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氮素营养及化学氮肥
- 格式:ppt
- 大小:6.11 MB
- 文档页数:52
九年级化学氮肥知识点氮肥是一种常用的植物营养物质,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九年级学生所需了解的关于氮肥的基本知识点。
一、氮肥的定义和作用氮肥是指含有高浓度氮元素的化肥,它能够为植物提供充足的氮源,促进植物的生长。
氮肥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叶片生长:氮肥是构成植物叶绿素和蛋白质的重要原料,能够促进植物叶片的生长和光合作用效率。
2. 增加果实数量:氮肥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增加果实数量和均匀度。
3. 提高作物产量: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氮素,氮肥的施用能够满足植物对氮素的需求,进而提高作物的产量。
二、不同种类的氮肥1. 硝态氮肥:硝酸盐肥(如硝酸铵、硝酸钾)是常见的硝态氮肥。
硝态氮肥能够被植物快速吸收利用,但容易流失,需要注意正确施用。
2. 铵态氮肥:铵态氮肥(如铵硝、尿素)是常见的铵态氮肥。
铵态氮肥吸附力强,适合用于土壤pH偏酸的情况下。
3. 有机氮肥:有机氮肥是以有机物质为原料加工而成的氮肥,如腐熟的动植物残体和粪便。
有机氮肥施用后需进行分解,释放出有效氮元素供植物吸收利用。
三、氮肥的施用方法与注意事项1. 施肥时间:氮肥的施用应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和生长阶段进行合理安排。
通常在作物生长初期和追肥期进行施用效果较好。
2. 施肥量:施肥量的多少需要根据不同作物和土壤的要求来确定,过少会导致氮素不足,过多则容易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
3. 施肥方式:根据不同作物和土壤的特点,可采用基肥、追肥、叶面喷施等不同的施肥方式。
4. 施肥技巧:在施用氮肥时,避免与种子直接接触,以免烧伤作物。
另外,施用硝态氮肥时要注意避光防潮,以减少氮素损失。
四、氮肥的环境影响与解决方法1. 氮肥过量使用会导致土壤酸化、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因此,合理掌握施肥量,避免过量使用氮肥是非常重要的。
2. 利用农家肥、有机肥等替代化学氮肥,可以有效降低氮肥的使用量,并且对环境影响较小。
3. 在氮肥施用前进行土壤质量检测,了解土壤的氮素含量和作物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施用化肥。
植物三大基本营养元素
植物营养三要素又称肥料三要素,指的是植物的16种必需营养元素中的氮、磷、钾的统称。
一、氮肥:氮素营养元素为主要成分的化肥,包括碳酸氢铵、尿素、销铵、氨水、氯化铵、硫酸铵等。
对作物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植物体内氨基酸的组成部分、是构成蛋白质的成分,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起决定作用的叶绿素的组成部分。
氮还能帮助作物分殖,施用氮肥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还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二、磷肥:即以磷素营养元素为主要成分的化肥,包括普通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等。
可增加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加速谷类作物分蘖和促进籽粒饱满;促使棉花、瓜类、蔬菜及果树的开花结果,提高结果率;增加甜菜、甘蔗、西瓜等的糖分;油菜籽的含油量。
三、钾肥:即以钾素营养元素为主要成分的化肥,目前施用不多,主要品种有氯化钾、硫酸钾、硝酸钾等。
能使作物茎秆长得坚强,防止倒伏,促进开花结实,增强抗旱、抗寒、抗病虫害能力。
第七章土壤与植物氮素营养及化学氮肥第一节土壤氮素营养一、土壤中氮素的来源及其含量(一)来源1. 施入土壤中的化学氮肥和有机肥料2. 动植物残体的归还3. 生物固氮4. 雷电降雨带来的NH4+-N和NO3--N(二)、土壤氮素的含量1 土壤氮素的含量土壤中氮素的含量受自然因素如母质、植被、气候等影响,同时也受人为因素如利用方式、耕作、施肥及灌溉等措施的影响。
我国自然植被下土壤表土中氮素的含量与有机质含量密切相关。
我国土壤含氮量的地域性规律:北增加西长江东增加南增加一般农业土壤耕层氮素含量在0.5-3.0g/kg之间。
较高的氮素含量往往被看成为土壤肥沃程度的重要标志。
表层含氮量最高,以下各层随深度增加而锐减。
(三)、土壤中氮的形态1. 无机氮吸附态土壤胶体吸附(1~2%) 固定态2:1型粘土矿物固定水溶性速效氮源<全氮的5%2. 有机氮水解性缓效氮源占50~70%(>98%) 非水解性难利用占30~50%离子态土壤溶液中(1)土壤无机态氮:位于粘土矿物晶层间的固定态铵是数量最大的一部分。
(1)土壤无机态氮交换性NH4+、溶液中NH4+和NO3-最易被植物吸收,一般为几个mg/kg,具有重要的农学意义。
土壤无机氮还包括NO2-,一些含氮气体,如NH3、N2O、NO、NO2等。
N2O是温室气体之一。
(2)土壤有机态氮一般情况下土壤有机态氮构成了土壤全氮的绝大部分。
土壤有机态氮的组成较为复杂,以前已分离鉴定出的含氮化合物单体有氨基酸、氨基糖,嘌呤、嘧啶以及微量存在的叶绿素及其衍生物、磷脂、各种胺、维生素等。
绝大多数有机态氮存在于土壤固相中,只有很少量的存在于土壤液相中。
(四)、土壤中氮的转化NH3 N2、NO、N2O矿化作用硝化作用生物固定有机质铵态氮硝态氮有机氮生物固定硝酸还原作用吸附态铵水体中的硝态氮或固定态铵(一)有机态氮的矿化作用(氨化作用)与生物固持作用矿化作用:在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的含氮有机质分解生成氨的过程。
大量元素氮对作物的作用和含氮化肥曹恭梁鸣早氮的元素符号是N,是第一个植物必需大量元素。
氮对植物生长是生死攸关的。
氮是蛋白质、叶绿素、核酸、酶、生物激素等重要生命物质的组成部分,是植物结构组分元素。
一、植物对氮的吸收和转运植物根系可以吸收铵态氮和硝态氮。
作物种类不同,吸收铵态氮和硝态氮的比例不同。
水稻以吸收铵态氮为主。
在温暖、湿润、通气良好的土壤上,旱地作物主要吸收硝态氮。
旱地作物在幼苗期大多吸收铵态氮,而主要生育期以吸收硝态氮为主。
但在温度过高过低、土壤湿度过大过小、通气不良、使用硝化抑制剂阻断铵态氮转化为硝态氮的情况下,旱地作物被迫吸收利用铵态氮。
植物吸收硝酸盐为主动吸收,受载体作用的控制,要有H+泵ATP酶参与。
铵态氮的吸收机制还不太清楚。
根系吸收的氮通过蒸腾作用由木质部输送到地上部器官。
植物吸收的铵态氮绝大部分在根系中同化为氨基酸,并以氨基酸、酰胺形式向上运输。
植物吸收的硝态氮以硝酸根形式、或在根系中同化为氨基酸再向上运输。
韧皮部运输的含氮化合物主要是氨基酸。
植物吸收的硝酸盐在植物根或叶细胞中利用光合作用提供的能量或利用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过程提供的能量还原为亚硝态氮,继而还原为氨,这一过程称为硝酸盐还原作用。
氨在植株体内参与各种代谢物质的生成。
二、氮在植物体内的转化硝态氮进入植物体后形成氨基酸。
氨基酸构成蛋白质。
蛋白质是构成细胞原生质的重要成分。
在氨同化作用过程中,氨与谷氨酸、天冬氨酸等各种有机化合物相结合,产物为谷氨酰胺、天冬酰胺等。
谷氨酰胺和天冬酰胺在氨基酸合成过程中提供氨基,与α-酮酸等底物生成100多种氨基酸,其中有20种氨基酸用来合成蛋白质。
甘氨酸和谷氨酸这两种氨基酸参与生成另一种重要生命物质,遗传基因,即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
二氧化碳、氨、氨基酸,有时还有甲酸盐生成氮碱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尿嘧啶、胸腺嘧啶)。
氮碱基与核糖相连,称为核苷。
核苷与磷酸连接成核苷酸。
核苷酸组成核酸,是生物遗传信息的主要储存库。
第六章植物氮素营养与氮肥第一节植物的氮素营养一、植物体内氮的含量与分布一般植物含氮量约占植物干重的0.3%-5.0%,其含量的多少与植物种类、器官、发育时期有关。
豆科植物含氮量比禾本科植物要高,种子和叶片含氮量比茎秆和根部要多。
如大豆籽粒含氮4.5%-5.0%,茎秆含氮1%-1.4%;小麦籽粒含氮2.0%-2.5%,而茎秆含氮0.5%左右;玉米叶片含氮2.0%,籽粒含氮1.5%,茎秆含氮0.7%;苞叶仅有0.4%;水稻籽粒含氮1.31%,茎秆含氮0.5%左右。
同一植物的不同生育时期,含氮量也不相同。
一般植物从苗期开始不断吸收氮素,全株含氮量迅速上升,氮的吸收高峰期是在营养生长旺盛期和开花期,以后迅速下降,直到收获。
在各生育期中,氮的含量不断发生变化。
例如水稻分蘖期含氮量明显高于苗期,通常在分蘖盛期含氮量达到高峰,其后随生育期推移而逐渐下降。
在营养生长阶段,氮素大部分集中在茎叶等幼嫩的器官中;当转入生殖生长时期以后,茎叶中的氮素就逐步向籽粒、果实、块根、块茎等贮藏器官中转移;成熟时,大约有70%的氮素已转入种子、果实、块根或块茎等贮藏器官中。
应该指出:植物体内的氮素含量与分布,明显受施氮水平和施氮时期的影响。
随施氮量的增加,植物各器官中的含氮量均有明显提高。
通常是营养器官的含量变化大,生殖器官则变动较小;在植物生长后期施氮,生殖器官中的含氮量明显提高。
二、氮的生理功能氮素在植物营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是构成生命物质即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成分,又是叶绿素、维生素、生物碱、植物激素等的组成部分,参与植物体内许多重要的物质代谢过程,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影响甚大。
(一)氮是植物氨基酸和蛋白质的主要成分植物吸收的无机态氮在体内首先同化为谷氨酸,然后转化为各种氨基酸,进而合成蛋白质。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它们大多数是α-氨基酸,即氨基结合在与羧基(-COOH)相邻的α-碳原子上,各个氨基酸有不同的侧链R,用通式表示如下:H∣R—C—COOH∣NH2根据侧链的化学结构,可将氨基酸划分为中性氨基酸(一氨基一羧酸)、酸性氨基酸(一氨基二羧酸)和碱性氨基酸(二氨基一羧酸)。
氮肥的分类
氮肥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肥料,其作用主要是补充土壤中缺乏的氮元素,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
根据氮肥的不同来源和化学性质,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 有机氮肥:主要来源于动植物的残体、秸秆、粪便等,含有较高的有机物质和氮素。
常用的有机氮肥有畜禽粪便、城市生活垃圾等,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
2. 矿物质氮肥:主要来源于化学合成,含有高浓度的氮素,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氮肥。
常见的矿物质氮肥有尿素、铵盐、硝酸铵等,可以快速提高土壤氮素含量,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
3. 生物固氮肥:通过植物与特定微生物的共生作用,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氨基化合物,是一种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氮肥。
生物固氮肥主要包括豆科作物、蓝藻、钙化细菌等,可以增加土壤氮素含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以上是氮肥的三种主要分类,不同类型的氮肥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农民在使用时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氮肥品种和使用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施肥效果。
- 1 -。
氮素在植物中的利用综述氮素(N)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需元素之一,是构成生物体内核酸、蛋白质和其他重要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物获得氮素的途径主要有两种,土壤中可利用氮和难利用氮的转化成可利用氮。
土壤中可利用氮包括氨态氮和硝态氮,氮的亚麻酸还原和硝化是两个基本反应。
细菌通过对土壤中有机氮的氨化和硝化过程,转化成可利用氮的形式,利用菌与根际微生物群体的共生关系可帮助植物吸收可利用的氮。
同时,土壤中还存在其他形式的氮化合物,如硝酸胺、硝酸等,但其利用率相对较低。
氮素在植物体内的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氮素的吸收:植物根系通过根毛吸收土壤中的氮元素。
土壤中可利用的氮元素和植物根毛表面的活性物质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进入植物体内。
2. 氮素的转运:植物根系吸收后的氮元素需要通过植物体内的转运系统转移到整个植物体内的不同部位,在植物体内不断分配。
3. 氮素的利用:氮素进入植物体内后,首先用于构建各种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糖类等,从而参与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
4. 氮素的代谢:植物利用氮素通过代谢活动产生能量,并合成维生素、激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帮助植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
5. 氮素的调节:植物体内的氮素和其他元素之间存在一定的互补关系和竞争关系,氮素含量的多少会影响到植物其他元素的吸收和利用。
植物合理利用氮素对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并减少肥料浪费具有明显好处。
合理施用氮肥可以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但过量施用氮肥则容易产生农业环境问题,如水体、土壤和大气的氮污染。
一些英文文章认为,施肥效果与施肥时间、氮素肥料类型、土壤、气候等因素有关,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总之,氮素是植物生长发育的必要元素之一,但其利用率事关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我们需要严格控制氮肥的使用量和施肥时间,在增加作物产量的同时减少氮肥造成的环境污染。
第三章植物的氮素营养与氮肥第一节植物的氮素营养一、植物体内氮的含量与分布1.含量:占植物干重的0.3〜5 %影响因素:植物种类:豆科植物>非豆科植物品种:高产品种>低产品种器官:种子>叶>根>茎秆组织:幼嫩组织>成熟组织>衰老组织,生长点>非生长点生长时期:苗期>旺长期>成熟期>衰老期,营养生长期>生殖生长期2. 分布:幼嫩组织>成熟组织>衰老组织,生长点>非生长点原因:氮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性强在作物一生中,氮素的分布是在变化的:营养生长期:大部分在营养器官中(叶、茎、根)生殖生长期:转移到贮藏器官(块茎、块根、果实、籽粒),约占植株体内全氮的70% 注意:作物体内氮素的含量和分布,明显受施氮水平和施氮时期的影响。
通常是营养器官的含量变化大,生殖器官则变动小,但生长后期施用氮肥,则表现为生殖器官中的含氮量明显上升。
二、植物体内含氮化合物的种类(氮的生理功能)1. 氮是蛋白质的重要成分(蛋白质含氮16〜18%)——生命物质2. 氮是核酸和核蛋白的成分(核酸中的氮约占植株全氮的 1 0 % )——合成蛋白质和决定生物遗传性的物质基础3. 氮是酶的成分——生物催化剂4. 氮是叶绿素的成分(叶绿体含蛋白质45 〜60 % )——光合作用的场所5. 氮是多种维生素的成分(如维生素B1、B2、B6 等)--辅酶的成分6. 氮是一些植物激素的成分(如IAA、CK )——生理活性物质7. 氮也是生物碱的组分(如烟碱、茶碱、可可碱、咖啡碱、胆碱--卵磷脂--生物膜)氮素通常被称为生命元素三、植物对氮的吸收与同化吸收的形态无机态:NO3-—N、NH4+ —N (主要)有机态:NH2 —N、氨基酸、核酸等(少量)(一)植物对硝态氮的吸收与同化1. 吸收:旱地作物吸收NO3- —N 为主,属主动吸收吸收后:10%〜30%在根还原;70% 〜90%运输到茎叶还原;小部分贮存在液胞内(硝酸根在液泡中积累对离子平衡和渗透调节作用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