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23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14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3.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5.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重难点:1.感悟诗中描写的景色,想象美好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预习:1.自学生字,读熟三首诗。
2.借助注释试讲诗意,画出有疑问的地方。
3.搜集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课时:2-3节第一节教学目标:掌握生字词,读熟三首诗,理解大意。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假期里,很多同学都出去旅游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丽风光一定在你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你能用简要的话语介绍你所看到的名山大川吗?今天,我们还要从三首古诗中感受一下古代大诗人笔下的山山水水是什么样的。
二、读课题,指名读三首古诗。
(检查通过预习对课文熟悉的情况)三、指名认读生字,提示应注意的地方。
亭庭--指导读准后鼻音谙--暗:区别音、形、意四、分组学习1.读熟三首诗2.借助注释在组内试讲每首诗大意。
3.交流预习中的疑问,组内解疑。
五、班内交流汇报小组学习情况。
六、作业:1.抄写生字。
2.读、背三首诗。
第二、三节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进一步感受每首诗所表现的美好意境及表达方法,背诵、默写。
教学过程:一、吟诵、理解〈独坐敬亭山〉1.议:诗中除了敬亭山还提到哪些事物,分别是什么样的?鸟:多、高飞无影云:少(孤)慢慢飘走(闲)--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2.在诗人笔下,万物似乎都与人相通,是有感情的,请你从诗中找出这样的词句。
23 古诗词三首一:学习目标1:认识7 个生字,会写8 个生字。
2: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得朗诵、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经过朗诵、解读、悟读课文,认识内容,领会课文描绘的光景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农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1:认真察看插图,谈谈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2:认真读读题目,谈谈你从题目上认识到了什么?(题目点了然时间和地址)3:你还想认识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色?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4:如何才能读懂这首诗?如何才能读好这首诗?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1:自由朗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2: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3:默读古诗,思虑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4:小组沟通。
5:全班沟通,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诵的节奏,特别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繁荣昌盛的情景,后两句要读出忙碌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2:指名朗诵,师生共赏。
3:感情朗诵,领会诗情。
四: 背诵,累积语言。
五:指引自学《四时田园杂兴》1:先用学习《农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2:小组内沟通,教师知道点拨。
3:全班沟通自学成就。
4:收集描绘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一、创建情境,理解课题:1 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觉到什么?2 你们认识词吗?试着说一说。
3 简介词的内容。
4 简介作者背景: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以后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
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一、衬着氛围,理解词义:1 配乐朗诵,创造氛围。
2 自由朗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3 指名朗诵,师生正音。
4 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碰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23古诗词三首1.会认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借助说明、插图等资源,自主学习,发挥想象,理解诗意。
4.领会诗词的内容,使学生从中感觉到乡村田园风光的漂亮,感遇到劳动生活的紧张忙碌,培育对劳感人民的热爱之情。
依据诗所描述的光景,指引学生,想象画面,感觉田园生活及其情味。
依据诗所描述的光景,指引学生,想象画面,感觉田园生活极其乐趣。
小山村的图片、子规喊声录音、挂图。
多媒体课件。
三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今日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诗人,翁卷,他出生于漂亮的江南水乡温州。
每当人们提到他,就会想到这首诗。
(出示课题及内容)二、初读1认读生字,学记生字。
2借助课文说明或查词典,把这首诗读正确,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三、学习《乡村四月》,领会画面美1老师范读,轻重缓急得体,抑扬顿挫分明。
2指名学生试读,老师相机指导。
3指学生理解句,领会感情。
▲“ 遍山原白川,子声里雨如烟。
”(1)透“ 遍山原” 四个字,你忧如看到什么了?(山岭和旷野都了。
)(2)从哪儿感觉到了画一般的美?(白川)① 着句,你看到了什么?②(出示画面)你能把它出来?(⋯⋯)(3)四月的村有更美的呢,听,那空中来什么啼叫的声音?(子声声)知道子是怎么叫的?好,我一同来倾听子的歌声。
(4)你是怎理解两句的?(春季,山陵和旷野遍及色,到都是已翻耕好的水田,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呈一片片白色。
杜声声啼,仿佛在敦促人快点干活,春雨漾漾如烟似。
)▲“ 村四月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 (1)“了”是什么意思?(束)(2)理解两句并领会感情。
(村的四月,民是特别忙碌的,干活是特别辛苦的,但他却很勤,作者在首中正是要美村四月里民勤耕种,任任怨的精神)4指朗、背。
四、明确文主第 2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赏识,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感人民的赞叹。
2看到了这么美的画面,听到了这么动听的声音,让我们再来读这首诗,读着读着,你感觉这是一个如何的乡村四月呢?3多么艳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幸福的农家生活,美美地读读这首诗,用你的朗诵带我们走进这如诗如画的乡村四月。
《 23 古诗词三首》导学案设计人:张华年级:四学习目标:1、认识 7 个生字,会写 8 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二、合作探究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以图导题,理解题意2、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明了时间和地点)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三、拓展延伸品读描写田园生活的诗四、课堂检测成长资源49页第四题2、3小题。
《渔歌子》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 7 个生字,会写 8 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得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重难点:通过朗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得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知识链接:简介作者背景:张志和:在朝廷作国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 。
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测:二、合作探究1、渲染气氛,理解词义: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读自悟、理解词义。
3、感情朗读,感悟意境.4、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三、积累语言,拓展延伸:1 、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 、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四、课堂检测默写两首古诗。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古诗词三首教案和板书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背诵《江南春》、《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三首古诗。
1.2理解三首古诗的大意,感悟诗人情感。
1.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理解古诗内容。
2.2学会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对古诗词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1背诵三首古诗。
1.2理解古诗的大意。
1.3学会生字词。
2.难点:2.1感悟诗人情感。
2.2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简要介绍三首古诗的背景及诗人。
1.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学习《江南春》2.1学生自主朗读,感知诗歌节奏。
2.2教师解析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2.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学习《静夜思》3.1学生自主朗读,感知诗歌节奏。
3.2教师解析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4.学习《望庐山瀑布》4.1学生自主朗读,感知诗歌节奏。
4.2教师解析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4.3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5.拓展延伸5.1学生自主选择一首古诗,进行仿写。
5.2学生展示作品,教师进行点评。
6.2学生分享学习感悟,教师给予鼓励。
四、板书设计1.《江南春》生字词:楼、柳、花、水、风诗意:江南春色美,楼前柳绿花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2.《静夜思》生字词:床、疑、霜、白、明诗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望庐山瀑布》生字词:望、庐山、瀑布、飞、直诗意: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三首古诗,让学生感受到了古诗词的魅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1.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
能正确读写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1.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2.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感。
教学难点:1.理解诗句句意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一、导入: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二、学习课文(1)出示小黑板,全班齐读古诗正音(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3)解诗题,知作者1.独: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抓字眼,明诗意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①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②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③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
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2)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
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22古三首1.会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背古,并能默写。
3.借助注、插等源,自主学,想象,理解意。
4.领会的内容,使学生从中感觉到村田园光的美,感觉到生活的忙碌,培育人民的之情。
依据所描的光景,引学生,想象画面,感觉田园生活及其情味。
依据所描的光景,引学生,想象画面,感觉田园生活极其趣。
小山村的片、子喊声音、挂。
多媒体件。
三第一一、入今日我再来一位人,翁卷,他出生于美的江南水温州。
每当人提到他,就会想到首。
(出示及内容)二、初1生字,学生字。
2借助文注或词典,把首正确,初步理解古内容。
三、学《村四月》,领会画面美1老范,重急得体,抑挫分明。
2指名学生,老相机指。
3指学生理解句,领会感情。
▲“ 遍山原白川,子声里雨如烟。
”(1)透“ 遍山原” 四个字,你忧如看到什么了?(山岭和旷野都了。
)(2)从哪儿感觉到了画一般的美?(白川)① 着句,你看到了什么?②(出示画面)你能把它出来?(⋯⋯)(3)四月的村有更美的呢,听,那空中来什么啼叫的声音?(子声声)知道子规是怎么叫的吗?好,让我们一同来倾听子规的歌声。
(4)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诗的?(春季,山陵和旷野遍及绿色,各处都是已翻耕好的水田,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表现一片片白色。
杜鹃声声啼鸣,仿佛在敦促人们快点干农活,春雨漾漾如烟似雾。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1)“了”是什么意思?(结束)(2)理解这两句诗并领会感情。
(乡村的四月,农民是特别忙碌的,干农活是特别辛苦的,但他们却很勤奋,作者在这首诗中正是要赞叹乡村四月里农民勤奋耕种,不辞辛苦的精神)4指导朗诵、背诵。
四、明确课文主题1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人,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赏识,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感人民的赞叹。
2看到了这么美的画面,听到了这么动听的声音,让我们再来读这首诗,读着读着,你感觉这是一个如何的乡村四月呢?3多么艳丽的田园风光,多么幸福的农家生活,美美地读读这首诗,用你的朗诵带我们走进这如诗如画的乡村四月。
23、古诗词三首【学习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正确读写“蚕桑、耘田、箬笠”等词语。
【学习重点】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
【学习难点】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媒体运用]1.硬件媒体:计算机投影仪2.软件媒体:文字画面[教学时间]30分钟[教学过程预设]一、唤起生活的记忆。
1.背诵节气歌,寻找生活的记忆。
二、学习《乡村四月》(一)学习生字词。
1.单音字注音、组词2.多音字注音、组词。
3.词语解释(二)学习诗歌1.自由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一会儿把想象到的景象和大家交流。
2.这首诗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节劳动人民紧张繁忙劳作的情景,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
3.出示诗配画,边读边想象。
4.理解诗句三、学习《四时田园杂兴》1.介绍作家2.单音字注音、组词3.多音字注音、组词4.注释5.朗读古诗,整体感知。
6. 理解诗句7.齐读古诗,感受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和农村儿童的天真、勤劳、可爱。
四、学习《渔歌子》。
1.介绍作家2.单音字注音、组词3.多义词解释4.注释5.同学们,再来读读这首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可以与同桌交流讨论。
6.理解诗句7.你从“白鹭”、“桃花”、“青箬笠”、“绿蓑衣”这些描写颜色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8.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为什么不想回家?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9.感情朗读[课后练习]1.背诵这节课学的三首古诗词。
2.积累其他的田园风光诗词。
3.任选本课诗词中的一首作诗意画,看谁画得好。
[板书设计]《乡村四月》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
《渔歌子》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和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
23古诗词三首知识技能目标1、会认“蚕”字,会写“蚕”“桑”两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诵、熟练地背诵诗歌,并能准确无误地默写。
3、能领会诗的意思,并能说出一、二句诗的大意。
4、积累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谈话导入)二、阅读诗歌1、学生在小组内自读。
2、在班上交流,让个别学生在班上朗读,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同时让学生说说读了本诗的收获。
3、教师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三、指导学生领会诗的意思1、学生自读诗歌,并借助字典、词典理解诗歌的意思。
2、让一些学生说出自己对诗歌意思的理解。
3、教师指导学生领会诗的大意。
4、激发学生对勤劳的乡村人民的热爱。
同学们,乡村的人民这样勤劳,你们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情呢?四、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并熟练地背诵。
考试中答题策略和几个答题窍门对于中学生来说,最终都要参加升学考试,而考试的遗憾莫过于实有的水平未能充分发挥出来,致使十几年的辛劳毁于两小时的“经验”不足。
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考的都是心理素质和考试技术的较量。
当一个考生进入封闭考场之后,他的知识和能力就是一个常数,而如何将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阅卷得分点,这就取决于稳定的心态和答题的技术了。
答题得分到底有什么技巧,这也许是所有中学生们关心的问题。
关于这一点,也许中考状元们能给我们答案。
经过中考实战,中考状元们都展现出他们本身所具有的良好心态、踏实的知识基础和应试技巧。
下面是他们在备考应试阶段总结出的“四先四后”应试技巧。
1.先易后难顾名思义,就是在做题的时候,先做那些简单的题目,然后再做困难的题目,先做A类题,再攻B类题。
当然,容易和困难是因人而异的,“难者不会,会者不难”,虽然试卷本身的编排已经在原则上考虑到从易到难,但这仅仅是命题组的主观认识,而且数学试卷常常被设计为“两个从易到难的三个小高潮”(三类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从易到难;每类题型本身又从易到难),就是说,选择题的难题完全可能比填空题的易题困难,而解答题的易题又完全可能比选择、填空的难题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