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诗歌地位、影响与评价
- 格式:pdf
- 大小:138.05 KB
- 文档页数:4
诗人岑参现存诗歌有多少岑参的作品及其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气势恢宏,想象及其丰富,雄奇瑰丽,奔放热情,满怀报国之情。
他的作品领域很广,涉及山水,行旅,边塞,赠答等各个方面。
岑参尤其擅长边塞诗,七言歌行。
现存今岑参作品约403首,其中有七十多首是边塞诗。
岑参岑参是唐代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源于南阳,现居河南新野。
他出生于公元715年,公元770年死于成都。
岑参出生于一个官僚家庭。
他的曾祖父、曾叔父和曾叔父都担任过首相。
他的父亲还两次担任州长。
然而,由于父亲早逝,他的家庭逐渐衰落。
岑参的童年是孤独而贫穷的。
岑参五岁时和哥哥一起广泛阅读。
我九岁就能写诗了。
岑参二十岁的时候,前往长安今在陕西西安,献书求仕途未果,又奔走于京洛之间。
天宝三年即公元744年,岑参考取进士,官拜内率府兵曹参军。
其及第前夕曾写下《感阳赋》,在诗中叙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
天宝八年,他满怀报效国家的志向,走出长城探索自己的未来,但他并不骄傲。
天宝十三年,岑参又去了长城,他报国的感情更加强烈。
他的大部分边塞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安史之乱发生在天宝十四年。
在杜甫等人的推荐下,岑参官员向补阙权致敬。
后来,他被降职为郭的省长。
后来,他担任嘉州州长,因此被称为“岑嘉州”。
被免职后,他写下了一篇关于招募北方客人为自己哀悼的文章。
他想回到家乡,但由于四川战争,他没有回到家乡,在成都去世。
岑参,约生于公元715年,公元770年客死咸阳。
岑参生于一个官僚家庭,他的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曾出任过宰相。
其伯祖父因不同意力武承嗣为太子,被贬后远征吐蕃,后被诬陷进了牢狱被诛杀。
岑长倩的五个儿子全被杀害。
岑氏亲族很多人被流放。
岑参的父亲曾在山西咸州和今天的山西临汾当过刺客。
不幸的是,岑参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
岑参父亲去世后,家道更加衰落,岑参幼年过得很孤贫。
但是岑参天资聪颖,五岁就跟随其兄长学习读书,九岁便能吟诗作赋。
天宝三年,岑参考取进士,之后仕途算不上顺风顺水,曾两次满怀一腔报国热情前往塞外,但是结果都不尽如人意。
岑参最著名的十首诗他是唐代最杰出的边塞诗人之一,陆游将他与李白、杜甫相提,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勇于进取、热爱祖国的思想贯穿始终,他是岑参。
读中学时,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许多人记住了岑参这个名字。
作为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的诗歌意境新奇,想象丰富,词采瑰丽,热情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
岑参的诗歌,题材丰富,有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其中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在盛唐时代,岑参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1、最脍炙人口的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如果没有岑参,我们可能不知道边塞的雪是这么壮美。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千树万树间像梨花盛开。
每每读到这一句,冬天的寒冷仿佛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和煦的春风。
这是一首送别诗,最动人的还是最后四句: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大雪纷飞,骑马相送,目送着友人离去,仍久久不愿回声,空空地看着友人留下的印迹,所有的不舍与情意都在不言中了。
我送你离开之后,又在原地待了好久好久。
2、最动人的想家诗:《逢入京使》《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即使是铁打的汉子,也有想家的时候。
岑参曾两度出塞,远在塞外的他,家是遥远的渴望。
这一天,他又踏上了前往塞外的征程,回头看家乡,已经离了好远好远,泪水早已模糊了双眼。
走在路上碰到了归家的老乡,两人都骑着马,无法拿出纸笔来述说家信,只能匆匆地嘱咐一声:我在外面一切都好,给我家里报个平安吧!岑参离世已有一千多年,而这首“《逢入京使》依然打动人心,因为穿越千年,想家的感情都是一样的。
岑参诗歌的风格特色及具体表现岑参诗歌的风格特色及具体表现引导语: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代表了盛唐诗歌的现实主义主流特色。
岑参是我国古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边塞诗为主,这位大诗人的边塞诗有什么风格特色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浅析岑参边塞诗歌的风格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代表了盛唐诗歌的现实主义主流特色。
连绵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是孕育盛唐边塞诗歌的沃土。
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是烽烟迭起,战事连连。
火热的军旅生活,恢宏的战斗场面,都吸引了许多诗人的倾注力,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
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和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以引发创作的兴致。
于是,以反映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为主题的“边塞诗歌”就产生了。
高適、岑参就是“边塞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他们以一种鲜活的人生内容和靓丽的艺术风格,创作了大量的诗篇,这些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诗篇,都融注着一股荡气回肠的英雄正气。
现在所说的唐边塞诗,是以盛唐为界按照题材分类的一种称呼。
其中以高适、岑参的成就最高(又称高岑诗派),边塞诗不仅在唐诗中有很高的成就,就是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真实反映了盛唐时期的历史事实——民族矛盾及在民族矛盾下发生的战争和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和融合的过程。
“岑参是唐代边塞诗人中最杰出的代表”这一评价岑参当之无愧。
盛唐以来一百多年,由于民族矛盾,扩充疆土,因此边境战争频繁发生;加上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一些诗人开始目光投向边塞生活,特别是一部分仕途失意的读书人,更是把边塞当作立功求取仕途功名的捷径,在这种条件下,就不断有“边塞诗人”应运而生。
其中岑参就是当中的杰出代表,他的“边塞诗”成就最高,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
岑参的边塞诗总的归结起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描写边塞战争或是与战争有关的军旅生活、将士矛盾、离别愁绪、思亲怀故,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玉门关盖将军歌》,这些作品直接反映社会现实,表现作者强烈的爱憎,思想内容非常的深刻;二是描写边塞风光、自然景物,如《经火山》、《题铁门关楼》、《登凉州尹台诗》,这些作品以写实的手法再现边塞风光、景物,思想内容不如前一种,但从艺术风格表现上来说,在边塞诗中具在代表性;三是描写边塞民族交往和风土人情的,如《胡歌》、《戏问花门酒家翁》、《轮台即事》,这些作品内容新鲜,对于了解边地民族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及当时民族交往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岑参最著名的诗歌赏析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
在仄声韵当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一般地说,不同声调是不可以押韵的。
我在此整理了岑参最著名的诗歌,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岑参最著名的诗歌1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唐代〕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难着一作: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此诗是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作于他第二次出塞时期。
此时,他很受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器重,他的大多数边塞诗成于这一时期。
2逢入京使岑参〔唐代〕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这是一首传诵很广的名作。
它之所以受到推崇,主要是写得自然、本色。
岑参这次西行的目的,他自己曾作过这样的说明:“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因此从道理上讲,他是自愿的,情绪的基调当是昂扬乐观的。
只是,理智是一回事,感情又是一回事。
当时的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在通讯、交通都极不方便的唐代,对一个久居内地的读书人来说,要离家数千里,穿越戈壁沙漠,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岂有不想家的道理?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唐代〕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
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岑参最著名的诗歌21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唐代〕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总述:岑参是个优秀的诗人,一说到他,就会想到边塞诗。
他的边塞诗对后来者影响有起有伏。
早期著作虽不以边塞诗闻名,但他已经展露出他独具一格的诗风,杜甫就曾说他的诗堪比沈约、鲍照,而施补华亦将他与“尤善五言”的宋之问比肩,由此不难窥探岑参的文风一二。
而宋爱国诗人陆游可以说是岑参的忠实粉丝了,留下“诵公天山篇,流涕思一遇”的肺腑之叹。
除了这些人,还有很多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惊人一笔的人给岑参做出很多中肯的评价,当然言过其实者亦有之,如明“前七子”之一的边贡,竟说岑诗有着李白诗的“俊逸”,有着杜甫诗的“悲壮”、“雄奇”,李杜不能兼有这些优长,而“岑诗近焉”,吹捧太过了。
到清朝,岑参主要以他的边塞诗闻名了,虽然当时统治者因他诗中的“胡”、“夷”等字眼在政治上压迫其诗,可岑参的诗歌地位仍然稳步上升。
如今,岑参已是论及边塞诗时必不可少的代表了。
现在的人们多多少少能诵上一两首,他的名诗从启蒙书到大学课本隐隐可见,已经成为语文课本中教书育人亮眼的一页。
一、唐朝诗人们对岑参诗的评价:1、杜甫:岑参多好“奇”,“多新诗”、“佳句”:“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
”——杜甫(高岑并举之始)意谓高岑二人成名较晚,才学堪比沈约、鲍照除此之外,杜甫还在其他诗中高度赞扬岑参的诗篇:“岑参兄弟皆好奇,携我远来游濮陂”——《濮陂行》“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奉答岑参补阕见赠》“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九日寄岑参》2、杜确《岑嘉州诗集序》说岑参:“属辞尚清,用意尚切,其有所得,多入佳境,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
”“近建安之遗范”杜确《岑嘉州诗集序》2、殷璠《河岳英灵集》是唐代最有影响的一部选诗集,选岑参诗7首,并评论了岑参诗歌的四句名句,所摘的句子出自《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和《暮秋山行》。
(这么多诗选入其中,由此可见,在唐朝,岑参的诗歌就有了很高的地位)遗憾的是,天宝八载至十载岑参入安西已创作一些“边塞”诗,殷璠没有注意到岑参那些描摹西域风情的“边塞”之作,故所录岑参7首诗,无一首“边塞”诗。
高适和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作以描写边塞风情和壮丽景色为主题,具有深厚的时代色彩和浓厚的历史气息。
他们的诗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高适的生平和诗歌风格高适(约公元704年—约公元765年),字长贵,唐代著名诗人,先祖是匈奴人,后裔和儿郎迁至唐朝而居。
他曾任过安西都护府功曹员外郎,后来又历任秦州刺史、河中郡太守等职,晚年在家乡故居隐居,以写诗和著书为乐。
他的诗歌风格雄浑豪放,写边塞风光的能力尤其突出。
他的代表作《长恨歌》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恨情仇,情感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高适的边塞诗高适的边塞诗以描写边疆风光和边疆生活为主题,表现了边塞人民的坚韧和勇敢。
他的《过华清宫绝句》写道:“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两句简洁而意蕴丰富,通过描写流水落花,表现了大自然的变化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这种感慨抒发和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都是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三、岑参的生平和诗歌风格岑参(约公元715年—约公元770年),字文子,唐代著名诗人,曾任宣武军副都护。
他的诗歌风格婉约清丽,善于描述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
他擅长边塞诗,尤以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著称。
此诗描绘了壮美的雪景和边塞风情,情感真挚而深沉。
四、岑参的边塞诗岑参的边塞诗以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辽阔的边塞景色,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边疆生活的理解。
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有“平沙日未没,黯黯见北辰”一句描绘了边塞荒凉和北方的边远景象,给人以深深的思索和感叹。
五、高适、岑参边塞诗的成就高适和岑参以其杰出的诗歌成就,成为了我国古代边塞诗的代表人物。
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将唐代边塞风貌和壮丽景色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
他们的边塞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地域特色,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可以说,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成就在唐代诗歌史上独树一帜,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岑参简介_岑参的诗全集_古诗大全岑参(cén hēn) (约715年—770年)唐朝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汉族,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岑参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其古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他充满激情地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了将士们勇往直前、转战沙场雪海的壮烈场面。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将士们奋不顾身,充满了忠勇爱国的精神。
岑参的诗题材很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
诗风颇似谢兆、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
象殷番《河岳英灵集》所称道的“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暮秋山行》),“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诗句,都是诗意造奇的例子。
杜甫也说“岑参兄弟皆好奇”(《美陂行》),所谓“好奇”,就是爱好新奇事物。
岑参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
岑参两度出塞,写了七十多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他写的边塞诗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
在他笔下,在大唐帝国的伟大力量面前任何敌人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对手,所以他并不需要写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他要写的是横在战士们面前的另一种伟大的力量,那就是严酷的自然。
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雪夜风吼、飞沙走石/a/cencanhtm,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景。
如没有积极进取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是很难产生这种感觉的,只有盛唐诗人,才能有此开朗胸襟和此种艺术感受。
岑参最有名的五十首诗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风格清新简约、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学意义,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下面是岑参最有名的五十首诗,按照字数和主题进行划分:一、五言古诗篇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凉州词》3.《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4.《木兰花慢·满城春色宫墙柳》5.《登高壮观寻秦川》6.《秋风引》7.《春晓》8.《赋得古原草送别》9.《临江仙·滟滟随波千万里》10.《送友人》二、七言古诗篇11.《江南春 ·泛彼岸柳》12.《秋兴八首·其一》13.《游山西村》14.《客中行》15.《登高》16.《赋得古原草送别二首·其二》17.《水调歌头·减字木兰花·深院静机灯月白》18.《减字木兰花·江上徐行雁初飞》19.《春宿左省》20.《题都城南庄》三、五言律诗篇21.《题破山寺后禅院》22.《赋得古原草送别三首·其一》23.《登高采茶东山去》24.《江雪》25.《赋得古原草送别三首·其二》26.《渡荆门送别》27.《大庾岭·阴岭东风吹雨异》2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9.《青溪》30.《梦游天姥吟留别》四、七言律诗篇31.《赏心乐·山居寄远上人》32.《赋得古原草送别三首·其三》33.《古柏行》34.《登高第一百零八次》35.《夜泊牛渚怀古》3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37.《水调歌头·先帝侍女十年图破楼》38.《洛阳女儿行·昨夜闲潭梦落花》39.《行经华山旧游寄崔有者》40.《山行》五、九言古诗篇41.《听筝》42.《石鼓歌》43.《咏曹刚莱》44.《临江仙·郁孤台下清江水》45.《蜀道难》46.《听安万善弹琵琶》47.《凉州馆中与李武谈笑》48.《富者与贫者》49.《升高士赋其一》50.《谒金门·夜贺宣州司马师道櫂归》。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反映了战乱时期人民的苦难与诗人身后的家国情怀《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绝。
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
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一、作品原文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2、注释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怜:可怜。
傍:靠近、接近。
三、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
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
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这单纯的思亲情绪毕竟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阔。
岑参这首诗则不然。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
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
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
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
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
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关键字】边塞诗岑参简介-岑参简介岑参(约715年—770年)唐岑参(约715年—770年)唐代诗人,原籍南阳,迁居江陵。
汉族,荆州江陵人,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人物生平】岑参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
于同代的高适齐名并与高适并称“高岑”.他父亲两任州刺史,但却早死,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
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
744年也就是三十岁时中进士,授兵曹参军。
749年,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751年回长安。
754年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
安史乱后,757年才回朝。
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
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
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
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
”(《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
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766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简介【诗词生涯】岑参早期诗歌多为写景、述怀及赠答之作。
山水诗风格清丽俊逸,颇近何逊。
但语奇体峻,意境新奇;感伤不遇,嗟叹贫贱的忧愤情绪也较浓。
如《感遇》、《精卫》、《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
六年边塞生活,使岑参的诗境界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的基调。
他既热情歌颂了唐军的勇武和战功,也委婉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悲惨。
火山云,天山雪,热海蒸腾,瀚海奇寒,狂风卷石,黄沙入天等异域风光,也均融入其诗。
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台歌》。
此外,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
岑参简介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岑参的边塞诗主要风格是诗句有着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而他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空前开扩了,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在他的创作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下面就是岑参的介绍。
【诗人简介】岑参(cén shēn)(约715年—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
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人物生平】岑参(cén shēn)(715?~770),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唐朝南阳(今属河南)人,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
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长倩、伯父岑羲都以文墨致位宰相。
父岑植,仕至晋州刺史。
岑参10岁左右,父亲去世,家境日趋困顿。
他从兄属学,九岁属文。
十五岁山居嵩颖,刻苦学习,遍读经史,奠定学业基础。
20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无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
天宝三载(744),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
及第前曾作《感旧赋》,叙述家世沦替和个人坎坷。
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初次出塞,满怀报国壮志,想在戎马中开拓前程,但未得意。
天宝十载,回长安,与杜甫、高适等游,深受启迪。
十三载,又充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判官,再次出塞,报国立功之情更切,边塞诗名作大多成于此时。
安史乱起,岑参东归勤王,杜甫等推荐他为右补阙。
由于"频上封章,指述权佞"(杜确《岑嘉州诗集序》),乾元二年(759)改任起居舍人。
不满一月,贬谪虢州长史。
后又任太子中允、虞部、库部郎中,出为嘉州刺史,因此人称“岑嘉州"。
罢官后,东归不成,作《招北客文》自悼。
客死成都舍。
享年56岁。
【诗歌特色】岑参诗歌的题材涉及到述志、赠答、山水、行旅各方面,而以边塞诗写得最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
岑参边塞诗的特点岑参边塞诗的特点高適、岑参是“边塞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他们以一种鲜活的人生内容和靓丽的艺术风格,描写了雄奇的边塞风光、火热艰辛的军旅生活,洋溢着对祖国大好河山无比热爱的真挚情感,激起人们对祖国边疆的热爱和向往。
今天,小编收集整理了岑参边塞诗的特点,一起来看看吧。
在盛唐的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代表了盛唐诗歌的现实主义主流特色。
连绵的边塞战争及各民族之间的频繁交往,是孕育盛唐边塞诗歌的沃土。
尤其从开元中期至“安史之乱”爆发的近三十年中,边境几乎是烽烟迭起,战事连连。
火热的军旅生活,恢宏的战斗场面,都吸引了许多诗人的倾注力,激起了他们强烈的创作欲望。
同时,“唐代是一个人们普遍地渴求建功立业的时代,唐代有更多的任侠尚武之气,又有着从军入幕和漫游边塞的风尚。
”一些诗人主动入幕、游边、使边,去接受战争的洗礼。
他们在体验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戍卒的心理和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以引发创作的兴致。
于是,以反映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为主题的“边塞诗歌”就产生了。
高適、岑参就是“边塞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他们以一种鲜活的人生内容和靓丽的艺术风格,创作了大量的诗篇,这些饱含着诗人理想主义的浪漫精神诗篇,都融注着一股荡气回肠的英雄正气。
1、高適边塞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风格高適与岑参齐名,风格相近,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
他们的诗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奋斗精神。
高適是一位有政治才能的出类拔萃的边塞诗人,他青年时代就向往边塞立功的生活:“倚剑对风尘,既然思卫霍”(《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曾两度亲临边塞,对边塞生活有着深切体验,写下了大量边塞诗。
最著名的《燕歌行》是盛唐边塞诗中最优秀的篇章之一,是一幅活生生的边塞生活全图,粗犷豪放,遒劲有力,气势雄健高昂;悲壮之中透着宏浑与感慨深沉。
语言质朴精炼,措辞警策,佳句迭出,正所谓“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杜甫《奉简高三十五使君》)。
岑参诗作风格岑参诗作风格岑参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因聪颖早慧而五岁读书、九岁属文。
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后获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在天宝末年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岑参诗作风格,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边塞诗雄健奔放,表现了一种阳刚豪健的风骨美和奇特壮丽的异域美。
其立意、言事,造语、用韵之奇,熔铸了盛唐高度自信的时代风貌,焕发出盛唐时代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了诗人匠心独运奇特鲜明的创作个性。
我国古代杰出的边塞诗人当首推岑参。
作为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岑参边塞诗虽只约占其作品的五分之一(其诗共四百多首),但他却是盛唐诗人中创作边塞诗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他盛唐诗人的边塞诗至多也就二十多首,少的仅几首)。
其诗作雄奇健美,尤其是描绘边地风光的独特艺术风貌的作品,其中的“奇特”之气更是少有其匹。
一、立意奇岑参边塞诗写战争往往不写艰难苦难,而特写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
他的不少诗句以慷慨之笔热情歌颂了大唐将士英勇无畏的报国精神。
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的“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就极力赞颂了唐军将士不畏酷寒狂风而毅然夜行出兵抗敌的壮举,令人不禁对这些英勇爱国将士肃然起敬。
再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的“上将拥旌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写进攻鼓点如怒吼的江涛,使战士们信心高涨满溢,豪情喷薄而出,军声震动峭拔阴山,从而沟通了视觉与听觉,既反映了客观战斗场面,又浸润激荡着诗人主观想象的豪情。
军威立意颇为奇特。
另外,岑参边塞诗写离别往往不写离别之泪,而是以天山、火山、热海为背景,以白雪、胡笳为衬托寄寓离情。
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诗作开始的火山一句景物描写颇具鲜明的地域特征,表现了作者超强的时空想象力。
岑参的文学成就岑参的文学成就代宗时,岑参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岑参的文学成就,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诗歌文学岑参殁后30年,其子岑佐公收集遗文,请杜确编成《岑嘉州诗集》8卷,是为岑诗编集之始。
到宋代,演变为8卷、7卷、10卷三种刊本。
宋刊10卷本今不传。
通行的《四部丛刊》影印7卷本,似由宋刊7卷本演变而来;而《全唐诗》4卷本,则似由宋刊8卷本演变而来。
今人陈铁民、侯忠义参校过多种版本,作《岑参集校注》。
边塞诗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岑参的作品,以边塞诗为主,自出塞以后,在安西、北庭的新天地里,在鞍马风尘的战斗生活里,他的诗境空前开扩了,爱好新奇事物的特点在他的创作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成为他边塞诗词的主要风格。
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岑参边塞诗中杰出代表作之一。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也是写唐军出征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可以说是和前两诗鼎足而三的杰作。
岑参还有不少描绘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的诗篇。
像《火山云歌送别》以及《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更充满奇情异采。
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的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他充满激情地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写了将士们勇往直前、转战沙场雪海的壮烈场面。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将士们奋不顾身,充满了忠勇爱国的精神。
又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诗人描绘将士们在风雪中紧张的战前行军:“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岑参也揭露了军营生活中苦乐不均的现象。
他在《玉门关盖将军歌》中描写边疆大将的生活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
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镗乱点野酡酥。
紫绂金章左右趋,问着即是苍头奴”。
谈岑参的边塞诗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开学了,我们又要开始学习诗歌了,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关于岑参的边塞诗的内容,欢迎阅读。
谈岑参的边塞诗“岑参是唐代边塞诗人中最卓越的代表者”。
这个评价是值得商讨的。
作品来源于生活,天宝八载,岑参就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中掌书记。
天宝十三载.又在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中任判官。
他对边地生活有丰富的亲身经历,加上他的诗人的才华,创作了不少边塞诗,反映了丰富的边塞生活。
再加上当时的边塞生活是不平常的,他有可能成为唐代边塞诗人中最卓越的代表者,为什么还值得商讨呢?一先看当时不平常的边塞生活。
《旧唐书•高仙芝传》:“开元末,为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小勃律国王为吐蕃所招,妻以公主,西北二十余国皆为吐蕃所制,贡献不通。
后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并灵詧累讨之,不捷。
玄宗特敕仙芝以马步万人为行营节度使往讨之。
”小勃律国王为唐朝命官,他背叛唐朝,投靠吐蕃,使西北二十余国皆为吐蕃所制。
高仙芝进军讨伐叛臣,保护安西,是正义的战争。
仙芝在天宝六载七月进军,经历艰险曲折,赖奇袭和智谋勇敢,到八月,虏小勃律国王,平定叛乱。
这次战事的奇险曲折,载于《旧唐书》,可见这是一次不平常的战事。
岑参在天宝八载到仙芝幕府中掌书记。
这次战事还彰彰在人耳目。
倘他能把这次惊险曲折的战事写出,成为边塞诗中难得的叙事诗,那就可以称为最卓越的代表者了。
大概他不善于写叙事诗,没有写。
《通鉴》天宝九载十二月:“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伪与石国约和,引兵袭之,虏其王及部众以归,悉杀其老弱。
仙芝性贪,掠得瑟瑟(碧珠)十余斛,黄金五六骆驼,其余口马杂货称是,皆入其家。
”这一次是掠守财宝屠杀老弱的不义战争。
又天宝十载:“高仙芝之虏石国王也,石国王子逃诣诸胡,具告仙芝欺诱贪暴之状。
诸胡皆怒,潜引大食,欲共攻四镇。
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余里,至恒罗斯城,与大食遇。
相持五日,葛罗禄部众叛,与大食夹攻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