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社会工作案例及分析演示文稿
- 格式:ppt
- 大小:355.50 KB
- 文档页数:15
案例分析题一小涛,16岁,某职校学生。
不久前与母亲外出时,不幸遭遇车祸,导致双腿截肢。
截肢后的小涛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主动与人交往,与父母关系日渐疏远。
职校虽然表示愿意接受小涛返校读书,但由于缺乏相关经验,针对小涛残状况的特殊安排迟迟没有落实,因此,小涛至今没有返校。
母亲感到十分自责,对小涛的任何要求都尽量满足,希望能够“赎罪”。
父亲因为唯一的儿子成了残疾人,认为自己是世上最“倒霉”的人,整天唉声叹气,愁眉苦脸。
小涛感到前途渺茫,内心十分焦虑,了解到小涛的情况后,社会工作者决定介入。
问题:1.本案例中的小涛有哪些服务需求?2.依据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教育康复模式,本案例中的社会工作者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应开展哪些工作?答案要点1.案例中的小涛有如下需求:(1)康复的需求,小涛因为意外变为残疾人,双腿截肢,行动不便,生活很难适应,社工应联系相关的康复机构协助小涛进行康复治疗,尽可能恢复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2)关爱与尊重的需求,针对小涛的自卑和绝望,社工应运用个案工作的相关技巧与小涛建立好专业关系,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辅导,让他重拾生活的信心;(3)受教育的需求,小涛目前还是一名学校的学生,他希望在学校接受教育和与同学相处,所以社工协助学校落实小涛入学问题,让他尽快重返校园,恢复正常的生活。
2. 社会工作者应该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系统入手,与学校、家庭、社会人士配合,一同做好特殊教育工作,全面介入工作过程:(1)微观层面,针对小涛自身系统,通过个案工作协助小明尽快走出心理阴影,训练生活技能,恢复自理能力和自信心。
(2)中观层面,一是对于小涛的父母,社会工作者要使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已经残疾的小涛,改变小涛母亲有负罪感,过分自责,以至于对小涛过分溺爱、关照等不正常的情况;改变小涛父亲认为自己“倒霉”的看法,使他们树立起对小涛康复和发展的信心,从而对小涛产生一种正面影响。
二是配合学校或特殊工作者进行针对小涛的文化科学知识及劳动、职业技能的训练,开展个案工作,对小涛进行心理辅导,开展咨询服务或各种专门的辅导。
社工儿童个案案例一、个案背景。
小明,男,8岁,是社区里一个让人头疼的小家伙。
他在学校里总是坐不住,小动作特别多,还经常打扰其他同学。
老师反映他上课不认真听讲,成绩也不太理想。
在家里呢,小明和父母的关系也有点紧张。
父母都是上班族,工作忙,平时陪伴他的时间比较少,一看到他调皮捣蛋就忍不住训斥他,这让小明变得更加叛逆,有时候还会故意和父母对着干。
二、接案过程。
我在社区开展儿童成长小组活动的时候注意到了小明。
当时他在活动中跑来跑去,完全不听指挥。
我试着和他聊天,他一开始还很抵触,眼睛瞪得大大的,像只小刺猬一样。
不过我可没被他吓倒,我笑着对他说:“小帅哥,你这么有活力,肯定有很多有趣的想法,能和我说说吗?”也许是我的态度比较友善,他慢慢放下了防备,开始和我搭话。
就这样,我和小明建立了初步的联系,并且决定为他开展一个个案服务。
三、问题分析。
1. 注意力不集中。
小明这个年纪正是好奇心旺盛的时候,但他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
学校里的环境比较单一,可能无法满足他的探索欲,所以他才会通过做小动作、打扰别人来寻找乐趣。
家庭环境也有影响,父母的陪伴少,他没有得到足够的引导,不知道如何正确地集中注意力。
2. 亲子关系紧张。
父母因为工作忙碌,没有太多时间和小明深入沟通,只看到他调皮的表象就加以训斥。
这让小明觉得父母不理解他,心里很委屈,从而产生叛逆心理。
父母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不知道如何在工作和陪伴孩子之间找到平衡。
四、服务计划。
1. 短期目标(1 2个月)提高小明在学校的注意力。
我打算和小明一起制定一些简单的规则,比如在课堂上如果能坚持10分钟认真听讲,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可以是一颗小星星贴纸之类的)。
改善小明和父母之间的沟通。
我会组织一次家庭会议,让小明和父母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且教给父母一些倾听的技巧。
2. 中期目标(3 6个月)提升小明的学习成绩。
根据他的学习情况,给他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帮助他查漏补缺。
案例分析一:大伟今年上小学三年级,家里有爸爸妈妈和一个哥哥,爸爸妈妈都是小学文化程度,两人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开了一间杂货铺,生意还不错,很忙。
哥哥和大伟每天都是自己做饭。
三年级以前大伟的成绩很好经常受到父母的表扬,有时成绩要比哥哥的还好。
大伟也每天按时上学、放学、写作业,不用家长操很多心,父母也由于工作忙的缘故无暇顾及到两个孩子的学习,只是偶尔问问考试成绩。
三年级后大伟成绩开始一落千丈,令家人感到莫名其妙。
于是父母开始留意,后发现原来大伟每天都要去打电脑游戏,有时甚至是旷课去打。
发现大伟的劣迹后大伟的父亲痛打了他一顿,并警告说以后不准再去打游戏。
刚开始几天大伟的确是乖乖地上学,但没过几天,当他看到很多小朋友一放学就往游戏厅跑的时候,他的手也开始痒痒起来,于是他又开始去了游戏厅,只是会玩的时间少了一些,因为害怕被父母发现。
偶尔因为贪玩忘记了时间回去晚的时候就会跟父母撒谎说自己去同学家写作业了。
被父母再次发现后,父母非常气愤就又打了他,大伟就这样一面看到小朋友都去玩那么好玩的游戏就禁不住诱惑,一面又很害怕父母的暴打。
好了一段时间,总是再犯。
看到大伟成绩总是提不上来,还老去打游戏,屡教不改,于是大伟的父母便不再管教他了。
不给他钱,平时也没好气地同他讲话,天天骂他是“成不了气的家伙、没出息的家伙”。
以后父母就把心思都放在了自己的店铺生意上,很少回家。
大伟也就几乎不上课,整天在外面跑着玩。
1.什么是儿童社会工作?这里的“儿童”的含义是什么?2.作为儿童社会工作者在做儿童社会工作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3.如果你是儿童社会工作者,接到这个个案,你将如何帮助大伟?请写份详细的计划书。
案例分析二:一个小女孩名叫小宁,今年四岁,由于患有先天性的心脏病,刚出生不久就被父母遗弃,后被孤儿院收留,在孤儿院里成长四年。
对于日常照顾小宁的老师,小宁因为跟她很熟悉,在老师面前就非常任性,固执,挑食,很难沟通,不听话。
小宁的心脏病有时候也会发作。
最新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最新儿童青少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一、基本资料小朗,男,1991年12月21日生,初中文化程度,上学。
现就读于汉阳沌口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所初中,因其自己的“特殊身份”,再加上不善于交际便慢慢地开始接触网络,最近已经沉迷其中。
后果可想而知,其成绩急速下滑,伴随着进一步的发展,他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小朗经常流连于网吧和游戏机房。
他的母亲顾及到儿子, 不愿把事情告诉忙于工作的丈夫,所以她找到了我们,希望可以帮助她的儿子。
二、背景资料小朗未满一岁时父母离异,父亲盗窃被判入狱,母亲改嫁现在丈夫,他从小受到父母双亲的宠爱,一直都很听话,其母亲更是觉得对不起孩子,对他非常忍让。
父亲的关爱同样也是无微不至。
但是, 自从知道自己并非现在父母亲生,他就开始自卑,开始封闭自己。
虽然没有什么形式上的反叛,但是总爱一个人独自呆着。
刚开始还好,他还会和同学们有彼此的交流串访,但是自从去年开始,他就慢慢的开始沉迷网络。
到现在为止,他已经不能自拔。
但是较好的一点是他没有和家人有太多的对抗,只是不与家人沟通。
三、主要问题案主的学习、家庭、交际而临困境,案主心理存在一些偏差,外显的安静和无所谓的态度是不熟的表现,只是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
关键的一点是不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生活。
四、问题分析案主的生活环境并没有对案主造成太大的生活压力。
尽管父亲不是其亲生的生父,但是除了血缘上的一点区别之外,丝毫没有一个养父的身影。
母亲对他更是无话可说。
双亲并没有要求他有多大的作为只希望他可以健康快乐的成长,希望他可以懂得作为父母的一片心意。
就其周围的同学朋友等人际环境而言,据其母亲和邻居们的反映来看,几乎没几个人知道他是离异家庭的孩子。
所以也就不存在同学、朋友们的排斥和议论。
而且在沉迷于网络之前,他与周围的同龄孩子相处的还比较融洽,并没有现在这么僵硬。
也就是说,在知道了自己的身份后,他在心理上有了一丝的迷惑和矛盾,所以开始逃避父母的关爱,逃避同学;开始自卑封闭自己。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社会教育作为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儿童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感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本文将以一个社区环保日活动为例,分析儿童社会教育中的互动式学习模式。
二、案例描述某城市社区为提高儿童环保意识,组织了一次名为“社区环保日”的活动。
活动邀请了社区的中小学生参与,旨在通过互动式学习,让儿童在实践中了解环保知识,培养环保习惯。
三、活动流程1. 前期准备:- 社区工作人员提前一个月向各学校发出活动邀请,并收集学生的环保建议。
- 组织志愿者团队,负责活动当天的现场管理、讲解和协助。
2. 活动当天:- 早上8点,学生和家长在社区广场集合,由主持人介绍活动流程和注意事项。
- 9点,活动正式开始。
首先,由环保专家为学生讲解环保知识,包括垃圾分类、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等。
- 10点,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
活动分为三个环节:- 垃圾分类:学生将收集的垃圾进行分类,了解不同垃圾的处理方式。
- 环保手工: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环保手工艺品,提高环保意识。
- 环保宣传:学生分组到社区各角落进行环保宣传,发放宣传单,呼吁居民共同参与环保行动。
3. 总结反思:- 下午4点,活动结束。
各小组分享活动心得,总结环保知识,并提出改进建议。
- 社区工作人员对活动进行总结,表彰优秀小组,并对学生进行鼓励。
四、互动式学习模式分析1. 参与式学习:- 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积极参与到环保实践中。
通过亲身体验,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环保知识。
2. 合作学习:- 活动采用分组形式,学生之间互相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这种合作学习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情境式学习:- 活动将环保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在真实的社区环境中体验环保的重要性。
这种情境式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4. 反思式学习:- 活动结束后,学生通过分享心得、总结经验,对环保知识进行反思。
儿童社会工作W是一个8岁男孩,读小学二年级,父母在一年前离婚,他跟随父亲一同生活,偶尔回去母亲那里住上一段时间。
父亲觉得亏欠了孩子,总是尽量满足物质上的要求,希望以此弥补父母责任和亲职角色的不足,这在某种程度上使W生活在纵容、顺从、娇惯的家庭环境中。
学校老师认为它顽劣异常,指出他经常作出一些危险性的动作,有暴力倾向。
三、儿童的心理社会问题儿童的心理社会问题主要有三类:行为、情绪和功能发育不足或迟缓,表现为情绪障碍、行为和学习的偏差。
行为问题包括违纪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如说谎、偷窃、攻击性行为、不听管教、偷窃、逃学、离家、捣乱和破坏性行为等;还包括人际交往问题:包括“难养儿”综合症、违拗、任性与暴怒等。
情绪障碍:如恐惧、焦虑、抑郁、强迫观念、疑病症等症状,精神障碍、神经性厌食、孤独症、抑郁症、分裂症等。
情绪问题,又称神经症问题。
功能发育迟缓。
分为:①生理功能紊乱,包括食欲异常、入睡困难、性困惑、遗尿症等。
②习惯性异常动作:包括躯体的大运动和局部的小动作,习惯性痉挛、吮指、啃指甲等。
③语言问题:包括说话迟、咬音不正、口吃等。
说话与语言发育障碍,在儿童中约占 1—5%,男女儿童的口吃各占4%与2%(大约在2—5岁),此外还有大约3—10%的儿童虽然智力正常,但阅读能力发展迟缓。
这类功能发育迟缓的情况通常男孩多于女孩。
2.影响儿童社会工作的因素政治因素。
建国以后,我国长期以来,在宏观政策层面对儿童健康成长的高度关注,使得我国儿童的生存状态大为改观,婴儿死亡率大幅度降低,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国家为改善儿童的福利状况,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建立了众多机构,从而确实保护了儿童的权益。
经济因素。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儿童福利的改善提供了物质保障;另一方面,由于市场机制的建立,竞争日趋激烈,功利化的社会环境给儿童的健康成长蒙上了阴影,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使儿童社会工作受到冲击。
案例分析题一小涛,16岁,某职校学生。
不久前与母亲外出时,不幸遭遇车祸,导致双腿截肢。
截肢后的小涛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主动与人交往,与父母关系日渐疏远。
职校虽然表示愿意接受小涛返校读书,但由于缺乏相关经验,针对小涛残状况的特殊安排迟迟没有落实,因此,小涛至今没有返校。
母亲感到十分自责,对小涛的任何要求都尽量满足,希望能够“赎罪”。
父亲因为唯一的儿子成了残疾人,认为自己是世上最“倒霉”的人,整天唉声叹气,愁眉苦脸。
小涛感到前途渺茫,内心十分焦虑,了解到小涛的情况后,社会工作者决定介入。
问题:1.本案例中的小涛有哪些服务需求?2.依据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教育康复模式,本案例中的社会工作者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应开展哪些工作?答案要点1.案例中的小涛有如下需求:(1)康复的需求,小涛因为意外变为残疾人,双腿截肢,行动不便,生活很难适应,社工应联系相关的康复机构协助小涛进行康复治疗,尽可能恢复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2)关爱与尊重的需求,针对小涛的自卑和绝望,社工应运用个案工作的相关技巧与小涛建立好专业关系,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和辅导,让他重拾生活的信心;(3)受教育的需求,小涛目前还是一名学校的学生,他希望在学校接受教育和与同学相处,所以社工协助学校落实小涛入学问题,让他尽快重返校园,恢复正常的生活。
2. 社会工作者应该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系统入手,与学校、家庭、社会人士配合,一同做好特殊教育工作,全面介入工作过程:(1)微观层面,针对小涛自身系统,通过个案工作协助小明尽快走出心理阴影,训练生活技能,恢复自理能力和自信心。
(2)中观层面,一是对于小涛的父母,社会工作者要使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已经残疾的小涛,改变小涛母亲有负罪感,过分自责,以至于对小涛过分溺爱、关照等不正常的情况;改变小涛父亲认为自己“倒霉”的看法,使他们树立起对小涛康复和发展的信心,从而对小涛产生一种正面影响。
二是配合学校或特殊工作者进行针对小涛的文化科学知识及劳动、职业技能的训练,开展个案工作,对小涛进行心理辅导,开展咨询服务或各种专门的辅导。
家庭儿童社会工作案例分析(曹振瑶社区091)案例背景(一)家庭情况:小白在寄养家庭中生活,家中只有妈妈,奶奶已经60岁,眼睛有残疾视力模糊,由于小白经常发病,李女士一个人照顾觉得很吃力,需要他人帮助才能带孩子和轮椅下楼。
李女士的亲人不支持他寄养这个孩子,很少来看望青青,给予的帮助很少。
备注:小白幼年被妈妈捡到抚养至8岁,送到福利中心希望得到更好的治疗和教育,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又被其带回家抚养中心于近年将其转为寄养。
案主之居住环境:家住六楼,一室一厅,屋内只有简单家具和电器,堆放杂物多显得家中拥挤。
(二)引发的重要事件:滥打电话给他人造成困扰,也影响了家庭经济情况;经常发病给照顾者(李女士)带来压力。
(三)曾做出的调试及成效有义工关爱探访小组上门不定期看望案主(现在次数较少),陪护案主,给案主及李女士以关心;居委会给案主残疾人补助,每月200百,能保障基本的生活。
(四)学业及行为表现:喜欢球类运动,爱打电话,爱出去玩。
有时候会任性发脾气,对学习缺乏耐心。
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五)朋辈关系案主没有同辈朋友,联系最多的是来探访过他的朋友。
案主的照顾者的家人不支持她养育案主,因而很少来看他们。
(六)情绪状况因为疾病有时情绪不稳定,有时候突然变得很激动,烦躁。
(七)精神病记录没有任何精神方面的疾病记录。
(八)健康状况残疾。
因脑积水导致癫痫,经常发病,右手无力,走路不稳,出门需要做轮椅。
采集者退散(九)经济状况妈妈李女士有退休工资,寄养小白每月得到一定的抚养费,并且小白的的医疗费基本可以报销。
但由于小白经常生病,报销又有规定的时日,手机电话这类的通讯费开销大(每月300多),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
(十)支持网络社工为案主积极寻求资源,建立支持网络。
1.医疗:为案主寻找免费的康复治疗,联系了市二医院见到了儿科陈主任,得知免费治疗项目已经结束。
2.义工:为案主寻找有专业医护背景的义工,以减轻照顾者的压力,联系了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具体事宜还需进一步协商;联系义工建议多来案主家中探访,帮助解决生活困难(整理家中杂物,带小白下楼玩耍,陪护看病等)在案主家中留下了社工和义工服务心得交流本,为使来到的义工能准确了解案主的病情和照顾的注意事项,更好的为案主提供服务,也便于加强义工和社工今后的合作。
儿童个案社会工作案例:运用“结构家庭治疗法”(说明:本案为真实案例,为对案主负责,案主姓名采用其英文名字)一、接触案主有个朋友在艺术设计学院读书,课余在外边做家教,教小孩子画画。
一天她问我对教一个六岁孩子学外语有无兴趣。
起初我说没有时间。
但是听完她对那个孩子以及他的家庭状况的介绍后,我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可能是专业使然,推测出那个孩子受家庭的影响多少有些问题,最后同意了。
于是开始接触到了一个叫la l a的六岁的男孩。
二、案主资料收集与问题诊断Lala是他的英文名字,这个名字是他小姨kitty给他起的。
后来我了解到在这个家庭里边,l ala最爱的就是他的小姨。
Kitty以前在经三路ef做外语培训工作,现在在北京新东方教口语,lala的外语一直都是跟她学的。
Lala的家在富田丽景花园(东风路与南阳路交叉口附近),**市最具典型的富人社区,当然lala的家境相当好。
Lala的爸爸有一家公司,Lal a的妈妈也有一家公司,而且生意都很好,因此两人也都很忙。
虽然两人已经离婚了,并且又有了各自的家庭,但他们依然爱着l ala。
这个家庭平时就住着Lala和他的姥姥。
Lala的姥姥很有修养,是个老年知识分子。
她能够理解而且可以接受Lala父母的选择,直到现在他对L ala的爸爸依旧很好。
只是后来我发现她不愿意让L ala去他奶奶家,这是Lala不喜欢她的最大的原因。
我一直以为结构不全的家庭中的孩子精神上会受到影响而留有阴影,其必然在个人行为上有所古怪与异常。
Lala表现的并不明显,但他并不是完全的健康正常,最突出的问题一个是他的想法,语言与年龄不符,可以说是提前畸形社会化了;一个是他不爱他的爸爸妈妈以及姥姥。
下面举几个例子具体描述一下Lala所存在的问题:例一:一天谈到最喜欢的汽车,我问Lala是喜欢爸爸的现代还是妈妈的别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