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196.50 KB
- 文档页数:23
一.名词解释1.一次污染物:直接从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质2.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3.酸雨:湿沉降:通常指pH低于5.6的降水,包括雨、雪、霜、雹、雾和露水等各种降水形式。
干沉降:这大气中所有酸性物质转移到大地的过程。
4.污染源: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5.水体污染: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征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称为水体污染。
6.水体自净:受污染的水体经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并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
或指水体中的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而使水体得以净化的过程。
7.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8.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等,而使土壤污染物质的浓度降低或消失的过程。
9.臭氧层:臭氧层是指大气层的平流层中臭氧浓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吸收短波紫外线。
10.臭氧层空洞:11.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太阳的辐射能组成的。
环境科学的环境: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生存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生态学家的环境:把人类和整个生物界看作环境的中心事物,而把其他非生命物质看作生物界的环境12.水华: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13.赤潮: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14.土壤元素背景值:简称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很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化学元素的自然含量.15.土壤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保证农产品生物学质量和品质质量,也不使环境系统受到污染时,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环境学概论》考试内容范围1、掌握环境的概念、基本特征与功能;熟悉环境科学的概念、内涵和环境科学的内容、研究任务以及现代环境科学的特点。
2、掌握大气层结构及特征、大气污染物及污染类型;了解光化学烟雾的形成、大气中污染物扩散的因素和基本概念;熟悉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技术和防治措施。
3、熟悉水体概念、水体污染、污染源和污染物等;掌握代表性耗氧有机物的生物降解和水体富营养化;了解重金属元素在水环境中的污染特征和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熟悉废水处理方法,了解水体污染的防治和管理。
4、熟悉土壤的组成,掌握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了解土壤的污染和净化,熟悉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重金属和化学农药的来源和迁移转化;了解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以及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
5、了解固体废物的定义、来源、分类、污染途径和危害;熟悉固体废物综台利用和资源化的流程。
6、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概念、内涵、基本内容和评价方法;熟悉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的程序、主要内容和方法;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7、掌握环境规划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8、了解人口、能源、资源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口-能源-资源和环境良性发展的措施9、了解环境与发展前景,熟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意义和维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10、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了解空气微生物中分布特点;了解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掌握土壤自净的原理和污染土壤的修复过程;了解水体微生物的分布。
参考书目:《环境学概论》(第二版),刘培桐主编,-A-A- ^*7*-弟一早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和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更明确地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的基本特征:①整体性②环境的区域性③环境的变动性④开放性⑤有限性⑥综合性⑦可调节性3、环境的功能:①空间功能:通常指环境提供了人类和其他生物栖息、生长、繁衍的场所, 且这种场所是适合其生存发展要求的;②营养功能:通常指提供人类及其他生物生长繁衍所必需的各类营养物质及各类资源、能源等;③调节功能:通常指对各种生物植被及相关连的物质发挥调节功能。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环境的概念(以环境科学的概念为主)2、环境的分类(按主体分类和按成因分类)3、自然环境的要素包括哪些?4、环境的特性有哪些?5、如何理解环境的整体性?6、如何理解环境的隐蔽性和滞后性?7、什么是环境问题?8、环境问题分类?9、两次环境问题高潮出现的时间是什么?10、两次环境问题高潮时期各具有什么特点?引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1、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12、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分别是什么?13、环境科学诞生于什么时间?第二章大气环境1、大气的垂直分层?2、大气的组成分类?3、大气污染的分类?4、大气污染物的分类5、温室气体6、酸雨的定义?第三章水体环境1、水体污染的类型?2、水质指标COD,BOD的含义?3、城市污水处理分级?第四章土壤环境1、土壤背景值和土壤环境容量的概念?2、土壤污染具有什么特点?3、土壤污染物的分类?4、土壤污染的类型?第五章固体废物与环境1、什么是固体废物?2、固体废物处理和固体废物处置各是什么意思?3、固体废物的分类?4、固体废物污染的特点?5、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的技术政策?第六章物理环境1、噪声污染?2、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明确规定的城市五类区域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分别是多少?3、噪声控制的原则?4、光污染?第七章生物环境1、生态系统的功能?2、生物多样性?3、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4、生物多样性保护?第八章环境管理1、“三同步、三统一”方针?2、我国环境管理的三大基本政策是什么?3、我国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有哪些?第九章环境科学技术与方法1、环境监测分类?2、什么是环境监测?3、环境评价?4、环境影响评价应遵循的原则?。
一、名词解释:环境(书3)与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是一门研究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三个部分的学科。
它提供了综合、定量,和跨学科的方法来研究环境系统。
)环境容量(书2)与环境承载力(书7)环境污染(书394)与环境自净(环境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或总量的降低过程。
)环境监测(定期、定点对环境组成、因子和环境中污染物质的种类、浓度、分布的变化及影响进行监测和分析。
)与环境影响评价(依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对拟建工程项目在建设中和投产后排出的废气、废水、灰渣、噪声及排水对环境的影响以及需要采取的措施进行预测和评估,并提出书面报告。
)COD(书321)、BOD (水中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生化作用进行氧化分解,使之无机化或气体化时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总数量。
)TOD (总需氧量是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主要是有机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需要的氧量,结果以O2的mg/L表示。
)与TOC (水体中总有机碳)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与环境要素(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
水是地球上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水体(水的集合体)全球变化(它是研究地球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发生在地球系统内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门新兴学科)活性污泥(是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依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微生物群体主要包括细菌,原生动物和藻类等.其中,细菌和原生动物是主要的二大类.活性污泥主要用来处理污废水)酸沉降(指大气中的酸性物质以降水的形式或者在气流作用下迁移到地面的过程。
酸沉降包括“湿沉降”和“干沉降”。
)与氮沉降(大气中的氮元素以NHx(包括NH3、RNH2 和NH4+)和NOx的形式,降落到陆地和水体的过程叫氮沉降)热污染(指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环境科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环境概念: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和人为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产、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文物、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村庄,生态概念:指受环境影响的生物体形成的结构及其与该结构的各种功能关系。
更强调生物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和谐关系。
2、八大公害:p4名称马斯河谷事件污染物时间地点比利时马斯河谷(长24km,两侧山高90m)美国多诺拉(马蹄形河湾,两边山高120m)英国伦敦情况致病原因公害成因工厂集中、逆温天气、多雾、污染物聚集烟尘,so21930.12几千人呼so2和so3吸道发病,的混合物60多人死亡4天内有42%的居民患病,17人死亡多诺拉烟雾事件烟尘,so21948.10so2与烟尘工厂多、雾作用生成天、逆温天硫酸盐气气溶胶,吸入呼吸道和肺部在烟尘金居民烟煤属颗粒物取暖,煤中的催化下,so2含量排除的so2变成高,h2so4,吸烟尘量大,入肺部逆温天气石油工业和汽车尾气在紫外线作用下生成光化学烟雾人食用了含有甲基汞的鱼类汽车多,每天有1000t碳氢化合物进入大气,市区空气水平流动缓慢含汞的污水排入海湾,并反应生成甲基汞,进入鱼和贝类体中伦敦烟雾事件烟尘,so21952.125天内4000人死亡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光化学烟雾20世纪40年代,每年的5~11月美国洛杉矶大多数居民患病,65岁以上老人死亡400人水俣事件甲基汞1953年开始日本九州南部熊本县水w镇水w镇的患者180多人,死亡50多人富山事件镉(骨痛病)1931~1972日本富山县神通川流域患者超过280人,死亡34人吃含镉的炼锌厂的米,饮用含未经处理镉的水的含镉污水排入河流四日事件重金属粉1970(哮喘病)尘、烟尘,so2日本四日市患者400多人,有36人死亡重金属微粒和so2吸入肺部工厂向大气中排放so2和煤粉尘数量多,并含有钴、锰、钛等米糠油生产中,用多氯联苯作热载体,多氯联苯进入米糠油中米糠油事件多氯联苯1968日本九州爱知县等23个府县患者5000多人,死亡16人食用含多氯联苯的米糠油3、环境问题第二次高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p5答复:① 全球大气环境污染: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臭氧层破坏和酸沉降② 无污染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土地荒漠化等③突发性、灾难性的环境污染事件:1984年12月,印度博帕卡农药泄漏事件;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④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⑤外来生物入侵4.两个环境问题的比较p6答:①影响的范围不同。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绪论1、简述环境的概念与分类环境环境科学中,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环境分类1按性质分类:自然环境工程环境社会环境2按空间范围划分:聚落环境区域环境全球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空间环境2、简述环境问题的概念和分类环境问题:广义:,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狭义,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作用下,人们周围环境结构与状态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变化;1原生环境问题由环境自身变化引起,使人类社会遭受一定损害的环境问题;特点:自然力是主要控制力,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自然孕育过程;2次生环境问题由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引起的环境问题;①环境破坏生态破坏人类的社会活动引起的生态退化及由此而衍生的有关环境效应;生物环境破坏非生物环境破坏②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③环境干扰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的影响;特点:局部性、区域性、在环境中没有残余物质;3、简述环境科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环境科学的定义:研究环境结构、环境状态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研究环境与人类社会活动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寻求正确解决环境问题,确保人类社会与环境之间协调演化,持续发展的具体途径的科学;研究内容1人类社会经济行为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2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3确定当前环境恶化的程度及其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4寻求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第一章1、什么叫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源大气污染是指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环境标准与环境基准程度,并持续足够的时间,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大气污染源是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2、简述人为大气污染源的类型;人为污染源:由人类活动向大气输送污染物的发生源;①燃料燃烧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过程是向大气输送污染物的重要发生源;煤危害:燃烧时产生大量烟尘、硫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有机化合物等有害物质;来源:用煤量大的工矿企业和生活炉灶;②工业生产过程排放特点:种类多,数量大,是城市或工业区大气的主要污染源;③交通运输过程排放运输工具内燃机燃烧排放的废气: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含氧有机化合物、硫氧化物和铅的化合物等多种有害物质;目前,污染物排放最多的是汽车;④农业活动排放农药化肥3、按照空间分布方式,大气污染源可以分为哪些类型点污染源: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囱、集气筒等;线污染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面污染源:在一定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储存堆、渣场等排放源;体源: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4、什么叫二次污染物、TSP 、PM10、二次污染物续发性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形成的物理、化学性状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的污染物;特点:颗粒小,毒性比一次污染物强;总悬浮颗粒物TSP 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能在大气中长期漂浮的悬浮物质,它分为粒径小于10μm的微粒PM10,和粒径小于μm的微粒;5、简述大气环境中有哪些主要的污染物主要大气污染物①气溶胶状态污染物:在大气污染中,气溶胶指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它们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直径从μm;总悬浮颗粒物TSP、飘尘、降尘、可吸入颗粒物IP;②硫氧化物污染物:SOx 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③氮的氧化物污染物:NOx种类很多,主要指NO和NO2;④碳的氧化物污染物: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⑤碳氢化合物碳氢化合物指以碳元素C和氢元素H形成的化合物总称碳氢化合物;通常,在大气污染研究中把碳氢化合物区分为甲烷和非甲烷烃两类NMHC;甲烷烃、非甲烷烃⑥含卤素化合物卤代烃大气中卤代烃包括卤代脂肪烃和卤代芳烃;其他含氯化合物:CL2、HCL氟化物:HF 、SiF4、H2SiF6、F2.6、试述氧化型和还原型大气污染的主要区别7、大气污染物转化和硫酸烟雾的概念;从各种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去的污染物,在扩散、输送的同时,由于其自身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在污染物之间,以及它们与空气原有组分之间,进行一系列的化学反应,形成新的二次污染物,这一反应称为大气污染的“化学转化”;二氧化硫被氧化,经过复杂的物理过程和化学反应,形成硫酸和硫酸盐固液态气溶胶,称为硫酸烟雾;8、简述光化学烟雾的概念、形成条件和形成机制;含有氮氧化物和烃类的大气,在阳光紫外照射下发生反应所产生的产物及反应物的混合物被称为光化学烟雾;形成条件:1、NO x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同时存在,且达到一定浓度;2、有足够的太阳辐射强度;3、有不利于光化学烟雾扩散的地理和气象条件;形成机制:光化学烟雾是一系列复杂的链式反应组成,是以NO2光解生成O的反应引发的,导致O3的生成,由于碳氢化合物的存在,促使NO快速地向NO2转化,在此转化中自由基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致使不需要消耗臭氧而使大气中的NO转化成NO2,NO2又继续光解生O3;如此往复,知道NO或碳氢化合物消失为止;9、什么叫大气自净能力简述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和输送的主要因素;大气自净能力:指大气自身的运动而使大气污染物输送、稀释扩散,从而引起对大气的净化;包括平流输送、湍流扩散和清除机制沉积和化学转化;影响大气扩散的主要因素有:动力因子:风输送作用冲淡稀释作用、湍流对污染物稀释扩散的作用;热力因子:温度层结稳定的温度层结抑制湍流,扩散不畅;不稳定的温度层结热力湍流加强,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大气稳定度 ;10、试述五种烟型的特点、形成时的大气状况、发生条件、与风湍流的关系及发生时的地面污染状况;11、试述大气污染综合防治的措施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①搞好城市规划:明确城市性质做好城市功能分区与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②合理工业布局:考虑工业结构重污染工业:火电厂、建材、冶金;轻污染工业:纺织、机械;按照不同的环境要求,合理布局工业项目,充分考虑人口密度、气象条件、环境敏感区;2 做好大气环境规划,科学利用环境容量3改善能源结构,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①改善能源结构,减少煤的使用量②推广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发展核电,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能源;4开发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①解决工业燃料大气污染问题发展清洁生产,改善工艺设备,提高能源利用率;②解决民用燃料大气污染问题普及使用型煤5区域集中供热、供暖;6选择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排放方式①采用高烟囱②集合烟囱排放1、水环境、水体污染、水体自净的概念;水环境一般指河流、湖泊、沼泽、水库、地下水、冰川、海洋等地表贮水体中的水本身及水体中的悬浮物、溶解物质、底泥,甚至还包括水生生物等;水体污染指当污染物进入河流、湖泊、海洋或地下水等水体后,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使水体的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物理、化学性质或生物群落组成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和使用功能的现象;进入水体的污染物,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经一段时间后,水体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这一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2、简述水体自净的影响因素水体的地形和水文条件、水生生物种类和数量、水温和复氧状况、污染物的性质和浓度3、水体中有哪些主要污染源各类污染源具有什么特点1工业废水工业废水是在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水,废水中包含有生产废液、残渣以及部分原料、半成品、副产品等;特点:面广、量大、成分复杂、毒性大、不易净化,难处理;2生活污水①污水中杂质类型很多,包括悬浮杂质、溶解物质、粪臭素和微生物,但总量仅占到%-1%;②含量大量各种微生物;③呈弱碱性,PH约为;④外观浑浊、黄绿至黑色,有腐臭味3农业退水农作物栽培、牲畜饲养、食品加工等过程中排出的污水和液态废物称为农业退水;特点:①含有各种微生物、悬浮物、化肥、农药、不溶解固体和盐分等生物和化学污染物质;②造成水体污染的面源,覆盖面广且很分散;4、水体中有哪些主要污染物不同类型的污染物对水环境有哪些危害1无机无毒物质排入水体中的酸、碱及一般的无机盐类,增加水体矿化度,增强植物营养物质,加强水体富营养化2无机有毒物质①重金属汞、镉、铅、铬以及类金属元素砷等锌、镍、钴、锡等②氰化物氰化物是剧毒物质,能在体内产生氰化氢,使细胞呼吸受到麻痹引起窒息死亡;③氟化物氟化物对许多生物具有明显毒性,如饮用水浓度超过1毫克/升时,出现氟斑牙,更高时使人骨骼变形,引起氟骨症、损害肾脏等;3耗氧有机污染物水体溶解氧含量降低、水质下降、鱼类生存环境遭到破坏4有机有毒物质①酚类化合物水体中酚浓度味毫克/升时,鱼肉产生酚味;浓度高时,鱼类大量死亡;人们长期饮用含酚水,引起头昏、贫血及各种神经系统症状,甚至中毒;②有机农药③多环芳烃:环境中主要的致癌物质;④多氯联苯PCB化学性质稳定性极高,在环境中不易降解,憎水亲脂,一旦侵入肌体就不易排泄,聚集在脂肪组织、肝和脑中,引起皮肤和肝脏损害;⑤洗涤剂水体中含洗涤剂达到毫克/升时,水面上浮起一层泡沫,破坏景观,也影响大气的氧向水中溶解交换,大于10毫克/升时鱼类难以生存,达45毫克/升时水稻生长会受到严重危害,甚至死亡;以磷酸盐为主的增净剂会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表面活性剂会使水生动物的感官功能减退,丧失生存本能;5、耗氧有机物、BOD、COD的概念;耗氧有机污染物指动、植物残体和生活污水及某些工业废水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木质素等易被微生物分解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最终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等;其分解过程中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质恶化;故称耗氧有机物;生化需氧量BOD 指在好气条件下,微生物分解水体中有机物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中所需溶解氧的量,以每升水消耗氧的毫克数表示;化学需氧量COD 指在一定严格条件下,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氧量;化学需氧量愈高,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物愈多;6、解释氧垂曲线变化原因;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化学氧化作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碳氧化阶段主要是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的二氧化碳、水和氨的过程,反应式:RCHNH2COOH + O2 = RCOOH +CO2 +NH3第二阶段:硝化阶段主要是氨被转化为亚硝酸盐与硝酸盐的过程,反应式:2NH3 + O2 = 2HNO3 + 2H2O 2HNO2 + O2 = 2HNO3耗氧作用:有机污染物分解作用耗氧和有机体呼吸作用耗氧;复氧作用:空气中的氧溶于水的作用;耗氧作用与曝气作用综合决定着水中氧的实际含量;7、简述水体富营养化的概念和类型;“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使鱼类或其他生物大量死亡,水质恶化的现象;天然富营养化处于幼年时期,贫营养状态的湖泊接纳氮、磷等营养元素浮游植物和水生植物大量生长草食性动物大量繁殖动植物残体不断分解,释放出营养物质被新的生物所吸收;人为富营养化城市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增加了水体营养物质负荷,加速了水体富营养化过程;8、论述太湖富营养化的现状、形成原因和防治措施;不全太湖周边工厂废水直接排放进入太湖导致太湖水中含磷量严重超标,水体自净能力无法跟上磷元素的增加速度,湖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导致太湖水质富营养化;治理对策为,减少并控制周边工厂的工业废水排放,工业废水要经过处理后才可排放进入太湖;9、简述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耗氧有机物降解的共同规律首先在细胞体外发生水解,然后在细胞内部继续水解和氧化;降解的后期产物都是生成各种有机酸,在有氧条件下可以继续分解,最终产物是CO2、H2O及NO3-等;在缺氧条件下则进行反硝化、酸性发酵等过程,最终产物除CO2、H2O外还有NH3、有机酸、醇等,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还会发生甲烷发酵,生成甲烷气;10、试述水体污染综合防治的措施;1、水体污染防治和管理1 制定水环境标准2减少耗水量 3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建立城市下水管网,建立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城市污水;4调整工业布局5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需水状况、供水状况、统一开发利用地表水、地下水和污水资源;2、废水处理方法物理法沉淀法除去水中相对密度大于1的悬浮颗粒,同时回收他们;浮选法除去乳状油滴或相对密度近于1的悬浮物;过滤法除去水中的悬浮颗粒物;蒸发法由于浓缩废水中不挥发的可溶性物质;化学法萃取法中和法氧化还原法生物法活性污泥法氧化塘法第三章1、简述土壤胶体的概念和类型土壤胶体指直径小于1um或2um之间的颗粒;土壤胶体的类型:有机胶体无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2、简述土壤污染的概念及主要污染源和污染物土壤污染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质量恶化的现象;土壤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物污染源自然污染源有机污染物:难降解的有机物降解中间产物毒性大于母体的有机物可降解有机物无机污染物:重金属营养元素放射性元素其他:生物类污染物—病原微生物寄生虫、肠细菌、炭疽杆菌、结合杆菌、破伤风杆菌3、简述土壤净化的概念及影响土壤净化的功能;土壤净化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污染的浓度降低而消失的过程;土壤中微生物的分解转化作用;土壤中胶体体系的吸附、代换作用;土壤植物的吸收转化作用;土壤中污染物的累积和净化功能是一对动态平衡的过程;4、简述土壤污染的发生类型;1大气污染型以大气污染源为中心呈环状或带状分布,长轴沿主风向延伸;污染物质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其主要污染物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它们通过沉降和降水落到地面;2水污染型沿河流或干支渠呈枝形片状分布;污灌物质一般集中在土壤表层,但随着污灌时间延长,污染物质可由上部向下部土体扩散和迁移,以至达到地下水深度;3固体废弃物污染型工矿企业排出的尾矿废渣、污泥和城市垃圾在地表堆放或处置过程中通过扩散、降水淋滤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土壤,使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4农业污染型污染物主要来自于施入土壤的化学农药和化肥,其污染程度与化肥、农药的数量、种类、利用方式及耕作制度等有关;以上各种污染类型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相互转化;5、简述土壤有哪些主要的污染重金属污染重金属元素重金属元素主要包括汞、镉、铅、铬和类金属元素砷等生物毒性显着元素及有一定毒性的锌、铜、镍等元素,它们主要来自农药废水、污泥和大气降尘等;6、简述土壤中汞的迁化转移规律1汞的存在形式:离子吸附和共价吸附的汞、可溶性汞、难溶性汞;2土壤胶体对汞迁移转化的影响土壤中的腐殖质和粘粒对汞有很强的吸附力;PH值等于7时,无机胶体对汞的吸附量最大,而有机胶体在PH值较低时,能达到最大的吸附量;3氧化-还原状况对汞迁移转化的影响无机汞之间、有机汞;无机和有机汞之间的转化4植物对汞的吸收和累积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转化微生物通过烷基化改变重金属的毒性,增加金属的挥发性,提高重金属进入大气圈的可能性;微生物能改变土壤重金属的氧化还原形态,影响重金属的迁移转化特性;一些微生物产生的阴离子基团可与重金属离子结合,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也是有效的重金属配位剂;厌氧条件下,硫酸盐还原菌及其他微生物产生的硫化氢可与重金属离子作用,形成难溶的金属硫化物沉淀;土壤中的植物根系会显着影响重金属在土壤中的活性和生物有效性;土壤生物还能大量富集几乎所有的重金属,并通过事物链进入人体,参与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7、简述土壤环境容量、绝对容量和年容量的概念;对土壤环境容量的两种理解:土壤可以承纳一定污染物而不致污染作物,一般将土壤所允许承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作为土壤环境容量;在不使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的条件下,土壤中所能承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土壤绝对容量静容量:WQ 来表示土壤绝对容量,是某一环境所容纳某种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达到绝对容量没有时间限制,浓度计算公式:单位:ppm WQ = WS –B任何一个具体环境都有一个空间范围,土壤环境绝对容量常用重量单位来表示,重量计算公式: WQ = MWS –B在此公式中,M为每亩耕层的土壤重,WS、B分别为土壤环境标准的规定值和土壤环境背景值,单位是毫克/千克;年容量WA:是某一土壤环境在污染物的积累浓度不超过环境标准规定的最大容许值的情况下,每年所容纳的某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由于土壤具有净化能力,所以土壤年容量是根据污染物的残留量计算出的环境容量;通常采用净化率:K = A‘/A×100% ;A - 某污染物对土壤环境的输入量,A‘-经过一年以后的净化量8、试述土壤污染的控制措施1、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1控制和消除工业“三废”排放2加强土壤污灌区的监测和管理3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禁止或限制施用剧毒,高残留性农药开发新的环境友好型农药2、防治土壤污染的措施1物理措施:客土深翻通风去污法热解法改变耕作制度控制土壤氧化-还原状况(2)化学措施(3)施加抑制剂化学清洗法3生物措施利用微生物治理利用植物治理第四章1、名词解释:噪声、环境噪声污染、声压、声压级、LA、LeqA、Ldn、L10、L90.噪声:人们不需要的声音,使人厌烦并妨碍人类正常生活和生产秩序的声音;环境噪声污染:所产生的环境噪声强度超过人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所容许的环境状况,对人们健康或生产发生危害;声压:瞬时媒质中内部压强受到声波作用后的改变量,即单位面积的压力变化称为瞬时声压;瞬时声压的均方根称为有效声压;通常所说声压指有效声压,用P来表示;声压级:LP——声压级,dB;P ——声压,Pa;P0 ——基础声压,2×10-5 Pa;LA:根据听觉特性,在声学测量仪器中,设置有“A计数网络”,使接受到的噪声在低频有较大的衰减,而在高频不衰减甚至稍有放大;这样,A网络测得得噪声值较接近人的听觉,其测得值单位称为A声级LA,记作A或dBA;LeqA:在声场的一定点位上,将某一段时间内连续暴露的不同A声级变化,用能量平均的方法以A 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大小;这个声级称为等效连续A声级LAeq,简称等效声级,也可以记作LeqA,单位dBA;昼夜等效声级Ldn:考虑昼夜时间并将夜间噪声另增加了10dB加权处理后,用能量平均的方法得出了24小时A声级的平均值,单位是dBA统计噪声级统计百分声级Ln:统计噪声级是指在某点噪声级有较大波动时,用于描述该点随时间变化状况的统计物理量;一般用L10、L50、L90表示;L1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1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峰值;L5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5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中值;L90表示在取样时间内,90%的时间超过的噪声级,相当于噪声平均底值;2、试述噪声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噪声污染的危害:1干扰睡眠噪声会影响人的睡眠数量和质量;2损伤听力听觉疲劳—听力损失轻、中、重度耳聋;3对人体的生理影响引发心脏病和血压升高、引发胃溃疡和十二直肠溃疡、影响内分泌机能,诱发癌症、引发神经衰弱症4对儿童和胎儿的影响在噪声的环境下,儿童的智力发育缓慢 ,噪声与胎儿畸形和胎儿体重有密切关系5对动物的影响6对建筑物的损害噪声控制1噪声防治技术①噪声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噪声的传播一般分三阶段:噪声源、传播途径、受声者;从声源上降低噪声最根本的方法是包括研制和采用噪声低的设备和加工工艺措施;隔震、阻尼在传播途径上控制噪声;吸声、隔声 ;在接受点阻止噪声2行政管理措施我国依靠政府和有关部门颁布法令、法规来控制和治噪声污染,实施了一系列控制噪声的标准;我国许多城市还制定了有关控制噪声污染的规定;3城市规划和布局: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城市交通规划合理;3、根据噪声在空气中的衰减规律能进行简单计算第五章1、名词解释: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固体废物资源化固体废物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放弃地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地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地物品、物质;危险废物指除放射性废物外,具有化学活性或毒性、爆炸性、腐蚀性或其他对动植物和环境有害特性的废物;固体废物资源化:狭义上讲,资源化是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而循环指从原料制成品,经过市场直到最后消费变成废物又引入新的生产-消费的循环系统;。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考点1 环境科学的对象内容及环境问题一、概念题:1.环境:环境科学中研究的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整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科学: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研究对象,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和发展、调节和控制以及改造和利用的科学。
3.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4.环境系统:是指地球表面各种环境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5.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二、选择题:1.环境按空间结构可以分为()2.环境按介质类别可以分为()3.环境按性质可以分为()4.环境问题可以分为()简答题:1.简要说明环境的特性?参考:(1)环境具有整体性。
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是由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组成的整体。
(2)环境具有区域性。
不同区域的环境,由于其组成要素不同,往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3)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其中的诸要素在形成相互作用关系之后,会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
在没有被破坏时,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
(4)环境变化的滞后性。
由于环境是多要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如果某一地区的环境受到干扰和破坏,需要通过整个系统的生态和物质循环逐渐表现出来,因此环境变化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
这也是环保工作任务艰巨的原因。
(5)环境的脆弱性。
环境系统虽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因此必须重视环境保护。
2.环境科学的研究任务?参考: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揭示人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控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造福人民,促进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具体包括:(1)探索全球范围内自然环境演化的规律;(2)揭示全球范围内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3)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4)研究区域污染综合防治的途径。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提纲
一、环境科学的概念与发展
1.环境科学的定义和核心概念
2.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果
二、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1.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3.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和保护措施
4.生态足迹与生态修复
三、环境污染与控制
2.环境污染的影响和评估
3.常见的环境污染物及其成因
4.环境污染的控制措施和技术
四、水资源与水污染治理
1.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2.水循环和水质评价指标
3.水污染的种类和排放途径
4.水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技术
五、大气环境与大气污染防治
1.大气环境的组成和基本特征
3.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监测
4.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和技术
六、土壤环境与土壤污染治理
1.土壤环境的组成和功能
3.土壤污染的评价指标和检测方法
4.土壤污染治理的方法和技术
七、固体废物与固废处理
1.固体废物的分类和特性
2.固体废物产生与处理现状
3.固废处置的技术和方法
4.固废管理的挑战和对策
八、气候变化与应对措施
1.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2.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3.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适应策略
4.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举措
九、环境法律法规与政策
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发展和重要内容
2.环境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3.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
4.环境教育与公众参与
十、环境伦理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伦理的含义和原则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目标
3.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和战略
4.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使用。
环境科学概论名词解释: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与被研究对象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它是个相对概念,以某项中心事物作为参照系,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中心事物与环境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2.环境问题:指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影响。
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两大类。
3.环境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当中,通过扩散、迁移和转化的过程,使整个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出现了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4.环境伦理:当前展开的人--地关系研究旨在使该复合系统得以优化、协调并实现良性循环,而协调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即是环境伦理。
5.环境地学:环境地学是以地球环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运用环境科学和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技术与方法,以“人-地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的交叉性学科。
6.水体的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通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作用,使污染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7.环境生态学:伴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而出现和发展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其根本目的就是维护和改善生物圈特别是生态系统健康并发挥正常的服务功能,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并使两者协调发展。
8.生态系统层级理论:是对生态系统这种层次性结构的研究,生态系统层次分明,有利于生态系统本身运动和功能的发挥,即主次有别,协调一致。
9.干扰: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的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的因子超“正常”范围的波动,引起有机体、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的明显变化,从而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害或发生改变的现象。
(景观角度:指一些强烈改变景观结构和功能的事件)。
10.生态恢复:根据生态学原理,改变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子及生态过程,调整优化系统秩序,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态学潜力尽快恢复到一定的或原有的水平,甚至到更高水平。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资料第⼀章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研究对象:⼈类——环境系统1.环境:就是围绕于中⼼事物的东西(客观事物的整体)(1)⾃然因素:地貌、⽓候、⼟壤、植被、⽔⽂(2)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法律、宗教、道德2.环境的类型:⾃然环境、社会环境、⼯程环境3.环境的特性:(1)整体性:指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和要素之间构成了⼀个有机整体。
(2)变化性:地域分异;内部结构、外在状态不断变化。
(3)开放性:指环境是⼀个开放系统,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和输出。
(4)有限性:环境为⼈类发展提供的资源都不是⽤之不竭的;环境对污染物的容纳量也不是⽆限的。
(5)综合性:⾃然环境已不是纯粹的天然环境,⽽是综合了⼀定的社会因素。
(6)可调节性:⾃然环境是⾼度复杂的系统,当⼈类⾏为作⽤引起的环境结构与状态的改变不超过⼀定的限度时,环境系统的⾃动调节功能可以使这些改变逐渐消失使结构和状态恢复原有的⾯貌。
(⼆)研究任务1.基本任务:揭⽰⼈类-环境系统的实质,研究⼈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掌握它的发展规律,调空⼈类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类与环境协调发展。
2.主要任务:(1)环境的背景知识:演化规律、基本特征、环境结构(2)⼈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3)探索污染物对⼈体危害的机理,为⼈类健康是⽣活服务(4)环境污染的防治与治理(三)⼈类——环境系统的发展与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是指作为中⼼事物的⼈类和作为周围事物的环境之间的⽭盾(⼈类和环境之间的消极影响就构成环境问题)(1)⼈类的⽣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积极——>对环境起改善和美化作⽤消极——>对环境起退化和破坏作⽤(2)⾃然环境限制和破坏⼈类的⽣产和活动2.3.⼋⼤公害事件第⼆节环境科学的内容和分科(⼀)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1).理论地理学:环境科学的⽅法论、环境质量评价原理与⽅法、环境规划原理与⽅法(2).综合环境学:①宏观:全球环境学②中观:区域环境学③微观:聚落环境学(3).部门环境学:①与⾃然科学过渡:物理、化学、⼤⽓、⽔⽂、⼟壤环境学等②与技术科学过渡:⼯程环境学③与社会科学过渡(⼆)环境科学的分科:1.环境科学:①环境⽣物学②环境物理系③环境化学④环境⽣态型⑤环境医学⑥环境地学2.环境技术学:①环境控制学②环境⼯程学(环境污染防治⼯程技术、环境系统⼯程…)3.环境社会学:①环境法学②环境经济学③环境管理学④环境规划学⑤环境教育学⑥环境美学⑦环境⼼理学⑧环境理论学第三节环境科学的发⽣和发展1.探索阶段:(1)⼤约在公元前5000多年,中国在烧制陶瓷时就在柴窑中采⽤了烟囱排烟。
环境科学概论第一章1.在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并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战略:即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
2. 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是对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等,所谓“三废”的治理问题。
3. 环境保护:是利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解决各种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一切人类活动的总称。
4. 环境污染定义: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并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5、什么是环境?广义:环境(environment):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有关的事物,就是这个中心事物的环境。
狭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规定的。
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8、简述我国环境污染的现状。
①大气污染日益加剧;②水域污染日益加剧;③垃圾围城现象普遍;④噪声污染普遍超标;⑤水土流失难以遏制;⑥土地荒漠化不断扩展;⑦濒危物种生境缩小;⑧水资源呈现短缺;⑨耕地资源逐年减少;⑩森林资源供不应求。
9、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20世纪全球主要环境问题有:①全球气候变暖;②臭氧层破坏;③酸雨与空气污染;④土壤遭到破坏,荒漠化程度加剧;⑤、海洋污染和过度开发;⑥生物多样性锐减;⑦森林面积减少;⑧有害废物的越境转移;9淡水受到威胁;⑩混乱的城市化。
10、环境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有哪些?(1)对象: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环境”系统,这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2)任务:环境科学的任务就是揭示“人类和环境”这一对矛盾的实质,研究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掌握其发展规律,调控二者之间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交换过程,寻求解决矛盾的途径和方法,以求人类—环境系统的协调和持续发展。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第一章绪论1、环境问题(名词解释):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的变化,这儿中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产生的不利影响。
环境问题既包括环境污染问题(污染性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和土壤污染等),又包括环境破坏问题(非污染性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覆盖面积锐减,草场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2、环境问题的由来和发展:(4个阶段)及4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萌芽阶段(工业革命前):引起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 地力下降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20世纪40年代以前):工业企业排出大量的废弃物,污染环境,使污染事件不断发生第一次高潮(1950-20世纪80年代中期):八大公害事件接连出现第二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中期-):全球的大气污染;大面积生态破坏;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迭起八大公害事件:P43、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和第二次高潮的区别:(1)影响范围不同。
第一次主要出现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表现为局部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
第二次则表现为大范围乃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均受到破坏。
(2)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开始受到重视。
①全球性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温室效应加剧与全球变暖、臭氧层耗损、酸沉降。
②非污染性环境问题:森林面积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
③突发性、灾难性环境污染事件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的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露。
④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
⑤外来生物入侵。
(3)危害的后果不同。
第一次对人体健康状况的影响;第二次不止以上,更关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4)产生的机制不同(污染源不同):第一次污染源相对简单,污染相对较易得到控制;第二次环境问题的污染源类型多、分布广、形成复杂。
4、环境的基本特征(P3):①环境的整体性和区域性:整体性(各部分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区域性(区域差异,因地理位置不同而表现出来的特性)②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变动性(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稳定性(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③环境的资源性和价值性:资源性(环境可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与能量)第二章大气环境污染与防治1、大气污染: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的过程,使得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影响到生态系统的平衡,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经济发展,这种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考试复习重点资料(最新版)资料见第二页封面第1页《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汇总(各校通版)考试复习重点01章《环境与环境科学》01节环境及环境特征一、环境概念1.环境(概念'与一主体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是一相对概念,随中心事物变化而变化。
中心事物与环境存在着对立统一。
人类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的生存空间,包括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条: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2.环境类型按环境主体分:人类环境自然人工生物环境按空间分:星际环境全球环境区域环境聚落环境{城市乡村院落等}二、环境要素及其特点1.环境要素:也称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一般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人工环境要素)。
但通常是指自然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生物、岩石、土壤,以及声、光、电磁辐射等。
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的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又组成环境整体或称环境系统。
地球表面各种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即地球环境系统。
2.特点(1)最小限制律:环境质量受诸要素中处于最劣状态的那个环境要素的控制。
(2)等值性:无论任何一个要素,只要它处于最劣状态,对环境的影响是相同的。
(3)整体性大于各个体之和(4)出现先后,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三、环境效应及其特点1.环境效应:指环境受到污染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反应。
包括(1)环境生物效应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诸要素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变化的效果。
(2)环境化学效应酸雨、光化学烟雾在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
(3)环境物理效应噪声、沙尘暴、矿区沉陷由于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
2.环境特性——由于人类的干扰和破坏,环境表现的特性(1)整体性:环境保护没有地区的界限(2)有限性①人类活动空间有限②环境稳定性有限环境自净能力(污染物进入环境以后引起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生物变化,最终污染物被清除。
第一章绪论环境的概念:狭义的概念中心事物是人类, 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 即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须的相适应的环境, 或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可分为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两种。
环境要素:环境要素又称环境基质, 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自然环境要素与人工环境要素环境要素的属性最差(小)限制律: 整体环境的质量, 不能由环境诸要素的平均状态决定, 而是受环境诸要素中那个与最优状态差距最大的要素所控制。
整体性大于个体和: 是指环境诸要素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产生的集体效应, 是个体效应基础上质的飞跃。
出现先后, 互相联系, 互相依赖:是指环境诸要素在地球演化史上的出现, 具有先后之别, 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 相互依赖的。
环境质量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 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 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环境的功能特性☐人类环境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有时、空、量、序变化的动态系统和开放系统。
由于存在连续不断的、巨大的和高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 表现出对人类活动的干扰和压力。
☐. 根据环境的概念界定,各种环境要素都是人类所需要的资源。
☐环境的功能首先是为人类生存提供所需要的资源。
☐环境具有调节功能。
☐环境具有服务功能。
☐环境具有文化功能。
整体性:局部污染可以对其他地区造成影响和危害。
有限性:弱小的地球(背景值、容量、自净)不可逆性:物质循环的可逆与能量流动的不可逆隐显性:后果的显现需要一个过程持续反应性:灾难隐患和遗传隐患灾害放大性:小的影响导致大的破坏环境问题广义: 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 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 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根据环境问题的来源, 可分为两类。
(1)、由自然力引起的为原生环境问题, 又称第一环境问题, 它主要是指地震、洪捞、干旱、滑坡等自然灾害问题;(2)、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为次生环境问题, 也叫第二环境问题, 它主要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两类。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环境科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科学领域,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旨在研究和解决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
下面是环境科学概论的复习内容。
一、环境科学概念与发展历程1.环境科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内容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问题的一门综合性科学,主要内容包括环境的组成、性质、变化规律以及环境与生物、人类的相互作用等。
2.环境科学的发展历程环境科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自然环境研究阶段、环境问题研究阶段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阶段。
其中,自然环境研究阶段主要关注环境的组成和性质;环境问题研究阶段则关注环境问题的发生原因和解决方案;可持续发展研究阶段则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二、环境问题及其影响1.全球环境问题全球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这些问题不仅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也对生态系统和环境稳定性产生了严重影响。
2.国内环境问题国内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等。
这些问题主要源于工业发展、农业生产、城市化进程和能源消耗等。
三、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1.环境保护的原则环境保护的原则包括预防原则、综合利用原则、资源节约原则及环境治理原则等。
预防原则强调采取措施预防环境污染的发生;综合利用原则强调合理利用和综合利用资源;资源节约原则倡导合理使用资源;环境治理原则要求持久稳定地改善环境质量。
2.环境治理的方法环境治理的方法包括技术措施、法律制度和经济手段等。
技术措施主要包括污染防治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法律制度包括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规划管理制度;经济手段包括环境税收、排污许可证等。
四、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原则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能够满足未来代际发展需求的发展方式。
其原则包括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社会公正与公平、文化多样性等。
2.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与路径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环境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 共15分)1.大气污染: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 如SO2、NOx、HC、O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 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 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2.水体自净: 水体受到废水污染后, 逐渐从不洁变清的过程, 称为水体自净。
3.逆温: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称为逆温;4.生物入侵: 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 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5.大气二次污染物:是指由一次污染物在大气中互相作用经化学反应或光化学反应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完全不同的新的大气污染物, 其毒性比一次污染物还强。
6.水体富营养化: 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7. 半衰期:是指某种特定物质的浓度经过某种反应降低到剩下初始时一半所消耗的时间。
8.废物资源化: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讲, 表示资源的再循环;狭义讲, 指为了再循环利用废物而回收资源与能源, 指从原料—成品—消费—废物—生产系统。
9.环境科学: 研究人类-环境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10.环境保护: 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运行的总称。
11.大气环境容量:是指大气在一定环境功能条件下, 大气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12.土壤重金属元素背景值:是指一定区域内自然状态下未受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重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
13、环境规划: 是人们为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而对自身的开发活动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做的合理安排。
14、土壤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 引起土壤质量恶化, 并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和质量的下降, 这种现象叫土壤污染。
15.环境问题:是指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2.环境的特性: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
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2)水圈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3)岩石圈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4)生物圈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其中,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对人类的价值:健康营养物。
主要问题:物种锐减(5)土壤圈土壤圈是以上四个圈层的交界面,是联系无机成分与有机成分的枢纽。
包含固相、液相和气相物质以及生物体四部分组成这一复杂结构是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功能:提供各种营养物质;同时还具有稳定自然系统的功能(吸附性、缓冲性、氧化还原性和自净功能)。
主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土壤污染2.自然环境的三大功能物质循环:物质元素在各圈层之间的交换过程,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能量流动:太阳能进入到地球生态系统,然后耗散到外部环境中的过程信息传递:各种信息在生态系统各生命成分之间的流通典型实例之一:食物链和食物网3.自然环境的规律地带性:自然环境要素(如温度、压力、物质含量等)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呈现出随纬度、经度等发生变化分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规律:由于热量沿纬度变化,生态系统也随地球纬度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地更替,从赤道向北极依次出现了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与苔原。
经度地带性规律:由于水分沿经度变化,生态系统也发生了经度更替,如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由沿海湿润区的森林,经半干旱的草原到干旱区的荒漠垂直地带性规律4.Gaia假说(大地女神假说)主要观点:1.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不断地主动积极地对地球环境起着调节作用。
2.证实上述调节作用是地球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而此稳定性的实现是基于Gaia系统内部生物的各个部分相互有序、协调地合作。
3.强调只有把生物和环境看成一个整体才能真正了解地球。
4.在地球进化系统中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物质环境的进化,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心思想:生命活动创造了地球环境(三)人工环境1. 人工环境的概念、类型和特点概念: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掌握人工环境按功能分为: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特点:1.人类作为主导因子,环境人工化明显:满足不同的需求,人类智慧再创造2.人工环境的多样化:起源于人类需求的多样化3.人工环境的脆弱性:环境承载力与人类干扰强度之间的关系人工化程度越高→自然环境比例越低→环境系统越脆弱(现代化城市停电事故)4.环境污染严重:起因于物质代谢作用,产生环境影响(案例)5.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增多:环境对人类的制约(案例)2.城市概念和城市环境特点城市:是以人为中心的,以一定的环境条件为背景、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自然综合体,是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形成的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场所,是人类占绝对优势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
城市环境特点:(1)城市人口的数量和密度较大(2)形成特殊的城市景观(3)城市环境组成独特、结构复杂、功能多样(4)具有明显的空间尺度特征(5)城市环境限制因子众多,城市与周边地区矛盾集中3.城市化概念: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导致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的转变过程。
表征指标:总量;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4.城市人口承载力:概念:指一定条件下城市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大人数又称城市人口环境容量。
5.城市热岛:城市热岛:由于城市大量基础设施的吸热、蓄热作用,使得城市内空气温度明显高于城外空气温度的现象。
6.乡镇环境特点乡镇: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中国行政区划最低建制,处在城乡融合的交汇点, 兼有城乡两种环境特点。
环境特点:1.处于城市和乡村的过渡带,景观丰富多样。
2.缺乏规划或规划不尽合理,存在布局混乱的现象。
3.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工艺相对落后,致使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
4.管理薄弱,难以控制环境污染。
7.农村环境特点以种地为生的地方,我国农村人口多,面积大。
其环境特点有:①存在耕地、草原和林地退化,水土流失、侵蚀等现象;②生活生产方式不尽科学,致使环境质量恶化;③资源和废物交流不平衡,加剧农村环境质量恶化;④环境污染问题制约农村发展,并使农村贫困化。
8.绿色交通概念概念:采用低污染、适合都市环境的运输工具,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交通概念。
包括徒步、自行车、轻轨电车等。
9.发展绿色交通措施(了解)制订和实施鼓励开发和使用环保汽车的优惠政策加快环保汽车配套设施建设控制私家车数量,大力发展“绿色公交”引导汽车市场的“绿色消费”(四)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1. 人类和环境关系基本关系:对立统一对立:人类的主观需求和有目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属性与发展规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统一:环境是人类的载体,人类的活动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
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推论:(1)人类与环境之间应协调发展;(2)应充分认识人类与环境的依存关系(人类是物质运动的产物,是地球表面系统进化的产物;地球表面系统的进化形成了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场所)。
2.环境问题的实质环境问题的实质: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这种失调造成了对生态系统平衡关系的破坏,它是人口、经济、社会、环境非协调发展所引起的问题。
根本原则: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必须改变无节制生产和最大限度消费的生存方式,摒弃一味向自然索取以满足自身和短期利益的价值观念。
3.环境问题分类(次生和原生+举例)环境问题:是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
按成因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原生环境问题:如火山喷发、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引起的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资源短缺耗竭、生态破坏。
4.介绍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污染型、资源短缺型、生态失衡型)(1)污染型环境问题概念: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当中,通过扩散、迁移和转化过程, 使整个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出现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分类: 大气污染, 水环境污染, 土壤污染,声、光等①大气污染:定义:大气中某些物质的含量超出了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出现了不利于人类和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典型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酸沉降等②水污染:A、定义: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超过水体的环境容量,导致水体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水中固有生态系统和水体的功能。
按污染对象可分为地表淡水污染、地下水污染以及海洋污染。
B、水污染原因:地表水污染的原因:人类向地表水体大量排放各种未经无害化处理的液体和固体废物,使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原因:地下水严重超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处理量低;施用化肥、农药和污灌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人为经济活动造成城市地下水污染。
③海洋污染:定义:人类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造成损害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损坏海水质量和减损环境美观等有害影响。
典型事件:水俣事件,主要污染物:甲基汞,形成原因:含汞催化剂用后的焊工废水入海,鱼类贝类污染。
富山事件(骨痛病),镉,炼锌厂含镉废水污染饮水和农田。
④土壤污染定义: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污染物),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容纳的能力和土壤净化速度,从而引起土地正常功能遭到破坏或土壤肥力降低,并对土壤、植物和动物造成损害的现象。
典型事件:(2)资源短缺与耗竭型环境问题①自然资源分类:②问题: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使得人类向环境索取自然资源的速度远远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 (针对可更新资源),对于不可更新资源,人类不当使用最终可能导致耗竭③资源问题的相对性:资源短缺与耗竭是相对于消耗水平(或需求水平)而言的;具有区域性:资源短缺与耗竭通常是针对某一特定区域而言的;原因:资源分布、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状况、消费偏好等后果及对策:资源使用的公平性、贸易和战争。
(3)生态破坏与生态失衡型①生态破坏: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显著下降和结构显著改变,从而引起的环境问题②生态平衡与生态失衡: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进行适当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流,使生态系统保持特定的结构和功能生态失衡: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时,出现生态系统结构的破坏、功能紊乱等现象③人类对生物圈的破坏性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大规模改自然为人工生态系统,干扰生物圈正常运转:如农田开发;大量取用资源,破坏生态平衡:例如森林砍伐、水资源过度开发;向环境输入大量废弃物,严重污染生物圈:例如污废水向河流倾卸带来的典型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破坏等5.论述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重点居住环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1)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途径:环境中毒物通过消化道、呼吸道或皮肤等进入人体表现:特异性损害(人体急性或慢性中毒、致畸、致突变、治癌等)和非特异性损害(多发病的发病率增高、人体抵抗力和劳动能力下降)两个方面例1: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简)主要表现为引起呼吸道疾病,对气候产生不良影响,如能见度降低,减少太阳辐射而导致城市佝偻病发病率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