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上册厘米的认识
- 格式:pptx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2
新版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教案3篇(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的认识教案)二年级上册《熟悉厘米》教案教学内容: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看、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受的制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预备:多媒体、米尺。
学生预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同学们,你妈妈和教师比,谁高?谁矮?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
你能知道详细高多少,矮多少吗?“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拟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一)统一长度单位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创造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出例如1情境图。
)观看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
一拃(zhǎ)、一步、一庹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许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
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师生共同测量桌的长。
)沟通汇报:桌的长是几拃?生1:拃。
生2: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
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展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一样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学生:用一样的标准进展测量。
教师小结:由于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我们一起来熟悉长度单位。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厘米的认识》教学实录及评析一、引言本文旨在介绍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厘米的认识》的教学实录及评析。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详细讲解和对教学效果的评估,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性和深入性。
二、教学实录1. 教学内容安排•本单元主要围绕厘米的认识展开,包括厘米的基本概念、厘米的转换等内容。
•通过生动的故事、实际的测量活动和游戏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厘米的概念。
•通过实地测量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厘米的实际长度,并培养他们测量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2.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结合多媒体教学,展示生动形象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厘米的概念。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教学过程•第一堂课:通过引入一个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厘米的兴趣,然后通过实物测量,让学生感受厘米的长度并记忆。
•第二堂课:展示不同长度的实物图片,要求学生比较大小,并用厘米表示长度,引导学生学会将实际长度用数字表示。
•第三堂课:设计测量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然后比较各组的测量结果,锻炼学生的测量技能。
•第四堂课:总结本单元知识点,进行小测验,巩固学生对厘米的认识。
三、教学评析本单元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实地测量教学,增强了学生对厘米长度的直观感受,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同时,小组合作学习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教学效果。
然而,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的测量精度不够高,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部分学生对厘米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大训练的难度和深度。
因此,在后续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例题和练习,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教案:《厘米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会量,会画,知道直尺的使用和保管方法。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联系实际生活,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2. 教学难点:直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出长度单位厘米。
2.新课导入- 认识直尺-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直尺,观察直尺的构造,引导学生说出直尺的各部分名称:0刻度线、刻度、单位、1厘米、几厘米。
- 建立长度观念- 让学生用食指和拇指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一下1厘米有多长,然后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宽度大约是1厘米。
- 感知厘米- 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感知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的长度,并在纸上画出来。
3. 实践活动- 让学生分组,每组发一张大白纸,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不同长度的线段,如2厘米、5厘米、10厘米等,并标明长度。
- 让学生互相交换作品,看谁能准确地画出要求的长度。
4. 总结与拓展- 让学生总结今天学到了什么,如何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 提问:除了厘米,还有哪些长度单位?让学生回家后调查一下,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用直尺量一量家里的物品,如桌子、椅子、书本等,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画一张画,要求用到的线条长度都是我们今天学过的,如2厘米、5厘米、10厘米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了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关注的细节:直尺的正确使用方法直尺是测量长度的重要工具,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掌握直尺的正确使用方法是非常关键的。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评析一. 教材分析《厘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理解厘米的概念及应用。
教材通过直观的图片和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厘米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测量意识。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长度的直观认识,例如知道物体有大有小,能够比较物体的大小。
但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概念、厘米的意义及测量方法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和实物,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厘米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的概念,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的概念,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教学难点:理解厘米的意义,能够准确地进行长度测量。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厘米的概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直观演示法:利用实物和模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厘米的含义,突破教学难点。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问答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激发学生的思维,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厘米尺、实物模型、图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尺、练习本、彩笔等。
3.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成轻松、活泼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对长度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物体有大有小吗?你们能不能比较一下这两支铅笔的长度呢?”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物模型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厘米的概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厘米的认识》课堂实录[教学内容]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多样探究操作活动、多种感官参与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 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经历直尺的产生过程,明确直尺各部分的组成及初步学会如何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估测意识。
3.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倾听、表达、交往、操作等学习习惯,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正确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和概念模型。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准备]直尺(每生一把);1厘米、7厘米长的小棒(每生一根);4厘米长的纸条(每生一张);橡皮、铅笔盒等物品;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故事情境,体会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师: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大家一个名字叫《阿福的新衣》的动画片,想看吗?请大家边看边思考。
播放《阿福的新衣》动画。
(一)引出问题师:是呀,这是怎么回事?阿福的衣服为什么做小了呀?生1: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
生2:师傅用大手量的,徒弟用小手做的。
师:是啊!两人的拃不一样长,师傅的拃长,师傅量衣服的时候是3大拃,徒弟的拃短,所以做衣服的时候是——3小拃。
所以衣服做小了。
师总结:看来,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必须统一一个标准,用同一个人的拃去量就好了。
可是只用某一个人的拃去量也有不方便的时候,如果这个人刚好不在这里怎么办啊?所以,后来,人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统一了长度单位。
而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所以今天我们就先来学习厘米这个长度单位。
(板书:厘米的认识))二、自主探究,认识直尺,形成厘米概念(一)认识直尺师:其实在我们平时所用的尺子上就有厘米,那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下尺子,在认识尺子的过程中再来研究厘米,好吗?那下面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仔细观察,尺子上都有什么呢?把你看到的和你的同桌大声的说一说,好,开始吧!师:好,时间到,请坐正。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厘米的认识》说课稿及评析一. 教材分析《厘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厘米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测量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还不够准确和规范。
在导入阶段,学生可以通过生活实例来激活已有的长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程度的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确保他们能够理解和掌握厘米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了解厘米的概念和用途,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实践,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增强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
2.教学难点:学生对厘米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物体长度的准确测量和比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实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受厘米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同时,通过提问、讨论和合作,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的内化。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出示一些常见的长度物品,如尺子、铅笔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长度。
引导学生发现长度可以用不同的单位来表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教案(通用10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相识厘米》教案1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使学生初步相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看法:培育学生初步的实践实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视察、分析、探讨、培育学生视察实力,自主学习实力,估测实力,以及创建性思维的品质。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驾驭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打算:教具:学生尺、课件。
学具:学生尺一把,小方块一个,三角形学具一个、方格纸一张。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小挚友,我们又见面了,能小挚友一起学习数学学问,老师感到特别兴奋,你们兴奋吗?我们接触时间不多,彼此还不太了解。
小挚友你们看看,老师和大家有什么不同?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数学故事,想听吗?(播放小裁缝的故事)咦,怎么回事?衣服怎么做小了?(装做不知道)2、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老裁缝的一拃和小裁缝的一拃是不一样的,量出的结果也不同。
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有统一的工具。
现在我们一般用什么来量长度?三、探究实践,建构新知1.相识尺。
小挚友都有学生尺,(指着尺)这也有一把,是一把放大的尺。
视察一下,尺上都有什么?也可以看看自己的尺。
你发觉了什么?(生:有数)有哪些数?读一读。
还有呢?(生:有线)这些线都一样长吗?有的——长,有的——短,这些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
每条长刻度下面都对着一个数。
刻度0表示起点。
(这是刻度1,这是刻度5)细心的小挚友还发觉了什么?(生:字母)(板书:cm)cm是英文字母,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今日我们就来相识这个新挚友。
板书(相识)2.相识厘米。
(1)看这把放大的尺,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瞧,(课件演示1厘米长度)这就是1厘米。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的认识说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三田小学:李萍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厘米的认识、用厘米量》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厘米的认识”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厘米和米》。
第二课时的内容。
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发现知识,形成技能。
“厘米的认识”是长度单位教学的开始。
教材首先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量课桌的宽)的过程,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从而引入学生尺,指出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 作单位,并通过看、猜、量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为今后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毫米”以及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表象并进行测量。
(2)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知识(3)解决问题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尺子量物质长度的方法。
难点:建立1厘米的表象,找出身边1厘米长的物体。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长度单位学生是第一次进行接触,这部分内容是教学上比较难的,也是生活中经常要遇到的实际问题。
但学生一般都有一把直尺,从自己的尺上可以看出1厘米。
2、学法指导:在教学用厘米量的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要求他们小组合作,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使他们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还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说教法。
1、创设情景。
课标强调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所以在教学前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
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亲自体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与探索的兴趣。
2、动手操作。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二年级数学《厘米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厘米的概念,知道1厘米的长度。
2. 培养学生使用尺子和厘米单位测量物体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厘米的概念,知道1厘米的长度。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使用尺子和厘米单位测量物体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尺子、厘米标尺、实物模型等。
2.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把尺子,若干个厘米标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实物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让学生体会到测量长度的需要。
2. 讲解:教师讲解厘米的概念,让学生知道1厘米的长度。
教师示范如何使用尺子和厘米标尺进行测量。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使用尺子和厘米标尺测量实物模型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五、作业布置:1. 学生回家后,用尺子和厘米标尺测量家中的物品,记录测量结果,并和家长分享。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厘米概念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观察学生对厘米概念的掌握程度以及测量能力的提升情况。
对于掌握不牢固的学生,教师应考虑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其巩固知识点。
七、评价与反馈:1.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测量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操作准确性、测量方法和合作态度。
2. 家长可通过观察学生在家庭作业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在课堂外的应用能力。
3. 学生间的互评和自评,促进学生相互学习,提高自我认知。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长度竞赛,如看谁测量得更快、更准确。
2. 邀请家长参与,开展家庭亲子测量活动,增进亲子关系。
九、课程延伸: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长度测量,如在购物时关注商品的长度、重量等信息,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十、教学计划调整:根据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应在后续的教学中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如增加测量实践活动的时间,让学生更多地进行实际操作,以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
教案:《厘米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 使学生能够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会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 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认识直尺。
2.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3. 学习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习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会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故事内容如下:小明和小红是好朋友,他们在一起玩耍时,发现了一个问题:他们不知道自己的身高差多少。
于是,他们找到了一把直尺,想量一量自己的身高。
可是,他们不知道怎么用这把直尺来量身高。
同学们,你们能帮帮他们吗?2. 探究新知(1)认识直尺a. 让学生观察直尺,说说直尺的特点。
b. 教师讲解直尺的各部分名称及作用。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a. 让学生观察直尺上的刻度,引导学生发现刻度间的规律。
b. 教师讲解1厘米的含义,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学习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a. 教师示范如何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b. 学生分组练习测量物体长度,教师巡回指导。
3. 巩固练习(1)让学生测量课本、铅笔等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教师出示一些长度不等的物品,让学生用厘米作单位估量它们的长度。
4. 总结延伸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认识了直尺,学会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作业布置1. 测量家中一件物品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2. 用厘米作单位估量家中一件物品的长度。
六、板书设计厘米的认识1. 直尺的认识2. 长度单位厘米3. 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重点关注的细节是“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学习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1.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厘米是一个新的长度单位,他们对长度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厘米的认识》教案及评析一. 教材分析《厘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初步的测量意识和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感受厘米作为长度单位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他们在一年级学习了简单的长度概念,对长度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厘米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单位换算等方面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长度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厘米的概念,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能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测量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增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学会用厘米作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难点:长度单位换算、测量方法及厘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厘米的作用,建立长度观念。
2.直观演示法:利用教具、实物等直观手段,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厘米,掌握测量方法。
3.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物体长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厘米尺、实物、图片等。
2.学具:每人一把厘米尺,若干个测量对象。
3.课件:多媒体课件,包括动画、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测量场景,如购物时测量商品长度、制作蛋糕时测量食材等。
引导学生关注长度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