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翻译初探(1)
- 格式:doc
- 大小:52.50 KB
- 文档页数:19
第38卷第1期Vol.38No.1长春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2019年1月Jan.2019民俗文化词汇翻译初探以鲁迅短篇小说«社戏»的英译为例丁㊀惠ꎬ郭利莹(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ꎬ安徽合肥230036)[摘㊀要]在进行民俗文化翻译时ꎬ文化差异对民俗词汇的翻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ꎮ为了进一步研究民俗文化词汇的翻译问题ꎬ本文以杨宪益与戴乃迭对鲁迅先生所创作的短篇小说«社戏»的翻译为例ꎬ分别从特有文化词汇的翻译㊁原作语言风格的传递两个维度ꎬ探讨了译者在翻译民俗文化词汇时ꎬ应采取什么样的有效对策才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原文信息ꎬ以便广大目的语读者能够读懂并深刻理解原作中的文化信息与内涵ꎮ[关键词]民俗文化ꎻ词汇翻译ꎻ«社戏»的英译[中图分类号]H315.9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2095-7602(2019)01-0107-04民俗是民间流行的风尚㊁习俗的简称ꎮ民俗文化也可称为民间文化ꎬ是一个国家的人民群众或特定的社会群体在长期历史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创造㊁共享和传承的生活文化ꎮ民俗文化具有民族性㊁时代性㊁地域性与稳定性等特点ꎬ受时间与空间的影响ꎮ在民俗文化的成型和绵延过程中ꎬ产生了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词汇ꎬ它们形象地描绘了丰富的民族风俗景象ꎬ反映了人们在日常生活及劳动中的伟大智慧ꎬ更是传统民俗文化在语言当中的详细体现ꎮ对这类词汇的翻译重点在如何成功将其移植进译文里ꎬ以最大限度地保留 原汁原味的原文文化色彩ꎮ一㊁文化差异对民俗文化词汇翻译的影响由于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有着自身显著的特点ꎬ在对外宣传与推广的过程中最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民俗文化词汇的翻译ꎮ我国与西方国家在语言表达上存在较大的差异性ꎬ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词汇上的缺位ꎮ民俗文化翻译中的词汇缺位现象一般指在汉语中能够通过单独词汇详细标注的东西ꎬ译为英语时却需要添加解释ꎬ也就是说英语中找不到现成的对应词语[1]ꎮ例如ꎬ 香火 ㊁ 风水 ㊁ 文房四宝 ㊁ 天人合一 等西方文化中并不存在的词汇ꎮ但东西方也有许多相似的民俗文化内容ꎬ像在美国民俗文化中ꎬ人们会在新婚夫妇结婚当天向新人身上撒许多大米ꎬ以此来预祝他们早生贵子ꎬ这与我国在婚床上铺满大枣和花生的习俗极为相似ꎬ同样都是多子多福㊁生育子女的涵义ꎮ因此ꎬ在传播民俗文化时ꎬ可突出中西方相似的民俗文化的特征促进双方的交流与沟通ꎮ此外ꎬ在民俗文化词汇中蕴藏着许多民俗意象ꎬ这同样是翻译过程中的难点之一ꎮ汉语善于运用简单精炼的词汇表达丰富的情感与内涵ꎬ民俗词汇也充分体现了这样的特征ꎮ特别是许多谐音词汇的表达ꎬ在翻译成英文后往往无法传达出原本的真实含义ꎮ比如ꎬ我国皖南地区的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习惯了在厅堂的长[收稿日期]2018-08-26[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 元明清戏曲在二十世纪英国的译介与接受 (16YJC752002)ꎻ安徽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安徽省农业院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 (201710364110)ꎻ国家留学基金资助(201708340018)ꎮ[作者简介]丁惠ꎬ女ꎬ讲师ꎬ硕士ꎬ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㊁跨文化交际研究ꎻ郭利莹ꎬ女ꎬ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㊁跨文化交际研究ꎮ701桌两侧摆放复古的瓷器花瓶与镜子ꎬ这叫作 东瓶西镜 ꎬ寓意 东平西静 ꎬ希望家里能够和谐㊁平静㊁安稳ꎮ这样的民俗文化词汇含义已经超出了原本的表层意义ꎮ而这种情况就需要翻译人员事先细致㊁深入地了解原文本的文化背景及词汇内涵ꎬ并结合当地风俗民情ꎬ以适当的翻译方法找到英语中与其含义相符的词汇ꎬ避免出现语义偏离或缺失的现象㊁对广大读者的理解造成负面影响ꎬ真正发挥出翻译的文化传递作用ꎮ二㊁杨译本«社戏»中的部分民俗文化词汇英译分析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ꎬ鲁迅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真实而详细地描写了中国现代社会的文化面貌ꎮ他的短篇小说«社戏»是一篇反映乡俗文化与人情的佳作ꎮ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写了 我 20年来看戏的三次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ꎬ一次是少年时在浙江绍兴乡下看社戏ꎮ其中ꎬ 我 在少年时代看社戏的经历是着墨的重点ꎮ作者借助一系列特有文化词汇饱含深情地刻画了一群机智㊁活泼㊁淳朴的农家少年形象ꎬ歌颂了劳动人民善良㊁友爱㊁无私的美好品德ꎬ表达了 我 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ꎬ特别是对少年时期生活的感怀ꎮ在小说中ꎬ鲁迅先生既对民俗事件及文化进行了详细生动的刻画ꎬ也对乡野人情做了直观的情感渲染ꎬ因此ꎬ小说体现了通俗自然的口语文体特征ꎬ有许多形式短小㊁内容浅显的词汇ꎮ这部小说有杨宪益与戴乃迭两位翻译大家的译本(简称杨译本)ꎬ是 鲁迅小说英译的权威版本ꎬ在国内外流传广泛 [2]ꎮ杨译本格外注意保留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意蕴ꎬ同时也很重视文化的有效传递与原著创作风格的重现与对等ꎬ在国内外读者中接受度较高ꎬ极大程度地促进了鲁迅小说在英语世界的译介与传播ꎮ下面就从特有文化词汇的翻译与原作语言风格的传递两个角度ꎬ对民俗文化词汇翻译问题展开初步的探讨ꎮ(一)特有文化词汇的翻译«社戏»中追忆在乡下与农家少年朋友一起看戏的前后情形时ꎬ写到 社戏 ㊁ 神棚 ㊁ 小旦 ㊁ 老生 ㊁ 老旦 等专有名词与戏曲角色ꎬ充满了乡土风情与文化特色ꎮ对这些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词汇ꎬ主要采用了文化空白保留法来更好地保留原文本中显著的民间风俗文化特征ꎮ当源语中某些词语在目的语中没有意义对等的词汇时ꎬ源语中的信息无法完全移植进目的语ꎬ这种现象被翻译家索罗金称为文化空白ꎮ在«社戏»中ꎬ有许多民俗意象均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ꎮ例如ꎬ浙江 社戏 这项民俗活动ꎮ浙江向来拥有 文化之邦 的盛名ꎬ历史悠久ꎬ文化昌盛[3]ꎮ在浙东农村ꎬ社是一种区域名称ꎬ代表土地神或土地庙ꎬ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 年规戏 ꎬ它表达的是人们对土地的敬重ꎮ最初ꎬ社戏是在春秋两季祭祀土地神的习俗ꎮ春社祈求丰收ꎬ秋社庆贺丰收ꎬ后成为以演戏酬神祈福ꎬ进而发展为民间文化娱乐活动ꎮ 社戏 本身是一个文化负载词ꎮ杨译本将标题«社戏»处理为 VillageOpera ꎬ突出这个活动发生的地域和场所ꎬ并未指明其背后的敬神祈福意义ꎬ仅在文中出现过 villagesacrifice ꎮ在«柯林斯词典»中ꎬ sacri ̄fice 作名词时有一个意思: theactofofferingsth.toagodꎬespeciallyananimalthathasbeenkilledinaspecialway ꎬ即 祭献ꎻ祭祀 ꎬ隐约透露出这种乡村文化活动与祭祀神灵有关ꎮ相应地ꎬ社戏戏台对面的神棚也只处理为 shrine ꎮ«社戏»中的神棚是供神名牌位的凉棚ꎬ演社戏时搭在戏台正对面ꎬ有请神灵看戏之意ꎮ shrine 一词在«柯林斯词典»中ꎬ与中文 神棚 最接近的释义是: aplaceofworshipwhichisassociatedwithaparticularholypersonorobject ꎬ即 圣地ꎻ圣祠ꎻ神庙ꎻ神龛 ꎮ可以说ꎬ仅就供奉神明的场地而言ꎬ shrine 是 神棚 的上义词ꎬ它的内涵要比 神棚 大得多ꎮ在不参考注解的情况下ꎬ那些不熟谙中国文化的外国读者恐怕很难从 shrine 一词准确理解原著 神棚 的含义[4]ꎮ但杨译本并未对神棚的功能作额外的注释说明ꎬ而是原封不动地保留了这个文化元素即文化空白ꎬ恐怕更多地是出于引起西方读者对中国民俗文化好奇之意ꎬ使目的语文化的读者自己去查探乡村娱乐活动中出现奉神场所的深层文化原因ꎮ再如ꎬ看戏时出现的我国传统戏曲中的基本角色与人物ꎬ有 小旦 ㊁ 花旦 ㊁ 老生 ㊁ 老旦 等ꎬ由演员按照不同年龄和性格的角色进行装扮ꎬ他们的出场方式也有着特定的规则ꎬ这是我国传统戏曲独特的舞台表现方式ꎮ西方的戏剧角色大致分为男主角(hero)㊁女主角(heroine)与其他的配角(supportingroles)ꎮ杨译本将«社戏»中的戏曲角色简单翻译为:小旦 girlꎬheroineꎬ花旦 theheroine smaidꎬ老生 oldmanꎬ老旦 oldwomanꎬ除此外并未对角色的性格特点㊁台词与舞台表演特征多作解释ꎬ但西方读者自然也看得明白这种依照年龄划分的角色译法ꎮ杨译本对文化空白的保留有一些接近异化的处理方法ꎬ即 尊重差异ꎬ尽量保留源语异质语言文化特色ꎮ [5](二)原作语言风格的传递801文艺作品的风格ꎬ应该是指一个作家所有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要的思想和艺术特点的总和而形成作品风格的最重要的因素ꎬ是作家驱遣文字㊁运用语言的独特手法ꎮ这种手法跟人走路的步法㊁写字的笔法一样ꎬ各有特点ꎮ但它总是依赖于语言的一般规律而存在ꎬ决不是不可捉摸的ꎮ [6]就小说«社戏»的语言风格而言ꎬ其与鲁迅的大部分作品风格迥异ꎮ鲁迅一直对黑暗的旧社会与专制制度抱有强烈的憎恶态度与反抗精神ꎬ他多以辛辣㊁讽刺㊁犀利的小说语言对人吃人的制度进行强烈的抨击ꎮ但«社戏»这部作品不同ꎬ它一面展开对故乡的美好回忆ꎬ一面充满了对故土与乡间人情的怀恋ꎬ因而ꎬ小说语言风格简洁㊁活泼㊁生动㊁有趣ꎮ对文中出现的大量口语常用语ꎬ如 写包票 ㊁ 有见识 ㊁ 中状元 等ꎬ杨译本以意译的方法分别进行了处理ꎮ 打包票 出现了三次ꎬ两次是 我 的朋友双喜向 我 的外祖母与母亲保证能够将 我 平安带去看戏并平安带回ꎬ杨译本第一次以 Igivemywordit llbeallright! [7]来翻译ꎬ意为 我保证会没事的 ꎬ这是一个许诺ꎬ语出自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之口ꎬ显出农家少年聪明机灵的个性ꎬ也比较符合其敢想敢做的年龄阶段特点ꎮ第二次出现 打包票 是一行人在戏后将 我 送回时ꎬ看到早已等在桥头的 我 的母亲ꎬ双喜说出 都回来了!那里会错ꎮ我原说过写包票的! 这样的话ꎬ杨译本这里用一个反问句: Didn tIguaranteeitwouldbeallright! [7]ꎬ既呼应了之前的保证 没事 ꎬ又译出了少年完成承诺后的如释重负和令大人刮目相看的得意之情ꎮ第三次 打包票 与 有见识 ㊁ 中状元 两个词语一起出现在看戏后的 偷豆 余波中ꎮ归家途中ꎬ少年们因饥饿难忍而偷吃了六一公公田里的豆子ꎬ被主人发现ꎬ前来质询ꎮ因 我 是客人ꎬ六一公公又将吃豆认作待客ꎬ并从 我 口中得悉了对豆子口味的肯定ꎬ进而夸 我 : 小小年纪便有见识ꎬ将来一定要中状元ꎮ姑奶奶ꎬ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ꎮ 状元及第 ㊁ 光耀门楣 是中国古代个人及家族莫大的荣耀ꎮ在以血缘和宗族关系维系人际关系的传统中国乡村ꎬ这里是一个 熟悉 的社会ꎬ没有陌生人的社会[8]ꎬ因为合村都是同姓本家ꎬ 我 母亲是从这里嫁出去的姑娘ꎬ 我 自然也是这里的孩子ꎮ一个乡间长辈ꎬ对晚辈的 我 下了 有见识 ㊁将来 中状元 这样的评语ꎬ这是一种朴素的赞美ꎬ也充满了朴素的乡情与温暖的人情ꎮ杨译本将 有见识 翻译为习语 heknowswhat swhat [7]ꎬ即 什么都知道 ꎬ 中状元 意译为 comefirstintheofficialexaminations [7]ꎬ即 在官方考试中考第一 ꎬ 福气打包票 译为 Yourfortune sasgoodasmade [7]ꎬ即 福气简直是定下来了 ꎬ突出了福气 fortune ꎬ比较符合乡民口语特点和六一公公的身份ꎮ三㊁结语杨宪益与戴乃迭两位先生毕生坚持翻译中国传统文化及现当代文学作品ꎬ几乎 翻译了整个中国 ꎮ本文仅列举了«社戏»中民俗文化词汇的部分英译方法ꎮ通过以上英译的分析可得知ꎬ杨宪益与戴乃迭两位先生在翻译中秉持的理念是忠实地传递民俗文化ꎮ因此ꎬ从所采用的翻译方法来看ꎬ杨译本更加重视译文的 忠诚 ꎬ强调要始终遵循原文ꎬ努力将我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原貌最大限度地还原出来ꎬ这与鲁迅所提出的翻译应保留原著作风格的标准如出一辙ꎮ对此ꎬ在翻译民俗文化词汇时ꎬ译者应在充分了解原文本内涵及风格的基础上进行翻译ꎬ要掌握原文本的中心主旨与核心思想感情ꎬ更要熟悉其文化背景ꎬ只有这样才能针对具体文化词汇ꎬ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ꎬ进而实现在文本翻译中进行文化传承的重要目的ꎮ[参考文献][1]蒋红红.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初探[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ꎬ2004(1):96-99.[2]杨坚定ꎬ孙鸿仁.鲁迅小说英译版本综述[J].鲁迅研究月刊ꎬ2010(4):49-52.[3]姜智慧.从异化视角看民俗文化的传播 浙江省民俗文化翻译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ꎬ2010(2):48-51. [4]侯松山ꎬ张兰琴.鲁迅短篇小说«社戏»两个英文译本比较[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ꎬ2011(1):87-92. [5]VenutiꎬLawerence.TheTranslator sInvisibility:AHistoryof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 ̄tionPressꎬ1995:20.[6]刘隆惠.谈谈文艺作品风格的翻译问题[A].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㊁«翻译通讯»编辑部.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 1983) [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ꎬ1984:165.[7]鲁迅.鲁迅选集(一)[M].杨宪益ꎬ戴乃迭ꎬ译.2版.北京:外文出版社ꎬ1980:156-157ꎬ166.[8]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ꎬ2004:6.(下转第122页)901物的衬托ꎮ这些 无名姓氏 的男人以各类姿态粉墨登场ꎬ彰显出男权社会男尊女卑的欺压思想和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悲催人生观㊁婚姻观以及价值观ꎮ这些无名姓氏的男性人物ꎬ看似只不过是摩尔人生历程中的匆匆过客ꎬ不足以留名ꎬ实则是构成摩尔坎坷㊁悲悯人生卷轴的不可或缺的陪衬ꎮ他们的 无名 ꎬ是笛福对男权社会淫威的藐视ꎬ也是对女性地位的声援ꎮ可以说ꎬ«摩尔 弗兰德斯»是一位女性一生经历的人生书写ꎬ同时也是18世纪欧洲社会的历史书写ꎬ更是男性在社会生活中的百态书写ꎮ[参考文献][1]NancyTraubitz.AmericanColonialLifeasExperiencedthroughDanielDefoe s MollFlanders [J].OAHMagazineofHisto ̄ryꎬ1999(2):18-23.[2]JonathanBishop.KnowledgeꎬActionꎬandInterpretationinDefoe sNovels[J].JournaloftheHistoryofIdeasꎬ1952(1):3. [3]洪晓睿.«摩尔 弗兰德斯»中展现的女性主义[J].鸡西大学学报ꎬ2010(8):133.[4]DavidBlewett.ChangingAttitudestowardMarriageintheTimeofDefoe:TheCaseofMollFlanders[J].HuntingtonLibraryQuarterlyꎬ1981(2):77.[5]刘炳善.AShortHistoryofEnglishLiterature[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ꎬ1993:176.[6]王春侠.二战后美国女性就业变化的研究(二战后至80年代)[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ꎬ2013:125.[7]姬振亭ꎬ蔡红玉.从异化角度分析«摩尔 弗兰德斯»中主人公的命运[J].文教资料ꎬ2014(11):14.[8]孙红元.«摩尔 弗兰德斯»中被遮蔽的女性叙事声音[J].外文研究ꎬ2014(6):79.MollFlandersandHerAnonymousMenWANGChun-xia1ꎬFANLi-bin2(1.SchoolofForeignLaguagesꎬChangchunNormalUniversityꎬChangchunJilin130032ꎬChinaꎻ2.SchoolofForeignLaguagesꎬChangchunUniversityofTechnologyꎬChangchunJilin130012ꎬChina)Abstract:MollFlandersisanoutstandingworkbyDanielDefoeꎬafamousBritishwriter.InthenovelꎬafemalenamedMollFlanderswhowasborninNewgateprisonisdepicted.Thestoryincludesherupsanddownsfromherchildhoodtoherlatelife.Amongherwholelifeexperiencesꎬshewasluredtolosehervirginitybyamaleꎻshegotmarriedtomanymenꎻfinallyshefelllowtobeaprostituteandathief.Thenovelarousestheeagerconcernsofthecriticsandscholarsꎻmeanwhiletheworkshasbeenadaptedtomoviesmanytimesandbecomespopularwithpeople.ThepaperanalysestherelationshipbetweenMollandthemenwithoutnamesꎬwhoappearedinMoll slife.Withtheanalysisꎬthepaperexposestheoppressionoffemalebymaleꎬthecorruptedmarriageconceptinthecapitalismsocietyꎬtheuglymoralconceptaswellasthegainfulandavariciousvalueoutlook.AtthesametimeꎬthepaperdemonstratesthatDanielDefoedevelopsfeministconsciousnessinhisrealisticstylenovels.Keywords:MollFlandersꎻDefoeDanielꎻmarriageconcept(上接第109页)AStudyontheTranslationofFolkCultureVocabularyTakingtheEnglishTranslationofLuXun sShortStory VillageOpera asanExampleDINGHuiꎬGUOLi-ying(ForeignLanguageSchoolꎬAnhuiAgriculturalUniversityꎬHefeiAnhui230036ꎬChina)Abstract:Whentranslatingfolkcultureꎬculturaldifferenceshaveagreatimpactonthetranslationoffolkvocabulary.InordertofurtherstudythetranslationoffolkculturevocabularyꎬthispaperdiscussesYangXianyiandGladysYang stranslationoftheshortstory VillageOpera byMr.LuXunthroughgivingaspecificanalysisofthetranslationoftheuniqueculturalvocabularyandthetransmissionoftheoriginallanguagestyle.Inthedeepexplorationoftheeffectivecountermeasuresoffolkculturevocabularytranslationꎬthispaperaimstohelptranslatorsthinkabouthowtoretaintheoriginalinformationtothemaximumextentꎬsothatthemajorityoftargetreaderscanreadandfurtherunderstandtheinformationandculturalimplicationsoftheoriginaltext.Keywords:folkcultureꎻtranslationofvocabularyꎻEnglishtranslationof VillageOpera221。
中国菜名英译初探中国菜名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它既反映了中国菜肴的特点和风味,也彰显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伴随着中国饮食文化的逐渐走向世界,中国菜名的英译也成为一门独特的学问。
本文将对中国菜名英译进行初步探讨,从音译、意译、即实即译和融合译文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音译是最常见的一种菜名英译方式,它直接将中文菜名音译为英文,例如“北京烤鸭”译为“Peking Roast Duck”,“广东糖醋鱼”译为“Guangdong Sweet and Sour Fish”。
这种译法在国际上广泛使用,因为它能够准确地传递菜品的基本信息,同时保留了中文菜名的独特性和风味。
音译有时也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些中国菜名中包含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在音译时很难完全传达出来,例如“宫保鸡丁”译为“Kung Pao Chicken”,虽然译名准确,但无法表现出菜品的鲜香和辣味。
意译是另一种常用的菜名英译方式,它通过将中文菜名的意思翻译为英文来传达菜品的特点和风味,例如“麻婆豆腐”译为“Spicy Tofu”,“宫庭豆腐”译为“Imperial Tofu”。
这种译法相对于音译更注重菜品的味道和特色,能够更好地表达出菜品的风味特点,使外国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意译也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因为同一道菜在不同地区和家庭中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和烹饪方式,导致意译结果的多样性和变化性。
即实即译是一种将中文菜名直接翻译为英文的方式,无需进行任何的译文加工和调整,例如“鱼香肉丝”译为“Fish flavored shredded pork”,“宫保虾球”译为“Kung Pao Shrimp”。
这种译法简单直接,能够准确传递菜品的名称和主要食材,但缺乏译名的创新性和想象力,使得译文显得平淡和普通。
中国菜名英译是一门独特的学问,它既需要准确地传递菜品的名称和特点,又需要兼顾文化内涵和饮食习惯。
在进行菜名英译时,应该根据菜品的特点和风味,选择适合的译名方式,避免机械地套用一种译法。
dietetic cultureDietetic Culture in the Wu Region吴地特色的饮食文化──“饭稻羹鱼”短句来源The Changes On the National Dietetic Culture in Yili District试析伊犁地区民族饮食文化的变迁短句来源Fasti Festival and the Dietetic Culture of Northern Nomad Nationalities岁时节庆与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短句来源On the Nation Dietetic Culture in Yili District (part Two)——The changes of the nation dietetic culture伊犁地区民族饮食文化研究(之二)——民族饮食文化变迁短句来源Guangxi Dietetic Culture and《Xu Xiake Travel Notes》《徐霞客游记》中的广西饮食文化研究短句来源更多diet cultureVisit Manchu's Diet Culture for the First Time满族饮食文化初探短句来源The Diet Culture of Kirgiz柯尔克孜族的饮食文化短句来源On the Reflection of Khitan People's Diet Culture in the Grave Fresco契丹饮食文化在墓葬壁画中的反映短句来源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diet culture of the herdsmen who are accustomed to the nomadic environment and economy.文章研究了适应游牧环境和游牧经济的牧人的饮食文化。
短句来源This paper compared the folk culture of the West and China in four parts, which are diet culture,festival culture,the national amorous feelings and taboos.本文拟以中国民俗文化为参照,以民俗活动的时间性为切入点,从四个方面比较中西方民俗文化之异同,即饮食文化、节日文化、民族风情、禁忌。
中国饮食文化姓名:杨宇华学号: 2012014452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专业班级:保险121班清朝饮食文化初探摘要:清代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神秘的一切都引导着人们去探寻,封建的政治、经济发展,促进了饮食文化的繁荣。
清朝宫廷文化层是中国饮食史上的最高文化层次,是以御膳为重心和代表的一个饮食文化层面,包括整个皇家禁苑中数以万计的庞大食者群的饮食生活,以及由国家膳食机构或以国家名义进行的饮食生活。
清代的饮食集大成者非满汉全席莫属。
引言:现在清穿剧、清穿小说盛行于世,引起清朝的探究热,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清朝的饮食也被大众广泛关注,本文将对清朝饮食文化进行初探,着重叙述清朝饮食文化机构、种类、餐桌礼仪、弊端等。
一、清朝饮食机构大清朝继承中国历代衙门管理制度的传统,事无巨细,都要记载。
皇帝吃喝,由御膳房管着;生病吃药,有太医院照料,无论食单、脉案,都记录存盘,一有问题,一定可以找到该负责的人。
这些清宫档案保存的仍多,所以20年前,许多专家前往故宫博物院,希望找到清宫美容养颜的秘方,闹腾好一阵子,也没啥发现。
管理人员不胜其扰,干脆将档案整理、提供学者研究。
其中较有趣的是2001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整理并影印出版的《清宫御档》。
2003年,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又与承德市文物局合作,编辑《清宫热河档案》出版,都有宫廷膳食的纪录。
只要仔细比对,就可以知道大清朝皇帝们一直保持游牧民族的饮馔风格。
二、清朝宫廷佳肴1.火锅的盛行清宫御膳食谱上有“野味火锅”,用料选取山雉等野味。
乾隆皇帝吃火锅成癖,他曾多次出游,每到一地,均备有火锅。
相传嘉庆皇帝时,宫中曾大摆“千叟宴”,全席共上1600余个火锅,应邀品尝者达5000多人,成为历史上最大一次火锅盛宴。
[1]2.洛阳不翻饼据传,清康熙年间,皇帝常微服出访。
一日,他长途跋涉至洛阳栾川时饥肠辘辘,正好看到一个老太太在茅庵前烙饼,就上前讨要。
当时饼还没熟,可康熙等不了,一边说“不用翻了,救命要紧”,一边抓起饼来狼吞虎咽。
中餐菜名英译的原则和策略钱晓红(上海市环境学校,上海200135)摘要:中餐菜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根据符号学的翻译理论和中餐菜名命名的宗旨及其分类方法,我们主张中餐菜名的翻译并不强调原语与译语的语义等值,而应重视功能等值。
关键词:中餐菜名;翻译方法;策略中图分类号:H 05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8—0139—03作者简介:钱晓红(1965-),女,湖北荆门人,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一、中餐菜名的命名方式中餐菜名是中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餐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菜名具有一定的商业价值,用来推销菜肴,吸引顾客消费;其次,中餐菜名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成为传承和传播中国文化的便利名片;此外菜名还具有产权价值。
因此,中餐菜名虽只是个简单的符号,但它的作用却不可小觑。
根据陈金标(2001)的研究,中餐菜名的命名方式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称为写实命名法,指由实指词汇组合构成菜名的方法,是中菜命名中最主要和采用最广泛的直观方法。
观其名称,就能了解菜肴的某些特点,如原料组成、烹制方法等,如口蘑炒青菜、鸡蛋西红柿等。
第二种称为虚实命名法,指就菜肴某一方面特征进行美化的命名方法,其名称由实指词汇和虚指词汇组合构成。
其特点是:实中有虚,看菜名既知其原料,同时,还有几分雅趣,因而受到厨师和美食家的推崇,如松鼠鳜鱼和翡翠蹄筋,“松鼠”表示鳜鱼成菜后的造型,借以美化菜肴的形状;“翡翠”则表示配料丝瓜的色泽,用来虚写原料的色彩。
第三种称为艺术命名法,指抛开菜肴的具体内容而另立新意的一种命名方法。
这类菜名不能直接反映菜肴的特征,但高雅的名称增加了菜肴的艺术感染力,可以引起人们的兴趣,启发联想,增进食欲。
例如北京的它似蜜、潜江的二回头、福建的佛跳墙、太原的头脑、徐州的霸王别姬、湖北的蟠龙卷切等。
二、中餐菜名的英译原则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开展,中餐逐步走向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中餐菜名的英译也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菜单翻译小议陈萌(洛阳师范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河南洛阳471022)【摘要】随着中外交流的逐渐增多,中国饮食文化倍受世人关注,因此,菜单的翻译对传播中国文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翻译难度较大,而中式菜单流传在国内外的译本版本多样,有的还有很多错误。
本文分析了6种类型菜单的翻译方法,并结合具体例子加以诠释,希望菜单的翻译可以得到改进。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菜单翻译;翻译方法伴随社会各个领域的全球化进程,中国于开放的范围上也越来越广泛,迈开的开放步伐也越来越快,相对应的,中外交流也越来越重要。
中国在走向世界,中国文化也在走向世界。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佳肴美点数不胜数,享誉世界,它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一种,也越来越吸引外国友人的关注。
那么怎样的翻译才算是好的翻译呢?这还要从菜单翻译的目的出发,笔者认为,中餐菜单的翻译目的有二:第一,让外国友人用餐时能够看懂菜单上的菜名,了解这些菜肴是用什么原料做的;第二,让外国友人在品尝中餐美味佳肴的同时增加对中餐的了解,促使中国饮食文化走向世界。
中国菜肴的命名可谓是百花齐放,既有直接描写菜肴的原料、烹调方法、所用调料或酱汁的;又有运用象征、比喻赋予菜肴动听名字的;这些都大大增加了中式菜肴翻译的难度,因此,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翻译过程中,就不能用统一的方法去规范翻译行为,而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原则实施翻译实践。
1菜单翻译综述有英文翻译的中式菜单大多出现在较为高档的饮食场所,菜单制作等方面一般较为考究,没有太多的空间去容纳对菜肴的详细介绍(任静生,2001)。
而外国客进入中餐馆,第一关心的则在于吃什么,味道如何?吃什么也就是食物的原料?味道如何则关键在于烹饪的方法,接下来为菜肴的加工,菜名可以说是他们最后关心的所在。
故而在翻译菜名的时候,不但要兼顾准确与通顺这一基本的原则,也需要考虑用语的简洁性。
10加工一周超学号38摘要: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方面。
本文就近些年来,国外和国内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进行一个简要的梳理和概括,从而使大家能够从更多的方面去了解并弘扬中国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一.专著类1(日)中山.时子主编徐建新译的《中国饮食文化史》,在这本书中,作者主要介绍了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上的地位,中国人的饮食思想以及与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关系,中国人的饮食体系,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特色,中国及其周围地区的饮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本书撰写论文的诸先生都是当今日本中国学研究和食文化界享有盛名的权成人土.文章虽短,但简洁馆炼、面面俱到,可谓今日日本学术界对中国食文化各项研究的精华。
[1]2.赵荣光著的《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这本书《中国饮食文化概论》对《中国饮食文化》一书的节略和改写。
共20章,70余万字,他主要讲述了饮食文化学科的的范畴、研究内容、发展过程、阶段特征以及20世纪70年代末至2002年间饮食文化研究的批量成果等。
同时,还探究了饮食文化研究落后的历史原因。
这本书对中国的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民俗、筷子文化、饮食思想、传统食礼等方面否做了探究,内容十分丰富。
[2]3.逯耀东《肚大能容:中国饮食文化散记》。
这本书虽然只是作者的读书笔记及探访饮食的随笔,但是已向社会文化领域迈步,尽管还不成体系,却将过去中国对饮食文化的探讨从掌故提升到文化层次。
[3]4.施连方编著的《趣谈中国饮食文化》(第一辑)。
这本书从中国历史、饮食起源与定义和文化内涵方面对中国饮食文化做了一定的探讨。
其中还谈了许多和我们现实生活有关的饮食习惯与文化,涉及面很广,也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二论文类1.季鸿克的《〈三礼〉与饮食文化》,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不仅系统地阐述了先秦时代上层社会的饮食名物制度和吉、凶、军、宾、嘉五个方面的饮食礼仪,列举了对后世影响很深的王室食官制度,并深入讨论了儒家礼学的伦理基础。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国饮食文化论文选题参考1、中国饮食文化与晚近农业结构关系探析2、中国饮食文化与美学3、饮食之道: 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路思考4、中国饮食文化遗产中“品尝”的人类学解释5、略论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与功能6、中国饮食文化概论7、中国饮食文化地域差异8、中国饮食文化史9、中国饮食文化内涵浅析10、赵荣光与中国饮食文化11、东食西渐 :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文化12、从中国饮食文化看中国人的性格13、中国饮食文化的心理分析14、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学研究15、解读不尽的中国饮食文化--读《中国传统食俗》16、中国饮食文化在语言中的折射——以“吃”字为例17、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传统农事观18、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增设人文社会课程的探讨——以中国饮食文化课程为例19、地理环境对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20、中国饮食文化已成为主流文化——众多专家热议《舌尖上的中国》二、中国饮食文化论文题目大全1、《说文解字》蕴涵的中国饮食文化 --《说文》汉字民俗文化溯源研究之三2、中国饮食文化对语言的影响3、中国饮食文化根本之道4、中国饮食文化和烹饪行为与整体橱柜设计5、《三礼》与中国饮食文化6、中国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7、第三届中国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盛况与台湾饮食文化观感8、诗味与中国饮食文化9、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美学赏析10、"后非典时代":SARS事件对中国饮食文化走向的现实与历史意义11、《尚书》与中国饮食文化12、中国饮食文化史13、中国饮食文化思想14、中国饮食:多元文化的表征——第八届中国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综述15、通过菜名翻译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简论——酒店专业英语教学实践探索16、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思考17、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性及其融合18、涉及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技巧19、中国饮食文化民族性特征概说(续2)20、关于提高中国饮食文化软实力的探讨三、热门中国饮食文化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中国饮食文化在越南之传承与嬗变——以河内民间小吃为视角2、二十一世纪中国饮食文化史研究的新发展3、筷子与中国饮食文化(上)4、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美学意蕴5、中国饮食文化对西方日常食俗的影响6、论中国饮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申遗问题7、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人文情怀探析8、“食”中传情,“餐”中表义——从电影《饮食男女》看中国饮食文化及其社会意义9、《齐民要术》与中国饮食文化10、高职院校《中国饮食文化》教学改革的探索11、甜酸苦辣咸——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差异12、谈中国饮食文化与饮食产业的融合发展13、北京奥运会与中国饮食文化传播14、中国饮食文化史研究的力作——《唐宋饮食文化比较研究——以中原地区为考察中心》读后15、中国饮食文化思想在防治妊娠糖尿病中的作用16、地理环境对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分析17、第三届《中国饮食文化学术研讨会》侧记──台湾观感18、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现状及其研究方法初探19、中国饮食文化塑造的国民性格20、天府之宴——第八届中国饮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简述四、关于中国饮食文化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饮食文化的区域分化和发展趋势2、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和特点3、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传统4、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国饮食文化研究5、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国饮食文化研究6、菜肴英译与中国饮食文化7、中国饮食文化菜谱的翻译探讨8、中国饮食文化的生成机制9、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传统与创新—中国饮食文化研究20年的省悟10、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审美情趣11、中国饮食文化的象征符号——饮食象征文化的表层结构研究12、中国饮食文化史13、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14、中国饮食文化地理研究综述15、中国饮食文化的精髓——和16、中国饮食文化的艺术魅力17、中国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技巧——从中国式菜名的英译谈起18、中国饮食文化发展趋势探析19、中式菜肴的英译方法和中国饮食文化20、国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五、比较好写的中国饮食文化论文题目1、当代饮食著作精品评介(五) 从学者精著中体验丰美的盛宴——评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研究》2、当代饮食著作精品评介(五)——从学者精著中体验丰美的盛宴——评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研究》3、浅谈中国饮食文化对西餐的影响4、清代中国饮食文化西传的内容及途径5、浅谈中国饮食文化在日本的发展6、论中国饮食文化——以山东胶州湾一带的"馍馍"为例7、中国饮食文化发展的四大高峰8、中国饮食文化翻译初探9、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概论10、中国饮食文化的体验设计探析11、文学视野下的中国饮食文化探析12、中国饮食文化论略13、从"功能对等"谈中国饮食文化的英译策略14、论近世中西文化视域下中国饮食文化之新变15、论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与认同——以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16、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美学意蕴17、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美学意蕴18、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19、中国饮食文化的巨幅长卷——评《中国饮食史》20、基于中国饮食文化的中式特色餐具设计研究。
跨文化交际理论下的中国菜名英译研究【摘要】中国菜肴名称在跨语言、跨文化交际和对外传播中的英译原则、方法和策略的研究之重要性,随着近些年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和相关学术机构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这种跨语言和文化的交际活动,不仅仅只是涉及语符之间的转换,而且关乎到文化之间的交融。
菜名的英译质量很大程度上将直接影响到中国餐饮业在海外发展的规模和效益,从而反刍国内相关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这就需要在菜肴名称的英译活动中运用必要的增译和凸显等翻译手法,确保译名能充分体现出菜肴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色。
【关键词】中国菜名;跨文化交际英译;文化传播;经济发展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餐饮业每年所创造的经济效应在GDP 中所占比重不断加大,但在中国餐饮业走向世界,向世界人民传播中国文化,尤其是在国家的出口创汇过程中却没有能真正体现出其巨大的潜力。
除了必要的传播理念、手段和方法未能及时跟进世界经济的发展需求外,归根结底在于中国餐饮业在海外菜名推广的跨文化交际翻译中,译者缺乏对异域的海外市场及受众文化、需求的了解和研究,加之语言习惯上的差异没有得到译者完全的关照,最终导致菜名的翻译处理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餐饮企业的海外发展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其所坚持的理念和传播的概念是否能为异国受众喜闻乐见,这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就在于如何去用地道的目标语语言来传递菜肴的信息和那种异国的文化情调。
所以,研究跨文化视域下的中国菜名的翻译原则、方法和策略以及规范译名的重要性就显得更为突出。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一)饮食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由于中、西方人们所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以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为基础发展而成的西方社会文化必然与以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为基础构成的中国社会文化之间更多的是存在着诸如社会价值观念和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尤其是人类的文化认知心理上的差异。
所以在中国菜肴名称的跨文化交际翻译中,既要照顾到本国文化的传播及经济效益的实现,又要学会尊重译语受众的文化心理、历史选择和宗教信仰。
中式菜肴英译的文献综述研究宋丹;王建光【摘要】饮食与文化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中国政治经济地位的崛起,中国渐渐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踏上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亲身体验这个神秘的国度,近距离了解这个文明古国的各种文化。
其中的饮食文化,以其中式菜肴的缤纷种类和神秘文化底蕴,早已引起了他们的浓厚兴趣。
如何读懂中式菜单,理解中式菜单所传递的各种信息,已成为外国友人能够品尝到中式菜肴,接受中式菜肴,进而了解中国文化的敲门砖。
因而采用何种英译方法、原则以及理论来提高中式菜肴翻译的质量已成为跨文化交际和翻译领域里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
【期刊名称】《产业与科技论坛》【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2页(P123-124)【关键词】中式菜肴翻译;英译方法;英译原则;英译理论【作者】宋丹;王建光【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吉林大学应用技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式菜肴的英译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项新课题,而且是一项实用性很强,难度很大的课题。
从20世纪末至今,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万众瞩目的成就,很多国内的中餐菜谱上也出现了英文,但由于翻译的标准不一,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出现一菜多译的现象,如:中国名菜红烧狮子头的译法有Red Burned Lion Head(烧红了的狮子头),Burnt Lion’s Head,Braised Large Meatballs in Brown Sauce,Stew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更有甚者,将“蚂蚁上树”翻译成“一堆在爬树的蚂蚁”(Ants Climbing a Tree),将“童子鸡”翻译成“没有性生活的鸡”(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诸如此类的翻译令人啼笑皆非。
针对此现象,在20世纪90年代,几位学者发表文章呼吁重视中式菜肴英译问题。
据笔者了解,较早关注该问题的是刘增羽先生,他在1990年第五期的《中国翻译》上发表了《中式菜肴英译名亟须审定》一文,建议成立中国菜英译名审定委员会,其后陈加基先生在1993年第2期的《中国翻译》上发表了《中式菜肴英译方法初探》,提出了中式菜肴翻译的几个类型。
中国菜名的翻译方法初探(英文)
林嘉新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3(000)015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中国各式各样的菜名中,虽然富有诗情画意的菜名只占一部分,但却构成了中国菜的艺术品位。
一些菜经过历史的大浪淘沙,其声名不仅妇孺皆知,而且远扬五湖四海,有的演变成经典传承至今。
通过收集英译中文菜名,该文对菜名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剖析,
并尝试从翻译理论角度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总页数】3页(P130-131,134)
【作者】林嘉新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英文电影片名翻译方法初探 [J], 苗宁
2.英文司法文书长难句的翻译方法初探 [J], 刘敏;李新新
3.英文司法文书长难句的翻译方法初探 [J], 刘敏;李新新
4.中国菜名的翻译方法初探 [J], 林嘉新
5.英文司法文书长难句的翻译方法初探 [J], 刘敏;李新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语知识【摘要】中国人向来“以食为天”,无论是基本的生存需要:衣食住行,还是进一步的生活需求:吃喝玩乐,都离不开“食”与“吃”。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跨文化交际的一项重要内容。
因此,在跨文化翻译中,饮食文化翻译是翻译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具有跨文化性质以及传播文化的历史性意义。
本文以饮食文化翻译的本质为基础,总结在饮食文化翻译中常见的问题,探讨翻译的优化策略,最后归纳出针对这方面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文化跨文化饮食文化传播文化翻译一、中华饮食文化与翻译饮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文化的共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文化的传通。
对于翻译,传统观念认为,就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而忽视了翻译的文化问题。
事实上,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语言,而恰恰是文化。
翻译本身就是不同文化间交流的产物,是跨文化传通。
20世纪下半叶,翻译的研究出现文化转向,目前,在翻译研究界,人们把对翻译的意义和作用推向了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文化交流与传播。
人们把目光投向了翻译承载的使命,把翻译置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
因此,饮食文化的翻译研究也应置于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大背景下进行。
经历了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与自豪。
目前,文化与翻译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宏观,而专门讨论文化某一领域翻译比较少。
据悉,北京为了迎接2008奥运,针对菜单翻译问题,向社会各界征集对《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意见,,收录了2700多条菜单及酒水的英文,另外,还专门组织了专家研究讨论有关菜名的翻译,旨在让国外旅客更方便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
菜名实际上是一国文化的体现,老外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了解很大一部份就是从中国菜中体现出来的,如果外国人能明白我们的一些菜名的寓意,或是把这些菜名弄明白,实在是在学习一门艺术,他们定会因此而更了解和喜欢中国。
二、饮食翻译中的文化身份问题基于文化研究的广阔视野来探讨华夏饮食文化的翻译,就不能不涉及到其文化身份问题。
文化身份通常被看作是某一特定文化的特有,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蒋红红,2007)。
无论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还是某一特殊领域里的文化,在翻译中识别文化身份可以强化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文化特性。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饮食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文化个性或民族特性,构成着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
中华饮食文化形成其固有的文化身份,是文化中最珍贵的部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并有效传播的部分。
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在文化饮食翻译中,要求译者必须对中西文化都有充分把握,用西方人最喜欢的方式去翻译中国的文化内容。
笔者认为,汉英翻译的目的之一在于让世界了解中国,促进中华走向世界。
但不断交流与融合的世界文化使人类共性的认识逐渐扩大,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各民族间的差异不断在缩少,而中华自身的文化身份却变得模糊。
正如A.L克鲁伯所说“每一种文化都会接纳新的东西,不论是外来的,还是产自本土的,都要依照自己的文化模式,将这些新的东西加以重新塑造。
”当我们自豪地看到伟大的中华文化被广泛传到世界各地时,我们要注意中国也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出和影响。
笔者认为,在世界全球化和文化的趋同过程中保持中华饮食文化固有的个性和特征,保证中华饮食文化身份的清晰度,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要保持中华文化身份,使之有效地得以传播,首要的是保护文化的核心价值不受到损坏(李庆本,2004)。
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互为尊重,互为补充,以达到人类心灵的沟通,应该是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一种理想追求。
美国著名汉学家约翰.J.迪尼教授指出:“每一种语言都从文化中获得生命和营养,所以我们不能只注意如何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译成另一种语言,还必须力求表达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情感方面的习惯。
”那么,翻译作为跨文化传通,如何才能发挥其本质价值,让世界人民都认识中华饮食文化,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中华饮食文化翻译中的“痛处”——可译性与不译性在翻译研究中出现了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论。
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提出了“文化意味”不可译这一问题,是指文化中的意义,即这种文化意义对本文化群体而言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来说,则是陌生的。
我们知道,由于世界各国人民所生长环境的地理、气候及风俗习惯等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相互而言有许多新鲜事物。
如中国有许多像“狗不理”“麻花”“糯米鸡”“双皮奶”等这些有名的民间食品,要把它们翻译出来介绍给外国朋友认识确实不容易。
因为这些传统的食品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不能从英语语言的文化中找到相应的词来表示,而且它们当中还隐含了不少历史典故,并非能用三言两语道清楚。
关于如何更好地解决饮食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问题,金惠康教授认为,对于这种存在的语言不可译和文化不可译,“从翻译技巧的角度看,译者若紧扣原语的含义,不死抠字眼,至少能对作者的意思进行诠译或引申,这样可实现和提高跨文化的可译性”。
笔者认为,根据翻译中的对等原则,这种对等是没有绝对的对等,在文化翻译这方面尤为明显。
因此,翻译时只能通过寻找相通点而不是相同点,使原语者和目的语者能达到一个共识,这是从实践中已经证明可行的,因为文化是可以理解的。
那么,作为译者就要充分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
我国的外交政策提出要做到“求同存异”。
在翻译研究中,有学者也提到,翻译是个求同存异的行为过程。
由于文化翻译具有跨文化性,翻译必须做到尊重原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手段,努力使译文保持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达到宣传和发扬原文化的目的。
作为一个会议口译译员,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能搞同声传译工作,也要能搞即席传译工作,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同声传译比即席传译更加容易学习和掌握(这点恐怕同很多人的想象相反),所以,作为初学者,在掌握即席传译技术以前,最好先搞一段时间的同声传译工作。
也就是说,应该先到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上去工作。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是很少的。
由于工作需要,绝大多数会议总免不了要建立若干个委员会、工作组、起草组等附属机构。
这些机构往往在没有同声传译设备的小会议室里开会,这就需要进行即席传译了。
遇到这种情况,所有搞同声传译工作的译员,都可能被抽调到这些附属机构中去担任即席传译工作。
如果某些人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们的那份工作就要不合理地落到他们的同事身上,给别人增加负担。
所以,在大学的翻译系或翻译学校里,都把同声传译和即席传译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学生的标准,达不到这一标准,就不能取得毕业证书。
此外,译员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作顺利进行,还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适当的业余活动,如体育运动、娱乐游戏、从事业余研究和写作等。
只有这样,他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以胜任口译这一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工作。
作为一个会议口译译员,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能搞同声传译工作,也要能搞即席传译工作,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同声传译比即席传译更加容易学习和掌握(这点恐怕同很多人的想象相反),所以,作为初学者,在掌握即席传译技术以前,最好先搞一段时间的同声传译工作。
也就是说,应该先到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上去工作。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是很少的。
由于工作需要,绝大多数会议总免不了要建立若干个委员会、工作组、起草组等附属机构。
这些机构往往在没有同声传译设备的小会议室里开会,这就需要进行即席传译了。
遇到这种情况,所有搞同声传译工作的译员,都可能被抽调到这些附属机构中去担任即席传译工作。
如果某些人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们的那份工作就要不合理地落到他们的同事身上,给别人增加负担。
所以,在大学的翻译系或翻译学校里,都把同声传译和即席传译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学生的标准,达不到这一标准,就不能取得毕业证书。
此外,译员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作顺利进行,还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适当的业余活动,如体育运动、娱乐游戏、从事业余研究和写作等。
只有这样,他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以胜任口译这一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工作。
作为一个会议口译译员,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能搞同声传译工作,也要能搞即席传译工作,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同声传译比即席传译更加容易学习和掌握(这点恐怕同很多人的想象相反),所以,作为初学者,在掌握即席传译技术以前,最好先搞一段时间的同声传译工作。
也就是说,应该先到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上去工作。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是很少的。
由于工作需要,绝大多数会议总免不了要建立若干个委员会、工作组、起草组等附属机构。
这些机构往往在没有同声传译设备的小会议室里开会,这就需要进行即席传译了。
遇到这种情况,所有搞同声传译工作的译员,都可能被抽调到这些附属机构中去担任即席传译工作。
如果某些人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们的那份工作就要不合理地落到他们的同事身上,给别人增加负担。
所以,在大学的翻译系或翻译学校里,都把同声传译和即席传译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学生的标准,达不到这一标准,就不能取得毕业证书。
此外,译员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作顺利进行,还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适当的业余活动,如体育运动、娱乐游戏、从事业余研究和写作等。
只有这样,他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以胜任口译这一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工作。
作为一个会议口译译员,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能搞同声传译工作,也要能搞即席传译工作,二者缺一不可。
由于同声传译比即席传译更加容易学习和掌握(这点恐怕同很多人的想象相反),所以,作为初学者,在掌握即席传译技术以前,最好先搞一段时间的同声传译工作。
也就是说,应该先到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上去工作。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只使用同声传译的会议是很少的。
由于工作需要,绝大多数会议总免不了要建立若干个委员会、工作组、起草组等附属机构。
这些机构往往在没有同声传译设备的小会议室里开会,这就需要进行即席传译了。
遇到这种情况,所有搞同声传译工作的译员,都可能被抽调到这些附属机构中去担任即席传译工作。
如果某些人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他们的那份工作就要不合理地落到他们的同事身上,给别人增加负担。
More: /peixun/ Edit:英语培训机构More:yypxjgwk 所以,在大学的翻译系或翻译学校里,都把同声传译和即席传译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学生的标准,达不到这一标准,就不能取得毕业证书。
此外,译员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作顺利进行,还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适当的业余活动,如体育运动、娱乐游戏、从事业余研究和写作等。
只有这样,他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以胜任口译这一高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工作。
作为一个会议口译译员,应该全面发展,不仅能搞同声传译工作,也要能搞即席传译工作,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