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
- 格式:doc
- 大小:168.00 KB
- 文档页数:29
消渴中医护理方案消渴中医护理方案一、方案背景1·1 问题概述消渴是一种以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糖尿病并发症。
随着糖尿病患者人数的增加,消渴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
1·2 方案目标本护理方案旨在通过中医方法对消渴病人进行全面综合的护理,减轻患者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二、方案内容2·1 望、闻、问、切通过对患者的四诊观察,了解患者的病情、体质及病因。
2·2 饮食调理根据患者的体质,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包括限制糖分摄入、增加蛋白质摄入、控制饮食量等。
2·3 中药治疗使用中药进行治疗,包括清热燥湿、健脾益气、滋阴降火等方剂,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
2·4 运动疗法通过适当的运动,帮助患者改善体质、增加代谢、控制血糖、减轻体重,参考运动项目包括快走、太极拳等。
2·5 环境护理保持患者的床铺清洁,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维持良好的环境氛围。
2·6 心理护理为患者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帮助其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增强治疗的信心和意愿。
三、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中医药治疗知识手册、饮食指导手册、运动指导手册等。
四、法律名词及注释4·1 保健法保健法是指我国立法机关制定和颁布的关于保健、养生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4·2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是我国卫生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条例》制定的管理医疗机构的法规。
4·3 中医法中医法是指我国国家制定和颁布的中医事业管理和中医药监督管理的法律法规。
五、全文结束。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篇一:消渴病痹症中医护理方案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气虚血瘀证:肢体麻木,如有蚁行感,肢末时痛,多呈刺痛,下肢为主,入夜痛甚;气短乏力,神疲倦怠,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薄白。
(二)阴虚血瘀证:肢体麻木,腿足挛急,酸胀疼痛,或小腿抽搐,夜间为甚,或灼热疼痛,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皮肤干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不欲饮,便秘,舌质嫩红或淡红,苔花剥少津。
(三)寒凝血瘀证:肢体麻木不仁,四末冷痛,得温痛减,遇寒痛增,下肢为著,入夜更甚;神疲乏力,畏寒怕冷,尿清便溏,或尿少浮肿,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白滑。
(四)痰瘀阻络证:肢体麻木不止,常有定处,足如踩棉,肢体困倦,头重如裹,昏蒙不清,体多肥胖,口粘乏味,胸闷纳呆,腹胀不适,大便粘滞。
舌质紫暗,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厚腻。
(五)肝肾亏虚证: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甚者萎废不用,腰膝酸软,阳痿不举,骨松齿摇,头晕耳鸣,舌质淡,少苔或无苔。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肢体麻木、挛急、疼痛1.观察四肢末端皮肤颜色、温度的变化、有无破溃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观察疼痛发作的时间、性质、程度。
3.注意肢体及足部保暖,做好足部护理,预防足部溃疡及压疮的发生。
4.遵医嘱气压式血液循环驱动治疗。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内分泌、脾、腰、足等穴。
6.遵医嘱足部中药泡洗,药液温度38~40℃,防止烫伤。
7.遵医嘱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8.遵医嘱穴位贴敷,取涌泉等穴。
9.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取足三里、地机、太溪、涌泉等穴。
10.遵医嘱艾灸,取地机、委中等穴。
(二)肢体痿软无力1.起居有时,避免劳累,卧床休息为主。
2.根据病情指导并协助功能锻炼,防止肌肉萎缩。
病情稳定后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3.注意安全,做好预防措施防止跌倒。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肾俞、脾俞、足三里等穴。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方案(试行)一、常见证侯要点(一)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口干咽燥,视力减退,目睛干涩,神疲乏力,便干或稀溏。
舌胖,紫暗或有瘀斑。
(二)肝肾阴虚,目络失养证:视物模糊或变形,目睛干涩,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大便干结。
舌暗红,少苔。
(三)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五心烦热,视物模糊或不见,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腰酸肢冷,大便溏结交替。
舌胖少津或有瘀点。
二、常见症状证侯施护(一)视物模糊.病室光线明亮,避免强光刺激,物品摆放有序,地面防滑。
.观察患者视物模糊或变形的程度,评估跌倒的高危因素,悬挂标识,加装护栏,督促其更换防滑鞋。
.患者突然出现眼前全黑或漂浮的圆形黑影等眼底出血症状时,立即报告医师。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眼、肾、神门、交感等穴。
.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二)目睛干涩.避免强光与烟尘刺激,阅读及使用电脑大于小时应闭目休息分钟。
.遵医嘱眼部中药湿敷。
.遵医嘱眼部中药熏蒸或雾化。
.遵医嘱眼部中药离子导入。
.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上睛明、四白、丝竹空等穴。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眼、肾、神门、皮质下等穴。
(三)头晕耳鸣.出现头晕、头痛加重、血压升高时卧床休息并及时报告医生,改变体位时动作宜缓慢,防止跌扑。
.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肝、肾、神门、交感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内服中药:知柏地黄丸宜空腹或饭前服用(详见附录)。
.注射给药(详见附录)。
(二)特色技术.穴位按摩(详见附录)。
.耳穴贴压(详见附录)。
.中药熏蒸()距离:~。
()温度:~℃。
()时间:~分钟。
()其他详见附录。
.中药湿敷()无需加热,闭目贴敷于双眼。
()每次~分钟,每天~次。
()其他详见附录。
.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
.中药雾化:操作时超声雾化器的伸缩管距离雾化部位~,调节适宜的雾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如有不适。
操作完毕后,用纱布轻轻拭干皮肤。
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室内光线明亮,避免强光等不良刺激,眼底出血者卧床休息。
消渴中医护理方案1. 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一份详细的消渴中医护理方案,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治疗该疾病。
以下是具体内容:2. 病情介绍消渴是指由于肺、胃等脏器功能失调引起的口干咽燥、多饮多尿等临床表现。
其主要原因包括湿气内停、阳虚津亏等。
3. 中医诊断标准及方法- 根据四诊合参法进行辨证施治。
a) 四诊:望闻问切;b) 合参:根据所得信息对不同证型进行分析与归纳。
4. 护理目标及措施目标:- 缓解或改善患者的口干咽燥和多饮多尿等相关临床表现;- 调节机体平衡,增强免疫力,并预防并发症发生。
措施:a) 配合药物治疗,在遵循专业人员建议下正确使用处方药物;b) 控制摄入液体量,避免过量饮水;c) 调整饮食结构,限制糖分和盐分的摄入;d)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
5. 护理实施步骤a) 定期监测患者体温、血压以及其他相关指标,并记录观察结果;b) 协助医护人员进行药物治疗并注意用药时间与剂量控制;c)提供营养均衡的膳食方案,并根据患者口味偏好合理调配菜肴组合;d)定期开展康复训练或推广中医保健知识,帮助患者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6. 预防与教育- 向家属传达消渴预防常识和日常护理要点。
- 提供有关消渴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及处理方法等信息给予公众宣传普及。
7. 法律名词注释:a)处方药:只能由执业医师凭有效证件在特定机构内向具备相应资质购买使用的药品。
b)医护人员:指在合法的医疗机构从事相关工作并具备相应资质和执业证书的专业人士。
8. 附件:- 患者信息表格- 护理记录单。
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消渴目病,又称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障碍导致。
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进行治疗和管理,中医护理方案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介绍消渴目病中医护理方案的具体内容。
首先,饮食调理是中医护理的重要内容。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控制血糖为主要目标,避免食用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多食用蔬菜、水果和粗粮,适量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芹菜、苹果、燕麦等。
此外,中医饮食疗法强调药食同源,可适当食用具有降血糖作用的食物,如苦瓜、苦瓜叶、山药等。
其次,中医药物治疗在消渴目病护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药物治疗糖尿病的原则是清热利湿、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人参、苦瓜、金银花等,这些药物能够调节体内的阴阳平衡,改善胰岛素分泌和利用,从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此外,中医还强调药食同源,一些日常食材也具有调节血糖的作用,如山药、苦瓜、红糖等,可以根据个体情况进行选择。
再次,中医按摩和针灸疗法也是消渴目病护理的重要手段。
中医按摩通过刺激穴位、促进气血循环,调节脏腑功能,达到调节血糖的目的。
而针灸疗法则可以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善机体的代谢功能,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有一定的帮助。
这些非药物治疗方法无疼痛、无副作用,适合长期进行。
最后,情志调摄也是中医护理的重要内容。
情志不畅会导致气机郁滞,影响脏腑功能,从而影响血糖的稳定。
中医强调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对血糖的影响。
可以通过养生保健操、太极拳等运动方式,放松身心,达到调节情志的目的。
总之,中医护理在消渴目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饮食调理、药物治疗、按摩针灸和情志调摄等手段,可以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改善机体的代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糖尿病患者能够重视中医护理,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早日康复。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总结1. 病情概述消渴病是指糖尿病的一种病理类型,其主要特征是口渴、多饮、多尿、消瘦等症状。
中医护理方案针对消渴病的病理机制和症状进行全面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控制病情的发展。
本文将总结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的关键内容。
2. 中医治疗原则中医治疗消渴病的原则是“祛邪、疗病、调养、保健”。
主要目标是调和气血、调理脏腑、平衡阴阳,实现整体的身心健康。
3. 中医护理方案3.1 饮食调理中医护理方案强调合理饮食调理,消渴病患者应遵循以下饮食原则:•控制糖分摄入:限制摄入高糖食物,尤其是含有蔗糖、果糖的食物。
•均衡饮食结构: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足够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摄入。
•少食多餐:分多次进食,避免单次摄入过多食物。
•避免过度饥饿或过饱:保持适量的饥饿感和饱腹感,避免大餐和暴饮暴食。
•限制烹调方法:减少煎炸、油炒等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采用清蒸、煮、烩等低脂烹调方法。
3.2 中药治疗中医护理方案推荐使用一些具有清热、滋阴、健脾、补气等作用的中药来辅助治疗消渴病。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清热燥湿,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牡丹皮:滋阴清热,可减少多饮多尿的症状。
•五味子:健脾益胃,有助于调理消渴病的消化功能。
•人参:补气养血,能提升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3.3 调理情志消渴病患者的情志状况对病情的影响非常重要,中医护理方案强调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
患者应避免过度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同时,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运动等方式来放松身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3.4 足部护理消渴病患者常伴有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容易发生足部溃疡、感染等并发症。
中医护理方案强调细致护理足部,包括:•定期洗脚:每天用温水和中性洗涤剂清洗双脚,保持足部清洁卫生。
•按摩足部:按摩脚背和足底,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
•坚持运动:适量的步行、舞蹈等有氧运动,有助于提高足部血液循环。
3.5 定期复查消渴病患者需定期复查血糖和相关生化指标,以了解疾病的进展和治疗效果。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目录:1. 中医对消渴病的认识1.1 消渴病的病因病机1.2 中医护理的重要性2. 中医护理消渴病的方法2.1 调整饮食结构2.2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2.3 运动锻炼的重要性3. 中医药物治疗消渴病3.1 中药疗法3.2 食疗调理4. 注意事项和预防措施中医对消渴病的认识消渴病,是由于肾阴亏虚、肝风内动、气阴两虚等多种原因导致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
中医认为,消渴病是由于肾气不足、阴液耗尽,导致人体内津液耗损,阴虚阳亢,引起口渴多饮、消瘦、大便稀薄等症状。
中医护理的重要性中医护理在治疗消渴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中医护理可以调理肾脏功能,增强免疫力,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护理消渴病的方法调整饮食结构是中医护理消渴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建议患者多食用滋阴润燥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糯米等,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另外,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也是中医护理的关键。
规律作息有助于调理肾脏功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此外,适当的运动锻炼对于消渴病的康复也很有帮助。
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缓解症状。
中医药物治疗消渴病中药疗法在治疗消渴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中医师会开具具有滋阴润燥、清热解毒等功效的中药方剂,用于调理患者的身体。
此外,食疗调理也是中医治疗消渴病的常用方法。
患者可以根据中医师的建议进行调理,通过食疗来改善身体状况,缓解症状。
注意事项和预防措施患者在进行中医护理时,需要注意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保持心情稳定,避免受凉等。
同时,定期复诊,坚持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预防消渴病的关键在于调整饮食结构,保持规律作息,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愉快。
及时发现症状,积极治疗也是预防消渴病的重要措施。
消渴病症中医护理方案
简介
消渴病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症状,其特点为口渴、多饮和多尿。
中医认为消渴病主要与气阴两亏有关,因此在中医护理方案中,注
重调理气阴平衡,达到缓解和控制消渴症状的目的。
中医护理方案
中药调理
- 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和中医诊断,配制适当的中药方剂,以
滋阴清热为主要原则。
- 常用的药物包括黄柏、知柏、连翘等,具有清热解毒、滋阴
润燥的作用。
- 中药煎剂可口服或外用。
饮食调节
- 遵循中医养生原则,平衡膳食,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纤维的
食物。
- 避免过食油腻、辛辣和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症状。
- 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
调节作息
-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
- 避免过度疲劳和长时间的工作、研究,注意适当休息。
心理调节
-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压力。
- 可适当参加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如散步、瑜伽等。
身体锻炼
- 根据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 建议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注意事项
- 患者在接受中医护理方案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按量服药。
- 如有不适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
以上是消渴病症中医护理的一些建议,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请在接受治疗前先咨询医生以确保安全和准确性。
*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应根据医生的诊断和建议进行护理方案的制定。
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常规消渴目病是指由消渴病引起的内障眼病,是消渴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消渴病病程越长,其发病率越高,且与消渴病的控制程度有一定关系,可造成严重的视功能损害,甚至失明,是目盲的主要原因之一。
消渴目病病位在视衣,与肝、脾、肾有关。
一、护理评估(1)了解患者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以及对治疗及护理的要求。
(2)了解患者的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过敏史。
(3)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家庭及社会支持情况。
(4)眼部评估:了解患者视力、眼压、眼部B超、荧光造影等结果。
(5)中医临床辨证:舌象、脉象及情志状态。
(6)中医证型:①气阴两虚证。
证候:倦怠乏力,自汗盗汗,气短懒言,口渴喜饮,五心烦热,心悸失眠,溲赤便秘。
舌红少津,舌体胖大,苔薄或花剥,脉弦细或细数无力者。
②阴虚热盛证。
证候:口渴喜冷饮,易饥多食,急躁易怒,怕热心烦,溲赤便秘。
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者。
③阴阳两虚证。
证候:形寒怕冷,面色苍白无华,耳鸣腰酸,时有潮热盗汗,四肢欠温,大便溏薄,小便清长,阳痿早泄。
舌质淡红,舌体胖嫩,边有齿痕,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或细数无力者。
二、护理要点(1)按眼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病室宜安静,光线宜柔和,避免日光直射,保持适当暗度。
(3)注意休息,少用目力,加强身体锻炼。
(4)病情观察:高龄、糖尿病、心脏病患者,须注意观察血压、脉搏、神志、血糖、二便情况并做好记录。
发现在暗处有眼胀、头痛等自觉症状,眼压增高或感冒者,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5)给药护理:遵医嘱给予抗生素眼药水点眼。
(6)饮食护理:饮食有节,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饮食宜清淡、营养丰富、易消化。
多食梨、柑橘类水果。
(7)情志护理:患者大多高龄体弱,易忧愁、紧张,可使气血不调、脉络失和或内火上炎而加重眼疾。
应做好安慰工作,帮助其适应新环境,使患者心情平静,配合治疗。
(8)临证(症)施护:①气阴两虚证:注意休息,劳逸结合。
消渴病中医护理常规中医护理常规——消渴病消渴病,古称“消渴”,乃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中医认为,消渴病乃是由肺、胃、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治疗需标本兼治,调理阴阳,调和气血。
一、中医护理原则1. 坚持辨证施护: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护,做到因人而异,因时制宜。
2. 注重饮食调养:合理搭配饮食,宜食用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禁食辛辣、油腻、甜腻之品。
3. 重视情志护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以免影响病情。
4. 加强生活调理:保证充足睡眠,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5. 药物护理:根据医嘱,正确使用中药,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二、中医护理措施1. 饮食护理(1)早餐宜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奶、豆浆等。
(2)午餐以五谷杂粮为主,搭配蔬菜、瘦肉、鱼虾等。
(3)晚餐宜清淡,以蔬菜为主,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
(4)严格控制糖分摄入,少食或不食甜食。
2. 情志护理(1)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需求,给予关爱与支持。
(2)引导患者参加集体活动,增强社交能力,缓解心理压力。
(3)教授患者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等。
3. 生活护理(1)保持居住环境整洁、舒适,有利于患者恢复。
(2)指导患者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
(3)保证充足睡眠,提高免疫力。
4. 药物护理(1)根据医嘱,正确使用中药,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2)告知患者药物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及禁忌。
(3)定期监测血糖、尿糖等指标,评估治疗效果。
三、中医护理效果评价1. 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如多饮、多尿、多食等症状减轻。
2. 血糖、尿糖等指标恢复正常或趋于稳定。
3. 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情绪稳定,睡眠良好。
4. 药物使用合理,无不良反应。
5. 患者对中医护理满意,积极配合治疗。
消渴病中医护理,需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共同努力,遵循中医护理原则,实施中医护理措施,以期达到康复目的。
愿患者早日康复,重拾健康生活!。
消渴中医护理方案
消渴是指患者以多饮、多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
在中医理论中,消渴属于糖尿病的范畴。
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调理脾胃。
在中医看来,脾胃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脾胃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水液的正常代谢。
因此,应避免大量食用油腻、辛辣及生冷食物,忌食糖分过多的食物,同时要保持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避免过饥过饱。
其次,要调理肾脏。
肾脏在中医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水液代谢、激素分泌等。
对于消渴患者来说,要注意保护肾脏功能,避免过度劳累、过度疲劳、过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还可以适量摄入一些具有滋阴养肾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黑木耳等,有助于保护肾脏功能。
此外,要科学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肌肉的耐力和代谢能力,对消渴病人的恢复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引起脱水和血糖下降过快的情况。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如散步、太极拳等,坚持适度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
最后,要加强心理护理。
消渴病人由于疾病的长期折磨,往往会出现情绪低落、压抑等心理问题。
科学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与糖尿病的恶化息息相关。
因此,应通过提高病人对病情的认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治疗,保持心情舒畅,增强生活的乐趣。
综上所述,消渴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调理脾胃、肾脏,科学运动和心理护理。
通过综合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但是需要强调,中医护理方案是一个辅助手段,患者还需要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血糖指标,与医生密切配合,才能有效控制疾病的发展。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消渴病是指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造成的一种并发症。
这种疾病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需要采取专业的中医护理方案。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1. 饮食护理消渴病患者的饮食护理非常重要,适当的饮食控制可以有效的控制血糖的水平。
一般来说,消渴病患者应该限制糖分和淀粉类的食物的摄入量。
饮食应以蔬菜和粗粮为主,少量的水果和蛋白质。
饮食还应该分几次进食,每次进食量适中,以降低血糖峰值。
此外,食疗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低糖饮食、黄芪糖浆等。
黄芪糖浆是利用黄芪、山药、橘皮等多种草药材料热煮而成,具有清热解渴、益气养阴、降低血糖和血脂等作用,可以补充患者体内缺乏的元素和营养,从而达到改善患者体质、增强代谢功能的目的。
2. 合理锻炼合理的锻炼有助于消渴病的改善和治疗。
适当的锻炼可以增强患者的体质、提高身体对血糖的控制能力,同时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境,降低患者的身心负担。
对于消渴病患者而言,轻度的体力活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锻炼的时间和强度要因人而异,应该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来确定。
3.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治疗消渴病的有效手段。
根据中医的理论,消渴病多因肝肾阴虚、气阴两虚所致。
中药的治疗目的就是调整患者的体质,恢复正常的生理和代谢功能。
常用的中药方包括金银花煎剂、黄芪糖浆、苦瓜薏米汤等。
金银花煎剂是用金银花、野菊花、甘草等草药制成,具有清热解毒、降低血糖等作用。
苦瓜薏米汤也是非常常用的中药方,其中苦瓜有减低血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薏米是一种优秀的抑制血糖的草药。
4. 精神护理消渴病患者常因为疾病的不适、治疗的煎熬以及生活的压力而产生心理负担,出现情绪低落、失眠、焦虑等心理症状。
精神护理就是针对这类问题,帮助患者缓解压力、改善情绪。
可以尝试通过气功、瑜伽等方法进行放松心情,让患者在放松中缓解紧张的情绪。
另外,也可以使用自身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等心理疗法,帮助患者更好的应对疾病和生活压力。
消渴中医护理方案消渴是一种慢性病,主要特征是尿频、多饮、多食、疲乏无力等,严重时还会导致体重减轻、视力模糊、四肢麻木等症状。
中医认为,消渴是由于气虚、阴虚、热盛等导致的。
因此,中医对于消渴的护理方案主要有调理气血、滋养阴血、清热解毒等措施。
1.饮食调理饮食对于消渴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建议患者以清淡、易消化、营养均衡的食物为主。
可以多食用糙米、杂粮、蔬菜等高纤维食物来控制血糖的升高。
同时,还要避免过多摄入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如糕点、饼干、油炸食品等。
此外,患者还应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但要避免喝过多的水,以免加重尿频症状。
2.调理气血中医认为,消渴主要与气虚有关。
因此,患者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气血。
针灸可以刺激经络,增强气血的流动,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推拿则可以通过按摩的方式来调理气血,增强气血的循环,以达到消除消渴症状的目的。
3.滋养阴血消渴患者常常伴有阴虚的症状,因此中医推荐患者多食用一些滋养阴血的食物,如黑芝麻、黑木耳、桑椹、鸽蛋等。
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可以滋养阴血,增强体质。
4.清热解毒消渴患者常常伴有热盛的症状,中医认为消渴主要是热毒引起的。
因此,对于热毒的清除非常重要。
中医推荐消渴患者多饮用一些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如黄芩、连翘、栀子、山药、薏苡仁等。
这些中药可以清热解毒,调节体内的热量,改善症状。
5.心理护理消渴是一种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
因此,患者很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中医建议,患者应该积极面对疾病,保持乐观的心态。
可以通过适当的休闲、运动、读书等方式来缓解压力,保持情绪的平稳。
6.适当运动适当的运动对于消渴患者非常重要。
中医认为,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调理气血,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患者可以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以保持良好的体态和心态。
20个病种中医护理案(试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中医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保持发挥中医护理特色优势,提高中医护理效果,规中医护理行为,我司组织重点专科护理协作组在梳理、验证和优化各地有效中医护理案、技术的基础上,制定了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等20个病种的中医护理案(试行)。
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
工作中有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司医疗管理处。
联系人: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医疗管理处廖穆熙邴媛媛电话:—59957689 59957687促脉证(阵发性心房颤动)中医护理案急性非淋巴(髓)细胞白血病中医护理案吐酸病(胃食管反流病)中医护理案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围神经病变)中医护理案胆胀(胆囊炎)中医护理案青盲(视神经萎缩)中医护理案白疕(寻常性银屑病)中医护理案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护理案乳腺癌中医护理案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案丹毒中医护理案大肠息肉(结肠息肉)中医护理案肾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中医护理案呕吐(急性胃炎)中医护理案紫癜风(过敏性紫癜)中医护理案积聚(肝硬化)中医护理案胃癌中医护理案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护理案混合痔中医护理案肺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中医护理案护理案附录1护理案附录2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案(试行)一、常见证侯要点(一)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口干咽燥,视力减退,目睛干涩,神疲乏力,便干或稀溏。
舌胖,紫暗或有瘀斑。
(二)肝肾阴虚,目络失养证:视物模糊或变形,目睛干涩,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大便干结。
舌暗红,少苔。
(三)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五心烦热,视物模糊或不见,神疲乏力,失眠健忘,腰酸肢冷,大便溏结交替。
舌胖少津或有瘀点。
二、常见症状/证侯施护(一)视物模糊1.病室光线明亮,避免强光刺激,物品摆放有序,地面防滑。
2.观察患者视物模糊或变形的程度,评估跌倒的高危因素,悬挂标识,加装护栏,督促其更换防滑鞋。
3.患者突然出现眼前全黑或漂浮的圆形黑影等眼底出血症状时,立即报告医师。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眼、肾、神门、交感等穴。
5.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
(二)目睛干涩1.避免强光与烟尘刺激,阅读及使用电脑大于1小时应闭目休息10分钟。
2.遵医嘱眼部中药湿敷。
3.遵医嘱眼部中药熏蒸或雾化。
4.遵医嘱眼部中药离子导入。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太阳、上睛明、四白、丝竹空等穴。
6.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肝、眼、肾、神门、皮质下等穴。
(三)头晕耳鸣1.出现头晕、头痛加重、血压升高时卧床休息并及时报告医生,改变体位时动作宜缓慢,防止跌扑。
2.遵医嘱耳穴贴压:取心、肝、肾、神门、交感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1.服中药:知柏地黄丸宜空腹或饭前服用(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1.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2.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3.中药熏蒸(1)距离:3~5cm。
(2)温度:37~40℃。
(3)时间:20~30分钟。
(4)其他详见附录2。
4.中药湿敷(1)无需加热,闭目贴敷于双眼。
(2)每次15~20分钟,每天2~3次。
(3)其他详见附录2。
5.中药离子导入(详见附录2)。
6.中药雾化:操作时超声雾化器的伸缩管距离雾化部位3~5cm,调节适宜的雾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如有不适。
操作完毕后,用纱布轻轻拭干皮肤。
四、健康指导(一)生活起居1.室光线明亮,避免强光等不良刺激,眼底出血者卧床休息。
2.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努责,戒烟酒。
3.选择合理的运动式,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
避免剧烈运动,运动时随身携带糖果。
(二)饮食指导1.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宜食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的食品,如莲子、百合、山药等。
食疗:山药排骨汤。
2.肝肾阴虚,目络失养证:宜食补益肝肾,养血通络的食品,如黑芝麻、枸杞等。
食疗:枸杞蒸鸡。
3.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宜食阴阳双补,化痰祛瘀的食品,如牛肉、羊肉、枸杞等。
食疗:清炖枸杞鸽。
(三)情志调理1.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解除患者疑虑、恐惧心理。
2.耐心倾听患者主诉,了解心理状态,给予心理疏导。
3.鼓励病友间交流治疗体会,增强治疗信心。
4.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法进行情志调理:①清静养神法:对视物模糊或视物不见的患者,通过闭目静坐、静卧,全身放松,平静呼吸,以达到全身气血流通顺畅。
②顺意从欲法:对于暴盲、精神压力大的患者,鼓励并引导其倾诉,以疏泄情志。
③五行相胜法:对于视力逐渐减弱或暴盲的患者,易出现忧虑情绪,根据五行制约法则——喜胜忧,指导患者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相声或听欢快、喜气的乐曲,减轻忧虑。
五、护理难点消渴目病患者行玻璃体切除术后特殊体位耐受性差解决思路:1.加强对患者家属的教育,取得家属的支持。
2.对术中采用C3F8气体注入或硅油充填的患者,术后患者每日俯卧位18小时以上。
给予患者额下垫一自制软枕,或以额颏胸垫辅助体位,变换体位时面部必须格保持朝下。
(1)俯卧位:保持面部与地面平行的体位,应加强巡视,及时纠正体位。
(2)半卧位:患者头部纵轴线于地平线的夹角≥75°,也可头向一侧倾斜。
3.加强随访工作。
六、护理效果评价附: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护理效果评价表医院:科室:入院日期:出院日期:住院天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ID:文化程度:纳入中医临床路径:是□否□证候诊断:气阴两虚,络脉瘀阻证□肝肾阴虚,目络失养证□阴阳两虚,血瘀痰凝证□其他:w二、护理依从性及满意度评价三、对本病中医护理案的评价:实用性强□实用性较强□实用性一般□不实用□改进意见:四、评价人(责任护士)姓名:技术职称:完成日期:护士长签字:w附录1:中药应用注意事项一、服汤剂1.服药时间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例如:解表药、清热药宜饭前一小时服用,服用解表剂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消食化积药,通常饭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补益药宜空腹服;驱虫剂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为妥,忌油腻、香甜食物;急诊用药遵医嘱。
2.服药温度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
3.服药剂量成人一般每次服用200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100ml,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
二、服中成药1.服中成药一般用温开水(或药引)送服,散剂用水或汤药冲服。
2.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对过敏体质者,提醒医生关注。
w3.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对婴幼儿、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尤应注意,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4.服用胶囊不能锉碎或咬破;合剂、混悬剂、糖浆剂、口服液等不能稀释,应摇匀后直接服用;如番泻叶、胖大海等应用沸水浸泡后代茶饮。
三、中药注射剂1.用药前认真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
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予以配置及给药。
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现配现用,禁混合配伍。
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前后使用间隔液。
5.除有特殊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
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加强巡视和监测,出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7.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1)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通知医生。
(2)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及管路,按要求送检。
w(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再次用药。
(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鱼腥发物。
四、外用中药的使用使用前注意皮肤干燥、清洁,必要时局部清创。
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灼热、发红、瘙痒、刺痛等局部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如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并报告医师。
过敏体质者慎用。
附录2:特色技术应用注意事项一、耳穴贴压(耳穴埋豆)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
2.护理评估(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w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准确探寻穴区敏感点。
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
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
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
指导患者正确按压。
7.观察(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
(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
(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
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二、艾灸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
2.护理评估(1)施灸的皮肤情况。
(2)患者对艾灸气味的接受程度。
(3)颜面部、大血管部位、孕妇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施灸。
3.注意室温度的调节,保持室空气流通。
4.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5.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四肢。
6.施灸过程中询问患者有无灼痛感,调整距离,及时将艾灰弹入弯盘,防止灼伤皮肤。
7.注意施灸的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施灸。
8.施灸后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如灸后出现小水泡时,无需处理,可自行吸收。
如水疱较大时,需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施灸完毕,立即将艾柱或艾条放置熄火瓶,熄灭艾火。
10.初次使用灸法时,以小剂量、短时间为宜,待患者耐受后,逐渐增加剂量。
11.操作完毕后,记录患者施灸的式、部位、施灸处皮肤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三、拔火罐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拔罐,正确选择拔罐部位及拔罐法。
2.护理评估(1)拔罐部位的皮肤情况,有皮肤溃疡、水肿、毛发较多处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高热抽搐及凝血机制障碍者忌拔罐。
(4)女性患者妊娠期腰骶部禁用。
3.取合理体位,充分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4.操作前检查罐口是否光滑、有无裂缝。
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适宜的火罐。
5.拔罐过程中观察火罐吸附情况和皮肤颜色。
注意询问患者感觉,如有不适,及时起罐,防止烫伤。
6.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起罐时切勿强拉。
7.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适宜,否则因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
8.起罐后,一般局部皮肤呈现红晕或紫绀色(瘀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
如局部瘀血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
如局部出现小水泡,可不必处理;如水泡较大,消毒局部皮肤后,用注射器吸出液体,覆盖消毒敷料。
9.操作完毕后,记录拔罐的部位、时间及患者的感受等情况。
四、刮痧注意事项1.遵医嘱实施刮痧治疗,根据部位选择适宜的刮痧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