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治疗药物外渗正确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2.24 MB
- 文档页数:2
输液的外渗常见原因及处置1、药物因素:主要指药物的酸碱度、渗透压、浓度和对细胞代谢的影响。
2、患者因素:新生儿因全身都分布有胎脂,需做静脉输液者有的是皮肤苍白,有的是皮肤青紫,仅能做穿刺的地方只有头皮,可见的血管很少,穿刺难度大,固定后易脱落,加之哺乳或喂食影响,使其易外渗。
3、疾病因素:(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
(2)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
(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
(4)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4、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二、药物外渗的分度及临床表现0度:无任何临床症状。
I度:皮肤苍白,水肿小于2.5cm,皮肤触冷,伴或不伴疼痛。
H度:含第一阶段,水肿在2.5-15cm o川度:含第二阶段,水肿大于15cm,轻度-中度疼痛,可能伴麻木感。
任何刺激性或血制品的外渗均可导致。
W度:含第三阶段,皮肤紧绷,渗漏,变色,瘀斑,或肿胀,较深的凹陷性水肿,循环受损,中度-重度疼痛。
任何腐蚀性药物的外渗均可导致。
三、药物外渗分类:1、化学治疗药物外渗2、非化学治疗药物外渗四、渗漏后对血管组织危害性较大的常见药物1、血管收缩药:多巴胺、间羟胺、垂体后叶素、去甲肾上腺素2、血管刺激性药物:葡萄糖酸钙、氯化钙、氯化钾、七叶皂甙钠3、高渗性药物:20%甘露醇、50%葡萄糖、脂肪乳剂4、化疗药物:阿霉素、表阿霉素、长春碱类、诺维苯、氮芥、丝裂霉素、柔红霉素五、药物外渗的处理1、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可以用热敷,或用95%的酒精持续湿敷,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用热敷促进扩散吸收。
2、药液对组织有刺激性:冷敷或保温,为了抑制药物在细胞内代谢,可用冷敷,须在6h内进行,24h后热敷,但对长春新碱和血管收缩药物则应早期采取保温、热敷,患侧肢体抬高,以利静脉回流,有利于局部肿胀的吸收。
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引言化疗是常见的癌症治疗方法之一,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来攻击和杀死癌细胞。
然而,在进行化疗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化疗药物外渗的情况,即药物泄漏到患者体外。
化疗药物外渗不仅会造成药物的浪费,还可能对患者和医务人员产生危害。
为了应对化疗药物外渗的情况,制定一份完善的应急预案显得十分必要。
应急预案的制定目的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旨在规范化疗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药物外渗事件的处理流程,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并最大程度地减少药物的损失。
应急预案的内容1. 应急队伍组织为应对药物外渗事件,需要组织一支应急队伍,由经验丰富的护士、医务人员和药剂师组成。
应急队伍成员应接受相关培训和演练,熟悉应急预案的内容和操作流程。
2. 事故报告和记录当发生药物外渗事件时,相关人员必须立即上报,并详细记录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药物名称和数量,以及可能的原因等。
3. 快速处置流程药物外渗事件发生后,应急队伍应立即行动。
以下是快速处置流程的步骤:3.1 确保安全首要任务是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如果发现患者皮肤已接触药物,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到安全位置,并通知相关医务人员一起处理。
3.2 停止药物供应应立即停止给予药物,并关闭输液泵或静脉接入装置,以防止更多药物泄漏。
3.3 清洁药物泄漏区域使用防护手套和眼镜,使用吸收材料(如吸油纸、吸油棉等)迅速清理药物外渗区域,避免颗粒扩散到其他区域。
3.4 处理废弃物药物外渗后产生的废弃物应正确处理,根据相关规范进行分类、包装和标记,并妥善存放,避免对环境和人员造成污染和伤害。
3.5 患者和医务人员处理如果患者的皮肤接触到药物,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评估和采取必要的措施。
医务人员应使用适当的防护措施清洗和处理皮肤,并及时记录相关信息。
4. 事后处理和调查药物外渗事件结束后,应急队伍应进行事后处理和调查,以分析事件的原因和漏洞,并提出改进措施。
相关记录应保存并进行归档,以供今后参考和培训。
药物出现外渗的防范及应急预案一、药液渗漏的防护1正确选择血管:应用高危药物时,穿刺部位的血管不宜重复使用,也不宜在同一部位长期持续,滴入超过24小时,即使滴入顺利局部无外渗,也应该更换输液部位,应选择血管走向较直、较大容易固定且便于观察的部位穿刺。
2使用静脉留置针,对于长期输液、化疗的病人,鼓励留置PICC或CVC,减少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3加强巡视:对于婴儿、老年人、麻醉未清醒的病人,由于痛觉不敏感,护士应加强输液中的巡视,对于输入高危药物时重要的是巡视到位,每10-20分钟巡视一次,观察输液速度,输液部位有无肿胀、外渗,并耐心询问、倾听患者的主诉。
4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静脉用药相关知识:让护士了解药理知识和输液安全知识,发现外渗及时对症处理,减少损坏。
5提高护士责任心教育: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对患者的用药安全一定要有责任心,对高危药物的危害和严重性要高度警惕,严密观察穿刺部位的皮肤,怀疑外渗的通道要重新建立,不能姑息或报侥幸心理。
6拔针的方法:先揭去胶布,轻按穿刺点上方,拔出针头瞬间立即按压,使针头在没有压力情况下退出血管腔,可以减轻甚至去除了针刃对血管造成的机械性损伤。
二、输液外渗后的护理1进行生理盐水稀释:高危药物外渗后应立即停止该药物,在原针头处接一无菌注射器进行强力抽吸,将针头、输液管、外渗到皮下液体尽可能抽出,在沿静脉通路注入生理盐水5-10毫升后拔出针头,因生理盐水可稀释渗漏处局部组织药物浓度,以减少药物对局部组织刺激,减轻损伤。
2 封闭:(1)普鲁卡因局部封闭:其方法用1%普鲁卡因5-10毫升在药物外渗周围注射药物形成皮丘,然后用棉签轻按皮丘以利扩散和吸收。
此方法只限于普鲁卡因皮内试验阴性者使用。
(2)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封闭:疼痛剧烈者可用生理盐水5毫升加0.5%利多卡因5毫升,地塞米松5毫克皮下环形注射,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相结合,减轻局部组织反应,减少渗出、水肿,改善红、肿、热、痛等症状。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一、概述
药物外渗是指药物从其容器中逸出或漏出,进入外部环境的情况。
药物外渗可能导致药物的浪费、污染和患者用药失效等问题,因此,建立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以帮助医疗机构更好地应对和处理药物外渗事件。
二、应急预案
1. 应急预案目标
(1)保障患者用药安全,降低风险;
(2)快速、有效地应对和处理药物外渗事件;
(3)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浪费和污染;
(4)规范化地记录和报告事件,以便后续分析和改进。
2. 应急预案内容
(1)明确责任:确定相关人员的责任和职责,包括药剂科、护理部、质控部门等;
(2)事件报告:建立药物外渗事件的报告机制,要求相关责任人员及时上报事件;
(3)现场处置:制定统一的现场处置方案,包括与患者的沟通、对患者的观察、有关检查与救治的方案等;
(4)药品回收:建立药物回收的程序,确保被外渗药物的安全处理和处置;
(5)安全通报:对药物外渗事件进行内部通报,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三、应急程序
1. 药物外渗的初步判断
(1)检查药物包装:观察药物包装是否破损、漏液等现象;
(2)检查药物标签及有效期:核对药物标签是否清晰可辨,有效期是否过期;。
药液外渗的处理流程
答:药物外渗可考虑通过物理操作或药物干预等方法来解决。
药物外渗要根据不同的病情程度和不同的药物性质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具体如下:
1.物理操作。
当滴注输入的为一般性药物出现药物外渗时,如维生素类或葡萄糖类和生理盐水等药物,并出现一般红肿时,应即刻停止输入,并给于热敷处理,常用热水袋、湿热敷等方法来缓解,水温应保持在50℃左右进行热敷,热敷10-15分钟后观察皮肤情况。
当局部组织大片红肿和肿痛时,应抬高患肢并增加热敷的次数,需注意的是当药物渗漏超过24h时,不可进行热敷,以免加重感染。
当针剂注射出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拔针停止注射,并按压针眼2-5分钟,并可进行冷敷,用冰袋冷敷15-30分钟,保证3天内每天4次,并高抬患肢,以防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缓解疼痛等。
2.药物干预。
当药物外渗表现症状较严重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干预,如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外渗,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硫酸镁或0.5%的山莨菪碱溶液进行湿敷解决,必要时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干预对局部做封闭处理。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药物外渗是指药物从靶组织或靶器官外渗到其他组织或器官的现象,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药物疗效减弱甚至出现不良反应。
因此,对于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下面将介绍一些处理药物外渗的方法。
首先,合理调整药物剂量。
对于出现药物外渗的患者,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疗效最大化的目的。
在调整剂量时,需要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避免出现过量用药导致外渗的情况。
其次,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不同的给药途径对药物外渗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例如,口服给药相对于静脉注射来说,药物外渗的风险要小很多。
因此,在处理药物外渗时,可以考虑调整给药途径,选择更为适合的方式进行药物给予。
另外,合理调整给药时间也是处理药物外渗的重要方法之一。
有些药物在特定时间内的外渗情况会更加明显,因此可以考虑将药物的给药时间调整到更为合适的时段,以减少药物外渗的风险。
此外,监测患者的药物浓度也是处理药物外渗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监测患者血药浓度,可以及时发现药物外渗的情况,从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出现药物外渗导致疗效不佳的情况。
最后,合理调整药物配伍也是处理药物外渗的重要方法之一。
有些药物在配伍使用时,会相互影响,导致药物外渗的情况加剧。
因此,在处理药物外渗时,需要考虑患者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合理调整药物的配伍,以减少药物外渗的风险。
综上所述,药物外渗是临床上常见的问题,对于处理药物外渗,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措施,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处理药物外渗提供一定的帮助。
药液外渗处理方法
药液外渗是指在输液或注射过程中,药物从注射器或输液袋中渗漏出来的现象。
这可能会导致药物浪费、感染等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液外渗处理方法:
1.立即停止注射或输液:一旦发现药液外渗,立即停止注射或输液,以避免进一步的药液浪费和感染风险。
2.处理渗漏点:检查药液外渗的部位,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例如更换漏液的输液管、注射器或输液袋等。
3.处理药液外渗的药物:如果药液外渗的药物尚未接触到患者或环境,可以考虑将药物回收至干净的容器中,以便后续使用。
如果已经接触到患者或环境,应丢弃药物并遵循相应的医疗废物处理程序。
4.检查设备是否损坏:检查输液管、注射器、输液袋等设备是否损坏或存在破损,必要时更换设备。
5.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在进行输液或注射操作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确保设备使用正确,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减少药液外渗的发生。
6.定期检查设备:定期检查输液设备的状态,及时更换老化或损坏的设备,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可靠。
7.培训医护人员: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对输液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减少药液外渗的发生。
总的来说,对于药液外渗,需要及时停止注射或输液,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渗漏点和药物,同时加强设备管理和医护人员培训,
以减少药液外渗的发生,并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
正确处理药物外渗的护理药物外渗时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若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1)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
(2)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
(3)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1、药物因素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
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溶液、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溶液如甘露醇、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等可发生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
必要时可以使用微量泵进行调节。
2、物理因素与环境温度、输液量、液体温度、速度、时间、压力及输液器针头的选择有关。
3、机械因素与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有关。
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血管外漏的直接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腔,针尖固定不牢,病人不合作而刺破血管,针尖滑脱血管等。
4、血管因素与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是否发生痉挛,通透性是否增加有关。
1、正确选择穿刺静脉由于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粗大静脉,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穿刺,穿刺时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多次穿刺。
2、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
3、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贴。
血管扩张剂具有增强局部血流,并中和药物酸性作用。
4、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针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减少了穿刺的次数,同时减少了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
5、熟悉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适当调节室温及穿刺部位的保暖,提高注射液的温度。
6.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工作责任心,经常巡视病人,尤其对意识障碍、感觉丧失、循环不良的病人更需要经常观察,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一旦发生渗漏,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引言药物外渗是指药物从容器中渗漏出来,导致药物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药物外渗可能由于容器的破损、设计不当、贮存条件不恰当等因素引起。
为了降低药物外渗对患者用药和医疗环境的影响,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程序至关重要。
一、应急预案1. 建立应急响应团队首先,医疗机构应建立一个专门的应急响应团队,以便能够快速响应药物外渗事件。
应急响应团队由医院药剂师、临床药师、质量控制专家等组成。
他们应该接受过相关培训,了解药物外渗的原因、危害和处理方法。
2. 规定应急预案流程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流程是解决药物外渗事件的关键。
首先,团队成员应当在接到报告后立即赶到现场,实施紧急措施。
这一过程包括阻止药物外渗进一步扩散,收集药物外渗的信息,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医疗环境的卫生。
3. 与相关部门合作药物外渗事件可能涉及多个部门,因此应急响应团队应积极与相关部门合作,共同应对事件。
这些部门包括医院管理部门、药监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等。
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合作关系,以便快速解决问题。
4. 不断改进预案应急预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改进。
药物外渗事件的处理经验和教训应该及时总结和反馈给团队成员,以便在下次事件中更好地应对。
二、具体操作程序1. 接到报告后立即赶到现场一旦接到药物外渗的报告,应急响应团队的成员应立即赶到现场,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他们应该配备必要的工具和装备,以确保工作的安全和高效。
2. 阻止药物外渗进一步扩散在赶到现场后,团队成员应立即采取措施,阻止药物外渗进一步扩散。
这包括关闭泄漏药物的容器,搬离受污染的物品,或者用吸收剂或防护屏障将药物外渗固定在一定范围内。
3. 收集药物外渗的信息团队成员应该收集药物外渗的详细信息,包括药物名称、规格、数量等。
这些信息将有助于后续的处理和分析。
同时,应该对外渗药物进行标识和记录,以便后续处理和处置。
4. 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医疗环境的卫生在处理药物外渗事件的过程中,团队成员应确保患者的安全和医疗环境的卫生。
药物外渗/渗出预防及处理一、药物渗出/外渗:在日常输液工作中很常见,常继发于静脉炎或感染,同时又可与后两者相互作用。
1.渗出:指由于非腐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表现为肿胀疼痛等。
渗出液体不具有腐蚀性或细胞毒性,很少造成组织坏死或溃烂,渗出液也可逐步吸收,组织肿胀疼痛等症状可逐渐缓解。
2.外渗:指由于腐蚀性药物或液体进入静脉管腔以外的周围组织。
因外渗药物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和细胞毒性,可能造成皮肤、脂肪甚至肌肉坏死,甚至需要手术清创或植皮。
3.腐蚀性药物:是指PH<5、PH>9、渗透压>600mosm/L的药物或发泡性药物统称为腐蚀性药物。
其外渗到血管外,对皮下组织造成损害,出现皮肤和皮下组织变性、水泡、发黑及组织坏死等。
常见的腐蚀性药物有抗肿瘤药物、缩血管药物、造影剂、高渗透压电解质等。
4.PH:正常血液PH为7.35-7.45,PH<7为酸性,PH<5强酸性,PH=7.0为中性,PH>7为碱性,PH>9强碱性。
液体PH在6-8时对静脉影响较小,PH超过此范围的药物均可损伤静脉内膜上皮细胞,引起化学性的静脉炎。
5.药物或液体渗透压:高度危险:>600mmol/L,中度危险:400-600mmol/L,低度危险:<400mmol/L;渗透压>600mmol/L的药物可在24小时内造成化学性的静脉炎。
6.渗出/外渗的危险因素:1)物理因素:指静脉穿刺及导管留置过程中对静脉壁造成的破坏或继发于机械性静脉炎。
2)生理因素:指静脉穿刺及留置导管之前就存在病变或之后突发血管急性情况,破坏了静脉壁的完整性,也可继发于血栓性静脉炎及导管相关感染。
3)药理因素:是最常见的因素,药物性质具有决定性作用。
4)疾病因素:在整个外渗发生因素中占8.54%,如糖尿病,肿瘤患者。
5)年龄因素:婴幼儿和老年人因自身的生理因素和自理能力低下导致渗出和外渗增加。
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的紧急预案
1、蒽环类药物如素、柔红霉素外渗,用抗阿霉氧化剂二甲亚砜涂于患处,每6小时一次,共2周或依情况而定,可避免发生皮肤溃烂。
2、柔红霉素外渗可以在局部注射50—100mg氢化可的松或局部静脉
3、丝裂霉素也可应起严重溃疡,虽然有建议用局部广泛切除治疗,但有报告注射8.4%碳酸氢钠5ml,减少药物与DNA结合。
用维生素B6局部注射何以减轻其组织损伤,也可用1/6mol/L的硫代硫酸钠10ml注射于外渗(由10%硫代硫酸钠4ml加注射用水6ml配制而成)或50mg/ml的维生素C局部注射,都可以起到直接灭活的作用。
4、对于长春新碱药物外渗处理,目前人在争议,其中去长春新碱(诺维本、长春瑞宾NVB、长春花碱VLB的局部刺激性比较强,应尽可能避免使用外周血管。
5、氮芥等烷化剂外渗,可用1/6mol/L的硫代硫酸钠10ml注射于外渗处,
6、卡氮芥外渗后,可以局部静脉注射8.4%碳酸氢钠5ml,起化学灭活作用。
若无上述解毒剂,可用2%普鲁卡因2ml加生理盐水5—10ml 或用50—100mlg氢化可的松于患处注射(使用前应做过敏试验)。
7、局部冷敷6~12小时,一般禁忌热敷。
注意预防冻伤。
8、氟亲松软膏或如意金黄散外敷,也可用硫酸镁湿敷。
9、如果经保守治疗2~3天后仍持续疼痛或发生溃疡,可以考虑外科治疗,早期手术切除可以加快愈合,避免长期疼痛。
化疗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流程1.立即停药,回抽残留药物,回抽的血及液体量以3~5ML为宜。
2.在渗漏部位皮下环行注射相应的解毒剂:A:蒽环类抗生素:局部注射地塞米松5mg+2%利多卡因100mg,1次/天,连续三天,减少局部疼痛和炎症反应;或局部注射8.4%碳酸氢钠5ml+地塞米松5mg,减少药物与NDA结合,减少炎症反应。
B:氮芥、丝裂霉素:10%硫代硫酸钠4ml+0.9%NS6ml混合局部注射,使药物迅速碱化,减少与DNA结合,减少损伤。
或维生素C1ml+5%GS5ml,局部注射,阻止药物与局部组织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C植物碱类:也与蒽环类一样,用8.4%碳酸氢钠5ml+地塞米松5mg局部注射,起化学中和作用。
3.抬高患肢24~48小时,避免局部受压,促进血液回流,减少局部组织肿胀。
4.局部用冰袋冷敷,冷敷温度4~6℃,每隔15分钟冷敷15分钟,最长48小时,以降低药物活性,减轻局部肿胀。
但植物碱类不能冰敷,应给予局部间断热敷,温度56~60℃。
5.疼痛剧烈者,2%利多卡因100mg局部封闭。
6.密切观察,观察时间不得少于10天。
化疗药物外渗应急流程立即停药→回抽残留药物及血液→在渗漏部位皮下环行注射相应的解毒剂→抬高患肢→局部冷敷或热敷→疼痛剧烈者给予局部封闭→密切观察急性胸部外伤患者的应急预案及程序应急预案:1,立即通知医生,使用套管针或大针头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给予氧气吸入,应用心电监护,通知患者禁饮食。
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呕吐时头偏向一侧,避免误吸,观察呕吐物性质,量及颜色并记录。
3,遵医嘱应用止血剂,激素。
4,密切观察患者神志,面色,口唇,指甲的颜色,每15-30分钟测量生命体征一次,严重者5分钟测一次,病情稳定后遵医嘱测量生命体征。
5,备好抢救用物,药物。
6,配合医生放置胸腔闭式引流,观察引流液性质,颜色及量并记录,如持续引出不凝血块或持续大量溢气且肺难以复张,心率>120次/分,血压<80/50mmhg,神志恍惚,四肢厥冷,说明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应在抗休克的同时,积极做好手术准备。
化疗药物外渗处理措施简介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在进行化疗治疗过程中,部分药物渗漏到患者体外。
这种情况往往会导致药物浪费,并且可能对医护人员和患者本身造成安全风险。
因此,及时采取措施处理化疗药物外渗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的常用措施和注意事项。
外渗处理措施控制外渗源在处理化疗药物外渗问题时,首先需要迅速控制外渗源。
如果是身体部位的外渗,可以通过立即将滴注引流管拔出或折叠防漏衣,以减少药物外渗量。
如果是药物袋或瓶子的外渗,应立即暂停输注并将药物容器放置在透明塑料袋内收集渗漏的药物。
安全处理药物处理药物外渗之后,需要注意安全处理药物的方法。
首先,应将渗漏的药物容器放置在密封袋中,并尽快送往医院专门的药物处理区域。
同时,应将与药物直接接触的消耗品,如手套、折叠防漏衣等也收集起来,并置于密封袋内一并处理。
患者伤口清洁与护理如果化疗药物外渗到了患者的伤口或其他敏感部位,应立即进行伤口清洁与护理。
首先,用生理盐水或清洁无菌液清洗药物外渗部位,然后进行适当的伤口护理,如更换敷料等。
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如疼痛、发红、肿胀等,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处理。
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发现化疗药物外渗问题后,要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将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给予患者进一步的指导和护理。
及时报告可以减少药物浪费,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注意事项预防为主化疗药物外渗的最佳处理方法是预防。
医护人员在进行化疗治疗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药物输注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在选择和使用注射和输液装置时,要注意质量可靠、防漏性好的产品,并进行正确的连接和固定,以减少外渗的发生。
加强培训和宣教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宣教工作,提高其对化疗药物外渗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培训内容可包括标准操作规程、紧急处理措施、外渗如何预防和应对等方面。
同时,还应向患者和家属宣传外渗的风险和处理方法,提高他们对化疗药物外渗的认知。
化疗药物外溢处理
Is关闭空调,关闭门窗;门口挂放警示标示。
电话汇报医生、护士
长,遵医嘱补足药物剂量。
穿戴个人防护用品,禁止人员入内
2、溅至衣服、皮肤,立即更换衣服,用清水冲洗皮肤3分钟,然后用肥皂水清洗,清水冲洗。
3、溅至眼睛、粘膜,立即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必要时到眼科就诊。
4、溅至桌面、地面,标明污染范围,评估溢出量
5、吸收性垫子或湿毛巾覆盖在粉状药物之上,防止药物进入空气中去,液体药物使用吸收性织物吸收掉;用小扫帚将玻璃碎片收集放入锐器盒。
用75%酒精纱布以画圆的方式擦拭3遍;再用清水以同样的方法擦拭3遍;清洗范围应由小到大的进行;
6、脱去手套,放入垃圾袋中;密封垃圾袋,放入化疗垃圾专用箱中;流动水洗手,必要时沐浴;电脑上报不良事件。
化疗药物外渗或溢出应急预案1.目的规范全院化疗药物外渗或溢出应急的管理,促进药物的安全性。
2.范围药学相关部门/临床科室/管理部门、院内医师/护士/药师/其他员工等、培训实习学员、患者等。
3.定义无。
4.内容4.1化疗药物接触4.1.1 可能接触化疗性药物的途径①吸入药物的汽雾和小液滴;②药物直接接触皮肤和眼睛吸收(包括外伤,如针刺);③通过受污染的食物、食物容器或吸烟接触。
4.1.2 可能导致化疗性药物接触的5个步骤①药物的准备;②传递和使用药物;③废弃物丢置;④清除飞溅、溢出液滴;⑤处置排泄物。
4.1.3 准备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发生药物接触的事件①从药瓶中拔出针头;②使用针头、针筒(过滤膜)转移药物;③打开安瓿;④从针筒、管子中排出空气;⑤连接物、瓶子或袋子的渗漏和破裂;⑥更换袋子、瓶子和管子;⑦针筒中药物过多(绝不能超过容积的3/4)。
4.1.4 废弃物丢弃过程中可能发生药物接触的事件①丢置在准备、使用化疗性药物过程中用过的材料;②处理体液(如血液、尿液、粪便、呕吐物、腹水、胸水、汗液);③处置吸收或污染有接触过化疗性的患者体液的材料和亚麻布织物(如桌布、抹布等);④清除溅出或溢出的药物。
4.2.化疗药物溢出的处理4.2.1 溢出包在所有化疗性药物准备、配发、使用、运输和丢置的地方都应准备溢出包,包中的物件应有:纤维织物衣服1件;护目镜、警示牌、胶布、锐器盒、治疗巾、铲子、簸箕各1件;帽子、口罩、薄膜手套、乳胶手套、鞋套、吸水纸、黄色垃圾袋各2件。
4.2.2 小量溢出的处理4.2.2.1 小量溢出是指在安全生物柜以外体积小于等于5ml或剂量小于等于5mg的溢出。
4.2.2.2 正确评估暴露在有溢出物环境中的每一个人。
如果有人的皮肤或衣服直接接触到药物,其必须立即用肥皂和清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
4.2.2.3 受训人员应立即清除掉溢出的小量药物:①穿好制服,戴上2副无粉末的乳胶手套,戴上面罩;②如果溢出药物会产生气化,则需要戴上呼吸器;③液体应用吸收性的织物布块吸去和擦去,固体应用湿的吸收性织物布块擦去;④用小铲子将玻璃碎片拾起并放入防刺的容器中;⑤防刺容器、擦布、吸收垫子和其他被污染的物品都应丢置于专门放置化疗性药物的垃圾袋中;⑥药物溢出的地方应用清洁剂反复清洗3遍,再用清水洗清;⑦凡要反复使用的物品应当由受训过的人员在穿戴好个人防护器材的条件下用清洁剂清洗2遍,再用清水清洗;⑧放有化疗性药物污染物的垃圾袋应封口,再放入另一个放置化疗性废物的垃圾袋中。
化学药物外渗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化学药物外渗是指药物在非预期的组织中积聚,以下哪项不是化学药物外渗的常见原因?A. 血管损伤B. 输注速度过快C. 药物浓度过高D. 药物剂量不足答案:D2. 化学药物外渗导致的局部组织损伤,以下哪项处理措施是错误的?A. 立即停止输注B. 局部冷敷C. 抬高患肢D. 立即热敷答案:D3. 对于化学药物外渗的处理,以下哪项措施是正确的?A. 立即停止输注B. 局部冷敷或热敷C.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D. 所有以上答案:D二、填空题4. 化学药物外渗后,应立即停止输注,并______,以减少药物对组织的进一步损伤。
答案:更换输液部位5. 化学药物外渗后,若发生局部组织坏死,可能需要进行______处理。
答案:外科手术三、判断题6. 化学药物外渗后,患者应立即进行热敷以减轻疼痛。
()答案:错误7. 化学药物外渗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局部皮肤状况,及时评估损伤程度。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8. 简述化学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
答案:化学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包括:确保使用正确的药物和剂量;选择合适的血管通路;监测输注速度;定期检查输液部位;教育患者和家属关于外渗的识别和报告。
9. 描述化学药物外渗后的基本处理步骤。
答案:化学药物外渗后的基本处理步骤包括:立即停止输注;更换输液部位;评估损伤程度;根据需要进行局部冷敷或热敷;记录事件并通知医生;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局部皮肤状况;必要时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