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2
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一、德育的定义德育是指通过教育和培养来形成和塑造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它旨在培养人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公民。
二、德育的原则1.全面发展原则:德育应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智力、体质和美感等方面的素养。
2.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统一原则:德育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点,同时也要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既要注重培养个体的独特性,又要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3.德育与智育相统一原则:德育与智育是相互促进、相互贯通的,德育不能脱离智育,智育也不能脱离德育。
德育要与智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4.德育与课程相结合原则:德育要贯穿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德育的方法1.榜样示范法:通过树立榜样,模范示范,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和行为意识。
教师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和行为规范,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2.情感教育法:通过情感交流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亲密、真诚的情感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3.道德故事法:通过讲述和解读道德故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道德教育的营养。
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在情感体验中接受道德教育。
4.道德讨论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道德讨论,引导他们思考道德问题,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决策能力。
教师要提供适当的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培养他们的道德思维能力。
5.实践活动法: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道德行为习惯。
教师可以组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通过实践来增强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
四、德育的途径1.学校教育:学校是进行德育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德育体系,制定科学的德育计划和德育目标,通过课堂教育、活动教育、社团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德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德育原则有: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长善救失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德育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德育原则(principlesofmoraleducation)是指思想品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德育规律的体现,受德育目的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制约,古今中外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体现一定阶级、民族和文化的特点。
是制订德育计划,选择德育内容、方法和组织德育过程的依据。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孟子提出言行一致、因材施教、以身作则、长善救失、笃志、自省、锻炼意志等原则。
宋代朱熹主张知为先,行为重,积极教育与消极预防结合。
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德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指导,下面将对其进行探讨。
一、德育的原则1. 教育与德育相结合原则:教育是指以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劳动技能;德育是指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
教育与德育相结合,能够全面发展学生,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2. 以人为本原则:德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因此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他们的需求和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成长。
3. 环境和谐原则: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对于德育至关重要。
学校应该建立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人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和谐的环境中成长。
二、德育的方法1. 示范引领法: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他们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师应该注重自身修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通过自己的言行示范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会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2. 课程教育法:通过课程教育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学校可以在各个学科中融入德育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和感受道德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
3. 体验教育法:通过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道德的力量。
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三、德育的途径1. 课堂教育:德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课堂教育来传授道德知识和价值观。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道德教育的讲解和引导,让学生学会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2. 活动教育: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德育活动,如道德讲座、主题班会等,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互动和交流来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社团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德育原则要求以及德育方法德育原则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积极向上的人格,使他们能够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道德感、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公民。
下面我将介绍几个重要的德育原则以及相应的德育方法。
第一、知行合一原则:知行合一是指将道德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行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
要求学生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将其融入到日常学习和行为中。
德育方法可以是通过讲授道德知识,进行道德研讨和讨论,组织实践活动等。
第二、榜样引领原则:榜样引领是通过身教和示范,以树立良好榜样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向道德高地迈进。
学校和教师应该扮演良好行为的典范角色,并引导学生观察和学习身边的优秀人物。
德育方法可以是选派优秀学生担任班级干部,开展班级评选表彰活动,或者邀请社会精英来校进行演讲等。
第三、情感教育原则: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世界,使他们能够具备正确认识、表达和处理情感的能力。
德育方法可以是通过开展班级活动,增强同学间的友谊和互助意识,注重形成和谐的班级氛围。
同时,教师可以开展情感教育课程,帮助学生学会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并培养他们具备同理心和善于沟通的能力。
第四、实践体验原则:实践体验强调通过亲身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行为。
学校应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并引导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德育方法可以是举办社会实践活动周、志愿者活动等,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责任感。
第五、家校合作原则:家校合作是家庭和学校紧密配合,在相互支持和协同育人的基础上进行德育工作。
学校和家庭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共同关注学生的道德成长,并相互协作共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德育方法可以是定期开展家长会、家访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德育工作,同时也了解学生在家庭环境中的情况。
除了以上提到的原则和方法,德育工作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环境和资源,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并重视德育工作的持续性和系统性。
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德育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指导学生培养道德品质、价值观和道德能力的一系列准则和方法。
德育方法则是指在实施德育过程中采用的具体策略和教学手段。
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相互促进、相互作用,在德育实践中相辅相成。
下面将逐一介绍德育原则与德育方法。
一、德育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德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品质,因此,德育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全员参与原则:德育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不仅仅是德育教师的责任,所以需要全员参与。
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都要在教学、管理、服务等各个方面进行德育,并形成整体合力,共同为学生的德育贡献力量。
3.生活化原则:德育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现实问题结合起来,注重通过生活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德育内容和教学手段要与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相适应,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4.因材施教原则:德育教育是个性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学生的品德特点、家庭背景、兴趣爱好都不同,因此德育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5.日常化原则:德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定期的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要贯穿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学校应该创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和生活环境,通过种种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导学生成长。
6.系统化原则:德育教育需要有系统的规划和组织,学校要建立科学的德育教育体系,包括制定德育教育目标、课程设置、评价标准等方面的规划,形成有机的德育教育体系,确保德育工作的效果。
二、德育方法1.示范引导方法:教师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在模仿中学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2.情感教育方法:德育教育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可以通过开展志愿活动、参观纪念馆、学习感人的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德育原则指的是指导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学校实施德育的基石和指南。
德育途径则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方式和方法。
在学校中,根据不同的学校特点和德育目标,可以采用不同的德育途径,以达到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素质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而德育方法则是指实施德育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下面将对德育原则、途径和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德育原则1.以人为本原则:德育工作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人,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2.教育与教学相结合原则:德育与教学相结合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通过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意识。
3.全面发展原则:德育应全面覆盖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等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品质、文化品质和身体品质。
4.个别差异原则:德育工作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德育措施,实施个性化德育。
5.生活化原则:德育工作应立足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和学习场所,通过丰富多样的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二、德育途径1.课堂教育途径: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设计,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2.实践活动途径:通过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实验实践、劳动实践等,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和工作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践精神。
3.社团组织途径:通过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如学生会、班级委员会、社团等,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4.辅导员工作途径:辅导员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辅导员的辅导、指导和服务,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三、德育方法1.以身作则: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教师应以身作则,注重自身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名词解释1、德育方法:是为达到教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2、操行评定:是在一定时期内对学生品德做出全面评价,以使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上进的方法。
3、品德修养:是指个人在品德的方面主动进行的陶练活动及其所达到的一定品德的水平。
4、权系数:是人们为区分不同的测评指标,对测评对象的价值和在测评指标体系中的地位所赋予的不同数值。
5、德育工作者: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教育者。
广义的讲,凡是从事德育工作的人都可以称为德育工作者。
狭义地讲,德育工作者是履行德育职责的专业人员,包括广大教师。
6、课外活动: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7、校外活动:是指由学校以外的教育机关组织的和领导的学生的课余教育活动。
多选题1、中小学生常用的主要的德育方法:①语言说理法:讲解(报告)法、谈话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②形象感染法:参观(访问、调查法)、示范法陶冶发;③实际训练法:常规训练法、活动锻炼法;④品德评价法:奖励法、惩罚法、评比法、操行评定。
2、一般用来进行示范的榜样的种类:①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②家长和教师③“三好”学生④伟大历史人物和文艺典型形象3、学校共青团活动的内容:品德教育活动、学习目的和良好学风教育活动、文娱体育活动、共青团自身的组织活动4、品德修养过程的特点:自我品德自觉性、自我品德内省性、自我品德涵育性、自我品德实践性5、品的测评的作用:诊断作用、强化作用、调控作用、教育作用6、社会德育的特点:广泛性和多样性、复杂性、自主选择性、隐形性、快速性和灵活性7、社会德育的基本要求:①坚持正确的导向,并使其内容科学、真实、健康②统一社会宣传要求,坚持正面说理疏导,提高人们的鉴别力③各社会教育机构要发挥特长,互相配合④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实际结合⑤与各社会咨询、指导活动结合简答题㈠开展勤工俭学的原则一定要处理好工、学关系,坚持学主工辅、工以辅学的原则。
教育学常考知识点之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一、德育原则的概念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而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二、常用的德育原则1. 导向性原则德育的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③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 疏导原则疏导原则包括疏通和引导,即进行德育时首先要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打通学生的思想,然后加强引导,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①讲明道理,疏通思想;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3.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这一原则是教育者正确对待受教育者的基本情感和态度。
在德育工作中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是辩证统一的,尊重和信任是严格要求的前提,正如前苏联教育马卡连柯所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爱是严的基础,严是爱的体现,只有把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①教育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及尊重热爱学生的态度;②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对学生严格要求,认真管理;③教育者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品德发展状况出发,提出适度的要求,并坚定不渝地贯彻到底。
4.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与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①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②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③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地持续发展。
德育原理的德育方法
德育原理的德育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说服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对于道德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
2. 榜样示范法:通过高尚的思想、模范的行为和优异的成就来为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和学习。
3. 实际锻炼法:通过实际的活动和实践,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4. 情感陶冶法: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
5. 个人修养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反省,提高个人的道德素质和修养水平。
6. 品德评价法:通过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等方式,对学生的品德进行评价和引导。
7. 角色扮演法: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培养其换位思考和道德判断能力。
以上方法各有特色,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差异和德育需求进行选择和应用。
同时,德育方法的实施还需要遵循一定的德育原则,如导向性原
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长善救失原则等,以保证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德育原理课程的教学的方法与手段德育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导语德育原理课程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为了提高德育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文将详细介绍德育原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授法是德育原理课程教学中最基本的方法。
教师通过系统地讲解道德理论、伦理规范等内容,使学生掌握德育知识。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提高课堂互动。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分析具体的道德案例,让学生了解道德规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可以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为。
3.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通过创设道德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验道德情感,培养道德行为。
这种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德育教学的实效性。
4.讨论法讨论法是让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某一道德问题展开讨论,各抒己见,相互启发。
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道德观念。
5.实践法实践法是将德育原理课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区共建等,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道德素养。
二、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手段,如PPT、视频、音频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教学趣味性。
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地展示道德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德育教学的空间。
教师可以推荐学生浏览德育网站、论坛等,了解社会道德动态,提高道德素养。
3.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德育经典著作、道德故事等,丰富学生的道德知识,提高道德修养。
4.德育实践活动组织各类德育实践活动,如道德讲座、道德沙龙、道德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道德素养。
5.德育评价建立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道德行为、道德情感和道德认知等方面的发展。
德育原则与方法(二)德育方法一、德育方法的概念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二、常用的德育方法1、说服法(说理教育法)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说服法坚持对学生进行正面理论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导,注重增强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促进其道德发展,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
说服法的基本方式有两种,即语言说服法和事实说服法。
(1)语言说服法语言说服法就是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向学生讲述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的方法。
主要包括有:讲解、谈话、报告、讨论、辩论、读书指导等。
运用语言说服法应注意以下几点:a.明确目的,有针对性b.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c.引导学生总结(2)事实说服法事实说服法就是组织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用各种生动具体的事实来说服学生,以使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型号才能正确认识到方法。
主要包括有:参观、访问和调查等形式。
运用事实说服法应注意以下几点:a.明确目的,制定计划b.做好充分准备,包括事先联系被参观、访问、调查的对象等c.活动中加强指导d.做好事后总结2、榜样示范法榜样示范法是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德育方法。
榜样能把真实的思想、政治和法纪、道德关系表现得更直接、更亲切、更典型,给人以极大的影响、感染和激励,教育、带动和鼓舞人们前进。
同时,青少年有善于模仿、向往英雄,追求上进的年龄特点。
除此之外,榜样示范法也符合人的认识由生动直观到抽象的发展规律。
因而历代教育家均重视运用榜样示范法进行德育教育。
用来示范的榜样除了包括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历史伟人和文艺形象等,身边的家长、老师、同学等优秀事迹行为也都可以作为榜样,运用榜样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好学习的榜样(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3)狠抓落实,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3、陶冶教育法陶冶教育法是教育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德育方法。
小学德育的方法范文小学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建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环节。
在小学德育中,可以采用综合性、积极性、启发性以及参与性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品质。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小学德育方法。
一、故事讲述法故事是小学生学习道德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有关道德的故事,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和讨论来理解和吸纳道德观念。
故事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情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道德感知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
二、身体力行法身体力行法是指教师以身作则,做好榜样,实际行动去引导学生。
教师通过自己言行的力量来教育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努力发展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力,用赞美和鼓励来激励他们,同时也要在他们犯错误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批评。
三、情感教育法情感教育是小学德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情感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情感体验活动、情感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会情感表达和情感理解。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文学作品、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让学生通过美的鉴赏和表达来培养自己的情感。
四、游戏体验法游戏是小学生成长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互助与分享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
在游戏中,教师可以设置一些道德难题和冲突,让学生通过游戏来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培养他们的道德思维和行为习惯。
五、社区教育法社区教育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如义务劳动、环境保护等,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行为。
同时,教师还可以邀请社区的老师、社工等专业人士到学校开展讲座、讲解等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自己的责任。
综上所述,小学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任务。
教师可以通过故事讲述、身体力行、情感教育、游戏体验、社区教育等方法来进行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能力。
德育的原则和方法口诀德育是培育学生的品德、素质和道德修养的过程,是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德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引导学生成为有道德、知识丰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德育的原则和方法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口诀来概括,即“爱、教、育、诲、悟”。
首先,德育的原则之一是“爱”。
爱是德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学生品德的基础。
教师应该用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无限的温暖和关爱。
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可以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自我肯定。
只有在爱的环境中,学生才能积极向上地发展。
其次,德育的原则之二是“教”。
教是德育的核心,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
教育要对学生进行深入地引导和教育,使其知道何为善、何为恶,懂得如何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
教师要为学生传授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正确的做事方式,并向学生表明自己的行为标准,通过言传和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三,德育的原则之三是“育”。
育是指培养学生的人格、精神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素质。
教师应该要有耐心,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花朵,细心地培养他们,让他们茁壮成长。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第四,德育的原则之四是“诲”。
诲是指给学生以启示和警示,引导他们看清道德的真理和价值,知晓分辨善恶的能力。
教师应该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告诉他们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应该如何运用自己的道德准则做出正确的选择。
最后,德育的原则之五是“悟”。
悟是指引导学生在德育中不断的领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道德的重要性,从而达到深刻理解和自我转化的目的。
教师应该要引导学生认识到道德与生命的紧密关联,激发他们对道德问题的深刻思考,同时也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努力向高尚的人格和道德追求。
综上所述,德育的原则和方法是爱、教、育、诲、悟。
爱是德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育是培养学生的人格、精神和表达能力等方面的素质,诲是引导学生看清道德的真理和价值,悟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和道德的重要性。
小学生德育与价值观教育知识点归纳德育与价值观教育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通过德育与价值观教育,我们能够培养出积极向上、有责任心、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优秀小学生。
下面将对小学生德育与价值观教育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德育的基本原理1. 值得尊敬的人格:德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良好行为习惯以及高尚道德品质的人。
2. 具有指导性的价值观:通过价值观教育,学生可以获得正确的行为指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 环境的作用:学校和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德育起到重要作用。
二、德育教育内容1. 尊重他人:学生应当尊重自己的师长、同学和家人,倡导友善、宽容的态度。
2. 诚实守信: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培养正确的道德行为和做人原则。
3. 礼貌待人:学生应当懂得礼貌和表达感谢之情。
4. 关心社会:了解社会状况,参与公益活动,培养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5. 遵守纪律:学校规定的纪律和规则是为了维护学校的正常秩序,学生应当遵守。
6. 爱护环境: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从小学会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7. 爱国情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国旗国徽,明白自己的爱国责任。
三、价值观教育内容1. 身心健康:教育学生注重锻炼身体,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2. 知识学习:培养学生喜欢学习、主动思考的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
3. 劳动创造:教育学生体验劳动的快乐,培养劳动观念,尊重他人的劳动。
4. 美的追求:教育学生欣赏美,培养审美能力,发展艺术兴趣。
四、德育与价值观教育的实施策略1. 榜样示范:通过树立正面榜样,激励学生向优秀学生学习。
2. 课程设置:将德育和价值观教育融入日常的学校课程中,设置相关课程内容。
3. 家校合力:学校与家庭应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培养学生的德育和价值观。
4. 活动开展:开展各类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德育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班队会活动中的德育原则、方法和途径一、德育原则1.德育原则的概念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具有指导作用。
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学校德育原则是根据社会主义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在系统总结社会主义德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吸收、借鉴历史上德育原则的有益经验,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德育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关系,揭示出德育过程的客观规律,从而制定出正确处理和解决德育过程中基本矛盾关系的实际工作要求。
2.主要的德育原则(1)共产主义方向性原则(2)知行统一原则(3)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4)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5)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8)德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二德育方法1.德育方法的概念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影响德育方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及文化发展水平,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及其个性差异。
在德育实践中,教育者主要是根据德育的目标和内容、德育对象的实际和一定的德育原理原则来选择德育方法。
2.几种主要的德育方法(1)说理教育法通过语言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理晓道,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
这是一种坚持正面理论教育和正面思想引导,增强辨别是非能力,促进道德发展的重要方法。
说理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具体形象、具有启发性说服力的讲解和报告,可以是主题鲜明、民主平等、诚恳热烈的谈话与讨论,还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认真读书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2)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
由于榜样能把社会真实的思想、政治和法纪、道德关系表现得更直接、更亲切、更典型,因而能给人以极大的影响、感染和激励,教育、带动和鼓舞人们前进;运用榜样示范法符合青少年学生爱好学习,善于模仿,崇拜英雄,追求上进的年龄特点,也符合人的认识由生动直观到抽象的发展规律。
《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简言之,德育即促进(C)自主建构的价值引导活动。
A. 政治思想B.心理素质C.个体道德D.法律意识2、有关道德外延的界定应遵循“守一而望多”的原则。
其中,“守一”是指(D))A.大德育B.品德教育C.政治教育D.道德教育3、“大德育”的核心或基础是(C)A. 政治教育B.心理教育C.道德教育D.法律教育4、有关德育外延的界定应遵循(D)的原则)A.政治优先B.品德第一C.“守一望多”D.不断丰富5、现当代学校德育是指(A)A.20世纪初以来B.19-20世纪C.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D.文艺复兴运动以来6、在基督教世界里,教育的目的是皈依( B )和人性的救赎。
A. 科学B.上帝C.人文D.社会7、在印度、伊斯兰世界,学校德育的基本情况相似,只有(A)是一个例外。
)A.中国B.日本C.朝鲜D.苏联8、(C)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A. 尼采B.福柯C. 康德D.列宁C. D. 分级9、狭义的德育专指(D ),亦即西方教育理论的“moral education”。
A.政治教育B.思想教育C.法律教育D. 道德教育10、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是一种整体思维,“德”、“道德”都是(A)的“大德”。
A.政治化B.法律化C.思想化D. 礼仪化1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政治教育的强调,使( C )是道德教育的命题难以被广泛接受。
A.智育B.体育C.德育D.美育12、前苏联凯洛夫( B )中提到的“德育与我国文革时期的德育概念相似。
A. 《大教学论》B. 《教育学》C.《教育漫话》D.《普通教育学》13、1986年(A)主编的《教育学》中,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重新分离。
A. 巴班斯基B.巴甫洛夫C.乌申斯基D.维果茨基14、道德教育只是作为个体(B )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惟一的一个维度。
小学德育原理讨论
小学德育原理是“抱歉”,“帮助”,“负责”,“尊重”和“团结”的内涵。
首先,尊重是小学德育的基础。
孩子们应该学会尊重老师、师长、学校以及学
校的制度,以及所有影响孩子们成长的因素,以至于能够真诚感激,感谢这些权威者、环境和制度成就了他们。
其次,孩子们应当负责任,接受来自长辈、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要求,勇于承担
自己分内的事务。
这样他们才能够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老师和家长放心,让自己有责任心和自尊心。
另外,“互助”是小学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孩子们应该学习彼此之间互相帮助,增强团队合作的精神,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时,其他人也不要视而不见,应该提供合理的帮助,以此建立友谊的桥梁,保证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和谐和充满力量。
最后,“抱歉”是小学德育原理的最佳实践。
孩子们应该学会说抱歉,不管是
自身过错还是他人受伤,孩子们都应该学会承认错误,深知自己的不足,该道歉的就道歉,做出有礼貌的表示。
所以,小学德育就是建设儿童的社会关系的必要基础,让孩子们更加听话良好、
关心他人。
在未来,学校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启迪孩子未来成长的方向,让孩子们脱颖而出。
江南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5年下半年考试大作业
考试科目:《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
大作业题目(内容):
一、简答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
1、德育全球化的表现。
答:德育全球化缘于经济、交通、通讯等方面的全球化。
德育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两个方面:第一是影响的全球化;第二是主题的全球化。
所“影响的全球化”是指德育思想的经验的全球化影响。
所谓“主题化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学校德育关心的主题有趋势,也指学校德日益关心诸如生态环境,人口与发展,个人权利,多元文化,世界和平等主题。
2、传统德育过程模式。
答: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
知、情、意、行是构成学生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这四个要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的。
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诸因素得到和谐统一发展的过程。
3、“启发”在道德教育中的意味。
答:“启发”在道德教育上意味着:第一,它承认人性的善良或道德教育在人性上的可能。
第二,道德教育只有在具备一定的主体接受条件下才能进行。
4、世界各国的德育、政府领导方式的类型。
答:世界各国的德育,政府领导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全面干预型(中过、日本、法国、发展中国家);一种是部分干预型(英国、比利时、澳大利亚等);一种是政策干预性型(美国、加拿大、瑞典等)。
二、论述题:(共2题,每题30分,共60分。
)
1、如何解决德育过程中的矛盾
答: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有三个方面。
从过程之外到过程之内,这三个矛盾依次是:①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德育影响之间的矛盾;②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
③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的矛盾。
其中,第二对矛盾是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学校道德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德育影响之间的矛盾”是指学校道德教育(有计划、系统的、)系统之外的社会价值环境(无序的、多元的)与学校德育价值系统的矛盾,有同质矛盾和异质矛盾。
同质矛盾(大家影响都是正面的,但是社会的道德影响与学校的道德影响并不一样)是指社
会正面价值观与学校道德教育之间的矛盾,异质矛盾(在目前多元文化中,多元的价值观念,让每一个同学要有充分的鉴别力。
不要把社会的影响看为绝对坏的事情)是指社会负面价值观与学校道德教育之间的矛盾。
学校德育除了要注意参与社会价值环境的建设和改造之外,还应当在学校道德教育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批判能力,安排抵制和防范不良影响的训练。
“德育目标要求同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是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以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为中介,可分为两维,(从老师的角度来讲),一是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二是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两个矛盾事实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的解决意味着另一方面的解决。
“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的矛盾”是德育过程中的关键性矛盾。
学生知而不能行、愿意行动而效果不佳的现象,原因有二:一是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缺乏联系;二是缺乏道德行为策略训练。
所以,学校道德教育要加强道德情感的培育,并转化为道德信念,让学生在道德交往与实践中不断提高道德行为能力。
(前苏联,鲁宾斯坦《德育原理》:把教育目标变成学生品德发展的目标,道德认知道德理想和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知而不行(知道到了但是没有好),行而不果(可能就是一些很小的道德技巧问题:习惯的培养,技能的培养、意志的培养。
高分低能)。
知与情之间的矛盾。
认知和理想之间永远隔着一大截。
)道德一般都是利他的方式来解决人我的冲突。
2、分析参与国家民主法制建设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答:从道德教育的立场出发,积极参与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是公民道德教育重要内容。
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民主与法制往往是最基本的道德关系的反映,没有民主和法制,意味着社会道德最后防线的溃散,所以建设民主与法制也是道德建设的一部分。
第二,在现代社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道德方式,只能是民主与法制的方式。
否则公民善良的受国主义极易走向其反面---导致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