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天气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5.54 KB
- 文档页数:3
七年级地理教案天气与气候9篇天气与气候 1第三章天气与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一.天气及其影响1.人们经常用阴晴,风雨,冷热来描述天气。
2.天气的特点:⑴天气反映了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大气状况,他是经常变化的。
⑵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可能差别很大。
二.明天的天气怎么样1.卫星云图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
2.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的主要环节:获取情报→接受信息→制作成图表→得出结论→电视播报3.天气预报的内容:天气预报要说明一日的阴晴,风,气温和降水的情况。
a.气温:大气冷热的程度b.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
降水概率为100%,表示肯定“有雨”;降水概率为0,表示肯定”无雨“。
c.风向是风的来向。
风力是风的强弱,共13级,次数越大,风力越强,所用符号一杠表示二级。
4.天气图:按照专门规定的数字符号,把收集到的同一地点的气象观测记录填在地图上,这种图叫天气图,天气图是气象工作者预报天气的主要工具。
三.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1.空气质量的高低,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污染指数来表示。
新鲜的空气污染指数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染的空气污染指数大,对人体有害。
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一.气温与我们1.气温:我们把大气的温度称为气温。
气温一般用℃表示,读作摄氏度。
2.气温的观测:通常一天要进行4次,一般在8时,14时,20时,2时。
3.测试气温的仪器:放在百叶箱的温度计(百叶箱要离地1.5米)4.日平均气温:一天中不同时间气温值的平均次数就是日平均气温。
日平均气温=一日之内气温观测值之和÷观测次数月平均气温=一月内日平均气温之和÷当月天数年平均气温=一年内月平均气温之和÷月数(12个月)二.气温的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当中气温有时高,有时低,陆地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大陆: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平均最低气温北半球出现在1月,南半球出现在7月,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海洋:一年当中海洋上北半球最高月气温出现在8月,南半球出现在2月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8月,北半球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3.气温日较差: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叫做气温日较差。
4.天气-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学会区分不同的天气类型;2.掌握天气预报的预报要素、方法以及预报的具体过程;3.了解我国气象事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1.探究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和知识;3.了解天气预报的预报要素、方法和具体过程;4.分析我国气象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1.掌握天气预报的预报要素、方法以及预报的具体过程;2.了解我国气象事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1.掌握天气预报的预报要素、方法以及预报的具体过程;2.学会分析我国气象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教学方法1.听课讲解法;2.讨论交流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5分钟)•以天气的影响为话题,了解同学们对天气的认识;•观看气象预报视频,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内容。
二、探究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30分钟)•讨论不同天气对人们的影响,如农作物生长、出行等,梳理总结。
•分组讨论不同天气下的生产、生活情况,并根据讨论结果整理出报告。
三、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和知识(30分钟)•讲解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目的和种类等知识。
•引导分析气象预报的可靠性,了解预报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四、了解天气预报的预报要素、方法和具体过程(30分钟)•分组讨论气象预报中的主要预报要素、预报方法和预报流程,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回顾整理讨论结果,总结出关键节点,讲解气象预报的具体过程。
五、分析我国气象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30分钟)•介绍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重要成果;•深入分析我国气象事业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分组讨论新时期下气象服务的应用场景、技术手段和需求情况。
六、课后作业•查找本地气象预报网站,掌握当地的天气情况;•以天气预报的流程为蓝本,做出当地未来一周的气象预报报告。
教学评估1.同学们能否听懂并掌握天气预报的基本概念、预报要素、方法和流程;2.同学们能否分析我国气象事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掌握天气预报服务应用的方式和方法;3.同学们能否独立完成气象预报的分析和报告撰写。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区分•“天气一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咼的影响。
教学目标1・能够区分描述天气的语言,正确描述某时的天气5能结合日常生活,说出天气对生产、 生活的彫响. 2•初步识读卫星云图,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汽图。
3•结合自身体会,说出获取天气信息的常用途径,培养收听、收看天气预报的习惯。
4•会阅读城市空气质壘日报,能够结合生活体验并运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壘 的影响,培养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教学模式学案导学。
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小组合作法、游戏激趣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视频、天气预报拼图 学生课前准备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 教学过程3、点题:天气和我们生活息 息相关,是我们每天都关心的 话题。
1、天气的泄义及特点第1节天气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 导入新课1、预设话题:最近天气怎 样?观看视频,了解天气情 况。
激趣导 学 校园天 气预报,形式 活泼生动, 能吸引学生 的注意力。
自主学 习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天 气?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时标出主 要概念。
阅读教材P56内容,找岀 天气左义,并在课文中标 出。
明确天气的 概念说一说:看到下列图片你想到的有关天气衔接过 正是因为天气具有上述特点,所以我们每天都关注天气预报。
天气和我承转日常生活中你经历过的的天气有那些呢? 天气 与 生活自主学 习展示图片. 提醒学生用 描述天气的 词语回答。
变抽象为形象,增加 课堂学习兴 趣。
引导学生 准确描述天 气。
思路归知道一些常 用描述天气 的词语合作与 交流探究思 考链接生活:总结天气特点 1、 举例“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说 变就变”,“天有不测风 云,人有旦夕祸福” 引导学生互相交流,这些我 们经常听到形容天气的俗语.都说岀了天气的什么特 点呢? 补充: “淸早起海云,风雨霎时 临” “东风急,备斗笠”“时雨时晴,几天几夜不 停。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星球版地理》的第一节《天气》。
教材以地球的天气现象为主线,介绍了天气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以及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等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天气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天气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天气现象的认识相对较浅薄。
他们对天气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如晴雨、温度等,对天气的形成原因和分类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逐步深入探讨天气的本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天气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及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天气现象,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天气现象,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天气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及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难点: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及天气变化的预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天气现象,加深学生对天气知识的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天气现象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设计生活情境,准备案例分析材料。
3.划分学习小组,分配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各种天气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天气,激发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对天气有什么认识?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及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通过PPT展示,让学生对天气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分析典型天气现象,如晴天、雨天、雾天等,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天气的形成原因。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共同探讨天气现象。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其他天气现象的形成原因。
初中地理备课天气教案1. 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能够正确区分并使用这两个术语;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能够看懂简单的天气图;了解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培养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2. 通过阅读地图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学会观察天气现象,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天气现象。
3. 形成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思想观念,树立人地协调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别,学会阅读简单的卫星云图和天气预报图。
2. 难点: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别。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1. 采用生活实例导入,提问学生:“今天你们觉得外面怎么样?阴?晴?冷?暖?这些都是描写哪些方面的知识?”并与学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
2. 提问:“我们常说的天气与气候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它们有区别吗?”导入新课。
环节二:讲授新课1. 天气与气候结合教材,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讲解补充,共同完成下列表格。
【练一练】下列词语哪些描述的是天气,哪些描述的是气候?天气:风和日丽、东边日出西边雨气候:四季如春、春暖花开2. 天气预报和常见天气符号【过渡】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知道每天的天气状况呢?(多媒体播放收看天气预报)【讲解】天气预报的内容主要包括气温、降水、风力等,通过气象卫星、气象雷达等手段获取天气信息,经过分析得出预报结果。
【展示】常见天气符号及其含义。
环节三:实践与应用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天气现象,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总结该天气现象的特点、成因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 各组汇报成果,进行交流分享。
环节四: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 学生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观察天气现象,提高对天气变化的应对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正确区分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能够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 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天气现象,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5篇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课题】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区分“天气”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初步认识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重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天气现象,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提供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人类活动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保护大气的重要性分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逐步养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模式】目标导学【教学方法】讲授法、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生课前准备】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教学反思】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天气与生活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包括天气与生活、看图识天气、让天空更蓝三部分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特点,如何描述天气、常用的天气符号,简单分析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为后面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的气候类型、影响天气的因素、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初一学生位于认知发展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具备一定依赖于具体事物或形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
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天气的变化及天气对其生活的影响,亦在小学阶段通过其他学科了解到一些天气谚语。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活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
考虑到地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
联系实际生产、生活,设计多处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天气初中地理教案年级:初中学科:地理教学目标:1. 了解天气的定义和特点,能够描述不同类型的天气。
2. 掌握气温、降水、风力等天气因素的测量和表示方法。
3. 了解天气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天气的定义和特点。
2. 气温、降水、风力等天气因素的测量和表示方法。
3. 天气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天气的复杂性和变化性。
2. 天气因素的相互关系和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
2. 教室内的温度计和湿度计。
3. 天气预报视频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温度计和湿度计,询问他们是否能够解释温度和湿度的含义。
2. 提问学生对天气的定义和特点的了解。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介绍天气的定义:天气是指某个地方在短时间内大气层的具体状况,包括气温、降水、风力等因素。
2. 解释天气的特点:天气是多变的、不稳定的,受到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3. 介绍不同类型的天气:晴天、阴天、雨天、雪天等。
三、课堂探究(10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气温、降水、风力等天气因素的测量和表示方法。
2. 分享成果: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播放天气预报视频或展示天气预报图片,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其中的信息。
2. 提问学生对天气预报的理解和认识。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2. 强调天气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当地的天气情况,包括气温、降水、风力等因素。
2. 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观察,写一篇关于当地天气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天气现象,让他们了解天气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气温、降水、风力等天气因素的测量和表示方法。
在课堂探究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4. 天气-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运动和地球公转的关系;2.认识气压的概念及其对天气变化的影响;3.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了解不同地区气候差异,并了解如何预测天气;4.培养对天气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二、教学重点1.大气运动、地球公转和气压的关系;2.天气变化的规律及其预测方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观察、记录和解释气象现象;2.气象图的解析和使用。
四、教学过程1. 课前铺垫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出学生已有的关于天气的知识,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学习课本第四单元内容,重点了解大气运动和地球公转的关系,以及气压的概念及其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2.学生自己上网查找气象报告,了解各地区天气的变化,记录下数据,为后续课堂活动做准备。
3. 合作学习1.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抽取一份当天的气象报告,进行分析和解释。
要求学生将气象要素(如气压、温度、湿度、风力等)绘制成图表,以便进行比较和分析。
2.鼓励学生通过观察天空、测量温度、记录湿度等方式,进行实地观测和记录现象,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气象现象和天气变化规律。
4. 巩固提高1.联合讨论:将小组分成两个大组,讨论某一天的天气变化规律,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要求每个小组展示其分析结果。
2.视频观看:播放相关的气象预报视频或记录气象灾害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天气预测和防灾减灾的思考。
五、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
2.通过实地观测和记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天气变化规律,提高对气象现象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3.通过分析气象要素和比较天气变化规律,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气象知识和技巧,提高对天气和环境的适应能力。
六、教学反思1.在课堂的时间安排上,需要注意合理布局,注重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的思考和参与。
2.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需要注重多样性,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第一节天气》是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天气的定义、分类、变化规律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天气的概念,掌握天气的变化规律,并认识到天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对天气的概念和变化规律的理解还较为模糊。
学生对天气的兴趣较高,通过观察和体验天气变化,能够增强对天气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关注天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天气的定义和分类。
2.掌握天气的变化规律。
3.认识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的分类和变化规律。
2.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天气的定义、分类和变化规律。
2.案例分析法:分析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3.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天气变化,培养观察能力。
4.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和实例。
2.准备课堂练习题。
3.准备拓展阅读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地球上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天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天气的定义、分类和变化规律。
使用图片、图表和实例进行辅助说明,帮助学生理解天气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进行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4.巩固(10分钟)课堂练习题: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练习题,巩固对天气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阅读拓展材料,了解不同地区的天气特点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关注天气,培养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天气的定义、分类、变化规律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题,要求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观察天气变化,思考天气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天气》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天气。
天气是指某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
本节课通过介绍天气的定义、特点以及天气符号等内容,使学生了解天气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读懂天气预报。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天气有一定的认知,但缺乏系统的理解和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逐步建立系统的天气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天气的定义、特点,能够读懂天气预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关爱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天气的定义、特点,天气预报的阅读。
难点:天气符号的识别,天气预报的解读。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天气相关的课件,包括天气定义、特点、符号等内容。
2.案例: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天气现象,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3.小组合作材料:分发给每个小组,用于小组讨论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知的天气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哪些天气现象?”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例如:“请大家观察这些图片,说一说它们分别代表什么天气现象?”3.操练(10分钟)介绍天气符号,并引导学生读懂天气预报。
例如:“请大家看这份天气预报,说一说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巩固(10分钟)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天气现象,并解读天气预报。
例如:“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一下你们观察到的天气现象,并解读一下这份天气预报。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天气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关爱环境的意识。
初中天气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2. 使学生掌握天气的测量指标,如气温、降水、风向等。
3. 帮助学生了解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
4. 引导学生认识天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 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
3. 天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 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
教学准备:1. 教材《初中地理》相关章节。
2. 天气与气候的图片、图表。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中所表现的天气与气候特点。
2. 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天气与气候特点,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天气与气候》。
二、自主学习1. 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其区别,引导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教师通过图表和实例讲解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教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点评练习题,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知识点进行讲解。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上一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学生分享复习成果,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节课内容。
二、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天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 教师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天气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本地区天气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 各组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教材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批改作业,针对学生掌握不足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和辅导。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区别及其关系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其分布的掌握程度。
七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天气》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天气的概念和特点。
-学会读取天气预报图,识别常见的天气符号。
-理解天气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让学生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天气信息,并进行整理和分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天气的关注和兴趣,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让学生体会到天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天气的概念和特点。
-常见天气符号的识别。
-天气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教学难点:-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分析天气对不同地区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天气的概念、特点和天气符号的含义。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天气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3.演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展示不同的天气现象和天气预报图。
4.实践法:让学生模拟天气预报员,进行天气预报的播报。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天气变化的视频或展示一些天气图片,引起学生对天气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讲解天气的概念和特点-解释天气的定义,强调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总结天气的特点,如多变性、区域性等。
3.认识常见的天气符号-展示常见的天气符号图片,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其含义。
-详细讲解每个天气符号的意义,如晴天、多云、阴天、雨天等。
-进行天气符号的识别练习,巩固学生对天气符号的掌握。
4.了解天气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天气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如出行、穿着、农业生产等。
-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对生活的重要性。
5.学习天气预报的读取-展示天气预报图,介绍天气预报图的基本要素,如城市名称、天气状况、气温等。
-指导学生如何读取天气预报图,了解不同地区的天气情况。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4.3 天气》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天气,主要内容包括天气的定义、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现象的成因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天气知识。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天气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描述和预测天气。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有一定的了解。
但天气现象复杂,学生对天气成因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实例解释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规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天气的定义,区分天气与气候,掌握天气现象的成因;学会描述和预测天气,了解天气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探究天气现象的成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天气现象的兴趣,增强学生关爱环境、关注天气变化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与气候的区别2.天气现象的成因3.天气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4.描述和预测天气的方法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天气的定义、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现象的成因等基本知识。
2.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天气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实验法:进行简单的气象实验,让学生体验天气现象的成因。
4.讨论法:分组讨论天气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天气事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2.投影仪、幻灯片3.气象实验器材4.典型天气事件案例5.相关网站、资料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天气预报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天气的定义、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现象的成因等基本知识,用幻灯片展示相关图片和图表。
3.操练(15分钟)进行简单的气象实验,让学生体验天气现象的成因。
初中七年级地理天气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天气的概念,知道天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学会阅读天气预报图,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内容。
3. 掌握常用的天气符号及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分析天气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 学会运用天气预报图,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关爱生活的意识。
2. 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天气的概念,天气预报图的阅读,常用的天气符号。
2. 难点:天气预报图的阅读,天气符号的识别。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板书课题:天气。
提问:“什么是天气?请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说说。
”3. 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天气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天气的特点:时间短、变化快。
2) 教师讲解天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3) 教师讲解天气预报图的基本内容,如气温、降水、风力等,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天气预报图。
4) 教师讲解常用的天气符号及其意义,如晴天、阴天、雨天等,引导学生熟悉天气符号。
4. 课堂练习:1) 学生阅读教材,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天气预报图中的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天气的概念、天气预报图的阅读和天气符号的识别。
6. 课后作业:1) 学生绘制一幅简单的天气预报图,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收集一周内的天气资料,分析天气变化,关注天气与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天气现象,讲解天气的概念和天气预报图的阅读方法,使学生掌握了常用的天气符号。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要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关爱生活的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节天气》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节《天气》,主要介绍天气的定义、分类、影响因素以及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天气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天气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天气现象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天气有一定的直观认识,但缺乏系统性的了解。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天气现象多种多样,但往往局限于感性认识,缺乏对天气现象的深入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系统地掌握天气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天气的定义、分类、影响因素,认识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提高对天气现象的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天气、关爱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天气的定义、分类、影响因素。
2.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天气现象的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天气。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提高对天气现象的认识。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天气知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天气定义、分类、影响因素及天气与气候区别的课件。
2.素材:收集各种天气现象的图片、视频等素材。
3.讨论题:准备与天气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各种天气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
同时,提问:“你们对天气有什么认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介绍天气的定义、分类、影响因素。
通过课件展示天气现象的分类,让学生对各种天气现象有直观的认识。
同时,讲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使学生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天气知识。
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的天气现象,如暴雨、干旱等,分析其成因和影响。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天气现象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天气-星球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和影响;2.了解不同气候类型和分布;3.掌握天气相关专业术语,如气压、湿度、降水量等;4.通过实例练习,培养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1.掌握基本的天气测量方法和计量单位;2.理解气候的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3.能够分析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和规律。
教学准备1.定义好教学重点;2.准备好课件、实例、资料等教学工具;3.确保教室内环境舒适,有充分的空气流通。
教学过程Part 1. 天气变化原因和影响1.导入:通过一些有趣的图片或视频,给学生展示不同天气造成的影响,例如极端气温、洪水、干旱等。
2.讲解:引导学生讨论天气造成这些影响的原因,让学生了解天气变化与物理规律和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3.实践:引导学生分析一些天气数据,学会如何根据天气数据预测可能出现的天气变化。
Part 2. 不同气候类型和分布1.讲解:通过课件和实物模型等教学工具,向学生介绍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分布以及影响因素。
2.练习:通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进行分析和判断,加深对不同气候类型的印象和理解。
Part 3. 天气相关专业术语、测量方法和计量单位1.讲解:向学生介绍气压、相对湿度、降水量等常见的天气专业术语、测量方法和计量单位,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知识。
2.实践:通过实际观测和测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掌握这些基本方法和计量单位,提高信息采集和分析能力。
Part 4. 科技与天气1.讲解:通过一些案例和实例,向学生介绍现代技术在天气预测和应对自然环境变化方面的应用和作用。
2.练习:通过小组讨论和信息搜集,让学生了解和分析不同科技手段在天气领域的应用和优缺点,提高信息处理和判断能力。
教学评估1.课上随堂测试:通过互动问答和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和教学效果。
2.作业评估:通过布置一些课后作业,考验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