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法经典案例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7
第1篇一、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呈现出繁荣景象。
然而,电子商务领域也存在诸多法律问题,其中,商品质量问题尤为突出。
淘宝网作为我国最大的C2C电子商务平台,曾因“假一赔十”的承诺引发了一场经典的法律纠纷。
二、案情简介2013年,消费者李某在淘宝网购买了一款标价为1000元的品牌手表。
收货后,李某发现手表并非正品,遂以“假一赔十”为由,要求淘宝网及卖家赔偿10000元。
淘宝网在核实情况后,支持李某的诉求,要求卖家赔偿10000元。
然而,卖家认为手表并非假货,拒绝赔偿。
双方协商无果后,李某将淘宝网及卖家诉至法院。
三、法院审理法院审理过程中,双方就手表的真伪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卖家提供了购买手表的发票、保修卡等证据,证明手表为正品。
而李某则提供了第三方鉴定机构的鉴定报告,证明手表为假冒伪劣产品。
法院认为,淘宝网作为交易平台,有义务对平台上的商品进行监管,确保商品质量。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44条的规定,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不能提供销售者或者服务者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消费者也可以向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要求赔偿。
法院判决:1. 淘宝网作为交易平台,未能充分履行监管义务,对李某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 卖家提供的证据不足以证明手表为正品,法院认定手表为假冒伪劣产品。
3. 淘宝网及卖家共同赔偿李某10000元。
四、案例分析本案是一起典型的电子商务法律纠纷,具有以下特点:1. 案件涉及电子商务平台与消费者之间的权益纠纷,体现了电子商务领域法律问题的复杂性。
2. 案件涉及商品质量问题,反映了电子商务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必要性。
第1篇一、案情简介2018年,我国某电商平台上的某品牌商家推出了一款声称具有减肥功效的食品。
商家在商品详情页上详细介绍了该食品的成分、功效、使用方法等信息,并配有大量用户好评截图。
然而,消费者在使用该食品后并未达到预期的减肥效果,反而出现了不良反应。
消费者发现该食品的宣传存在虚假宣传的嫌疑,遂向电商平台投诉。
电商平台在核实情况后,对商家进行了处罚,并要求商家赔偿消费者损失。
二、争议焦点1.商家是否存在虚假宣传行为?2.电商平台是否履行了审查义务?3.消费者损失如何赔偿?三、案例分析1.商家是否存在虚假宣传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
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不得制作、发布虚假广告。
”在本案中,商家在商品详情页上宣传该食品具有减肥功效,但并未提供相关证据证明其具有减肥功效。
消费者在使用该食品后并未达到预期的减肥效果,反而出现了不良反应。
因此,商家存在虚假宣传行为。
2.电商平台是否履行了审查义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对其商品或者服务的质量、性能、用途等作出真实、准确、完整的说明,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
”电商平台作为商品销售的平台,有义务对商家发布的商品信息进行审查。
在本案中,电商平台在接到消费者投诉后,及时对商家进行了处罚,并要求商家赔偿消费者损失。
这表明电商平台履行了审查义务。
3.消费者损失如何赔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的,有权要求经营者赔偿损失。
”在本案中,消费者因使用该食品而受到人身损害,有权要求商家赔偿损失。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十九条规定:“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的,生产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商家作为食品的生产者,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综上所述,商家存在虚假宣传行为,电商平台履行了审查义务,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家赔偿损失。
电子商务十大典型法律案例分析电子商务十大典型法律案例分析1. 案例一:虚假宣传罚款案1.1 案情描述:公司A在其电商平台上发布了一条虚假宣传广告,声称其产品能够治疗某种疾病。
消费者购买了该产品,但并未见效。
消费者因为虚假宣传感到被欺骗,并要求公司A退款并赔偿。
1.2 法律问题:- 虚假宣传是否构成欺诈行为?- 公司A应承担怎样的民事责任?1.3 判决结果:法院认定公司A的虚假宣传构成欺诈行为,裁定公司A退款并赔偿消费者损失。
2. 案例二:知识产权侵权诉讼案2.1 案情描述:公司B在其电子商务平台上销售一款外观与公司C的产品极为相似的产品,公司C认为公司B侵犯了其外观设计的知识产权,并诉诸法律。
2.2 法律问题:- 公司B的产品是否构成知识产权侵权?- 公司C是否可以获得赔偿?2.3 判决结果:法院认定公司B的产品构成了对公司C外观设计的侵权,裁定公司B赔偿公司C损失。
3. 案例三:网络侵权责任纠纷案3.1 案情描述:用户D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篇侵犯了个人隐私的文章,被涉事个人E发现后诉诸法律要求删除该文章并赔偿精神损失。
3.2 法律问题:- 用户D是否应承担网络侵权责任?- 涉事个人E能否获得赔偿?3.3 判决结果:法院认定用户D的行为构成了网络侵权责任,并判决用户D删除文章并赔偿涉事个人E精神损失。
4. 案例四:电商平台售假罚款案4.1 案情描述:电商平台F上有商家G销售了一批假冒名牌产品,被知名品牌H发现后向平台F投诉,要求平台F关闭商家G店铺并赔偿损失。
4.2 法律问题:- 电商平台F是否应承担售假责任?- 知名品牌H能否获得赔偿?4.3 判决结果:法院认定电商平台F未能尽到合理的管理义务,被判处罚款并赔偿知名品牌H损失。
5. 案例五:消费者个人信息泄露案5.1 案情描述:公司I在其电商平台上发生了一起泄露用户个人信息的事件,涉及大量用户的隐私泄露给第三方,引起用户J的关注,并要求公司I承担相应责任。
第1篇一、案件背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商务行业在我国迅速崛起,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不正当竞争行为也随之增多。
京东与当当不正当竞争案便是其中一起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二、案件概述2010年,京东商城(以下简称京东)与当当网(以下简称当当)因不正当竞争行为引发纠纷。
京东认为当当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使用京东的商标、标识和宣传语,误导消费者,构成不正当竞争。
双方经过多次协商未果,最终诉至法院。
三、案件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当当是否未经授权使用京东的商标、标识和宣传语?2. 当当的行为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3. 京东主张的赔偿金额是否合理?四、法院判决经过审理,法院认为:1. 当当未经授权使用京东的商标、标识和宣传语,构成侵权。
2. 当当的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3. 根据京东的损失及当当的侵权情节,法院判决当当赔偿京东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人民币1000万元。
五、案例分析本案具有以下特点:1.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法院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较为严格,强调侵权行为的违法性和扰乱市场秩序的性质。
2. 赔偿金额的确定:法院在确定赔偿金额时,综合考虑了京东的损失、当当的侵权情节以及侵权人的主观过错等因素,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3. 电商行业的特殊性:本案涉及电商行业,反映了电商行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如何应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挑战。
六、启示与借鉴本案对电商行业具有以下启示:1.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电商企业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防止他人侵犯自身合法权益。
2. 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电商企业应遵守市场规则,诚信经营,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3. 提高法律意识:电商企业应提高法律意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避免因不了解法律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七、结语京东诉当当不正当竞争案是一起具有代表性的电商法律案例,对电商行业具有积极的警示作用。
第1篇一、案例背景2019年,某电商平台上的消费者王先生在一家店铺购买了某品牌手机。
收到手机后,王先生发现手机存在质量问题,屏幕出现了裂纹。
王先生立即与店铺客服联系,要求退货。
然而,店铺客服以“商品已拆封,不支持退货”为由拒绝退货。
王先生遂向电商平台投诉,要求平台介入处理。
二、案件焦点1. 商品质量问题是否构成退货条件?2. 电商平台是否应当介入处理?三、案例分析1. 商品质量问题是否构成退货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可以要求退货、换货或者修理。
”在本案中,王先生购买的手机存在质量问题,符合退货条件。
2. 电商平台是否应当介入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三十二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依法履行消费者权益保护义务,对消费者提出的合理要求,应当及时处理。
”在本案中,店铺客服以“商品已拆封,不支持退货”为由拒绝退货,违反了上述法律规定。
因此,电商平台应当介入处理。
四、案件处理结果电商平台在接到王先生的投诉后,经调查核实,确认店铺存在违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由有关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电商平台对店铺进行了处罚,并要求店铺退还王先生的购物款。
同时,电商平台对王先生表示歉意,并承诺加强平台监管,确保消费者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王先生对处理结果表示满意。
五、启示与建议1. 电子商务从业者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商品质量,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2. 电商平台应加强自身监管,建立健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及时处理消费者投诉。
3.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应注意查看商品信息,保留购物凭证,以便在发生纠纷时维护自身权益。
4. 消费者应提高法律意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总之,近年来电子商务法律案例频发,为广大电子商务从业者敲响了警钟。
第1篇一、案件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电子商务(以下简称“电商”)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然而,在电商快速发展的同时,法律纠纷也日益增多。
本文以某电商平台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为例,分析电商领域中的法律问题。
二、案情简介2019年,我国某知名电商平台(以下简称“A平台”)发现另一电商平台(以下简称“B平台”)在其网站上擅自使用A平台的商标、图片等宣传材料,且在商品描述、价格等方面与A平台存在高度相似之处。
A平台认为B平台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三、争议焦点本案争议焦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B平台是否构成对A平台商标权的侵犯?2. B平台是否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3. 若B平台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四、法院判决1. 关于商标侵权问题法院认为,A平台拥有注册商标专用权,B平台在其网站上擅自使用A平台的商标、图片等宣传材料,构成对A平台商标权的侵犯。
2. 关于不正当竞争问题法院认为,B平台在商品描述、价格等方面与A平台存在高度相似之处,误导消费者,损害了A平台的合法权益,构成不正当竞争。
3. 关于法律责任法院判决B平台立即停止侵权行为,赔偿A平台经济损失及合理维权费用。
五、案例分析1. 商标侵权本案中,B平台未经A平台许可,擅自使用其注册商标,侵犯了A平台的商标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七条的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构成商标侵权。
因此,B平台的行为构成商标侵权。
2. 不正当竞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条的规定,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本案中,B平台在商品描述、价格等方面与A平台存在高度相似之处,误导消费者,损害了A平台的合法权益,扰乱了市场秩序,构成不正当竞争。
3. 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七条的规定,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给其他经营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第1篇一、案件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市场日益繁荣。
然而,在电子商务高速发展的同时,知识产权侵权问题也日益突出。
本案涉及某网络购物平台(以下简称“平台”)与某品牌公司(以下简称“品牌公司”)之间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
二、案情简介2018年,品牌公司发现平台上有大量假冒其注册商标的商品在销售。
经调查,品牌公司发现这些假冒商品均来自同一卖家。
于是,品牌公司向平台发出了侵权警告,要求平台立即删除侵权商品,并停止销售。
然而,平台并未采取有效措施,侵权商品仍然在平台上销售。
2019年,品牌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平台承担连带侵权责任,赔偿其经济损失。
三、争议焦点1. 平台是否构成侵权?2. 平台是否应当承担连带侵权责任?四、法院判决1. 平台构成侵权。
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五十二条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的许可,在同一种商品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的,构成侵权。
本案中,平台上的卖家在销售假冒品牌公司注册商标的商品,侵犯了品牌公司的商标专用权。
而平台作为电子商务平台运营者,对平台上的商品销售负有监管义务,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制止侵权行为,构成侵权。
2. 平台应当承担连带侵权责任。
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本案中,平台在收到品牌公司的侵权警告后,未及时采取措施制止侵权行为,故应当与卖家承担连带侵权责任。
五、判决结果法院判决平台与卖家共同赔偿品牌公司经济损失人民币10万元,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六、案例分析本案是一起典型的电子商务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案。
以下是对本案的几点分析:1. 电子商务平台在知识产权保护中的责任。
本案中,平台作为电子商务平台运营者,对平台上的商品销售负有监管义务。
在发现侵权行为后,平台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制止侵权行为,否则将承担连带侵权责任。
第1篇一、案例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然而,在电商行业的繁荣背后,也暴露出了一系列法律问题。
本文将以某电商平台上假冒商品纠纷案为例,分析电商法律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案例简介2018年,消费者王某在某知名电商平台购买了一款品牌手机壳,收货后发现手机壳与商品描述不符,存在质量问题。
经过一番调查,王某发现该手机壳并非正品,而是假冒伪劣商品。
王某遂向电商平台投诉,要求退赔。
电商平台在核实情况后,认定卖家存在销售假冒商品的行为,但拒绝承担全部责任。
王某无奈之下,将卖家和电商平台诉至法院。
三、案例分析(一)案件焦点本案的焦点在于:1. 卖家是否构成销售假冒商品的行为;2. 电商平台是否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可以依照本法规定要求经营者承担修理、重作、更换、退货、补足商品数量、退还货款等责任。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对其销售的商品质量承担保证责任。
电子商务经营者销售的商品存在缺陷,造成消费者或者其他受害人人身、财产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三)案例分析1. 卖家是否构成销售假冒商品的行为根据消费者提供的证据,手机壳与商品描述不符,存在质量问题,且经调查确认并非正品。
因此,卖家构成销售假冒商品的行为。
2. 电商平台是否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电商平台应当对其销售的商品质量承担保证责任。
本案中,电商平台在收到消费者投诉后,未及时采取措施制止卖家销售假冒商品,且在核实情况后,仍拒绝承担全部责任。
因此,电商平台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电子商务十大典型法律案例分析电商立法主要解决目前出现的信息安全、知识产权保护、虚拟财产保护、支付等问题。
同时对于第三方平台的监管也要有法可依,提高电商行业准入门槛,维护消费者权益和整个行业的良性发展。
那么,下面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电子商务十大典型法律案例,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案例一:滴滴提供专车服务行政处罚案(互联网专车第一案)2015年1月7日,使用滴滴专车软件在济南西站送客的陈某,被市客管中心的执法人员认定为非法运营,罚款2万元。
因不服处罚决定,陈某向济南市中区人民法院递交了起诉状,要求市客管中心撤销处罚。
2015年3月30日,济南市中区人民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依法组成合议庭,公开审理此案,于4月15日开庭。
这是全国首例因提供专车服务受到行政处罚的案件,也被称为“专车第一案”。
案件审理后,滴滴公司表示,通过媒体报道了解了济南专车第一案的相关情况,暂无法对于案件本身做任何评论,希望法律能给予公正合理的裁决。
这起案件的核心问题是滴滴软件提供的专车服务是否合法,所有关注这起诉讼的人关心的都是滴滴专车的合法性问题。
■案例二:阿里巴巴侵犯知识产权案(著作权侵权案)2014年8月,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就经济参考报社诉中国雅虎网的经营者北京阿里巴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阿里巴巴公司”)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案作出一审宣判,认为阿里巴巴公司侵权事实成立,判决其赔偿经济参考报相应经济损失5000元。
法院审理查明,经济参考报社对《畸形消费产业之颓》等4篇涉案作品,享有著作权包括信息网络传播权。
被告阿里巴巴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在其主办的中国雅虎网上转载涉案作品,侵犯了经济参考报社所享权力,应承担赔偿经济损失的侵权责任。
阿里巴巴公司称其对涉案作品使用系合理使用的抗辩,无事实及法律依据,法院不予支持。
■案例三:当当网网购进口巧克力无中文说明诉讼获赔7万元案67岁的老人杨某在当当网上买了东邮贸易有限公司的一批进口巧克力,一共花了3万多元,但这些巧克力从说明、保质期、生产日期到配料表等标签,均没有任何中文说明。
第1篇一、案情简介2019年3月,消费者王某通过某知名电商平台购买了一款价格为1000元的手机。
在收到商品后,王某发现手机存在质量问题,电池续航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日常使用需求。
王某遂与卖家沟通,要求退货退款。
然而,卖家以各种理由拒绝退货,导致双方产生纠纷。
二、案件焦点1. 网络购物合同是否有效?2. 电商平台是否应承担连带责任?3. 王某能否要求卖家承担违约责任?三、案例分析1. 网络购物合同是否有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条的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特定形式的,应当采用特定形式。
网络购物合同属于书面形式合同,当事人通过电商平台下单、支付货款等行为,符合合同法的规定,因此网络购物合同是有效的。
2. 电商平台是否应承担连带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对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承担相应的责任。
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消费者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
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明知或者应知销售者或者服务者利用其平台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依法与销售者或者服务者承担连带责任。
在本案中,电商平台作为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明知或应知卖家存在欺诈消费者行为,未采取必要措施,因此应与卖家承担连带责任。
3. 王某能否要求卖家承担违约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零七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在本案中,卖家提供的手机存在质量问题,无法满足王某的合理需求,已构成违约。
王某有权要求卖家承担违约责任,包括退货退款。
四、判决结果法院审理后认为,王某与卖家签订的网络购物合同有效,卖家提供的手机存在质量问题,已构成违约。
同时,电商平台作为网络交易平台提供者,未采取必要措施,与卖家承担连带责任。
第1篇一、案情简介2018年,消费者王某在知名电商平台“X宝”上购买了一款宣称具有“减肥、美容、抗衰老”功效的保健品。
在收到商品后,王某发现该保健品实际效果与广告宣传不符,遂向“X宝”平台投诉,要求商家退货并赔偿损失。
商家则辩称,该保健品具有减肥、美容、抗衰老功效,且广告宣传内容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双方协商无果,王某遂向法院提起诉讼。
二、争议焦点1.商家是否存在虚假宣传行为;2.消费者权益是否受到侵害;3.商家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三、法院审理过程1.法院审理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广告中对商品的性能、功能、产地、用途、质量、成分、价格、生产者、有效期限、允诺等或者对服务的内容、形式、质量、价格、允诺等有虚假宣传的,构成虚假宣传。
本案中,商家在广告宣传中宣称该保健品具有减肥、美容、抗衰老功效,但并未提供充分证据证明其具有上述功效,故商家存在虚假宣传行为。
2.法院认为,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有权获得真实、准确、完整的商品信息。
商家虚假宣传,导致消费者王某误信商品具有减肥、美容、抗衰老功效,从而购买该商品,其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增加赔偿的金额不足五百元的,为五百元。
据此,法院判决商家退还王某购买保健品的货款,并赔偿王某购买保健品价款的三倍。
四、案例评析1.该案例反映了电子商务领域虚假宣传问题的严重性。
在电商平台,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往往会夸大商品功效,进行虚假宣传。
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扰乱了市场秩序。
2.该案例表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电子商务领域具有指导意义。
商家在开展电子商务活动时,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得进行虚假宣传。
3.电商平台作为电子商务活动的重要平台,应承担起监管责任。
第1篇一、案件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商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近年来,电商平台虚假宣传、侵犯消费者权益等案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本文将以某电商平台虚假宣传案为例,分析电商热点法律问题。
二、案情简介2018年,消费者王某在某知名电商平台购买了一款宣称具有减肥功效的保健食品。
在收到商品后,王某发现该产品并非保健食品,而是普通食品,且产品包装上的宣传语与实际不符。
王某遂向该电商平台投诉,要求退款并赔偿损失。
电商平台在收到投诉后,未对王某的要求给予合理处理,导致王某将该平台诉至法院。
三、争议焦点1. 电商平台是否应对商品虚假宣传承担责任?2. 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电商平台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四、案例分析1. 电商平台是否应对商品虚假宣传承担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消费者可以要求退货、更换、修理或者赔偿损失。
”在本案中,电商平台作为商品销售平台,对其所销售的商品负有审核义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二十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对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承担相应的责任。
”因此,电商平台在明知商品虚假宣传的情况下,仍予以销售,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 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时,电商平台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四条规定:“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有权要求经营者承担民事责任。
”在本案中,电商平台因虚假宣传导致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应承担以下法律责任:(1)退还消费者购买商品的费用;(2)赔偿消费者因此遭受的损失;(3)承担相应的行政处罚。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五十一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因此,电商平台还需承担以下法律责任:(1)对消费者进行赔礼道歉;(2)在媒体上公开道歉;(3)消除影响,恢复消费者名誉。
第1篇一、案件背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网络购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享受便捷购物体验的同时,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纠纷也日益增多。
本文将分析一起典型的网络购物合同纠纷案件,以期为相关法律实践提供参考。
二、案情简介原告:张三,男,35岁,某市居民。
被告:李四,男,30岁,某市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
2019年6月,原告张三在被告李四经营的某电商平台购买了一款手机。
双方在购买过程中,李四承诺该手机为全新正品,并提供七天无理由退换货服务。
张三在收到手机后,发现手机存在质量问题,无法正常使用。
于是,张三联系李四要求退换货,但李四以各种理由拒绝。
张三认为,李四违反了双方签订的网络购物合同,遂向某市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判决李四退还货款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三、争议焦点1. 原告张三与被告李四之间是否存在有效的网络购物合同关系?2. 被告李四是否构成违约?3. 原告张三的诉讼请求是否成立?四、法院判决1. 关于合同关系的认定法院认为,原告张三与被告李四之间的网络购物行为符合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双方形成了有效的网络购物合同关系。
2. 关于违约责任的认定法院认为,被告李四在销售过程中承诺提供七天无理由退换货服务,但实际未能履行。
因此,被告李四的行为构成违约。
3. 关于原告张三的诉讼请求法院认为,原告张三的诉讼请求成立,判决被告李四退还货款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五、案例分析1. 网络购物合同的有效性本案中,原告张三与被告李四之间的网络购物合同符合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合同成立。
这表明,在网络购物过程中,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合同关系是受法律保护的。
2. 违约责任的承担本案中,被告李四未能履行承诺,构成违约。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违约方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
法院判决被告李四退还货款并承担违约责任,体现了法律的公正与公平。
3. 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本案的判决结果有利于保护消费者权益。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日益凸显。
电子商务.法经典案例分析电子商务法经典案例分析1. 摘要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简称ecommerce)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急剧发展,并且成为了全球商业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也不断出台和完善,以保障商家和消费者的权益,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本文将对电子商务法相关的经典案例进行分析,探讨电子商务领域的法律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2. 案例一:《亚马逊诉中通快递合同纠纷案》2.1 案例背景亚马逊是全球领先的电子商务平台,为卖家和买家提供了一个在线交易的平台。
中通快递则是中国领先的物流服务提供商。
此案是因为中通快递在配送亚马逊的商品时出现问题,亚马逊对此提起诉讼。
2.2 案件争议亚马逊认为,根据双方签订的合同,中通快递应当按时、按约定的方式配送商品。
然而在实际配送中,中通快递未能按时配送,导致亚马逊的买家无法按时收到商品,给亚马逊的声誉和业务造成了损害。
亚马逊要求中通快递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2.3 法律问题及解决思路在这个案例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合同履行:双方是否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了自己的义务?违约责任:中通快递存在违约行为,应该承担怎样的赔偿责任?证据认定:亚马逊需要提供充分的证据来证明中通快递的违约行为。
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可以包括以下几点:审查合同条款:通过仔细审查合同条款,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违约责任的约定。
收集证据:亚马逊可以通过收集相关的物流信息、客户投诉、商品配送记录等证据,证明中通快递的违约行为。
调解和协商:双方可以通过调解和协商的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案。
如果无法达成一致,可以诉诸法律途径。
3. 案例二:《Uber诉滴滴合同纠纷案》3.1 案例背景Uber和滴滴出行是两个全球领先的网约车平台,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务。
此案是因为Uber指控滴滴出行侵犯其商业机密和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严重的合同纠纷案件。
第1篇一、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商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然而,在电商繁荣的背后,假冒伪劣商品、侵犯知识产权、不正当竞争等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规范电商市场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电商行业进行监管。
本文将以某知名电商平台假冒伪劣商品事件为例,分析电商法律法规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案例概述某知名电商平台在2019年年底被曝光存在大量假冒伪劣商品。
这些假冒商品涉及多个领域,包括化妆品、服饰、电子产品等。
消费者在购买这些商品后,发现商品质量与宣传不符,甚至出现了安全隐患。
事件曝光后,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也引发了消费者对电商平台的信任危机。
三、法律法规分析1.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本法律,其中第三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
”在此次事件中,电商平台未能保障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产品质量法》是我国规范产品质量的基本法律,其中第二条规定:“产品质量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在此次事件中,电商平台销售假冒伪劣商品,违反了《产品质量法》的相关规定。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电子商务法》是我国规范电子商务的基本法律,其中第二十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依法履行产品质量义务,保证商品质量符合国家规定标准。
”在此次事件中,电商平台未能保证商品质量,违反了《电子商务法》的相关规定。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我国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的基本法律,其中第八条规定:“禁止经营者利用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宣传等不正当手段,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在此次事件中,电商平台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损害了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
电子商务案例分析(五篇范例)第一篇:电子商务案例分析(1)电子数据交换:电子数据交换即EDI是将商业或行政(31)完全归纳法:根据某类事务中每一个对象都具有或不汇款也有时间上的限制。
事务处理按照个公认的标准,形成结构化的事务处理或具有某种属性,概括出该类事务的全部对象都具有或不17.简述企业间网络交易的流转程式:企业内部数据库信报文数据格式,从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电子传输方法。
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方法息分析处理,信息发布平台买卖合作招标信息。
CA(2)买方控制性营销策略:由一个或多个购买者建立,旨在(32)独立服务器:用户服务器从Internet接入到维护管理认证中心商业信息认证,信息交流平台签订平台电子合把市场势力和价值转移到买方的市场策略。
完全由自己操作。
同,电子支付结算,物流配送,信息反馈。
(3)域名:由个人企业或组织申请的网站只用的互联网的(33)B2C:企业开展的电子商务通过Internet向各个网络18.简述电子商务案例的综合分析法有哪些:电子商务案互联网标识,并对提供服务或产品的品质进行曾诺和提消费者直接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的经营模式。
例发的只能够和分析方法大体上分为两类;科学逻辑思供信息交换或交易的虚拟地址。
1.简要说明安全电子交易协议SET的工作流程:安全电维方法,与案例有关的各专门学科的方法,逻辑思维方(4)ISDO: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或综合子交易协议SET的工作流程分为:消费者向在线商店提法有可分为形式逻辑思维方法和辨证逻辑思维方法。
业务数字网的简称,是一种先进的网络技术,以综合数交订单,在线商店做出应答,消费者选择付款方式,确认19.简述目前网络广告发布的主要形式:广告主直接寻求字电话为基础发展而成,向用户提供端到端的数字连接,订单,消费者对订单和付款指令进行数字签名在线商店网络服务商作为合作伙伴,传统的广告代理商成立网络并支持一切语音数字图像传真等广泛业务。
第1篇一、案情简介2021年6月,消费者张女士在一家知名电子商务平台(以下简称“电商平台”)上购买了一款名为“梦幻美肤霜”的面霜产品。
张女士在收到商品后,发现产品包装破损,且有明显的异味。
经过仔细观察,张女士发现面霜表面有絮状物,疑似变质。
张女士认为该产品存在质量问题,遂与卖家联系,要求退款或更换商品。
卖家在接到张女士的投诉后,表示愿意退款,但拒绝更换商品。
卖家解释称,由于商品已经开封使用,无法证明是质量问题,因此只能退款。
张女士对此表示不满,认为卖家未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义务,遂将卖家和电商平台告上法庭。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商品质量问题:张女士认为商品存在质量问题,卖家和电商平台是否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2. 商品退换货问题:卖家拒绝更换商品,仅同意退款,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3. 电商平台的责任:电商平台作为平台方,是否应该对商品质量承担连带责任?三、法院审理法院在审理过程中,首先对商品质量进行了鉴定。
鉴定结果显示,梦幻美肤霜存在质量问题,可能对消费者造成皮肤刺激。
随后,法院针对争议焦点进行了以下审理:1. 商品质量问题:根据鉴定结果,法院认定梦幻美肤霜存在质量问题,卖家和电商平台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2. 商品退换货问题: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后七日内,发现商品存在质量问题,有权要求退货或更换。
卖家仅同意退款,拒绝更换商品,不符合法律规定。
3. 电商平台的责任:法院认为,电商平台作为平台方,对商品质量承担连带责任。
在消费者购买商品后,若发现商品存在质量问题,电商平台有义务协助消费者维权。
四、法院判决根据审理结果,法院作出如下判决:1. 卖家退还张女士货款,并赔偿张女士因购买该商品所遭受的损失;2. 电商平台承担连带责任,与卖家共同赔偿张女士损失;3. 电商平台加强对平台上商品质量的监管,确保消费者权益。
第1篇一、案情简介某电商平台消费者维权案是一起典型的电子商务证据法法律案例。
原告小王在电商平台某网上购物平台购买了一款手机,使用过程中发现手机存在质量问题,遂与卖家沟通退换货。
卖家以小王未提供购买凭证为由拒绝处理。
小王在维权过程中,通过电商平台提供的电子证据证明了自己的购买行为,最终法院支持了小王的诉讼请求。
二、案件事实2018年10月,原告小王在某网上购物平台购买了一部价值3000元的手机。
购买后,小王发现手机存在屏幕闪烁、充电不稳定等问题。
小王联系卖家要求退换货,但卖家以小王未提供购买凭证为由拒绝处理。
小王认为,自己已通过电商平台完成了购物流程,并收到了商品,电商平台应为其提供购物凭证。
于是,小王向电商平台提交了投诉,要求平台协助其维权。
电商平台在收到投诉后,要求小王提供购买凭证。
小王通过电商平台提供的电子证据查询功能,找到了自己的购物记录,并截图保存。
同时,小王还提供了与卖家的聊天记录,证明自己已与卖家沟通过退换货事宜。
电商平台将小王的电子证据提交给卖家,要求其处理退换货事宜。
卖家仍然以小王未提供购买凭证为由拒绝处理。
小王遂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卖家退还货款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三、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电商平台是否应当为消费者提供购物凭证,以及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如何提供电子证据。
四、法院判决法院审理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十六条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为消费者提供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凭证。
凭证可以采用纸质、电子或者其他形式。
”本案中,小王在电商平台购买手机,电商平台有义务为小王提供购物凭证。
关于电子证据的问题,法院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三条规定:“电子数据可以作为证据。
”本案中,小王通过电商平台提供的电子证据查询功能,找到了自己的购物记录,并截图保存,该证据足以证明小王的购买行为。
综上所述,法院判决:被告卖家退还原告小王货款3000元,并承担本案诉讼费用。
1.韩某有一天在网上浏览,发现一辆二手帕萨特汽车起拍价只有10元人民币,他想可能是网站在搞什么促销活动,就参加了竞拍。
几轮下来他成功了,成交价是116元。
网站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了确认,并给他发来了电子合同。
韩某根据网站提供的电话,跟卖主联系,卖主是一家卖二手车的汽车经销公司,也收到了网站发来的那份电子合同,但是该公司坚决不同意交车,理由是这份合同无效,因为第一,汽车的底拍价是10万元而不是10元,在网站上显示的10元底拍价是由于其工作人员输入失误造成的;第二,他们认为116元就把车卖了,这样一个合同是不公平的。
韩某的手上有三份证据:一份是网络公司给他发来的电子确认书,第二份是电子合同,另外还有一份整个交易过程的证据。
经多次交涉无果,韩某最后只好把汽车经销公司告到法院。
结合所提供的案例分析下列问题:(1)这个网上竞拍的电子合同是否有效?为什么?该竞拍合同有效。
因为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
但是因工作人员的失误,误将10万元写成10元,实际上不是卖主的真实意思表示,属于重大误解。
依照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的规定可以请求变更或者撤销。
(2)本案反映出电子商务活动中的法律规范存在哪些问题?本案中电子商务交易过程和证据完善确凿,事实无误,出现争议的关键是工作人员失误将拍卖底价写错,所以电子商务看似规范,其实过于简单,缺少磋商和纠错的程序,大多是电脑程序自动完成,非常容易出现问题。
2.2004年1月,杨先生结识了女孩韩某。
同年8月27日,韩某发短信给杨先生,向他借钱应急,短信中说:“我需要5000,刚回北京做了眼睛手术,不能出门,你汇到我卡里”。
杨先生随即将钱汇给了韩某。
一个多星期后,杨先生再次收到韩某的短信,又借给韩某6000元。
因都是短信来往,二次汇款杨先生都没有索要借据。
此后,因韩某一直没提过借款的事,而且又再次向杨先生借款,杨先生产生了警惕,于是向韩某催要。
但一直索要未果,于是起诉至海淀法院,要求韩某归还其11000元钱,并提交了银行汇款单存单两张二张。
但韩某却称这是杨先生归还以前欠她的欠款。
为此,在庭审中,杨先生在向法院提交的证据中,除了提供银行汇款单存单两张外,还提交了自己使用的号码为"1391166XXXX"的飞利浦移动电话一部,其中记载了部分短信息内容。
如:2004年8月27日15:05,那就借点资金援助吧。
2004年8月27日15:13,你怎么这么实在!我需要五千,这个数不大也不小,另外我昨天刚回北京做了个眼睛手术,现在根本出不了门口,见人都没法见,你要是资助就得汇到我卡里!等韩某发来的18条短信内容。
后经法官核实,杨先生提供的发送短信的手机号码拨打后接听者是韩某本人。
而韩某本人也承认,自己从去年七八月份开始使用这个手机号码。
(1)从此案法官判决中可以看出,法官引用了《电子签名法》中的规定,您认为在此案中,手机短信是否能作为证据?依据电子签名法,本案中的手机短信可以作为证据,电子签名法的核心内容,在于赋予数据电文、电子签名、电子认证相应的法律地位,其中数据电文的概念非常广泛,基本涵盖了所有以电子形式存在的文件、记录、单证、合同等,我们可以理解为信息时代所有电子形式的信息的基本存在形式。
(2)如何来确定短信的法律效力?在本案中,针对主要证据——手机短信息,法官根据电子签名法第八条的规定及相关规定审查了该证据的真实性,在确定能够确认信息来源、发送时间以及传输系统基本可靠的情况、文件内容基本完整的情况下,同时又没有相反的证据足以否定这些证据的证明力的情况下,认可了这些手机短信息的证据力。
我认为,适用法律是恰当准确的,判断方法是科学合理的,符合电子签名法的要求。
3.2001 年 6 月 20 日,王某在某网站订购了一项数码相片冲洗服务,委托该网站将自己数码相机内的相片进行冲洗,支付方式为网上电子支付。
王某选择了该网站指定的建行网上银行安全支付方式支付了全部款项 103.5 元,操作结束后屏幕显示交易成功。
事后王某在建设银行打印的对账单也表明当日在其银行账户确实发生了该笔款项的支出。
根据该网站交易规则,建行网上划款为实时,该网站应在客户支付款项到账后 36 小时内向客户提供服务。
然而王一直未能如愿。
8 月 14 日,王某为此纠纷与一律师事务所签订委托代理合同并支付了律师费。
16 日,该网站向王某表示同意提供服务,由于此时原告已发生了律师费用,故原告要求该网站承担其损失即已发生的律师费用,但遭到该网站拒绝。
试分析:(1)本案中数码冲印服务合同是否成立 ? 为什么 ?服务合同有效,因为,双方交易主体具有行为能力,合同内容无歧义,要约邀请具有。
(2)被告是否应该承担原告支付的律师费 ?被告应承担律师费,根据我国《电子合同法》依法成立的合同,无其他不可抗力毁约的需要承担责任,其中包含律师费用。
电子商务法律法规》案例分析题案例一:一刚上小学二年级的男童,在某购物网站以他父亲李某的身份证号码注册了客户信息,并且订购了一台价值1000元的小型打印机。
但是当该网站将货物送到李某家中时,曾经学过一些法律知识的李某却以“其子未满10周岁,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为由,拒绝接收打印机并拒付货款。
由此交易双方产生了纠纷。
李某主张,电子商务合同订立在虚拟的世界,但却是在现实社会中得以履行,应该也能够受现行法律的调控。
而依我国现行《民法通则》第12条第2款和第55条的规定,一个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独立进行民事活动,应该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其子刚刚上小学二年级,未满10周岁,不能独立订立货物买卖合同,所以该打印机的网上购销合同无效;其父母作为其法定代理人有权拒付货款。
对此,网站主张:由于该男童是使用其父亲李某的身份证登录注册客户信息的,从网站所掌握的信息来看,与其达成打印机网络购销合同的当事人是一个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正常人,而并不是此男童。
由于网站是不可能审查身份证来源的,也就是说网站已经尽到了自己的注意义务,不应当就合同的无效承担民事责任。
问题:当事人是否具有行为能力?电子合同是否有效?李某的未满10周岁的男孩在网络上订立了买卖合同。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对于一个未满10周岁的儿童来说,他是无民事行为能力者。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无效,所以李某拒付货款的行为本来也无可厚非。
但是,由于孩童是以其父的身份证登录客户信息,如果网站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其已经尽到了必要的注意义务,那么完全无视网站利益受到侵害的事实则有失公平。
而另一方面,李某作为其子的监护人和其身份证的合法持有人,没有尽到相应的管教义务和保管义务,导致其子滥用其身份证进行登录注册,应当对合同无效给网站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
所以,应该认定购物网站有权要求李某承担货物的往返运费和其他交易费用。
案例二:海南经天公司1998年投资180万元完成开发并出版发行的《中国大法规数据库》,被海口网威公司2000年将其解密后,复制到其经营的《司法在线》网站上。
经天公司将该侵权的网上法规数据库下载,经过公证后将其作为证据,向海口市中级人民法院起诉。
问题:海口网威公司是否侵犯了海南经天公司的著作权?为什么?海口网威科技有限公司对《中国大法规数据库》侵权事实成立。
《中国大法规数据库》1998年已获国家版权登记,依法享有版权。
网威公司的法规库与经天公司的法规库基本相同。
网威公司的法规库与案外人的法规库只有某些特征相符,因此并不能排除其抄袭经天公司法规库的可能性,其抗辩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案例三:赵某是国内著名拍卖网站的注册用户。
1999年10月1日晚上,他在浏览网页时发现一网站正在举办“海星电脑专场拍卖会”,于是在阅读了拍卖公告后就参与了竞拍。
经过一番竞价,赵某以最高价竞得3台电脑,并且该网站公布的拍卖结果中确认拍卖成交。
过了国庆假期,赵某汇款1万余元打算取得拍来的3台电脑,但是事情并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
赵某称当时他在这家网站的“买家须知”中看到拍卖周期是10月1日至10月5日,但是在10月8日他再次上网时,发现该网站仍在进行海星电脑专场拍卖会,而且截至日期改为了10月10,他已经拍卖成交的3台电脑正在以他的拍价为底价继续拍卖,10月9日公布了第二次拍卖结果。
对该著名拍卖网站出尔反尔的做法,赵某当即提出抗议,认为网站违约,必须承担责任。
于是赵某把这家网站的主办者北京某电子技术公司和某国际拍卖公司等多家单位告上法庭,要求给付他拍得的3台电脑费用,赔偿电脑贬值损失1万余元,并承担诉讼费用。
问题:赵某拍得的3台电脑是否有效?为什么?无效,由于赵某的拍卖价低于海星公司电脑的最终成交保留价,所以他的拍卖不成功,电脑买卖合同不成立。
但是拍卖成功的误解是由于该拍卖网站的技术故障导致的。
所以法院判决作为网站主办者的两家公司退还赵某汇款,赔偿利息,并承担本案诉讼费。
案例四:原告刘京胜1995年翻译出版了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名著《堂吉诃德》。
2000年10月,原告上网通过搜狐网站提供的搜索引擎搜索相关内容时偶然发现,通过被告搜狐网站与其他三个网站的链接,任何用户都可以全文浏览或下载三个版式的该译著;而原告从未授权或者许可包括搜狐在内的任何网站上载《堂吉诃德》一书。
原告认为被告的行为严重侵犯了其著作权,因此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在起诉书中,原告要求被告搜狐公司立即停止侵权,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10万元损失。
这是我国第一件因网络链接而引起著作权纠纷的案件。
问题:“搜狐” 网站是否侵犯了原告著作权?为什么?虽然由网络服务商(ISP)对其链接传输的所有内容是否存在瑕疵进行筛选判断是不现实的,但是被告搜狐公司必须为它得知侵权后没有及时停止该行为而付出代价。
网上信息发布如果构成侵权行为,应由信息提供者承担民事法律责任,提供网络技术的服务商一般不应因此而承担侵权责任。
但法院同时指出,搜狐公司在2000年10月得知其链接的网页上有侵权内容后,应及时采取技术措施停止这个链接,制止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