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钱币发展演变过程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1
钱币的发展历史和过程钱币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换媒介,它的发展历史和过程也颇有意义。
从最初的使用贝壳、石器,到现在的电子支付,钱币的演变历程丰富多彩。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钱币的发展历史和过程吧。
最早的钱币是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出现的,起源于中国的铜质钱币。
这些钱币多以贝壳、雕刻成形的石器或石片、玉器、铜器等为样式,或以王室、贵族等机构发布的印章为交易基础。
这些钱币早期的作用是用于货物的精确计量和存储。
汉朝时期,钱币的规模和使用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扩大和普及。
这时钱币常以铜为主要材料,制成方形或圆形的铜钱,其设计与制作工艺也逐渐得到改进和完善。
这种钱币可以广泛用于日常交易和流通,为社会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地区的金属货币制度起源于古希腊、罗马等地,制作技术和设计也越来越成熟。
中世纪的欧洲,铜币与银币逐渐普及,并取代了不再适应作为交易媒介的贝壳、藤、竹等货币。
到了近代,经过长期钱币的发展,不再是简单地以银或铜为主要材料的纯物质,还增加了代表价值的面额,形成了各国所使用的现代货币体系。
现代钞票的产生,解决了贵重物品运输不便,容易造假的问题,成为高度便捷的交易方式。
21世纪以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子支付成了新的交易方式,已逐渐取代现金交易,如手机支付、支付宝、微信支付等。
这也改变了零售行业的营运模式,钱币的演变历程更趋多元。
总结起来,钱币发展的历程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历程,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从原始时期的各种珍贵品作为交易工具,到现代的电子货币,钱币的演变与文化、技术、市场和消费行为息息相关,每一次的变革都承载着社会的需求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古代的货币演变过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
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五次重大的演变: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
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
铜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
从商朝铜币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形状很多。
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
以赵国的铲币、齐国的刀币、秦国的圆形方孔钱、楚国的蚁鼻钱较著名。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货币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
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钱,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于是“盗铸如云而起”。
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
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
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古代钱币材质的演变
古代钱币的材质演变经历了从最初的自然物品到金属货币,再到后来的纸币的过程。
以下是这一演变过程中的主要阶段和相关材质:
1. 贝币: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是贝币,使用海贝或淡水贝壳作为交易媒介。
这种货币形式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
2. 铜币:随着冶金技术的进步,金属货币开始出现。
商朝时期出现了最早的金属货币——铜贝,这是模仿贝壳形状制成的铜质货币。
到了西周时期,出现了更为规范的铜质货币,如布币和刀币。
3. 铁币: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的冶炼技术的发展,铁开始被用作货币材料。
铁币相较于铜币更便宜,但也更重,携带不便。
4. 金银币:金银自古以来就因其稀有、美观和耐久性而被珍视。
战国时期,金银开始被用来制作货币,特别是在贵族和皇室之间。
5. 合金币:秦汉时期,为了提高货币的耐磨性和美观度,开始使用铜与其他金属(如铅、锡)合金铸造钱币。
秦朝统一六国后,推行了统一的货币制度,铸造了半两钱(秦半两)。
6. 纸币:北宋时期,由于铜币的重量和运输成本较高,
加之铜材短缺,政府开始发行纸币,即交子和会子。
这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纸币时代。
7. 其他材质:除了上述金属外,古代还有使用玉石、金箔、皮革等材质制作的货币,尤其是在一些特殊场合或作为礼仪用途。
总的来说,古代钱币材质的演变反映了当时的技术水平、经济状况和社会需求。
从简单的自然物品到复杂的金属合金,再到轻便的纸币,每一次变革都是对效率和实用性追求的结果。
我国钱币历史发展历程
中国的钱币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左右,从那时起,中国开始使用金属币作为货币交换的媒介。
在古代,中国的钱币主要是青铜制成的。
最早的钱币形状类似于铲子,称为铲钱,上面通常刻有文字和图案。
后来,钱币的形状逐渐演变为圆形,中间有一个方孔,方便穿线以便挂在绳子上。
到了秦汉时期,钱币的制作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
铸币技术的发展使得钱币的形状更加规整,图案也更加精美。
而且,钱币上开始出现了各种官方铭文,比如皇帝的名字、年号等等。
这些铭文不仅使钱币得以辨别真伪,还帮助了历史学家对历史事件进行研究。
在中国的钱币发展历程中,一些特殊的钱币时期也值得提及。
比如北宋时期,有脆钱和活钱两种类型的钱币,脆钱容易断裂,而活钱则相对耐用。
明代时,出现了铜元和银元,成为中国货币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此外,清朝时期,辅币逐渐减少,铜元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钱币逐渐与世界接轨。
20世纪初,
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铸币技术,铜元的制作也更加精细。
此后,中国的钱币历程经历了辗转的时期,从被西方文化影响,到金圆券的发行,再到建国后的人民币改革和发展。
总体而言,中国的钱币历史发展经历了漫长而丰富多样的过程。
从最早的青铜币到现代的纸币,每一种钱币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钱币的演变也反映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变迁,是中国历史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
古代钱币的发展与演变古代钱币是货币的一种形式,具有广泛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它们不仅是经济交流的媒介,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本文将从古代钱币的起源开始,探讨其发展与演变的历程。
一、起源与初期阶段古代钱币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中国。
在那个时候,钱币的形态多样,包括贝壳、布币、铜贝等。
其中,贝壳被认为是最早的交换媒介,因其形状和珍贵性而被广泛接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贝壳逐渐演变成实用的货币形式。
在中国,最早的实用货币是青铜器。
商代的青铜器被用作贸易媒介,具有固定的重量和形状,方便交易和计量。
这些青铜器往往铸有文字和纹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二、货币的标准化与统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越来越大,于是货币的标准化和统一成为了重要问题。
在中国,最早实行货币统一的是秦朝。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同时也统一了货币制度。
秦朝的钱币以方孔铜钱为主,这种钱币形状规整,制作工艺精细,铸造标准统一,成为后来钱币制度的基础。
经过秦朝的统一,中国古代钱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历代王朝的更迭,钱币的形态和材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例如,汉代的五铢钱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流通时间最长的货币之一,它的形状简单,制作粗糙,但铸造规模庞大,成为了汉朝经济繁荣的象征。
三、造币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古代钱币制作技术的进步和创新对钱币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铜钱的铸造技术日益完善,从最初的手工铸造到后来的铜模铸造,再到宋元时期的青铜炉铸造,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使钱币的制作更加精细和规范。
在其他地区,如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埃及等,也出现了各具特色的钱币形式。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钱币多为银币和金币,上面铸有君主的肖像和相关的纹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和文化。
古埃及的钱币则以小鸟和田园图案为主题,体现了古埃及的农业和自然信仰。
四、文化与艺术的融合古代钱币不仅是经济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和艺术的载体。
钱币上的文字、图案和纹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也展示了铸币技术和艺术水平的发展。
古代钱币的发展史
1.天然贝币:早在3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天然海贝已经被用作货币,如商代的琥珀
金币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无文铜贝。
2.夏代至秦朝:中国的货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秦朝。
夏商时
期主要使用实物货币,即天然贝。
西周晚期除了贝币外,还流通了一些无固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
3.先秦货币: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推动了金属铸币的使用,货币形态多样化,
如空首布、铲布(农具铲的演变)、蚁鼻钱(铜贝的高级形式)、刀币等。
这一时期,货币体系因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4.秦朝货币: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统一的货币制度,以秦半两为主,但由于政策问题
导致货币减重,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汉朝初期,刘邦为了筹集军需自行铸钱,并在汉武帝时期正式确立了五铢钱作为官方货币。
5.货币文化的演进:随后的朝代,如唐朝、明朝、清朝等,都在货币文化和铸造技术上进
行创新和发展。
例如,唐朝的开通元宝、宋朝的交子、元朝的纸钞等,都是各自时代的代表性货币。
6.货币体系的完善:中国古代货币体系非常完善,包括多种形态和用途的货币,如布币、
刀币、圜钱、蚁鼻钱、方孔圆钱等。
这些货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过程一、贝壳货币时代在中国古代,最早的货币形式是贝壳。
贝壳因为形状美观,易于保存和携带,被人们广泛接受作为交换媒介。
贝壳货币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二、青铜器货币时代随着青铜器的出现,人们开始使用青铜器作为货币。
青铜器货币的形状和功能比贝壳货币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青铜器货币通常采用不同形状和纹饰的青铜器,如刀、斧、铲等,用于交换和支付。
三、金属钱币时代金属钱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货币的重要进步。
最早的金属钱币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钱币主要是铜质的,形状为圆形,中间有一个方孔。
这种方孔钱的使用,为后来的铜钱奠定了基础。
四、铜钱时代铜钱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货币形式之一,它的使用时间跨越了两千多年。
最早的铜钱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的铜钱形状简单,多为圆形,中间有一个方孔。
随着时间的推移,铜钱的形状和铸造技术不断改进,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铜钱,如方孔铜钱、圆孔铜钱、无孔铜钱等。
五、纸币的出现纸币是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最早的纸币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的纸币被称为“交子”,是由政府发行的。
然而,当时的纸币并没有普及使用,主要是作为政府的官方票据来使用。
直到宋朝,纸币的使用才开始广泛普及。
宋朝的纸币被称为“官钞”,具有一定的信用背书,得到了公众的普遍认可。
随着纸币的普及,人们不再依赖实物作为交换媒介,纸币成为了主要的货币形式。
六、金银货币时代随着贸易的发展和对外交往的增加,金银货币逐渐成为了中国古代的重要货币形式。
金银货币的使用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的金银货币主要是以金、银块或金、银圆形的形式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金银货币的形状和重量不断变化。
在唐宋时期,金银货币的形状逐渐演变为扁平形状,称为“锭”,其上刻有各种花纹和文字。
在明清时期,金银货币的形状进一步演变为圆形或方形,上面刻有明确的面额和文字。
七、近代货币时代近代以后,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货币形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演变历程
一、贝币:
1、6世纪前期,中国出现了石器时代的贝币,它是一种能够通过交换获得商品的
抵押物,它的特征是条状的无计量的传统物质通货,也是全国之商品流通的媒介,沿用至春秋时代。
2、春秋时期,中国出现了火铸矿贝币,它继承了石器时代贝币的手工模具铸造和
烧制工艺,将贝物以火铸法加工成贝币,沿用至战国时期。
二、铜钱:
1、自战国后期起,中国出现了铜钱,它是战国到汉代的钱币,也是历史上最早的
真正意义上钱币,它的特点是有计量,以“文”、“分”、“厘”为单位,可以作为流通
媒介来使用,沿用至汉朝。
2、汉朝初期,中国出现了“介划头”,它是汉朝铜钱的主要型式,它用铜钱质通货
取代贝币和火铸矿币,以称量实物,沿用至唐代。
三、金币:
1、自唐朝起,中国出现了金币,它是以度量黄金重量的钱币,它的特点是用金的
计量单位度量黄金的重量,制成金币作为流通的媒介,沿用至元朝。
2、元朝时期,中国出现了“银元”,它是元朝的银钱,也是中国最为主要的钱币,
它的特点是使用有计量的小钱作为流通媒介,沿用至清朝。
四、近代货币:
1、清朝末期,中国出现了“钞币”,它是清朝末期至民国早期新兴的纸质媒介通货,它的特点是使用当银行发行的纸币,以汇票、定期存款等方式来发行,沿用至民国时期。
2、民国至新中国成立期间,中国出现了“废钞重铸”,它是铸币经过改造后成为新
的货币,它的特点是以新钱覆盖旧钱,以废钞制铸新钱的形式发出新钱,沿用至今。
中国钱币发展史(带图解说)先秦钱币(一) 先秦时期经济在我国夏商西周奴隶社会时期,经济以农业为主,土地归天子所有。
夏朝时,农业知识就比原始社会有所提高,发明了节气和干支记日法,商朝时,农业生产已不是石头制品,而是金属工具,今河南境内曾出土有商代铜铲等物。
西周时,已实行井田制度,天子每年都要让一万人到公田服役,每家出一人到公田耕作,不到公田耕作的,就要纳税,农业生产工具方面主要是铜制农器。
从这时起,畜牧业已与农业分开,在夏朝遗址中发现有大量的猪、狗、牛、马等兽骨,可以想见当时的畜牧业在生产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夏朝和西周时畜牧业已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传到后世的家畜,在当时就已经全有了。
遗址中发现的家畜多达数百头。
手工业已逐渐发达,大批的奴隶被送入手工作坊,分门别类,进行手工生产,当时比较重要的是青铜业制作。
那时的商业也开始兴起,东面沿海和新疆青海等地的玉,已被当作贵重物品贩卖了。
在西周时已准许人们到远方贩卖货物,并有一部分人靠经商谋生。
当时商人的地位也已提高,可分享regime,经济文化交流已日渐繁荣起来。
到了春秋时期农业进一步发展,齐国实行了“相地衰征”的土地制度,实行了“均地分民”与“民民分货”,的政策,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大大提高了。
这时的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一切器物都变得精巧玲珑、体积轻便,形制新颖了。
随着农业生产的提高,中下等贵族和自由农民竞相开垦荒地,私田不断增加,生产率高于奴隶主的公田。
由于生产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以及交通的发展,使商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郑国的商人可到楚买丝,到周卖皮革等等。
到了战国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
随着人口的大量增加,农业、手工业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商业也更加兴盛,官府商业和私人商业都得到了发展,《周易》上说“日中作市,召集天下人民,即天下的货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指的就是当时典型的集市商业。
总之先秦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了飞速的提高,较远古时代大为进步,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交易的需要,各种形式的货币也就出现了。
中国近代钱币的发展史中国近代钱币的发展史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其演变过程与中国近现代历史、经济变革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1. 清朝末年与机制银元的出现:19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方工业革命成果的引入,中国开始尝试采用机器制造钱币。
1890年(光绪十六年),广东省率先试铸了第一枚机制银币——“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七钱二分”,标志着中国近代机制币的诞生。
随后,湖北、江南等地也相继开制机制银元。
2. 民国时期的货币改革与统一: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为适应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需要,对货币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1914年,北洋政府发布《国币条例》,正式确立袁世凯头像银元为主流货币,俗称“袁大头”。
同时,纸币也开始大量发行,如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发行的兑换券。
3. 法币制度的确立:1935年,国民政府实施法币改革,废止银本位制,推行法币政策,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农民四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并停止银元流通。
这一时期,中国进入了全面的信用货币时代。
4. 抗日战争及战后时期的货币: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战乱影响,货币发行混乱,通货膨胀严重。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试图稳定金融秩序,但由于内战等因素,货币价值继续大幅度贬值。
5. 新中国成立后的货币体系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银行成为唯一的国家银行,开始发行人民币作为法定货币。
初期发行的第一套人民币,对全国货币进行了统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稳定的金融基础。
总的来说,中国近代钱币从传统的手工铸造到机械化生产,再到纸币主导的信用货币体系,反映了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货币制度的重大变迁。
同时,这一过程也深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影响。
中国钱币发展演变过程与钱币⽂化概览你知道吗?我们的祖先为什么把货币称之为“钱”?我国钱币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过程? “中国钱币”:指退出流通领域的历史货币,我国历史上⽤作交换的媒介,时间范围涵盖从商朝到中华民国时期,上下四千年;包括贝、⽟、⽯、⾦、银、铜、铁、铅、锡以及⿇布、棉纸等不同质材,从贝币到银圆铜圆,以⽅孔圆钱为主要货币形态“演变过程”:指从萌芽--形成--发展--衰亡的整个过程。
“钱币⽂化”:指⼈类思想意识形态、精神在钱币上的体现,包括钱币本⾝的形制、制作、⽂字书法、图案设计等。
(⼀)、货币的起源和发展演变1、"钱币"的由来与趣谈“贝币与商代铜贝”海贝原为装饰品,因携带⽅便,坚固耐⽤,有天⽣的计数单位,在中国历史上最先充当货币,以⾄于中国汉字中凡与财富有关的,⼤都以“贝”为偏旁,如寶、貢、財、貧、賞、賜、貪、貫、貭、貴、買、賣、貶、貸、費、貿、賀、賃、賄、賂、貨、販、資、賊、賍、賎、賑、賒、賠、賤、賦、賭、贏、贖、賽、購、賺、贈等等, 甚⽽出现"以贝为宝"的⽇常⽤语。
后来天然海贝供不应求,遂有蚌贝、⽟贝、⾻贝及铜贝等仿贝辅其不⾜。
商代中晚期到西周时期铸造的铜贝,是⼈类最早的⾦属铸币,⽐西⽅国家公认的最早⾦属铸币--吕底亚王国铸币(公元前640年)要早近千年。
铜贝的形状完全仿效天然海贝,椭圆形,腹内铸成空洞,⾯中间有⼀道从上到下的槽沟,两边铸有数量相同的短齿纹. 还有⼀种"包⾦铜贝"和"贴⾦铜贝", 贝⾯上包⼀层薄薄的⾦⽪或涂⼀层⾦粉,专供王侯贵戚们朝聘或赏赐之⽤.“孔⽅兄”⼀词源⾃西晋《鲁褒传·钱神论》:“亲之如兄,字⽈孔⽅。
”钱形⽅孔由来已久,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货币铸造⽅孔“半两”钱,⽅孔圆钱成为⼀种定制,直⾄民国初年⽅废⽌使⽤,共使⽤了⼆千多年。
“孔⽅兄”成为钱之谑称.阿堵物《世说新语》记载,王夷甫(王衍)因雅癖⼝未尝⾔钱。
中国货币发展史的五个阶段近代中国的货币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古典时期、改革时期、开放时期、经济发展时期及新型市场时期。
下面将围绕这五个阶段,剖析货币发展历程及特点。
一、古典时期:中国古代从古至今,货币经历了由货币纸上、金属货币到现代纸币形式的漫长历史。
从春秋至汉末,货币制度沿用以银为依托,并有度、钱、砝等多种货币形式的更替。
宋朝施行大元制,设立“大元钱”,统一了当时的钱币制度。
明朝发行了三百余种钱币,集中了明朝期间大量的货币制度改革的特点。
清实行朱砂铜钱制,铜钱铸行流通颇为活跃,也曾被认为是货币发展的巅峰时期。
二、改革时期:保守的政府不礼让货币变革,直到1840年实行英国货币改革开始,货币发展转入改革时期。
1850年,洋务运动兴起,引来大量外国投机家,给商品的流通带来了弊端,促使政府废除流通的洋钱,以及实行英西币兑换制度。
洋钱的逐渐退出,使得清政府发行的朱砂铜钱变得无力,更使得外国货币侵入中国,银行开办,令中国经济发展衰退,也使得中国政府实行以元为主要货币的“新民间钱制”。
三、开放时期:清朝末期,中国货币发展进入开放时期。
1911年,银行业被开放,外国银行介入中国银行业;1919年,中国经济以货币改革宣告开放,国外货币的流入使得中国的洋钱贸易扩大,中国经济进一步向国际市场融入。
1948年,中国再次重新建立了本国的货币系统,设立人民币,但是外国货币仍然有其地位,但属于其他国家的外币在中国仍然存在,曾盛行于1948年至1958年,形成了“洋钱外国货币”和“国民币”平行发展的期间。
四、经济发展时期:1958年,改革开放政策推出,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货币也随之发生变化。
1981年,中国实施了比较完善的外汇管理制度,货币发展进入了经济发展时期。
1994年,中国实行了货币双结算制度,使外国货币更加稳定,以及市场体系的改革,使交易的流通更加便捷,进而促进中国货币的持续发展。
五、新型市场时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货币发展继续进入新型市场时期。
中国古代货币发展历程命制:孙秀英货币是商业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反映了商业发展水平,它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向轻便方向发展。
它的演变和发展又与政治环境有关,政治安定、国家统一,则货币统一;政治动乱、国家分裂,则货币混乱。
一、中国古代货币的发展历程1、战国: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铸币,如齐国的刀形币、赵国的铲形币、楚国的蚁鼻钱以及秦国的半两钱等。
这是各诸侯国商业兴盛的表现,但货币不统一妨碍各诸侯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春秋战国时代货币的特点:(1)、货币单位已分成等级;(2)、没有统一的货币铸造制度;(3)、多种货币同时并存。
2、秦:规定圆形方孔钱作为通行全国的货币,后世历代都仿照秦钱样式。
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币面铸有“半两”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两,史称半两钱。
禁止其他财物作为货币流通。
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意义:(1)、货币的统一是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促进封建国家统一的重要措施;(2)、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物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3)、秦始皇对货币的规定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货币立法,半两钱对以后历代钱币的形式有深远影响;(4)、半两钱以重量为名称,又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
3.两汉:(1)汉初的钱币制度多有变化,铜钱由民间自铸,十分混乱。
(2)汉武帝改革币制的内容:汉武帝时铸造五铢钱,每枚重5铢,钱面铸“五铢”二字,周边有轮廓。
汉武帝对钱币制度进行整顿,采取两条措施:一是统一铸币权,五铢钱由中央政府的上林三官负责铸造,禁止各郡国铸钱;二是全国统一使用上林三官铸造的五铢钱,非三官钱不许使用。
汉武帝改革币制的评价:①汉武帝改革钱币制度,创造了一个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的钱币体制。
五铢钱重量适宜使用,便于流通,是最为理想的封建经济条件下商品交换媒介,历经700余年时间而不衰,成为中国主要的货币。
②钱币改革确立了中央政府的货币铸造权和发行权,禁止私铸,这有利于货币的统一和币值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政权的巩固,也有利于安定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中国钱币发展演变过程
古代
古代铸造方法比较粗放,殷商冶炼技术出现,铸造了仿真贝的铜贝,其范围尚有一定局限。
春秋时期简单的手工冶铸作坊已发展成具有一定规模的铸造工场。
侯马春秋铸铜遣址出土的炼炉、坩埚以及空首布的陶范和泥内范,显示出一座古代铸币工场的规模与工艺水平。
泥范由泥沙加工制成,钱币铭文反刻范内,经浇铸取出铜币,范即毁坏,一范只用一次。
币材多为青铜,含铜70-80%,余为锡、铅、锌等。
晚期布币多为各诸侯国所铸,铸有城邑名称,初要在本城邑内流通,后范围逐渐扩大。
秦
秦半两亦用泥范浇铸,铸出的钱轻重相差很大,秦半两与布币不同之处在于秦半两是国家统一和度量衡统一情况下多为官炉所铸,布币则是各城邑自造。
西汉铸钱技术略有提高,所铸四铢半两始采用铜范,铸出钱大小一致。
汉代五铢钱铸造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已十分工整。
山西有多处汉代五铢钱范出土,可知汉代山西仍是铸钱重地。
山西定襄曾出土一具五铢铁范,很少见。
宋
宋铸钱规定“凡铸钱用铜三斤十两、铅一斤八、锡八两,得钱千,重五斤”。
山西宋钱官家铸额颇大,如张州垣曲监每年铸26万贯铜钱,铸额在全国铸钱监中居前。
北宋末年,“唯河东三路听存旧监,以铸铜、铁钱;产铜郡县听存,用改铸小平钱”。
并“俄诏并河东罢铸夹锡钱,止用旧法鼓铸”。
南宋时山西在金统汉下设有阜通监,在代州,铸大定通宝。
宋钱铸行数量极大,大额交易用钱已不便,往往用银,钱只为小额买卖所用。
金元
金元铸钱基本袭用旧制,因银、纸币行用渐渐盛行,铸钱自然相对减少。
明铸造钱较少,山西有炉局鼓铸,母钱有用铜、锡制成的,铸钱用范铸,钱币轻重、成色有匠头专司其职,铸费较高。
万历五年(1577)山西巡抚高文《钱法十议》中,提到铸钱费用为:工料铜价每百斤值银七两,工匠杂费二两二钱,可铸钱10000余文。
明铸炉规模已扩大,每炉每年7832贯,较唐代每炉每年3300贯多了一倍多。
洪武二十六的(1893),山西有铸炉40座,每年铸钱文。
山西明初用钞少用钱多,后钱钞兼用,以纸币为主,钱为辅;纸币膨胀跌价后,一切以银、钱支付。
清代
清代制钱在山西的铸造可上溯到顺治年间,当时户部设宝泉局,工部设宝源局,铸顺治通宝钱,并“颁行各省,开炉鼓铸”,钱文为汉、满两种,正面铸“顺治通宝”四个汉字,北面铸“宝泉”两个满文。
道光四年(1824)后因银贵钱贱,全国铸炉渐减至道光九年,山西铸钱炉“一并停止”,后道光二十三年又“遵户部咨,先以四炉开铸”。
咸丰初年,全国各铸钱局开铸当十到当千大钱。
宝晋局在咸丰四年(1854)亦开铸当十大钱,因“成本过重”,“每年共亏折钱五万九百余串,合银二万余两”。
只得暂行停铸。
以后,制钱渐被铜元所代,各省竞相改铸铜元,制钱铸炉即告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