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知识梳理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60.50 KB
- 文档页数:8
屈原列传相关习题及答案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作品《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悲剧,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围绕着屈原列传展开一些相关的习题及答案,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的文化人物。
一、屈原的生平1. 屈原是哪个时期的人物?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人物,生活在公元前340年至前278年间。
2. 屈原的家庭背景如何?屈原出生在楚国贵族家庭,他的祖父曾担任楚国的重要官职。
3. 屈原为什么被流放?屈原曾担任楚国宰相,但由于与其他官员产生了矛盾,被诬陷谋反,最终被楚怀王流放。
4. 屈原的流放生活是怎样的?在流放期间,屈原在江南一带流浪,他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政治现实的不满。
5. 屈原的死因是什么?据传说,屈原因对楚国的政治腐败感到绝望,最终投江自尽。
二、《离骚》的创作与意义1.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它有什么特点?《离骚》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它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屈原对流亡生活和政治现实的痛苦思考。
2. 《离骚》的主题是什么?《离骚》的主题是对流亡生活和政治现实的反思,以及对理想国家的向往。
3. 《离骚》的艺术价值在哪里?《离骚》以其独特的诗意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示了屈原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4. 《离骚》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有哪些?《离骚》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来的文人学者都受到了它的启发,它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
三、屈原与中国文化1. 屈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吗?是的,屈原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2. 屈原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何贡献?屈原的思想强调了个人的责任和行动力,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政治理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屈原列传》知识归纳(答案) 2012-3一、请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1、王怒而疏.屈平疏远2、父母者,人之本.也根本3、博闻强志.记,记住4、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扣留5、顷襄王怒而迁.之贬谪,放逐6、渔父.见而问之曰 fǔ,古代对老年男子尊称7、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使之改变,强行改变8、屈平不与.允许,同意9、人穷.则反本处境艰难,困厄不堪10、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疲惫11、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忧伤哀痛12、靡.不毕见副词,没有13、乃令张仪佯.去秦假装14、厚币委..质事楚礼物;呈现15、使使如.秦受地往,到……去16、以一仪而当.汉中地抵换,相抵17、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责备,怪罪18、人君无.愚智贤不肖无论19、举.世混浊而我独清全20、楚诚.能绝齐如果,果真21、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方正22、明于治.乱治理得好,安定太平23、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副词,大概24、怀王乃悉.发国中兵副词,全都25、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介词,相当于“于”二、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及其本字,并解释其含义1.犹离忧也离—罹遭遇,遭受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旨旨趣,旨意3.人穷则反本反—返返回,回到4.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绌—黜(被)罢免官职5.厚币委质事楚质—贽初见尊长所送的礼物6.靡不毕见见—现体现7.亡走赵,赵不内内—纳接纳8.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浊污浊9.被发行吟泽畔被—披披散10.举类迩而见义远见—现表现,表达11. 齐与楚从亲从—纵合纵三、请写出下列各句中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今意义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古义:脸色。
颜,颜面。
色,气色。
又如:暮去朝来颜色故。
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时所产生的印象。
古义:形,形体。
容,容貌。
又如《林黛玉进贾府》:“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2.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
屈原列传知识梳理答案《屈原列传》文言知识梳理一、注音谗谄(chǎn)靡(mǐ)不毕见濯淖(nào)滋垢(gòu)渣滓(zǐ)皭(jiào)然汶汶(mén)稚(zhì)子枯槁(gǎo)餔(bū)其糟而啜其醨(lí)温蠖(huò)娴(xián)于辞令属(zhǔ)草稿汨(mì)罗上称帝喾(kù)楚将屈匄(gài)二、通假字:1、犹离.忧也通“罹”遭遇2、人穷则反.本通“返”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通“旨”旨趣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浊”污浊5靡不毕见.通“现”显现6、屈平既绌.通“黜”罢黜7、厚币委质.事楚通“贽”见面礼8、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同“涅”染黑9、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三、重点实词解释1、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熟练、熟悉2、王甚任.之信任3上官大夫与之同位次4、争宠而心害.其能忌妒5、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6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7、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改变,更改8、平伐.其功自夸、炫耀9、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痛心明10、“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遇11、人穷.则反本处境困难12、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疲困13、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内心悲痛14、《国风》好色而不淫.过分而失当15、靡.不毕见.无见,同“现”16、其文约.,其辞微.简约含蓄精深17、举类迩..而见义远事物近18、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称许19、不获世之滋.垢污浊20、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洁净泥,同“涅”染黑21、乃令张仪佯装..去秦假装呈献质,同“贽”见面礼22、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凭借当权者2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表达24、人君无.愚智贤不肖无论25、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连,跟着26、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资质,职分27、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诋毁,说坏话28、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吃酒糟喝淡酒29、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者乎..,受物之汶汶洁净的样子玷污30、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效法四、古今异义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
选择性必修中教材文言文挖空训练及重点知识梳理屈原列传[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被”“悉”两字及次常用字“靡”“称”。
2.背诵第三段,翻译重点句子。
基础积累一、基础夯实课文挖空训练1.解释加点的词语(第1段)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第2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答案①闻( 学识)②志(记)③明(明晓) ④娴(熟练,熟悉) ⑤图议(谋划计议) ⑥接遇(接待) ⑦列(朝列,班列) ⑧害(嫉妒) ⑨造为(制定) ⑩宪令(国家法令) ⑪属(撰写) ⑫夺(强取为己有) ⑬与(同意) ⑭谗(谗毁) ⑮伐(自夸,炫耀)(第3段)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②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屈原列传》一、文学常识屈原,名__平__,字__原__,___战国__时期我国伟大的__浪漫_主义诗人,代表作有抒情长诗《离骚》主要作品有《天问》、《招魂》、《九歌》、《哀郢》等汉代刘向把它们合编成《楚辞》。
二、通假字离骚者,犹离忧也同“罹”,遭遇人穷则反本同“返”靡不毕见同“现”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同“旨”自疏濯淖污泥之中同“浊”屈平既绌同“黜”罢免官职齐与楚从亲“纵”合纵亡走赵,赵不内“纳”被发行吟泽畔“披”厚币委质事楚“贽”见面礼三、古今异义颜色憔悴脸色,面容形容枯槁形体,容貌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言语举动适度、得体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第二年而欲反覆之君悟、俗改。
覆,翻转过来四、解释加点字意思娴.于辞令..熟练、熟悉。
应对的语言。
王甚任.之信任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改变,更改屈平不与.允许,同意平伐.其功自夸,炫耀屈平疾.王听之不聪.恨、痛心。
明好色而不淫.过分而失当其文约.,其辞微.简约含蓄精神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泥浆嚼.然泥.而不滓.者也洁净。
同“涅”,染黑。
污浊。
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快意,心里舒服。
亡走..赵逃跑。
奔向。
楚人既咎.子兰归罪,责怪。
其存.君兴国思念莫不欲求忠以自为..帮助自己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连,跟着不知忠臣之分.资质..短.屈原于顷襄王诋毁被.发行吟泽畔披,散着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吃。
酒渣。
喝。
淡酒。
怀瑾握瑜....比喻保持高才美德。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者乎洁净的样子。
玷辱。
..,受物之汶汶皓皓..之白皎洁的样子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言语举止适度、得体贾生吊.之悼念死者又爽然..自失矣茫然五、句式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被动“离骚”者,犹离忧也判断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是以见放被动六、默写《国风》好色而不淫,__《小雅》怨诽而不乱__.。
四、重点知识梳理1.(1)文言实词积累识记(1)被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_________________②被.发行吟泽畔:_________________③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_________________④成归,闻妻言,如被.冰雪(《促织》):_________________⑤在位恭俭,妻子不入官舍,布被.瓦器(《后汉书·王良传》):_________________⑥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_________________(2)悉①怀王乃悉.发国中兵:_________________②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太史公自序》):_________________③书不能悉.意,略陈固陋(《报任安书》):_________________④丞相亮其悉.朕意(《三国志》):详尽地了解或知道答案①尽,全部②详尽,全面③详尽地叙述2.通假字①“离骚”者,犹离.忧也:_________________②人穷则反.本:_________________③靡不毕见.:_________________④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_______⑤自疏濯.淖污泥之中:_________________⑥屈平既绌.:_________________⑦齐与楚从.亲:_________________⑧乃令张仪详.去秦:_________________⑨厚币委质.事楚:_________________⑩亡走赵,赵不内.:_________________⑪被.发行吟泽畔:_________________3.古今异义词①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今年的下一年②颜色..憔悴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色彩③形容..枯槁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④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时间或经济)宽裕4.多义实词(1)靡①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_________________②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_________________③靡.费:_________________(2)称①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_______②先帝称.之曰能(《出师表》):_________________③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_________________④幸蒙大恩,赐号称.王(《苏武传》):_________________5.词类活用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_________________②明.道德之广崇:_________________③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_________________④短.屈原于顷襄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⑦蝉.蜕于浊秽..6.特殊句式①秦,虎狼之国:_________________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_________________③为天下笑:_________________④方正之不容也:_________________⑤不凝滞于物:_________________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_________________⑦被发行吟泽畔:_________________⑧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_________________7.文化常识(1)左徒:战国时______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屈原列传》编选:陈丽娟做题:查潇霄审核:张文艳基础练习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皭然(jiào)汶汶(wén)啜其醨(lí) 博闻强志(qiánɡ)B. 温蠖(huò) 诡辩(ɡuǐ)帝喾(ɡù) 眷顾楚国(juàn)C. 憔悴(cuì) 惨怛(dá)枯槁(ɡǎo) 靡不毕见(xiàn)D. 濯淖(nào) 屈匄(ɡài)属草稿(zhǔ) 谗谄(xiàn)2.下列各项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离骚”者,犹离忧也B.屈平属草稿未定C.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D.亡走赵,赵不内3.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短屈原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
B.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行列,位次。
C.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
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父母者,人之本也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B.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C.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人君)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D.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怀王卒行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B.秦,虎狼之国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C.内惑于郑袖竟死于秦而归葬D.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亡走赵,赵不内走:逃跑。
B.屈平既嫉之嫉:憎恨。
C.冀幸君之一悟一:一次。
D.然亡国破家相随属属:连接。
7.解释加点字词。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2)“离骚”者,犹离忧..也。
(3)人穷.则反本.。
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4)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5)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与训练之《屈原列传》(统编版)·学生版[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120个实词中的“被”“悉”两字及次常用字“靡”“称”。
2.背诵第三段,翻译重点句子。
基础积累一、基础夯实课文挖空训练1.解释加点的词语(第1段)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第2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第3段)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未尝..()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②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第4段)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屈原列传》基础知识梳理《屈原列传》梳理案重点实虚词第一段:屈平疾(恨,痛心)王听(听觉)之不聪(明)也谗谄(说好人坏话的人)之蔽明也邪曲(邪恶不正的人)之害公也方正(正直的人)之不容(被动)也故忧愁幽(深)思而作《离骚》犹离忧(遭遇忧愁,离同“罹”,遭遇)也夫(句首发语词)天者,人之始也人穷(处境困难)则(就)反本疾痛惨怛(内心悲痛)屈平正(使动,使……正)道直(使动,使……直)行竭忠尽智以(连词,表目的,来)事其君谗人间(离间)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两个被动句)能无怨乎盖(大概)自怨生也上(名作状,向上)称帝喾下(名作状,向下)道(称道)齐桓以刺(指责)世事明(阐明)道德之广崇(广大崇高)治乱之条贯(规律)靡(没有)不毕(全,都)见其文约(简约)其辞微(含蓄),其志洁(高洁),其行廉(正直,端正)其称文小而其指(同“旨”,旨趣)极大举(列举)类(事物)迩(近)而见(包含、表现)义远(深远)自疏(疏远)濯(同“浊”)淖(泥浆)污泥之中蝉(名作状,像蝉一样)蜕于浊秽(黑暗社会)不获世之滋(污浊)垢皭(洁白)然泥而不滓(污黑)者也推(推究)此志也,虽(即使)与日月争光可也。
文化常识1.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
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代表作品:《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2.帝喾,传说中“五帝”(五帝是指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圣明君主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也是历代朝廷官方祭祀礼仪的专用词汇,是最高祭祀等级的仪式之一。
)之一,号高辛氏。
屈原是他的后裔。
翻译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译文:屈原痛心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谗言谄媚遮蔽了双眼(不能明辨是非),(致使)邪恶歪曲残害了公道,端方正直不被接受,因此(心怀)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离:犹离忧也(通"罹")2、指: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通"旨")3、反:人穷则反本(通"返")4、绌:屈平既绌(通"黜")5、质:厚币委质事楚(通"贽")6、见:靡不毕见(通"现")7、内:亡走赵,赵不内(通"纳")8、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二、一词多义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名词,学识)②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2、志: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③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志)3、直: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志,以事其君(名词,正直)②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与"横"相对)③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通"值",价值)④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对的)4、疏:①王怒而疏屈平(疏远)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④《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三、词类活用1、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动作状,对内)2、出:出则接遇宾客(动作状,对外)3、谗:因谗之曰(形作动,讲坏话)4、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听取意见)5、邪曲: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的小人)6、方正: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7、明: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8、蝉:蝉蜕于浊秽(名作状,象蝉蜕壳那样)9、怒:楚使怒去(动作状,生气地)10、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名作状,象虎狼那样)11、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继承)12、日: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四、古今异义的词1、颜色:古义:脸色,气色(颜色憔悴)今义:色彩2、形容:古义:形体,容颜(形容枯槁)今义:对事物进行描述3、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若4、反复:古义:反,覆转;复,恢复今义:颠来倒去5、诡辩:古义:谎言,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五、句式归纳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梳理和训练一、课文重要实词梳理。
第1段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第2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闻( ) ②志( ) ③明( )④娴( ) ⑤图议( ) ⑥接遇( )⑦列( ) ⑧害( ) ⑨造为( )⑩宪令( ) ⑪属( ) ⑫夺( )⑬与( ) ⑭谗( ) ⑮伐( )第3段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解释加点的词语①离忧( ) ②倦极( ) ③惨怛( )④间( ) ⑤淫( ) ⑥明( )⑦条贯( ) ⑧毕( ) ⑨获( )⑩滋( ) ⑪皭( ) ⑫滓( )⑬推( )3.理解性默写①《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文笔简约而含蓄精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生帮手:高中语文《屈原列传》知识点复习归纳练习及答案《屈原列传》同步练习一、字音属.()草稿惨怛.()帝喾.()濯淖..()皭.然泥.而不滓.()靳.尚()渔父.()三闾.大夫()餔.糟啜醨..()弹.冠()汶汶.()汨.罗江()温蠖.()二、重要实词1.与上官大夫同列.:___________________2.争宠而心害.其能:___________________3.属.草稿未定:___________________4.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___________________5.屈平不与.:___________________6.屈平伐.其功:___________________7.自矜.功伐:___________________8.人穷.则反本:___________________9.惨怛..:___________________10.《国风》好色而不淫.:___________________11.靡.不毕见:___________________12.推.此志也:___________________13.齐与楚从亲..:___________________14.使使如.秦受地:___________________15.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___________________16.屈平既嫉.之:___________________17.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___________________18.一篇之中三致.志:___________________19.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___________________20.顷襄王怒而迁.之:___________________21.新.沐者必弹冠:___________________2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___________________23.及见贾生吊.之:___________________1.博闻强志:___________________2.离骚者,犹离忧也:___________________3.人穷则反本:___________________4.靡不毕见:___________________5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_________6 .举类迩而见义远:___________________7.自疏濯淖污泥之中:___________________8.屈平既绌:___________________9.乃令张仪详去秦:___________________10.厚币委质事楚:___________________11.亡走赵,赵不内:___________________12.被发行吟泽畔:___________________四、词类活用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谗谄之蔽明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邪曲之害公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方正之不容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明道德之广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蝉蜕于浊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厚币委质事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泥而不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其后楚日以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亡国破家相随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时秦昭王与楚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短屈原于顷襄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同生死,轻去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点梳理1.柱天:《屈原列传》开始,就有“柱天之神”一词。
柱天是指众神所共同依靠的一根柱子,其象征天地间的权威与法律。
在屈原生活的时代,荒唐之事屡见不鲜,神明受侵,屈原因此感到忧虑。
2.溲、箕:《屈原列传》中所指的溲是指早晨的小便,箕是指盛糠秕的筐子,这里用作洗涤的工具。
屈原用溲洗去尘垢,比喻对自身进行精神洗涤,净化心灵。
二、修辞手法1.描写手法:(1)对偶:通过在文中使用对偶结构,增强修辞效果,使文章具有韵律感和辞章之美。
(2)借代:如把屈原被流放的情景,巧妙地通过属相中的癸巳年来表达,增强了文笔的风趣幽默。
2.修辞手法:(1)比喻:如将公子荆的罪孽比喻为罗网,形象地揭示了公子荆自食其果的命运。
(2)迷喻:如用旱魃之灾来暗指当时朝政腐败,严酷的荒政统治,有效地表达了屈原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文化背景1.政治现实:楚国处于战国时期的腐败和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岌岌可危。
这种时代背景下,楚国文化进入了一个低潮期,屈原努力振兴楚国文化,提倡道德和文化的重新建设。
2.文化思想:屈原是战国时期重要的诗人和文化思想家,他融合了南方和北方的文化思想,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四、人物形象1.屈原:文章中塑造的屈原形象表现出了忠诚爱国、忧国忧民等典型的儒家精神,并以自我牺牲的精神提出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思考和期望。
2.公子荆:公子荆是屈原的政敌,代表了当时楚国腐败朝政的一部分。
他的形象充分表现了权谋之士的狡猾和冷酷。
3.武则天:屈原与武则天在异时空交谈,武则天的形象展现了她之前历史上的冷酷与权力欲,也体现出她对文化复兴和人民福祉的关心。
五、主题思想1.忠诚爱国:屈原忠心为国,他为楚国忠贞不逾,毁誉参半的信心和爱国情怀,是《屈原列传》的主题之一2.英雄追求:尽管屈原最终走向悲剧,但他所秉持的英雄追求,为国家和民族的兴盛奋斗到底,充分展现了他坚定、宏伟的抱负。
司马迁《屈原列传》考点解析及原文翻译《屈原列传》考点通假字1、离:犹离忧也(通"罹")2、指:其称文小而而其指极大(通"旨")3、反:人穷则反本(通"返")4、绌:屈平既绌(通"黜")5、质:厚币委质事楚(通"贽")6、见:靡不毕见(通"现")7、内:亡走赵,赵不内(通"纳")8、濯: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浊")一词多义1、闻:①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名词,学识)②无何,宰以卓异闻(动词,闻名)③况草野之无闻者乎(名词,名气)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动词,听到)2、志:①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名词,品行)②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动词,记忆)③其志洁,其行廉(名词,品行)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名词,意愿)⑤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动词,作标志)3、直:①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志,以事其君(名词,正直)②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与"横"相对)③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通"值",价值)④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对的)4、疏:①王怒而疏屈平(疏远)②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名作动,用奏章写)③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影(形容词,稀疏)④《谏太宗十思疏》(一种文体)词类活用1、入:入则与王图议国事(动作状,对内)2、出:出则接遇宾客(动作状,对外)3、谗:因谗之曰(形作动,讲坏话)4、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动作名,听取意见)5、邪曲:邪曲之害公也(形作名,邪恶的小人)方正:方正之不容也(形作名,端方正直的人)6、明:明道德之广崇(形作动,阐明)7、蝉:蝉蜕于浊秽(名作状,象蝉蜕壳那样)8、怒:楚使怒去(动作状,生气地)9、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名作状,象虎狼那样)10、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名作动,继承)11、日: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古今异义的词1、颜色:古义:脸色,气色(颜色憔悴)今义:色彩2、形容:古义:形体,容颜(形容枯槁)今义:对事物进行描述3、从容: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今义:不慌不忙,镇定自若4、反复:古义:反,覆转;复,恢复今义:颠来倒去5、诡辩:古义:谎言,欺诈的言论今义:无理狡辩《屈原列传》解析司马迁认为屈原联齐抗秦的主张是正确的。
《屈原列传》知识归纳(答案)《屈原列传》知识归纳(答案) 2012-3一、请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1、王怒而疏.屈平疏远2、父母者,人之本.也根本3、博闻强志.记,记住4、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扣留5、顷襄王怒而迁.之贬谪,放逐6、渔父.见而问之曰fǔ,古代对老年男子尊称7、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使之改变,强行改变8、屈平不与.允许,同意9、人穷.则反本处境艰难,困厄不堪10、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疲惫11、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忧伤哀痛12、靡.不毕见副词,没有13、乃令张仪佯.去秦假装14、厚币委..质事楚礼物;呈现15、使使如.秦受地往,到……去16、以一仪而当.汉中地抵换,相抵17、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责备,怪罪18、人君无.愚智贤不肖无论19、举.世混浊而我独清全20、楚诚.能绝齐如果,果真21、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方正22、明于治.乱治理得好,安定太平23、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副词,大概24、怀王乃悉.发国中兵副词,全都25、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介词,相当于“于”二、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及其本字,并解释其含义1.犹离忧也离—罹遭遇,遭受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指—旨旨趣,旨意3.人穷则反本反—返返回,回到4.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绌—黜(被)罢免官职5.厚币委质事楚质—贽初见尊长所送的礼物6.靡不毕见见—现体现7.亡走赵,赵不内内—纳接纳8.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浊污浊9.被发行吟泽畔被—披披散10.举类迩而见义远见—现表现,表达11. 齐与楚从亲从—纵合纵三、请写出下列各句中古今异义词语的古今意义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古义:脸色。
颜,颜面。
色,气色。
又如:暮去朝来颜色故。
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时所产生的印象。
古义:形,形体。
容,容貌。
又如《林黛玉进贾府》:“第三个身量未足,形容尚小。
”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
2.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第二年。
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古义: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古义:颜色憔悴古义: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古义: 害: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1. 离骚者,犹离忧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人穷则反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靡不毕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指出下列加点加点词语的古义。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古义: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屈平既绌7、齐与楚从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厚币委质事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今年的下一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无理狡辩,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重复的情况今义:物体光波通过视觉时所产生的印象形容枯槁古义:今义:对人或事物的形状或性质加以描绘今义:不慌不忙,不急迫,镇定自若的样子。
如成语"从容不迫”三、指出下列加点加点词语的活用用类型,并解释其含义。
1. 厚币委质事.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其后楚日以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内惑于郑袖 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___________4. 短屈原于顷襄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明道德之广崇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8.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然亡国破家相随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于是怀石投汨罗以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蝉蜕于浊秽1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秦昭王与楚婚13.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四、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义。
《屈原列传》文言知识梳理
一、注音
谗谄(chǎn)靡(mǐ)不毕见
濯淖(nào)滋垢(gòu)
渣滓(zǐ)皭(jiào)然
汶汶(mén)稚(zhì)子
枯槁(gǎo)餔(bū)其糟而啜其醨(lí)
温蠖(huò)娴(xián)于辞令
属(zhǔ)草稿汨(mì)罗
上称帝喾(kù)楚将屈匄(gài)
二、通假字:
1、犹离.忧也通“罹”遭遇
2、人穷则反.本通“返”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通“旨”旨趣
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通“浊”污浊
5靡不毕见.通“现”显现
6、屈平既绌.通“黜”罢黜
7、厚币委质.事楚通“贽”见面礼
8、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同“涅”染黑
9、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三、重点实词解释
1、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熟练、熟悉
2、王甚任.之信任
3上官大夫与之同位次
4、争宠而心害.其能忌妒
5、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6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
7、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改变,更改
8、平伐.其功自夸、炫耀
9、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痛心明
10、“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遇
11、人穷.则反本处境困难
12、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疲困
13、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内心悲痛
14、《国风》好色而不淫.过分而失当
15、靡.不毕见.无见,同“现”
16、其文约.,其辞微.简约含蓄精深
17、举类迩
..而见义远事物近
18、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称许
19、不获世之滋.垢污浊
20、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洁净
泥,同“涅”染黑
21、乃令张仪佯装
..去秦假装
呈献质,同“贽”见面礼
22、又因.厚币用事者
...臣靳尚凭借当权者
2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表达
24、人君无.愚智贤不肖无论
25、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连,跟着
26、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资质,职分
27、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诋毁,说坏话
28、何不餔.其糟.而啜.其醨.吃酒糟喝
淡酒
29、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者乎
..,受物之汶汶
洁净的样子玷污
30、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效法
四、古今异义
1、明年
..,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第二年。
今义:下一年。
2、又因厚币用事
..者臣靳尚
古义:执政,掌权。
今义:(凭感情、意气等)行事。
3、而设诡辩
..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骗人的话。
今义:无理狡辩。
4、颜色
..枯槁
..憔悴,形容
古义:脸色,面容。
今义:红、橙、黄、绿蓝、靛、紫等色彩。
古义:形体容貌。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5、然皆祖屈原之从容
..辞令
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
今义:举止行动不慌不忙。
五、词类活用
1、蝉.蜕于浊秽0
名词作状语像蝉似的
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名词作状语在内、在外
3、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名词作动词同“涅”染黑
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名词作动词效法
5、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形容词作动词诋毁、说坏话
六、特殊句式
A 判断句“离骚”者,犹离忧也。
B 省略句
1、遂绝( 于) 齐( 省略介词)
2、又因厚币( 赂) 用事者臣勒尚( 省谓语)
3、以( 之) 出号令( 省介词宾语)
C 被动句
1、方正不容也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而自令见放为
D 倒装句
1、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 介宾短语后置)
2、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 介宾短语后置)
3、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 介宾短语后置)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定语后置)
5、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介宾短语后置)
6、蝉蜕于污秽,以浮游于尘埃之外
(介宾短语后置)
7、楚人即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介宾短语后置)
8、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 否定句中代词“自”做宾语,前置,“自为( wéi) ”与下文的“自佐”相对)
七、翻译下列句子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译: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应对外交辞令。
对内就跟楚王一起商议国事,并发布号令;对外就接待外国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
2、屈平疾王听之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译:屈原痛心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邪恶的小人妨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朝廷所容。
3、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地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译:上天,是人类的始祖;父母,是人生存的本源。
人处境困难,就会追念本源,所以人在劳苦疲惫的时候,没有不呼叫上天的;在病痛悲伤时,没有不呼喊父母的。
4、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为穷矣。
译: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里间,可以说处境非常艰难。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6、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称其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译:他的文章简约,用语含蓄,志趣高洁,品
行正直。
他的文章,讲的事虽小,意义却很大,列举的虽然是近事,但是表达的意思却很深远。
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都称许美的事物;他品行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
7、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译:秦惠王对此感到忧虑,于是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
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译:他思念国君想要振兴国家,并希望国君和社会能够返回到正道上,在《离骚》这篇作品中,再三表达这种意愿。
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译:君王无论是愚昧还是聪明,贤良还是不贤良,没有哪一个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良的人来辅佐自己。
10、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译: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尘土,人们又有谁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接受脏物的污染呢?
11、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译:然而他们都只是效法屈原的委婉文辞,始终没有人敢于直谏。
八、、本文出现的成语
1、怀瑾握瑜: 语出《楚辞·九音·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
”王逸注:“在衣为怀,在乎为握;瑾、瑜,美玉也。
”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2、博闻强志: 语出本文。
见识广博,记忆力强。
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礼记·典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3、随波逐流: 语出本文。
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4、弹冠振衣: 语出本文。
整洁衣冠
5、与世推移: 语出《楚辞·渔父》。
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