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专题试题汇编:化学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无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51.77 KB
- 文档页数:7
专题04 化学与传统文化1.【2023年湖南卷】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化学与文化传承密不可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青铜器“四羊方尊”的主要材质为合金B.长沙走马楼出土的竹木简牍主要成分是纤维素C.蔡伦采用碱液蒸煮制浆法造纸,该过程不涉及化学变化D.铜官窑彩瓷是以黏土为主要原料,经高温烧结而成【答案】C【解析】A.四羊方尊由青铜制成,在当时铜的冶炼方法还不成熟,铜中常含有一些杂质,因此青铜属合金范畴,A正确;B.竹木简牍由竹子、木头等原料制成,竹子、木头的主要成分为纤维素,B正确;C.蔡伦用碱液制浆法造纸,将原料放在碱液中蒸煮,原料在碱性环境下发生反应使原有的粗浆纤维变成细浆,该过程涉及化学变化,C错误;D.陶瓷是利用黏土在高温下烧结定型生成硅酸铝,D正确;故答案选C。
2.(2021·海南真题)元末陶宗仪《辍耕录》中记载:“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为纸,熔硫磺涂木片顶端分许,名日发烛……,盖以发火及代灯烛用也。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将松木削薄为纸片状有助于发火和燃烧B.“发烛”发火和燃烧利用了物质的可燃性C.“发烛”发火和燃烧伴随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D.硫磺是“发烛”发火和燃烧反应的催化剂【答案】D【解析】A.将松木削薄为纸片状可以增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面积,有助于发火和燃烧,A 正确;B.发烛具有可燃性,“发烛”发火和燃烧利用了物质的可燃性,B正确;C.“发烛”发火和燃烧伴随不同形式的能量转化,如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热能等,C正确;D.硫磺也燃烧,不是催化剂,D错误;选D。
3.(2021·辽宁真题)《天工开物》中记载:“凡乌金纸由苏、杭造成,其纸用东海巨竹膜为质。
用豆油点灯,闭塞周围,只留针孔通气,熏染烟光而成此纸,每纸一张打金箔五十度……”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乌金纸”的“乌”与豆油不完全燃烧有关B.“巨竹膜”为造纸的原料,主要成分是纤维素C.豆油的主要成分油脂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D.打金成箔,说明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答案】C【解析】A.由题干可知,“乌金纸”是用豆油点灯,闭塞周围,只留针孔通气,熏染烟光而成此纸,故“乌金纸”的“乌”与豆油不完全燃烧有关,A正确;B.造纸的原料主要是纤维素,故“巨竹膜”为造纸的原料,主要成分是纤维素,B正确;C.豆油的主要成分油脂,但不属于高分子化合物,豆油不属于天然高分子化合物,C错误;D.打金成箔,说明金具有良好的延展性,D正确;故答案为:C。
第1题化学与传统文化、STSE1.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漂白粉与盐酸可混合使用以提高消毒效果B.温室气体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C.棉花、麻和蚕丝均为碳水化合物D.干冰可用在舞台上制造“云雾”答案 D解析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次氯酸钙与盐酸混合,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有毒的氯气,两者不能混合使用,A错误;温室气体主要是指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B错误;棉花、麻来源于植物,主要成分均是纤维素,为碳水化合物,但蚕丝来源于动物,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不是碳水化合物,C错误;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干冰升华时,吸收空气中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分子凝结成了小水珠,形成“云雾”效果,D正确。
2.化学与人体健康及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食品加工时不可添加任何防腐剂B.掩埋废旧电池不会造成环境污染C.天然气不完全燃烧会产生有毒气体D.使用含磷洗涤剂不会造成水体污染答案 C解析食品加工时可以添加防腐剂,但要控制用量,A错误;废旧电池中含有重金属(如汞等),掩埋其会造成土壤及水污染,B错误;天然气不完全燃烧会产生有毒气体一氧化碳,C正确;含磷洗涤剂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D错误。
3.我国提出争取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对于改善环境、实现绿色发展至关重要。
“碳中和”是指CO2的排放总量和减少总量相当。
下列措施中能促进碳中和最直接有效的是()A.将重质油裂解为轻质油作为燃料B.大规模开采可燃冰作为新能源C.通过清洁煤技术减少煤燃烧污染D.研发催化剂将CO2还原为甲醇答案 D解析“碳中和”实际上就是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方法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重质油裂解为轻质油,只是将长链烃变为短链烃,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不会改变,A错误;可燃冰作为新能源,其主要成分为甲烷,燃烧依旧会产生二氧化碳,B错误;清洁煤技术主要是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的排放,但不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C错误;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其他能源是实现“碳中和”最直接有效的一种方法,D正确。
化学与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个成语与化学反应中的置换反应有关?A. 点石成金B. 滴水穿石C. 破镜重圆D. 铁杵磨针答案:A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下列哪种物质常用于制作墨水?A. 朱砂B. 雄黄C. 石墨D. 铜绿答案:C3. 下列哪种物质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五石散”?A. 碳酸钙B. 硫酸铜C. 氧化铁D. 硫化汞答案:D二、填空题4. 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其主要成分包括硫磺、木炭和________。
答案:硝酸钾5. 在传统中医中,________被用来治疗砷中毒。
答案:鸡蛋清6. 中国古代的陶瓷制作中,________被用作釉料的主要成分之一。
答案:石英三、简答题7. 请简述中国古代的“烧酒”是如何利用化学原理制成的?答案:中国古代的“烧酒”是通过发酵过程制成的,其中涉及到糖类物质在酵母菌作用下转化为酒精和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
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C6H12O6(葡萄糖)→ 2C2H5OH(酒精)+ 2CO2(二氧化碳)。
8. 中国传统的造纸术中,为什么要加入碱性物质?答案:在传统的造纸术中,加入碱性物质如石灰水,是为了中和植物纤维中的酸性物质,提高纸张的耐久性和白度。
碱性环境有助于纤维素的分解,使纸张更加柔软和易于书写。
四、论述题9. 论述中国古代铜镜的制作过程中所涉及的化学知识。
答案:中国古代铜镜的制作过程中,首先需要将铜矿石(如硫化铜)通过冶炼过程提取出纯铜。
这个过程涉及到还原反应,即在高温下,铜矿石中的铜离子与木炭反应生成金属铜。
随后,将纯铜锻造成薄片,经过打磨、抛光等工艺处理,制成光滑的镜面。
在某些情况下,还会在铜镜背面镀上一层锡,以增加光泽和耐腐蚀性。
整个过程中涉及的化学知识包括金属的冶炼、金属的物理性质以及金属的电镀等。
五、实验题10. 如果要通过实验验证“滴水穿石”中的化学原理,你会如何设计实验?答案:为了验证“滴水穿石”中的化学原理,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取几块大小相同的石灰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将其放置在可以控制水滴落速度的装置下。
【高分突破】2022年中考化学总复习尖子生必刷1000题专练1 化学与传统文化选择题1.(2021兰州市九年级第二次诊断考试)中国古诗词蕴含许多科学道理,下列科学解释不合理的是()A. 苏轼《石炭行》中“投泥泼水愈光明”是指在高温下,把水滴到炭火上,得到O2和H2两种可燃性气体B. 《本草纲目拾遗》中述“粤中洋行有舶上铁丝,……日久起销,用刀刮其销,.....,所刮下之销末,名铁线粉”,“铁线粉”是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
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蕴含着草木燃烧的氧化反应,生成的草木灰可作为万物生长的肥料。
D. “高花未吐,暗香已远”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2.(2021重庆)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州铅山有苦泉,流以为涧。
挹其水熬之则成胆矾(硫酸铜晶体)。
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苦泉”的溶质之——CuSO4B.“把其水熬之”——蒸发溶剂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发生置换反应D.将浓缩的“苦泉”与NaOH溶液混合——制农药波尔多液3.(2021海南)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天工开物》记载:“凡硫黄配硝而后,火药成声”。
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22S+2KNO+3C=K S+X+3CO↑↑。
则X的化学式为()A.O2B.SO2C.NO2D.N24.(2021浙江嘉兴)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苦泉水”制取铜的方法,其主要生产流程如图所示。
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①通过蒸发溶剂可获得晶体B.②是通过复分解反应获得铜C.③所得硫酸铜溶液一定是饱和的D.④说明铁元素变成了铜元素5.(2021四川乐山)古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中蕴含了如图所示三种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CaO俗名叫生石灰,是一种氧化物B.“烈火焚烧若等闲”描述的是反应①的变化C.反应②发生时,会放出热量D.反应③是改良酸性土壤的原理6.(2021黑龙江)中华文字博大精深,下列成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沙里淘金B.滴水成冰C.立竿见影D.火上浇油7.化学知识无处不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众多的化学知识,下列对应的相关解释或说法不正确的是()8.(2021江西)“莫道雪融便无迹,雪融成水水成冰”,其中涉及有关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冰和水的化学性质不同B.冰和水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同C.雪和水的分子间隔不同D.雪融成水是物理变化9.(2021湖北黄石)下列诗句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千锤万凿出深山B.化作春泥更护花C.蜡炬成灰泪始干D.爆竹声中一岁除10.(2021湖北)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滴水成冰B.木已成舟C.风吹草动D.钻木取火11.(2021宁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2024年中考化学复习三年真题(2021-2023)专项汇编—物质的变化、性质和用途(含答案解析)一、选择题1.【2023天津真题】下列成语涉及的变化主要为化学变化的是()A.滴水成冰B.星火燎原C.积土成山D.沙里淘金【答案】B【解析】A、滴水成冰是物质状态改变,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B、星火燎原发生了燃烧,过程中有物质发生燃烧,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C、积土成山,是物质形状改变,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D、沙里淘金,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B。
2.【2023江苏连云港真题】下列事例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纸张燃烧B.冰雪融化C.粮食酿酒D.光合作用【答案】B【解析】A、纸张燃烧有二氧化碳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不符合题意;B、冰雪融化,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符合题意;C、粮食酿酒,有酒精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C不符合题意;D、光合作用有氧气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2023湖南株洲真题】固体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不但易吸收水蒸气而潮解,还能吸收二氧化碳而变质。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①潮解过程是物理变化;②变质过程是化学变化;③变质过程是物理变化;④潮解过程是化学变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A【解析】氢氧化钠曝露在空气中容易吸收水分,表面潮湿并逐渐溶解,这种现象叫做潮解,潮解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二氧化碳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而变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答案:A。
4.【2023福建真题】下列过程中,利用了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的是()A.海水晒盐B.干冰制冷C.风力发电D.火箭发射【答案】D【解析】A、海水晒盐是水分蒸发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无化学反应发生,选项错误;B、干冰制冷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无化学反应发生,选项错误;C、风力发电是利用风力使轮子转动做功发电,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无化学反应发生,选项错误;D、火箭发射,发生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放出大量热,属于化学变化,是化学反应产生的热能,选项正确。
1.(3分)(2019•岳阳)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下列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刻舟求剑B.滴水成冰C.钻木取火D.掩耳盗铃2.(18牡丹江)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蕴含着化学变化的是()A.木已成舟 B.火上浇油 C.量体裁衣 D.滴水成冰3.(2018·郴州)下列成语涉及物质化学变化的是()A.大浪淘沙 B.花香四溢C.死灰复燃 D.水乳交融4.(2018·威海)描述物质变化的成语有:①滴水成冰;③死灰复燃;③木已成舟;④火烧赤壁;⑤沙里淘金;⑥火上浇油;⑦百炼成钢;⑧花香四溢;⑨玉石俱焚,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②③④⑤⑥⑦ B.④⑤⑥⑦⑨ C.①③④⑤⑧⑨ D. ②④⑥⑦⑨5.(2019·锦州中考)(1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词句中蕴含化学变化的是()A.木已成舟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C.百炼成钢 D.日照香炉生紫烟6.(2018·南充)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
下列著名诗句所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与化学变化相关的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7.(2018·广东)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8.(2018·宜宾)(2分)下列经典诗句所表达的意思中不涉及燃烧反应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9.(2019·荆州中考)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下列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A.千锤万凿出深山B.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10.(2分)(2019•潍坊)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
2020届高考化学人教版第二轮专题复习选择题强化训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化学知识1、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我国古代的人民在那时候就已经广泛应用了相关的化学知识,古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下列关于古代化学的应用和记载,对其说明不合理的是( ) A.英文的“中国”(China)又指“瓷器”,说明我国很早就应用化学技术制作陶瓷B.李白有诗云“日照香炉生紫烟”这是描写“碘的升华”C.《本草经集注》中记载了区分硝石(KNO3)和朴消(Na2SO4)的方法:“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这是利用了“焰色反应”D.我国古代人民常用明矾除去铜器上的铜锈[Cu2(OH)2CO3]答案 B解析B项,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不是碘的升华;C项,利用钾元素和钠元素的焰色反应不同鉴别KNO3和Na2SO4;D项,明矾中的Al3+水解使溶液显酸性。
2、中国是瓷器的故乡,钧瓷是宋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著称。
下列关于陶瓷的说法正确的是( )A.高品质的白瓷晶莹剔透,属于纯净物B.瓷器中含有大量的金属元素,因此陶瓷属于金属材料C.氮化硅陶瓷属于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D.“窑变”是高温下釉料中的金属化合物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导致颜色的变化答案 D解析白瓷含有多种成分属于混合物,A项错误;陶瓷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B项错误;氮化硅陶瓷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C项错误;“窑变”时,高温下釉料中的金属化合物由于还原程度的不同,形成不同颜色的低价态化合物,D项正确。
3、《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洧水”的使用有“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必大行于世”的描述,对上文进行的某些分析中正确的是( )A.“洧水”的主要成分是油脂B.“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煤油C.烟的主要成分是炭黑D.烟的主要成分是石墨答案 C解析考查物质的主要成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
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25化——2020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1.中国的传统文化彰显人类文明,对人类进步有巨大贡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梦溪笔谈》中对宝剑的记载:“古人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
”铁的合金硬度比纯铁的大,熔点比纯铁的高B. 《本草纲目拾遗》中对强水的记载:“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惟玻璃可盛。
”强水指氢氟酸C. 《物理小识》记载:“青矾(绿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栽木不茂。
”“青矾厂气”是CO和CO2D. 《天工开物》记载制造青瓦“窑泥周寒其孔,浇水转釉”,红瓦转化为青瓦的原因是Fe2O3转化为其他的铁的氧化物【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综合考查了化学与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较为基础,涉及了合金、硝酸以及二氧化硫等物质的性质,较为基础。
【解答】A.合金的熔点一般要比成分金属低,故A错误;B.“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惟玻璃可盛。
”强水指的是硝酸,氢氟酸会与玻璃反应不能用玻璃盛装,故B错误;C.青矾(绿矾)厂气熏人,衣服当之易烂,栽木不茂。
”绿矾是含有7个结晶水的硫酸亚铁晶体,所以“青矾厂气”应是指SO2,故C错误;D.窑泥周寒其孔,浇水转釉”,红瓦转化为青瓦的原因是Fe2O3(呈红棕色)转化为其他的铁的氧化物的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2.中华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史料记载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本草经集注》中写到“如握雪不冰。
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乃真硝石也。
”“硝石”是指KNO3B. 《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药物“鼻冲水”,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虚弱者忌之,宜外用,勿服。
”这里的“鼻冲水”是指氨水C. 《神农本草经》说:“水银镕化(加热)还复为丹”;《黄帝九鼎神丹经》中的“柔丹”“伏丹”都是在土釜中加热Hg制得的。
这里的“丹”是指汞的硫化物D. 《后汉书·郡国志》中记载:“石出泉水,其水有肥,燃之极明,不可食,县人谓之石漆。
1.(3分)(2019•岳阳)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下列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刻舟求剑B.滴水成冰C.钻木取火D.掩耳盗铃2.(18牡丹江)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蕴含着化学变化的是()A.木已成舟 B.火上浇油 C.量体裁衣 D.滴水成冰3.(2018·郴州)下列成语涉及物质化学变化的是()A.大浪淘沙 B.花香四溢C.死灰复燃 D.水乳交融4.(2018·威海)描述物质变化的成语有:①滴水成冰;③死灰复燃;③木已成舟;④火烧赤壁;⑤沙里淘金;⑥火上浇油;⑦百炼成钢;⑧花香四溢;⑨玉石俱焚,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②③④⑤⑥⑦ B.④⑤⑥⑦⑨ C.①③④⑤⑧⑨ D. ②④⑥⑦⑨5.(2019·锦州中考)(1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词句中蕴含化学变化的是()A.木已成舟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C.百炼成钢 D.日照香炉生紫烟6.(2018·南充)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
下列著名诗句所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与化学变化相关的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7.(2018·广东)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8.(2018·宜宾)(2分)下列经典诗句所表达的意思中不涉及燃烧反应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9.(2019·荆州中考)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下列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A.千锤万凿出深山B.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10.(2分)(2019•潍坊)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
化学与传统文化专题习题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文明古国,智慧人民,灿烂文化。
古代的陶瓷文化、冶金文化、古代的本草医药和炼丹术、古代的酿酒制醋、四大发明等等构成了我国丰富的古代化学史。
根据“在高考命题中,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弘扬和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高考为国选才的重大使命。
各学科在试题中都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体现”(教育部考试中心)。
1.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本草经集注》中写到“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
“硝石”指的是(b)A.Na2SO4B.KNO3C.Ca(NO3)2D.KIO32.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这里所用的“法”是指(c)A.萃取B.渗析C.蒸馏D.干馏3(2016•济宁一模)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药物“鼻冲水”,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虚弱者忌之.宜外用,勿服.….”这里的“鼻冲水”是指(A)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4.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A.“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B.“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D.古剑“沈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5、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b)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6、1856年.英国传教士威康臣先生在译著《格物探源》中提到:“天地万物皆以六十四种元质配合而成,如金银铜铁养轻淡炭等皆是元质,皆由微渺而造”,“微渺”即现代之“原子”。
2024年甘肃省临夏州中考化学真题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选择题1.让非遗文化“动”起来、“火”起来,为扩大非遗文化在青少年中的影响,临夏县积极组织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
下列非遗文化作品制作过程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酸河州黄酒B.亥炯州砖雕C.绘河州彩陶D.捏河州泥塑2.2024年六五环境日的主题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以下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坚持绿色出行,践行低碳生活B.积极植树造林,加快三北防护林建设C.加高烟囱,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D.禁止工业废水直接排放,防止水体污染3.化学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严重缺钙会得甲状腺肿大B.人体缺铁会引起贫血症C.霉变大米淘洗后可食用D.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延长保质期4.分类是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常用方法,下列分类正确的是A.有机合成材料:聚乙烯塑料、羊毛B.碱:纯碱、烧碱C.有机物:碳酸、甲烷D.化石燃料:煤、石油5.市售加碘盐是在食盐中加入一定量的碘酸钾(化学式为KIO3),其中碘元素的化合价为A.+5B.+3C.+1D.-16.如图所示是某同学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的部分实验操作,其中错误的是-Z---7.大河家鸡蛋皮核桃是临夏州特产之一,富含叶酸和维生素B]等营养物质。
下列有关叶酸(C19H19N7O6)的说法正确的是A. 叶酸属于氧化物B. 叶酸由19个碳元素、19个氢元素、7个氮元素和6个氧元素组成C. 叶酸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质量比为19:19:7:6D. 叶酸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8. 推理是学习化学时常用的一种科学思维,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酸雨的pH<7,但pH<7的雨水不一定是酸雨B. 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生成S02,该物质组成中一定含硫元素C. 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但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D. 燃烧伴随着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9. 金属镣在制造钱币、不锈钢、催化剂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化学与传统文化专题习题1.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古代文献中充分记载了古代化学研究成果。
《本草经集注》中写到“以火烧之,紫青烟起,乃真硝石也”。
“硝石”指的是(b)A.Na2SO4B.KNO3C.Ca(NO3)2D.KIO32.我国明代《本草纲目》中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烧酒”条目下写道:“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
”这里所用的“法”是指(c) A.萃取B.渗析C.蒸馏D.干馏3(2016•一模)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药物“鼻冲水”,写道:“贮以玻璃瓶,紧塞其口,勿使泄气,则药力不减,气甚辛烈,触人脑,非有病不可嗅.….虚弱者忌之.宜外用,勿服.….”这里的“鼻冲水”是指(A)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4.化学与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A.“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屠呦呦对青蒿素的提取属于化学变化B.“霾尘积聚难见路人”,雾霾所形成的气溶胶有丁达尔效应C.“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D.古剑“卢”“以剂钢为刃,柔铁为茎干,不尔则多断折”,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5、我国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记叙无机药物335种,其中“强水”条目下写道:“性最烈,能蚀五金……其水甚强,五金八石皆能穿第,惟玻璃可盛。
”这里的强水是指(b)A.氨水B硝酸C.醋D.卤水6、1856年.英国传教士威康臣先生在译著《格物探源》中提到:“天地万物皆以六十四种元质配合而成,如金银铜铁养轻淡炭等皆是元质,皆由微渺而造”,“微渺”即现代之“原子”。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d)A. “元质”即现代之“元素”,现在人类发现的化学元素多于六十四种B. “养、轻、淡”即“氧、氢、氮”三种元素,现代的元素命名更具科学性C.上文中提到的八种“元质”包括四种金属“元质”和四种非金属“元质”D. “微渺”因极其微小,故“微渺”是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不可再分7、我国晋代炼丹家、医学家洪所著《抱扑子》一书中记载有“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其中是红色的硫化汞.下列说确的是(D)A.汞可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B.在空气中灼烧发生了分解反应C.水银在空气中继续加热又生成硫化汞D.水银温度计打碎时,立即用纸槽收集洒落的汞珠即可8、《汉书》中“高奴县有洧水可燃”,括在《梦溪笔谈》对“洧水”的使用有“予知其烟可用,试扫其烟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必大行于世”的描述,对上文进行的某些分析中正确的是(C)A“洧水”的主要成分是油脂B“洧水”的主要成分是煤油C 烟的主要成分是炭黑D 烟的主要成分是石墨9.中国丝绸有五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第1页 共12页 第2页 共12页2023年山东省潍坊市中考化学真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中华传统文化典籍中包含很多化学知识。
下列解释错误的是A .《华阳国志》:“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加热蒸发可得食盐B .《天工开物》:“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煅烧石灰石可生成熟石灰C .《梦溪笔谈》:“熬胆矾铁釜,久之易化为铜”——铁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D .《周易》:“泽中有火,上火下泽”——池中有机物发酵产生可燃性气体 2.化肥对农作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下列肥料能防止农作物倒伏的是 A .23K COB .()22CO NHC .4NH ClD .()242Ca H PO3.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和安全的重要保证。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 .气密性检验 B. 2CO 验满C .稀释浓硫酸 D . 测溶液pH4.2023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下列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 .露天焚烧秸秆,增强土壤肥性 B .采用绿色工艺,减少化工污染 C .加大燃煤发电,推广化石燃料D .滥用农药化肥,提高粮食产量5.下列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A .金刚石硬度大,用于切割大理石B .干冰升华吸热,用于人工降雨C .石墨烯导电性强,用作新型电阻触摸屏的电极D .氢氧化钠固体易吸水,用于干燥二氧化碳 6.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下列有关水的认识正确的是 A .生活中加热煮沸降低水的硬度 B .工业上使用明矾对自来水消毒 C .农业上提倡大田漫灌浇灌作物D .家庭中大力推广使用含磷洗涤剂7.科学家利用“基因剪刀”技术降低了水稻中砷的含量。
如图是砷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砷属于非金属元素B .砷的原子序数为33C .砷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4.92gD .x 5=,砷与磷元素化学性质相似A .AB .BC .CD .D9.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
1.(3分)(2019•岳阳)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下列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刻舟求剑B.滴水成冰C.钻木取火D.掩耳盗铃2.(18牡丹江)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蕴含着化学变化的是()A.木已成舟 B.火上浇油 C.量体裁衣 D.滴水成冰3.(2018·郴州)下列成语涉及物质化学变化的是()A.大浪淘沙 B.花香四溢C.死灰复燃 D.水乳交融4.(2018·威海)描述物质变化的成语有:①滴水成冰;③死灰复燃;③木已成舟;④火烧赤壁;⑤沙里淘金;⑥火上浇油;⑦百炼成钢;⑧花香四溢;⑨玉石俱焚,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②③④⑤⑥⑦ B.④⑤⑥⑦⑨ C.①③④⑤⑧⑨ D. ②④⑥⑦⑨5.(2019·锦州中考)(1分)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词句中蕴含化学变化的是()A.木已成舟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C.百炼成钢 D.日照香炉生紫烟6.(2018·南充)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
下列著名诗句所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与化学变化相关的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江水。
7.(2018·广东)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C.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8.(2018·宜宾)(2分)下列经典诗句所表达的意思中不涉及燃烧反应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9.(2019·荆州中考)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下列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A.千锤万凿出深山B.蜡炬成灰泪始干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10.(2分)(2019•潍坊)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
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D.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11.(2019·铜仁中考)下列诗句的描述中,只隐含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13.(2019·泰安中考)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14.(2分)(2019•衡阳)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15.(2分)(2019•凉山州)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B.贾不贾,白玉为堂,金作马。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C.爆竹声中除旧岁,总把新桃换旧符D.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16.(3分)(2019•滨州)“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下列诗词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B.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17.(2019·鞍山中烤)(1分)中国古代通过“丝绸之路”与其他国家、地区进行文化和技术交流。
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谷物酿酒 B.蚕丝织布 C.稻草造纸 D.瓷器烧制18.(2分)(2019•株洲)造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早期的纸张生产中,常常用纸表面涂敷某种物质的工艺,但存在副作用,该物质易导致纸张发生酸性腐蚀,使纸张变脆易破损,该物质是()A.烧碱B.明矾C.草木灰D.熟石灰19.(2019·德州中考)中国诗词、成语和谚语中有些蕴含着化学知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说明分子在不断地运动B.“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描述的是化学变化C.“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具有熔点高的物理性质D.“釜底抽薪”体现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或空气)20.(1分)(2019•黄石)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又富有科学文化遗产的伟大民族。
古代典籍(齐民要术)中,记载了一种酒曲﹣﹣白醇曲的制作工艺:小麦蒸:熬:生=1:1:1.用圆铁范(模具)压制成曲饼。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酿酒过程中,“白曲”会产生催化剂B.小麦的主要成分是淀粉,不含蛋白C.“圆铁范”对酒曲的化学性质不会有太大影响D.小麦在“蒸”、“熬”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21.(2018·株洲)与化学相关的知识常见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之中。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熬胆矾铁釜,久之亦化为铜”,该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B.某古剑“以剂钢为刃,铁为茎干……”,“剂钢”指的是铁的合金C.《梦溪笔谈》载:“高奴县出脂水,燃之如麻,但烟甚浓。
”所述“脂水”属于石油D.《肘后备急方》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
此提取青蒿素的方法属蒸馏22.(2019·广州中考)中国古代诗句中蕴含有很多化学原理,下列诗句的解释不正确...的是23.(2分)(2019•烟台)我国古代文献记载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
下列记载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A.《易经》——“泽中有火……上火下泽”B.《淮南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C.《抱朴子》——“丹砂(HgS)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D.《天工开物》——“侯潮一过,明月天睛,半日晒出盐霜”24.(2019·鞍山中烤)(1分)从化学的角度对下列词句进行解释,错误的是( )A .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为刚——说明合金的熔点比组成它的纯金属高B .真金不怕火炼——金(Au )化学性质不活泼C .釜底抽薪——通过清除可燃物达到灭火的目的D .百炼成钢——使生铁中碳等杂质的含量降低,达到钢的标准 25.(2019·枣庄中考)中国古诗词是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反映,蕴含着许多科学道理。
下列对划线部分的相关科学解释不合理的是( )A.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形成露珠,是液化现象B.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C.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燃烧秸秆的过程,是热能转化成了化学能D.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金不活泼,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式存在26.(2019•毕节市)中国古诗词既蕴含人文思想,又闪耀理性光辉。
对下列古诗词划线部分隐含的化学现象解释不合理的是( )A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煅烧石灰石,不发生化学变化B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C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生铁经不断煅烧捶打氧化,降低碳的含量后变成钢D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金的化学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态存在27.(2018·莱芜)(2分)我国古代科技十分发达,表中对古文献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序号 古文献 解释A 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可以用铁来冶炼铜 B 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创始,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指蒸锅),蒸令气上,用器承滴露 白酒(烧酒)的制造过程中采用了蒸馏的方法来分离和提纯 C 初,人不知盖泥法,元时南安有黄长者为宅煮糖,宅垣忽坏,去土而糖白,后人遂效之 蔗糖的分离提纯采用了黄泥来吸附红糖中的色素D 丹砂(HgS )烧之成水银,积变又成丹砂 加热时HgS 熔融成液态,冷却时重新结晶为HgS 晶体28.(2017·烟台)中国诗词既蕴含人文思想,又焕发理性光辉.对下列划线部分的化学解释不合理的是( )A .花气袭人知骤暖,喜鹊穿树喜新晴﹣温度高分子运动加快B.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生铁经不断煅烧捶打氧化,降低碳的含量,变成钢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煅烧石灰石,不发生化学变化D.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金的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态存在29.(2017·威海)下列诗句描述的自然现象跟所涉及到的物质变化的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A.“春风又绿江南岸”——包含了化学变化B.“日照香炉生紫烟”——包含了化学变化C.“北风卷地白草折”——包含了物理变化D.“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前者包含了化学变化,后者包含了物理变化30.(2017·益阳)从化学的角度对下列诗句、成语等进行解释,其中不正确...的是A.“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分子在不停地运动B.“点石成金”——化学反应改变了元素种类C.“真金不怕火炼”——金(Au)的化学性质不活泼D.“釜底抽薪”(釜:烹煮食物的容器。
薪:柴禾)——破坏了燃烧的条件3132.(3分)(2019•海南)我国西汉时期,在《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意思是可溶性的铜的化合物与铁发生反应得到单质铜。
此为现代湿法治金的先驱。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由该反应可推测出铜能与稀硫酸反应B.该反应证明了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C.若铁足量,溶液的颜色将逐渐变为无色D.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33.(8分)(2019•东营)化学与杜会生活(1)从铁、生石灰、烧碱、小苏打、硫酸铜中选择符合题意的物质(用化学式填空)。
常用来配制波尔多液的盐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份是。
(2)生活中常用二氧化碳灭火而不用氮气灭火的原因是。
化学与传统文化(3)北宋《浸铜要略序》载“山麓有胆泉(硫酸铜溶液),土人汲以浸铁,数日辄类朽木,刮取其屑,锻炼成铜”,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理。
(4)《汉代古火井碑序》记载:“诸葛丞相躬莅视察,改进技法,刳斑竹以导气(气指天然气),引井火以煮盐”,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理。
34.(2017·泸州)早在古代,我国人民就积累了不少对化学物质变化的认识。
请回答:(1)西汉《淮南万毕术》中记载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曾青指的是硫酸铜溶液。
这句话中化学反应产物的名称是铜和;(2)晋代葛洪所著《抱朴子》一书中记载有“丹砂烧之成水银",丹砂指的是HgS。
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以表示为(已知原子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Hg>s>o)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中是否发生了“氧化反应”?(选填“是”或“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