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文化鉴赏课本答案《中国文化概论》习题参考绪论1、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自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存在于人类自身之外的自然界,二是指人类的本能及人身体的自然属性。
文化是人类影响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
自然界的山川河流花草虫鱼,只有渗透人审美的或价值的观念,它才具有文化的内涵。
文化又是人类完善自己、改造自己的过程。
人类在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中,不断提高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的能力,不断提高个体与群体的素质。
从这个意义说,人也是文化的产物。
第一章1、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适宜农业生产及人居的环境使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中国上古文化中心地区,奠定了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基础。
中国农业区自然条件的稳定,为中国文化的延续提供了稳定的物质基础。
中国多样化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各地产生不同的社会、政治、行政制度,形成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也使各地受外来文化影响程度也不相同。
中国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免受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保护了中国文化的延续,也给我们民族与外界交流带来地理障碍。
2、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人类社会起着重要的影响。
但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所以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第二章1、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持续性、多元结构、早熟2、宋明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为何长期迟滞不前?中国农耕经济和中国文化的早熟性,与中国社会的多元结构相互配合,加强了传统社会的坚韧性。
随着中国封建社会从前期过渡到后期,中国文化日益显露出凝重的保守性格。
宋元以后,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格,较之汉唐已有明显的衰退。
明清之际,固然有一大批士大夫知识分子关注西方耶稣会士带来的科技文化,但同时亦不乏严拒者。
浅析自然环境对我国南北方文化的影响著名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全面阐述了自然条件对民风和国家政治制度影响。
他认为,“在亚洲,人们时常看到一些大帝国;这种帝国在欧洲是绝对不能存在的。
这是因为我们所知道的亚洲有较大的平原;海洋所划分出来的区域广阔的多;而且它的位置偏南,水源比较容易涸竭;山岳积雪较少;河流不那么宽,给人的障碍较少。
在亚洲,权力就不能不老是专制的了,因为如果奴役的统治不是极端严酷的话,便要形成一种割据的局面,这和地理的性质是不能相容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气候影响人的情绪是不争的事实。
比如人在气候炎热的地带,脾气容易暴躁,容易发生相互争斗。
因此,热带地区容易建立起独裁国家政权。
而处于温带的人,性情平和,容易建立民主政权。
自然环境对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习惯有重要影响,而生活条件对地域人群文化、性格形成的影响也不能低估。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差异巨大,虽然都是中国人,南北方、东西部有很大差异。
下面我们来具体的分析一下南北方的差异。
一、中国北方中国最终是在黄河中下游形成的。
在远古时代,黄河流域曾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的亚热带雨林。
这里孕育着河南斐李岗文化、河北磁山文化等。
之后又在黄河中游两岸发展起来仰韶文化。
第二个文明时期的几个主要帝国秦汉唐宋都定都在黄河中下游。
中国文化深深植根在黄土地,从孩提时代就吮吸着黄河的乳汁。
中国北部地区,山少平原多,全国三大平原有两个在北方。
而且北方山地大多集中在四周,中间平原辽阔无垠,所以北方人多豁达爽朗,大方而不拘小节。
形成了北方人心地纯洁、贤良的个性和粗犷、热情、义气等性格。
另外,由于中国北部地区地旷人稀,天寒地冻,多风沙,有近半年的霜雪天气,无论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方式都以粗放型为主。
黄河因泥沙的裹挟,到中游后流淌得十分缓慢,使黄河流域文化呈现出匀速缓慢的波动线,造成人群心理性格中忠厚、朴实、忍耐的特点。
一些北方地区生存环境恶劣,也由于北方的中国人融入了游牧民族的基因,造就了北方人坚韧沉毅粗犷乐观的精神素质。
1:什么是广义文化,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
2:文化有哪几部分组成?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
心态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茵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3: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1)疆域辽阔,腹里纵深,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加强了文化交流,激活了民族文化的创造力;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回旋舞台(2)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①地形、地貌②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强,气候复杂多样(3)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①连续性中国文化以五千年的传统从未中断为世界所罕见。
东亚大陆疆域辽阔、腹地纵深,为中国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有一个潜在的回旋舞台,从而使中国文化赢得了补偿、复壮、再生、发展的条件。
大海、沙漠、高山等自然屏障,为板块状的东亚大陆提供了一种隔绝机制。
中国文化由此获得了独立发生发展的环境,并减缓了异域力量的致命袭击。
中国文化因地理环境提供的隔绝机制,在古代能够长期保持一以贯之的发展系统,成为世界历史上罕见的连续性文化的范例。
②多样性滋生中国文化的东亚大陆腹里纵深,地形及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南北气温冬季相差几近摄氏50°,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年降水量相差数干毫米。
大江大河因山系走势所决定,多为东西横贯。
歧异的气候类型,繁复的山川形势,为中国文化的多样发展提供了自然基础。
总之,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养育了百态千姿的地域文化。
2024《中国文化概论》自学考试大纲一、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旨在帮助自学者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培养其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欣赏和传承能力。
本课程通过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阐述,使自学者能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增强文化自信,提高人文素养,并为进一步研究和弘扬中国文化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一)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1、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了解中国地形、气候、水系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特点,以及其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认识地理环境在塑造中国文化的独特性、经济模式、政治格局和民族性格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1、中国文化的起源掌握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和文化特征,探讨中国文化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2、先秦时期的文化熟悉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传承,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及其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3、秦汉至明清时期的文化了解秦汉大一统文化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隋唐时期的文化繁荣,宋元明清时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1、儒家思想深入理解儒家的核心概念,如仁、义、礼、智、信,以及儒家的道德伦理、政治思想和教育观念。
2、道家思想领会道家的道、无为、自然等核心思想,以及道家对人生、社会和宇宙的独特看法。
3、佛教思想掌握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了解佛教的基本教义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四)中国的文学艺术1、古代文学熟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文学体裁的发展历程和代表作品,体会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书法绘画了解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发展脉络、艺术特点和代表作品,欣赏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3、音乐舞蹈认识中国传统音乐和舞蹈的形式、风格和文化内涵。
(五)中国的科技成就1、古代科技掌握中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农学、四大发明等领域的重要科技成就。
简答论述题专题复答⑴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道路和文化方向⑵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的观念⑶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答: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以下三项:一是土地的开垦、二是水利的兴修、三是运河的开凿。
这三项成就,都是根植于中国的地理条件,是古代“正德、利用、厚生”精神的体现。
答:⑴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自然环境⑵地域文化创造的第二个因素,是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
⑶第三方面的因素,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
⑷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文化特色。
这是区域文化形成的第四方面的因素。
答:清初三先生指: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主要著作为:《船山遗书》顾炎武的主要著作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落》黄宗羲的主要著作为:《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原君》答:一,传统语文教育充分注意到了汉字汉语的特点,在教学安排上体现了语文学习的规律;二,传统语言文字教育与人才选拔制度有直接的联系,这使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现实,不注重语言应用的教学;三,传统语言文字教学尽量适应青少年学习的特点,注意趣味性。
答:⑴以木结构为主是中国建筑在结构上的最大特点。
⑵左右对称是中国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
⑶中国建筑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
答:先秦时期,是区域文化大发展的时期。
源于齐鲁的儒家文化,源于三晋的法家文化,源于南楚的道家及楚辞文学,后来经过汇集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答:①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就是要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针对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符合实际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能够各尽其材。
因材施教的最早实践者是孔子。
②启发诱导启发诱导是一种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从古到今一直深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欢迎。
③学思结合学思结合就是要将学习和思考这两个环节密切联系起来,既重视学,又重视思。
学思结合的原则也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
试述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的影响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郭萌萌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自然地理环境就是一种重要因素。
在东亚大陆的地理环境适合农业发展的条件下,传统中国的民族心理、文化性格、生活习俗都随着这种条件产生并发展,散发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不一的光芒。
关键词: 自然地理环境中国文化农耕文明保守文化心理一个民族形成稳定的民族文化,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基础、自然环境等。
这其中,自然地理环境占据着重要地位。
因为一个民族的立身之地就是以所在地理环境为基础的,并且影响到经济构成、名族心理等很多方面。
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长期维持下去,不至于像其他文明古国那样中断,并且形成了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中华文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民族心理的保守和封闭,同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从地理环境上看,传统中国的政权围比较固定,主要的围大致在太平洋以西,青藏高原以东,南海以北,蒙古高原的南部一带,也就是历史上的“华夏”,这也构成了中国现代版图的基本轮廓。
这其中,最稳定的统治区域在阴山山脉和辽河中游以南,青藏高原、横断山脉以东的中国地。
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
这部分疆域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最初摇篮①。
可以看出,这部分地域主要位于北温带地区。
这部分地区气候温暖,土地肥沃,极适合农业发展。
位于亚欧大陆的部,地域封闭,较少受到外部侵扰,文化传统得以延续。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的影响纵观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史,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规律:那些远古时期的伟大文明大都集中在大河流域,被称为“大河文明。
”尼罗河流域产生了古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产生了古巴比伦文明,恒河流域产生了古印度文明。
中国也不例外,在黄河和长江流域产生了古华夏文明。
而西方的古希腊和雅典形成了典型的海洋文明,从此整个世界的文明形式就出现了很大的区别②。
关键词:地理环境中国传统文化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和发展的,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丰富的内容和广泛的影响。
文章主要阐释的是地理环境对中国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一定影响以及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一些消极影响。
正文:地理环境,指为人类提供文化生活的物质资源和活动场所的系统。
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几千年来中国形成了稳定的地理环境,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提倡热爱、保护文化环境是有必要的。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研究概述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一般指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人文地理环境一般指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这两方面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开。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产生意识或精神的基础。
地理环境是一个历史概念,这里所阐述的地理环境,是就曾经影响文化发生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地理概况而言。
当然地理环境本身并不是文化,却是文化赖以产生的基石,对文化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物质上的制约力。
二、地理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与影响关于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我们强调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的作用与影响, “我们不主张把一个民族的文化产生的动因、文化特征、民族性格以及文化的移动等完全归之于地理环境。
”1、疆域辽阔完整———中华凝聚意识与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中华民族栖息在北半球的东亚大陆,太平洋西岸。
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广大的疆域,纵深的腹地,为中华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中国疆域完整,黄河、长江两流域毗连,没有明显的天然屏障可以阻隔,其势宜合而不宜分,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都较海洋诸岛易于统一。
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进程中,中国不曾中断的、具有连续性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归功于中国拥有一块完整而广阔的地理环境。
浅析自然环境对我国南北方文化的影响
著名的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全面阐述了自然条件对民风和国家政治制度影响。
他认为,“在亚洲,人们时常看到一些大帝国;这种帝国在欧洲是绝对不能存在的。
这是因为我们所知道的亚洲有较大的平原;海洋所划分出来的区域广阔的多;而且它的位置偏南,水源比较容易涸竭;山岳积雪较少;河流不那么宽,给人的障碍较少。
在亚洲,权力就不能不老是专制的了,因为如果奴役的统治不是极端严酷的话,便要形成一种割据的局面,这和地理的性质是不能相容的。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气候影响人的情绪是不争的事实。
比如人在气候炎热的地带,脾气容易暴躁,容易发生相互争斗。
因此,热带地区容易建立起独裁国家政权。
而处于温带的人,性情平和,容易建立民主政权。
自然环境对不同地区人们生活的习惯有重要影响,而生活条件对地域人群文化、性格形成的影响也不能低估。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差异巨大,虽然都是中国人,南北方、东西部有很大差异。
下面我们来具体的分析一下南北方的差异。
一、中国北方
中国最终是在黄河中下游形成的。
在远古时代,黄河流域曾是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的亚热带雨林。
这里孕育着河南斐李岗文化、河北磁山文化等。
之后又在黄河中游两岸发展起来仰韶文化。
第二个文明时期的几个主要帝国秦汉唐宋都定都在黄河中下游。
中国文化深深植根在黄土地,从孩提时代就吮吸着黄河的乳汁。
中国北部地区,山少平原多,全国三大平原有两个在北方。
而且北方山地大多集中在四周,中间平原辽阔无垠,所以北方人多豁达爽朗,大方而不拘小节。
形成了北方人心地纯洁、贤良的个性和粗犷、热情、义气等性格。
另外,由于中国北部地区地旷人稀,天寒地冻,多风沙,有近半年的霜雪天气,无论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方式都以粗放型为主。
黄河因泥沙的裹挟,到中游后流淌得十分缓慢,使黄河流域文化呈现出匀速缓慢的波动线,造成人群心理性格中忠厚、朴实、忍耐的特点。
一些北方地区生存环境恶劣,也由于北方的中国人融入了游牧民族的基因,造就了北方人坚韧沉毅粗犷乐观的精神素质。
历史上黄河平均三年就有两次决口,一百年一次大改道,使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群,具有一种天然的忧患意识和共同抗拒自然灾害的群体意识。
形成了民族的归属感和义务感,形成了中华民族坚韧、抗争的精神。
这种精神素质支撑着他们勇敢地面对困厄,不断冲破苦难。
北方地旷人稀使村落相距较远,不便于文化的传播,使北部偏远地带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于东南沿海地区。
历史上,北方开发较早,文化也较为早熟,宗法观念相对于南方来讲较为严密和成熟,传统文化对其影响也更为深远。
因接触西方国家机会少,思想比较保守。
习惯简单质朴的思维,注重孝道,保持着传统文化伦理观念。
北方女子对待婚姻,追求从一而终。
在过去的文艺作品中,总可以看到或听到“我生是某家的人,死是某家的鬼”的说法。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女子对男人很强的人身依赖性。
中国北方特别是西部封闭的地理环境,在给予西部人安定、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同时,也束缚了西部人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形成了以小农经济和封建宗法为内涵的西部稳型文化。
这种文化氛围中,公民群体的权利主体意识和参政意识较弱,法制观念和规范约束力弱于全国其他地方;民主选举往往带有血缘宗法色彩,使民主进程中的投票机制带来失真的扭曲。
二、中国南方
著名学者林语堂在《中国人》一书中,对中国各地的性格差异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他认为,由于战乱原因,中国历史曾经进行过两次大的人口迁徙。
一次是在南北朝,一次是北宋末年,都是在外族侵略,军事占领北方的情况下,居住在北方的官僚、知识分子、大地主阶级大规模地迁徙到浙江和江苏南部地区。
因此,现在如果说“血缘最纯”的中国人,当属浙江和江苏南部地区的居民。
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多次入侵,中原地区形成了多民族混居的格局,北方的汉民族血缘和文化中,已经融入了一些游牧民族的基因。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现在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已经不是“最纯正”的汉民族了。
中国南方地区多山地、河流而少平原,地形地貌受山水阻隔,平原地区沟壑纵横,山区峰回路转,视野被禁锢在狭窄的空间内,南方人在狭小的土地上精耕细作,为了生存,使他们自然养成了精打细算、小心谨慎,善于运用现有资源,发挥聪明才智的习惯。
南方的气候温和湿润,各种植物花卉竟相争芳斗艳,使南方人养成了沉稳、安详、感情丰富而细腻的性格特征。
战国时期,位于中国南部的楚国,地域面积几乎是中原地区的齐、鲁、韩、魏、赵、宋等诸侯国面积的总和。
中原地区这些国家,是周天子分封赏与的土地,楚国则是楚人自己开拓出来的疆土。
因此,历史上荆楚一带的民众,天生具有吃苦耐劳的开拓精神。
吴越文化开拓创新精神的形成,一方面来自于青莲岗、河姆渡、良渚等古文化底蕴,另一方面来自于移民群体的素质。
以江浙为代表的南方,社会统治、宗法统治、思想统治均弱于北方,人们的思想观念就较为解放和活跃。
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容易造就大作家,容易促生大作品。
他们是出色的文学家,喜爱诗歌,习惯于安逸,勤于修养。
并且感情细腻,稳重内向。
苏州乐曲低声吟唱,江南文化是一种“与物为春”的诗性人文。
其实,在春秋到秦汉时期,江南吴越地区,人民同样骁勇尚武,男儿带吴钩、佩吴剑。
项羽起兵的八千子弟兵,就是在苏州附近招募的。
那个慷慨自刎的虞姬是从常熟(古称虞)投军的一员女将。
苏杭人并非天生文柔,他们的本性同样是充满阳刚的。
是长期传统文化的浸润,使他们完成了从蛮到文、从刚到柔的演化。
以江浙为代表的南方人是精明的商人,东南沿海地区作为通商口岸,与西方国家交往最早,西方文化对他们的影响最早最大。
三、南北方的冲突与融合
在大多数时间里,北方不仅是政治、文化的中心,还是经济的中心,又兼北方人勇武善战,因而,改朝换代之举一般都发生在北方。
兼并战争基本上都是从北向南攻击,并且最终取得天下。
北方由此多出皇帝。
北方人基本是征服者,而南方人基本上是商人。
在所有以武力夺取政权并建立王朝的人中,没有一个是江南人。
除了唐和后周两代创业帝王来自甘肃东北,所有王朝的创业者,都来自河南东部,山东西部,安徽北部及河北省。
周朝的创立者来自陕西西部,汉代创立者刘邦来自江苏北部徐州沛县,明太祖朱元璋来自安徽凤阳,宋朝创始人赵匡胤来自河北涿州,晋朝开国者来自河南,三国时期曹操来自安徽亳州,刘备来自河北涿州。
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有以下几个:
(一),人种问题。
中国北方人因受到大陆型气候的影响,一般都长得粗旷有力,属于典型的蒙古利亚人。
他们一般高大且四肢有力,可以进行力战。
特别是在冷兵器时代,强壮身体是可以作为战斗资本的。
而南方人因受到亚热带及热带气候影响,人种偏矮小,所以在力战的时候,往往会处于下风。
(二),地形问题。
北方地区平原多,山岭少,适合拥有包括骑兵在内的诸兵种合成的大兵团作战。
而南方多山且河流密布,因此不利于进行大兵团的作战。
南方虽然可凭借地理优势取得某些胜利,但在长期的作战中,其自身的劣势往往会显现出来。
(三),地理问题。
中原乃是兵家必争之地。
它上可控制蒙古东北地区,下可过长江控制南方,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南方地区仅靠长江天险为障,就算是全部占领,也只能是偏隅一方,不会对全国产生决定性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
它作为文化的一根重要的指向标,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着文化的发展前途和发展方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文化的特色,促成了文化的多样性。
有着不同地域环境的地区,形成了具有自己地域特点的典型文化,如山地文化,平原文化等,在这之后进一步地产生了自己的信仰,习俗等。
这是因为地理文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重要基础,在人类繁衍和进化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及对自然和世界的认识,在人类创造生产资料的过程中,一定程度的限制着人们的生产方式,从而导致了文化在发展和兴起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带有独特的地理环境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