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通气的护理要点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8.96 KB
- 文档页数:4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俯卧位通气护理措施
俯卧位通气护理是一种常见的护理措施,它可以帮助病人改善呼吸,减轻呼吸困难。
由于它不需要使用任何设备,因此也被称为自然护理措施。
俯卧位通气护理的基本原理是,病人将身体从坐姿或半坐姿改为仰卧位,使头低于躯干,使腹部的内容物上移,这样可以减少腹压,从而减少膈肌的压力,减少胸腔内的压力,使病人能够更轻松地呼吸。
在采取俯卧位通气护理时,有几点需要注意:
首先,俯卧位护理时头低于躯干,但不能太低。
病人的头应处于20-30度的角度,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腹部压力,从而达到最佳通气效果。
其次,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确定俯卧位时间,一般为20-30分钟,不宜过长。
再次,应确保病人的肢体姿势舒适,不能太紧或太松,以免拉伤肌肉。
最后,应经常检查病人的血压、心率和呼吸情况,以确保病情稳定。
俯卧位通气护理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病人的呼吸困难,但也需要遵循相关护理措施,以确保病人的安全和健康。
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的护理要点俯卧位通气在ARDS患者的治疗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由于俯卧位通气对护理人员的操作要求较高,且患者在俯卧位通气时极易发生各种意外,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时常见的一些注意事项以及实施俯卧位通气后的护理要点进行总结。
标签:ARDS 俯卧位通气;皮肤管理;气道管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于在肺内、肺外原因单独或共同影响下,以顽固性低氧血症为显著特征的临床综合症,多数情况下是由于严重创伤、休克、大手术、严重感染、误吸等原因所导致,临床病死率高达40%~70%。
目前临床针对ARDS患者较常采用的治疗方法一般为保护性的机械性通气和充分的肺复张治疗,同时采取俯卧位通气辅助治疗。
作为一种简单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俯卧位通气在改善ARDS患者氧合情况方面具有较强的意义。
然后由于缺乏特殊的翻身床,在临床上实际进行俯卧位通气时仍存在较大的困难。
为进一步明确俯卧位通气的操作流程,实施有效护理,现就ARDS患者的俯卧位通气的护理要点综述如下。
1 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的临床意义ARDS患者通常会出现肺泡塌陷、肺不张、肺容量减少、分泌物引流不畅等病理生理学改变,而在患者取仰卧位时,ARDS患者存在的肺泡塌陷、肺不张、肺容量减少及分泌物引流不畅等情况在肺底部将更为严重,从而导致患者肺部功能残气量减少,上部死腔样通气及下部解剖样分流增加,使通气血流比例严重失调,最终导致患者出现顽固低氧血症。
在采取俯卧位通气后,ARDS患者的功能残气量相对增加,通气血流比好转,膈肌的运动方式和位置改善,引流变得相对容易,同时也减少了纵隔和心脏对肺部的压迫,使ARDS患者的氧合情况得到改善。
2 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的护理要点2.1俯卧位通气前准备首先评估患者是否能够进行俯卧位通气,是否存在俯卧位通气的禁忌症,在俯卧位通气前应向患者家属和意识清醒的患者说明俯卧位通气治疗的目的、方法、作用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减少患者的恐惧心理。
俯卧位通气的基本要求及护理要点1.确保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将患者的头部外展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可以使用头后仰器或胸圈将头颈固定,同时注意观察鼻孔和口腔,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阻塞。
2.避免压迫腹部和胸部:在俯卧位通气时,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压迫患者的腹部和胸部,以免影响呼吸肌的运动,可以使用柔软的垫子或床垫,将患者的胸部和腹部垫高,使其呼吸更加顺畅。
3.保持舒适和稳定:俯卧位通气需要长时间卧床,因此需要确保患者的舒适度和稳定性,可以使用柔软的床垫和靠垫,以及适当的固定装置,使患者感觉舒适,并且避免在移动过程中产生意外伤害。
4.保持通气口和氧气面罩的位置稳定:俯卧位通气需要使用面罩或管道来输送氧气和辅助呼吸,因此需要确保通气口和面罩的位置是稳定的,避免面罩脱落或滑动,影响通气效果。
1.定期更换体位:俯卧位通气时间较长,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压疮和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因此需要定期更换体位,以减轻压力和促进血液循环。
一般可以每2-3小时更换一次体位,同时可以进行简单的被动活动,如翻身和伸展等。
2.确保通气口的通畅:俯卧位通气需要使用通气面罩或管道,因此需要经常检查通气口的通畅情况,清洁面罩或管道,防止积聚细菌和污垢,同时也可以定期更换面罩或管道,避免长时间使用导致损坏。
3.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和循环情况:在俯卧位通气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和循环情况,如呼吸频率、呼吸深度、脉搏强度和血压等,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并及时通知医生。
4.注重营养支持和康复训练:俯卧位通气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和肌肉康复问题,因此需要给予足够的营养支持,如高蛋白饮食和合理的补充维生素,同时也可进行康复训练,如肌肉力量练习和关节活动,帮助患者尽早恢复。
总之,俯卧位通气是一种有效的辅助通气方法,但在进行俯卧位通气时,应注意以上基本要求和护理要点,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需要密切与医生的沟通和协作,以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护理措施。
俯卧通气护理要点俯卧通气可以缓解多器官功能紊乱症状,对提高和恢复患者康复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以改善肺通气情况为目的,选择和变换位置保持患者舒适稳定。
1. 俯卧通气的护理准备(1)护理人员应按规定选择医保适当的俯卧位,确保患者的头部位置适当,睡眠舒适,口唇、脸部皮肤不会被破坏或磨损。
(2)俯卧通气护理时,应按照病情、治疗及护理计划设计和执行适当的护理措施,如抗生素内服,激素注射、胸部按摩等;(3)根据患者体型、心理抗拒情况,把握好保持俯卧位安全、舒适度,并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营造良好的护理气氛及环境。
(1)将患者放置在医辅团队确定的位置上,如四肢均位,双腿微曲放宽,肘曲,头稍微高于肩膀,面贴床上;(2)在护理过程中,应实时查看患者的血压、脉搏、心率、体温、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确保病情稳定;(3)合理的调整患者的肢体姿势对于改善患者的呼吸非常重要,既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流,又可以加强肺部的分泌作用,促进气道上泡的排出;(4)及时做好拆封通气前空腔和气道的清洗,及妥善保护,避免污染和感染;(5)提高患者的精神状态,增强患者的抵抗力,建立护士与患者的良好关系,通过定期的宣教、评价,提高患者的配合性。
(二)俯卧通气护理与管理1. 关注患者情绪,及时了解患者体内病情变化及护理需求,促进患者和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增强护理效果。
2. 定期检查患者的气道情况,注意观察患者口唇、咽、鼻中出现新的血痂或抽搐现象,并及时通知化疗部;3. 定时调整患者体位,加强患者的皮肤护理,改善皮肤的血液循环,观察患者的皮肤是否有新的坏死或红肿;4. 好好控制患者的心理状态,并及时给予心理辅导;5. 注意按病情经常评价患者的吃喝情况以及排泄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及治疗尿潴留、便秘等问题;6. 对患者有长期俯卧通气的护理需求,护理人员应及时做好持续性的、长期的护理复用工作,营造有利的护理环境及气氛,以确保患者的舒适度及护理质量。
总之,俯卧通气护理的宗旨是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增强其对炎症的抵抗力,减少感染及呼吸衰竭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俯卧位通气的实施要点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俯卧位通气作为一种特殊的呼吸支持策略,在重症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该技术主要适用于危重病患者,尤其是患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临床情况的患者。
俯卧位通气的实施对于改善患者的氧合水平、减少肺损伤和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重点介绍俯卧位通气的实施要点。
首先,确定适应症对于俯卧位通气的实施至关重要。
ARDS是俯卧位通气的最主要适应症之一。
患者在重症监护病房(ICU)病情稳定后,通过临床评估和呼吸系统相关指标的监测,可以判断其是否适合俯卧位通气。
此外,其他因素如患者的家属意愿、经济状况、床位等也需要考虑在内。
其次,对于俯卧位通气的实施,需严格遵循操作规范。
患者进入俯卧位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患者的通气状态、血氧饱和度、血流动力学稳定性等。
在操作过程中,需要保证患者的气道通畅,避免压力性损伤,及时监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和氧合指标。
另外,适当的手法和辅助设备对于俯卧位通气的实施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将患者转入俯卧位之前,应给予适当的镇静和疼痛缓解,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在操作过程中,可使用特殊的护理床,如ECMO护理床或降温床,以确保患者的体位稳定和呼吸支持的顺利进行。
此外,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调整呼吸机参数和PEEP水平,以达到最佳的通气效果。
此外,监测与评估是俯卧位通气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对于人工通气患者,需要定期评估其通气和氧合指标,如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等。
此外,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循环功能、尿量及电解质平衡等。
通过对患者的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最后,关注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也是提高俯卧位通气效果的关键。
俯卧位通气可能存在的并发症包括压力性损伤、患者不耐受、感染等。
为了避免这些并发症的发生,需要保证适当的患者选择,并对患者进行充分的监测和护理。
当出现并发症时,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如调整体位、加强呼吸机治疗等。
俯卧位通气的护理要点俯卧位通气的护理要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俯卧位通气是在抢救或治疗呼吸道疾病时采用的一种护理方法,它能有效地帮助病人解决呼吸困难,减轻病情。
俯卧位通气的护理要点包括正确的护理准备,有效的护理实施,以及有效的护理评估。
### 一、正确的护理准备正确的护理准备是俯卧位通气护理的基础。
在护理准备阶段,应先进行必要的评估,了解病人的基本情况,判断其适合采用俯卧位通气。
护士应根据病人的个人情况,如年龄、体重、身体发育水平、孕期、自主呼吸能力、全身情况、意识水平、皮肤情况、腹部情况、脊柱情况等,正确地选择俯卧位,避免因俯卧位不当而引起的并发症。
此外,应正确安装呼吸机,检查呼吸机的性能是否正常,以保证有效的通气。
同时,应准备好床头板,以保证病人受到足够的支撑;准备专用床单,以防止汗水和其他异物进入呼吸机;准备好面罩,以防止口腔内水分蒸发。
### 二、有效的护理实施进行俯卧位通气时,应先与病人进行沟通,让病人明白其作用和意义,以降低不安全感。
然后,应在安全的前提下将病人拖到俯卧位,正确地安装呼吸机和面罩。
在俯卧位通气过程中,应定期监测呼吸和心律,以及血氧饱和度、心率和血压。
同时,要定时检查呼吸机性能和供气量,以及面罩的密封情况是否正常。
各项监测均应正确记录。
此外,还要定时检查床单是否干净,以及面部皮肤是否有切口压痛或者其他不适症状。
应根据不同情况及时调整俯卧位,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 三、有效的护理评估在俯卧位通气的过程中,应及时对病人进行评估,以了解其呼吸情况是否明显改善。
在评估中,需要了解其呼吸频率是否减少、胸部是否张开、肺部是否展开、呼出量是否增加、血氧饱和度是否增加、以及心律是否有明显变化。
如果发生不良反应或者呼吸情况没有明显改善,应立即进行处理。
此外,在俯卧位通气过程中,应注意定期对呼吸机进行清洁和消毒,以保证其使用性能。
在俯卧位通气过程中,应定期对供气量进行评估和调整,以保证其供气量与病人的需要相一致。
俯卧位通气护理要点
1、及早识别:有喘息、肝大、查体不便、呼吸节律紊乱、危重症状出现者宜置于密
闭式压力保护通气。
2、在确认准备及护理过程中,要依据患者的体位和主要问题来确定置入灌洗的面积
及深度,分层置入以减少吸收。
3、护理过程中要注意检查患者的血压、心率及心电图等,并及时做出调整。
4、在置入前,应拔出患者耳里夹着的别针,防止造成感染。
5、置入前,要注意患者头部的位置,使得肩胛骨和锁尺侧颈椎骨之间能够较好地限制,避免置入的气管内吸入太多的气体。
6、置入气管内应有一定的水平度,避免致患者胸廓不平均受压。
7、通气过程要注意控制患者的气道压力以及更新比例,以避免发生气道受压损伤的
情况。
8、若患者本身状况有改善,在通气结束时,应逐步减小气道压力,以避免气道受压
损伤。
9、应定期监测患者的比例和灌洗情况,并及时拔置气管内插管,以缓解患者的症状。
10、置入结束后,应定期检查患者的呼吸、血氧等情况,以及对患者的护理需求,如
胃管的护理等。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俯卧位通气护理措施
俯卧位通气护理措施
俯卧位通气护理是指在患者俯卧的姿势下进行的各种呼吸护理的活动,是重症护理的重要内容。
下面介绍一下俯卧位通气护理措施。
1、患者俯卧位护理:保证患者足够的睡眠,促进生理函数的评估,在呼吸护理过程中及时调整患者体位,保持呼吸护理期间患者姿势稳定,防止患者感染疾病和新机构,同时需要定期更换患者身体支撑物和护具,以免摩擦或压迫患者皮肤。
2、护理支持呼吸:确保患者的肩膀和上肢能够自由自如地张开,避免控制患者的活动,保持正确的呼吸方式。
3、管理呼吸护理:定期检查患者的氧气饱和度,如有必要及时更换气管插管,专业护士进行呼吸科护理,及时识别患者的呼吸状况变化,并及时采取措施。
4、食物安全管理:向患者提供安全有益的饮食,防止因进食造成呼吸问题。
通过以上俯卧位通气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地解决重症护理患者的呼吸问题,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实施过程中,需要让患者尽量保持平静,避免吸烟和太多其他刺激物。
同时,也希望专业护士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有时选择俯卧位护理以提高患者的舒适感。
俯卧位通气护理常规一、评估与观察要点1.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支持力度、镇静状态、维持药物、管道。
2.观察患者的意识、血氧饱和度,有无呼吸困难、缺氧症状,以及气管插管的刻度、咳嗽咳痰的情况,监测潮气量、分钟通气量和气道压。
3.观察约束部位、绳带固定部位、受压部位和骨突处有无压疮。
二、护理措施1.操作前准备(1)人力的准备∶根据患者的情况准备6-8人参与协助俯卧位通气,床头站1人指挥并负责头部,床两侧各站2-3人,另1人负责观察生命体征及摆放软枕。
(2)用物准备∶密闭式吸痰装置、软枕(3个)、软垫、翻身单、U型枕、护理垫、电极贴。
(3)患者准备∶暂停肠内营养液1小时并回抽胃管;吸净病人口鼻腔及气道分泌物,夹闭引流管妥善固定,保持呼吸道通畅,连接密闭式吸痰装置;对受压部位予以减压敷料保护。
2.实施∶分离电极贴,翻身单覆盖患者,将患者平移至床的一侧,将患者俯卧,面向一侧,胸部(软枕上缘平锁骨)、髋部(软枕置于髂前上棘与耻骨联合之间),小腿胫前各放一软枕,会阴部垫护理垫。
3. 转换体位成功后,安置好各管道,背部贴电极贴(位置同胸部),双上肢置于头两侧,掌面朝下,观察记录生命体征、呼吸机参数。
4.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调整镇静用量,每2小时转动头部(双人操作),防止颜面部水肿及角膜损伤;定时检查上肢摆放位置,预防神经麻痹或关节僵硬,注意患者受压部位;妥善固定管道,防止管道受压、打折,脱落.观察并及时调整身体下软枕的位置及斜坡卧位的角度。
5.俯卧位通气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耐受情况,适时吸痰,监测血气等实验室指标,观察俯卧位通气效果。
6.注意观察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低血压、气胸、青光眼、压疮、气管插管阻塞、反流、误吸)。
三、健康教育1.进行俯卧位通气前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使其了解治疗的必要性,征得家属及患者的同意,取得患者的配合。
2.俯卧位通气过程中安慰患者,减轻患者思想负担,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俯卧位通气注意要点
1.俯卧位通气的总体原则是选择安全的、稳定的、易操作的俯卧位,使患者胸廓和颈部处于合理的位置,保持体位较高,以减少液体累积;。
2.将病人抬高30°~45°的程度,尽可能少的挤压胸腔,减少颈椎的压迫;。
3.对病人是否需要进行支撑,以避免移动和滑脱;。
4.熟悉俯卧位病人的呼吸功能,定期监测其呼吸状态,如果表现出快速呼吸或低氧血症,及时矫正体位;。
5.在俯卧位通气时,多加护理,让病人姿势改善,防止病人发炎;。
6.严格清理病床上的乱物,以防止摔倒或受伤;
7.护理时应该给予病人保护,有效预防拉伤和挫伤;。
8.在病人的护理过程中,应考虑到患者的年龄和体弱情况,及时变换体位,使之更加舒适;。
9.俯卧位通气完成后,应快速从俯卧位变换到平卧位,以减少活动的不良反应;。
10.如果有可能,应安排护士对病人进行密切的观察,及时发现并解决出现的问题。
俯卧位通气观察要点一、概述俯卧位通气是一种评估患者呼吸功能的方法,通过观察患者在俯卧位下呼吸情况来判断其呼吸功能是否正常。
该方法适用于评估肺部疾病、神经肌肉疾病等需要观察呼吸功能的疾病。
二、准备工作1. 选择合适的床铺:床铺应该宽敞,以便患者可以舒适地躺在上面。
2. 准备好必要的设备:包括氧气供应器、心电图机等。
3. 通知患者:告知患者关于该检查的目的和过程,并获得其同意。
三、操作步骤1. 患者平躺在床上,头部稍微向上抬起。
2. 让患者深呼吸几次,以便他们能够逐渐放松。
3. 将患者转移到俯卧位,头部仍然略微向上抬起。
4. 观察患者在俯卧位下呼吸情况,并记录数据。
包括呼吸频率、深度、节律等。
四、观察要点1. 呼吸频率:正常成人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20次,儿童和老年人可能略有不同。
2. 呼吸深度:正常成人呼吸深度为500-800毫升,儿童和老年人可能略有不同。
3. 呼吸节律:正常呼吸应该是规律的,没有明显的停顿或加速。
4. 氧饱和度:氧饱和度应该在95%以上。
五、注意事项1. 患者在俯卧位下容易出现缺氧,因此需要随时观察患者的氧饱和度并及时给予氧气治疗。
2. 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心跳过快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检查并采取相应措施。
3. 该方法适用于大多数患者,但对于某些病情严重或身体虚弱的患者可能会有风险。
在执行该检查前需要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并获得医生的指导。
六、总结俯卧位通气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评估呼吸功能的方法。
在操作时需要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呼吸情况,并随时观察氧饱和度等指标。
该方法适用于大多数患者,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指导。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俯卧位通气护理要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和各地频繁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指南/专家共识都指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适当的氧疗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基本措施,并强调对具有重症高危因素、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应当给予规范的俯卧位治疗,以改善氧合,提高救治成功率。
无论是接受氧疗(包括无创呼吸支持)还是有创通气的患者,均应创造条件给予清醒俯卧位或经典俯卧位治疗,前者可在普通病房进行,后者一般需在ICU内实施。
什么是俯卧位通气? 1974年,Bryan首次提出俯卧位通气(pro ne position ventilation,PPV)的概念,是指通过改变患者体位使塌陷的肺泡复张,从而改善肺重力依赖区的通气/血流比例,减少无效腔而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膈肌运动方式和位置,利于分泌物的引流,进而改善氧合和廓清气道、减少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的发生,减少患者因氧合障碍导致的继发多器官功能障碍和病死率的一种治疗手段。
该经典俯卧位治疗作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一种经济、符合病理生理特征的肺保护通气策略重要技术之一。
当前,实施俯卧位治疗被广泛推荐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症或危重症在内伴有中、重度ARDS和重症肺炎患者的治疗。
实施该治疗时应针对不同患者病情特点,选择合适的实施场所,制订目标方案,权衡利弊,加强监管,以取得最佳临床效果。
对于在普通病房接受氧疗的普通型或部分重型患者,若持续存在SpO2<94%,且无禁忌证,应积极采取清醒俯卧位治疗;对于重症或危重症伴有中、重度ARDS患者,应在ICU内实施经典俯卧位治疗,以确保安全。
本公众号综合国内外文献,近期将连续推出俯卧位通气护理系列,包括:一、成人重症非人工气道患者清醒俯卧位通气护理要点;二、接受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治疗的重症或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俯卧位通气护理要点;三、特殊人群俯卧位治疗注意点。
俯卧位通气的护理要点分析
俯卧位通气(pronepositionventilation)是指
在机械通气时将病人置于俯卧式体位,以改善病人氧合状态的治疗性体位措施。
近年来,俯卧位通气作为一种辅助策略,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
合征(acuterespirationdysfunctionsyndr
ome,ARDS)病人。
近年来对ARDS病理生理的认识不断深入,治疗策
略不断改进,重度ARDS病人病死率仍居高不下。
早期和足够的时间内执行俯
卧位通气,可能会提高ARDS病人的生存率。
本文分析了俯卧位通气技术在
ICU的护理要点及相关知识。
1俯卧位通气治疗ARDS的病理生理机制
俯卧位通气时,胸腔内负压由背侧向腹侧逐渐减小,背侧胸腔内负压增大,
使得背侧肺泡重新开放;腹侧胸腔内负压减小,跨肺压减少,仍能维持腹侧肺泡
开放。
同时,解剖位置上位于心脏下方受压的肺组织复张,改变胸壁的顺应性,
改变膈肌的位置和运动方式,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善肺通气和血流灌注。
病人俯
卧位通气时由于重力的作用,深部的痰液引流将更为充分。
俯卧位通气对循环系
统的影响在于改善氧合、降低肺血管阻力、降低右心室后负荷;腹腔压力升高可
引起回心血量增加,增加心脏前负荷及后负荷。
2俯卧位通气的护理要点分析
2.1 俯卧位通气的起止与持续时间
关于俯卧位通气的启动时机与持续时间没有统一认可的标准。
通常在诊断A
RDS后24~36h启动俯卧位通气,可收到良好效果。
早期应用俯卧位机械
通气可有效降低病死率。
俯卧位通气下,复张肺气泡具有时间依赖性,因此建议
重度ARDS早期病人俯卧位通气时间为每天16~20h。
但需要注意的是,
肺内、外源性ARDS存在病理生理学特征差异,因此不同原因导致的ARDS,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并不一致,故临床治疗中病人俯卧位通气的具体实施时间差
异较大,取决于病人对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反应。
终止俯卧位通气的指证:转换为
仰卧位4h后,病人氧合指数>150mmHg(呼气末正压<10cmH2O,1cmH2O=0.098kPa),则不需要再次俯卧位通气;俯卧位实施过
程中出现循环动力学不稳定或者氧合指数进行性下降,则应及时终止;同时经过
1d治疗无效,建议改变治疗策略。
2.2 俯卧位通气的实施方法
2.2.1 操作前准备评估病人俯卧位适应证,核对有无禁忌证;充分镇静,保证病人胃肠排空,准备好负压吸引装置,充分清除病人气道分泌物,确定气管
导管、输液通道及其他导管固定良好,夹闭相应引流管。
操作过程需要熟练的医生、护士及呼吸治疗师5人,分别为头侧l人,身体两侧各2人。
确定翻身方向。
2.2.2 实施过程首先使病人保持仰卧位,然后头侧者负责抬病人头部及确保
气管导管不移位、打折,身体两侧者负责抬病人肩部、腰部、臀部及腿,确保动
脉导管、静脉导管、留置导尿管等不脱出。
将病人平移至翻身方向对侧,沿身体
纵轴翻转90°成侧卧位,继续翻转病人90°成俯卧位。
使病人头偏向一侧,
避免眼睛受压,气管导管平行于床面,呼吸机管路低于气管导管。
检查各管道有
无脱落,是否通畅。
将病人面部、胸部、会阴部及双膝垫以软枕,双肩、双膝、
面部、前额使用防压疮敷料。
将病人双臂抬起置于头两侧,双腿自然放置。
心电
监护电极贴于病人背部相应部位。
有学者研究:使用“糖果翻身法”仅需3人即
可完成(头侧1人,左右侧各1人),借助双层床单,3人同时用力,病人即为
俯卧位。
进行俯卧位时应当注意夹闭各种引流管,避免引流液逆流造成感染,翻
身之后立即开放,妥善固定各个引流管,防止脱落、移位、扭曲等,确保引流的
有效性。
确保各个管道通畅无受压、无滑脱、无移位情况等。
采用俯卧位时应当
调整好呼吸机管道支架的位置,对于可以间断脱机的患者,先给予纯氧吸入2min
之后再脱离呼吸机,防止翻身时牵拉管道造成呛咳等不适情况。
由于重力作用,
口鼻腔内会有大量分泌物流出,应为患者垫上软纸或者敷料,及时更换确保干净。
每隔30-60min为患者拍背1次,有利于气体均匀分布和交换以及痰液的排出。
定时为患者吸痰,确保呼吸道通畅,保证呼吸机的应用效果。
2.2.3 俯卧位通气的评估①评估俯卧位通气最好的指标为肺部电子计算
机断层扫描(CT),但床旁CT难以实现。
②PaO2/FiO2升高≥20%提示俯卧位通气反应性好。
③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下降也提示俯卧位通
气有效。
2.3 俯卧位通气的并发症及处理与仰卧位相比,俯卧位病人可能发生一些并
发症:体位变动引起一过性血压降低及一过性氧合下降;胃内容物反流导致误吸;压迫导致结膜水肿、面部水肿及压疮;气管导管堵塞或脱管;各种导管及引流管
压迫、扭曲、移位、脱出;镇静或肌松的需要增加等。
很少见的并发症:神经压迫、肌肉压伤、静脉瘀血,甚至有研究报道俯卧位通气导致病人心搏骤停。
有研
究表明,通过有经验的护理及技术改进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这要求医护人员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熟练规范,共同协作努力完成,做好俯卧位病人的风险管控、
病情监测、体位管理、管道管理、气道护理、皮肤护理、眼部护理及其他护理,
制定相关并发症等意外事件发生时的处理预案。
在采用俯卧位一段时间后,患者
面颊部或前胸部和髂前上棘受压处极容易出现约2-3cm的硬块,护士应当每隔
30min为患者重置头部和肢体的位置1次,床单和垫物应当保持整洁。
由于重力
影响,所有患者在采用俯卧位2h以上均会出现面部水肿的现象,护士应当将床
头抬高15°-30°来减轻此症状,或者转为仰卧位后进行恢复。
密切观察患者生
命体征、脉搏、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病情不稳定时暂时不给予翻身操作。
妥善整
理好心电监护导线,翻身时将其放置在背侧等不会受到挤压的地方。
2.4 辅助器具的临床开发与推广在临床工作中翻身需要至少5人共同参与,徒手将病人抬起容易存在二次创伤的隐患,操作不便利,人力成本高,故有
必要开发相应的辅助器具。
目前临床应用的自动化翻身方式,比如有RotoP
roneTM系统,只需1人即可协助病人翻身,但该系统昂贵,临床推广受到
限制;也有学者研发相关辅助装置,如床垫、头部放置架等器具,但整体质量把
控仍然不足,故实用性、推广性仍需要临床检验。
开发使用方便、管理安全、质
量控制全面的临床辅助器具,确保俯卧位通气的有效实施是目前研究的重要方向
之一。
3讨论
采用仰卧位通气技术虽然可以较为全面的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呼吸状态,但是由于体位原因,在呼吸机撤离之后会造成患者肺部功能出现衰退。
采用俯卧位通气技术能够减缓对心脏的压迫,防止对脏器官的损害,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同时,采用俯卧位通气技术能够重新分布患者的血流和通气,配合呼吸机的治疗,可以减少功能衰退的发生率,确保患者呼吸顺畅,有利于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
护理的优劣直接决定俯卧位通气的效果,这就意味着护理人员需不断加强学习和培训,合理运用护理技术和工具,掌握操作步骤和异常处理措施,预防病人并发症的发生。
俯卧位通气相关标准的确定将会进一步促进俯卧位通气的临床应用,为ARDS病人治疗带来新的契机。
总之,俯卧位通气技术在ICU应用的护理效果十分良好,可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