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汉语的论文现代汉语的论文 现代汉语语法艺术研究综述 摘要:近两年来现代汉语语法已经成为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出现的形式学派、功能学派和认知学派的语言理论在国内语法界得到了广发的赞同逐渐使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走向成熟的阶段。笔者通过自己多年对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经验概括地论述了现今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语法范畴语法关系语法单位语法观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兴起主要是由于上个世纪初白话文在教育界的不断普及并且白话文逐渐成为通用语言。八十多年过去了现代汉语语法学者们仍然在不断的努力探索着适合于汉语的分析方法通过借鉴国外的语法理论和依据来推动语言研究的进程。从而使现代汉语的语法研究视野广阔研究理论新颖、研究成果逐渐增多研究方法呈多元化的趋势发展。 1现代汉语语法的样式 在现代汉语中语法一般是按照句子的成分来安排顺序主语、谓语、宾语并且规定名词后面是定语动词、形容词在状语后面补语则在谓语的后面。在书面语言中定语的标志是“的”而状语的标志是“地”补语的标志是“得”他们三个都在定、状、补得后面在口语上三个字的发音没区别。在现代汉语中补语与其他语言都不同它主要是通过对谓语动词谓语形容词、甚至对句子的主语宾语等作出进一步的描述起到核心表述的作用。这一表现形式被语言学者归纳为现代汉语的“时序性原则”从而解释谓词性定语、谓词性状语、连谓句中谓词的排列顺序。 2语法范畴的研究 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学者们一直关注着语法范畴的确立问题要确立语法范畴就必须对“词类”进行不断的探究。在五十年代时研究汉语语法的学者们对词类的区分问题进行了讨论都纷纷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有持意义标准的、持形态标准的、持广义形态标准的以及持功能标准的但最终以“结构关系”作为主流的认识。吕叔湘明确提出“结构关系指一个词的全面的、可能有的结构关系 不是指它进入句子以后实现出来的一种结构关系”这使随后所产生的“分布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1956年的《现代汉语形容词研究》中朱德熙明确的指出了分布原则在词类区分上面的作用提出了在语法功能中词类的划分需要根据功能来划分而不是根据意义划分的重要依据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了汉语语法学者在语法理论上的进一步认识。到了九十年代汉语语法学者不再只局限于从结构的角度去划类而是将汉语研究置身于世界语言的变异范围内并且用综合式的观点对语法范畴和语法关系作出更深层次的研究以达到对汉语事实的了解。跨语言的研究
表明名词和动词这两种存在于所有语言中的语法范畴其实质是人们对现实世界中处在空间关系中的事物和处在时间关系中的事件这二者在语言中的表现语法系统中各主要词类的种种句法表现都与这种基本认识和基于这种认识的表达动机有关。汉语语法学者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得出了基于原型的词类范畴观揭示出一系列关于词类系统的语法事实。 3对语法关系的研究 在早期汉语的语法学者遇到如何确定汉语的主语和宾语的难题然而只有首先寻求语义途径。例如在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中就是用“主语”“述语” 来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词语之间的关系这样不仅使句子的结构脱节还会造成语义关系混乱的现象因为它完全没有顾及到形式和语义等方面的问题。 早前丁声树通过系统运行来确立主宾语的著作《现代汉语语法讲话》中彻底的分析了这种方法并指出分析的方法不仅局限于词序而是应正确区分主谓结构和述宾结构的实质性问题。同时在现代汉语语法中有些学者却坚持以语义的角度去理解语法关系例如李临定在《现代汉语句型》一书中所提出的使用“名施”“名受”等概念描写汉语句型的理论只是单纯的想从结构角度和语义角度去分析汉语的句法特点是难以全面揭示的。 4对语法观研究 在现代汉语语法中普遍存在的语文问题包括:句法、语义和语用。然而如何正确的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在语法界存在着各种分歧例如在范晓《三个平面的语法观》中就着重强调了观察三个平面中各自的要素把句法、语义和语用三者等量奇观主要就是引用了语义结构分析从而看到纯形式结构分析的局限。例如在动词中他可以根据组合功能分出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等类别在语义平面根据动词所联系的动元数目分出一价动词、二价动词、三价动词等类别在语用平面根据动词的表达特点分出叙述动词、描写动词、措置动词、评议动词、关系动词等类别。再就是句子类别在划分中可根据句法的平面特征分析出来的叫句型把根据语义平面特征分出来的叫句模把根据语用平面特征分出来的叫句类。所以在这些观念的操作程序中就可以自然地描写出三个平面的语法特点。范开泰在《关于汉语语法三个平面分析的几点思考》中提出汉语研究中三个平面的方法可以归纳为三种模式的观点就是成分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 总而言之不论是把语言组成成分分为句法、语义和语用的还是对同一语法形式作出的三个平面的因素分析或是分析三个平面不同结构的其主要的目的都是在讲“三个平面”但是在这方面的研究中谁是决定性因素却得不到明确的答案如果不加以认识有
时会使它们自相矛盾无法解决问题。90年代以后现代汉语语法出现了新的趋势主要表现为: 4.1分析和综合相互依存 在现代汉语语法中光靠分析是远远不够得还需要综合。沈家煊曾指出:“从认识和思维的方式来讲分析和综合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分析主要是以整体中的各组成部分的差异来把握整个过程中的性质单靠整体的性质是 无法真正的完全把握的”。作者在《“在”字句和“给”字句》一文中以汉语“在”字和“给”字为例证明了上述论断讲述了一个句式并不是简单的此类序列而是一个整体结构只有把握整个句式的真正意义才能分析和解释语法的现象才能对所产生的语法理解并且概括其意义。 4.2摆脱过去孤立概括 在我国过去的语法中一般都是通过归纳事物的现象得出其表面规律往往不会追根究底了解其规律背后的因素。而如今在我国现代句法中却远远不会满足眼前的孤立的规律性概括而是尽量追求简单的、概括能力更加强的深层语法制约原则。例如:杨素英在《从非宾格动词现象看语义与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中就大量讨论了人类语言中存在的非宾格动词现象并且更深层次的分析了西方学者在汉语言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而确立了非宾格现象在汉语中的存在。在徐杰的《“打碎了他四个杯子”与约束原则》中他对汉语语法中双宾语句式 中包含的领属关系的格式进行了分析使用了普遍语言事实验证的生成语法“约束原则”从而这种格式下人名词之间所具备的语法地位。因此这样的研究既深化了对汉语事实的认识又丰富了普通语言理论。 4.3语体没有得到高度的重视 目前在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中其研究规律没有一个严格区分语体的前提下的系统论著这从一定的程度上可以看出语体的问题没有得到高度的重视。陶红印在《试论语体分类的语法学意义》中指出汉语语法的理论没有一个近乎完美的只有进行仔细的研究并研究清楚主要语体之间的语言现象才有能力和依据去逐一描述汉语中不用的语体之间所存在的共性和差异才能大胆的回答重大语法理论的问题。 5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日益走向纵深和成熟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在各学科提出的纵深发展和向微观发展的语法领域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形式学派、功能学派和认知学派的理论在国内语法界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三平面”理论、大小“三角”理论、语义特征分析以及语用学中的焦点、预设、蕴含、语境等理论已相当普及。从而使一些语法现象被发掘出来得以重新认识对现代汉语语法中遇到的难题一一破解突破难关。 5.1形式学派、功能学派和认知学派的互补 从
这三种研究方法来看形式主义语法起着引导的作用引导着理论和方法的引进认知语法则是处理和完善理论介绍和方法引进的阶段最后功能学派则是发挥作用最明显的阶段。我们可以看出在现代汉语的研究中有些文章必须结合汉语的实际情况来分析有些则需要借鉴国外的理论知识有些着需要一一 对照来进行比较有些文章则是引用别人的观点和理论甚至有些文章一整篇都看不到一点汉语的韵味。 5.2对新理论思想和方法的探索 在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范畴内加强认知领域的研究和探索是当今语法研究的首要任务要不断的创新出新的理论依据打破以往结构主义语法的理论基础要重点发挥动态语言的优势使动静相结合从而开拓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新局面 5.3加强比较研究 如今把现代汉语放在人类语言的大背景中去研究从而打破了共识和历时之间的界限例如在现代汉语可以和古代汉语相比较近代汉语和方言也可以运用到现代汉语的研究中来这就可以从一定的角度去发现汉语语法的整体面貌。如有人从历时和共时角度考察了“行为动词得/不可能补语”认为这种结构是一个词。“得”和“不”是中缀.因而可能补语前不能加修饰语。 5.4动静相结合 现代汉语语法在研究的过程中以句法和语义为基础使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来更深层次对现代汉语语法进行研究从而找出语用形式下句法和语义之间的对应关系为语用因素造成的变化找出合理的解释。如定中复合词的接受程度受韵律的影响受制于语义和语用使施事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用因素。 5.5扎实的理论依据 用来解释以前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主要依靠:标记理论、典型范畴理论、语义特征理论等形式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理论就如在现代汉语语法中规定的当 单个名词做状语的时候就必须仅靠动词然而如果离开动词就必须加入介词或者方位词等等。 5.6强化应用研究 继续强化了应用研究现代汉语语法不仅为汉语教学提供了服务而且为中文信息处理和一些有实用价值的边缘学科服务。然而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特别是在高校语法教材里对于现代汉语课程中传统语法的一些概念、术语以及某些分析方法仍然在广泛地运用随着现在科学的发展大量新的较成熟的语法研究成果还没有及时地吸收到高校教材中来这造成高校学生无法在现代汉语语法的学习中吸收到新知识。 6总结 目前在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中存在多种学说并存的现象使得语法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所以我们必须继续保持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趋势不断借鉴国外语法学理论对汉语语法进行研究在借鉴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汉语与西方语言的共性和
个性任何一种有影响的语法学说都有其合理的地方。借鉴时要取其精华剔除其不符汉语实际的部分。并且在理论和方法上不断创新从而建立一套适合汉语特点的语法学体系。 参考文献: 1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2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三版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朱德熙.语法答问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4沈家煊.语法研究的分析和综合J 外语教学研究19952:14一19 5沈家煊.“在”字句和“给”字句J 中国语文19992:3843 6阎仲笙·现代汉语M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1988 7邢福义·现代汉语修订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8徐杰.两种保留宾语句式及相关句法理论问题J 当代语言学19991:915 9吴福祥.汉语语法化演变的几个类型学特征J.中国语文20o5646-48. 10黄伯荣廖序东 现代汉语教学说明与自学参考增订三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