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下的美国金融监管体制变革及其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306.26 KB
- 文档页数:6
次贷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及其启示-经济危机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中国的金融业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没经历过金融市场的严峻考验,缺乏紧急应对危机的能力。
虽然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中国的表现还算可以,但是还是未能幸免经济低迷这个事实。
本文结合现有金融危机以及美国在金融监管领域的创新与改革,寻求我国在金融危机之后的金融监管变革途径与策略。
关键词:金融危机; 金融监管; 变革;一、引言美国金融业长期处于世界金融业的核心地位。
对于美国自身的金融部门发展而言,其现有整体经济发展无疑受到金融发展的制约,因此金融发展的良好性对于其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就要求必须要对于现有金融发展进行合理的监督以及管理,从而提升整体经济发展效益。
在金融危机之前,美国自身的金融发展持续了较长一段时间的良性发展,但是随着美国自身次贷危机,从而带来的是灭顶之灾,带来的是美国自身金融发展的泡沫的破灭。
针对这些缺陷,危机发生后的美国金融业和金融监管部门开始反思,并且积极寻求合理的发展模式,提升了自身的金融监管效率,出台了《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由此也就意味着美国自身的金融发展得到了良好的改善,而这对于我国金融业发展以及整体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能够非常有效的提升我国金融业的完善。
美国作为经济强国,在经历过多次经济危机后仍是金融界的模范,其金融改革一直是各国借鉴与模仿的对象。
与其他制度一样,美国金融监管制度也是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发展,在失败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而成。
2008年的次贷危机对于美国乃至全球金融体系而言都产生了巨大的消极影响,造成全球金融体系的瘫痪,由此就要求对现有全球金融制度,特别是监管制度进行重建与优化。
2010年7月2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新的金融监管改革法案。
整部法案不仅是美国现有的金融体系的进一步优化与完善,而且其中许多的优秀之处也值得我国金融监管部门借鉴。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一、金融危机所暴露的美国金融监管缺陷美国当前的金融监管结构是一种双重多头的伞式监管模式,双重是指联邦和各州均有金融监管的权力;多头是指有多个部门负有监管职责,这种监管体制曾是美国金融业发展繁荣的坚实根基。
然而,随着金融的全球化发展和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的不断推进,伞式监管体制的缺陷日渐暴露,最终导致了当前金融危机的爆发。
三、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对我国的启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环境下,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传统的多头金融监管模式难以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
随着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之间界限的日益模糊,中国金融监管也需要针对新形势进行调整。
这种调整不是在危机后仓促作出的补救措施,而是立足长远,为保证金融系统持久稳定而提出的根本大计。
西方国家监管改革为我国今后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提供了启示。
1、加强微观审慎监管。
目前的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的使用存在明显的缺陷。
但尚没有一个更科学的会计制度来取代盯市询价制度,只能依靠监管政策和措施的调整来弥补公允价值会计制度中的缺陷。
金融危机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需要重新审视新资本协议第一支柱的有效性,金融监管最基础的工作应该是确保金融资产分类体系、风险资产拨备和坏账剥离制度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而新资本协议通过复杂的量化模型将监管T 作过度数学化,容易使人忽略有效监管最根本的要素。
因此有必要对新资本协议进行完善,以反映市场近年来的变化和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经验教训。
同时要认真研究“逆周期”资本监管的重要性,即在经济繁荣时期,要求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充足拨备,这样有利于收紧市场流动性,并可以对资产泡沫的形成起到一定缓冲作用,而在经济萧条甚至出现危机时.则有必要采取一定的监管宽容.以减轻信贷紧缩给经济增长造成的压力。
2、创新跨业和跨境监管体制.切实加强主监管者或并表监管者的职能。
在综合经营和金融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资金和资产的流动性和可转换性更为突出,金融风险在不同行业和不同国家的积聚和扩散更为便利,加强跨业监管和跨境监管的合作更为紧迫,因此需要主监管者或并表监管者发挥积极作用.统一监管标准.采取协调行动,防止金融风险过度交叉扩散和跨境传染。
美国金融监管制度的演变及启示1. 介绍金融监管不仅仅是国家金融基础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也是金融市场运作的重要保障。
以美国为例,自20世纪初以来,金融市场和监管制度的发展演变成为了众多国家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笔者将从历史、框架、制度和案例等多个维度,结合独立的主观分析,展开论述。
2. 历史演变美国金融监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91年,当时美国央行被作为金融市场运作的核心机构创建。
然而,在20世纪初期,即泡沫经济崩塌以及万能保险的滥用等一系列事件后,美国制定了一系列金融监管法规。
这些法规被称为“金融改革法案”,一直被视为美国金融市场稳定和规范的重要法律依据。
此外,1929年的经济危机推动了美国的大规模银行业和证券业监管制度的建设,以此来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在20世纪中后期,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定期针对不断增长的金融创新和市场不断变化的情况调整并完善监管法规,这一变化在21世纪还在继续。
3. 监管框架美国金融监管框架包括国家层面和州属层面的监管机构。
国家层面的监管机构包括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联邦保险服务办公室、联邦储蓄和贷款保险公司等。
州属层面的监管机构主要负责对本州银行和保险机构的监管。
由于不同实体和产品的监管权在不同的部门和机构之间划分,会产生重叠和混乱,这在2008年的次贷危机中为监管问题增添了复杂性。
另外,美国的金融监管强调“反洗钱”、“首席风险官制度”和“管理层独立性”等。
其中,反洗钱制度涉及金融机构如何预防其被用来洗钱的违法行为;首席风险官制度是指由机构首席风险官主导的风险管理程序;而管理层独立性制度则保证管理层不受其他利益相关方干扰。
4. 监管制度美国金融市场监管制度主要涉及对银行、保险、证券等不同金融机构和产品的监管。
其中,对于银行监管,更为群众熟知的是联邦开发银行严格的抵押贷款标准和向银行提供短期流动性的借贷设施;对于保险监管,最为显著的是1980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将银行和保险公司通过联合收购等方式合并的监管分离;对于证券监管,则由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及其申报、报告、业务、会计等四个部门负责。
次贷危机的成因、影响及对金融监管的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次贷危机(Subprime Mortgage Crisis)的成因、影响,以及它对全球金融监管体系所带来的启示。
次贷危机起源于21世纪初,源于美国房地产市场过度繁荣和金融市场对风险的忽视,最终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我们将首先回顾危机的起源和发展,然后分析导致危机的主要成因,包括监管缺失、市场过度自信、风险评估不足等。
接下来,我们将探讨危机对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深远影响。
我们将总结危机对金融监管的启示,包括强化监管、完善风险评估、提高透明度等,以期为未来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提供参考。
二、次贷危机成因分析次贷危机,又称次级房贷危机,源于2001年美国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为追求高利润,向信用评分较低的购房者提供贷款。
这些购房者,通常被称为“次级借款人”,他们的还款能力相对较弱,贷款条件因此也更为宽松,如低首付、低利率等。
然而,这种宽松的贷款政策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过度的金融创新是次贷危机的重要成因之一。
在房地产市场繁荣的背景下,金融机构通过资产证券化等手段,将大量的次级房贷转化为可在市场上交易的金融衍生品,如抵押债务权证(CDOs)等。
这些金融衍生品虽然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但同时也放大了风险。
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波动,这些基于次级房贷的金融衍生品就会面临巨大的损失。
监管缺失和监管不足也是导致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
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监管机构未能及时跟上市场的步伐,导致很多高风险的金融产品游离于监管之外。
同时,监管机构对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也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指导,使得金融机构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忽视了风险。
全球经济失衡和货币政策的不当运用也为次贷危机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当时,全球经济失衡导致美国国内储蓄不足,过度依赖外部融资。
为了维持经济增长,美国采取了低利率政策,鼓励消费者借贷消费。
这种货币政策的不当运用使得房地产市场出现了泡沫,进而引发了次贷危机。
美国次贷危机根源分析及启示1.信贷泡沫: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之一是信贷泡沫的形成。
在2000年代初期,美国政府和金融机构放宽了借款和贷款条件,导致了大量热钱涌入房地产市场。
同时,金融机构采取了过度宽松的放贷政策,使得借款人贷款条件容易,贷款利率较低,从而刺激了房地产投资和消费需求。
然而,这种信贷泡沫最终崩溃,许多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导致了次贷危机的爆发。
启示一:金融监管应更加严格。
这次危机揭示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和不稳定性,需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防止信贷过度扩张和金融市场的过度冒险。
2.金融创新:在次贷危机前,美国金融机构推出了各种金融创新产品,如次贷、衍生工具等。
这些创新产品往往没有经过充分的风险评估和实质性的资产支持,增加了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暴露。
当次贷市场发生危机时,这些创新产品的价值迅速下降,引发了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
启示二:金融创新应慎重进行。
金融创新本身并不是负面的,但需要充分的风险评估和监管,确保其能够为实体经济创造价值,同时减少系统风险。
3.市场失灵:美国次贷危机揭示了市场在有效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失灵。
由于贷款市场的不完全信息,金融机构无法准确评估借款人的违约风险,从而过多地放松贷款条件。
此外,投资者对高风险债务工具的定价和评估能力也存在缺陷,低估了这些债务工具的风险。
启示三:提高市场透明度和创新金融工具的监管。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对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的监管,有助于提高市场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4.政府干预:美国次贷危机中,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紧急措施,包括救助金融机构、提供担保等,以防止金融系统的崩溃。
这些政府干预措施不仅增加了国家债务,还引发了一系列经济问题,如通胀和货币贬值等。
启示四:政府需要在金融危机中采取果断的措施,但要避免过度干预。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危机应对措施,同时要注意解决根本问题,以避免将风险转移给纳税人。
综上所述,美国次贷危机的根源主要包括信贷泡沫、金融创新、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
浅谈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对我国的启示1. 引言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的经济事件,对各国经济体系都带来了巨大冲击。
自2008年爆发次贷危机以来,金融危机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而美国作为全球金融大国,其金融监管体系备受关注。
本文将浅谈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对我国的启示。
2.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和特点美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是由多个机构共同构成的。
其中,联邦储备系统(Federal Reserve System)是最重要的金融监管机构之一,主要负责货币政策的制定和金融市场的监管。
此外,美国还拥有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ederal Deposit Insurance Corporation)等机构来监管证券市场和银行业。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特点之一是其分散的特性。
不同机构分别负责不同领域的监管,相互协作、互相制衡。
这种布局有助于提高监管的专业性和效率,同时降低了监管的操纵风险。
3.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在金融危机中的表现尽管美国有较为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但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该体系依然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次贷危机的爆发揭示了美国金融监管体系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如对衍生品和非传统金融机构的监管不足。
此外,次贷危机还暴露出了美国金融监管体系中的利益驱动和监管漏洞。
某些监管机构和行业内部人员因为利益诱惑而忽视了监管职责,以至于未能及时发现和应对风险。
这也给我国的金融监管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4.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对我国的启示4.1 加强监管的全面性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金融监管不能片面侧重某一个领域,需要全面覆盖整个金融体系。
我国应当加强监管的全面性,不仅要注重对传统金融机构的监管,还要对新兴的金融业态进行监管,如互联网金融、虚拟货币等。
4.2 提高监管的科技智能化水平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我国的金融监管面临新的挑战。
次贷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研究一、内容综述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这场危机揭示出原有金融监管体系的弊端和不足,促使世界各国对金融体系进行深刻反思。
本文将对次贷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进行深入分析。
回顾危机前的美国金融市场,金融创新和杠杆率不断攀升,导致信贷泡沫急剧膨胀。
金融机构忽视风险管理,追求高额利润,最终孕育了次贷危机。
危机全面爆发后,美国政府迅速采取行动,实施了一系列金融监管改革措施。
本文将对这些改革措施进行详细综述,以期为我国金融监管提供借鉴。
1. 背景介绍:次贷危机爆发背景及影响。
在2007年夏季,美国金融市场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次贷危机。
这场危机揭示了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以及金融监管系统的严重缺陷。
本文将探讨次贷危机的背景、原因以及对全球经济产生的严重影响。
金融创新与宽松政策:2000年代初期,美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
低利率政策促使借款人转向高风险、高收益的次级贷款市场。
金融机构和投资者为了追求更高回报,纷纷放宽信贷标准,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积累。
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次级抵押贷款市场是专门为信用评级较低的借款人提供贷款的市场。
由于其高风险性,金融机构通常会收取更高的利率,并要求借款人提供更严格的抵押物。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这些风险被高额回报所掩盖。
评级机构的失职:评级机构对债券的评级存在严重失职。
他们给予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过高的评级,掩盖了其潜在的高风险。
当房地产市场崩溃时,这些评级错误的曝光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金融危机。
金融机构损失:次贷危机导致许多金融机构,尤其是美国的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等知名金融机构遭受重大损失。
这些损失最终导致了它们的破产或被救助。
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金融危机迅速蔓延至全球范围,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
世界各大经济体纷纷采取救市措施,包括降息、量化宽松等,以稳定金融市场和支持经济复苏。
美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随着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各国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变得愈发重要。
美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发展经验对中国的金融监管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美国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金融危机后。
当时,美国政府对金融监管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开始建立起跨部门的合作机制。
直到2008年的次贷危机之后,美国的金融监管机制才得到深层次的改革。
在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成立了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Financial Stability Oversight Council,FSOC),它由美联储、国库部、证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组成。
FSOC的主要职责是协调各个监管部门的行动,并监测金融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金融稳定。
FSOC还负责制定监管政策、评估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等。
相比之前分散的金融监管体系,FSOC的成立加强了监管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提高了监管的效率和一致性。
另一个重要的改革是成立了消费金融保护局(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CFPB)来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权益。
CFPB独立于其他监管机构,专门负责监督保护消费者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CFPB在监管金融机构行为、消费者教育和法律执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一个专门的机构来保护消费者权益在金融监管中是非常必要的。
这些变革对中国的金融监管改革提供了一些启示。
中国也需要建立一个类似于FSOC的机制,来协调各个金融监管部门的行动,并及时发现和应对金融风险。
目前,中国的金融监管机构较多,缺乏协调合作,容易导致监管不到位甚至监管漏洞。
建立一个统一的金融监管协调机构可以提高监管的效率和一致性。
中国也应该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
近年来,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迅猛,但同时也出现了些许金融消费者权益被侵害的情况。
建立一个独立的消费者金融保护机构,加强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监管,保护消费者权益,不仅有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也有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公平性和可持续发展。
次贷危机发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采取了一系列挽救措施,并推动金融监管体制进行改革。
先是美国财政部部长保尔森!月!%日正式公布长达#%"页的《监管改革蓝图》,提出了一系列监管改革建议,以减少监管机构,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促使监管体系结构更加现代化。
接着在近期举行的七国集团金融稳定论坛会议上,也提出了多项加强监管改革的措施。
美国同时也在酝酿另外一份提案。
综合来看,金融稳定和风险管理成为此次加强监管的核心内容。
一、美国财政部公布的金融监管改革计划美国财政部部长保尔森公布的《监管改革蓝图》,采用减少监管机构,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促使监管体系结构更加现代化的措施,加强对金融稳定、金融风险管理、金融经营行为等方面的监管。
(一)以授权和加强协调为近期措施一是授予美联储更多知情权、审查权。
授予美联储可以向所有借入应急流动资金的金融体系参与者(包括商业银行和非商业银行)索取更多信息或进行实地审查的权利,评估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以及有关活动对整体金融稳定的影响。
二是成立针对按揭中介机构的监管机构,即联邦按揭监管委员会(&’()*+*,-(.*./+).’/0’121.33.’/,&-0),以制定按揭中介机构准入规则和按揭规则;分清联邦及州的按揭监管分工。
三是强化总统金融市场工作组(456)的监管及金融政策协调机制。
(二)以监管机构的部分整合为中期措施一是将货币监管局(-77.8,’7)9,0’1:)(’;;,(’7)9,0<((,/8=,-00)与储蓄机构监管局(-77.8,’7>9(.7)?<:,(@.3.’/,->?)合并,并在两年内将联邦储蓄机构监管规章转变为国民银行监管规章;二是重新划分对州立银行的监管,由联储局及联邦存款保险公司(ABC0)同时监管改为一个机构统一监管;三是将对保险机构的监管升级,设立联邦保险监管机构,建立类似银行业的联邦和州双重注册制度,取代目前仅由州监管保险业的做法,并制定联邦保险监管规章;四是将证券交易委员会(?D0)和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0A>0)合并;五是对支付结算系统进行监管,由联储局负责,并制定联邦监管规章。
次贷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及对中国的启示次贷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深刻认识到自身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缺陷,决心进行大规模监管体制改革。
2009年奥巴马政府的《金融监管改革——新的基础》是最新的改革方案,也是目前正在通过立法程序的改革方案。
美国是世界上金融业最发达、金融创新最为活跃的国家,美国的金融监管改革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世界金融监管体系的发展方向,且一旦付诸实施,必然对世界金融监管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从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背景来看,政府失灵所导致的监管空白和监管放松,以及对消费者和投资者的保护不足,是次贷危机形成的监管原因。
为了弥补监管体系的漏洞,防止类似的金融危机再次发生,改革方案提议健全金融机构监管、建立对金融市场的全面监管、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免受金融欺诈、为政府提供应对危机的工具,以及提升国际监管标准并加强国际合作。
这些转变有效地解决了次贷危机暴露出来的一些监管问题,并在混业监管、跨国监管协作等多个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
但是,改革方案仍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不足之处。
中国的金融业正在不断地向混业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
在此之际,中国金融监管体系需要适应金融行业的变化,及时进行改革,以实现降低系统性风险、促进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的监管目标。
美国次贷危机给金融监管的启示2008年,美国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即所谓的“次贷危机”。
这场危机不仅影响了美国,也给全球金融市场造成了严重冲击。
次贷危机给金融监管带来了深刻的启示,需要从多个方面加强监管,确保金融稳定。
一、加强金融机构的监管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金融机构过度放贷,导致抵押贷款违约率大幅上升,引发金融风险扩散。
因此,应当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加强对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等方面的监测和评估,防止风险积聚和扩散。
此外,还应该加强对金融机构的行为监管,例如针对金融机构的利益冲突、市场操纵等问题,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从制度上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防止其过度营利和冒险行为,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公平。
二、加强金融产品的监管次贷危机中,很多金融产品的设计存在缺陷,例如过度复杂、不透明、风险隐蔽等问题,这也是造成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应该加强对金融产品的监管,规范其设计、销售和承担的风险,增强金融产品的透明度,让消费者在购买时能够充分了解其风险和收益。
同时,还需要制定金融产品的标准化和分类,建立相应的评级机构和信用评估机构,提供客观、准确的评估和咨询服务,帮助消费者和投资者做出理性的决策。
三、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和监管次贷危机从美国开始,迅速蔓延至全球,说明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各国之间的金融政策和监管也存在协调不足。
因此,需要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和监管,增强信息共享、风险识别和应对危机的能力,防范金融风险跨境流动,保障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国际金融合作和监管,也需要各个国家加强内部监管和管理,营造一个稳健、透明、公平的金融环境。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各国应该共同建立更加完备和有效的金融监管机制和制度,共同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的安全和稳定。
总之,次贷危机给金融监管带来了深刻的启示,需要从多个方面加强监管,确保金融市场的健康和稳定。
只有确立科学、完备、有效的监管制度和机制,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金融风险,为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次贷危机背景下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变革及对我国的启示
从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保护,美国次贷危机至今已有2年多了。
在这次经济危机中,美国政府的监管不力遭到了各方的批评。
曾经为美国带来巨大活力的金融自由化,却演变成为一场金融灾难。
美国特有的“双线多头”分业监管模式最终从实践上被证明是不符合混业经营的发展需要。
随着危机的暂时缓和,美国政府开始了对金融监管体系的大变革。
2009年6月美国财政部正式公布了金融监管改革白皮书。
虽然改革的主要内容还没有付诸实践,但是改革的思想却极具影响力。
在反思分业监管所带来的漏洞后,统一监管将逐步成为现代金融监管的核心内容。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大变革,对正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国金融监管体制无疑具有极好的借鉴意义。
全文总共有5章。
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意义,同时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做一个总结,并初
步给出自己的写作框架。
第二章是对美国金融市场的监管历史的回顾,主要的意义在于从历史角度来把握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主要是次级债时期美国金融监管的具体表现。
从中可以看到美国现有监管体制的问题所在。
第四章介绍危机中美国政府对于金融监管的改革,重点介绍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总体来讲就是从多元监管模式向单一监管模式的转变。
第五章主要是在借鉴美国次贷危机的基础上对我国未来金融监管的模式提出建议和改进。
次贷危机下的美国金融监管体制变革及其启示张波(招商银行总行同业银行部,广东深圳518040)摘要:金融监管体制应当以市场为基准不断变革与完善。
以1999年金融现代服务法案为标志的美国金融市场改革极大地推进了机构和产品的双重市场转型,但相应建立的功能性监管体制却产生了自觉性和自生性的监管滞后。
次贷危机促使美国检讨现行监管体制,于2008年3月底出台《现代化金融监管架构蓝皮书》,计划通过三个阶段的变革最终建立基于目标的最优化监管架构。
我国正处于综合化市场转型期,在当前主要是明确市场稳定性监管主体,并强化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
关键词:金融监管;次贷危机;目标性监管;市场稳定性文章编号:1003-4625(2008)12-0103-06中图分类号:F 830.2文献标识码:AAbstract :Financial supervision system should be reformed and improved according to market change.America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products are boosted by its financial reform since Financial Service Act in 1999,but the lag of supervision is the result of this kind of functional supervision system.It is Sub -prime crisis that urges America to inspect its current supervision system so Treasury Blueprint of Modern Financial Supervision Framework was issued in March 2008,in which objectives-oriented optimal supervision framework was constructed by three steps.China should clarify institution body for Market stability supervision and strengthen coordination among supervision institutions.Key Words:Lag of Supervision ;Sub -prime Crisis ;Objectives -oriented Supervision ;Market Stability收稿日期:2008-10),,,。
作为持续发展的全球金融中心,美国金融市场的监管体制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而经历了复杂的历史变革进程,具有典型的危机驱动特征。
2007年初以来爆发的次贷金融危机,就成为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新诱因。
次贷危机的爆发显示了现代金融市场蕴含的巨大风险。
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来看,次贷危机对监管当局提出一个重大的命题:面对日益综合化的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产品,如何建立和完善对全面市场风险的管理机制。
令人遗憾的是,美国监管当局没能表现出良好的应对能力,并且暴露出在风险管理上的制度性缺陷。
经过长达数月的调查和研讨,2008年3月31日,美国财政部正式公布了名为《现代化金融监管架构蓝皮书》的改革计划,在各界激起强烈反响,被视为自上世纪30年代初经济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计划,对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都具有深远意义。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该蓝皮书是对1999年金融现代化法案以来,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继续和深化,是监管体制对于金融市场的机构与产品双重转型趋势的回应。
一、监管滞后与次贷危机:1999年现代化法案以来的美国金融监管体制金融监管是维护金融市场安全、秩序、公平与发展的行政保障机制。
为了有效履行职能,金融监管必须着眼于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以市场状态为基准来自我调整和完善。
当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传导反馈的时差性,监管机制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总是存在一定的时滞,这种“自然性滞后”(natural lag )是不可避免的,从某种视角来看也是有益的。
市场创新需要合理的自由空间,能够在规则的缝隙之间纵横捭阖,寻机突破。
正是出于这种认识,监管者有时也会主动地保持缄默,给那些充满激情的市场参与者进行试验甚至试错的机会,从而人为地制造“自觉性滞后”(conscious lag)。
这种自觉性滞后的典型案例就是1999年《金融现代服务法案》(以下简称现代化法案)实施以来的美国金融监管体制。
现代化法案的颁布,标志着美国金融监管的理念从最早的规范金融交易行为、强调对风险的管理和规范,发展到放松金融管制以促进金融业的跨业经营和竞争(刘宇飞,1999)。
①现代化法案是对美国金融市场转型的承认和推动。
②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当时混业经营的金融市场本来可能促生统一的超级监管者,但美国决策者选择了另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通过立法强制实施金融分业。
这个抉择一直颇具争议(陈道江,王利民,2003)。
相应的,高度分散的监管体系不但没能改变,反而得到了法律支撑下的强化,金融行业的不同分支分属于多个专门机构进行监管,成为典型的机构性监管体制。
随着现代化法案的出台,美国金融业打破了分业经营格局,开始迅速向综合化转型,转型历程包含了机构和产品两个维度。
所谓机构转型,即传统的单业机构通过自生(organic)或者并购(aquisition)的路径进行组织扩张,成为开展综合性业务的金融控股集团。
所谓产品转型,即在金融工程技术(financial engineering)的支持下,传统上局限于间接融资性质的银行金融产品突破原有界限,在功能上融合了信贷融资、证券投资、信用支持等,在市场上沟通了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担保市场等,在流程上覆盖了多个金融市场环节的综合性的衍生金融产品。
对于金融市场而言,机构转型与产品转型是两股并行不悖、相互影响的变革维度。
一方面,“产品转型”溶解了原有的市场隔阂,增加了金融企业实行“机构转型”的压力与动力,也为其开展“机构转型”提供了现实的业务通路;另一方面,“机构转型”实现了金融企业业务领域的扩张,使其能够全面参与转型后的衍生产品的各个市场环节。
这种双重转型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风险暴露的广度和深度,革命性地改变了金融市场风险的范围和性质,构成了全面市场风险,即由于业务的综合性而可能受到多个金融市场领域风险的直接影响。
面对市场的根本性变化,现代化法案对传统的机构型监管模式进行了改革,提出建立所谓的功能性监管体制(functional regulation),即基于金融产品所实现的基本功能,以金融业务而非金融机构来确定相应的监管机构和监管规则,强调跨机构、跨市场的监管。
③与同期英国、日本、德国等国建立统一监管机构不同的是,美国的功能性监管体制是在不触动现有监管体制的前提下,促进各监管机构之间的职能协调、信息沟通以及执法合作,本质上仍然是分业监管的模式,并没有提供明确的制度构建和授权支撑。
例如,现代化法案规定,由美联储理事会作为金融控股公司的主要监管人,而金融控股公司的下属子公司依然由各职能监管机构负责。
④而为了尽量降低改革成本,在原则性地安排监管机构协作关系的同时,功能性监管却没能赋予主要监管者明确的授权。
例如,在金融控股公司监管上,现代化法案规定在监管过程中若出现分歧,且分业监管机构认为美联储理事会的监管内容确有不恰当时,优先执行各分业监管机关的规定。
⑤选择温和改良性的功能性监管模式,是基于美国根深蒂固的自由主义经济倾向、强烈的反垄断意识以及极其分散的利益格局等政治经济层面的原因(赵静梅,2007)。
其理论基础是亚当.斯密提出的自然秩序原理,认为金融监管作为第三方管理机制,扮演的必须是一种恢复自发秩序而不是实施新秩序的角色。
这种认知产生了监管体制的自觉性滞后,在市场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加剧了监管与市场的脱离,并进一步演变为严重的“自生性滞后”(organic lag),即由于一国监管体制的结构特性而造成的制度性滞后。
次贷危机正是这种监管滞后长期积累的市场映射。
次贷危机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明显暴露了美国监管机制落后,以及监管机构监督不力的弊病(Palaniappan,2008)。
各监管机构的割据化治理模式①参见刘宇飞:《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第122页,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②在法案出台之前,花旗银行即已收购旅行者险公司等,形成金融控股集团。
类似的金融控股集团正是推动现代化法案出台的重要力量。
③Financial Modernization Act of1999,Sec.103(b);12U.S.C.1841(k);Financial Modernization Act of1999,Sec.121(a)(2);12U.S.C.24A(a)(3)(A).④Financial Modernization Act of1999,Sec.111(2).⑤(4).是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肇因:美联储为了控制通胀而连续加息,导致房贷违约风险攀升,直接动摇了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信用根基;美国证监会长期疏于关注对冲基金等新兴金融机构;没能有效行使对金融控股集团的综合风险监控,导致商业银行转移的信贷资产风险又通过投资业务循环回归集团内部等等。
而在次贷危机爆发后,现行体制缺乏有效控制风险扩散的监管手段。
监管政策框架并未跟上金融市场发展的步伐,主要的监管政策手段和中央银行流动性工具是专门用来应对传统银行危机的,对日益增加的源于银行体系以外的金融市场危机束手无策(Hoein,2008)。
二、向目标性监管架构的演进:《现代化金融监管架构蓝皮书》评析在次贷危机的沉重压力下,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已是大势所趋。
长期以来,包括金融产业在内的美国经济在整体上遵循了诱致性变迁的制度演化路径,而非政府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
金融产业在市场力量的主导下生成和发展,而行政监管机构基本上属于“危机驱动”的滞后性设置。
《现代化金融监管架构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正是次贷危机驱动的产物。
对于美国金融机构监管的改革和强化路径,蓝皮书指出有四种模式:一是维系1999年法所制定的基于功能性监管(functional regulation)的现行模式,即按照历史惯例把金融市场划分为银行、保险、证券和期货等四大产业部门(industry segment)进行分别监管(译者注:这种模式其实还保留了强烈的机构性监管的色彩);二是建立更强调功能性监管的系统监管模式,按照金融服务企业的业务性质而不是机构分类进行监管;三是模仿英国建立金融市场的统一监管机构;四是学习澳大利亚和荷兰,建立基于目标(objectives-based)的监管模式,依据主要的监管目标来建立监管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