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文化与地理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2
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文化现象的分布和空间组合:研究各种文化现象在不同地区的分
布情况,以及它们在地理空间上的组合特征。
这包括不同文化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文化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2.文化景观:研究文化景观的形成、演变和文化意义。
文化景观是
地表文化现象的集合,反映了人类文化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3.文化的起源和传播:研究文化的起源和传播过程,以及不同地区
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
这包括对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研究,以及对文化传播媒介的分析。
4.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研究文化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
系,以及人类如何适应自然环境并与之互动。
这包括对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知、利用和改造的研究,以及对自然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的研究。
5.环境的文化评价:研究环境问题中的文化因素,以及环境对人类
文化和地方发展的影响。
这包括对环境问题的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分析,以及对环境政策和规划的文化因素的评估。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自然资源的特征【教学内容】自然资源的特征【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并能举例理解。
(2)能够利用相关实例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
2.过程和方法:(3)运用资料说明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4)树立正确的资源观,自觉养成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习惯,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1.重点: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运用资料说明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
2.难点: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养成节约和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习惯,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讲练结合法,谈话法。
【课时设计】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提问:什么是自然资源?(学生谈自己的理解)讲授:自然界中对人类活动有价值的土地、阳光、矿产、森林、水和水能等,称为自然资源。
2.提问: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常见的东西都来自于自然资源,你觉得它们和哪些自然资源有关?学生回答后,教师举例分析,进一步引导。
二、新课讲授(一)自然资源的分类1.明确自然资源的定义,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以下哪些是自然资源。
学生活动:判断下列哪些属于自然资源,哪些不属于自然资源?说明理由。
钢铁、煤炭、小麦、闪电、纸、水、风能、温泉、电脑、阳光学生讨论后,派代表回答。
属于自然资源的是:煤炭;闪电;水;风能;温泉;阳光。
2.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1)提问:从字面意思理解并解释什么是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将自主学习和教材结合,明确两类自然资源的定义。
可再生资源:短时间里可以更新和再生的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能更新也不可再生。
(2)活动:探究学习——认识我国的自然资源学生活动:区分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并说明理由。
温泉树木草地潮汐能藏羚羊风能海鱼核能天然气花岗岩分组讨论,学会区分哪些自然资源是可再生,哪些是非可再生。
并对有争议的内容重点说明。
地理精品教学资料(新教材)2019.4课堂互动与探究抓要点知识详解知识点一地球自转运动的基本特征1.自转的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自转轴:地球的自转是一种绕轴的旋转运动,地球的自转轴称为地轴。
地轴的空间方向基本稳定,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3.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方向。
4.自转的周期: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单位为1日。
但因选定的参照物不同,1日的时间长度和名称略有差别。
5.自转的速度线的长度是赤道的一半。
在赤道上经度相差1°的纬线弧长约等于111千米,那么在60°纬线上的经度相差1°的纬线弧长则是55.5千米。
(2)经线圈与赤道大约等长,则经线上纬度相隔1°的实际长度也约为111千米。
(3)同一纬线上各点线速度、角速度都相等。
(4)同一纬线上海拔越高的地点,线速度越大。
点拨:如何判断地球自转方向?(1)虽然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对稳定,即为自西向东运动的,但是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地球,在视觉层面上,地球的自转方向是不一样的(如下图):(2)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东经度递增、西经度递减(如下图):【例1】有关地球自转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南极洲的长城考察站、开普敦、北京三地点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B.海口、广州、北京、哈尔滨四地点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依次减小C.南北纬30°处,地球自转线速度均为赤道处的一半D.南北极,角速度为15°/小时[解析]南北极点既无线速度也无角速度,选项D是错误的;除南北极点外,地球上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为15°/小时;南北纬60°处,地球自转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
[答案] A知识点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1.昼(夜)半球、昼(夜)弧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
人文地理与文化地理人文地理与文化地理是地理学的两个重要分支领域,它们研究的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尽管两者在概念和方法上存在一些差异,但它们的目标都是探索人类对地球表面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塑造作用。
本文将分别介绍人文地理和文化地理的概念、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1. 人文地理的概念与研究内容人文地理研究的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它关注人类的居住、经济、交通、城市与乡村、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地理特征和变化。
人文地理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地理学:研究人口的分布、迁移与城市化等问题,分析人口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地理学:研究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区位和城市发展规律,探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交通地理学:研究交通网络的形成、发展与演变,分析交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经济地理学: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分析经济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社会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活动的地域差异与空间组织,探讨社会文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文化地理的概念与研究内容文化地理研究的是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塑造作用,以及人类社会和文化对地理环境的适应与改造。
它关注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和文化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影响。
文化地理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景观和文化区域:研究地理环境中人类社会和文化活动的空间组织和特征,分析文化景观和文化区域的形成与演变。
(2)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研究乡村和城市地区的社会与文化差异,探讨地理环境对乡村和城市社会文化的影响。
(3)宗教、语言和民族地理学:研究地理环境对宗教、语言和民族分布与传播的影响,分析宗教、语言和民族对地理环境的适应与塑造作用。
(4)文化遗产与旅游地理学:研究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和利用,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2.3.1 人口与人种(同步分层作业)1.结合下图,下列区域中聚落分布密度最小的是()A.东亚B.欧洲C.北美洲中部D.亚马孙平原【答案】D【解析】读图可知,聚落多分布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那么看四个选项,亚马孙平原位于赤道附近,全年高温多雨,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的居住,因其人口密度最小,故选D。
2.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人口最稠密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B【解析】世界上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近海平原地区,图中①处位于亚欧大陆内陆、气候干旱;②处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气候湿润、农业发展早,人口稠密;③处是位于非洲北部的撒哈拉沙漠,气候极其干旱,人口稀少;④处位于亚洲北部,纬度高、气候寒冷,人口稀疏,故选B。
3.下列地区中,人口最稀疏的是()A.亚洲南部B.欧洲西部C.极地地区D.北美洲东部【答案】C【解析】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居住在中低纬度地区,而在气候温和、降水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区,在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如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高纬度地区、高山高原地带、沙漠地带、湿热未开发的热带雨林为世界人口分布稀疏区。
故选C。
4.美洲地区的印第安人属于()A.黄色种人B.混血人种C.黑色种人D.白色种人【答案】A【解析】黄色人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美洲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纽特人也属于黄色人种,A正确。
因人种间的通婚,还形成了混血人种,拉丁美洲混血人种比重较大,B错误。
黑色人种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由于历史原因,美洲地区也有一定数量的黑色人种,C错误。
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的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D错误。
故选A。
5.黄种人的特征是()A.肤色黝黑,头发卷曲,嘴唇较厚B.肤色浅,鼻梁高、鼻道长C.皮肤淡黄色,头发黑直,面庞扁平D.肤色浅,嘴唇较厚,头发卷曲【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人的体质特征可分为白色人种、黄色人种和黑色人种,其中黄种人的特征是:肤色呈黄色或黄白色,发形直,发色黑,眼色深,颧骨较高,面庞扁平,鼻子高低、宽窄适中。
【成才之路】2014高一地理(新课标·区域地理)课后强化作业:3-1 中国的疆域、人口和民族一、单项选择题1.(2013·某某安福中学)下列省区中人口密度最大的是( )A.某某B.某某C.某某D.某某答案 C解析我国的人口分布以某某—腾冲一线为界,此线以东地区,人口稠密,此线以某某区人口密度小。
故结合选项,只有某某省位于我国东部人口稠密区。
(2013·某某二中)读下列省区轮廓图回答2~4题。
2.这些省区中,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是( )A.①B.②C.③D.④3.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主要生活在( )A.① B.②C.③ D.④4.临我国两大海域的省区是( )A.① B.②C.③D.④答案 2.B 3.A 4.D解析第2题,根据图示的省区轮廓判断,①表示某某壮族自治区;②表示某某省;③表示某某维吾尔自治区;④表示某某省。
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为某某省。
第3题,我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主要集中于某某省。
第4题,上述四省区中只有某某和某某沿海,而某某省只临南海;某某省濒临渤海和黄河。
5.(2013·某某二中)我国人口的现状是( )A.总数和欧洲人口总数相等B.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C.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D.东南部人口密度大于西北部答案 D解析欧洲人口总数约7亿多,A错误;我国人口总数为世界最多,但不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国家,B错误。
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低于50%,故C错误。
我国的人口分布以某某—腾冲一线为界,此线以东南地区人口稠密,以某某区人口稀疏,D正确。
6.(2013·某某二中)有关我国各民族的地区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汉族全部分布在东部B.少数民族全部分布在西部C.各民族均匀分布D.我国少数民族总的分布趋势是大杂居,小聚居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民族分布。
汉族分布地区广泛,A错误;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北、西北和西南边疆地区,B错误;各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C错误;D正确。
选择性必修二—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一节 【城市的辐射功能】 教案【课程标准】以某大都市区为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说明大都市辐射功能。
【核心素养】1.举例说明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2.结合资料分析,掌握城市功能分类及特点。
3.分析具体实例,理解城市的辐射功能及其影响。
【教学重难点】1.理解城市、城市功能、城市的辐射功能、腹地、城市体系等基本概念。
2.说明城市可以成为区域中心的原因和优势,及其与区域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建立区域的部分与整体关联思维。
3.结合纽约的发展条件,明确纽约的辐射带动作用。
4.通过纽约成为区域中心的案例,从区域空间组织的视角出发,分别说明纽约在市域、城市带、国家和全球范围内发挥的辐射作用。
【知识梳理】一、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1.城市与区域的关系2.城市功能(1)含义: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所能发挥的作用,主要有生产、服务、管理、集散、创新等功能。
(2)特点:①有些城市功能比较单一,如武夷山市旅游服务功能突出。
②有些城市则具备多种功能,是综合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例如省会城市。
(3)城市功能的类型:共同功能、特殊功能、综合功能、主导功能3.城市的辐射功能(1)含义:城市各项功能对其所在区域的综合影响力和发展带动力。
(2)城市辐射功能的影响因素:①城市的规模等级高低②城市的功能③城市的腹地范围注:城市的规模和等级与城市的功能直接影响城市辐射功能的强弱;城市的腹地范围影响城市辐射能力的大小。
(3)表示:城市范围越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规模和潜力越大→辐射功能越强4.城市发展与腹地特征的关系(1)城市的发展往往受腹地经济特征的影响。
①腹地农业发达——农产品商品率高——利于城市发展轻工业②腹地矿产资源开发——有助于城市发展重工业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城市发展的依托 城市 区域 提供工业产业和各种服务 提供农产品、劳动力、商品市场、土地资源等 【拓展】城市功能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