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二则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80.35 KB
- 文档页数:8
22《礼记》二那么教案〔精选3篇〕22 《礼记》教案篇一22《礼记》二那么目标导航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准确翻译课文;学习比照论证和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礼尚往来和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助读资料1.题目解说“虽有嘉肴〞与“大道之行也〞均为所选二那么短文的第一句话,两篇文章的原文均无标题,题目为编者所加。
2.作品简介《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
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做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为士者必读之书。
《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说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3.背景资料《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学记》。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的论著。
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说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那么和方泫,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的关系。
所选课文主要谈了关于“教学相长〞的道理。
《大道之行也》节选自《礼记·礼运》。
《礼运》,《礼记》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课文是《礼记·礼运》开头局部里的一段,是孔子对学生言偃说的一番话,主旨是说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
主题归纳《虽有嘉肴》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告诉了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2《礼记》二则教案(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准确地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知识。
3.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准确地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知识,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四书”“五经”是国学之瑰宝,是智慧之源泉。
“四书五经”分别是哪几部典籍?(学生回答:“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板书课题:虽有嘉肴)二、明确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2.准确翻译全文,积累重要文言知识。
3.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学相长”的道理。
三、检查预习,夯实基础1.走近《礼记》。
《礼记》,又叫______,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______书籍,儒家经典之一。
是______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与______、______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______、礼仪,______,记录__________________,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2.了解作者。
《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戴圣,生卒年不详,字次君,梁国雎阳(今河南商丘)人西汉时期官员、经学家,汉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
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正音。
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字。
嘉.肴(jiā) 弗.食(fú) 不知其旨.(zhǐ) 教学相长.(zhǎnɡ)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礼记二则教案教案1:《礼记》的概述与重要内容一、教学目标1. 了解《礼记》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礼记》中的两则经典故事。
3. 了解《礼记》对于礼仪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礼记》的概念和意义(1)介绍《礼记》的背景和特点。
(2)讲解《礼记》的作用和意义。
2. 《礼记》中的两则经典故事(1)解读《大学》中的故事——"朝三暮四"。
(2)解读《中庸》中的故事——"独孤失贞"。
3. 《礼记》对于礼仪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1)说明《礼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讨论《礼记》对于社会秩序和仪式规范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方法1. 示例法:通过讲解《大学》和《中庸》中的经典故事,引发学生兴趣,加深对《礼记》的理解。
2. 探究法:以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探讨《礼记》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秩序中的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礼记》的概念和意义,引起学生对这本经书的兴趣。
2. 展示(10分钟)讲解《大学》中的故事——"朝三暮四",并解读其中的寓意和道理。
3. 分组探究(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就《中庸》中的故事——"独孤失贞"展开讨论,探讨其中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4. 综合讨论(15分钟)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礼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什么?(2)《礼记》对于社会秩序和仪式规范有何作用?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相关的讨论和解释。
5.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礼记》在礼仪和社会秩序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了解《礼记》的概念和意义。
2. 学生能够掌握《礼记》中的两则经典故事。
3. 学生能够理解《礼记》对于礼仪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教案2:《礼记》的教育思想与现实意义一、教学目标1. 了解《礼记》的教育思想。
2. 掌握《礼记》中的两则重要故事。
3. 了解《礼记》对于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3篇语文八年级下册知识点部编版篇一第一部分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三种感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结局)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第三部分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第四部分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第五部分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慨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内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二则》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礼记二则》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包含了《檀弓》上和《檀弓》下两篇文章。
本文主要讲述了古代的礼仪制度以及人们对于礼仪的认识和遵守。
文章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加深对古代礼仪的了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古代礼仪制度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礼仪概念,并通过适当的例子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欣赏古代文化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礼仪概念,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礼仪概念。
2.难点: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案例教学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古代礼仪。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礼仪的图片或视频、PPT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然后简要介绍《礼记》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关注并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如:请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孝;(2)忠;(3)礼。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2一. 教材分析《礼记二则》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礼记》中的两篇文章,分别是《檀弓上》和《礼运》。
这两篇文章都是古代儒家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文章内容主要涉及到古代的礼仪制度、道德观念和人生哲学。
通过学习这两篇文章,可以使学生了解古代的礼仪文化,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是对于《礼记》这类深奥的儒家经典,理解起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帮助他们把握文章的主旨和思想内涵。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的礼仪制度和文化背景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了解古代的礼仪制度和文化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了解古代的礼仪制度和文化背景。
2.难点: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思想内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道理和原则。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认真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备好相关案例。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古代的礼仪制度和文化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例如,可以讲述一个古代礼仪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古代礼仪的兴趣和好奇心。
礼记二则第1课时教读引领课【学习内容】教材:《虽有嘉肴》【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积累文言词语,理解《礼记》中儒家的治学理念。
2.学习《礼记》用类比说理的手法。
【教学重难点】学习《礼记》用类比说理的手法。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儒家经典有“四书”“五经”之说,回顾所学知识,请同学们说说“四书”“五经”分别指哪些经典。
明确:“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今天,我们学习《礼记》中的两篇关于学习的文章。
二、读《虽有嘉肴》(一)朗读1.教师进行诵读指导。
抓对偶句,读出整齐的美感,比如首句。
读出层次感,注意语速和语调,比如在第二句“是故”后停顿,“不足”“困”重读。
关注语气词,比如全文用了五个“也”字,语气舒缓,要读出教诲的感觉。
2.学生练习诵读,并进行朗读展示。
(二)译读1.检查预习情况,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难点进行点拨。
2.学生通译全文。
(三)品读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刘禹锡的《陋室铭》,体会“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类比关系。
参考示例:用“山”“水”的成名或灵验来引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德馨”。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虽有嘉肴》中的类比手法,结合文本分析其妙处。
参考示例:作者用类比的手法切入话题,用“嘉肴”比喻“至道”,用“弗食”类比“弗学”,用“不知其旨”类比“不知其善”。
3.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类比手法的作用。
参考示例:用类比手法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然后对举“学”和“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景,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再举《兑命》中的句子论证观点。
类比手法将抽象深奥的道理讲得具体形象、浅显易懂。
三、读《教学为先》1.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
2.对比《虽有嘉肴》与《教学为先》两文的不同内容,完成表格。
3.找出《教学为先》中使用“类比”手法说理的语句,并分析其论述过程。
【导语】《礼记》,⼜名《⼩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战国⾄秦汉间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22课《礼记⼆则》课⽂原⽂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不知其旨也;虽有⾄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教然后知困。
知不⾜,然后能⾃反也;知困,然后能⾃强也。
故⽈:教学相长也。
《兑命》⽈:“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 ⼤道之⾏也 ⼤道之⾏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不独亲其亲,不独⼦其⼦,使⽼有所终,壮有所⽤,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恶其不出于⾝也,不必为⼰。
是故谋闭⽽不兴,盗窃乱贼⽽不作,故外户⽽不闭,是谓⼤同。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22课《礼记⼆则》知识点 ⼤道之⾏也 ⼀、课⽂翻译 原⽂:⼤道之⾏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 ⼤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在主谓之间,取消句⼦的独⽴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在⼤道施⾏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
选拔、推举品德⾼尚、有才⼲的⼈,(⼈⼈)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氛)。
原⽂:故⼈不独亲其亲,不独⼦其⼦,使⽼有所终,壮有所⽤,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恶其不出于⾝也,不必为⼰。
注释 亲其亲:第⼀个“亲”,名词的意动⽤法,以……为亲;第⼆个“亲”,⽗母。
⼦其⼦:第⼀个“⼦”,名词的意动⽤法,以……为⼦;第⼆个“⼦”,⼦⼥。
终:终⽼,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妻;寡,⽼⽽⽆夫;孤,幼⽽⽆⽗;独,⽼⽽⽆⼦的⼈;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因此⼈们不只是敬爱⾃⼰的⽗母,不只是疼爱⾃⼰的⼦⼥,使⽼年⼈能安享晚年,使壮年⼈能为社会效⼒,使孩⼦健康成长,使⽼⽽⽆妻的⼈、⽼⽽⽆夫的⼈、幼⽽⽆⽗的⼈、⽼⽽⽆⼦的⼈、有残疾的⼈都有⼈供养,男⼦有职业,⼥⼦有归宿。
(完整版)《礼记》二则教案导学目标】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3.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虽有嘉肴》,第二课时完成《大道之行也》。
第一课时学习《虽有嘉肴》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帖《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等等。
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自主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读准注意,认准字形嘉肴(yáo) 自强(qiǎng) 兑命(yuè)学学半(xiào) 弗学(fú) 教学相长(zhǎng)2.文言知识梳理(1)古今异义词①虽有至道古:即使今:虽然②不知其旨也古:味美今:意义③教然后知困古:困惑今:困难④教学相长也古:促进今:增长(2)一词多义①学学学半(xiào)(教导)学学半(xué)(学习)②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不知其旨也(它的)(3)词类活用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味美。
(4)通假字①兑命:“兑”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②学学半:“学”同“xiào”,教导。
3.《礼记》简介了解《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
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
扫清文字障碍。
2.自读课文,对照诠释了解文章的意思。
3.《虽有嘉肴》写的是什么内容?【交流点拨】短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交流点拨】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用“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礼记二则教案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导学目标】
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2.能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3.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课时计划】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虽有嘉肴》,第二课时完成《大道之行也》。
第一课时学习《虽有嘉肴》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帖《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等等。
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今天,就让我们亲近《礼记》,领悟为学之道。
自主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注意,认准字形
嘉肴(yáo)自强(qiǎng)兑命(yuè)
学学半(xiào)弗学(fú)教学相长(zhǎng)
2.文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词
①虽有至道古:即使今:虽然
②不知其旨也古:味美今:意义
③教然后知困古:困惑今:困难
④教学相长也古:促进今:增长
(2)一词多义
①学学学半(xiào)(教导)学学半(xué)(学习)
②其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不知其旨也(它的)
(3)词类活用
不知其旨也名词作形容词,味美。
(4)通假字
①兑命:“兑”同“说”,指殷商时的贤相傅说。
②学学半:“学”同“xiào”,教导。
3.《礼记》简介
了解《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着作。
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着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听录音,范读课文(多媒体播放)。
扫清文字障碍。
2.自读课文,对照诠释了解文章的意思。
3.《虽有嘉肴》写的是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短文运用类比的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1.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用“嘉肴”与“至道”作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2.解读句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1)翻译此句的大意
【交流点拨】即使有美味的食物,不品尝,不知道它的甘甜、甘美。
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不知道它的好处。
(2)仿写句子“虽有……弗……不知……”
【交流点拨】虽有异想,弗闻,不知其妙也;虽有万卷书,弗读,不懂其道也。
步骤四探究主旨把握主题
1.若用一个词语概括文章,你会选哪个词它是何意
【交流点拨】“教学相长”,教和学是互相促进的。
2.读完课文,你有何体会
【交流点拨】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交流点拨】本文论述了学习要重视实践的重要性,要求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是否正确,即实践出真知。
另一方面,论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如果说学是一支红烛,那教只是红烛上的火苗;如果说学是一只春蚕,那教只是春蚕嘴里吐出的一根丝线。
学是整个人生的常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充实自我,才能有更多的感想与别人分享。
2.拓展延伸
搜集关于学习的名言,背诵感悟最深的。
【交流点拨】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②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板书设计】
虽有,嘉肴)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不学,不知其善
学——知不足——自反教——知困——自强教学,相长)
第二课时学习《大道之行也》
【导学目标】
1.以诵读为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背得好,背得快。
2.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3.了解圣贤先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4.学习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
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
尽管这个理想的社会在小生产的基础上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年来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
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世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天下为公(wéi)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矜(guān)
男有分(fèn)货恶其弃于地也(wù)
2.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拔)
②矜、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
(2)古今异义
①讲信修睦古:培养。
今:修改。
②女有归古:女子出嫁。
今:归来,归属。
(3)一词多义
①为天下为公(动词,是)不必为己(介词,为了)
②亲:故人不独亲其亲(前一个是动词,以……为亲;后一个是名词,指父母亲)
(4)词类活用
选贤与能(动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
3.文学常识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一)朗读指导
注意课文中下列句子的朗读提顿:
【交流点拨】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②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二)疏通文意
1.结合文下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三)整体感知
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理清脉络质疑问难
1.默读课文,把短文分成三层:
【交流点拨】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谋大同”:是全文的总括。
2.朗读课文,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大道之行”指什么
【交流点拨】“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步骤四探究主旨把握主题
1.短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
【交流点拨】课文第二层有三句话。
这三句话可归纳为三个方面:①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②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③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2.“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
【交流点拨】有。
“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的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
步骤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总结短文
同学们,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财富,两千年来一直被许多思想家追求,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
2.拓展延伸
请说一段话描绘你心中的理想社会。
【交流点拨】人际关系上应重礼尚往来,人人讲文明,有道德修养,注重社会公德,以礼为度,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这样社会才安定,人们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板书设计】
大同社会满足生存需要不独亲其亲,子其子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满足发展需要安居乐业男有分,女有归满足精神需要物尽其用人尽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