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氮素营养与氮肥
- 格式:ppt
- 大小:9.95 MB
- 文档页数:8
九年级化学氮肥知识点氮肥是一种常用的植物营养物质,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九年级学生所需了解的关于氮肥的基本知识点。
一、氮肥的定义和作用氮肥是指含有高浓度氮元素的化肥,它能够为植物提供充足的氮源,促进植物的生长。
氮肥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叶片生长:氮肥是构成植物叶绿素和蛋白质的重要原料,能够促进植物叶片的生长和光合作用效率。
2. 增加果实数量:氮肥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增加果实数量和均匀度。
3. 提高作物产量: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氮素,氮肥的施用能够满足植物对氮素的需求,进而提高作物的产量。
二、不同种类的氮肥1. 硝态氮肥:硝酸盐肥(如硝酸铵、硝酸钾)是常见的硝态氮肥。
硝态氮肥能够被植物快速吸收利用,但容易流失,需要注意正确施用。
2. 铵态氮肥:铵态氮肥(如铵硝、尿素)是常见的铵态氮肥。
铵态氮肥吸附力强,适合用于土壤pH偏酸的情况下。
3. 有机氮肥:有机氮肥是以有机物质为原料加工而成的氮肥,如腐熟的动植物残体和粪便。
有机氮肥施用后需进行分解,释放出有效氮元素供植物吸收利用。
三、氮肥的施用方法与注意事项1. 施肥时间:氮肥的施用应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和生长阶段进行合理安排。
通常在作物生长初期和追肥期进行施用效果较好。
2. 施肥量:施肥量的多少需要根据不同作物和土壤的要求来确定,过少会导致氮素不足,过多则容易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
3. 施肥方式:根据不同作物和土壤的特点,可采用基肥、追肥、叶面喷施等不同的施肥方式。
4. 施肥技巧:在施用氮肥时,避免与种子直接接触,以免烧伤作物。
另外,施用硝态氮肥时要注意避光防潮,以减少氮素损失。
四、氮肥的环境影响与解决方法1. 氮肥过量使用会导致土壤酸化、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因此,合理掌握施肥量,避免过量使用氮肥是非常重要的。
2. 利用农家肥、有机肥等替代化学氮肥,可以有效降低氮肥的使用量,并且对环境影响较小。
3. 在氮肥施用前进行土壤质量检测,了解土壤的氮素含量和作物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施用化肥。
《土壤肥料学》植物营养与肥料部分复习要点绪论1.植物营养学的概念植物营养学是研究营养物质对植物的营养作用,研究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转化和利用的规律,以及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营养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科学。
2. 肥料的含义和作用直接或间接供给植物所需养分,改善土壤性状,以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产品品质的物质称为肥料。
肥料具有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和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等作用。
3.李比希三个学说的要点和意义(1)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要点: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唯一的养料,厩肥及其它有机肥料对于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并不是由于其中所含的有机质,而是由于这些有机质在分解时所形成的矿物质。
意义:①理论上,否定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学说”,说明了植物营养的本质;是植物营养学新旧时代的分界线和转折点,使维持土壤肥力的手段从施用有机肥料向施用无机肥料转变有了坚实的基础;②实践上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创立和发展;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因此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养分归还学说要点:①随着作物的每次收获,必然要从土壤中取走大量养分;②如果不正确地归还土壤的养分,地力就将逐渐下降;③要想恢复地力就必须归还从土壤中取走的全部养分。
意义:对恢复和维持土壤肥力有积极作用(3)最小养分律要点:①作物产量的高低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低的养分所制约。
也就是说,决定作物产量的是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
②最小养分会随条件变化而变化,如果增施不含最小养分的肥料,不但难以增产,还会降低施肥的效益。
意义:指出作物产量与养分供应上的矛盾,表明施肥要有针对性,应合理施肥。
李比希是植物营养学科杰出的奠基人!第八章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1.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标准(定义)及种类标准:①这种元素对所有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是不可缺少的。
如果缺少该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活史--必要性;②这种元素的功能不能由其它元素所代替。
缺乏这种元素时,植物会表现出特有的症状,只有补充这种元素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专一性;③这种元素必须直接参与植物的代谢作用,对植物起直接的营养作用,而不是改善环境的间接作用--直接性。
第一节氮素营养与氮肥一、植物氮元素的作用和特点氮是影响植物生长和产量的首要元素,在氮、磷、钾三要素中,氮肥的肥效一直居于位。
而我国的土壤普遍缺氮,氮肥的用量远远超过磷肥和钾肥。
氮占植物体干重的0.3%~5%,平均含量约为1.5%,是除碳、氢、氧之外的含量最高的营养元素。
它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是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元素。
蛋白质中含氮16%~18%,核酸中含氮15%~16%,没有氮元素,就没有蛋白质,植物就不能维持生命,故氮又称生命元素。
2、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
没有叶绿素,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3、是植物体内许多酶的组成元素。
酶是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是植物体内各种物质之间转化的催化剂。
植物缺氮,植株矮小,叶片薄,下部叶片先发黄并向上扩展。
植物氮过量,叶片肥大,颜色深绿,茎秆柔软,贪青晚熟,易倒伏。
除豆科植物能与根瘤菌共生,固定空气中的氮素,满足豆科植物部分的氮素需求外,其它植物所需的氮素均来自土壤和外施化肥。
二、氮肥的种类和性质1、根据氮肥中氮素的形态,可将划分为铵态氮肥、硝态氮肥和酰胺态氮肥。
铵态氮肥是指氮肥中的氮素是以氨(NH3)或铵离子(NH4+)存在,主要品种有:碳酸氢铵又叫碳铵,分子式为NH4HCO3,含氮17%,白色细小颗粒,生理碱性肥料,肥效快,宜做基肥和追肥。
氯化铵又叫氯铵,分子式为NH4Cl,含氮24%~26%,白色细小颗粒,生理酸性肥料,施肥后残留Cl-,在干旱的盐碱地和忌氯植物上要控制用量,主要是作为生产复合肥原料用。
硫酸铵又叫硫铵,分子式为(NH4)2SO4,含氮21%,白色结晶,生理酸性肥料,肥效快,一般用在旱地植物上,用在水稻上会产生H2S,对植物的根系有毒害作用。
2、硝态氮肥是指氮肥中的氮素是以硝酸根离子(NO3-)存在,主要品种是:硝酸铵又叫硝铵,分子式为NH4NO3,含氮33%~35%。
硝酸铵是一种肥效很好的氮肥,适合在旱地作物、烟草、果树和蔬菜上施用,但由于性能不稳定,易爆炸,在我国已经禁止作为肥料来使用。
第十章土壤养份循环第一节土壤氮素循环氮素是作物的主要营养元素,对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
从我省来看,现有的耕地大部分N素的供应基本持平,但因N在土壤中易损失,因此各地施用N肥都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在我省N肥的施用量逐年增加,目前已达30斤/亩左右,有的施用更高。
我国施N量是美国的4倍,但产量比美国低6%,在农业生产中N是重要的限制因子。
土壤供氮状况是土壤肥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所以,土壤中氮的转化是有效施用氮肥的理论基础。
了解土壤的供氮状况、氮素形态及其转化,是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合理施用氮肥的依据。
一、土壤中氮的来源与含量据估算,地球上约有1972×1020吨氮,但其中99.78%存在于有机物内和大气中。
成土矿物中不含氮。
土壤中的氮主要来源于降水、生物固氮和所施用的氮肥。
土壤中氮的含量变化很大。
我国耕地土壤含氮量为0.04-0.35%,多数土壤在0.05—0.1%之间。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不断补施氮肥,就成了提高土壤肥力、夺取作物高产、稳产的一项基本措施。
土壤中的氮主要呈有机态,土壤氮的含量与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呈正相关,而土壤有机质和土壤氮又是处在不断积累与分解的动态过程中,因此,它们的含量决定于积累速率和分解速率的相对强度。
而生物积累与分解的相对强度又与植被、气候、地形、土壤类型、质地、耕作、施肥及其他措施等条件密切相关。
尽管土壤有机质和氮的含量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但某一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和氮的含量,则是该土壤在特定条件下积累和分解之间的一个平衡值。
因此,在一定地区、一定的耕作制度下,土壤含氮水平是一定的。
在我国自然耕作条件下,主要自然土壤的有机质和氮的含量,由东向西,依黑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的顺序依次降低;由北向南,则依暗棕壤→棕壤、褐土→黄棕壤的次序明显降低,由黄棕壤再向南经红壤至砖红壤又复升高。
耕作土壤在这方面的变异趋势除个别外,也大体与白然土壤的情况一致,即有机质和氮的含量以东北黑土地区最高,其次是华南、西南和青藏地区,而以黄淮地区和黄±高原地区为最低。
《土壤肥料学》教学大纲适用于园林本科专业课程编号:16660407课程总学时:48周学时数:3学分:3课程类型(必修):开课(系)院:生命科学学院执笔人:杜启兰审核人:一、课程说明1、性质及任务:《土壤肥料学》是农业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它广泛用于农业生产、环境生态建设、区域治理、资源利用和保护等领域,在人类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中极具重要地位。
《土壤肥料学》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种植类—园艺(含果树、蔬菜、花卉)、园林、农学、农艺、经济林、茶桑和环境科学、土地利用与管理、植物保护等各专业本科必修课程。
它以“土壤、肥料、植物”为中心内容,将土壤学、肥料学、植物营养学有机地结合成一整体,重点研究和探索土壤与肥力的发生发展规律、植物的营养特点,肥料的性质及使用技术,掌握不断提高土壤肥力的技术措施,为合理利用土壤、科学施用肥料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贡献;为粮食、蔬菜、桑、茶、果、林木等的丰产栽培奠定基础;为分析和解决农业生产技术问题提供理论上、学术上的支撑。
另外为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考研积淀知识。
2、同其他课程的关系:与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气象学、微生物学、生态学、植物学及植物生理学等密切相关,这些学科都为《土壤肥料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3、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环节主要为课堂讲解,同时加强学生自学。
以“少而精”的原则,精选教材内容。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加大课堂信息量。
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内容,把土壤性质、植物营养的特性与肥料的施用联系起来,并在此为基础,进行合理施肥,达到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效果。
4、执行本大纲时应注意的问题:要求理论课与实验课穿插进行。
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问题式及讨论式教学,突出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授课方式上,力求深入浅出、形象生动,贯穿分析、综合的方法,尽可能采用直观教具、图表及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达到简明扼要、直观明了、易于理解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