.如图是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实验的示意图,试回答下列问题:(1)夹持镁带的仪器是:坩埚钳。
(2)实验时伴随的现象是发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其中能说明镁带燃烧是化学变化的实验现象是生成白色固体。
(3)写出这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镁+氧气氧化镁。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着一些现象。
例如颜色变化、发光、放热、有气体、沉淀生成等等。
【解答】解:(1)由图中可知,夹持镁带的仪器是坩埚钳。
(2)镁燃烧时,发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生成白色固体说明发生了化学变化。
(3)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镁+氧气氧化镁。
故答案为:(1)坩埚钳;(2)发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生成白色固体;(3)镁+氧气氧化镁。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镁带燃烧时的实验现象及其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的书写等方面的问题。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是,除了生成新物质外,还经常伴随有发光、发热、变色、产生沉淀、生成气体等现象。
根据这些现象,有助于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
而在进行化学实验时要求我们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现象。
下面请大家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实验报告上。
实验一:把稀盐酸滴在大理石上取一支试管,放入少量大理石碎块,逐滴滴入稀盐酸,观察到现象为大理石表面产生气泡,并逐渐溶解。
实验二:镁带燃烧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擦亮,再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写出镁带燃烧的化学符号表达式:2Mg+O22MgO。
【分析】根据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分析。
【解答】解:实验一:取一支试管,放入少量大理石碎块,逐滴滴入稀盐酸,观察到现象为大理石表面产生气泡,并逐渐溶解。
实验二: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擦亮,再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镁带燃烧的化学符号表达式是2Mg+O22MgO。
故填:大理石表面产生气泡,并逐渐溶解;2Mg+O22MgO。
物质的变化学习目标:1、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概念。
2、学会区分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掌握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3、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课程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很多物质会发生改变,它们是怎样改变的呢?变成了什么物质?……这些有待我们去学习.教学过程:【观察活动】喷雾写字:请一位同学在老师事先准备好的一张白纸上,用装有某溶液的喷雾器向纸上市民喷雾,观察有什么现象?你一定会感到:这个现象真奇妙!由此你可能会联想到许多问题:1、纸上是否写下隐形字?2、喷雾器里装的是什么化学药品?3、两种化学药品接触后发生了什么变化,使白纸上的字显示出来?……那就让我们从“物质的变化”开始,学习这些有关的知识吧!一、物理变化【展示实验】【变化1】火柴梗被折断观察到的现象是:火柴梗形状__(变化、未变化),___(有、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2】水的三态变化观察到的现象是:水的状态___(变化、未变化),___(有、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3】石蜡熔化成液态蜡油观察到的现象是:石蜡形状和状态__(变化、未变化),_(有、没有)生成新物质。
【变化4】窗户上的玻璃被风吹落摔碎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上述各个变化过程中,有的物质只发生了形状的变化,有的物质的形状和状态都发生了变化,但它们的本质没有变化,即没有生成新物质。
结论:物质发生变化时没有生成新物质,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二、化学变化【实验1–5】火柴梗燃烧燃烧前:火柴梗燃烧时:有明亮的火焰和发光发热现象燃烧后:黑色的固体【实验1–6】镁条燃烧燃烧前:燃烧时:燃烧后:镁条__色的__体发出___光,并且___热生成的是_色__状的物质这个反应可以用了文字表达式表示:镁+氧气→氧化镁(Mg )+ (O2 )→(MgO)火柴梗燃烧后生成黑色的灰烬、散发到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它们是不同于火柴梗的新物质。
1.3《物质的变化》说课稿
各位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学情学法,教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完成今天的说课,其中教学过程是我重点要说的,好了,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第一,说教材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一单元第一个课题,这是九年级学生的第二堂化学课。
主要知识点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本课题一个课时即可完成。
对于本节课的知识点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最基础的理论知识,教材中通过生活中的几个实验来说明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进而从概念中得出两者的本质区别,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但是如果教师备课的时候完全按照课本来教这是不可取的,第一,课堂上时间不允许,第二,对于学生熟悉的实验比如教材中的第一个实验我们没有必要重复,第三,课堂上实验多反而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我们不是为了实验而实验,而是要利用实验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理念下,要求我们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所以对于本课题教材中的实验我做了取舍,同时又增加了一个实验。
学生理解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对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也就不难理解了。
基于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分析,我制定了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理解物质变化和化学变化,能够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会判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能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初步学习实验现象的记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对比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初步树立对待化学实验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根据对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本节课的重点是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概念的理解
和两者的本质区别;根据对学生认知特点的分析,本节课的难点是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
述,对物质种类是否变化的判断。
第二,说学情学法
化学对大多数九年级学生而言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但是通过生活学生已经接触大量
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事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它们的区别没有注
意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认识。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够,开始不宜要求
过高。
如何将生活中这些零散的知识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是本节课需要突破的。
同
时本节课需要描述实验现象,但是学生没有经过系统化训练,对实验现象的准确观察和
正确描述存在困难,这是一个难点。
考虑到以上两大方面,本节课制定的学法是小组合
作讨论,分析问题,观察实验并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现象,解释生活中变化。
第三,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是采用实验法为主,结合生活实例,采用实验和多媒体演示,讲解,引
导等方法辅助教学。
第四,说教学过程
第五,说板书设计一、物理变化
物理性质
二、化学变化
化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