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 格式:doc
- 大小:125.50 KB
- 文档页数:17
【高中物理】典型教学案例附教案热力学概念教学热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旨在研究热现象与能量转化的规律。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热力学概念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针对热力学概念的教学进行探讨,并提供一份附有具体教案的实用案例。
一、教学目标1、认识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如温度、热量、功、热平衡等。
2、理解热力学基本公式,如Q=mcΔT、W=PΔV等,及其应用。
3、掌握热力学的计算方法,运用热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温度与热平衡2、热量和热传递3、功和功率4、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5、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热力学过程三、教学方法本次教学将采取课堂讲解、实验演示、个案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课堂讲解:以图示、实例和推导为主要手段,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把握能力。
实验演示:通过对实验条件和测量数据的分析,加深学生对热力学概念的理解。
同时,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安全意识。
个案分析:结合生活实例和典型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热力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思维能力。
小组讨论:组建小组进行讨论,有助于学生对热力学概念的深入理解和认识交流。
同时,注重学生合作与沟通能力的锻炼。
四、教学时序本次教学设置为六个学时,按以下时序分配:第一学时:内容:温度与热平衡教学目标:认识温度与热平衡的基本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实验演示、个案分析等。
第二学时:内容:热量和热传递教学目标:理解热量和热传递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实验演示、个案分析等。
第三学时:内容:功和功率教学目标:掌握功和功率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实验演示、个案分析等。
第四学时:内容: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教学目标: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实验演示、个案分析等。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们常常会遇到如何设计生动有趣的案例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问题。
下面将以几个具体的案例为例,来探讨如何设计高中物理教学案例。
案例一,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
目的,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即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保持原状。
实验步骤,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放置一个小木块,用一根轻绳连接木块和一块小砂袋,然后在砂袋上施加一个水平拉力,观察木块的运动情况。
实验结果,当施加的拉力小于木块所受的摩擦力时,木块将保持静止;当拉力大于摩擦力时,木块将以匀速直线运动。
教学意义,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际应用,加深对定律的理解。
案例二,光的折射实验。
目的,通过实验验证光在介质中的折射规律。
实验步骤,在一个水平的玻璃板上放置一根直尺,然后在直尺上方用蜡烛点燃一束光线,观察光线经过玻璃板后的折射情况。
实验结果,当光线垂直入射时,经过玻璃板后会发生折射,角度与入射角有一定的关系。
教学意义,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光的折射现象,加深对光的折射规律的理解。
案例三,简谐振动的模型制作。
目的,通过模型制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简谐振动的特点。
制作步骤,用一根弹簧和一个小球制作简谐振动的模型,调整弹簧的张力和小球的质量,观察小球的振动情况。
制作结果,当弹簧的张力和小球的质量符合一定条件时,小球将做简谐振动,振动的周期与弹簧的劲度系数和小球的质量有关。
教学意义,通过模型制作,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简谐振动的特点,加深对简谐振动的理解。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设计生动有趣的物理教学案例对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教师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更多类似的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希望本文的案例能够给物理教学工作者们带来一些启发,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设计和运用教学案例,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一:光学——反射规律教学目标:1. 了解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规律;2. 掌握反射角、入射角和法线的概念;3.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教学内容:1. 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规律;2. 反射角、入射角和法线的概念;3.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反射规律和平面镜成像原理,让学生了解光的反射现象;2. 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的反射现象,加深对反射规律和平面镜成像原理的认识。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光的反射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讲解反射规律:讲解反射规律的概念和公式,让学生了解反射角、入射角和法线的概念。
3. 实验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光的反射现象,加深对反射规律和平面镜成像原理的认识。
4. 讲解平面镜成像原理:讲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让学生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和规律。
5. 练习和巩固:通过练习题和实验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光学反射规律和平面镜成像原理的理解。
6. 总结:通过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评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规律,掌握反射角、入射角和法线的概念,理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从而提高了对光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教学案例二:力学——牛顿第一定律教学目标:1. 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内容;2. 掌握物体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3.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教学内容:1. 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内容;2. 物体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3. 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和内容,让学生了解物体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2. 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物体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条件,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认识。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物体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的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优秀12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
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这12篇较新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是作者为您整理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一知识目标了解超导体以及超导体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超导体知识的学习,扩展知识面。
情感目标知道超导体在现代以及未来科技中的重要性,学习科学家的坚韧精神。
教材分析教材从介绍昂尼斯发现水银超导现象的物理学史知识入手,讲述超导体的一般概念,基础知识。
进一步讲解超导的优点、缺点和目前科学家面临的问题。
教法建议本节的教学要注重科技的联系,避免孤立的学习,要注意联系实际.可以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一些资料进行学习.也可以教师提出课题,学生查阅资料,从收集资料、信息的过程中学习,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过程设计】方法1、学生阅读教材,教师提供一些关于超导体的材料,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学生阅读时思考,例如:什么是超导体现象?采用超导体有什么经济效益?方法2、对于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采用实验探究和信息学习的方法.实例如下实验探究: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图书馆、互联网查阅有关超导体方面的资料,小组讨论,总结超导体的优点、缺点以及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方向。
【板书设计】1.超导体概念超导现象2.超导体的优缺点3. 我国的超导体的研究【课题】超导现象的历史【组织形式】个人或学习小组【活动流程】制订子课题;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1、尝试总结超导体的发展现况。
2、讨论超导体的未来发展趋势。
【资料来源】1、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
2、交流,发现共性和差异。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二有这样一道典型的关于光的折射的习题:如图1所示,一个储油桶的地面直径与高均为d.当桶内没有油时,从某点a恰能看到桶底边缘的b点。
高中物理实验:电池电动势和内阻测定教学案例电池电动势和内阻测定教学案例一、实验目的:1、了解电池电动势及电极电势的测量方法;2、了解电池内阻的作用和测量方法;3、对于电池的使用能力和质量进行评估。
二、实验器材:1、电池;2、电阻箱;3、万用表;4、导线;5、电池夹;6、阳极铜板。
三、实验原理:1、电池电动势电池电动势是指电池通过内部化学反应产生的电动势。
当电池闭合后,在内部化学反应的作用下,每个原子的电子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在原子内部跳跃,形成一个电子云,在电子云和原子核的相互作用下,原子成为电离度不同的不同离子。
在给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每个化学反应的电势是固定的。
因此,我们可以测量电池的电动势来给电池做出正确的评估。
2、电池内阻电池内阻是指电池在工作过程中会遇到一定阻力,这种阻力来自于电池自身的特点,包括极板材料,电解液,极板形状等。
通常,电池内阻越小越好,因为它对于电池的功率输出有着重要的影响。
电池内阻的测量方法是通过与外部电路串联,然后测量额定电流下的电池跨越的电压降。
根据欧姆定律可以得出:r=E-V/R;其中,r表示电池内阻,E表示电池电动势,V表示电池跨越的电压降,R表示电路总电阻。
四、实验步骤:1、测量电池电动势:准备好电池夹、电阻箱、导线和万用表等器材。
将电池夹用导线与电阻箱和万用表相连接。
按照实验要求调节电阻箱的电阻,再关闭电池开关。
2、测量电池内阻:将自制的阳极铜板置于电池的阳极极板上,然后连接电池的负极铜板,形成一块电动势为“电压差V”的电池。
连接Ω2在电路中,调节Ω1的阻值,使电流测得爱驱动电压V1和Ω2之间的电阻,根据欧姆定律可做如下分析。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电池电动势实验结果电池电动势的最终测量值为E=2.33V。
通过各项铜银电极电势的叠加与电位差的概念来计算电池电动势,理论值为2.43V,与实际测量值基本相符,说明实验的准确性较高。
2、电池内阻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测量,电池额定电流为1A,电动势为2.33V,电池内阻为0.15Ω。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牛顿第三定律》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气球,其中一个在上课开始之前我把其放飞,看到气球飞出,学生一下就来了兴趣,接着我解释说这与我们国家的火箭升天有密切关系,其中蕴含了火箭飞天的原理,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到我国航天事业的伟大之处。
然后导出今天要讲的内容,牛顿第三定律。
让学生在接地气的案例中产生对物理的兴趣,产生物理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认识。
接着我又继续让一个学生与我击掌,我问:“我拍你你有什么感觉呢?”学生回答:“手有被拍打的感觉。
”而我接着说:“咦,我就不一样了,我手都被拍痛了。
我的手是施力物,为什么我还能感觉到拍痛的感觉呢?”学生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通过简单实验让学生会议起之前所学的力的概念,然后继续展示两个气球相互挤压的实验,继而说明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其本身也会受到一个力,并且气球可以很好的展示这个力的变化。
让学生来总结看到的现象,引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并且让其说出这两个力的特点之一为同时性,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
通过气球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来,所有学生也能轻松的总结出来,这时候表扬学生,让他们有一个成就感。
并且挤压气球也让学生亲自操作,有参与感更加对课堂内容有深刻记忆。
提出概念紧接着问,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例子呢?继而用PPT展示生活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接着为了继续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其他性质,提问:“那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力都有三要素,那么这里除了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以及同时变化的性质,作用力和反作用里还有其他性质吗,比如大小。
”这时候我从手中拿出一个鸡蛋,提问:“我用鸡蛋撞我们的讲台,会发生说明呢?”学生答:“鸡蛋会碎。
”我马上给他们展示了鸡蛋碎裂的过程,继续提问:“哎!我用鸡蛋撞上去,鸡蛋碎了,是不是说明鸡蛋受的力要小一些呢?”同学么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
我接着放出了之前运动会上老师们奋力拔河的情景,学生们一下就笑了起来,课堂氛围提了起来,画面上的老师正咬牙切除拉绳子。
高中物理学习中的案例分析与解析案例一:牛顿第一定律的阐述与应用案例分析:学生小明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存在一定困惑。
在课堂上,老师进行了一次引人入胜的实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定律。
实验中,老师在桌上放置了一本书,然后用力拉开桌子,书本始终保持静止。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结合理论知识,小明成功解开了困惑,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
解析: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即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
这个实验能够生动地展示这一定律。
实验中,桌子对书本施加了一个向上的力,而书本对桌子施加了一个等大反向的力,使得两个力相互抵消,书本始终保持静止。
这说明,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力为零,则物体将保持其初始状态。
这个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物理本质,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案例二:电路中的电阻与电流关系案例分析:学生小红在学习电路的时候存在一些疑惑。
老师在课堂上通过一个实际观察案例来解释电阻与电流之间的关系。
实验中,老师使用了两个不同电阻值的电阻器,并将它们分别连接在相同电压下。
结果发现,电阻值越大的电阻器通过的电流越小,而电阻值较小的电阻器通过的电流较大。
通过这个实验,小红对电阻与电流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
解析:根据欧姆定律,电流与电阻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即I=U/R,其中I表示电流,U表示电压,R表示电阻。
实验中,由于两个电阻器的电压相同,而电阻值不同,因此电流的大小与电阻的大小成反比关系。
较大的电阻值会对电流的通过产生更大的阻碍,因此通过它的电流相对较小。
小红通过这个案例深刻理解了电阻与电流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够从观察到的现象中推导出相关的物理规律。
案例三:光的全反射现象案例分析:学生小李在学习光的折射和反射时遇到了困惑。
老师通过一个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全反射现象。
实验中,老师使用一个光导纤维,并将它的一段置于水中,另一段伸出来。
当光线从光导纤维内部射出时,角度超过了临界角,就会发生全反射现象,光线会在光导纤维内部完全反射,而不会从水面透射出来。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_牛顿第一定律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2. 学会应用牛顿第一定律解决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内容牛顿第一定律三、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讲解的牛顿三定律,提问:当施加给一个物体的净作用力为零时,物体会出现什么情况?2. 学习1)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和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指出一个物体如果受到的外力为零(或合力为零),则它的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即静止物体将继续保持静止,运动物体将继续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直到有外力作用为止。
2)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理解牛顿第一定律。
请两个学生同时推两个相同重量的物体,在推动物体的过程中,突然推动者离开物体,观察物体在停下来之前的运动状况。
通过实验,学生将能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3)让学生解决一些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牛顿第一定律问题。
例如,为什么快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乘客会向前倾斜?为什么在公路上行驶的一辆卡车行驶一定时间后停下来,车货上的货物不会自动向前滑动?四、巩固请学生回答一些与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的选择题和应用题,以检查学生对该定律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五、拓展教师可带领学生观看有关牛顿第一定律的科普视频,加深学生对该定律的理解和印象。
六、总结教师可通过谈论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让学生总结和分析牛顿第一定律的特点和作用,加深学生对该定律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也可以与学生讨论一些可能会影响牛顿第一定律的因素,如空气阻力等,以此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定义和应用。
2.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等方式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互动教学、板书讲解、参观观察、实验演示。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回答问题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掌握情况。
2. 观察学生对实验的掌握情况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和思维能力。
3. 通过学生的表现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教学评价,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及时提示和纠正。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篇1】摩擦力教学案例分析【教材分析】摩擦力作为高中物理中**大的力中,对力的相关习题中的解释起很大作用。
【学情分析】同学们学习了弹力的相关知识,对于摩擦力抽象概念的理解可以更简单一些,【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摩擦力的定义,区分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2、掌握摩擦力的公式运算,掌握各符号的意义,学会判定摩擦力的方向。
3、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相关题目,能够解释生活中的摩擦力的减少和应用现象。
过程与方法用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感知分析,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培养学生的探究分析与思维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摩擦力相关知识的学习,明确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并根据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分析摩擦力在生活中利弊,增强对生活的观察力和良好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1、摩擦力概念的确立和静摩擦动摩擦的区分2、掌握摩擦力公式和摩擦力影响因素。
3、应用摩擦力的相关知识分析生活现象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摩擦力影响因素的确立和用摩擦力知识准确分析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并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激发同学们对实验现象的科学探索精神。
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考创新能力。
讲授法:高效率引导学生学习。
【学法指导】【教具准备】弹簧测力计、木板、木块、毛巾【课时安排】两个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在上课的时候我要带领大家做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匀速拉木块,此实验包括静动和在同种接触面下的控制变量,研究压力大小跟摩擦力大小之间的关系)同学们可以看到弹簧测力计有了示数,那么根据大家之前学到的二力平衡的知识可以知道,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弹簧测力计的拉力,那么在弹簧测力计产生拉力的相反方向会不会也受到一个力呢?师:对同学们回答的很对,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的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那么同学们想一下,这个力是哪产生的呢?师:摩擦力没错!摩擦力就是大家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第一篇:磁场与电荷运动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磁场对带电粒子的影响及其运动规律,包括随磁场方向运动、磁场力、毕奥-萨伐尔定律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描述磁场对带电粒子的影响及其运动规律。
2.理解磁场力的方向与大小,能够正确应用毕奥-萨伐尔定律求解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理解磁场力的方向与大小。
2.掌握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1.学生可能对磁场的概念和磁场力的方向不够清晰。
2.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应用可能较困难。
教学方法:1.板书法2.讲述法3.实验法教学过程:Step1: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对磁场与电荷运动的兴趣。
Step2:新课讲解1.引入磁场的概念,介绍磁场及其特点。
2.讲解磁场对带电粒子的影响及其运动规律。
3.介绍磁场力的方向与大小,引出毕奥-萨伐尔定律的概念。
4.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应用。
Step3:实验展示利用实验展示,让学生对磁场的概念和磁场力的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并对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应用有更直观的理解。
Step4:课堂练习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毕奥-萨伐尔定律的应用,加深对磁场力的认识。
Step5: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加深对磁场与电荷运动规律的理解。
第二篇:电磁感应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电磁感应的概念及其特点,包括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描述电磁感应的概念及其特点。
2.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3.理解楞次定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1.掌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
2.理解楞次定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可能较困难。
2.楞次定律的应用可能较抽象难懂。
教学方法:1.板书法2.讲述法3.实验法教学过程:Step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想日常生活中的电磁感应现象,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Step2:新课讲解1.介绍电磁感应的概念及其特点。
2.讲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概念及其应用,利用具体例子演示。
高中物理实例教学案例分析与改进引言:高中物理是一门基础性科学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面临着学生对物理概念理解困难、实验操作能力不足等问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两个具体的实例教学案例,探讨问题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一、实例一:折射定律的教学案例问题分析:在折射定律的教学中,学生容易忽视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关系,导致对定律的理解不透彻。
改进措施:1.引导学生观察现象,通过实验和观察获得知识:引导学生利用实验仪器观察并测量光线通过不同介质时的折射角,并引导他们发现入射角与折射角之间的关系。
2.鼓励学生进行思维激活:通过提出问题、展开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主动思考能力。
3.增加实践环节: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操作,亲自探究折射定律,从而提高他们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二、实例二:力的平衡与平行四边形法则的教学案例问题分析:在力的平衡与平行四边形法则的教学中,学生常常无法理解力的平衡条件和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具体应用。
改进措施:1.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趣味的例子和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对力的平衡和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兴趣。
2.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问题导向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力的平衡条件和平行四边形法则的应用场景。
3.配备实验设备:在实验室里设置合适的实验设备,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观察并感受力的平衡和平行四边形法则的作用。
三、案例分析的启示:通过以上两个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教学案例中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
首先是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的关键。
其次是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激活,通过提出问题、展开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主动思考能力。
最后,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通过引入趣味的例子和实际问题,可以增加学生对物理学习的主动性。
四、改进措施的延伸应用:除了以上提到的改进措施,我们还可以探索其他一些方法来提高高中物理实例教学的效果。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5篇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1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4.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5.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过程与方法1.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联系实际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方法.2.会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2.通过用物理量表示质点不同时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时间内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体验,领略物理方法的奥妙,体会科学的力量.3.养成良好的思考表述习惯和科学的价值观.4.从知识是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的思想中,培养同学们建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唯物主义观点.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2.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教学工具多媒体、板书教学过程一、时刻和时间间隔1.基本知识(1)时刻是指某一瞬间,时间间隔表示某一过程.(2)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用点来表示,时间用线段来表示.(3)在国际单位制中,表示时间和时刻的单位是秒,它的符号是s.2.思考判断(1)时刻和时间间隔都是时间,没有本质区别.(×)(2)飞机8点40分从上海起飞,10点05分降落到北京,分别指的是两个时间间隔.(×)(3)20__年10月25日23时33分在西昌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25日23时33分,指的是时刻.(√)探究交流时间的常用单位有哪些生活中、实验室中有哪些常用的计时仪器【提示】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秒,常用单位有分钟、小时,还有年、月、日等.生活中用各种钟表来计时,实验室和运动场上常用停表来测量时间,若要比较精确地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有时需要测量和记录很短的时间,学校的实验室中常用电磁打点计时器或电火花计时器来完成.二、路程和位移1.基本知识(1)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2)位移①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②定义: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③大小:初、末位置间有向线段的长度.④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2.思考判断(1)路程的大小一定大于位移的大小.(×)(2)物体运动时,路程相等,位移一定也相等.(×)(3)列车里程表中标出的北京到天津122km,指的是列车从北京到天津的路程.(√)探究交流一个人从北京去重庆,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飞机,还可以先乘火车到武汉,然后再乘轮船沿长江到重庆,如图所示,则他的运动轨迹、位置变动、走过的路程和他的位移是否相同【提示】他的运动轨迹不同,走过的路程不同;他的位置变动相同,位移相同.三、矢量和标量1.基本知识(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如位移、力等.(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如质量、时间、路程等.(3)运算法则两个标量的加减遵从算术加减法,而矢量则不同,后面将学习到.2.思考判断(1)负5m的位移比正3m的位移小.(×)(2)李强向东行进5m,张伟向北行进也5m,他们的位移不同.(√)(3)路程是标量,位移是矢量.(√)探究交流温度是标量还是矢量+2℃和-5℃哪一个温度高【提示】温度是标量,其正、负表示相对大小,所以+2℃比-5℃温度高.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2(一)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高三物理教师的教学案例分享与分析教学案例一:运动学习单元在高三物理教学中,运动学作为重要的学习单元,是学生掌握基本物理概念和解题方法的基础。
高三物理教师刘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了一种案例教学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解题能力。
案例分享:案例内容是关于一个汽车的运动问题。
刘老师先给学生提出问题:“一辆汽车在30秒内匀速行驶500米,求这辆汽车的速度是多少?”接着,刘老师让学生自己思考,并组织小组讨论,最后进行汇报和讨论。
分析:通过这个案例,刘老师引导学生发现运动学中的关键概念,如速度、距离和时间的关系。
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能够互相交流、思考,并且积极参与解题讨论。
这样的案例教学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锻炼他们的解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案例二:电磁学习单元电磁学是高中物理中相对抽象和难以理解的内容之一。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磁学的知识,高三物理教师王老师采用了一个案例教学来进行教学。
案例分享:案例内容是关于一个电磁铁的实验。
王老师通过实践操作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如何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制作一个简单的电磁铁。
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和分析,并从实验中总结出电磁感应的相关规律和原理。
分析:通过这个案例,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感受到电磁感应的现象,并且通过实践来理解电磁感应的原理。
这种案例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学案例三:力学学习单元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在高三物理教学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单元。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应用力学的知识,高三物理教师张老师采用了实践案例来进行教学。
案例分享:案例是关于一个斜面滑块的问题。
张老师在课堂上设置了一个斜面,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测量,探究斜面上滑坡物体的加速度与角度、摩擦系数等因素的关系,并运用物理知识进行推导和解题讨论。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测量,通过实践来发现物理现象和规律,并能够结合已学的物理知识进行推导和解题。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高中物理教学设计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核心素养(优秀10篇)高中物理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分解的含义。
并能够根据力的效果分解力2、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力的分解,会用力的分解的方法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利用身边材料自己制作实验器材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经历力的分解概念和规律的学习过程,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实验、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的作用。
2、通过经历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了解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在和谐美,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
3、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培养团队精神。
设计意图为什么要实施力的分解?如何依据力的作用效果实施分解?这既是本课节教学的内容,更是该课节教学的重心!很多交换四认为只要教会学生正交分解就可以了,而根据力的效果分解没有必要,所以觉得这一节根本不需要教。
其实本节内容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探究的材料。
本人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如下:受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的启发,按照伽利略探究的思路:“猜想――验证”,本节课主要通过学生的猜想――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出把一个理分解应该根据力的效果来分解。
同时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本节课通过自己挖掘生活中的很多材料,设计了一些很有趣而且效果非常好实验让学生动手做,亲身去体验和发现力的分解应该根据什么来分解。
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做实验并不是一定要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的条件完全可以自己去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做实验的兴趣。
教学流程一。
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实验】“四两拨千斤”(两位大力气男同学分别用双手拉住绳子两端,一位女生在绳子中间只用小手一拉就把两位男生拉动了)二。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都是“加速度”1.问题的产生去年国庆,我的第一届学生聚会,我是班主任,同时任教他们高一入门的物理课,被他们邀到现场,大家非常开心,由于是高中同学,不免要回忆高中时代的一些生活学习片断,一位医科大学毕业的学生顺手拿起桌上的一个苹果向空中抛去,然后用手接住,笑着对我说,老师,加速度多大旁边一大帮同学笑嘻嘻地抢着回答:●你是指抛上去还是落下来的过程一个女孩子,也是医科大学毕业的●上升加速度朝上,下降时加速度朝下;军事指挥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干脆利索地回答●上升过程速度都没增加,哪有加速度下降才有加速度吧;师范大学毕业的,不是学物理专业●最高点苹果都停下来了,肯定没有加速度;竟然是一个重点大学理工科毕业学生的回答●老师,我忘得一干二净了,全还给你了,白学了;一个女孩,后来学文科了2. 他们是这样学的,我是这样教的加速度的概念在高中物理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它贯穿高中物理始终,但过不了三五年,他们将这些东西抛到了九霄云外,抑或将加速度概念扭曲;也就是上面回答的那些根深蒂固的“加速度”答案;想想原来我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两种模式进行导入:第一种是列一个如下所示的表格作为新课的引入:然后设计问题: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哪一个速度改变量大2.哪一个所用时间长3.哪一个速度变化快学生讨论回答完毕,老师总结:单位时间内速度的改变量就叫加速度;然后转身在黑板上醒目地写上今天的主题:“速度变化的快慢 加速度”. 第二种是作速度-时间图像进行导入:作出两物体的v —t 图像,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同学们从图中找一找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学生:甲图中,物体的速度每5秒变化30m/s, 乙图中,物体的速度每5秒变化10m/s; 师:哪个物体的速度改变要快一些呢 学生:甲物体,因为甲的速度每秒才改变6m/s;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引入一个新概念——加速度,来描述速度改变的快慢.这两种方式估计是全中国千千万万的物理教师通常的教学方法,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快慢来引出“加速度”,最终迫不及待地给出定义:用来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是就叫加速度;然后说出加速度的矢量性,有正负之分,再进行交流与讨论,对公式进行巩固等等;对于加速度方向问题,更是弄得学生晕头转向;教材对加速度方向的描述为“加速度也有方向,在直线运动中,通常取物体初速度0v 的方向为正方向,当末速度0t v v ,加速度a 为正值,表明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0v 的方向相同,物体在加速;这句话我一直耿耿于怀,除了表述使你发晕之外,再找不到其它价值所在,何况还经不起推敲;为此,我建议取一个合理的中文名词取代“加速度”;物理教学案例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前言本课题是针对高二分班后物理科学生设计的,他们已学过相关的理论知识且具有一定的实验基础;课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和已有的实验基础,去设计实验方案,确定科学合理的实验步骤;2.能根据实验要求合理选择并安装实验器材,正确进行实验;3.通过实验认识测量的意义,理解误差并能深入对实验过程和实验误差分析;学习用图线法处理数据的规范和方法;二、过程和方法1.对实验课题展开讨论,提出各小组的实验方案;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完成实验操作过程;2.展示学生写出的完整实验报告,进行交流和评估;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激发实验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思;2.养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法指导本课题为实验专题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强调理论指导实践,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1.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了解重复性和可控制性是对物理实验的基本要求;实验方法要具有可控性、精确性、简便性;2.学会举一反三,激发创新潜能;“条条道路通罗马”,通过探究,理解实验方法、手段的多样性,树立学生创新意识;教学过程一、探讨测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的方法第1课时一开设物理实验专题研究课的意义1.物理实验的重要性物理实验在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中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总是先从实验事实出发,经过分析和归纳,上升为理论;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如果和新的实验事实发生了矛盾,就必须对原来的理论加以修改;这样, 物理学就获得了新的发展;2.物理实验课的主要特点为实践性理论学习模型多,如质点、点电荷等;实验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实际情况,得出的结论,要尽量符合实际;实践性还表现在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必须进行实际的操作,光说不练是不行的;有些同学认为只要把实验原理、仪器装置、方法都看明白了,不必动手测量和计算;或者只是粗测和计算一下就完成了实验;这样不能了解实验课的真谛;“一看就懂,一做就错”,对实验课的认识不重视,实验课的教学过于机械,基本上是应付;导致学生能力差,高考实验题得分很低;二、分小组展开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将测电源电动势的几种方法进行探讨,然后各小组确定自己的实验方法,写出实验原理;具体过程设计如下:教师拿出一个电池,提问:如何测它的电动势能不能用伏特表直接测量学生回答:不行;因为这样测的只是路端电压而不是电动势;学生: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Ir和伏安法测电阻的实践经验得知,这儿也可用伏安法;教师:此法可行,哪个小组愿用这种方法测量伏安法有几种接法画出电路图,写出实验原理和步骤,作误差分析;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比如,改一下条件,只给一个电流表,不给电压表,能否进行测量可见测量的电动势没有系统误差;内阻的系统误差为;当电流表内阻很小时,即时,实验中应选用较小的电流表;鉴于中学实验设备有限,与相差不会太大,而与相差则很大;因此选用内接法;1若用两定值电阻,单刀双掷开关;此方法类似于电流表法中的第一种情况;这儿不再重复;用一个电阻箱,如图3;系统误差源于伏特表内阻;误差定量的计算和分析比较繁,这里不作计算;要减少系统误差,应尽量选择内阻较大的伏特表; 教师:好;请你们用这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这里老师介绍一种新方法,共大家参考;如图4所示, 用电源输出功率求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负载电阻R上消耗的功率当即时,有极大值;测量几组U、R值,并求出相应的值;作曲线,找出曲线上最大值对应值即为;再由,求出电动势;外,由曲线还可看出电源输出功率和外负载的关系;二、学生分组实验第2课时学生拿到实验方案后,自选所需器材,分组完成实验;要求学生具体做好以下几点:①由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步骤;②完成实验操作;③自行设计表格并记录数据;④处理数据得出结论;⑤作简单的误差分析;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提建设性改进意见;每个小组课后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三、学生实验成果展示及点评第3课时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作讲解,教师点评;四、作业利用下表中所列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电路来测量电池的电动势E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能够正确分析和解答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等方面的问题;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物理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特点和规律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要素,体会实验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作用;2.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是电场知识的重要应用,注重分析判断带电粒子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掌握运用力的观点和能的观点求解带电粒子运动的思路和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一、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基本思路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难度比较大,能力要求高,所以要把握基本的规律;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基本思路:1.受力分析;2.运动轨迹和过程分析3.解题的依据1力的观点: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2能量的观点: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动能定理:能的转化与守恒规律;二、带电粒子在典型场中的运动形式;1.在点电荷电场中:2.匀强电场中:在点电荷电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形式可能有那些并举例说明;在匀强电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形式可能有哪些并举例说明;三、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判断与分析1教学实录.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直线运动学生回答问题,在老师的启发下,确定运动性质;思考:带电粒子-q的初速度v0恰与电场线QP方向相反,情况怎样若初速度v0恰与电场线QP方向垂直,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解析:带电粒子-q受力有什么特点方向与初速度v0的方向的关系怎么样由库仑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确定;四、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方法1.运用牛顿定律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五、带电质点在电场中的运动由于带电质点的重力不能忽略,因此带电质点在重力和电场力的作用下运动,重力和电场力的合力使带电质点产生加速度;合力的作用效果在位移上的积累使带电物体的动能发生变化;合力在时间上的积累使带电物体的动量发生变化;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或动能定理分析解决带电物体在重力场和电场中运动问题;六、带电粒子在交变电场中的运动电容器电容一、知识与技能1.列举实例,指出常用电容器,写出其符号;2.复述什么叫电容器,叙述电容器的作用、构造,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及电容器充、放电时能量的转化;3.识别电容器电容的定义式,电容器击穿电压和额定电压的概念;4.观察、识别不同种类的电容器,并能顺利拆卸电容器;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方法研究———实验操作等一系列探索过程,使学生掌握解决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2.通过问题小组和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在一种和谐、合作和融洽的氛围中领悟科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注意观察演示实验,注意观察识别电容器,接受通过观察实物来研究问题的方法;2.激发学生对电容器的兴趣;3.愿意对教师与同学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物理教学案例----------气体的能量教学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和评估;体验成功的乐趣,深化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的理念;课前准备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信息窗"马徳堡半球实验";分实验小组,自筹实验器材,教师准备一些备用器材,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给予适当点拨;教学过程引入:我首先演示"喷泉"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吸气时,水会喷上去,为什么要想知道其中奥秘,就让我们自己动手做一做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吧;学生甲组:先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再用手按住并倒放过来;大家注意观察,放手后,纸片掉了下来;学生哄堂大笑然后,装满水仍用硬纸片盖住玻璃杯口,用手按住并倒置过来;大家注意观察,放手后,纸片没有掉下来;学生惊讶我问:纸片为什么能托住一杯水,而托不住一杯空气呢学生答:玻璃杯装满水,排出了空气,硬纸片在下方大气压强作用下没有掉下;我问: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学生乙答:当吸盘轻合在一起时,里面仍有空气,外面也有空气,内外都有大气压,作用相互抵消;当吸盘挤在一起时,里面空气被挤出,吸盘在外面的大气压的作用下就紧紧地吸在一起了;我问:这个实验与哪个著名的实验相似众生齐答:与"马德堡半球实验"相似;难怪,马德堡市民都承认大气压强的存在;我问:为了让学生直观确信大气压是相当大的,我拿了一只吸盘紧紧地压在黑板上选在非常光滑的地方;然后,将一个同学的书包挂在吸盘钩上,吸盘稳稳地"提"着它;学生领悟到:难怪大气压叫做"大"气压呢;其余小组的同学继续展示你们的实验,让每个同学一饱眼福;学生丙组:取一玻璃瓶,将剥了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没能落入瓶内;然后学生答:生鸡蛋蛋壳粗糙与瓶口接触有小孔,空气容易从小孔进入瓶中;另外,蛋壳易碎;熟鸡蛋表面表面光滑,能与瓶口紧密接触,且摩擦小,易形变,大气压容易将其压入瓶中;学生们带着问题思考,真正领悟了其中的奥妙,并感想其中蕴涵着许多的学问;学生问:奇怪地为什么两次不一样我问:很多学生不知其因,故点拨一下罐内的水沸腾时会产生什么现象学生答:大量水蒸汽;我问;水蒸汽遇冷会怎样变化学生答:会液化成水;让我们回到刚才演示的"喷泉"实验;吸气时,水为什么会喷上去呢有谁能回答这个问题最后,我启发学生总结一下,通过实验,我们应该承认我们的周围存在着大气压强;接着,我又提出问题:大气压强究竟有多大我们能否测出大气压强许多学生说当然能测出大气压强;于是,我们就给学生介绍了托里拆利实验的测量过程;并说因水银有毒,就不必重复演示一遍了,请大家相信这个事实;课后,大家能否设计一个测量大气压的实验;现在人们已制造出几种气压计,测量大气压已方便多了;天体运动--------教学案例知识目标了解行星、恒星和星系等概念,知道宇宙的几个主要天体层次;能力目标通过万有引力定律在这些星系中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地球、太阳系、银河系等的运行;情感目标了解宇宙大爆炸理论是解释宇宙起源的一种学说,引导学生去探索神秘的宇宙.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应用万有引力定律,教学难点:天文学知识教学过程:问题:教师用计算机展示图片:1、围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星是什么星谁提供的向心力回答:是地球的卫星,是地球与卫星间的万有引力提供的.2、请学生解决下列问题:典型例题1:在研究宇宙发展演变的理论中,有一种学说叫做“宇宙膨胀说”,这种学说认为万有引力恒量G在缓慢地减小.根据这一理论,在很久很久以前,太阳系中地球的公转情况与现在相比:A、公转半径变大B、公转周期变小C、公转速率变大D、公转角速度变大解:根据“宇宙膨胀说”,宇宙是由一个大爆炸的火球开始形成的,大爆炸后各星球即以不同的速度向外运动,这种学说认为地球离太阳的距离逐渐增加,即公转半径逐渐增大,A答案错误.又因为地球以太阳为中心作匀速圆周运动,由牛顿第二定律得:解得:当减小时,增加时,公转速度逐渐减小.由公式又知T逐渐增加,故正确答案为B、C.典型例题2:天文学家根据天文观察宣布了下列研究成果:银河系中心可能存在一个大黑洞,距黑洞60亿千米的星体以2000km/s的速度绕其旋转;接近黑洞的所有物质,即使速度等于光速也被黑洞吸入.求:1、“黑洞”的质量.2、试计算黑洞的最大半径.解:1、由万有引力定律得:解得:=3.6×1035kg牛顿第一定律知识目标1伽利略理想实验;2惯性概念;3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4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5能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惯性现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习科学的实验方法.情感目标对任何现象的发生不能够想当然,要有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分两块内容介绍的,先是介绍了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发展历史,并着重讲述了伽俐略的理想实验及其重要的实验思想.然后引入了牛顿第一定律,引入了惯性概念,并由此分析出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教法建议1、本节所述内容在初中课本上已涉及到,初中课本中用到的标题是惯性定律,所以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2、适当介绍一些学史的知识,让学生意识到:一个规律的发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或者是一开始的认识就是对的,而是需要人类不断探索才能形成的,它们的学习也是这样.3、重点讲述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思想,让学生学会一种科学思维方法.4、通过对大量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真正理解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教学重点: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理解;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教学难点:对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理解.一、历史的回顾1、人类对力和运动关系的最初认识及亚里士多德其人.见扩展资料2、伽利略理想实验:1动画模拟该实验,并指出不能够真正试验的原因.或做课本所讲的气垫导轨实验有视频资料,并指出为什么只是近似验证.由实验结果推出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矛盾的焦点蚀是试实验条件的不同.2分析伽利略理想实验:它是一个理想化的过程,但并不是凭空想象的来的,而在抽象思维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一种科学推理,理想化实验是物理学中重要的研究方法.3介绍伽利略.二、牛顿第一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2、惯性:物体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3、注意:通过实例分析1惯性与惯性定律不同.2惯性是物体的固有性质,任何时候物体都具有惯性,这与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无关.3力和运动的关系:力不是维持物体速度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速度的原因.4、实例参考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分析刹车时人往前倾;启动时人往后仰.做小实验:惯性实验器演示惯性现象,并分析.让学生举例分析,并指出哪些惯性现象有利,哪些惯性现象有害.速度和时间的关系知识目标1、初步理解速度—时间图像.2、理解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力目标进一步训练用图像法表示物理规律的能力.情感目标渗透从简单问题入手及理想化的思维方法.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加速度概念及匀变速运动规律的重要前提.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速度—时间图像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教材的编排自然顺畅,便于学生接受,先给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再根据具体的实例汽车做匀加速运动,进一步突出了“图像通常是根据实验测定的数据作出的”这一重要观点,并很自然地给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最后,阐述了从简单情况入手,及理想化的处理方法,即有些变速运动通常可近似看作匀变速运动来处理.教法建议对速度——时间图像的学习,要给出物体实际运动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建立图像,体会建立图像的一般步骤,并与位移图像进行对比.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的学习,也要通过分析具体的实例,认真体会“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的特点,教师也可以给出速度变化相同,但是所用时间不等的例子,或时间相同,速度变化不等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速度——时间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教学难点:对图像的处理.主要设计:1、展示课件:教材图2—15的动态效果配合两个做匀速运动的物体体会速度——时间图像的建立过程.2、提问:如何从速度——时间图像中求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3、上述两个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是怎样的让同学自己画出,并和速度——时间图像进行对比4、展示课件图2—17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加速运动的汽车运行情况显示速度计引导同学:采集实验数据,建立坐标系,描点做图.5、展示课件图2—18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减速运动的汽车引导同学:画出它的速度——时间图像.6、提问:上述两个汽车运动过程有什么特点引导同学发现“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改变相等”的特点.7、举例:①速度改变相等,所用时间不等的情况.②经过相同时间,速度改变不相等的情况.8、小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减速直线运动探究活动请你坐上某路公共汽车假设汽车在一条直线上行驶观察汽车的速度表和自己的手表,采集数据,即记录汽车在不同时刻的速度,之后把你采集的数据用速度——时间图像表示出来,并将你的结果讲给周围人听;物理教学案例。
高中物理教学案例:都是“加速度”1.问题的产生去年国庆,我的第一届学生聚会,我是班主任,同时任教他们高一入门的物理课,被他们邀到现场,大家非常开心,由于是高中同学,不免要回忆高中时代的一些生活学习片断,一位医科大学毕业的学生顺手拿起桌上的一个苹果向空中抛去,然后用手接住,笑着对我说,老师,加速度多大?旁边一大帮同学笑嘻嘻地抢着回答:●你是指抛上去还是落下来的过程?(一个女孩子,也是医科大学毕业的)●上升加速度朝上,下降时加速度朝下。
(军事指挥院校的本科毕业生干脆利索地回答)●上升过程速度都没增加,哪有加速度?下降才有加速度吧。
(师大学毕业的,不是学物理专业)●最高点苹果都停下来了,肯定没有加速度。
(竟然是一个重点大学理工科毕业学生的回答)●老师,我忘得一干二净了,全还给你了,白学了。
(一个女孩,后来学文科了)2. 他们是这样学的,我是这样教的加速度的概念在高中物理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它贯穿高中物理始终,但过不了三五年,他们将这些东西抛到了九霄云外,抑或将加速度概念扭曲。
也就是上面回答的那些根深蒂固的“加速度”答案。
想想原来我的教学方法,基本上都是两种模式进行导入:第一种是列一个如下所示的表格作为新课的引入:然后设计问题: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1.哪一个速度改变量大?2.哪一个所用时间长?3.哪一个速度变化快?学生讨论回答完毕,老师总结:单位时间速度的改变量就叫加速度。
然后转身在黑板上醒目地写上今天的主题:“速度变化的快慢 加速度”. 第二种是作速度-时间图像进行导入:作出两物体的v —t 图像,都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同学们从图中找一找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学生:甲图中,物体的速度每5秒变化30m/s , 乙图中,物体的速度每5秒变化10m/s 。
师:哪个物体的速度改变要快一些呢?学生:甲物体,因为甲的速度每秒才改变6m/s 。
师:对,今天我们就来引入一个新概念——加速度,来描述速度改变的快慢.这两种方式估计是全中国千千万万的物理教师通常的教学方法,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的速度、速度的变化、速度的变化快慢来引出“加速度”,最终迫不及待地给出定义:用来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是就叫加速度。
然后说出加速度的矢量性,有正负之分,再进行交流与讨论,对公式进行巩固等等。
对于加速度方向问题,更是弄得学生晕头转向。
教材对加速度方向的描述为“加速度也有方向,在直线运动中,通常取物体初速度0v 的方向为正方向,当末速度0t v v ,加速度a 为正值,表明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0v 的方向相同,物体在加速;这句话我一直耿耿于怀,除了表述使你发晕之外,再找不到其它价值所在,何况还经不起推敲。
为此,我建议取一个合理的中文名词取代“加速度”。
物理教学案例测电源电动势和电阻前言本课题是针对高二分班后物理科学生设计的,他们已学过相关的理论知识且具有一定的实验基础。
课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和已有的实验基础,去设计实验方案,确定科学合理的实验步骤;2.能根据实验要求合理选择并安装实验器材,正确进行实验;3.通过实验认识测量的意义,理解误差并能深入对实验过程和实验误差分析。
学习用图线法处理数据的规和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1.对实验课题展开讨论,提出各小组的实验方案;分组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完成实验操作过程;2.展示学生写出的完整实验报告,进行交流和评估。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素养,激发实验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思;2.养成交流与合作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法指导本课题为实验专题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强调理论指导实践,着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1.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了解重复性和可控制性是对物理实验的基本要求。
实验方法要具有可控性、精确性、简便性。
2.学会举一反三,激发创新潜能。
“条条道路通罗马”,通过探究,理解实验方法、手段的多样性,树立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一、探讨测电源电动势和电阻的方法(第1课时)(一)开设物理实验专题研究课的意义1.物理实验的重要性物理实验在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中一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总是先从实验事实出发,经过分析和归纳,上升为理论。
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接受实践的检验。
如果和新的实验事实发生了矛盾,就必须对原来的理论加以修改。
这样,物理学就获得了新的发展。
2.物理实验课的主要特点为实践性理论学习模型多,如质点、点电荷等。
实验时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实际情况,得出的结论,要尽量符合实际。
实践性还表现在对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必须进行实际的操作,光说不练是不行的。
有些同学认为只要把实验原理、仪器装置、方法都看明白了,不必动手测量和计算。
或者只是粗测和计算一下就完成了实验。
这样不能了解实验课的真谛。
“一看就懂,一做就错”,对实验课的认识不重视,实验课的教学过于机械,基本上是应付。
导致学生能力差,高考实验题得分很低。
(二)、分小组展开讨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将测电源电动势的几种方法进行探讨,然后各小组确定自己的实验方法,写出实验原理。
具体过程设计如下:教师拿出一个电池,提问:如何测它的电动势?能不能用伏特表直接测量?学生回答:不行。
因为这样测的只是路端电压而不是电动势。
学生: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Ir和伏安法测电阻的实践经验得知,这儿也可用伏安法。
教师:此法可行,哪个小组愿用这种方法测量?伏安法有几种接法?画出电路图,写出实验原理和步骤,作误差分析。
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比如,改一下条件,只给一个电流表,不给电压表,能否进行测量?可见测量的电动势没有系统误差。
阻的系统误差为。
当电流表阻很小时,即时,实验中应选用较小的电流表。
鉴于中学实验设备有限,与相差不会太大,而与相差则很大。
因此选用接法。
(1)若用两定值电阻,单刀双掷开关。
此方法类似于电流表法中的第一种情况。
这儿不再重复。
用一个电阻箱,如图3。
系统误差源于伏特表阻。
误差定量的计算和分析比较繁,这里不作计算。
要减少系统误差,应尽量选择阻较大的伏特表。
教师:好。
请你们用这种方法。
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呢?这里老师介绍一种新方法,共大家参考。
如图4所示,用电源输出功率求电源电动势和电阻。
负载电阻R上消耗的功率当即时,有极大值。
测量几组U、R值,并求出相应的值。
作曲线,找出曲线上最大值对应值即为。
再由,求出电动势。
外,由曲线还可看出电源输出功率和外负载的关系。
二、学生分组实验(第2课时)学生拿到实验方案后,自选所需器材,分组完成实验。
要求学生具体做好以下几点:①由实验原理设计实验步骤。
②完成实验操作。
③自行设计表格并记录数据。
④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⑤作简单的误差分析。
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提建设性改进意见。
每个小组课后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
三、学生实验成果展示及点评(第3课时)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作讲解,教师点评。
四、作业利用下表中所列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电路来测量电池的电动势E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能够正确分析和解答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和偏转等方面的问题。
2.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物理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特点和规律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要素,体会实验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作用。
2.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是电场知识的重要应用,注重分析判断带电粒子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掌握运用力的观点和能的观点求解带电粒子运动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一、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基本思路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难度比较大,能力要求高,所以要把握基本的规律。
解决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基本思路:1.受力分析。
2.运动轨迹和过程分析3.解题的依据(1)力的观点: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
(2)能量的观点: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动能定理:能的转化与守恒规律。
二、带电粒子在典型场中的运动形式。
1.在点电荷电场中:2.匀强电场中:在点电荷电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形式可能有那些?并举例说明。
在匀强电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形式可能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三、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判断与分析1教学实录.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直线运动学生回答问题,在老师的启发下,确定运动性质。
思考:带电粒子-q的初速度v0恰与电场线QP方向相反,情况怎样?若初速度v0恰与电场线QP方向垂直,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解析:带电粒子-q受力有什么特点?方向与初速度v0的方向的关系怎么样?由库仑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确定。
四、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方法1.运用牛顿定律研究带电粒子在电场中运动五、带电质点在电场中的运动由于带电质点的重力不能忽略,因此带电质点在重力和电场力的作用下运动,重力和电场力的合力使带电质点产生加速度;合力的作用效果在位移上的积累使带电物体的动能发生变化;合力在时间上的积累使带电物体的动量发生变化。
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理或动能定理分析解决带电物体在重力场和电场中运动问题。
六、带电粒子在交变电场中的运动电容器电容一、知识与技能1.列举实例,指出常用电容器,写出其符号;2.复述什么叫电容器,叙述电容器的作用、构造,电容器的充、放电现象及电容器充、放电时能量的转化;3.识别电容器电容的定义式,电容器击穿电压和额定电压的概念;4.观察、识别不同种类的电容器,并能顺利拆卸电容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方法研究———实验操作等一系列探索过程,使学生掌握解决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能力;2.通过问题小组和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在一种和谐、合作和融洽的氛围中领悟科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注意观察演示实验,注意观察识别电容器,接受通过观察实物来研究问题的方法;2.激发学生对电容器的兴趣;3.愿意对教师与同学的观点发表自己的意见。
物理教学案例----------《气体的能量》教学目标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会合作,交流和评估。
体验成功的乐趣,深化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的理念。
课前准备让学生阅读课本上的信息窗"马徳堡半球实验"。
分实验小组,自筹实验器材,教师准备一些备用器材,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给予适当点拨。
教学过程引入:我首先演示"喷泉"实验,让学生观察现象:吸气时,水会喷上去,为什么?要想知道其中奥秘,就让我们自己动手做一做大气压存在的实验吧。
学生甲组:先将硬纸片平放在平口玻璃杯口,再用手按住并倒放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