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征文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2
抗战家书读后感
【篇一:《抗战家书》读后感】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我按照“老友读书会”的安排,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了“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抗战家书》,很受教育。
书中有热血男儿从沙场写给亲人的绝笔,有严父慈母对子女的叮咛,有同胞兄弟之间的默默心语,有恋人之间的款款深情,这些家书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革命先辈的那种抗战精神十分感人,这种抗战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伟人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我们的革命先辈在东方主战场上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参加者,他们的这种抗战精神,是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有了这种精神,面对鬼子铁蹄对祖国的践踏,他们挺身而出,迎面抗击,保卫祖国的国土不会侵犯;他们面对最凶残的敌人,会奋不顾身,视死如归,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斗争;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面对艰难困苦,百折不挠,为了坚持正义,前仆后继,勇于牺牲勇于胜利。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
精神是向上的情怀,是正义的境界,是意志的超越,是人和民族血性的体现。
一个人有了精神,就会昂扬向上,为使命奋斗;一个民族有了精神,就会自强自立,兴盛不衰。
如今全党全国人民深化改革,。
重读抗战家书心得体会_读后感_模板重读抗战家书心得体会(一)陈亭(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审计局)中央电视台新闻30分从4月1日开始播出系列报道”重读抗战家书”,我有幸观看了家书戴安澜: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瞬间,我们的视线被带入到那个”祖国受侵略,母亲受凌辱,人民身陷水生火热的抗战年代,爱国人士抛妻弃子,远离家乡,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把一腔热血、青春无悔熔铸成永远的丰碑。
重读抗战家书,能让我们得到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
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正能量。
让我们一同感受赤子的爱国热忱,感受普遍战士的为国为家一往无前的豪情,感受亲人血浓于水的柔情。
让我们一同怀念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年轻生命,怀念那些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先烈们。
让我们一同坚守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守光荣传统,坚守和平与幸福。
从戴安澜将军爱国中,我们应该可以体会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始终保持着爱国爱家的传统。
中华民族的爱国史中,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击倭寇,有林则徐虎门销烟、抗日战争等可歌可泣的史事和无数的英雄人物。
我们每个人的情感往往是和具体的人物、事件相系的,因此要在全面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全面客观地分析我国近代之所以落后的原因和未来美好蓝图,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自己勤政爱民、奋发有为、国之栋梁。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
”所以,重读抗战家书,可以深刻感受到:一封封家书,呈现出爱国先烈报效祖国的矢志不渝,置个人生死于不顾,面对亲情时柔情似水的镜头,让我们永远缅怀,值得学习和敬仰。
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缅怀烈士彪炳史册的功绩,追寻烈士们永垂不朽的精神,通过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来校正我们的价值观取向,校准我们的人生坐标。
”重读抗战家书”所提供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契机。
烈士远行,英名不朽。
读《重读抗战家书》有感《重读抗战家书》一书收录了吉鸿昌、赵一曼、金方昌等32位抗战英烈的家书,时间跨度从1934年至1945年,按照家书写作时间先后排序。
家书作者既有八路军、新四军将士,亦有国军将领;既有高级军官,亦有普通一兵,展现了全民族抗战保家卫国的伟大历史图景。
在32位抗战英烈中,有一位叫金方昌,是山东聊城人。
金方昌于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被分配到晋察冀边区工作,领导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斗争,成立农救、青救、妇救等抗日团体,建立武装模范队。
1939年冬,组织调金方昌到抗日工作基础薄弱的城关区任区委书记,次年11月23日,金方昌在顺利完成督送公粮任务后,被敌探告密,遭二百多名敌军包围,不幸被捕。
1940年12月3日,金方昌英勇就义,时年19岁。
金方昌烈士于1940年12月2日在狱中给哥哥们写下最后的家书,家书中描述了自己被捕时的情形和思想,他说“我于二十九年十一月廿三号,在大西庄村被敌捕。
临捕时以手枪向敌射击,弹尽将枪埋藏后拼命北跑,敌有骑兵追上被捉。
我高呼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并向敌伪讲演。
我在敌人的牢狱里、法庭上、拷打中、利诱中,始终没有半点屈服、惧怕。
我在被捕后,没有丝毫悲伤,我只有仇恨和斗争。
我知道我是为了民族的解放、全人类的解放而牺牲。
我在牢狱是向这些罪人工作着,我没有想过我再会活,也决不会活,我只有死。
不过,我在死前一分钟,都要为无产阶级工作。
”同时,还在家书中向哥哥们提出要求“一、能坚决为无产阶级革命奋斗到最后胜利的时候。
这不仅是你们要有这种人生观,能为这种事业干,并且得把自己锻炼成像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一样会运用马列主义到实际中去,这样才能使自己坚持到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时候。
这里边还有这样希望,就是希望你们,能在快乐的幸福的共产主义社会里生活,最后希望到那时候你们还存在。
二、要求哥哥们能把咱们弟弟、侄侄们都能培养成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
尤其是把七弟(尔昌)能培养成坚强的革命伟大人物。
重读《抗战家书》观后感重读《抗战家书》观后感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
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重读《抗战家书》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曾使多少人感动不已,而“家书抵万金”更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家书是古往今来人们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它在沟通思想、表达情感方面具有其他交流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
不可否认,任何一封家书都带有时代的特征,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写就的家书,其时代感就更加突出和鲜明。
当我们翻开《抗战家书》的书稿时,立即感到战争的硝烟扑面而来。
从那些家书的字里行间中,我们体会到那时的人们因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而遭受的伤痛,体会到因伤痛而产生的愤怒,从而理解了因愤怒而进行的坚决的抗争,进而理解了由抗争而生出的必胜信念和在伟大的实践中的心路历程。
有哪种文献比这些家书更能如此深刻地反映战争中人们的体验与情感呢?赵一曼政委给儿子写道:“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抗日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见面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吧,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戴安澜给妻子写道:“亲爱的荷馨,余此次奉命固守同古,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
”读着赵一曼政委、戴安澜将军给自己的亲人写的一封封朴素而深情的家书,止不住的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这些家书,它记载一个母亲,一个丈夫,对儿女深沉的爱和对家庭的无限眷恋,以及誓死奔赴国难的决心。
他们没有沉浸在儿女情长之中,而是义无返顾、选择了血洒战场。
读后感重读这些家书,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些家书所饱含的思念和牵挂、硝烟和苦难,更加能感受到当年抗日先烈们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
《抗战家书》读后感800字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抗战家书》读后感800字,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抗战家书》读后感800字篇1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我按照“老友读书会”的安排,怀着崇敬的心情阅读了“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抗战家书》,很受教育。
书中有热血男儿从沙场写给亲人的绝笔,有严父慈母对子女的叮咛,有同胞兄弟之间的默默心语,有恋人之间的款款深情,这些家书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革命先辈的那种抗战精神十分感人,这种抗战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
伟人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我们的革命先辈在东方主战场上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参加者,他们的这种抗战精神,是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有了这种精神,面对鬼子铁蹄对祖国的践踏,他们挺身而出,迎面抗击,保卫祖国的国土不会侵犯;他们面对最凶残的敌人,会奋不顾身,视死如归,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斗争;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面对艰难困苦,百折不挠,为了坚持正义,前仆后继,勇于牺牲勇于胜利。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
精神是向上的情怀,是正义的境界,是意志的超越,是人和民族血性的体现。
一个人有了精神,就会昂扬向上,为使命奋斗;一个民族有了精神,就会自强自立,兴盛不衰。
如今全党全国人民深化改革,实现复兴中华“中国梦”,尤其要学习革命先辈的抗战精神,弘扬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当今,在一些人们的意识里往往重视物质财富多,而忽略精神财富,导致“一切向钱看”和“私”心膨胀,甚至腐败现象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学习革命先辈的抗战精神。
全民有了这种抗战精神,就能为祖国的建设无私奉献,在工作岗位爱岗敬业,对事业发展求实创新,为社会进步科学进取;就能面对国际风云,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保卫祖国的领土,维护国家主权,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就能面对自然风险,为世界人民奉献爱心,用我们的发展支援兄弟国家的建设,以强国强军的成果为维和作出贡献。
抗战家书读后感500字
抗战家书读后感500字
【篇一: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
一封简短的家书,一段漫长的硝烟岁月。
近日,中宣部宣教局组织编辑的《重读抗战家书》已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重读抗战家书,我深切地体会到爱国诗人杜甫“烽火连三日,家书抵万金”的情感。
在民族解放的召唤下,在抵御外敌的峥嵘岁月里,多少中华儿女背井离乡,只身上战场从容赴死,仅仅依靠着一封简短的家书联系远方的亲人。
在这些为了民族存亡而奋不顾身的先烈中,有“为国而战,事极光荣”的戴安澜将军,有“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的赵一曼女士,有“为时代而死”的吉鸿昌将领……为了国家兴亡,他们放下儿女情长,以满清热血保家卫国。
再次打开这些尘封的家书,依然能读到硝烟和苦难、读到思念和牵挂,更能读到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
“亲爱的荷馨,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其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读完戴安澜将军的家书,我泪眼婆娑。
这是戴安澜将军的最后一封家书,在敌人的炮火下,他孤军奋战,视死如归。
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铮铮男儿的满腔柔情化作了一封简短的家书,这里面包含了一个儿子对年迈母亲的想念,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思念,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一)重读抗战家书,是为缅怀过去。
曾几何时,在民族解放的召唤下,多少热血青年抛妻弃子,告别家乡,义无反顾地走向战场,把一腔热血、年轻的生命熔铸成永远的丰碑。
岁月褪得掉伤痕,却永远抹不去情感的共鸣。
如今,当我们重新捧读一封封抗战家书时,我们一同感受到了赤子满腔的爱国热情,感受到了战士"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情,感受到了亲人血浓于水的柔情。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
"所以,重读抗战家书,让我们深情缅怀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年轻生命,缅怀那些为我们今天创造一切的先烈们。
重读抗战家书更为珍惜现在。
一封封抗战家书能让我们得到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
"此生合是忘家客,风雨登轮出国门。
"这是何叔衡烈士在1928年6月去前苏联学习的路上,途经哈尔滨时所作《剑门道中遇微雨》中写道的。
正是这些忘家客们,舍小家,.给了我们一个温暖幸福的大家,给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们生活在和平安定的环境中,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没有理由不努力向上。
让我们一同坚守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守光荣传统,坚守和平与幸福。
一封封抗战家书犹如一面面震撼人心的镜子,提醒我们要时刻对照审视自己,要珍惜光阴,以忘我忘家的精神,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二)央视正在播放一个特别系列节目――"重读抗战家书、祭拜壮士国魂",来缅怀在70多年前的抗日战场上,为民族存亡而奋不顾身的先辈们。
在这些先烈中,有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左权,有"为国战死、事极光荣"的戴安澜将军,也有"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的赵一曼女士。
从这些抗战先烈们留下的家书中,笔者感受到了他们强烈的壮志报国情怀。
重读抗战家书的作文
前几天,我重新读了一些抗战家书,那感觉真是不一样!
这些家书可不是普通的信件,那是战士们在战火纷飞中的真情流露。
每一封都带着硝烟的味道,带着对家人的牵挂,带着保家卫国的决心。
你想想,在那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他们找个空隙,匆匆写下几句给亲人的话。
有的字迹歪歪扭扭,那不是因为他们没文化,而是情况紧急,说不定下一秒炮弹就飞过来了。
有一位战士在信中说:“亲爱的爹娘,儿子可能回不去了,但为了咱们的国家,为了让更多的人能过上安稳日子,我不后悔!”这话说得多朴实,多有力量!他们知道自己面临着生死考验,但依然义无反顾。
还有的战士写信给妻子,说:“等打完仗,我就回来陪你种地,养鸡,过平平淡淡的日子。
”可他们却没能履行这个承诺,倒在了战场上。
重读这些抗战家书,我心里那叫一个不是滋味。
那时候的人们,多不容易啊!他们没有什么高大上的口号,就是凭着一腔热血,一股信念,为了国家,为了亲人,拼命战斗。
如今,咱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过着舒服的日子。
可不能忘了这些先烈们的付出啊!这些抗战家书,就是他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时刻提醒着我们,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所以啊,咱们得好好珍惜现在,努力让国家更强大,这样才对得起那些牺牲的战士们。
下次,当你再听到抗战的故事,或者重读这些抗战家书,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心中涌起无限的敬意和感慨!。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千变万化总在根《重读抗战家书》最为感人肺腑的就是英烈们的拳拳爱国情怀。
爱国,说到底就是爱中华文化,因为中国之所以是中国、源在中华文化,所谓中国人说到底就是由中华文化哺育和造就出的人,中华文化实乃中华之根本道统、特色之根本所在、建设之根本基石、荡世界之根本法宝,她能定国家、安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得之那么治安存,失之那么乱危亡。
抗战的实质就是英烈们在以血肉之躯拱卫中华文化。
今天,缅怀抗战英烈、传承抗战精神,最根本的就是弘扬中华文化――今天我们要建设、不仅是经济建设且更在文化建设,因为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21世纪的竞争说到底是文化之争,没有文化品味者断难在21世纪与人平等对话、又遑论尽领风骚。
但建设不能在一张白纸上进行,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在中国,这个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从根本上说就是中华文化。
今天我们要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语系社会主义四个字,而中华文化与社会主义恰并行不悖――前者讲大一统,天下一家、万众一人,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家无二尊,天上众星皆拱北、世间无水不朝东,事在四方、要在中央、中央执要、四方来效;后者讲一党领导、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全国一盘棋,发轫于西土的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在黄天厚土扎下根,中国之所以不能走、也走不通资本主义道路,究其真正秘密就在这儿,结合是将外来的东西结合在外乡之中并以外乡的形式表现出来而非相反。
今天我们正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人生代代无穷矣、但见长江送流水,千古风流浪淘尽、万古长青是文化,各种时髦口号千变万化转瞬即逝,中华文化与炎黄子孙长相左右参天地之化育,因为中华文化是历经悠悠岁月而挺拔屹立起的一棵人类文明参天大树,只要人类万古、她就玉树长青。
前进须有定盘针、千变万化总在根,根者、中华文化也,中国走向世界说到底就是令中华文化策马扬鞭荡世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说到底就是中华文化凤凰涅槃再辉煌。
抗战家书读后感500字
【篇一: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
一封简短的家书,一段漫长的硝烟岁月。
近日,中宣部宣教局组织编辑的《重读抗战家书》已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重读抗战家书,我深切地体会到爱国诗人杜甫“烽火连三日,家书抵万金”的情感。
在民族解放的召唤下,在抵御外敌的峥嵘岁月里,多少中华儿女背井离乡,只身上战场从容赴死,仅仅依靠着一封简短的家书联系远方的亲人。
在这些为了民族存亡而奋不顾身的先烈中,有“为国而战,事极光荣”的戴安澜将军,有“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的赵一曼女士,有“为时代而死”的吉鸿昌将领……为了国家兴亡,他们放下儿女情长,以满清热血保家卫国。
再次打开这些尘封的家书,依然能读到硝烟和苦难、读到思念和牵挂,更能读到以死殉国的毅然决然。
“亲爱的荷馨,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其后方联络过远,敌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读完戴安澜将军的家书,我泪眼婆娑。
这是戴安澜将军的最后一封家书,在敌人的炮火下,他孤军奋战,视死如归。
在生命的最后时间里,铮铮男儿的满腔柔情化作了一封简短的家书,这里面包含了一个儿子对年迈母亲的想念,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思念,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
《抗战家书》读后感:碧血丹心照千秋(推荐5篇)第一篇:《抗战家书》读后感:碧血丹心照千秋碧血丹心照千秋——《抗战家书》读后感文/王栋梁春风化雨,飘落在烈士的墓碑上,甘甜美酒,倒满了烈士陵园的一寸一土。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烈士的墓碑前,呼唤着儿子的名字:“您的影子已模糊不清,我还在寻觅当初的笑容。
”儿子告诉她“我是一颗小小的石头,深深地埋藏在泥土中,千年以后,我还将守卫在祖国的南疆……”儿子牵挂着母亲,母亲思念着儿子,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把我带进了“祖国河山沦丧,生灵遭到涂炭”的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上炮声隆隆,硝烟滚滚,日本帝国主义在半封建半殖民的土地上,发动了全面侵华的法西斯战争。
从北国到南疆,从城市到村庄,弥漫的硝烟席卷全中国。
一滴滴铿锵的血,在悲怆中流尚,一腔腔的沸腾的血,在仇情中激荡。
腥风血雨唤醒了抗日民众,一批批仁人志士抛家弃子,背井离乡,拿起刀枪,奔赴战场,与日寇浴血奋战,以“地陷进去独身挡,天塌下来双手擎”的英勇气概,把青春和一腔热血,熔铸成永远的丰碑,铁血扣响东方,吹响了中华军魂的荣光。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
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抗战家书》中,收集了抗日将军左权、吉鸿昌、张自忠、赵一曼、戴安澜、蔡炳炎、谢鲁元等抗战先辈近100封家书及背后的动人故事,图文并茂、鲜活灵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长达14年的抗战心灵史,留给亿万中华儿女抹不去的阴影。
静悄悄的夜晚,月光透过窗户,我孜孜不倦地阅读着《抗战家书》,“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廿一个月了,何时相聚,念,念,念,念。
”“时刻想着如果有你及太北和我在一块,能够听到叫爸爸妈妈的亲恳声音,能够牵着她走了,抱着她玩玩,闹着她笑,打着她哭一哭,真是太快乐了,可是我的最亲爱的人恰在千里之外,空想一顿以后,只得把相片摆出来一一的望着”。
这是左权将领写给妻儿的家书。
“家书抵万金,句句重千斤,字字吐真情”,女中豪杰赵一曼给儿子写道:“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抗战家书》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多篇今天我要与大家分享的书籍是《抗战家书——我们先辈的抗战记忆》。
从1931年9月18日,日军侵入沈阳始,中国人民就开始了一场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斗争,一寸山河一寸血,是当时最贴切的写照。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代诗人杜甫这首《春望》让人感叹不已,可见在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写就的家书,其时代感更加的鲜明和突出。
因为没有一种文献比战争的亲历者写下的字句更能直击人心。
今天与大家分享这本书,我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简单的介绍这本书,二是我分享这本书的原因,三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意义和启示。
这本书是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通过整理搜集编撰而成,书中收录了抗战期间近100余封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
书中既有张自忠、蔡炳炎、左权、戴安澜、谢晋元等抗战名将的家书,也有普通士兵和民众的家书,鲜活立体地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史,具有很强的故事性与可读性。
是央视、中纪委、中宣部、《光明日报》、《求实》杂志等多个官方和主流媒体推荐的书目。
书中通过一封封家书及其背后一个个真实感人的故事,图文并茂的为我们描绘出那场旷日持久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中军民的抗争状态。
那里面既有热血男儿从沙场写给亲人的绝笔;也有严父慈母对子女的叮咛;有同胞兄弟之间的默默心语,亦有恋人之间的款款深情。
他们用朴实的语言纯真的情感,抒发了爱国爱家的赤子之心,为民族解放家园安宁而甘愿奉献的壮志豪情。
全书只有274页,不长,但是却句句打动人心,字字催人泪下。
在去年清明节期间,央视新闻直播间和新闻三十分做了一个专题系列片,叫《重读抗战家书》,如果有兴趣了解,可以去网上找来看一看。
接下来说说我分享这本书的原因。
一、致敬抗战烈士,铭记不能忘却的历史。
在去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九三阅兵式上,我想让所有人为之动容的画面,可能就是抗战老兵方阵出现的那两分钟,通过镜头,我们看到90多岁高龄的抗战老兵,颤颤巍巍的举起自己的右手,端端正正的向天安门行了一个军礼。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5篇)一封封抗战家书犹如一面面震撼人心的镜子,提醒我们要时刻对照审视自己,要珍惜光阴,以忘我忘家的精神,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顽强拼搏,自强不息,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重读抗战家书,能让我们得到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引导和精神的激励。
为和谐社会发挥更大的正能量。
让我们一同感受赤子的爱国热忱,感受普遍战士的为国为家一往无前的豪情,感受亲人血浓于水的柔情。
让我们一同怀念那些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奉献的年轻生命,怀念那些为我们创造幸福生活的先烈们。
让我们一同坚守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坚守光荣传统,坚守和平与幸福。
从一封封抗战家书中,我们应该可以体会到:自古以来,中华民族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民族,始终保持着爱国爱家的传统。
中华民族的爱国史中,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击倭寇,有林则徐虎门销烟、抗日战争等可歌可泣的史事和无数的英雄人物。
我们每个人的情感往往是和具体的人物、事件相系的,因此要在全面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全面客观地分析我国近代之所以落后的原因和未来美好蓝图,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励自己勤政爱民、奋发有为、国之栋梁。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发扬起来,中国才真正地进步。
”所以,重读抗战家书,可以深刻感受到:一封封家书,呈现出爱国先烈报效祖国的矢志不渝,置个人生死于不顾,面对亲情时柔情似水的镜头,让我们永远缅怀,值得学习和敬仰。
在价值观念日趋多元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缅怀烈士彪炳史册的功绩,追寻烈士们永垂不朽的精神,通过穿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来校正我们的价值观取向,校准我们的人生坐标。
“重读抗战家书”所提供的,恰恰就是这样一种契机。
抗战家书读后感篇一:《读抗战家书》有感《读抗战家书》有感有一种爱,超越陪伴——《读抗战家书》有感刘娟在这个世界上,父母对子女的爱,永远是最无私的爱。
只有做了母亲后,才会对这句话有更加深刻的体会!我爱孩子,甚至超过自己的生命,对孩子的教育、衣食住行总是尽量亲力亲为,工作之余尽量陪伴她。
我固执的认为,陪伴就是最好的爱。
但是,在战争年代,却有这样一群父母,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他们忙于自己的事业,他们不能陪伴孩子成长,不能亲自教育儿女成才。
他们的事业就是拯救我们的民族于危难之际,他们把热血、青春和生命都献给了国家,他们甚至在自己生命的最后,还把自己全部的希冀寄托在儿女身上,希望自己的儿女能肩负起民族存亡的重任,替他们完成未竟的事业,希望'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抗战家书》中,我读到民族英雄赵一曼在生命的尽头留下的一封家书,这封绝笔信只有短短一百多个字,却字字流露着对儿子的思念与愧疚,满溢着自己以身殉国的坚定意志和对儿子的热切希冀。
她遗憾却不后悔,勇往直前毫无畏惧。
信中这样写道:'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永远没有再见的机会了。
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这最后一封信带着满腔的爱与希望,将她短暂而辉煌的生命以另一种方式永远延续下去……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她对子女的爱不会比今天的我们少一丝一毫。
同样的深情,显现在烈士左权的家书中。
这位八路军牺牲的职务最高的指挥员对刚出生才几个月就离别的女儿,从一个深沉刚毅的军事指挥员一变而为慈父,字里行间凝结着对女儿北北冷暖关爱的骨肉亲情。
在1942年写给妻子的一封信里,他这样写道:'我担心着你及北北,你入学后望能好好的恢复身体,有闲暇时多去看看太北,小孩子极需人照顾的。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范文(精选17篇)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篇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抗战时期,枪林弹雨中,革命英雄们浴血奋战,决战沙场,殊死拼搏视死如归的背后,支撑着他们的是人民最终可以当家作主还有小家的温馨,想象着经过了一天奋勇杀敌的战争,空闲的时间他们最大的快乐莫不是写封家书,聊以寄慰。
家书的价值在战争的时候是无以计量的,远在万里的家人唯有通过珍贵的家书才能知晓彼此的生死安康,将命在身,即便亲人离去,奈何心中悲痛无比,痛惜未能尽孝床前,也只能凭借一封书信寄去哀思,思儿心切,望见证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儿女绕膝,尽享天伦,也敌不过时局有变,只能在信中以一句"可惜三个人分在三处,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左权家书》作结,其间的思念在几句"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分离21个月了,何日相聚,念念、念念……敌人又自本区开始扫荡,明日准备搬家了。
"《左权家书》,虽只寥寥几句,但情深意切,"别时容易见时难"道出了革命英雄对妻子的遥远相思,"念念念念"言有尽而意无穷,漫漫相思穿越千里,一封家书承载起了太多的温馨、不舍、浓情与坚定。
《戴安澜家书》中一句"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又是怎样的决绝与坚毅,面对风雨漂泊中的国家,危难时刻,英模们挺身而出,《蔡炳炎家书》中的一句"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铿锵几字道出了匹夫的责任与担当,尽忠报国取义成仁的张自忠决战之前,掩去了对小家的眷恋,以军中战士为"家人",写出了鼓舞了士气的"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的豪言壮语。
今天,英模们奋战过的土地,早已日新月异,飞速发展。
我们的国家政治上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经济上在国际中总量已达到了世界排名第二,文化上中西交流、博采众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国已经以新的姿态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征文
《重读抗战家书》>读后感>征文
家书,是一种永远值得铭记的精神财富。
当第一次看中央电视台的《重读抗战家书》系列报道时,我的心中充满了震撼。
一封封家书是对家庭、父母、妻儿的深情,是对家国的忠肝义胆,是对日军对中国的罪行的悲愤。
抗日英烈留给家人及中华儿女的家书,是我们珍贵的财富。
在此与大家分享左权将军的家书,与大家一同走进烽火连天家国情的铮铮岁月。
左权将军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级别将领。
烽火连天不休,家书珍抵万金。
报道中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深情的念着一封父亲左权将军在牺牲前三天写的家书:'志兰:此间一切如常,惟生活则较前艰苦多了,部队如不生产则简直不能维持。
我也种了四五十棵洋姜,还有二十棵西红柿,长得还不坏。
想来太北长得更高了,懂的事情更多了。
可惜三个人分在三处,假如在一块的话,真痛快极了。
志兰!亲爱的,别时容易见时难。
分离二十一个月了,何日相见,念,念,念,念。
'
1942年5月25日,也就是写完这封信的第三天,左权将军在掩护八路军总部突围日军的扫荡时,被弹片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7岁。
那一年,他的女儿小太北,只有两岁。
左权将军的女儿左太北,在她42岁时,母亲将保存的11封家书寄给了她。
在读到父亲的家书之后,左太北踏上了追寻父亲足迹的旅途,并将父亲的家书集结成册。
左太北说:'我就觉得我其实很幸福,我有这么好的一个父亲。
我想传递的就是学习父亲的这种精神,就是心里想着国家、想着民族。
大家都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国家和民族。
使我们的国家更加强大和富强。
'
抗战的烽火岁月中,他写给亲人的一封封家信,记载了日军的罪行,也记录了一名军人在亡国关头的悲愤。
女儿左太北说,父亲在家书上写了很多,包括他在前线的所见所闻。
包括日本用刀扎死孩子,烧杀抢掠。
他在给母亲的信上写道,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还要灭我之种。
亡国灭种的灾害已经到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头上。
左权将军的家书,还记载了八路军面临的困境,但将士为国抗争之心,却未曾有分毫的动摇。
1937年12月3日,左权在山西洪洞给母亲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们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后,当局对我们仍然是苛刻,但我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过去没有一个铜板,现在仍然是没有一个铜板,过去吃草,准备还吃草。
' 重读这些家书,在我们大家的心中,写信的左权似乎不再是个将军,而是一个普通的父亲,铁骨铮铮的男儿也有柔情的时刻,他在信中述说对妻子的思念,对女儿的惦念。
但妻女事小,国家事大。
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左权将军选择了义无反顾、选择了血洒战场。
他留给女儿的这十一封家书,不仅仅是一个父亲留给女儿的珍贵回忆,也是抗战英烈留给我们后人的精神财富。
我也不由得想起我的小时候,经常会听爷爷奶奶说起当时日本鬼子侵略时,曾经所经历的艰难的岁月,每天夜晚只能点个小小的蜡烛,一听防空警报响起就四处逃避,经常为吃穿忧愁,遇到家里断粮,面对七八个孩子挨饿的痛苦,怎样通过日本人的关卡,如何将粮食从关卡外带进来,怎样乔装孕妇将粮食藏在肚子上……奶奶也会经常说以前是吃不饱穿不暖,也节约惯了,现在我们多幸福,什么都有,要珍惜,不要去浪费。
每每想起小时候爷爷奶奶和我讲的这些,现在想来都是一次真真实实的爱国主义教育。
正是先辈们的正义和无畏,捍卫了国才有今天我们温暖的家。
重读沉甸甸的抗战家书,一封封家书中视死如归感天动地的悲壮和鞠躬尽瘁、死而
后已的大义凌然精神,是我们中华儿女们取之不尽的精神之'钙',读家书也让我回忆了祖辈,使我的心灵得到洗涤和震撼教育。
让我们知道现在的和平盛世,现在的丰衣足食都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繁荣。
曾经多少人渴望的和平自由,必须由我们一代代去维护、开拓和创新,不去虚度每一个光阴,做最好的自己,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