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题中易混易错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素材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1
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表现及影响1.形成过程(1)初步形成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确立。
(2)最终形成1947年美国开始全面实施“冷战”政策,美苏同盟关系彻底破裂。
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2.表现(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情报局”的对立。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对立。
(3)军事上“北约”与“华约”的对立。
3.影响(1)消极影响①美苏两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日益演变成为美苏两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
两强相争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长期不得安宁。
②导致国际关系不断恶化。
美苏冷战促使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并造成德国、朝鲜的分裂,形成西欧依赖美国、东欧依靠苏联的局面,不利于国际经济的良性发展。
(2)积极影响①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谁都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对方的经验教训,并通过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为摆脱美苏的控制,一些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共体、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开始形成。
④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争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开始崛起。
二、两极格局的瓦解1.东欧剧变(1)原因①沿袭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长期受制于苏联;②东欧各国的改革成效不大,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③受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影响;④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2)概况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动荡不安,各国政权纷纷易手。
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实现了统一。
(3)实质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
2.苏联解体(1)原因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民主社会主义”);②长期以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专题十五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时空坐标■知识线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处于“冷战”阴影之中。
随着世界各种力量的不断较量、分化和组合,世界格局呈现出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线索一:两极格局的形成二战后初期(20世纪四五十年代),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
线索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欧共体和日本经济的发展、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和中国的振兴,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线索三:多极化趋势的加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欧洲进一步走向联合,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中国国力迅速增强,俄罗斯国力得到恢复,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世界形势呈现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必备知识§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1.规划:二战后期,美苏首脑通过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定了以美苏为主导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即雅尔塔体系。
它勾画出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2.评价(1)雅尔塔体系体现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共同维护战后和平的精神,但是具有明显的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
(2)雅尔塔体系结束了欧洲国家作为世界中心的国际格局,为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战后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决定了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命运与方向。
二、美苏“冷战”1.背景(1)基础框架:雅尔塔体系以美、苏为主导,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主要原因:世界主要国家实力的变化。
①西欧和日本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②苏联实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增大。
(3)根本原因: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日益加剧。
新高考历史易混易错点12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错因归纳: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不同阶段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掌握不准确。
释疑解惑真题突破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4)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
这反映出( )A.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 B.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C.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 D.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答案】B【解析】“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属于意识形态的歧视,与国际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相关,故选B项;“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种结果不是权利制衡的结果,排除A项;“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这不是一种正常的国家精神,排除C项;“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与国家干预的理念是相违背的,排除D项。
2.(2019·北京高考·23)日本自196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
同年,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
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
这说明( )A.“一超多强”的世界格局已形成 B.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C.日本难以摆脱美国的经济控制 D.美国开始建立世界经济霸权【答案】C【解析】由材料“美国指责日本对美进行钢铁倾销,日本遂减少对美出口。
1968年美国迫使日本签署协定,日本再次大幅减少对美钢铁出口”可知日本作为最大的钢铁出口国,其对外贸易受到美国的干涉和控制,故选C项;世界格局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是新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日本经济发展受到美国的影响而非世界经济一体化,排除B项;二战后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世界经济霸权,排除D 项。
专题整合专题线索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1)两极格局形成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从一国进展到多国,世界政治由战后初期美苏合作转向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对峙、“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全面对抗,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
(2)美苏争霸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期,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显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由于苏联推行霸权政策,社会主义阵营到20世纪60年代解体;帝国主义阵营也显现了分化。
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局面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3)走向多极化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化进展,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开始形成,美苏争霸猛烈。
(4)两极格局解体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
(5)多极化趋势增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向多极化进展的趋势不断增强。
横向链接1.20世纪以来,国际格局的变更及中国的国际地位(1)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大体特点:欧洲为中心(一战前)→欧美为中心(一战后)→美苏为中心(二战后两极格局)→多极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后)。
(2)国际格局的变更①第一次: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缘故:一战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力量对照;帝国主义战胜国为从头瓜分世界前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它们在欧洲和亚洲、太平洋地域的关系,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中国地位: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未取得尊重,说明弱国无外交;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说明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一起支配之下。
②第二次: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制”。
缘故:二战后,国际力量对照发生重大转变;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峻减弱,美国的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政治军事力量壮大,成为世界上唯一能够与美国相对抗的国家。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对“冷战”的理解不到位【点析】(1)“冷战”含义:是指二战后美苏双方为首的东西两大阵营之间除直接军事对抗以外的一切敌对行为。
当然在“冷战”期间并不代表世界上没有爆发战争,局部地区爆发的“热战”同样是冷战局面下的体现。
(2)“冷战”主要表现为美苏对峙,全方位的对抗。
在政治上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经济上,美国提出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互会进行对抗;军事上美国成立北约政治军事组织,苏联成立华约组织。
杜鲁门主要的出台,标志着“冷战”正式形成;华约成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局面的结束。
(3)“冷战”下的国际关系表现为美苏对峙、美苏争霸等,在欧洲德国的分裂,在亚洲朝鲜半岛分裂;在美洲出现了古巴导弹危机。
同时在局部地区出现“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
(4)“冷战”的影响: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它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但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都不敢轻易动武,又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冷战”引发了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全面“冷战”与局部“热战”相互交织,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的紧张;面对两极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典例】二战后,美国发动的“冷战”深该影响了世界。
下列历史事件中,与“冷战”格局有关的是()①1948~1949年柏林封锁和空运②1950~1953年朝鲜战争③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④1991年苏联解体A.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误区剖析]本题易错选C,主要是受冷战是不诉诸于战争的含义影响,认为朝鲜战争不是冷战的产物。
二战后美国实行“冷战”,是美苏不诉诸于武力,从政治、经济、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全面对抗,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冷战局面才结束。
专题十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命题规律从考查角度看,主要考查两极格局的表现及影响,多极化趋势出现和加强的原因、表现及影响;从试题分布看,对两极格局的考查较多,其次是多极化趋势;从考查方式看,更加多元化,有地图、图片、表格、文字材料等方式。
复习建议1.总结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脉络:战后初期形成两极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加强。
2.逐一梳理两极格局的背景、表现和影响,多极化趋势出现和加强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提炼其中带有线索性的问题,如二战后美欧关系的演变、美日关系的演变。
试题大观非选择题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2016年全国文综Ⅰ卷35)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援助欧洲复兴计划,并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要求该计划即使不能得到所有欧洲国家的同意,也应征得一部分国家的同意。
马歇尔计划体现出来的美国对欧政策()A.有利于煤钢联营的建立B.促成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C.导致欧洲出现对峙D.成为德国分裂的根源解析:本题以马歇尔计划、欧洲一体化为考点,考查考生分析、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结合教材所学,考生知道二战以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一体化的探索。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把欧洲主要国家纳入统一轨道,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从而推动法、联邦德国、意等国政治、经济上不断联合互补,而煤钢联营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由题干中的“敦促欧洲方面首先拟定一项联合性质的计划”并联系合当时的时段,也可推知A项正确。
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利用欧洲、控制欧洲的一项措施,欧洲对美国是从属关系,并非平等伙伴关系,所以B 项是错项。
马歇尔计划为欧洲复兴提供了条件,并没导致欧洲出现对峙;德国分裂是美英法与苏联的矛盾造成的,所以C、D 项都不正确。
答案:A。
2.(2016年全国文综Ⅱ卷35)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
专题0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重难易错易混点】1.本讲内容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之一。
美苏“冷战”形成与影响、欧洲走向联合、不结盟运动及大国关系的演变是高考考查的主要内容。
2.高考命题以选择题与非选择题并重,主要通过设置新材料、新情景,考查学生获取历史信息、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
3.本讲内容与当今世界热点问题密切相关。
高考特别注重对国际关系格局演变下的阶段特征、政治格局演变与经济格局演变的内在联系的考查;也注重将国际格局演变与大国关系和综合实力消长、当今世界发展的焦点、地区热点等问题的密切联系起来命题考查。
预计2012年高考,仍会从以上角度进行命题考查。
考点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苏联的“应对”:政治上,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经济上,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对打破资本主义经济封锁起重要作用军事上,华约组织(1955年)——两极对峙局面最终形成美苏两极格局:包括“冷战”和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主要指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即东西方两大阵营“冷战”对峙。
例1.(2011年福建省文综23)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
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抛出马歇尔计划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 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答案:C。
解析:扣住材料关键词时间“20世纪50年代”即可解决问题。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发表,马歇尔计划1948年4月开始实施,“特种战争”1961年发动,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B、D三项;北约与华约的对峙形成于1955年,同时说明了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故选C项。
例2.(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21)美苏争霸期间,两国力量此消彼长、相互制衡。
下列表明苏联退缩的史实是A.结束越南战争 B.执行“莫洛托夫计划”C.撤出古巴导弹 D.签订《华沙条约》答案:C。
专题十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考纲和课标要求:(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了解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认识美苏“冷战”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了解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史实,认识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基础知识梳理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1.“冷战”兴起的背景——二战后美苏关系逐渐恶化(1)“二战”结束后,美苏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双方关系逐渐恶化;(2) “二战”后,美国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苏联把确保东西边界安全作为国家首要利益,努力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美国把苏联看作其称霸全球的障碍,企图遏止苏联。
(3)两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根本对立。
2.冷战”的具体表现(1)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和经互会;(3)柏林危机和分裂德国;(4)军事上: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3.认识美苏冷战对影响积极:(1)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世界大战。
(2)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消极:(1)美苏“冷战”关系压倒了其他国际关系,造成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的局面。
(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竟赛,是世界处于毁灭性的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3)美苏两国为争夺势力范围,肆意践踏国际法,干涉别国内政,甚至不惜大举用兵,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4.“冷战”中的“热战”(美国在亚洲的扩张:)目的:(1)遏止共产党政权在亚洲的扩展,争夺势力范围。
(2)在军事上包围中国。
(1)朝鲜战争:①时间:1950年——1953年。
②结果:受到中朝人民的沉重打击,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③影响: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止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一.知识络二.核心梳理1.两极格局的形成(1)背景①二战后,美苏双方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关系逐渐恶化。
②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方面发生冲突。
③美苏实力相对均衡。
(2)表现①政治上: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苏联针锋相对与之对抗。
②经济上: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苏联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③军事上:美国推动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则推动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④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二次高潮。
(3)冷战中的热战①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
②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主地位相对衰落。
(4)影响①双方剑拔弩张,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②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削弱了美国的霸主地位。
(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提出了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兴起: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4)中国的发展壮大: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背景: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2)当今世界形势①缓和与动荡并存:a.和平: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b.动荡:霸权主义与恐怖主义活动威胁着世界和平;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②多极化趋势加强: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但世界格局整体上仍然处于“一超多强”阶段。
四.难点突破——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及影响1.二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1)从两极格局的形成来看:二战后美国、苏联实力增强,而英、法、德、日等国实力严重削弱,使得美苏由联合走向对抗,两极对峙局面形成。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四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专题提示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是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的重要内容。
根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和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间力量的对比,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维也纳体系到凡—华体系。
第二时期:从反法西斯同盟到雅尔塔体系确立。
第三时期:从两极对峙到一超多强。
知识梳理☆国际政治格局演变的基本线索:①1815年,拿破仑战争失败后,战胜国召开了维也纳会议,建立了具有一定现代意义上的第一个国际政治体系——维也纳体系。
当时的欧洲列强俄、英、普、奥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在欧洲划分了势力范围,奠定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
在资本主义发展与革命运动的冲击下,维也纳体系瓦解。
②19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在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过程中,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先后形成,帝国主义强国间争夺愈演愈烈,终于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过了战后初期动荡。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战后新的世界秩序——凡—华体系,这一体系虽然充满了各种矛盾,但它保证了1923——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③20世纪30年代,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1929年德国工业生产再次超过英法,1933年希特勒上台,在德国建立了法西斯专政,重新加入了帝国主义争霸的行列,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组合。
德、日、意结成了侵略集团,冲破了凡—华体系,不断发动对外侵略。
英、法、美面对法西斯的步步紧逼,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推行退让妥协的绥靖政策。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和西方国家的绥靖交相助长,使国际局势动荡不安。
④二战中,苏美英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同盟国之间在政治上互相协商,军事上互相配合,物质上互相支援,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当然,由于同盟的参加国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在反法西斯的共同目标之外还追求不同的利益,因而同盟内部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大战中期主要围绕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大战后期集中表现在战后世界的安排问题上。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知识点解读一、政治格局的变化: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1、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1)原因:①根本:国家实力的变化(美苏实力大增,欧日实力下降)②主要:矛盾的变化③其他:外交政策的变化(2)过程:①冷战:②局部热战:(3)冷战的影响:①②③④冷战状态下,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的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整体的发展。
面对两极对峙局势,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2、多极化趋势出现:(1)欧共体:(原因、组成、发展、影响)(2)日本:(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崛起的原因、发展状况、影响)(3)不结盟运动:(原因、标志、意义)(4)中国:3、两极格局的瓦解:(1)标志:(直接原因、根本原因)(2)影响:①世界局势:②社会主义力量受重创4、多极化趋势加强:(1)根本原因: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2)影响:①三个有利于②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5、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规律性的认识: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中心舞台转移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变化。
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其对外政策的调整。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都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二、经济发展趋势:1、全球化趋势的加强:2、区域集团化趋势:(1)欧盟:(背景、过程:1951——1967——1993——1999、影响)(2)北美自由贸易区:(原因、过程:1992——1994、影响)(3)亚太经合组织:(背景、过程:1989——1991、影响)(4)东盟:(背景、过程:影响)单元检测1、“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
此观点说明了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施的重要政策是:A、进行反苏反共的舆论宣传B、实施军事援助C、实施马歇尔计划D、建立北约2、1947年,苏联在参加马歇尔计划的讨论时,指责该计划使“欧洲各国必将落入被监督国家的地位”,因而拒绝接受。
2017届高三历史复习纲要专题二十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雅尔塔体制——二战后期,苏、美、英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协议。
这些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史称“雅尔塔体制”。
它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美国的“冷战”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
二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苏联的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引起了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也日益加剧,苏联成为美国称霸世界的最大障碍。
(1)实施“杜鲁门主义”(其实质是美国企图称霸世界。
)——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从此开始。
(2)实施“马歇尔计划”——1947年,为了帮助西欧恢复经济,美国开始实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
(3)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为了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美、英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大西洋组织,简称“北约”。
北约的建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一个重要行动,加剧了“冷战”。
3、苏联采取的反击措施(1)成立“共产党与工人党情报局”(2)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以打破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3)成立“华约”——1955年,为了打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孤立、封锁和威胁,为了稳定东欧,保障苏联的利益和安全,苏联领导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简称“华约”——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的形成。
专题13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考向解读】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命题热点突破一】两极格局的形成(1)原因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冲突。
②西欧衰落,美苏争夺称霸世界。
(2)表现(3)影响①导致部分国家分裂和国际局势紧张,呈现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的状态,加剧了世界动荡局势。
②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例1.(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23)电影往往是社会现实与舆论的一种反映。
1943年,好莱坞拍摄了一些歌颂苏联的电影,比如《光荣的日子》《出使莫斯科》等。
1948年,苏联对美国的威胁成为好莱坞电影的重要主题之一,这类影片有《铁幕背后》《红色威胁》等。
与这一时期电影主题转变相关的政治背景有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②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③联合国成立④不结盟运动兴起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答案】A排除B项和C项;不结盟运动是亚非拉美国家为了维护独立,摆脱美苏控制进行的,与美苏对抗无关,排除C项和D项。
【规律总结】近年高考命题,大多集中考查对两极格局形成、影响及阶段特征的理解认识,特别注重对两极格局下国际关系变化的重要史实的理解考查;命题以选择题为主,很少涉及非选择题。
复习备考时,一要继续重视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以及古巴导弹危机等重要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的理解认识;二要分析国际大背景下具体史实的特点、影响,突出认识美苏两极格局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不同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抗。
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的特点及美国的对外政策(1)美苏对抗的特点①在两极格局中,美苏及其盟国互相争夺和对抗,阵线比较分明和稳定。
高中历史选择题中易混易错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与冷战:雅尔塔体系确立于二战后初期,是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于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它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它是雅尔塔体系下美苏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
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2.美国的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
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在局部地区则发动“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
4.苏东剧变仅仅说明的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在蓬勃发展。
5.“独联体”是由苏联解体后大多数共和国组成的、多边合作的独立国家联合体,是一种国家之间非常松散的联合组织,而不是一个国家。
6.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直接因素是两极格局的瓦解。
7.多极化出现于两极格局形成后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解体后,多极化的格局并未形成,而是处于向多极化演进的过程中,目前则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8.国际格局和国际局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对比趋于平衡,势均力敌时,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国际格局(或称世界格局);而国际局势则是一种政治形势,国际间的任何事件都可能导致国际局势的恶化,但不一定会导致国际格局的变化。
9.二战以来的美日关系是不断变化的。
战后初期,日本从属于美国;1948年后为伙伴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既有联盟又有摩擦。
附:提高作文水平技巧:1.细观察。
细致观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金钥匙。
只有仔细地观察,才能从生活现象的矿藏中发现碎金璞玉,于泥沙混杂中攫取闪光的宝物。
2014年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11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 1946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宣称:“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这表明美国()A.已经成为世界霸主B.发起对苏联的冷战C.确立全球霸权战略D.意欲干涉他国事务2. 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谈话时说:“如果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他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3.美国前驻欧共体大使巴特沃恩在为《通向欧洲联盟的道路》一书的序言中说:“它提供了密切联系西德与西方的最初手段,为法德永久和解奠定基础.它带来了作为共同市场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楷模的共同机构的新形式.”“它”是指()A.国际联盟B.联合国C.欧洲煤钢共同体D.欧洲联盟4.“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上述材料意在说明()A.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D.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5. 2012年9月17日,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指出:“今天的世界需要新的‘马歇尔计划’促进全球范围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以打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瓶颈,并给高收入国家的结构性改革提供空间。
”这里的新“马歇尔计划”与1948年马歇尔计划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A.以推动世界经济整体发展为目的B.以全球基础设施为主要投资范围C.以扩大资本在全球的流动为手段D.对促进高收入国家的发展更有利6. 1947年6月,美国政府官员提出:“美国应尽最大努力帮助恢复世界正常的经济繁荣,如果不这样做,就不会有政治上的稳定和有保证的和平——这是符合逻辑的。
高中历史选择题中易混易错知识点——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与冷战:雅尔塔体系确立于二战后初期,是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基础,即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于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它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它是雅尔塔体系下美苏两极对抗的主要形式。
两极格局的瓦解,也就意味着冷战的结束、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2.美国的冷战政策是指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的除武装进攻之外的一切敌对行动的总称,但这并不是说当时世界上没有发生战争。
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在局部地区则发动“热战”,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3.欧洲一体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不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控制。
4.苏东剧变仅仅说明的是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仍在蓬勃发展。
5.“独联体”是由苏联解体后大多数共和国组成的、多边合作的独立国家联合体,是一种国家之间非常松散的联合组织,而不是一个国家。
6.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直接因素是两极格局的瓦解。
7.多极化出现于两极格局形成后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解体后,多极化的格局并未形成,而是处于向多极化演进的过程中,目前则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8.国际格局和国际局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世界各种政治力量对比趋于平衡,势均力敌时,就会形成一种新的国际格局(或称世界格局);而国际局势则是一种政治形势,国际间的任何事件都可能导致国际局势的恶化,但不一定会导致国际格局的变化。
9.二战以来的美日关系是不断变化的。
战后初期,日本从属于美国;1948年后为伙伴关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既有联盟又有摩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