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答案
- 格式:pdf
- 大小:359.55 KB
- 文档页数:4
2017江苏历史高考试卷及答案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内容之一,也是其核心,是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关于2017江苏历史高考试卷及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2017江苏历史高考试卷2017江苏历史高考试卷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4题共48分)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BDCBABCBACCD题号131415161718192021222324答案ABCBABDCCBAD二.非选择题(第25题19分,第26题21分,第27题12分,共52分)25.(1)(7分)(1)举措: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
(3分)理解:(4分)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掌律令,管监察;太尉负责管军务;(2分)三者相互牵制、彼此制约,共同对皇帝负责,可有效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皇权专制。
(2分)(2)(6分)角度:国家主权的归属。
(2分)作用: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4分)(3)(6分)主要特点:①西方政治文明逐渐传入,受欧洲文明影响较大;②资产阶级率先进行政治变革的实践活动;③历经了由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向社会主义政治的转变;④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
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6. (1)(6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宝钞贬值,通货膨胀; 赋役制度改革推动白银广泛使用;隆庆元年“银钱兼使”的法令;张居正在全国推行的“一条鞭法”;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为白银货币化提供可能;明朝货币制度的缺陷。
(答出三点即可,每点2分。
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4分)背景:1929——1933经济大危机。
(2分)说明: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2分)(3)(4分)意义: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进步,统一了全国的货币;方便了商品交换,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发展(刺激了经济的发展);防止白银外流,稳定了中国金融市场;打击了日本的经济侵略计划。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5.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
这种特点可概括为A.天人合一B.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D.知行合一6.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
2017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2)2017年高考江苏卷历史试题解析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答案】B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汉武帝吧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币,其目的是打击地方郡国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
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答案】C【解析】三省六部原先是三个省之间相互牵制,材料中中级官员地位上升,尚书省权力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C 项正确。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答案】D【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相违背,故D 项正确。
5.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
这种特点可概括为A.天人合一B.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D.知行合一【答案】C6.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5.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
这种特点可概括为A.天人合一B.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D.知行合一6.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
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贫富不均B.莠民作乱C.民性懦弱D.吏治败坏7.《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
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由此推断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8.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
2017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3分)《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2.(3分)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3.(3分)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4.(3分)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5.(3分)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
这种特点可概括为()A.天人合一B.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D.知行合一6.(3分)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
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贫富不均B.莠民作乱C.民性懦弱D.吏治败坏7.(3分)《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
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1880﹣1889年1890﹣1899年1900﹣1907年禁缠足(篇)31117兴女学(篇)5617介绍外国妇女(篇)21922合计103656由此推断()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8.(3分)1922年9月,中共机关刊物《向导》发文指出,在军阀割据的现状下,战乱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礼器C.食具 D.货币2.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3.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4.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5. 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
这种特点可概括为A.天人合一B.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 D.知行合一6. 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5.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
这种特点可概括为A.天人合一B.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D.知行合一6.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江苏卷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答案】B【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盛行于商周期,延续到汉代。
在奴隶制鼎盛时代,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铸九鼎,像九州”,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
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
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
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如果说鼎覆了,就意味着政权的灭亡和国家的崩溃。
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币,其目的是打击地方郡国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故A 项正确。
此时,汉武帝早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钱币铸造与赋税征收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不是加强君主的权力,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商业发展•汉武帝经济措施【名师点睛】西汉时期的五铢钱,鉴于币制混乱和铸币失控后引起的吴楚叛乱等严重后果,汉武帝在统治期间先后进行了六次币制改革,才使汉初以来一直未能解决的货币问题得到了比较彻底的解决,最终确定了五铢钱的地位。
五铢钱是秦汉货币史上的一大转折,实现了中央对货币铸造权的集中统一。
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江苏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答案解析第Ⅰ卷一、选择题1.【答案】B【解析】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故B项正确。
商用时期,由于青铜比校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故A项错误;食具不是权力的象征,故C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D项错误。
2.【答案】A【解析】汉武帝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
目的是打击地方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
秦朝时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汉武帝铸造钱币与增加百姓赋税负担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空前强化”的说法不符合史。
3.【答案】C【解析】中级官员地位上升,拥有实权的尚书省地位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
唐初三省六部处于初创阶段,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故B项错误,D项“决策权扩大”无法由材料得出。
4.【答案】D【解析】孔子提出的是“克己复礼”“为仁由己”,而朱熹是从“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克己”的,这显然与孔子的原意有所不同,故D项正确;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故A、B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放C项错误。
5.【答案】C【解析】材料“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说明文人面重在将人的主观情感和自然情景交融在一起故C项正确。
“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思想,故A项错误;“诗画合一”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故D 项错误。
6.【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的“民已焦头烂额。
官犹诩诩自得”“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可以得知,耋英认为鸦片战争的失败主要是由官员腐败导致的,故D项正确。
贫富不均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B、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7.【答案】D【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关于妇女问题的文章数量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呈不断上升趋势,这说明妇女问题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关注,故D项正确;“万国公报”是外国人创办的,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是“昭文新报”,故A项错误;B项中“实现了言论自由”说法绝对,错误。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历史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
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
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B.礼器C.食具D.货币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
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
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
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5.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
这种特点可概括为A.天人合一B.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D.知行合一6.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
2017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及解析历史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
考试用时10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福建民居——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
一楼之内一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
这种建筑布局()A.深受宗法影响B.突出皇权至上C.体现宗教色彩D.利于邻里和睦2.有学者认为蜀锦闻名晚于齐鲁,东汉末蜀锦才驰名天下。
不过据西汉文学家扬雄《蜀都赋》描述:“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彩,传代无穷。
”由此可知() A.文学作品往往蕴含历史信息B.蜀锦起源时间已经有定论C.历史事实需要文学作品验证D.埋首文籍为学术研究正途3.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铜官镇发现—处烧制釉下彩瓷的唐代窑址。
研究表明,有日本、印度尼西亚、伊朗和肯尼亚等13个国家和地区出土过长沙铜官窑瓷器。
长沙铜官窑经营者为占领市场,在器物上标出“天下第一”等广告语,有的还把卖价制作在器物上这说明该窑()A.最早使用釉下彩瓷技术B.注重市场营销策略C.代表官营手工业的水平D.产品主要销往海外4.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国王钱缪作《钱氏家训》,提出“能文章则称述多,蓄道德则福报厚”“信交朋友,惠普乡邻”“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的治家思想。
《钱氏家训》的上述内容()A.受到程朱理学的深远影响B.体现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C.彰显学优则仕的理想追求D.蕴含儒家学说的思想精华5.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载,明清之际原为稻米之乡松江嘉定一带棉织业发展迅速,导致该地区“县不产米,仰食四方。
夏麦方熟,秋禾既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也。
中人之家,朝炊夕负米而入者,项背相望也。
”材料表明该地区()A.自然经济开始瓦解B.经济结构有所变动C.水陆交通十分发达D.生活资料全赖市场6.下图为近代英国对华商品输出额(单位:英镑)变化示意图。
江苏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答案解析第Ⅰ卷一、选择题1.【答案】B【解析】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是礼器,比如“鼎”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故B项正确。
商用时期,由于青铜比校珍贵,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故A项错误;食具不是权力的象征,故C项错误,货币是经济的象征,故D项错误。
2.【答案】A【解析】汉武帝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
目的是打击地方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
秦朝时已实现了国家统一,故B项错误,汉武帝铸造钱币与增加百姓赋税负担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空前强化”的说法不符合史。
3.【答案】C【解析】中级官员地位上升,拥有实权的尚书省地位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C项正确。
唐初三省六部处于初创阶段,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故B项错误,D项“决策权扩大”无法由材料得出。
4.【答案】D【解析】孔子提出的是“克己复礼”“为仁由己”,而朱熹是从“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克己”的,这显然与孔子的原意有所不同,故D项正确;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故A、B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放C项错误。
5.【答案】C【解析】材料“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说明文人面重在将人的主观情感和自然情景交融在一起故C项正确。
“天人合一”是董仲舒的思想,故A项错误;“诗画合一”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B项错误,“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思想,故D 项错误。
6.【答案】D【解析】由材料中的“民已焦头烂额。
官犹诩诩自得”“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可以得知,耋英认为鸦片战争的失败主要是由官员腐败导致的,故D项正确。
贫富不均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B、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7.【答案】D【解析】由表格信息可知,关于妇女问题的文章数量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呈不断上升趋势,这说明妇女问题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关注,故D项正确;“万国公报”是外国人创办的,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是“昭文新报”,故A项错误;B项中“实现了言论自由”说法绝对,错误。
8.【答案】A【解析】材料信息“统一全国的中央政府,然后国内和平才能够实现”表达了人民的愿望。
故A项正确;当时是北洋军阀执政时期。
故B选项错误,C项“共识”说法绝对,错误;“全体国民的共同选择”说法绝对,故D项错误9.【答案】A【解析】地图显示的时间是1936年。
图中专科以上学校主要分布在京津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京津地区有浓厚的政治、文化底蕴。
而当时国民政府的首都在南京。
京津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近代经济相对发达,这些经济政治条件有利于推动当地教育的发展。
故A项正确,文化传统、人口密度和地理环境。
均不是材料中体现的主旨。
故B、C、D项错误。
10.【答案】B【解析】“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钳制与消灭敌人”说明毛泽东领导人民军队开展游击斗争。
实行敌后抗战。
故B项正确,A、C两项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D项属于正面战场取得的胜利。
11.【答案】D【解析】解放战争时期。
国民党为获得美国更大的支持,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航海条约,便利了美国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材料中“美国……占总量44.10%”表明此时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故D项正确。
英国的国际地位当时是下降的。
故A 项错误;材料没体现日本的投资信息,故B项错误,C项中“完全掌控”说法绝对。
12.【答案】B【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外交原则,材料中“20世纪50年代”“两国总理”“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可以佐证这一信息,故B项正确。
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与材料信息“两国”不符,故A项和C项错误;D项与材料信息“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不符,排除。
13.【答案】B【解析】材料中“外贸垄断体制”“产品质量低”“出口亏损”的问题主要与当时中国的经济体制有关,企业没有自主权,因此针对这些问题的建议应该是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故B项正确。
股份制改革是1992年之后推出的措施,故A项错误,1981年世界贸易组织尚未成立,故C项错误,经济特区此时已经设立,故D项错误。
14.【答案】D【解析】材料中论述的差额抽签选举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故D项正确。
材料中的选举制度,体现不出对贵族利益维护,故A 项错误。
权力运行机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C项与梭伦改革的内容不符,排除。
15.【答案】A【解析】牛顿力学体系是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故材料中“17世纪一位科学家”说的就是牛顿,牛顿创立万有引力定律。
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故A项正确$经典力学属于近代物理学,放B项错误5太阳中心说是哥白尼的理论,故C项错误。
阐明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的是相对论,故D项错误。
16.【答案】C【解析】“反对派…采用缺席的方式回避了投票,使法案得以通过”说明在1832年议会改革方案讨论中,英国保守派做出了让步,故C项正确。
国王此时已经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上院在议会中不起决定作用,故B项错误。
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开始形成是1689年《权利法案》通过,D项错误。
17.【答案】C【解析】由材料“俄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说明革命的任务和方式逐步明确,故C项正确;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与材料信息“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不符。
18.【答案】D【解析】分析表格可知,1990-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的农业和工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整体上都呈下降趋势,服务业则呈上升趋势,表明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故D项正确。
高收入国家并没有忽视农业生产,故A项错误,中低收人国家服务业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工业和农业,故B项错误,三大产业明显呈现出不平衡发展的态势,故C项错误。
19.【答案】B【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当前的全球化实质上主要是经济领域的全球化,故B项正确。
逻辑混乱不是材料的中心意思,故A项错误。
全球化在政治领域很难实现,故C项错误,全球化的经济意义并非刻意彰显,而是发展的结果,故D项错误。
20.【答案】B【解析】漫画中房子明显呈现扭曲状态,与现代主义美术“画面扭曲变形”的特点相符,《梅尔尼卡》是典型的现代主义绘画作品,故B项正确;A属于现实主义;C属于印象主义;D属于浪漫主义。
第Ⅱ卷二、非选择题21.【答案】(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徽州商人”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民间海外贸易兴起”“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等作答。
第二小间,根据材料信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
第(3)问,根据材料信息“商业很发达”“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等方面作答。
22.【答案】(1)道路:日本:积极自救后侵略扩张。
印度:不积极自救沦为殖民地。
背景:遭受西方列强侵略。
(2)略【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信息“效法列强的武备以自救……以武力自救,‘卖灵魂以得邦国’”“不背效法而沦为列强的奴属”等回答即可;第二个小问,结合材料中“地球的面皮有限,而列强的欲望无穷”“沦为列强的奴属”等信息回答。
第(2)问,首先,结合材料信息“我们能另想出一条自尊而又能自救的新道路吗?这条新道路是可以找到的,但却不是容易找到的”确定小论文主题;然后,根据要求“据材料并结合所学19世纪后期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对所拟主题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合。
23.【答案】(1)差异:文艺复兴:强调人性;未摆脱神学观。
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强调科学。
原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自然科学的发展。
(2)内容:树立科学的自然(宇宙观);尊重自然规律和科学法则(反对享乐主义和过分强调人的作用);坚持科学的发展理念;提倡科学的人性化。
(3)评析:消除了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之间的对立;防止滥用科学;赋予科学主义以人文精神(情愫)。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人文主义作为对其所向往的人性的追求,摒弃了宗教教条。
将价值取向由‘神’转向‘人’”“缺乏‘科学’的基础,仍然无法摆脱‘神’的羁绊”可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强调了人性但并未摆脱神学观;由材料“对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的鼓吹,在日后转化为一场旨在充分肯定人的根本价值、强调人的尊严的思想运动”、“以对科学知识的张扬”可知,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和科学。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基础、阶级基础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等方面分析二者产生差异的原因。
第(2)问,由材料“明白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以此作为安身立命的根基之一”“对激进的唯意志论和极端的浪漫主义适当加以节制”“依靠科学自身的精神力量和科学衍生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自我完善”“科学理应是而且必须是为人的和属于人的,为的是人的最高和长远的福祉”概括即可。
第(3)问属于开放性设问,结合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评析,言之有理即可。
24.【选做题】A.【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
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2)特点: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
(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
结合所学知识,从孝文帝迁都、变革社会风俗、改革官制等方面作答;第二小问,由“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知,“胡乐、胡舞”等体现了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
第(2)问,由“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可知民族融合的方式多样;由“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可知,此时期民族融合的主流是汉化;由“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可知,汉族与少数民族相互学习。
第(3)问,根据材科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民族融合、经济、政治等角度作答。
B.【答案】(1)目的:加强中央政府权力;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