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框架培训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1.63 MB
- 文档页数:21
人教版初中物理重点、考点提纲人教版初中物理考点提纲一、物理学基础1. 了解物理学的定义、分支学科以及发展历程。
2. 掌握物理量及其单位,理解物理公式和定律的含义及其应用。
3. 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二、力和运动1. 理解力的概念、性质和分类,掌握力的图示法和计算方法。
2. 掌握牛顿第二定律,能够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计算加速度。
3. 理解力的平衡和相互作用,熟悉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性质和影响。
4. 了解动量、冲量和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计算。
三、密度和压强1. 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掌握密度与温度、体积之间的关系。
2. 理解压强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熟悉大气压强的变化及其应用。
3. 了解液体和气体的压强,掌握帕斯卡定理和伯努利方程的应用。
四、流体和浮力1. 理解流体静力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流体压强和高度、速度之间的关系。
2. 了解浮力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熟悉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3. 理解伯努利方程在流体中的应用,掌握飞机和火箭的升力原理。
五、机械和功1. 理解机械的基本概念,掌握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2. 了解功、功率和能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3. 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
六、热学基础1. 理解热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温度、热量和热能的概念及测量方法。
2. 了解物态变化和热平衡的概念,掌握热传导和热对流的基本原理。
3. 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含义及其应用。
七、光学基础1. 了解光的本质和传播特性,掌握光的反射、折射和全反射的规律。
2. 理解光的色散现象和光学仪器的基本原理,熟悉透镜和棱镜的应用。
3. 了解光的衍射和干涉现象,掌握激光的特点和应用。
八、电学基础1. 了解电荷、电场和电势的概念及性质,掌握电场强度和电势差的计算方法。
2. 理解电阻、电流和电压的概念及测量方法,掌握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初中物理知识点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 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 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 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着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为是3×108 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初中物理知识点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 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 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 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为是3×108 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新人教版九年级全册初中物理重难点突破知识点梳理及重点题型巩固练习分子热运动【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的构成;2、知道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发生;3、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的高低是物体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4、知道分子间存在着作用力,了解固体、气体、液体的分子构成特点;5、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要点梳理】要点一、物质的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要点诠释:分子、原子的体积很小,用肉眼和光学显微镜都分辨不出它们。
不过,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分子、原子。
要点二、分子热运动【《分子热运动、内能》分子动理论】1、扩散: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2、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1)物质的温度: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物质的种类:气体之间的扩散最快,其次是液体,固体之间的扩散最慢。
3、扩散现象说明了:(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之间有间隙。
4、分子的热运动: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要点诠释:1、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不同的物质之间,同种物质间是不能发生扩散现象的。
例如:冷热水混合,虽然冷水分子和热水分子都能彼此进入对方,但不是扩散现象。
2、扩散现象是反映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
而灰尘颗粒、大雾中的微粒及烟尘中的微粒等肉眼能观察到的分子聚合体在外力下的机械运动,都不是扩散现象。
3、扩散是人能够直接观察或感知到的宏观现象;分子的无规则运动是微观现象,人无法直接观察。
因此不能说“观察到分子无规则运动”,或“分子的扩散现象”。
4、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温度的高低是物体内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例如,炒菜时,老远就能闻到菜的香味,当菜冷下来后,香味就逐渐减少了。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和运动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2. 力的分类:按照作用方式,力可分为接触力(如摩擦力、弹力)和非接触力(如重力、磁力)。
3.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4. 力的合成与分解: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合成一个等效的力;反之,一个力也可以分解为几个分力。
5. 牛顿运动定律: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第二定律(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成反比),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6. 运动的描述:速度、加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7. 力与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状态取决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压强和浮力1.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2. 压强的计算公式:P = F/A,其中P为压强,F为作用力,A为受力面积。
3. 液体压强: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力,与液体的密度、深度和重力加速度有关。
4. 浮力的产生:物体浸入液体中,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产生的向上的力。
5. 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6. 浮沉条件: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关系决定了物体的浮沉状态。
三、能量的转化与守恒1. 能量的概念:物体所具有的能够进行物理作用的能力。
2. 能量的转化: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3. 能量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4. 机械能:包括动能和势能,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势能与物体的位置或状态有关。
5. 功和功率:功是力在物体上作用并使物体移动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量,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四、电学基础1. 电荷:物质的一种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 电路的组成:电源、导线、开关、用电器。
3. 电流的形成: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4. 欧姆定律:电流I与电压V和电阻R之间的关系为I = V/R。
初中物理知识点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 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340 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 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 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的距离有关系。
(2) 响度 :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 6.减弱噪声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 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 20Hz ~20000Hz 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 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 20Hz 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 呐、 B 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 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 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 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 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 红外线 能使被照射的物体 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 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 紫外线 最显著 8 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 为是 3×10 米/秒。
是 3×10 8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第一章机械运动基础知识梳理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小时(h)、分(min)。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
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
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公式:v=S/t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
v=S/t,变形可得:s=vt,t=S/v。
四、测量平均速度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复习提纲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2节运动的描述第3节运动的快慢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节声音的特性第3节声的利用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第三章物变态化第1节温度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3节汽化和液化第4节升华和凝华第四章光现象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第2节光的反射第3节平面镜成像第4节光的折射第5节光的色散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1节透镜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4节眼睛和眼镜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1节质量第2节密度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第1节力第2节弹力第3节重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2节二力平衡第3节摩擦力第九章压强第1节压强第2节液体的压强第3节大气压强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第十章浮力第1节浮力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第2节功率第3节动能和势能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1节杠杆第2节滑轮第3节机械效率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热和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第2节内能第3节比热容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1节内能的利用第2节热机第3节热机效率第十五电流和电路第1节电荷摩擦起电第2节电流和电路第3节串联和并联第4节电流的强弱第5节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1节电压第2节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第3节电阻第4节变阻器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1节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第2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第3节电阻的测量第十八章电功率第1节电能第2节电功率第3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第4节焦耳定律及其应用第十九章生活用电第1节家庭电路第2节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第3节安全用电第二十章电与磁第1节磁现象磁场第2节电生磁第3节电磁铁电磁继电器第4节电动机第5节磁生电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第1节现代顺风耳──电话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第4节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1节能源家族第2节核能第3节太阳能第4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第5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一章机械运动基础知识梳理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023部编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提纲全册第一单元: 机械奥秘- 1.1 座椅手摇,人的动作是怎样传给滑轮- 1.2 滑动摩擦带来什么力,机械运动中涉及哪些力- 1.3 揭开机械工艺的神秘面纱,认识机械的基本工作原理第二单元:一切都与电有关- 2.1 电学基本单位,简单认识伏特与欧姆定律- 2.2 线圈中的磁铁,探索电磁铁的工作原理- 2.3 走进发电厂,了解电能转化的过程和基本原理第三单元: 光的奥秘- 3.1 光的成像,透镜能够使光成为有用的工具- 3.2 纯净的水中,光的传播规律又是怎样的- 3.3 反射、折射、衍射和干涉,光具有奇妙的特性第四单元: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4.1 元素周期表,揭示物质世界的奥秘- 4.2 两类基本物质,固体和液体的特性- 4.3 了解离子,掌握离子键和原子键的形成第五单元:科学实验,有条不紊- 5.1 条件保证,科学实验的重要性和基本过程- 5.2 能量转化,探索热能和机械能之间的转化关系- 5.3 直面挑战,两种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第六单元:千姿百态的声音- 6.1 震动与声音,揭开声音形成的奥秘- 6.2 不同介质中的声音传播,了解声音传播的基本规律- 6.3 了解噪声,探索噪声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第七单元:生命与生物技术- 7.1 细胞的基本构成,认识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7.2 遗传基因的探索,掌握基因的结构和遗传规律- 7.3 生物技术与生物反应,了解生物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第八单元:科技创新与社会- 8.1 科技与社会的关系,科技创新对社会的影响- 8.2 运用技术手段,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8.3 环保科技,探索环保科技的发展和应用第九单元:地球与宇宙- 9.1 地球的运动,揭示地球运动的规律和影响- 9.2 行星间的吸引与斥力,了解行星运动的规律- 9.3 天文知识和观测,探索宇宙的奥秘和观测方法第十单元:光的辐射与传播- 10.1 光的辐射,认识电磁辐射的特性和分类- 10.2 星光的生命,揭示恒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10.3 光的传播,了解光的传播速度和颜色形成的原理第十一单元:能量与能量转换- 11.1 能量与能量转化,探究能量守恒定律和能量转换规律- 11.2 功与机械能,理解功和机械能的概念和相互转化关系- 11.3 能量与化学反应,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第十二单元:磁场与电磁感应- 12.1 磁场与磁力线,了解磁场的特性和磁力线的性质- 12.2 电磁感应,探索电磁感应的基本规律和应用- 12.3 电磁场与交流电, 理解电磁波的性质和生活中的应用第十三单元:电与电学- 13.1 电的发现,了解电的起源和电学的发展- 13.2 电能消耗与电源供给,认识电能的消耗和电源的供给- 13.3 电线路与电路图,掌握电路的符号和电流的规律第十四单元:金属与非金属- 14.1 金属与非金属,认识金属和非金属的常见特性- 14.2 材料的比热容,了解材料的比热容与热传导- 14.3 金属的应用,探索金属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第十五单元:物理中的数学- 15.1 物理中的数学,了解物理中常用的数学工具- 15.2 物理公式的应用,掌握物理公式的应用方法- 15.3 数据处理与统计,认识数据处理和统计在物理中的应用以上为2023部编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知识提纲全册的内容简要概述。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框架一、物理入门1. 物理学定义与研究对象2. 物理学的研究方法3. 物理量的测量与单位- 长度、质量、时间的测量- 国际单位制(SI)及其应用二、运动的描述1. 机械运动- 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速度与加速度的概念- 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2.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速度与加速度的合成- 相对运动3. 力的作用- 力的概念与分类- 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合成与分解三、力和运动1. 牛顿运动定律- 惯性定律- 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作用与反作用2. 力的平衡与摩擦- 力的平衡状态- 摩擦力的产生与影响3. 重力与万有引力- 重力的概念与计算- 万有引力定律- 重力与物体运动四、能量的转换与守恒1. 功与功率- 功的概念与计算- 功率的定义与应用2. 能量守恒定律- 能量的转换- 能量守恒的原理3. 机械能- 动能与势能- 机械能的转换与守恒4. 简单机械- 杠杆原理- 滑轮与斜面五、热学基础1. 温度与热量- 温度的概念- 热量的传递方式2. 热膨胀与热收缩- 物质的热膨胀与热收缩现象 - 热膨胀系数3. 物态变化- 相变过程- 熔解与凝固- 蒸发与凝结4. 热力学第一定律- 内能的概念-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表述与应用六、声学与光学1. 声现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特性:响度、音调和音色 - 声的反射、折射与干涉2. 光现象- 光的直线传播- 反射定律与平面镜成像- 折射定律与透镜成像3. 光的色散与光谱- 色散现象- 光谱的组成与应用七、电学基础1. 静电学- 电荷的性质与守恒- 库仑定律与电场的概念- 电势与电势差2. 电流与电路- 电流的形成与方向- 电路的基本组成- 串联与并联电路的特点3. 欧姆定律与电阻- 欧姆定律的内容与应用- 电阻的概念与计算4. 电能与电功率- 电能的计算- 电功率的定义与测量八、磁学基础1. 磁场与磁力- 磁场的概念与描述- 磁力的作用与磁场线2. 电流的磁效应- 奥斯特效应- 电磁铁与电磁感应3. 磁场中的物体运动- 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 霍尔效应简介九、现代物理初步1. 原子结构与原子能- 原子的基本结构- 原子能的释放方式2. 相对论简介- 相对性原理- 质能等价原理3. 量子物理初步- 光的波粒二象性- 量子态与能级十、物理实验与探究1. 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 实验设计原则- 数据收集与处理2. 探究性实验- 科学探究的步骤- 实验报告的撰写以上是初中物理知识点的总结框架,涵盖了初中阶段物理学科的主要内容。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复习提纲八年级上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2节运动的描述第3节运动的快慢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节声音的特性第3节声的利用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第三章物变态化第1节温度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3节汽化和液化第4节升华和凝华第四章光现象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第2节光的反射第3节平面镜成像第4节光的折射第5节光的色散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1节透镜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4节眼睛和眼镜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1节质量第2节密度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八年级下册第七章力第1节力第2节弹力第3节重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2节二力平衡第3节摩擦力第九章压强第1节压强第2节液体的压强第3节大气压强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第十章浮力第1节浮力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第2节功率第3节动能和势能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1节杠杆第2节滑轮第3节机械效率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 热和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第2节内能第3节比热容熔化过程:(1)AB段,物体吸热,温度升高,物体为固态;(2)BC段,物体吸热,物体温度达到熔点(50℃),开始熔化,但温度不变,物体处在固液共存状态;(3)CD段,物体吸热,温度升高,物体已经熔化完毕,物体为液态;凝固过程:(4)DE段,物体放热,温度降低,物体为液态;(5)EF 段,物体放热,物体温度达到凝固点(50℃),开始凝固,但温度不变,物体处在固液共存状态;(6)FG 段,物体放热,温度降低,物体凝固完毕,物体为固态。
注意: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五、汽化和液化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1)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1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沸腾时温度不变。
人教初中物理复习提纲完整版物理复习提纲一、力的基本概念1.力的定义及计算2.力的合成和分解3.牛顿三定律二、机械运动1.位移、位移-时间图、速度、速度-时间图2.加速度、加速度-时间图3.牛顿第二定律在机械运动中的应用三、质量与重力1.物体的质量和重量2.重力和重力公式3.万有引力,引力大小的计算四、力和压力1.压强与压力的计算2.浮力和阿基米德原理3.海量和常质量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五、能量和功1.能量的分类及转化2.功的概念及计算3.功与能量的关系六、机械能守恒1.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应用2.动能的计算3.位能的计算七、声音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声音的特性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八、光的传播与成像1.光的传播模型2.光的反射规律3.光的折射规律4.光的成像规律5.成像的应用九、电流与电路1.电流的概念及流动规律2.电阻、电流和电压的关系3.电阻的计算4.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十、磁学基本概念1.磁性材料和磁力线2.磁场的表示和磁力做功3.电流在磁场中受力和力矩的问题十一、变化的规律1.静态物体和动态物体的区别2.速度与加速度的图像3.动量与动量守恒定律十二、热学基本概念1.温度、热量和热平衡2.热传导、热辐射和热对流3.物体热平衡状态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以上是人教初中物理复习提纲的大致内容,每一部分的详细知识点可以根据教材进行总结和具体的例题练习。
希望对你的物理复习有所帮助!。
最新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复习提纲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下册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七章力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1节力第2节运动的描述第2节弹力第3节运动的快慢第3节重力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第二章声现象第八章运动和力)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2节声音的特性第2节二力平衡第3节声的利用第3节摩擦力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第三章物变态化第九章压强第1节温度第1节压强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2节液体的压强;第3节汽化和液化第3节大气压强第4节升华和凝华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第四章光现象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第十章浮力第2节光的反射第1节浮力第3节平面镜成像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第4节光的折射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第5节光的色散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透镜第1节功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第2节功率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3节动能和势能第4节眼睛和眼镜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1节质量第1节杠杆第2节密度第2节滑轮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第3节机械效率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1九年级全册~第十三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第2节内能第十九章生活用电第3节比热容第1节家庭电路第2节家庭电路电流过大的原因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3节安全用电第1节内能的利用第2节热机第3节热机效率第二十章电与磁第1节磁现象磁场第十五电流和电路第2节电生磁第1节电荷摩擦起电第3节电磁铁电磁继电器第2节电流和电路第4节电动机第3节串联和并联第5节磁生电第4节电流的强弱第5节串、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1节现代顺风耳──电话第1节电压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第2节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第3节广播、电视和移动通信第3节电阻第4节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第4节变阻器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1节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第1节能源家族第2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第2节核能第3节电阻的测量第3节太阳能第4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第十八章电功率第5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1节电能第2节电功率第3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第4节焦耳定律及其应用%第一章机械运动]基础知识梳理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第一章 机械运动知识梳理:1.运动的快慢 (1)速度①速度的公式:tsv =,v 表示速度,s 表示路程,t 表示时间。
②速度的主单位为米/秒(m/s),常用单位为千米/时(km/h),1 m/s=3.6 km/h 。
③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它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平均速度①变速运动: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是变化的,这种运动叫变速运动。
②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大致描述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平均运动快慢的程度.③求平均速度或匀速直线运动速度都可以用速度公式tsv =进行计算,只要知道公式中的两个因素,就能计算出第三个未知量。
2.长度(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使用刻度尺前要“三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使用刻度尺时要注意“选、放、看、读、记”五点方法: (2)更精确的测量工具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3)长度的单位①长度的主单位是:米(m),其他常用单位,比米大的是千米(km),比米小的有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②单位换算:1 km=103m , 1 m=10 dm=102cm=103mm=106μm=109nm . 3.时间(1)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其他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min)。
1 h=60 min ,1 min=60 s 。
(2)测量工具是钟表。
在运动场和实验室用第二章 声现象知识梳理: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 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合1224 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 m/s.4.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 s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
5.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振幅。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6.音色:由物体本身决定。
人们根据音色能够辨别乐器或区分人。
7.人们用分贝(dB)来划分声音等级;听觉下限0dB;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 dB;为保证工作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70 dB;为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 dB。
8.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第三章物态变化知识梳理:1.摄氏温度温度的常用单位,符号℃,读作“摄氏度”。
(1)0℃的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2)100℃的规定:1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3)1℃的规定:把0℃到100℃分成100等份,每一份为1℃.2.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熔化需要吸收热量。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凝固要放出热量。
3.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汽化。
汽化是一个吸热过程.汽化的方式:蒸发和沸腾。
4.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液化是一个放热过程。
(1)使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①降低温度: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②压缩体积:在一定条件下,压缩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
5.升华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气态叫升华.升华是吸热过程.常见的升华现象:①冬天,室外湿衣服中的水会结成冰,但冰冻的衣服也会干;②固态碘直接变成紫色的碘蒸汽;③放在衣服里的樟脑球不见了;④用久的灯泡的灯丝变细了。
6.凝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叫凝华.凝华是放热过程。
常见的凝华现象:①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的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②冰花的形成。
第四章光现象知识梳理:1.光的直线传播(1)规律: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实例及应用①激光准直②影子的形成③日食月食的形成:当地球在中间时可形成月食。
(3)光速:光在真空中速度c= 3×108m/s=3×105km/s;光在空气中速度约为3×108m/s。
光在水中速度为真空中光速的3/4,在玻璃中速度为真空中速度的2/3.2.光的反射(2)反射定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光路可逆。
即: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人射光线分居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过程中光路是可逆的。
3、面镜①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物大小相等2)像、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3)像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4.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是虚像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作用:成像、改变光路实像和虚像: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5.光的折射(1)光的折射规律:三线同面,法线居中,空气中角大,光路可逆。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③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属于近法线折射;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属于远法线折射;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入射角=0o。
(3)应用:从空气看水中的物体或从水中看空气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看到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知识梳理:1.凹透镜又名发散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2.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1)实验:实验时点燃蜡烛,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的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F分虚实,2f分大小,实倒虚正,具体见下表:3.眼睛和眼镜(1)成像原理:从物体发出的光经过晶状体等一个综合的凸透镜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布在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人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了。
(2)近视及远视的矫正:近视眼要戴凹透镜,远视眼要戴凸透镜。
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知识梳理:1.质量(1)质量的国际单位是kg ,测量质量通常用天平。
2.密度(1)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密度的公式:P=Vm,国际单位是:kg/m 3。
第七章 力力: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弹力: 1)、原因: 施力物的弹性形变。
2)、产生条件:直接接触 弹性形变。
3)、大小: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程度有关。
4)、方向 : 垂直于接触面 和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
5)、作用点:物体的接触点。
重力 :1、产生原因:由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而产生,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2、施力物: 地球3、受力物: 本身4、大小: G = mg 重力5、方向: 竖直向下6、作用点:A、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部分,为方便可以认为集中在某一点7、测量:用弹簧测力计第八章运动和力知识梳理:1.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解释:“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指当物体不受力的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仍然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任何运动)的物体将以力消失时的速度沿力消失时的方向沿直线永远运动下去。
2.二力平衡(1)二力平衡的概念: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这几个力平衡,这时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且合力为零。
如果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就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是: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但“平衡力”的两个力的作用点在同一物体上,而“相互作用力”的两个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
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知识梳理:1.压强(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任何物体能承受的压强都有一定的限度。
(2)公式和单位压强公式为p =SF,其中F 表示压力,单位为牛(N);S 表示受力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 2);p 表示压强,单位为牛/平方米(N/m 2),这个公式适用于固体、液体和气体。
(3)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在受力面积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压力可以增大压强,减小压力可以减小压强。
2.液体的压强(1)液体压强特点:液体对容器底和容器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密度有关系,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2)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公式为p =ρgh ,其中ρ表示液体密度,单位为千克/立方米(kg/m 3);g 为常数,一般取9.8 N/kg ;h 表示液体深度,即自由液面到所求液体压强处的距离,单位为米(m);p 表示压强,单位为帕斯卡(Pa).液体压强只与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与液体重、容器的横截面积(粗细)等因素无关。
3.大气压强 (1)大气压的变化①大气压与高度: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减小是不均匀的。
②大气压与沸点: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高原上气压低,水的沸点低于100℃,所以烧饭要用高压锅。
③大气压与天气有关,一般情况是晴天的气压比阴天高,冬天气压比夏天高。
4.液体(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5.浮力(1)浮力产生的原因: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
(3)浮力的大小可由以下方法求(测)得: 示重法(两次测量法):F 浮=G 物—F 示; 阿基米德原理:F 浮=G 排=ρ液gV 排;二力平衡法(悬浮、漂浮时):F 浮=G 排;浮力产生的原因:F 浮= F 向上—F 向下; 6、阿基米德原理①内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这就是阿基米德原理。
它同样适用于气体。
②表达式:F 浮=G 排=ρ液gV 排。
7、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与物重及整个物体密度的关系(浸没时)是:当F 浮< G 物时,下沉,这时ρ物<ρ液;当F 浮> G 物时,上浮,这时ρ物>ρ液;当F 浮=G 物时,悬浮,这时ρ物=ρ液,V 排=V 物。
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F 浮=G 物,ρ物<ρ液,V 排<V 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