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我国发生的三次经济危机
- 格式:wps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6
浅谈《八百年金融危机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催生了金融一词的诞生,有人把金融比作浩瀚飘渺的宇宙,使人感到飘渺无边,有人把金融比作神幻无比的殿堂,使人感到敬畏迷茫,金融的发展给人类文明带来进步的同时也悄无生息的预谋着一次次可怕的危机,从1637年郁金香狂热到1720年的南海泡沫,从1907年的银行危机到1929年大萧条时代,再到今天2008年笼罩世界的经济危机,我们可以看到金融危机的发生不可避免,又是那么可怕,给世界人们带来的不明的痛苦。
从历史上发生的几次大规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来看,大部分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都是相伴随的。
也就是说,在发生经济危机之前,往往会先出现一波金融危机。
那么经济危机又是什么呢?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体制的必然结果。
由于资本主义的特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发生也是具有一定规律可言的,这就引来了一大批经济学者和学家对金融危机进行研究,其中我最为青睐的是经济学家卡门·莱因哈特和肯尼斯·罗格夫对金融危机的研究成果------《这次不一样:八百年金融危机史》。
从书名来看,研究长达八个世纪的金融危机历史事件可谓空前绝后,前面已经提到过,金融危机是有一定的规律性,在周而复始的变化中找寻规律,并引入大量恢宏难寻的历史经济数据,可靠性可想而知。
从大体内容发来看,作者先后讨论了主权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汇率危机和通货膨胀危机,最后综合讨论了波及全球的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和21世纪初全球经济危机。
作者认为主权债务危机和银行危机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影响范围更广,是本书研究各类危机的重中之重,且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最后呼吁经济学家和相关人士和学者在面临经济危机时要慎重的说“这次不一样”,因为情况从来都不是那样。
那么接下来就详细解说一下这本书的精华。
[论文摘要]:论文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也可能发生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并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曾经发生的三次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社会主义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区别,社会主义经济危机应如何避免等。
[关键词]:我国、三次、危机[论文]: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否也发生经济危机问题,现在理论界中争论不休。
本文拟就我国曾经发生过的三次经济危机,谈一点浅薄看法。
一、问题的提出斯大林同志在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在资本主义国家那里所发生的经济危机、商业危机和财政危机,都只是触及个别资本家集团。
而在我们这里却是另一种情况。
商业和生产中的每次严重停滞,我国经济中的每个严重失算,都不会只以某种个别危机来结柬,而一定会打击到整个国民经济。
每次危机,不论是商业危机、财政危机或工业危机,在我们这里都可能变成打击全国的总危机。
”①斯大林所说的情况,无论在苏联,还是在中国都曾经出现过,只不过危机的形态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同。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践的时间还很短,建国40年来,虽然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受的挫折也很大,走了不少弯路。
我们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实事求是地找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引为鉴戒,才能加快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为此,对于我国何时曾发生过经济危机,危机的表现如何,其原因是什么,应该怎样认识等问题的探讨,仍是十分必要的。
二、危机的表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短短三年中就医治了多年战争的创伤,恢复了国民经济,接着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于一九五七年顺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我们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成绩是辉煌的。
尔后就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的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党的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急于求成,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出现了混乱状态,出现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从一九五九年冬的农业危机开始,后来发展到一九六一、一九六二年的工业危机。
2017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发展论文2000字当前,随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加强。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2017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你的阅读。
2017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论文篇一《试谈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我国经济形势析》摘要:尽管受价格因素影响,今年以来我国投资实际增速有所下降,但投资需求持续增长的潜力仍然很大,投资增长的长期动力没有因为短期调整而明显衰减,因此不会出现投资增速大幅下滑的局面。
关键词:经济发展扩大内需当前经济形势的概述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不断扩大与蔓延,已经对我国的当前经济形成了明显的影响与冲击,特别是对外进出口贸易造成的影响是最为突出的,外销产品不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大幅度的减少,受成本激增、外部需求减弱、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中国部分以出口为主的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加大,一些中小企业面临停产甚至倒闭的困境,原油、钢铁、水泥等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下降。
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与趋势还是被各国所看好。
首先,虽然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困难,但是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还是一直保持向上的。
其次,我国政府积极地进行宏观调控,积极稳妥的推进中西部大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开拓国内市场、及时的调整货币政策、扩大内需,以此来拉动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再次,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尽快改变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第三,积极采取相关优惠措施,以资金来支持,加大大学生就业,确保就业率稳步上升。
就总体而言,中国经济的增长只不过速度缓慢了而已,但对世界经济早日走出困境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与影响。
国际环境现状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中国的外汇储备盘踞世界首位,多数用于对美国的投资(包括持有美国的国债),国际经济形式的下滑,人民币被迫不断升值,使我国的外汇储备缩水近四成;全球市场萎靡及各国的保护政策以及国际市场的疲软,使我国的产品出口大幅度的下降。
第1篇一、引言美国大选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作为总统候选人,你将肩负起领导国家的重任。
在面试中,我们将通过一系列问题,考察你的领导能力、政策理解和应对国家挑战的能力。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面试题目,帮助你准备这场模拟的总统候选人面试。
二、角色扮演题目1. 你作为总统候选人,面对以下紧急情况,将如何处理?(1)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等,导致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一场突如其来的恐怖袭击,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一场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失业率上升、股市暴跌。
2. 请谈谈你对当前美国教育体制的看法,并提出你的改革方案。
3.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你认为美国应采取哪些措施应对?4. 你如何看待美国与其他国家的关系,特别是与中国的关系?5. 请谈谈你对美国医疗保健体系的看法,并提出你的改革建议。
三、政策分析题目1. 请分析美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并提出你的应对措施。
2. 针对美国的移民政策,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3. 如何解决美国的社会不平等问题?4. 请谈谈你对美国国防政策的看法,并提出你的改革建议。
5. 如何加强美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国家竞争力?四、综合分析题目1. 请分析美国当前的政治环境,以及可能对总统候选人产生的影响。
2. 如何平衡国内政治与外交政策,确保国家利益?3. 面对国际竞争,如何提高美国的国际地位?4. 请谈谈你对美国未来发展的看法,并提出你的规划。
5. 如何加强美国的道德建设,提升国家形象?五、结论通过以上题目,我们旨在考察你作为总统候选人的领导能力、政策理解和应对国家挑战的能力。
在面试过程中,请结合自己的观点和实际经验,展示你的才华和智慧。
祝愿你在这次模拟的总统候选人面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为美国的发展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2篇美国大选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其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和不确定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学生留学美国的增多,美国大学面试中关于美国大选的题目也逐渐成为热门。
本文将针对美国大选这一主题,从不同角度设计一系列面试题目,以供学生参考。
200911234008 翟雨佳公共事业管理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原因、过程及特征第三波民主化探因考察在民主化第三波中步入民主殿堂的国家的历史背景,可以将其变迁模式大致概括为5类:轮回型模式(Cyclical Pattern)、二次尝试型模式(Second-Try Pattern)、干扰型民主模式(Interrupted Democratic Pattern)、非殖民化型(Decolonization Pattern)和直接过渡型(Direct Transition)。
在这五类模式中,除第五类“直接过渡型”国家,前四类国家在历史上都有过民主传统或民主经验,也都可以说是在比较了民主与威权后选择前者而摒弃后者,而促使第五类国家发生转变的如下诸多因素,也可以解释一个更重要的问题:为什么这些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几乎同时发生在70~80年代,而不是在其他时间。
在第三波中,由于无法解决本国的问题,如经济危机、权力体制缺乏自我更新机制、军事行动的失败等,威权政体的合法性权威性受到挑战而濒临瓦解;二战结束后2、30年的经济增长为中产阶级的出现奠定了基础,而中产阶级在西方社会学分析中被普遍认为是促进和巩固民主的中坚力量;宗教也出现了一定变化,解放神学成为生活在威权统治下的人的信息网;在二战后民主得到重建并巩固的西方发达国家,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民主价值观;而在一个通讯发达、沟通便捷的时代,一国的自身的民主行动本身亦可成为另一国的民主化契机,在另一国引发一系列迅即而猛烈的民主化连锁反应,波兰人用了10年时间才争取到了民主,匈牙利人花了10个月,东德花了10周,捷克斯洛伐克花了10天,而罗马尼亚只花了10个小时。
但是,即便这些内外部因素都已存在,且民主化的条件日趋成熟,如果没有政治精英的认同、参与和推动,民主化进程也很难真正启动,“只有政治领袖愿意冒民主的风险时,民主才可能出现”。
第三波民主化的过程民主化过程主要包括1)威权政权的垮台、2)民主政权的建立以及3)民主政权的巩固,实现这三步飞跃并不容易;有些国家仅仅向推翻威权政权的征途迈出第一步便宣告失败,有些国家在成功推翻一个专制政府后又拥抱了另一个专制政府,有些国家则不停地在民主与威权间摇摆不定。
细谈2008年经济危机细谈2008年经济危机一、引言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是近代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一。
该危机由房地产市场泡沫和金融业的不良贷款及其衍生品交易引发,最终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
本文旨在探讨2008年经济危机的原因、影响和教训。
二、原因分析1.房地产市场泡沫形成的原因2.金融业不良贷款及其衍生品交易的原因3.政府宏观调控不当三、影响分析1.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2.全球经济衰退3.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四、教训1.金融业监管的重要性2.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3.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五、结论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是一次教训深刻的事件,各国政府和企业应从中汲取教训,加强金融监管、完善宏观调控政策、重视企业风险管理,以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摘要:2008年经济危机是自1929年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之一。
该危机的爆发源于美国次贷危机,其后果波及全球。
该危机引起了对全球经济体系的质疑,加速了全球化和经济自由化的批评浪潮。
2008年经济危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房地产繁荣期。
此时,美国政府和金融机构通过推出一系列政策来刺激房地产市场。
此举导致了大量贷款的发放,其中包括“次贷”,即高风险的房贷。
这些次贷被捆绑成了各种金融衍生品,被投资者购买并转售。
这些金融衍生品的价值最初很高,但是当次贷违约率增加时,它们的价值迅速下降,许多投资者因此遭受巨大的损失。
当次贷违约率上升时,房价开始下跌,这使得一些借款人无法支付他们的房贷。
这些拖欠贷款的借款人无法继续支付房贷,导致了更多的违约,形成恶性循环。
美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迅速恶化,许多大银行宣布破产或被迫接受联邦政府的援助。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
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震荡,全球股市和货币市场下跌。
这使得其他许多银行和金融机构也陷入了困境,尤其是在欧洲和亚洲。
由于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这场危机很快波及了全球。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新表现及新特点摘要:资本主义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危机,不同时期危机的表现和特点也不尽相同。
2008年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不仅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危机造成的后果严重,而且后危机时代它带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多方面的。
关键词:经济危机;当代表现;经济危机; 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理论; 特点;资本主义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危机,2008年之前,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经济危机被认为是历史上空前的一次经济大危机,堪称资本主义历史上爆发的危机中波及范围最广、破坏性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危机。
但从2008年这场起源于美国次级贷款问题的金融危机来看,这次危机各方面的表现都比过去更为突出。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表现(一)危机表现的综合性当前这场危机是从资本主义中心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虽然起源于美国金融领域的次级贷款,但是由于链条效应,危机先是从金融机构最初的数万亿美元的次贷危机损失开始,紧接着是10万亿美元的房贷危机,然后又冲击到了60万亿美元的企业债市场,尤其是规模不断膨胀的金融衍生品,更是使这场危机的影响空前广泛。
危机不仅出现在金融领域,也蔓延到了政治、社会等其他领域,既有虚拟经济,也有实体经济层面。
如美国许多大银行、保险机构、企业的纷纷倒闭,失业率的不断攀升,消费需求的减少等。
综合来看,经济危机已经影响到美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甚至可能演变成为深刻的社会危机。
(二)危机范围的全球性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虽然发生在资本主义的中心地区——美国,但从影响的范围来讲,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危机也迅速地向边缘国家和地区扩散。
不仅包括欧美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而且也涉及到了社会主义国家、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整个世界经济。
世界银行2009年年初时预测,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将大幅下滑,将新增 5 500—9 000万赤贫人口。
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09年处于长期饥饿状态的人口将从危机前的8.5亿飙升到10亿,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比例超过18%。
世界经济危机(1991第三部分最后的十年中,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以日益抬头的军国主义和不断加深的不平衡、不安定为其显著的特征。
这两个现象之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联系。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需要考察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历史性变化:一个以美国霸权为标志的时期。
在当前、70年代中期、1870-1913年、包括一战期间等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之间,有某种确定的相似之处。
我们把1870-1913年阶段称作全球化的第一阶段——世界经济作为一个不受束缚的独立实体的上升阶段。
当前的时期则构成了全球化的第二阶段,不仅包括商品和货币形式的全球化,而且还是执行生产职能的资本的全球化,也即生产过程本身的全球化。
这个发展有很多的方面,我们最感兴趣的还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权力的关系,尤其是美国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总体上说,国际帝国主义者之间的冲突起源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权力和世界经济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
19世纪中叶,新生的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期,那时是英国的全盛时期。
英国是世界的生产工厂。
但随着1871年德国的统一,随着内战结束后美国正在扩张的国内市场的建立,随着19世纪70年代大萧条的到来,意义深远的变化产生了。
到19世纪末,美国和德国出现了新的工业和企业的组织形式,新的工业权力登上了历史舞台。
德国的崛起意味着对英国在欧洲大陆统治权的挑战,这种情况自从拿破仑战争时就出现过。
在大西洋的另一边,美国新的工业组织形式(所指应为“托拉斯”,译者注)的出现和国内巨大市场的开辟已经向世界预示了美国在未来的世界霸权。
主要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不断增长的矛盾在一战中彻底爆发出来。
英国完全有击败德国的实力,但是巨大的战争耗费使它失去了金融霸主的地位。
1914年以后的时期中,一笔巨大的资金从大西洋的一边转移到另一边,英国和法国在美国的投资也被清算用来支付战争支出。
仅仅在几年之内,财富的转移不仅抵消了美国以前亏欠欧洲的所有债务,而且使美国一跃而成为债权国。
1914年美国海外总投资为25亿美元,1919年就翻了一番多,变成了70亿美元。
谈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中的中国经济2008年,从美国开始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席卷全球。
这次危机从美国开始,逐步蔓延到资本主义重要发达国家(欧洲、日本),再扩展到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国家,不仅包括资本主义大国,也包括资本主义小国,如冰岛整个国家面临破产。
货币金融领域动荡,国际金融市场罕见恐慌,全球股市狂泻,一片乱相,怵目惊心。
生产指标负增长,据估计2009年全球GDP即收缩1.3%,这都是罕见的。
大规模失业,据国际劳工组织预计,到2009年年底,全球约有2.3亿失业人口,美国的失业率达到了25年以来最高的8.9%。
这都是二次大战后少见的。
企业倒闭严重,国际知名金融机构雷曼破产、美国通用汽车公司2009年6月1日在纽约申请破产保护。
总之,08年金融危机涉及面之广、影响度之深、损害层次之大、持续时间之长都将可能是空前的。
08年金融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动荡,当然中国这个出口大国也未能幸免于难。
各国消费者降低消费水平,致使中国外需市场明显减弱,对出口依赖程度较高的东部地区,民营企业受影响首当其冲,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着的困难较多。
各大工厂纷纷停产、停业,大量工人无处可去只得返乡。
一时间失业率剧增,大多数在场务工人员文化水平和各方面素质都不高,想要再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此时正值高校毕业生找工作之际,各大公司都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
此时就业问题成为刻不容缓。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2008年11月5日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较快增长的措施,进一步明确了扩大内需保稳定的方案。
首先是解决民生问题。
劳动者失业无基本生活保障,成为影响民生的重中之重。
那么,我们只能将挑战变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保持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
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的补助标准。
对于就业困难的大学生,政府在政策、税收、资金等方面对大学生创业予以支持,安排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或提供小额贷款担保解决大学生创业的启动基金。
九年级历史(原因/目的/导火线类)知识归纳世界近代史(九年级上册)1.文艺复兴运动产生的原因——14世纪前后,意大利兴起手工工场,产生的资产阶级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英国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4.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英国殖民统治压制北美经济的发展5.法国大革命的爆发的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6.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资产阶级统治确立,市场扩大,商品供不应求10.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原因——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
19世纪中期,团绕奴隶制的废存问题,北南矛盾再也无法调和下去。
11.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当选总统12.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标志——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内战。
13.俄国1861年改革的原因——19世纪中期,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
14.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15.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霸权世界现代史(九年级下册)1.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2.巴黎和会召开的目的——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建立战后世界的新秩序3.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基本矛盾4.罗斯福新政的原因——受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5.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
6.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巩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7.英法实行绥靖政策的目的——想祸水东引,把德国的侵略矛头指向苏联8.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9.二战爆发的原因——帝国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经济危机的打击;英法等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的结果;世界反法西斯没有进行配合等。
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三个重大问题作者:遵化党史网来源:中共遵化市委党史研究室【摘要】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实施工业化的国家也显示出不同的发展模式。
新中国60年来的经济发展,形成了既吸取社会主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优点,又吸取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优点,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
本文从政府的主导作用、工业化的道路、国际环境的影响三个重大方面探讨了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形成和演变的历史环境和内在逻辑。
从世界近代以来的发展历史来看,所谓经济发展模式,实际上就是各国在工业化过程中走过的不同道路。
例如早期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普鲁士模式、后来的美国自由主义模式、日本的军国主义模式、战前的苏联模式、战后的新加坡模式,实际上都是这些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所采取的不同方法,因应不同时代的要求而产生的不同发展特点。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这样的大国,具有与众不同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自然要形成自己的发展模式。
新中国的60年是不断探索中国国情和寻找快速发展模式的60年,其中政府的作用、工业化的道路、国际环境的影响是构成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最重要因素,从这三个方面去探索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形成和演变的历史环境和内在逻辑,是本文探讨的主要目的。
一、关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处于高度主导的地位。
6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和优势来自于政府的主导,一些重大失误也来自于政府主导。
怎样看待这种政府主导,实际上不仅关系到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评价,也关系到我们改革开放目标的确定,关系到我国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不能不从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分析。
(一)西方早期工业化模式和政府作用在西欧市场化和工业革命过程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政府的作用。
西欧的市场化和工业化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和完全取代封建经济的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最早出现于14世纪和15世纪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但是由于这些城邦经济没有强大的国家作后盾,不能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提供原始积累和开拓市场,因此这些地方也就失去了最早开始工业化的历史契机。
谈谈你对新中国史印象最深刻的一章新中国史印象最深刻的一章: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实践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宣告成立,开启了新中国的历史篇章。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正面临着废墟满目、经济困难、社会秩序混乱等重重困难与挑战。
然而,面对这一切,中国人民毫不气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这一章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起点。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积极推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在农业方面,实行了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使农民从封建的剥削和压迫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同时,政府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时期,我国的工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9.2%,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的发展。
接着,新中国进入了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这个时期被称为“大跃进”。
在这个阶段,中国政府提出了“人民公社化”运动,试图通过大规模的农村集体化来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然而,由于措施不当和计划过于激进,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和困难。
农村集体化过程中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浪费,使得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损失。
与此同时,工业领域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重工业过度发展,轻工业和农业等其他领域的发展相对滞后。
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
在大跃进结束后,中国政府进行了反思和总结,从中吸取了教训。
随后,我国进入了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这个时期被称为“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的目的是推动社会主义革命,清除资产阶级的影响,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实践。
然而,由于政策的极端性和执行的偏差,导致了社会动荡和经济停滞。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受到了严重破坏,国家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危机。
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与反思,中国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措施,开启了新时期的发展。
比较2008年与2012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的影响关于《比较2008年与2012年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的影响》,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2008 年金融危机介绍金融危机爆发于2007 年8 月9 日,结束于2008 年9 月9日,又称信用危机、次贷危机。
在这场大规模、大范围的金融危机中,世界各国有多家大型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这场危机一直持续到2009 年。
2008 年下半年源自美国的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次级房地产按揭贷款。
第二,房贷证券化。
第三,投资银行的异化。
第四,金融杠杆率过高。
第五,信用违约掉期(CDS)。
第六,对冲基金缺乏监管。
美国金融危机的源头就是以上五个环节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加速危机爆发的正是“追涨杀跌”的对冲基金,这六大环节环环相扣,其中某一环的跌倒,就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演变成波及全世界的金融风暴。
二、2012 年国际金融危机介绍2012 年国际金融危机主要是指欧债危机又称欧元危机,是欧洲主权的债务危机。
欧债危机的导火索是2008 年的美国次贷危机。
为解决欧洲主权的债务危机,2010 年 5 月欧盟与IMF 一致决定三年内向希腊政府提供1100 亿欧元贷款。
同时还建立了一项总额为7500 亿欧元的救助机制。
2010 年11 月,欧盟成员国又通过了总额为850 亿欧元的对爱尔兰的救助方案。
在2011 年7 月召开的欧洲峰会上,欧盟继续向希腊提供1000 亿欧元新融资,并一致决定在欧盟范围内适当采取官方贷款展期、允许私人机构自愿参与等办法,力争稳定欧洲的金融秩序。
这些措施在稳定市场情绪上是暂时的,治标不治本。
欧债危机形成的因素很多,既有世界发达经济体发展时间过长导致内在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等客观因素,也有欧元区各国货币和财政制度不协调、国家福利过高等体制机制因素,另外过度利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等短期政策也是因素之一。
三、二者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一)2008 年金融危机与2012 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汇率的影响如图1 所示,2008 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预期经历的变化过程为从升值预期减弱,到贬值预期出现。
通俗解读经济危机的原因
经济危机是指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系统出现严重问题,引发大规模的经济衰退和严重的社会冲突。
通俗解读经济危机的原因如下:
1. 金融泡沫和失衡:经济危机往往由金融泡沫引发。
当金融机构无节制地扩张信贷,导致资产价格出现过高泡沫时,当这些泡沫破裂时,经济就会陷入危机。
此外,失衡的经济结构也可能导致危机,如生产过剩或需求不足。
2.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问题:不合理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也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例如,当政府过度放松财政纪律或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可能导致通货膨胀或资产泡沫,最终引发危机。
3. 外部冲击和全球经济问题:经济危机也可能由外部冲击引发,如全球经济不稳定、战争、自然灾害等。
这些因素可能扰乱国家的经济运行,导致经济衰退。
4. 金融市场运作问题:金融市场的失灵也可能导致经济危机。
例如,过度的杠杆和不稳定的金融机构可能引发金融体系崩溃,产生连锁反应,导致整个经济系统出现问题。
总之,经济危机的原因复杂多样,可能是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政府和相关机构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调节经济,预防和应对危机的发生。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经济繁荣时期社会财富分配和人们争逐股票利润的情况在2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社会生产确实得到发展;另一方面,财富越来越集中到极少数大垄断资本家手里。
1925年,美国16家最大财阀控制着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3%。
国民收入分配日益不均,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在整个20年代,占美国总人口5%的大富翁攫取了全部国民收入的1/3。
1929年时,大约60%的美国家庭生活在仅能够维持生活的水平上(一年2 000美元)或在这一水平之下。
他们的总收入在全国总收入中不足24%。
更为严重的有21%的美国家庭年收入不到1 000美元,他们的总收入在国民总收入中不足4%。
这些都不能不造成市场的相对狭小。
20年代,购买股票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为了投机而不是投资。
操纵股市的是一些实力雄厚的大公司,他们通过抬高股价而获取高额利润。
例如,有一家证券公司,即美国与国际证券公司,用每股20美分的价格购买了某家公司的股票,然后让这种股票上市,在此期间,这家证券公司故意在股市上抢购自己的股票,哄抬股价,最后以52美元的高价抛出,大赚一笔。
有些银行家为股票的利润所吸引,他们常常不顾风险,利用储户的存款炒股,谋取厚利。
当时,纽约的股市是世界上最大的股市,许多外国人把数亿美元投到这里进行炒股。
因此,当1929年10月,股市崩溃时,一些银行在股市投下的巨额资金失去,最后不得不宣布破产。
美国老百姓也大多认为股票投机能赚大钱,这是因为那些在幕后操纵股市的大投机商告诉他们,任何人只要每星期节省几美元,购买股票就可以有发大财的机会。
这些加入股市的平民百姓,他们在股市兴旺时用自己的几乎全部积蓄购买股票。
通常,他们在花100美元购买的股票涨到值1 000美元时,并不急于抛出,还等着再涨。
但同时,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有1 000元储蓄了,因而可以分期付款来买自己想买的东西了,如汽车、家具等。
第一章国家经济安全的内涵及其被关注的动因第一节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提出与内涵一、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提出1997—2010年这十余年间,全球先后爆发了两次大规模的金融危机。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不仅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其影响还波及到世界不少其他国家。
而2007年之后始于美国并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则沉重打击了包括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全球经济,其负面影响至今仍未消退。
与此类似的还有一些区域性的金融危机,如墨西哥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南非金融危机、阿根廷金融危机等。
这些金融危机的发生似乎在告诉人们:当前的国际经济可能并不像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即在全球化的趋势突破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之后,各国都能够享受全球化带来的好处,从此平安无事了。
实际恰恰相反,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一再给世界各国展示了一幕幕血淋淋的警示。
在这种背景下,世界各国开始对金融危机及更深层次的内容,即本书中将要讨论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产生了必然的关注。
人们不得不审慎思考一系列问题:金融危机仅仅是一个纯粹的金融领域内的问题吗?这仅仅是由于这些国家在经济政策方面的失误吗?此前人们普遍认为“全球化的进程可能在世界范围内带来更大的福利”,但全球化带来的利益是否就是世界各国都能享受的利益?它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我们是否遇到了新问题?发展中国家是否有理由怀疑:全球化带来的“更大的福利”在国家之间的分配是公平的吗?经济全球化让世界各国都成为国际经济“多米诺骨国家经济安全:理论与分析方法牌”中的一环,那么,一些国家是否有可能成为世界经济危机的转嫁对象?如果再考虑当前微妙的国际政治关系与格局,则是否应该进一步思考:全球化趋势中民族性和地方性的东西是否会逐渐减少?各个国家和民族应怎样融入到新的“世界家庭”之中,在其中又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全球化的结果是否也会像世界政治格局一样,在经济领域内导致“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等级格局?不同的国家分别扮演这些角色是否就是全球化进程的未来结局?关于这些内容的讨论不仅在学术上成为十分热门的话题,在公众舆论中也越来越受到普遍的关注。
[论文摘要]:论文明确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也可能发生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并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专利,并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曾经发生的三次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社会主义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区别,社会主义经济危机应如何避免等。
[关键词]:我国、三次、危机[论文]: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是否也发生经济危机问题,现在理论界中争论不休。
本文拟就我国曾经发生过的三次经济危机,谈一点浅薄看法。
一、问题的提出斯大林同志在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指出:“在资本主义国家那里所发生的经济危机、商业危机和财政危机,都只是触及个别资本家集团。
而在我们这里却是另一种情况。
商业和生产中的每次严重停滞,我国经济中的每个严重失算,都不会只以某种个别危机来结柬,而一定会打击到整个国民经济。
每次危机,不论是商业危机、财政危机或工业危机,在我们这里都可能变成打击全国的总危机。
”①斯大林所说的情况,无论在苏联,还是在中国都曾经出现过,只不过危机的形态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同。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践的时间还很短,建国40年来,虽然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受的挫折也很大,走了不少弯路。
我们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实事求是地找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引为鉴戒,才能加快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为此,对于我国何时曾发生过经济危机,危机的表现如何,其原因是什么,应该怎样认识等问题的探讨,仍是十分必要的。
二、危机的表现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在短短三年中就医治了多年战争的创伤,恢复了国民经济,接着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并于一九五七年顺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我们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成绩是辉煌的。
尔后就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的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党的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急于求成,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出现了混乱状态,出现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经济危机这次危机是从一九五九年冬的农业危机开始,后来发展到一九六一、一九六二年的工业危机。
在三年多的危机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和消费严重脱节。
危机在生产领域里的主要表现是生产大幅度下降。
首先农业连续三年减产,一九六一年比一九五八年农业产值下降百分之二十六,粮食总产下降百分之二十六点三;接着工业也减产,一九六一年工业生产比上年下降百分之三十八点二,一九六二年又下降了百分之十六点六。
钢产量一九六一年比上年下降了百分之五十七点一,一九六二年又下降百分之十二点五。
煤炭的产量一九六一年比上年下降百分之三十,一九六二年又下降百分之二十多。
轻工业生产一九六一年比一九五八年下降百分之十四。
大批工厂、企业被迫实行“关、停、并、转,”一九六O年全国的企业单位比一九五八年减少了九千个,上万项未完工的工程停工下马或者报废,损失浪费极大。
后来国家不得不缩减二千万名职工回乡生产,这相当于职工总数的百分之四十。
危机在流通领域里的主要表现是商品奇缺、严重不足,通货膨胀,物价不稳,自由市场的物价飞涨。
从一九五七年到一九六一年货币发行量猛增了一倍多,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二年国民收入平均每年下降三点九,国家财政极为困难。
危机在消费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农村严重缺粮,发生了饥荒,城镇职工实际生活水平一九六一年比危机前约下降了百分之三十,许多日用消费品都要执行严格的配售制度,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这次危机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逼债,极大地破坏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据估算,危机使我们损失了国民收入一千多亿元,国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损失,我国进入了所谓“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一九六七年到一九六八年是我国出现第二次经济危机的时期。
这两年,正处在“文化大革命”的前期,也是“全面内战”“文攻武卫”的非常时期。
那时群众被分裂成两派,搞武斗,各种条例、各种规章制度都受批判,被否定掉了,工农业生产很混乱。
危机的表现。
许多工厂企业处在停产或半停产的状态。
交通运输特别是铁路运输严重阻塞,使得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都不能正常地维持下去,造成了工农业减产。
比如,一九六七年工业生产比一九六六年下降百分之十三点八,一九六八年又下降百分之五;钢产量一九六六年已达到一千五百三十二万吨,一九六七年却下降了百分之三十四点七,一九六八年再下降百分之十;一九六七年农业生产停滞不前,一九六八年下降了百分之二点五。
生产的下降造成了市场上商品短缺,日用消费品供应紧张,人民群众生活困难。
第三次危机是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七六年。
那是“文化大革命”后期的三年,“四人帮”的破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国民经济跌到了崩溃的边缘。
危机表现在: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实际上处于半计划、半无政府状态,供、产、销严重脱节,企业开工不足,严重影响了整个工业的正常生产。
一九七四年和一九七六年工业生产出现停滞,一九七五年略有上升。
钢铁产量一九七三年已达二千五百万吨,一九七四年下降了百分之十六,一九七五年回升到二千四百万吨,到一九七六年又下降了百分之十二。
一九七六年有百分之三十七的国营工业企业发生亏损,亏损额超过了七十亿元。
市场上许多日用消费品供应严重不足,实行配售制,农贸市场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出现财政赤字五十多亿。
有些地区农民吃不饱饭,生活很艰苦。
这次危机使我们的经济损失相当严重,据估算,全国大约损失工业总产值一千亿元,钢铁二千八百万吨,财政收入四百亿元,整个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上述三次危机表明,危机在生产、流通各个领域中都有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严重不足,其他各种表现都是由于社会再生产遭到破坏,生产严重不足所致。
所以,我国出现的经济危机,是另一种形态的生产严重不足的危机,与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不同。
三、危机的原因众所周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
“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
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果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②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根源即资本主义的固有的基本矛盾被消灭了。
因此,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不可能发生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既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那么,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否也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呢?有的同志认为,造成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工作中的“严重失算”。
我认为:有必要进一步联系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来探讨社会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时间不长,它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很不完善。
毛泽东同志说:“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
”建国40年来,除了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和六十年代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以及粉碎“四人帮”后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的十年外,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存在严重的“左”倾错误,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做出了“左”的判断,忽视了它们之间相适应的基本方面,没有坚持生产关系的相对稳定性,充分发挥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而对它们之间互相矛盾的一方面,未能及时正确地调节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调节上层建筑的某些环节,以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
相反,我们无限夸大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互相矛盾的方面,不断在生产关系和上基建筑方面进行所谓的“革命”,使得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不断扩大,最终达到了冲突的地步。
经济工作中的这种“严重失算”,引起了上述的三次经济危机的发生。
回顾40年来的历程,我们在哪些方面人为地扩大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呢?首先,过急过快地变革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所决定的,“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转移的”客观的关系。
同时,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可是,这一基本原理在我国却没有得到很好地运用。
一九五六年,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理应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合作社所有制关系的相对稳定性,以利于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这是符合生产关系“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
但我们却无限夸大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认为只要一味不停顿地变革生产关系,就能不断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在这种“左”的观点影响下,既忽视我国农业是以手工劳动为主的生产力现状,也不考虑各地区、各生产单位之间的很大差异和多层次的生产力水平,轻率地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甚至大搞” 一平二调”,大刮“共产风”。
企图过早地消灭个体经济,并要集体所有制尽快向全民所有制过渡。
这种随心所欲地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力,出现了一九五九年农业生产的大倒退。
在生产和交换方面,不从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状况出发,错误地否认充分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把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货币交换看作同资本主义没有多少差别,企图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
特别是不承认生产资料是商品,不承认价值规律对生产的调节作用。
因而生产就不问市场的需求,不讲劳动消耗补偿,不讲经济效果,严重阻碍了生产的发展。
在分配问题上,把按劳分配这一社会主义原则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来批判,否定按劳分配,企图用平均主义的大锅饭来代替之。
不承认事实上存在的劳动差别,想用穷富拉平的办法过早地消灭“三大差别”,造成“端铁饭碗”“吃大锅饭” 盛行,“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严重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所有这些脱离我国生产力水平会变革生产关系,不是越变革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是破坏了生产力。
其次,领导机关和企业中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封建官僚习气和小生产的习惯,以致不懂和不按经济规律办事,经济管理十分混乱,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设起来的,它不可避免地带有旧社会的许多痕迹。
旧社会的痕迹,使得官工官商式的、宗法式的超经济强制,以及小生产的经营方式和经营习惯,不同程度地带到我们的各级领导机关和企业中。
表现在,各级领导机关和企业存在机构臃肿,层次重迭,效率低等官僚衙门式的经营管理方式,政企不分,不懂得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生产上不计耗费,不计成本,造成极大的人力物力的浪费;领导机关和企业中的强迫命令,家长制统治残余仍然严重存在,从重大经济方针、政策,到重要的建设项目;既不征求有关部门、专家和群众的意见,也不经集体讨论,由领导人说了算,如一九五八年发动的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等;在工业中搞,小而全”、“大而全”的经济结构,不注意发挥各地的优势,忽视生产专业化和分工协作;在农业中,不管各地自然条件的千差万别,一味强调农林牧副渔样样都搞,要求各地区粮食统统自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