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87.00 KB
- 文档页数:9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第4单元比-归纳总结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比”主要内容包括比的含义、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求比的应用等。
本节课是单元的最后一节,主要对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比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比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进行简单的比值计算和化简比。
但部分学生对比的应用还不够熟练,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归纳总结,进一步巩固比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比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比的含义、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比的应用。
2.难点:比的应用,如何灵活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课件、练习题、黑板等教学用具。
2.提前让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比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比的含义和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回顾比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呈现一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进行解决。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规律,总结解题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交流,共同解决一组关于比的练习题。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提高解题能力。
4.巩固(10分钟)针对学生解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总结,使学生对比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出示一组有关比的应用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比的知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有关比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4单元比-归纳总结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理解“比”的概念,并能用“比”进行简单的数值比较。
2.能够熟练使用“比”的相关术语,如倍数、百分比等。
3.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进行数量的比较和计算。
4.能够通过综合性问题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学板书、教具、习题练习册等。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相关知识,准备纸笔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通过引入实际情境,让学生思考如何使用“比”进行数值比较,并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各种“比”的例子,引起学生对“比”的兴趣。
2. 学习“比”的概念通过具体的数字例子和图片展示,讲解“比”的概念,包括比的大小关系、比的性质等,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方式互相交流自己对“比”的理解。
3. 学习“比”的运用教师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熟练掌握“比”的应用,包括倍数、百分比等相关概念的运用,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比”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4. 综合应用与归纳总结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解决一系列综合性问题,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给出解决方案。
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5. 拓展与巩固教师安排学生进行相关习题练习,强化所学知识,巩固学生对“比”概念的掌握,并在听取学生解答后进行相关拓展讨论,加深学生对“比”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理解了“比”的概念?他们是否能够熟练运用“比”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针对学生的表现,教师应该如何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比”的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五、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练习,让学生通过做题巩固所学知识。
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并在下节课时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六、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后测试,全面评价学生对“比”概念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数学学习水平。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的意义人教版 (3)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六年级上册数学的第四单元第一课时,比的意义。
我们将通过学习,深入理解比的含义,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和运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1. 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 能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比的含义和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难点是比的含义的深入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比的概念,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实际例子,以及一些练习题让大家动手操作。
五、教学过程我会通过一个实际例子引入比的概念,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比的存在和意义。
接着,我会详细讲解比的基本性质,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大家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我会出一道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大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六、板书设计我会在黑板上写出比的定义和基本性质,让大家清晰地看到比的结构,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七、作业设计我会出一道运用比的含义解决问题的题目,让大家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入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在实际问题中能够灵活运用。
同时,我也将根据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的拓展和延伸,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比的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同学们特别关注。
比的含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
比是用来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前项和后项。
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
通过理解比的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
比的基本性质是本节课的难点。
比的基本性质包括: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的大小不变;比的前项为0,则比值为0;比的后项为0,则比无意义。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人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要为大家教授的是六年级上册数学的第四单元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
我们将学习比的性质,包括比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变化规律,以及比值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的性质进行比的计算和化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比的性质的理解和运用,难点是理解比值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我准备了一些图片和练习题,同时也会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通过一些图片和生活实例,引入比的概念,让同学们了解比的意义。
2. 讲解:接着,我会详细讲解比的基本性质,包括比与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变化规律,以及比值的概念。
我会通过例题和练习,让同学们理解和掌握这些性质。
3. 练习:在讲解完比的性质后,我会让同学们进行一些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在讲解比的基本性质时,我会利用板书,清晰地展示比的性质的公式和计算方法,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2. 小明有20块巧克力,他要把这些巧克力平均分给他的4个朋友,每个朋友会得到多少块巧克力?答案:1. 2/3 : 4/5 = 10/12 : 12/15 = 25/362. 20 / 4 = 5,所以每个朋友会得到5块巧克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同学们对比的性质的理解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课后进行进一步的复习和巩固。
同时,我也会给同学们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练习,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比的性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关键细节是我认为需要重点关注的。
对于教学内容的介绍,我特别强调了比的性质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这是因为在小学数学中,比的性质是基础也是重要的部分,它不仅涉及到比的概念,还与除法有密切的关系。
因此,我详细地解释了比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变化规律,希望通过这些讲解,让同学们能够深入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比 2.比的基本性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比》主要让学生掌握比的概念,理解比的基本性质,能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是学生对比的概念的进一步认识,通过对比的性质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比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教学难点: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深入探究。
六.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教学素材、学习单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小明跑500米,用了4分钟,小华跑500米,用了3分钟,他们谁跑得快?”引发学生思考,引出比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比的基本性质的定义,如“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来解释和演示比的基本性质,让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操作活动,如填写学习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等,让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巩固。
4.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巩固,同时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5.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进行运用,如“已知一个数的2/3是6,求这个数。
”等,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人教版(3)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案的重要性。
下面是我为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人教版所做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主要涵盖第四单元的第二个课时,比的基本性质。
具体包括比的概念、比与除法的关系、比与分数的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难点是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PPT、比的概念图、实际的例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际例子,如比较两辆汽车的速度,引入比的概念。
2. 讲解:利用PPT展示比的概念,讲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3. 练习:让学生通过实际的例子来练习比的概念,如计算比值、化简比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比的概念、比与除法的关系、比与分数的关系等内容,通过清晰的板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七、作业设计答案:1. 2:3 = 0.666, 4:5 = 0.8, 6:7 = 0.8572. 8:12 = 2:3, 15:20 = 3:4, 9:15 = 3:5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比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购物时比较商品的价格,可以让学生们尝试寻找生活中的比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
对比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而对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的理解则是学生可能存在的难点。
如何通过实际例子来讲解并练习比的概念,以及如何设计作业,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对于对比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我认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明白比是一种用来比较两个量的大小的数学工具。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人教版在上一课时中,我们学习了比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本课时,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比的基本性质,这是理解比例和比例运算的基础。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2课时,即比的基本性质。
这一部分的内容包括:1. 比的恒等变形;2. 比的基本性质的证明;3. 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1. 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2. 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变形和计算;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比的基本性质的证明,教学重点是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黑板、粉笔、PPT、比的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我会在黑板上写出一个小问题,比如:“已知两个比相等,其中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2,另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都除以2,请问这两个比是否仍然相等?”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复习上一课时所学的比的概念。
3. 例题讲解:在讲解完比的基本性质后,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些例题,让学生通过运用比的基本性质来解决问题。
我会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解题,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比的计算方法。
4.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后,我会给学生发放一些随堂练习题,让他们在课堂上完成。
这些练习题会涵盖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通过练习,学生可以巩固所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板书设计在板书设计上,我会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比的恒等变形,比的基本性质的证明,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本节课的作业主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巩固比的恒等变形的练习题;另一部分是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习题。
作业题目如下:1. 判断题:(1)已知两个比相等,其中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2,另一个比的前项和后项都除以2,这两个比仍然相等。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比的意义》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以第一人称,详细介绍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比的意义》的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第四单元《比的意义》,主要涉及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101页至第103页。
内容包括比的定义、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化简、求比值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和化简方法,能够求出比的值,并能够应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为比的化简和求比值,教学重点为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包括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学具包括课本、练习本、尺子、圆规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日常生活中衣服的尺寸为例,让学生思考如何比较两件衣服的长度。
2. 讲解比的定义:在黑板上写出比的定义,解释比的意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3. 讲解比的基本性质:讲解比的基本性质,如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4. 比的化简:讲解如何化简比,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5. 求比值:讲解如何求比值,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求比值的过程。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7. 例题讲解:讲解一些应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例题,让学生理解比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比的意义前项:后项:比值:比的化简化简方法: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求比值求比值方法:用前项除以后项七、作业设计(1)25:30(2)120:1502. 题目:已知两个数的比是4:3,求这两个数的实际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部分学生在化简比和求比值时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拓展延伸:可以布置一些有关比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比的其他性质和应用,如比例、比例尺等。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始终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思维能力为己任。
在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的第二课时,我将带领学生们探索“比的基本性质”。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75页例1、第76页的“做一做”以及“练习十二”的第1~3题。
通过这些内容,我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包括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1.让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2.培养学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难点则是如何让学生们理解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时,比值为何不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我准备了PPT、黑板、粉笔以及教材等教具。
学生们则需要准备好练习本、笔等学具。
五、教学过程1.情境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6:3,让学生们观察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2后的结果,引出比的基本性质。
2.讲解示范:以PPT和黑板辅助,详细讲解比的基本性质,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3.课堂练习:让学生们独立完成教材第76页的“做一做”,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讨论。
4.巩固练习:让学生们练习“练习十二”的第1~3题,巩固比的基本性质。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比的基本性质的定义和示例,以及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时,比值不变的规律。
七、作业设计1.判断题: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是否会改变?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学生们是否掌握了比的基本性质。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们在课后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拓展延伸。
总的来说,我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们能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单元教案-第四单元比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法。
2.掌握纸上画图的方法,并能用图形比较大小。
3.能通过综合应用题目中的信息,解决比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1.比的概念和读法。
2.纸上画图比较大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综合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2.解决多步骤比较的问题。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复印教材内容,备好黑板、彩色粉笔、计算器等教学工具。
2.孋生准备:课前做好相应预习,带好课本、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1.让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大小,引导学生了解比的概念。
2.教师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说出哪个大哪个小,引导学生学会比的读法。
二、示范练习1.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比较两者的大小关系,加深学生对比的理解。
三、操练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在书本上独立完成练习,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第二课时一、复习1.对比的读法进行复习,让学生口头回答一些比的问答题。
二、讲解1.讲解如何综合应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购买物品时的比较优惠等情况。
三、实践1.给学生出示一些真实的购物信息,让学生综合运用比的知识解决问题。
四、总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再次强调比的应用和重要性。
六、作业1.布置练习题,要求学生通过比的概念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比的理解。
七、板书设计1.什么是比?比的读法。
2.纸上画图比大小的方法。
3.综合应用比的实际问题。
八、教学反思本单元主要教授比的概念和应用方法,通过示范练习和实践让学生感受到比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比的基本性质》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比的基本性质》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即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比的概念的基础,也是后续学习比例、百分数等知识的前提。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对数学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但是,对于比的概念和基本性质,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练习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
2.解决实际问题时,如何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简化计算。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和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比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和练习题,用于讲解和练习比的基本性质。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和讲解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比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如何简化计算。
例如,某商品的原价是120元,降价20%,问降价后的价格是多少?2.呈现(10分钟)讲解比的基本性质,通过具体案例展示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有关比的基本性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可适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教师可适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5.拓展(10分钟)讲解比与分数、比例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4单元比-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1.1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围绕“比”的概念展开,包括比的意义、比的表示方法、比的性质以及比的运算等内容。
学生在本单元将学习如何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1.2 教学目标•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表示方法。
•能够运用比的知识进行简单的计算。
•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总结能力。
1.3 教学重点•深入理解“比”的概念。
•掌握比的表示方法。
•学会进行比的基本运算。
1.4 教学难点•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进行多步骤的比的计算。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2.1 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时:比的意义及表示法•第二课时:比的性质•第三课时:比的运算•第四课时:综合练习与拓展2.2 教学方法•示例引入法:通过生活中简单的例子引出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观察、总结比的规律,并归纳相关知识点。
•练习巩固法:通过大量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比的运算能力。
•引导发现法:设置情境让学生自主发现比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三、教学步骤3.1 第一课时:比的意义及表示法1.引导学生讨论生活中的“比”的概念。
2.示范比的表示法,让学生尝试写出几个比的表示方式。
3.练习:比的相等性质。
3.2 第二课时:比的性质1.教授比的大小关系。
2.引导学生讨论比的性质,归纳比大小关系的几种情况。
3.实例:比的大小判断。
3.3 第三课时:比的运算1.教学比的加法和减法规则。
2.练习:比的加减法计算。
3.情景练习:日常生活中的比运算问题。
3.4 第四课时:综合练习与拓展1.综合练习:比的综合运用。
2.拓展训练:提供拓展题目,激发学生求知欲。
四、课后复习与作业布置4.1 复习要点•比的概念和表示法。
•比的性质和运算规则。
4.2 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2.思考并解答生活中的比的问题。
3.完成作业本上的综合计算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变换。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难点: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变换。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回顾旧知识:提问学生关于比的定义、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的关系。
2.提出问题:比有没有类似于分数的基本性质呢?(二)探究比的基本性质(1)1:2和2:4(2)3:4和6:8(3)5:6和10:123.验证规律:让学生举例验证比的基本性质。
(三)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1.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已知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3:2,如果长方形的长增加5厘米,宽增加10厘米,求变化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
解:原长宽比为3:2,长增加5厘米,宽增加10厘米,相当于长宽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2,所以变化后的长宽比为3×2:2×2,即6:4,化简得3:2。
(1)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与腰的比是4:5,求底边与腰的长度。
(2)一个正方形的边长与另一个正方形的边长的比是2:3,求两个正方形面积的比。
(四)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比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学习心得。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收集生活中的比,与同学分享。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理解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够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述。
2.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变换,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比的基本性质中“同时乘除”和“0除外”的含义。
2.在实际问题中正确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尤其是涉及到比例转换的问题。
教学过程补充:(二)探究比的基本性质1.分组讨论:老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看这几组比,请大家分组讨论一下,看看能不能发现一些规律?学生甲:我们发现1:2和2:4,虽然数字不一样,但感觉它们表示的是同一个比例。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比 2.比的基本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比的基本概念。
2.掌握比的性质和运算方法。
3.能够灵活运用比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熟练运用比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1.理解比的相关概念。
2.灵活运用比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学PPT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入比的概念,让学生猜测大小关系。
2. 学习比的概念老师对比的概念进行解释,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和用法。
3. 比的表示法介绍比的表示方法:用冒号、用分数等不同表示方法,并让学生进行比的表示练习。
4. 比的性质讲解比的基本性质:同比、取中比、逆比等性质,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5. 比的运算引入比的运算方法,包括比的加减法,乘法和除法,并带领学生进行练习和应用。
6.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的性质和运算方法解决问题,并进行讲解和讨论。
六、课堂练习1.计算:3:5+2:3=2.比较:$1:2 \\text{ 与 } 2:3$大小关系。
七、课堂总结对本节课学习的要点进行总结,强调比的基本概念、性质和运算方法。
八、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题。
2.搜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比的例子,并写成短文描述。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和运算方法。
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欢迎向老师提问。
第四单元:比教学内容: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化简比,能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探索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类比法、推理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比的基础性质,学会化简比和求比值。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比的基础性质,学会化简比和求比值。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课时安排:5课时第一课时比的意义教学内容:教材第48—50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弄清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2、根据比的意义理解求比值的方法,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3、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理解比与除法、分数间的联系与区别,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复习。
1.某车间有男工人5人,女工人8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倍?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二、新授。
1、情境导入,“神舟”五号顺利升空。
教学比的意义(1)教学同类量的比。
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是15厘米,宽是10厘米。
我们可以怎样表示长和宽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让学生列式计算: 2111015=÷ 说明:比较结果,长是宽的211倍。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4单元比第1课时:比的意义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的概念及意义。
2.能够用自己的言语简单解释比的含义。
3.能够根据实际情境进行简单的比较。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比的概念及简单比的判断。
难点:通过实际情境理解比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2.教具:小组练习题、比较实物。
3.备课内容:巩固比的概念,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比较情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两个不同大小的水杯,请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并引出比的概念。
比如:“大的水杯和小的水杯,哪个更大?这个过程就是在进行比较,我们称之为比。
”2.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理解比的概念。
比如:“比就是用来描述两个或多个物体或量之间大小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练习题,自行判断大小并展示答案。
如:“1. 小明身高1.3米,小红身高1.2米,小明比小红高的用‘大’表示。
”教师进行引导和点评。
4.拓展(10分钟)设计一些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类比。
如:“比如说,你今天的早餐和昨天的早餐,你觉得哪个更丰盛?”5.总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比的概念及意义,以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实际生活中的比较情境为载体,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及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学生的活跃性很高,但也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大小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需要在后续课程中进行加强。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记录两个物体或量的比较情况。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的概念及意义。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比》教案: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比》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比》的相关知识点。
具体包括比的定义、比值的概念、比的性质、比的化简、比的比较以及比的应用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比的概念,理解比值的意义,能够求出一个比的比值。
2. 让学生掌握比的性质,能够对比进行化简。
3. 培养学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比的化简,比的应用。
2. 教学重点:比的定义,比值的概念,比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假设小明和小华赛跑,小明用时4分钟跑完1000米,小华用时5分钟跑完1000米,请同学们求一下小明和小华的跑步速度之比。
2. 讲解知识点:通过情景引入,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讲解比值的意义,以及如何求一个比的比值。
3. 例题讲解: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讲解比的性质,如何化简比。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化简比的练习题。
5. 比的比较:讲解如何比较两个比的大小。
6. 比的应用:讲解如何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比的定义2. 比值的概念3. 比的性质4. 比的化简5. 比的比较6. 比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同学们运用比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例如:甲乙两人同时出发,甲每分钟走60米,乙每分钟走75米,请问甲乙两人5分钟后相距多少米?答案:甲乙两人5分钟后相距150米。
(1)12:18答案:12:18 = 2:3(2)20:30答案:20:30 = 2:3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比的概念和比值的意义。
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学生掌握了比的性质和比的化简。
在比的比较和比的应用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比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但部分学生在比的化简环节仍需加强练习。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比的基本性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比-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即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比较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比的概念和性质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比的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的计算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计算器等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现并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3.讲解:对比的基本性质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
4.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的基本性质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比的基本性质:1.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2.举例说明: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合作意识等方面进行。
六年级数学上册《比》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意义。
(2)能够正确书写比,并进行比的简单计算。
(3)能够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运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加深对比的理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比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1)比的概念及意义。
(2)比的书写方法。
(3)比的简单计算。
2.2 教学难点(1)理解比的意义。
(2)比的计算方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复习相关知识,如分数、除法等。
(2)通过实例引入比的概念,如比较两物体的大小、长度等。
3.2 探究比的意义(1)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例,引导学生总结比的意义。
(2)让学生举例说明比的意义,并进行讨论。
3.3 比的书写方法(1)讲解比的书写规则,如比号、前项、后项等。
(2)让学生练习书写比,并进行点评。
3.4 比的简单计算(1)讲解比的计算方法,如比的大小比较、比的化简等。
(2)让学生进行比的计算练习,并进行讲解。
第四章:巩固练习4.1 课堂练习(1)完成课本练习题。
(2)进行小组讨论,解决练习题中的问题。
4.2 课后作业(1)巩固比的书写和计算方法。
(2)运用比解决实际问题。
第五章:教学反思5.1 课堂表现(1)学生对比的意义的理解程度。
(2)学生在比的书写和计算方面的掌握情况。
5.2 教学改进(1)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2)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第六章:课堂活动6.1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比的运用,如在生活中比较价格、长度等。
(2)每组选取一个实例,进行分享和讲解。
6.2 比的应用(1)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进行解答。
(2)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进行讨论和评价。
第七章:拓展延伸7.1 比的推广(1)引导学生思考比的扩展,如比例、比例尺等。
第四单元:比教学内容: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化简比,能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探索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类比法、推理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比的基础性质,学会化简比和求比值。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掌握比的基础性质,学会化简比和求比值。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课时安排:5课时第一课时比的意义教学内容:教材第48—50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弄清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2、根据比的意义理解求比值的方法,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3、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理解比与除法、分数间的联系与区别,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求比值。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复习。
1.某车间有男工人5人,女工人8人,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倍?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二、新授。
1、情境导入,“神舟”五号顺利升空。
教学比的意义(1)教学同类量的比。
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是15厘米,宽是10厘米。
我们可以怎样表示长和宽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让学生列式计算: 2111015=÷ 说明:比较结果,长是宽的211倍。
还可以:求红旗的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学生列式计算: 321510=÷ 说明:比较结果,宽是长的32。
问:这两个关系都是用什么方法来求的?(除法)说明:比较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即说成是: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或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这里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
(2)教学不同类量的比。
除以同类量的比,还有不同类量的比。
出示“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的运行数据: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km 让学生用算式表示飞船的速度。
42252÷90用比来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再如: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00千米。
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可以用速度来表示。
怎样表示速度?(学生列出算式)100÷2=50,它表示汽车每小时行50千米。
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说:汽车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100比2。
这里,100千米与2小时是两个不同类的量。
(3)归纳比的意义。
通过上面两个例子,你认为什么是比?着重说明这些例子都是通过两数相除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它们都可以用比来表示,所以“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练习:判断:下面数量间的关系是表示两个数的比吗?①甲数是9,乙数是7,甲数和乙数的比是9比7;乙数和甲数的比是7比9。
②拖拉机45分耕了2公顷地,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的比是2比45。
③足球比赛,甲队和乙队的比分是3比2。
2、教学比的写法、比的各部分名称。
(1)比的写法。
比可以写成“几比几的形式”,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但仍读作几比几。
(2)比的各部分名称。
“:”是比号,读作“比”。
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例如:15 : 10 =15÷10=23前项比号 后项 比值说明:比值是一个数,可以用分数、小数、整数表示。
(3)讨论:比值和比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两者联系:比值是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它可以用分数表示;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两者区别:比值是一个数,有时可以用小数甚至整数表示: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不能用一个小数或一个整数表示。
3.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1)问:观察上面的式子,比的前项相当于什么?(被除数),后项相当于什么?(除数),比值相当于什么?(商)。
比和除法、分数的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比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问:比的后项能不能是零?为什么?(2)比与分数的关系。
问: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推知比与分数有什么关系?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49页“做一做”。
2、课本52页“练习十一”第1题。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比的基本性质教学内容:课本第50-51页的例1,完成“做一做”题和练习十一的第2~6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最简整数比的含义,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比。
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比。
教学过程:一、复习。
20÷5=(20×10) ÷( × )=( ) 1812=()18612÷÷=()() 1.除法中的商不变规律是什么?2.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3.比与除法有什么关系?4.比与分数有什么关系?二、新授。
1、教学比的基本性质。
我们刚才复习了除法中商不变规律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知道比和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比的前项也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母。
(1)求比值:6:8 12:16这两个比不同,可是它们的比值却相同,这里面有什么规律呢?(2)观察比较,发现规律利用比和除法的关系来研究比中规律。
组织学生将6:8转化成6÷8,通过商不变的规律来认识比中的规律。
利用比和分数的关系来研究比中规律。
(3)归纳总结,概括规律提问:刚才我们根据比和除法、分数的关系进行探究,发现比也存在一种规律,谁能把其中的规律总结出来呢?全班交流,总结比的基本性质。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问:为什么这里要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不能是0?2、教学化简比。
利用比的基本性质,我们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1)、认识最简单的整数比。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最简单的整数比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二是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只有1。
(2)、教学例题1第(1)小题。
学生写出这两面联合国国旗和和宽的比。
小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比是15:10大联合国旗长和宽的比是180:120思考:这两个比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吗?为什么?(不是,它们的前项和后项除了公因数1还有其他的公因数。
)尝试化简:思考:怎样才能把它们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呢?汇报交流:15:10=(15÷5):(10÷5)=3:2180:120=(180÷60):(120÷60)=3:2提问:5是15和10的什么数?60又是180和120的什么数?分别让学生说一说,然后小结出化简整数比的方法:只要把比的前、后项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即可。
想一想:这两个比化简后结果相同,说明了什么?(这两面旗的大小不同,形状相同。
)(3)、教学例题1第(2)小题出示例题: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92:61 2:75.0 92:61 问:这是一道分数比,怎样才能使它转化成整数比?4:31892:186192:61=⎪⎭⎫ ⎝⎛⨯⎪⎭⎫ ⎝⎛⨯=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化成整数比以后,如果不是最简的整数比,还要继续化简。
2:75.0问:这道是小数比,怎样化成整数比?()()8:3200:751002:10075.02:75.0==⨯⨯=3、小结:如果一个比的前项、后项是分数时,就把前后项同时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数;如果一个比的前项、后项是小数的,先把它们都化成整数,再化简。
三、巩固练习。
1、完成51页“做一做”的题目。
让学生说一说化简的方法。
2、练习十一第2、4、5、6题。
提示:化简与求比值的得数有什么不同?四、总结: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它的内容是什么?还学会了什么?教学反思:第三课时:比的应用教学内容:课本第54页的例2,完成“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十二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并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解答方法,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一些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运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复习。
1.53100⨯的意义是什么? 2.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60公顷大豆和40公顷玉米.大豆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大豆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多少?指名学生进行回答。
在学生得出大豆和玉米的公顷数的比是3:2后,再问:在100公顷地里种的大豆占多少份?种的玉米占多少份?一共是多少份?种的大豆占总播种面积的几分之几?种的玉米占总播种面积的几分之几?二、新授。
1.教学例2。
(1)出示例2:了解情境中的生活信息。
(2)分析已知条件,500ML 是什么?(配好的稀释液的体积)1:4是什么?(表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从这个比可以知道浓缩液的体积是水的1/4,浓缩液的体积是稀释液的1/5,水的体积是稀释液的4/5,)(3)分析所求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解题:①先算出每份的体积,再分别算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
每份是:500÷(1+4)=100(ml )浓缩液有:100×1=100(ml )水有:100×4=400(ml )② 先找出各部分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分别算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分的总份数:1+4=5 浓缩液有:100411500=+⨯(ml ) 水有:400414500=+⨯(ml ) 回顾与反思:(1)检验答案的合理性.把浓缩液与水的体积相加,看是不是等于稀释液的总量500ml计算浓缩液与水体积的比,看是不是等于1:4(2)书写答句。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二第1、2、3题。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教学反思:第四课时:比的应用教学内容:课本第55页的练习十二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巩固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
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解题思路,能运用这个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和比的基本性质,巩固求比值和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有关比的许多知识,大家想想,我们学过的知识有哪些?(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比的应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和比相关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