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不同的再通时间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急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评价摘要】目的:探讨急诊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本院所收治急性心肌梗死84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急诊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PCI组和溶栓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估观察。
结果:PCI组患者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溶栓组(P<0.05);PCI组患者急诊治疗后血管再灌注成功率为85.71%(36/42)明显高于溶栓组66.67%(28/42),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在急诊治疗后其急性期心脏事件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治疗中对其实施冠脉介入治疗,可有效在梗死早期实现血管再灌注,促进梗死面积的缩小,对于改善心肌供血,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意义,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溶栓治疗【中图分类号】R5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4-0065-02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急诊急危重症,患者由于冠状动脉血栓性闭塞造成心肌供血不足,从而导致心肌出现缺氧性坏死[1]。
相关资料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普遍病情进展迅速,如不对患者进行及时干预极易引起死亡[2]。
冠脉介入治疗(PCI)和溶栓均是常用急诊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方法。
本次研究以8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旨在探讨上述两种方法对此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差异。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本院所收治急性心肌梗死84例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急诊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PCI组和溶栓组,两种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PCI组42例,27例男性,15例女性,年龄分布为42~65岁,平均为51.3±6.9岁;NYHA分级显示,其中包括25例Ⅲ级,17例IV级。
溶栓组42例,29例男性,13例女性,年龄分布为40~64岁,平均为50.4±7.1岁;NYHA分级显示,其中包括23例Ⅲ级,19例IV级。
DOI:10.19368/ki.2096-1782.2023.24.111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分析苏士奎新沂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江苏新沂221400[摘要]目的观察冠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急诊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新沂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
对照组实施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实施PCI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心功能指标、不良心血管反应发生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29%,高于对照组的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5,P<0.05)。
治疗前,对比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 d后,观察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为(59.87±5.33)%,高于对照组的(54.11±5.65)%,N末端B型利钠肽原、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为(112.57±7.11)ng/L、(32.11±3.27)mm,较对照组的(126.35±9.45)ng/L、(38.56±3.24)mm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观察组患者不良心血管反应发生率为5.71%,较对照组的22.86%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MI行急诊PCI效果显著,能够改善患者心功能,并减少不良心血管反应。
[关键词]急诊冠脉介入;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室射血分数;不良心血管反应;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R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782(2023)12(b)-0111-04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Emergenc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SU Shikui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Xinyi People's Hospital, Xinyi, Jiangsu Province, 2214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role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in the emergency treat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Methods 70 AMI patients admitted to Xinyi People's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21 to December 2022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using a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with 3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treatment, 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PCI treatment. Compare the efficacy, cardiac function in⁃dicators,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cardiovascular reaction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was 94.29%,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s 74.29%,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χ2=5.285, P<0.05).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cardiac function indicator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P>0.05). After 3 days of treatment, the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patients was (59.87±5.33)%,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s (54.11±5.65)%. The N-terminal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prosoma and 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internal diam⁃eter were (112.57±7.11) ng/L and (32.11±3.27) mm, which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s (126.35±9.45) ng/L and (38.56±3.24) mm,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oth P<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cardio⁃vascular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5.71%, which was lower than 22.86%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emergency PCI for AMI is remarkable, which can improve patients' cardiac function and reduce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Key words] Emergenc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Adverse cardiovascular reactions; Treatment effect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为高发心血管病症,以胸骨后疼痛、胸闷、呼吸困[作者简介] 苏士奎(1978-),男,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心血管内科临床。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研究经皮冠状动脉治疗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方式、治疗效果和临床探究。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70例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组35例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的接入治疗,而对照组35例患者实施溶栓治疗,最后比较两组的疗效做出统计、总结。
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的心血管功能、住院时长、血管通畅情况以及术后恢复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采用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各300mg,在患者进入导管室之前采取硝酸甘油静滴,若患者伴有心源性休克或低血压,那么应静滴多巴胺用以保持收缩压在90mmhg以上。
同时采用seldenger技术在患者右桡、右股动脉进行穿刺,同时注入3000u 肝素,进行冠状脉造影,如遇患者右冠脉完全堵塞,可在侧行股穿刺,安放6f鞘管为临时心内膜起搏做准备。
[2]对照组患者采用的是rt-pa(标准重组质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
两组患者在手术后进行皮下低分子肝素给予,疗程约为5-7天。
患者于手术后口服氯吡格雷以及拜肠溶阿司匹林,前者每天1次,每次75mg,后者每日1次,每次0.1g,术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调查。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经过一段时期治疗之后,将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可知,观察组在患者心功能检测、住院时间长短和血管贯通效果等方面都优于对照组数据,两组患者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见表1。
2.2 在70例患者中,进行动脉造影之前伴有低血压的患者、心脑血管功能不全等症状共5例。
70例患者中有65例患者手术顺利,占到了总数的92.9%,对33例血管梗死患者植入了40枚血管支架,其中4例患者在术后伴有严重的心血管功能不健全甚至心源性休克且心律失常严重,2例患者在抢救后存活,最终痊愈出院,剩下2例患者死亡。
时间就是生命——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血管再通治疗
刻不容缓
李丽君
【期刊名称】《医药与保健》
【年(卷),期】2007(015)009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心肌缺血性坏死。
主要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导致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
典型表现为胸痛。
然而,许多老年患者、糖尿病患者以及部分女性患者仅表现为胸闷、气憋等不典型表现。
研究证实: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后15分钟心肌开始坏死,6~12小时“犯罪”的冠状动脉所支配的心肌几乎完全坏死。
如能在6~12小时内开通梗死相关的血管.则能挽救部分坏死心肌.【总页数】1页(P20)
【作者】李丽君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2.22
【相关文献】
1.时间就是生命——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梗死血管再通治疗刻不容缓 [J], 李丽君
2.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对血管再通的影响 [J], 石新国;董汉奎;高江琴;李萍;李霞
3.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疗效与血管再通时间的关系 [J], 黄炫生;张励庭;袁勇;董剑廷;刘卫其;韩莹;邓志华
4.溶栓治疗时间窗对急性心肌梗死后血管再通的影响 [J], 黄慧;谭孟山;覃西学
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ICU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对溶栓时间、血管再通率的影响 [J], 唐传雯;闵可梅;徐月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融术对心肌损伤很小,因此对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而言射频消融术不影响心室肌的复极离散度。
目前已知影响Q Td 的因素很多,除了影响动作电位时限、Q T 间期的因素外,还包括心室不对称肥厚,局部室壁运动异常、神经体液因素,尤其是自主神经张力的改变等。
最近一些研究还表明Q Td 增大与心肌后除极密切相关。
此外,测定技术的不足与标准不统一亦影响其结果。
目前Q Td 的临床资料均为小样本研究,缺乏大规模前瞻性临床试验,资料的循证医学支持,其可靠性尚需作更广泛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1]G ill J S ,L u Fe ,Ward DF ,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spectr al in pa tient s with idiopa thic ve ntricular tachycar 2dia [J ].PACE ,1992,15:2206.[2]Kuo CS ,Reddy P ,Muna kata K ,et al.Mec hanism of ventric ular ar rhyt hma us ca used by incr ea sed disper sion of repola rization [J ].Eur Hea rt J ,1985,6(suppl D ):63270.[3]Day CP.Mecomb J M ,Campbell R WF.Q T disper sion :an indicatior of ar rhyt hmia risk in patient s with long Qtinterval s[J ].Br Hea rt J ,1990,63:3422344.[4]Voss F ,Becker R ,BauerA.Ar e QT measure ments on body surface EC G indicative of ventricular ref ra tor y patterns[J ].Basic Res Cardiol ,2005,100(1):22227.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8Apr ;25(2)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收稿日期5223不同时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比较徐 戈1 周胜华 孙智山(湖南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 长沙 410011)摘要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 )不同时间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的疗效。
不同缺血心肌再灌注时间对急性心梗患者预后影响分析作者:王泽欣丁金波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08期【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缺血心肌再灌注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择自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区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5例,根据PCI治疗缺血心肌再灌注时间将所有病例分为三组:第一组56例患者在6h内行PCI治疗,第二组54例在6h-12h内行PCI治疗,第三组55例在12h-24h内行PCI治疗。
分别记录各组患者梗塞血管开通血流情况、患者在院期间及随访心脏彩超和心血管终点事件情况。
结果:各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和PCI术后血流再通情况以及各项心功能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
随访1年发现行PCI 术治疗患者,随梗死血管血流再灌注时间减少,各项心功能参数有明显改善趋势。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尽早行PCI,以利于尽早开通梗塞血管,减少死亡等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而改善预后。
【关键词】再灌注;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在老年人中多见,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预后较差,病死率高[1,2]。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其疗效肯定[3,4],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
本文通过对本地区收治的行PCI治疗AMI患者进行分析,旨在研究不同再灌注时间对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自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我地区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5例,其中男103例,女62例,年龄41-80岁,平均59.4±4.8岁。
根据缺血心肌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三组:第一组56例,PCI手术在6小时以内,第二组54例,PCI手术在在6-12小时之间,第三组55例,PCI手术在在12-24小时。
经比较各组在性别、年龄、发病情况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所有病例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4]。
1.2方法:对PCI治疗各组患者首先行冠状动脉造影,确定病变血管情况及梗塞位置,对梗塞血管行PCI机械建立再灌注,术前对患者给予肝素1000U静脉注射,并口服阿司匹林和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术后给予肝素2-3天,后持续长期应用维持剂量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急性前壁心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间窗差异对其疗效的影响和安全性2.北京市昌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市102200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前壁心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间窗差异对其疗效的影响和安全性。
方法: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选择46例急性前壁心梗患者,根据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间分组,对照组(n=23),发病到治疗的时间为3-12h,研究组(n=23),发病到治疗的时间在3h内,分析治疗效果、不良反应。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P<0.05),不良反应降低(P<0.05)。
结论:急性前壁心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间在3h内,临床效果更显著,不良反应低,安全性高,具有临床价值。
关键词:急性前壁心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间窗差异;临床疗效;安全性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肌梗死类型,因为前壁心肌梗塞可导致心脏功能不全,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因此除胸痛症状外,急性患者可能出现急性心力衰竭症状前壁心肌梗塞[1]。
如果在急性期未及时治疗患者,则心肌梗死后可能会发生心力衰竭并发症。
此外,前部心肌梗塞会增加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因此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甚至猝死[2]。
另外,如果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中发生透壁性心肌梗塞,则可能导致心脏破裂甚至急性死亡。
通常,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是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的心肌梗塞,需要积极治疗。
本研究分析急性前壁心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间窗差异对其疗效的影响和安全性。
1、一般资料1.1基本资料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选择46例急性前壁心梗患者,根据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间分组,签同意书,61-88岁,基本资料,见表1。
表1 基本资料(x±s)组别n年龄(岁)男(n,%)女(n,%)研究组2375.23±5.6211(47.83%)12(52.17%)对照组2375.79±5.1615(65.22%)8(34.78%)t/χ20.4020 1.4154 1.4154P0.68910.23420.23421.2研究方法根据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间分组,对照组(n=23),发病到治疗的时间为3-12h,研究组(n=23),发病到治疗的时间在3h内。
急性心梗PCI不同治疗时间对心功能的影响观察耿仕发 (唐山弘慈医院,河北唐山 063000)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时间急性心梗患者进行PCI手术对心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梗且需要行PCI术治疗的患者120例,根据不同治疗时间分为三组,A组(治疗时间6 h以内)、B组(治疗时间6~12 h)、C组(治疗时间12 h以上),每组各40例。
在PCI术后3、30 d,比较三组患者心功能指标,主要包括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以及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
结果 PCI术后3 d,三组患者LVEF、LVED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PCI术后30 d,A组患者LVEF优于其他两组,LVEDd小于其他两组(P<0.05);且A组MACE发生率低于其余两组(P<0.05)。
结论 对急性心梗患者进行PCI治疗,发病时间至手术治疗时间越短,其心功能指标恢复越好,且安全性越高。
关键词:急性心梗;PCI;治疗时间;心功能急性心肌梗死是由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后闭塞性血栓形成引起,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2]。
临床获益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心肌挽救程度(冠状动脉再灌注的及时性、有效性)。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关键是尽快打开罪犯血管,挽救幸存的心肌。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有效疏通梗死冠状动脉,提高患者生存率,减少AMI治疗的综合临床终点,为AMI一线治疗策略[3]。
在过去30年中,急性冠脉综合征后的院内死亡率已从20%左右下降到接近5%,部分原因是较早获得有效的治疗,证明了“时间”和再灌注疗法的重要性[4]。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时间急性心梗患者进行PCI手术对心功能的影响,证明时间的重要性。
1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心梗且需行PCI术治疗的患者120例,根据不同治疗时间分为三组,A组PCI 治疗时间在6 h以内,B组PCI治疗时间6~12 h,C 组PCI治疗时间12 h以上,每组各40例。
急诊PCI与择期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对比分析[ [ B XX:2055-5200(20XX)02-048-03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心血管疾病,是因冠脉斑块表面出现裂纹或破裂出血而引起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狭窄、闭塞,致使心肌缺血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此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等特点,严峻者可导致死亡。
早期心肌再灌注是挽救心肌缺血和死亡的关键。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治疗MI的一种有效手段,但多数MI患者入院时发病时间已经超过6h或12h,对于此类患者是否可行急诊PCI,临床上仍有很大争议。
为此,笔者通过分组对比方法观察急诊PCI与择期PCI治疗MI 的临床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共95例,均来自20XX年4月~20XX年1月在我院行PCI治疗的MI患者,其中行急诊PCI(急诊PCI组)患者41例:男29例,女12例;年龄39~71岁,平均(61.35±9.46)岁;高危因素:高血压22例,糖尿病14例,高血脂症11例;病变部位:前壁23例,下壁12例,其他部位6例;入组标准:MI症状发作时间在12h以内,胸痛时间在30min以上,经休息或硝酸甘油治疗后不能缓解者;经心电图检查发现相邻2个导联ST段抬高在0.2mV以上,或表现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心肌酶在正常值的2倍以上;排除伴有出血性疾病及脑血管意外史患者。
行择期PCI(择期PCI组)患者54例:男35例,女19例;年龄39~72岁,平均(61.46±9.58)岁;高危因素:高血压28例,糖尿病15例,高血脂症13例;病变部位:前壁26例,下壁16例,其他部位12例;入组标准:MI症状发作时间在7~14d,有明显缺血性胸痛;经溶栓治疗未成功或未行溶栓治疗者。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高危因素、病变部位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1.2.1 急诊PCI组本组患者均行急诊PCI治疗,患者入院后及时给予氯吡格雷300mg和阿司匹林300mg嚼服,然后将患者送入导管室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确定梗死的冠状动脉,然后对确定的冠状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置入支架,术中常规给予肝素8000U,并建立静脉通道,若患者伴有缓慢性心律失常,可在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处插入临时心脏起搏电极,术后经冠状动脉造影梗死动脉残余狭窄在20%以下,且远端血流恢复正常后,可给予氯吡格雷75mg和阿司匹林100mg口服,1次/d,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6000U皮下注射,2次/d。
中华养生保健CHINESE HEALTH CARE第39卷第5期2021年5月百1急性前壁心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间窗差异对其疗效的影响郭华锐(临邑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山东德州,251500)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急性前璧心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间窗差异对其疗效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临邑县人民医院自2017年5月~ 2019年5月收治的急性前璧心梗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介入治疗时间窗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0例。
对照组在发病后的3~12 h 给予冠脉介入治疗,观察组在发病W3 h 内给予冠脉介入治疗,对比两组 疗效及术后随访6个月期间心绞痛、心室重构及心源性休克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治疗后的心功能指标。
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临床总有效率较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相比术后随访6个月期间不良心血管 事件发生率较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左室射血分数(LVEF)升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收缩末期内经(LVESD)均降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急性前璧心梗W3 h 内给 予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术后随访6个月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安全性较高。
关键词:急性前璧心梗;急诊冠脉介入;治疗时间窗;疗效中图分类号:R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011(2021 )-5-0063-03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临床上一类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内科危急重症,在发病期间通常可引起不可逆性心肌细胞坏死的发生,与此同时,随着疾病的进展导致心肌梗死区域不断形成纤维化及瘢痕,最终可引起心室重构,甚至导致心力衰竭的发 生,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较大的影响[1]。
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至关重要。
目前临床工作中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可选择药物支架以及再灌注治疗等多种方法,明显降低了心肌梗死的死亡率[2]。
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及效果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阻塞,血液供应受到限制,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和死亡的病理过程。
与传统的治疗方法相比,介入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中已被广泛应用。
介入治疗的基本理念是尽早恢复冠状动脉血流,以最大限度地挽救梗死心肌。
本文将着重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介入治疗及效果评价。
一、介入治疗的定义和原理介入治疗是采用导管技术,经皮穿刺进入主动脉或冠状动脉对心脏进行治疗的方法。
目前,介入治疗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如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心脏衰竭等。
介入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导管向梗死区域进行直接治疗,以缓解心肌缺血和坏死。
首先是经皮穿刺,置入导管进入心腔,然后是导管放射性造影,即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定变形、狭窄、阻塞的冠状动脉部位和范围。
随后,沿着冠状动脉导管进入梗死区,采取腔内扩张、腔内修补等多种处理方法来恢复心肌的正常血液供应。
二、效果评价的指标和方法介入治疗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和操作,在诊断和治疗流程中使用许多指标和方法来评估效果。
以下是介入治疗效果评价的指标和方法:1. 冠状动脉再通率冠状动脉再通是指在介入治疗过程中成功开通阻塞的冠状动脉血管,使梗死区心肌获得正常的血液供应。
冠状动脉再通率是评价介入治疗效果的关键指标,一般用导管造影图像评估。
2. 心血管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是指在介入治疗过程中,患者死亡或发生致命性心血管事件的比率。
心血管死亡是一种严重的不良反应,它会降低介入治疗的有效性。
3. 病变血管平均血流量病变血管平均血流量是指介入治疗前后,病变血管中的血液流量变化。
该指标反映了冠状动脉血流的恢复情况,是评估介入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4. 心肌缺血指数心肌缺血指数是一种能够反映患者心肌缺血情况的指标,它包括ST段的变化、T波的改变、Q波的出现等。
心肌缺血指数不仅可以评估治疗效果,而且可以监测埋藏性心肌缺血和再灌注伤害的发生。
三、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1. 机械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机械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是介入治疗的常见治疗方式。
对比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的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从而引起心肌缺血、坏死的病变。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和溶栓治疗是两种常见的方法。
本文将对这两种治疗方法进行对比,探讨它们在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种治疗方法的原理及步骤。
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是一种通过导管在冠状动脉内放置支架来扩张血管,恢复血流的治疗方法。
该方法需要在心内科或心导管室进行操作,通过穿刺径路将导管引入患者的冠状动脉内,然后通过放置支架来扩张闭塞的血管,恢复血流,从而缓解患者的心肌缺血症状。
而溶栓治疗则是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溶解已形成的血栓,恢复冠状动脉的通畅,从而减轻心肌缺血症状。
在对比这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时,首先我们来看看它们的疗效。
研究表明,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术的治疗效果较溶栓治疗更好。
因为PCI能够直接清除冠状动脉内的血栓,并且通过支架的支撑作用,可以更好地恢复血流,减少心肌梗死的范围和心肌损伤。
而溶栓治疗需要较长的时间来溶解血栓,且易出现溶栓不彻底或再栓塞的情况,因此其治疗效果不如PCI显著。
PCI在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方面也有明显优势,能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复发心肌梗死的风险。
我们来比较这两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
在安全性方面,溶栓治疗相对来说更为简单易行,且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急诊科条件限制)可能更为适用。
溶栓治疗可能会引起出血等不良反应,尤其对于一些禁忌症患者(如消化道出血、近期手术等),溶栓治疗的安全性难以保障。
而PCI在技术上要求较高,需要在较专业的心血管中心进行操作,且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针孔感染、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但PCI在安全性上仍然具备一定的优势,操作技术的不断改进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接下来,我们来讨论这两种治疗方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的适应症更为广泛,尤其是对于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PCI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不同溶栓策略(入院前、入院后)临床价值比较摘要:目的:分析在患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当中,不同时机溶栓治疗的相应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2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的1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主要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作对照组与分析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入院后心内科溶栓治疗,分析组患者则在入院前急诊科接受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相关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分析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要优于对照组,相关数据对比后差异存在明显意义(P<0.05)。
结论: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溶栓治疗,选择入院前积极溶栓治疗的效果较好,该方案值得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入院前;入院后;策略引言急性心肌梗死是目前临床当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病是在患者冠脉硬化基础上冠脉供血急剧减少从而造成心肌严重缺血所引发的疾病。
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我国患有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数量明显增多,且死亡率较高。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常见的治疗方案包括介入治疗、溶栓治疗、手术治疗以及抗凝治疗等,在几种治疗方案当中,溶栓治疗是最为常见的方法,且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预后情况。
我院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溶栓治疗分别选择不同类型的策略,现结合研究情况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18年2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心脏疾病患者当中择取180例急性心肌梗死对象开展观察,此次研究得到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家属对研究内容知情。
患者纳入标准为:符合《急性心肌梗死指南》相关标准、具备溶栓条件、一般资料完整、有家属监护、家属知情同意。
我院将如下对象排除:精神功能障碍患者、颅脑肿瘤患者、脑血管结构异常患者、脑部出血患者、主动脉夹层患者、3个月内严重头部创伤或面部创伤患者、3个月内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不包括4.5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活动性出血或出血素质(不包括月经来潮)、ST段压低对象、个人资料残缺患者、无家属监护患者、年龄在75岁以上高龄患者。
不同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戚保桥;俞建华;杨向军【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学术版)》【年(卷),期】2008(000)005【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研究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与溶栓,一般药物治疗2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远期疗效,评价直接PCI治疗AMI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随访到的226例AMI病人根据住院期间治疗方法分组:直接PCI组96例,洛栓组34例.一般治疗组96例.比较三组病人的一般资料,近、远期疗效(住院及随访期间死亡率、心脏事件、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三组病人性别,年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陈旧性心梗、梗死部位、LVEF、入院心功能分级、入院一般治疗及常规用药无统计学差别(P>0.05);直接PCI和溶栓治疗能明显降低急性心梗病人住院期间死亡率;冠脉介入治疗尤其直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能明显降低住院及随访期间联合终点(心脏死亡事件、非致命性再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术)发生率和次要终点(心力衰竭、再缺血发作)的发生率.结论在本组直接PCI治疗AMI的时间窗内(发病到手术):直接PCI治疗AMI优于溶栓及一般药物治疗.【总页数】4页(P78-81)【作者】戚保桥;俞建华;杨向军【作者单位】上海市市东医院心内科,上海 200438;上海市市东医院心内科,上海200438;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江苏苏州,215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相关文献】1.不同方法治疗肾病综合征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J], 周国盛2.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Killip分级患者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溶栓治疗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 [J], 王占启;傅向华;马宁;王爱平;陈春红;肖暖;张晶3.国产阿加曲班与比伐卢定在高出血风险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对比研究 [J], 戴闽;罗彩东;刘云兵;王羽4.不同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对比研究 [J], 吕铁林5.不同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J], 戚保桥;俞建华;杨向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性治疗的临床应用
李保;史世平;安健;王敬萍;王惠仙;芦丽芳;高勇莉
【期刊名称】《山西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3(32)1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性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我院近期急诊PCI治疗AMI患者56例.结果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率为98.2%,其中51例患者植入冠状动脉内支架.随访6~48个月,心绞痛症状复发13例,其中9例再次行PCI术.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可即时开通IRA,大大降低了AMI的住院死亡率,缩短了住院时间.
【总页数】2页(P9-10)
【作者】李保;史世平;安健;王敬萍;王惠仙;芦丽芳;高勇莉
【作者单位】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030024;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030024;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030024;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030024;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030024;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030024;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03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
【相关文献】
1.急诊PCI与择期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J], 刘翔飞
2.血栓抽吸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J], 黄艳
3.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监护病房的临床应用价值 [J], 熊思;阮
坚;秦蕾;蒋云秀;官逸群;潘焕贵;潘永寿
4.急诊床旁超声心动图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监护病房的临床应用价值 [J], 熊思;阮坚;秦蕾;蒋云秀;官逸群;潘焕贵;潘永寿
5.急诊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急诊护理流程的优化方法及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 卓倩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急诊介入手术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疗效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分析摘要:目的研究急诊介入手术治疗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近期疗效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收治的8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23例实施保守治疗,研究组57例接受急诊介入手术,观察两组近期效果、血清炎性因子。
结果研究组治疗48hST段回落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实施急诊介入治疗,近期疗效更加理想,同时能够使得机体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下降,改善左心室重构情况,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流灌注指数均出现好转,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急诊介入;近期疗效;血清炎性因子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内科疾病,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持续心肌缺血,会导致心肌局部发生急性坏死。
目前对于该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其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生命安全以及生活质量。
在治疗过程中,应当采取开通与梗死相关的血管的措施,以避免梗死的扩大和心肌缺血范围的缩小,从而维护患者的心功能。
采用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术(PCI)可有效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率,同时在短时间内促进梗死相关动脉的疏通,改善梗死心肌血流灌注,从而挽救濒死心肌的命运。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2021年1月至2022年7月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将符合要求的80例患者进行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在对照组中,实施了标准的药物治疗方案,包括吸氧和溶栓治疗,以及通过静脉注射尿激酶、链激酶等溶栓药物进行治疗。
研究组施行PCI治疗,入院后给予氯吡格雷75mg(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115;25mg)和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0332;0.5g)嚼服并在导管室进行冠状动脉造影(飞利浦CV20)以明确血管,随后进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以建立静脉循环通路,并在手术过程中给予8000U肝素治疗血栓负荷重者,经导管注射替罗非班治疗[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165;100mL]。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不同的再通时间与临床疗
效的关系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不同的再通时间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
方法:本研究以本院2009年12月-2012年6月共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以患者的起病时间、患者的第一次球囊扩张时间间隔以及配对的相关原则为主要依据,将所有的研究对象分为两组,a组(6 h内),b组(6~12 h),将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等进行分析和对比。
结果:a组患者在手术之后的1个月内,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为(115.67±24.56)ml,b组患者改善为(86.78±
11.27)ml,a组患者的左心室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b组患者
(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即胸痛,心电图的
st段抬高、动态演变以及患者的血清心肌酶学的改变来对患者进行诊断。
本组研究患者的临床诊断标准均符合1979年who所制定的有关急性心肌梗死相关诊断标准。
病例排除标准:(1)发生过致命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房室传导阻滞;(2)曾经出现过心源性休克、瓣膜病变、肝肾功能衰竭;(3)具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
1.3 方法按照常规的步骤为患者进行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在进行介入术之前,所有的患者均需签署知情同意书,接下来为其置入
冠脉支架,将两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等进行分析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本组研究所有的数据资料均运用spss 14.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组患者在手术之后的1个月内,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为(115.67±24.56)ml,b组患者改善为(86.78±11.27)ml,a组患者的左心室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b组患者(p<0.05);a组患者不良反应2例(3.64%),b组不良反应7例(12.73%),a组患者与b组患者相比,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理学基础为:患者体内脆弱的粥样硬化斑块所形成的裂隙或者破裂致使其冠状动脉出现痉挛,导致患者斑块出现内出血以及血管内血栓的逐渐形成,随着患者血管闭塞时间的不断延长,其心肌坏死也随之增多,为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2]。
在现代的临床治疗中,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最为首要的治疗原则为急性心肌梗死的再通以及心肌的再灌注。
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及时与迅速、完全、持续地对梗死相关血管进行血运重建,不仅可以有效的改善其左室功能,还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以及生存质量。
由于冠状动脉的急性闭塞所导致患者的心肌出现透壁性坏死有一个时间窗存在,这个时间窗大约为6 h左右[3]。
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时的血管再通与其临床疗效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间依存性,简而言之,患者发病的时间越长,其
治疗的效果则越不明显,相反,患者发病的时间越短,则临床疗效则越为明显[4]。
在患者发病的6 h之内对其进行急诊介入治疗,不仅可以有效的挽救患者的大量心肌,还能够恢复其缺血的心肌功能,而如果在患者发病的6 h之后再对其进行治疗,则临床疗效有限。
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患者,即发病后的6 h进行再通的患者,其无论在术后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还是在患者心功能的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b组患者,即6 h之后进行再通的患者。
本研究中,a 组患者有1例在出院之后停止服用药物后出现猝死,b组患者中有5例在出院后死亡,其主要的死亡原因为室颤、心力衰竭以及心脏破裂等。
从上述的数据中得知,较晚进行介入治疗手术的患者不容易挽救足够的心肌,极易导致患者的心脏功能恶化以及心脏不良事件的出现。
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在患者发病之后的4~6 h为其进行血液灌输,由于再灌注的损伤将会导致患者小血管的进一步损伤和坏死,从而加重其心肌梗死,进而导致患者体内的血液通过受损的小血管进入到心肌,而导致其心肌的大量出血,不仅会对于患者心肌的早日愈合产生十分消极的影响,还可能增加患者心脏破裂的风险[5]。
对于进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在临床的护理中应该尽可能的减轻患者心脏前后的负荷,预防心衰以及心脏破裂的发生[6]。
此外,应尽早的给予患者必要的药物治疗,以促进其病情的早日康复。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其急诊介入治疗的再通时间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基于此,对于那些有
条件开展急诊介入治疗的医院而言,应该认真贯彻“时间就是心肌”的临床抢救原则,在患者入院的第一时间开放开绿色通道,加强对
基层医护人员的培训,最大限度的缩短急性心肌梗死的血管再通时间,使患者在临床治疗中获得最大的利益,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治
疗有效率。
参考文献
[1] 黄炫生,张励庭,袁勇,等.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疗效与血管再通时间的关系[j].南方医科大学学
报,2007,27(1):119-120.
[2] 张中平.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指
南,2011,9(3):90-91.
[3] 盛国太,余茂生,尹秋林,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4,9(6):412-414.
[4] petronio a s, rovai d, musumeci g, et al. effects of abciximab on microvascular integrity and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al recover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nfarction treated by primary coronary angioplasty[j]. eur heart
j,2003,24(1):67-76.
[5] david r m. how sound is the evidence that thrombolysis increases the risk of cardiac rupture[j]. br heart
j,1993,69(4):284-287.
[6] 韩雅玲.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治疗[j].中华老
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1,3(4):275-277.
(收稿日期:2012-09-13) (本文编辑: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