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2(1)
- 格式:pdf
- 大小:264.12 KB
- 文档页数:10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搜集一些具有凛然正气的布衣之士的事迹。
2、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3、学习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品味语言,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教学计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作业反馈知识再现上节课通过大家自学,分组讨论,疏通了文意,了解了故事情节。
大家设计的学案,老师都逐一认真地看过了,非常好。
现在我们展示交流一下。
教师展示学生的学案,学生补充纠错,一起复习巩固文言知识。
今天我们继续研读这篇课文。
(师板书课题)明确“唐雎是怎样做到不辱使命的?”二、合作探究品读赏析(一)自读课文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看看“唐雎与秦王交锋了几个回合,最后谁取得了胜利?”生自读课文。
师:谁回答刚才的问题?生答:唐雎与秦王交锋了三个回合。
生答:最后唐雎取得了胜利。
师:好。
下面我们重点研读唐雎与秦王交锋的三个回合,并从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出示幻灯片(二)合作探究分析人物1、研读第一个回合(1)抽学生读。
(2)其他同学进行评价(3)从评价中概括出人物的形象。
师板书:唐雎有胆有识、不卑不亢、立场严正秦王阴险、狡诈、虚伪(4)学生分角色再读。
2、分组研读第二、三个回合。
(1)分组研读(2)汇报成果组与组交流师板书:唐雎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秦王残暴、自大、贪生怕死(3)再读课文(三)演读课文师:通过分析我们与古人唐雎近距离的接触,为他的能言善辩所启发,为他的视死如归所感动,为他的浩然正气所激励,我希望在今后的岁月里,唐雎的这些精神能伴随我们共同成长。
唐雎也是凭这样的精神完成了使命,大家能不能用课本剧的形式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
学生排练,表演。
三、拓展延伸体验感悟师:他们演得好不好?能不能体现唐雎的精神?生回答:好。
那么我们再看一个现代外交史上同样精彩的例子。
幻灯片出示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关于香港回归问题谈判的资料。
10*唐雎不辱使命备课素材一内容解读1.交代出使原因。
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文章一开始,便进入紧张的对抗状态:秦王派使臣传话,说要以五百里地交换仅有五十里地的安陵国。
安陵君知道,这是秦国一贯的欺诈伎俩,但是他从容不迫,以安陵是从先王那里接受的封地为借口,委婉地拒绝了秦的无理要求。
其结果是“秦王不说”,安陵君不安,这样就把唐雎推向了历史舞台。
2.三个回合的交锋。
第一回合:文斗(先礼)。
第2段,写唐雎重申安陵君的严正立场,抵制秦王的欺诈,表现出维护国土的坚定信心。
在这一段中,敌对的双方尚能在平和的气氛中交锋。
秦王继续道貌岸然,假仁假义,无理指责安陵君,并夸耀他“灭韩亡魏”的武功,企图一举击垮唐雎的意志。
面对这样的压力,唐雎沉着冷静,从容应对,以一个“否”字断然反驳,最后以“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做进一步的反击,在假设与让步中现出坚定,在反诘与蔑视中含有嘲讽,这必然会激怒秦王。
第二回合:武斗(后兵)。
第3段,秦王与唐雎的对话更加尖锐激烈,最后达到白热化。
秦王以“天子之怒”恐吓唐雎,唐雎以“布衣之怒”震慑秦王。
“天子之怒”的“流血千里”尚需发动,远在天边;“布衣之怒”的“流血五步”却就在眼前。
所以,唐雎“挺剑而起”之时,便是秦王威风扫地之际。
第三回合:秦王道歉(唐雎胜利)。
文章最后一段,写秦王“色挠”,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表明唐雎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外交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唐雎不辱使命,没有向秦王唯我独尊、不可一世的意志低头,挫败了他企图侵吞安陵的锐气,既捍卫了领土主权,又保持了个人的尊严。
这场实力悬殊的斗争,最后以唐雎的完胜而告终。
二技法总结1.对话为主,突出关键内容。
本文几乎全是对话,用对话交代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重点突出,层次感强。
文章还通过对话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坚定,唐雎的沉着干练、义正词严、英勇无畏,秦王的骄横无理、色厉内荏,无不跃然纸上。
2.对比与映衬、渲染与烘托的艺术手法。
不应当急于求成,应当去熟悉自己的研究对象,锲而不舍,时间会成全一切。
凡事开始最难,然而更难的是何以善终。
以下是为您推荐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10.《唐雎不辱使命》。
10.《唐雎不辱使命》【生字注音】唐睢不辱(jū)使命秦王怫(fú)然怒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休祲(jìn)降于天天下缟(gǎo)素秦王色挠(nóo)【重点字词句义】1、通假字:①秦王不说(说:通“悦”,高兴)②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施行,置办)③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2、古今异义词:长跪而谢之(古义:道歉今义:感谢)3、词类活用:①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③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穿丧服)4、一词多义:①徒免冠徒跣(空,本文可以解释成光着)徒以有先生也(仅仅,只)②惠大王加惠(恩惠)汝之不惠(聪明)③若非若是也(像)若士必怒(如果)5、其他重点词语解释:⑴不辱使命(辱没、辜负)⑵易安陵(交换)⑶其许寡人(句中用来加重语气的助词)(答应)⑷大王加惠(给予恩惠)⑸故不错意也(所以)⑹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派)(出使)⑺逆寡人者(违背)⑻非若是也(这样)⑼虽千里不敢易(即使)⑽岂直五百里哉(难道)(只,仅仅)⑾秦王怫然怒(盛怒的样子)⑿布衣之怒(平民)⒀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曾经)⒁以头抢地耳:撞;罢了⒂庸夫之怒(平庸无能的人)⒃非士之怒(有才能有胆识的人)⒄休祲:吉凶的征兆⒅秦王色挠(屈服)⒆寡人谕矣(明白,懂得)⒇免冠徒跣(脚)6、重点语句翻译: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我想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呀!②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贵国的)大面积的土地来换(敝国)小面积的土地,很好;即使如此,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随便)交换。
九年级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古诗文原文及翻译2二、《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刘向)原文:秦王令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尽管,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假设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何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平民之怒乎?”秦王曰:“平民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平民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假设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衰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互换安陵,安陵君可要许诺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互换小的,专门好;尽管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同意了封地,情愿始终守护它,不敢互换!”秦王不快乐。
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互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什么缘故呢?何况秦国衰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因此不打他的主意。
此刻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可是他违抗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如此的。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同意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互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够互换)呢?”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不曾听说过。
第二十二课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魏策四》——《唐雎不辱使命》标题为后人所加,又名《唐雎为安陵君劫秦王》。
唐雎,也作唐且。
不辱使命,不辜负出使的任务。
辱,辱没,辜负,【唐雎的剑】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至今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他便是战国末年的弱国臣子唐雎,他的凛然正气千百年来仍然令人震撼。
不久前,我带领学生学习《唐雎不辱使命》一文,重温那一豪壮的场面。
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了一个颇有深度的问题:唐雎之所以能使安陵国避过一劫,缘于他的拼死一搏。
可唐雎的剑是从哪里来的?文章对此没有任何交代。
唐雎是否带剑而入呢?根据当时的法律,使臣上殿禁止携带武器,因此还演绎了许多荡气回肠的故事:荆轲刺秦王把匕首藏在地图当中,专诸刺王僚更是巧妙,把匕首藏在鱼肚子里。
唐雎长长的剑自是匿之不住。
难道是秦王狂傲到了极点,任由使者携剑以示气度?这种侥幸之说恐怕难以站住脚。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25—公元前221年间,秦王早已有过前车之鉴: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视死如归、大义凛然(《史记·刺客列传》)。
虽然说堂堂秦王,蛮横骄纵,但绝对不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断不会有如此举动。
那唐雎“挺剑而起”时该不会是使秦王之剑吧?秦法虽然规定“群臣、使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但秦王本人不在此列。
秦王倒是有剑的,可诸位不要忘了,唐雎前来乃是“秦王不悦”之后,是想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亡国危机的。
秦王会把一区区小国使者放在眼里吗?即便接见,也只能殿下侍候。
因而,唐雎根本没有接近秦王之机会,拔出秦王之剑无异于痴人说梦。
既然如此,唐雎的剑到底从何而来呢?该文出自《战国策》,我们先来看一看《战国策》吧。
它是一部介于子、史之间的古书,主要记录战国时代以纵横家为代表人物的思想言论、外交辞令和政治主张,同时也有一些历史事实。
其中历史记载有的是民间传说,有的引寓言故事。
评论家吴小如在《古文精读举隅》中谈到,《战国策》并非全部实录。
九年级语文上册《唐雎不辱使命》古诗文原文及翻译22、《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刘向)原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虽然如此,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愿意始终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不高兴。
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听从我,为什么呢?况且秦国灭亡韩国和魏国,而安陵君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
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而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秦王气势汹汹地发怒了,对唐雎说:“您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过。
2019学年九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梳理一、作者作品。
本文选自,是一部体史学著作,又称。
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 年的历史。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
也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由西汉编定,共篇。
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县(今属江苏)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代表作品、、。
二、写作背景。
战国后期,秦国相继灭掉其他诸侯国,公元前230 年灭掉韩国,公元前225 年,秦国灭掉魏国。
安陵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王想以“易地”的骗局占领安陵,安陵君拒绝了秦王的要求,秦王不悦,由此引出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唐雎与秦王斗智斗勇,最终保全了领土,折服秦王。
三、内容概括。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
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本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秦王派人向安陵君提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的要求,安陵君委婉地加以拒绝,并派唐雎出使秦国,意在修好。
(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故事的发展)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秦王进一步用战争进行恫吓,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起的战争的可怕场景。
对此,唐雎也毫不示弱,以“士之怒”进行反击,引用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意即要跟秦王拼命。
并立即付诸行动,“挺剑而起”。
(故事的高潮)第三部分(第4段),写唐雎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胜利。
秦王“长跪而谢之”,表示屈服。
10唐雎不辱使命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休祲.()唐雎.()韩傀.() 色挠.()gǎo()素fú()然免冠徒xiǎn() 以头qiāng()地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岂直.五百里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长跪而谢.之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B.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D.对镜帖花黄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中表现秦王玩弄诈骗伎俩,装出一副施恩加惠面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唐雎认为安陵君“不易地”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秦王认为“天子之怒”的结果是“,”,“布衣之怒”的结果是“,”。
九下语文书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笔记一、课文背景1. 课文名称:《唐雎不辱使命》2. 课文作者:清代文学家曹雪芹3. 课文内容概要:唐雎是宋朝仁宗时期的一位忠臣,他在面对魏国的压迫和歧视时,坚定地守护着自己的尊严和国家利益,展现了忠诚和勇敢的形象。
二、课文内容分析1. 唐雎面对魏国使者的挑衅,坚决捍卫自己的尊严和国家的利益,体现了他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
2. 唐雎的言辞严厉而又坚定,表现出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敌国的反抗。
3. 课文通过唐雎的形象,展现了我国古代忠臣的高尚品质和忠诚精神。
三、课文意义1. 课文反映了我国古代忠臣的形象,对后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着积极的影响。
2. 课文通过唐雎的形象,彰显了我国人民坚守信仰,抵御外敌的不屈精神,对当代社会也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四、课文对当今社会的启示1. 唐雎的形象对当代社会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他的坚韧和勇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需要拥有唐雎般不屈不挠、忠诚勇敢的品质,为国家和民族利益奋斗不息。
五、课文阅读心得1. 通过阅读《唐雎不辱使命》,我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忠臣的高尚形象,同时也受到了他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的鼓舞。
2. 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努力学习唐雎的品质,不断提升自己的忠诚勇敢精神,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六、总结通过阅读《唐雎不辱使命》,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我国古代忠臣的高尚形象,更能受到他的精神力量的鼓舞和启示。
唐雎在面对敌国的挑衅和压迫时,坚定地维护自己和国家的利益,展现了我国古代忠臣的形象,对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坚定信念有着积极的影响。
以上就是九下语文书第10课《唐雎不辱使命》的相关内容分析与阅读心得,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唐雎义正言辞地拒绝魏国使者的恶劣要求后,他坚定地表示:“一日为臣,终身为臣,终无所改。
”这句话一针见血地表达了唐雎的忠诚和不屈精神。
面对强大的魏国,唐雎没有退缩,他用自己的坚定态度和清晰的立场展现了忠臣的风范。
古文:唐雎(jū)不辱使命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yuè)。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fú)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guān)徒(tú)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尔。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liáo)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yāo)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náo),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yù)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重点词义:唐雎(jū)不辱使命秦王/使(命令,派遣)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想要)/以(用)五百里之地/易(交换)安陵,安陵君/其(表示祈使语气)许(答应,允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施予恩惠),以大易小,甚(很)善;虽(虽然)然(如此),受地于(从)先王,愿(愿意)终(始终)守之,弗(不)敢易!”秦王不说(高兴)。
安陵君/因(因此)使(派遣)唐雎使(出使)于(到)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凭借)五十里之地存(幸存)者(……的原因),以(把)君为(当作)长者,故不错意(在意。
唐睢不辱使命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表演课本剧;品味课文中的人物对话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对话描写的作用;体会对比、衬托手法和修辞的表达效果,体会“言之有文”的特点;延伸拓展,比较阅读;说话训练。
激情表达。
[教学步骤]一、学生演读课文两人一组表演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要求演出人物的精、气、神,再现人物形象。
师生评议。
选出最佳表演者。
二、赏读课文,品味语言描写,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手法1.请同学们以“……写出了……”或“……反映了……”的句式说话。
品味课文中的语言描写。
学生自由发言。
生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反映了秦王狡诈与专横的性格特征。
生2:“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写出了秦王虚与委蛇、咄咄逼人的气势。
生3:“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卜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写出了唐雎坚定的立场和不卑不亢的态度。
进一步揭穿秦王的骗局。
生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写出了秦王骄横狂妄、不可一世的性格。
生5:“夫专诸之刺王僚也……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棱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写出了唐雎的凛然正气。
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
他的话犹如匕首,直刺贪生怕死的秦王的心窝;又好似撼天动地的警钟,警告秦王不要自蹈死地。
教师评点。
指出学生发言中的亮点,鼓励他们直抒己见。
教师提问:本文的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各自发表看法。
生1: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有力地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
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段。
文章一开始,秦灭韩灭魏之后,提出“易安陵”,安陵君却“愿终守之”,而“秦王不悦”,这就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表明安陵危在旦夕,这正是唐雎出使秦的缘由。
所以,与其说是对话描写,还不如说是一段巧妙的环境描写。
生2:我想对话描写的主要作用在于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不同的思想、性格,这是不言自明的。
安陵君貌似恭顺实则坚定的思想,唐雎智勇双全、不卑不亢的表现,秦王狂妄蛮横,外强中干的丑态,全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出来。
10唐雎不辱使命1.理解文义,把握故事情节。
2.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3.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准确理解隐藏着的“潜台词”。
4.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一、导入新课荆轲在易水河畔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他不畏强暴,视死如归,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要讲的则是另一个故事:作为小国之臣的唐雎,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能够毫不畏惧,敢于同秦王展开面对面的斗争,最终理直气壮地折服秦王,不辱使命,这种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这里的唐雎,是《战国策》里塑造的又一个游侠勇士的形象。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1.了解作者及作品。
《战国策》又叫《国策》,是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说客,又叫纵横家)的言论、活动的史书,以记言为主,分为十二国策。
西汉末年,由刘向校正并定名。
2.写作背景。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
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以理解的词句。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叙述者、唐雎、秦王各由一人担任,要能读出人物应有的语气。
目标导学三:分类积累,读懂文义1.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2.教师点拨本文重点词语。
【通假字】①故不错.意也(“错”同“措”)②仓.鹰击于殿上(“仓”同“苍”)【古今异义】①虽.然,受地于先王(古义:即使;今义:虽然)②否,非若是.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③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今义:感谢)【词类活用】①天下缟素..(名词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②轻.寡人与(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小看)③请广.于君(形容词用作动词,增广、扩充)【一词多义】①使: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前一个解释为“派”,后一个解释为“出使”)②徒:A.免冠徒.跣(裸露)B.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③惠:A.大王加惠.(恩惠)B.汝之不惠.(同“慧”,聪明)目标导学四:把握情节,理清脉络理清文章的思路,即把握故事情节。
《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深入分析唐雎和秦王的人物形象。
2.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历史意义。
3.学习文章的对话描写和情节设置。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人物形象分析和主题理解。
2.难点:对话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
文本分析法、讨论法、表演法。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重点。
2.人物形象分析
(1)再次分析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点。
(2)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3.主题理解
(1)结合人物形象和情节,理解文章的主题。
(2)讨论文章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4.对话描写分析
(1)找出文章中的精彩对话段落。
(2)分析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和推动情节的作用。
5.表演活动
(1)选取文章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表演。
(2)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和情节的理解。
6.总结归纳
总结人物形象、主题和对话描写的作用。
7.作业布置
写一篇关于勇敢和智慧的短文,结合唐雎的形象进行阐述。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精选范文3篇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精选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案精选范文一教学目标1.以秦王三次神态变化为线,明确故事情节,廓清字音与翻译。
2.通过演读和纷纭说“士”把握人物形象,说话技巧,认识“士”的精神。
(重点)3.通过史料辨析深入体会“士”人的精神。
(难点)教学流程(一)见士是士,体会叙事的精彩1、讲故事“唐雎不辱使命”中的“辱”是什么意思?既然同学们通过自己的预习知道了文章的内容,那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后,在不改变文章意思的前提下,用老师给的关键词来讲讲文章所写的故事。
“______秦王不悦______,秦王怫然怒_______,秦王色挠_______。
”2、交流①生生、师生交流。
主要围绕“易、加惠、弗、使、长者、错意、广、逆、轻、与、直、怫然、免冠徒跣、抢、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挺、色挠、谢、徒。
”等词语进行字音及翻译的纠正。
②说精彩:围绕学生认为的精彩环节进行表演。
③故事小结:故事剪裁得当叙事精彩,人物间针锋相对,气氛紧张,唐雎最终出色的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3、认识“士”俗话说“弱国无外交”在国民党时期,外交部长蒋廷黻的英语讲得非常好,发言理直气壮,但是没有人听。
日本外交部长英语很蹩脚,言辞粗鲁,大家十分关注。
美国总统罗斯福很欣赏蒋廷黻,对他说:“你的英语讲得很好,发言很有道理,但是你的国家太贫弱,弱国无外交。
” 可见弱国在外交事务中不能起到重要作用,更何况是仅有五十里土地的安陵国,所以你认为唐雎与秦王的这种针锋相对合适吗?唐雎守住的不仅仅是安陵国的土地,更是国家的尊严与正义——“士”精神。
4、纷纭说“士”战国末期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士。
关于“士”的种类有:游说诸侯的纵横之士叫“策士”;为国家、知己赴死的叫“勇士”或“死士”;通晓阴阳历算的叫“方士”;替人出谋划策的叫“谋士”;能言善辩的叫“辩士”……士可称为“平民知识分子”,虽然不是官职,但却可以通过自己的本领进阶为官,甚至成为贵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