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 格式:doc
- 大小:42.50 KB
- 文档页数:18
承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承德县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承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8.09.30•【字号】承县政办字〔2018〕100号•【施行日期】2018.09.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正文承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承德县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承县政办字〔2018〕100号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县政府各有关部门:《承德县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已经十六届县政府第3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承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18年9月30日承德县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河北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承德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承德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一)“十二五”时期我县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成效“十二五”期间,我县遭受了干旱、低温冷冻、风雹、洪涝、雪灾等自然灾害,特别是2012年“7·21”特大洪涝和2014年严重干旱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面对严峻的自然灾害,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和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县减灾委员会综合协调,各乡镇(街道)党委、政府积极组织,各涉灾部门协调联动,有关方面密切配合,高效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工作,成功应对了各类自然灾害侵袭,全县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得到完善。
健全了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社会参与、分级管理、属地为主的灾害管理体制。
那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7-2020年那曲市综合防灾减灾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那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9.04.16•【字号】那政办发〔2019〕22号•【施行日期】2019.04.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正文那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7-2020年那曲市综合防灾减灾发展规划》的通知那政办发〔2019〕22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中、区)直各单位:《2017-2020年那曲市综合防灾减灾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那曲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9年4月16日2017-2020年那曲市综合防灾减灾发展规划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自治区党委、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着眼我市防灾减灾工作全局,立足解决防灾减灾综合问题,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
依据《西藏自治区“十三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前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就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灾害风险管理和综合减灾理念”、“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减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防灾减灾救灾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是衡量执政党领导力、检验政府执行力、评判国家动员力、彰显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海南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05.26•【字号】•【施行日期】2016.05.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正文海南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海南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5月26日海南省综合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十三五”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基本完成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主要任务的决胜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也是加快推进我省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关键时期,为提高全省综合防灾减灾能力,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我省“海洋强省”战略,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提供更加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力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我省防灾减灾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我省综合防灾减灾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一)工作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风暴、冰雹、强对流天气、强台风、局部地区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多发。
尤其是2014年7月18日遭受超强台风“威马逊”袭击,和2014年9月16日遭受强台风“海鸥”袭击,灾情历史罕见,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省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741.25亿元。
面对复杂的防灾减灾形势及重大灾害挑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效有序开展抗灾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大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1.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省减灾委员会成员单位由原31个增加到35个,并在省减灾委员会的领导下组建了省减灾委专家委员会,由1名主任、2名副主任、15名专家委员组成,负责对全省减灾工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规划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
说明目录一、规划总则 (1)(一)规划编制目的 (1)(二)规划依据 (1)(三)规划范围与期限 (1)(四)规划目标与原则 (2)(五)规划编制模式 (2)(六)规划工作区划分 (2)二、基本概况 (3)(一)自然条件 (3)(二)行政区划 (4)(三)经济条件 (4)(四)城市建设 (4)(五)规划情况 (5)三、设防标准与总体策略 (6)(一)抗震御防目标 (6)(二)抗震设防标准 (6)(三)抗震防灾总体策略 (6)四、城市用地抗震防灾规划 (7)(一)区域地震活动情况 (7)(二)城市工程地质条件 (9)(三)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分区 (10)(四)城市用地抗震防灾措施 (11)五、城区建筑抗震防灾规划 (12)(一)城市建筑抗震概况 (12)(二)主城建筑抗震分析 (12)(三)城区重要建筑及抗震薄弱区抗震分析 (14)(四)城区建筑抗震防灾措施 (14)六、次生灾害防御规划 (15)(一)主要地震次生灾害的类别及防御重点 (15)(二)次生灾害危险源 (15)(三)次生灾害防御措施 (19)七、避震疏散系统规划 (20)(一)避震疏散模式、场所分类及规划标准 (20)(二)避震疏散系统工作及责任分区 (21)(三)避震疏散人口核算 (23)(四)现状避震疏散资源概况 (24)(五)相关专项规划简介 (25)(六)避震疏散场所规划 (26)(七)避震疏散通道规划 (30)八、基础设施保障规划 (32)(一)城市基础设施抗震综述 (32)(二)供水系统抗震规划 (33)(三)供电系统抗震规划 (34)(四)道路交通系统抗震规划 (35)(五)消防系统抗震规划 (36)九、规划实施建议 (38)(一)地震监测环境保护 (38)(二)近期项目实施建议 (39)(三)抗震防灾管理建议 (41)附件一:温市规函字[2008]175号文件《关于明确温州城市抗震防灾规划设计任务书的函》附件二:温市规纪要[2011]60号文件《温州市城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会审纪要》一、规划总则(一)规划编制目的抗震防灾规划的总体任务是:加强温州市的城市建设抗震防灾工作,逐步提高建设的防灾应急能力,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造成的影响。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通知》(国发〔2006〕7号,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为实现2020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目标,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期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义自2006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科学素质纲要》以来,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各地各部门围绕党和国家发展大局,联合协作,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社区居民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扎实推进,带动了全民科学素质水平整体提高;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工作广泛深入开展,科普资源不断丰富,大众传媒特别是新媒体科技传播能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共建机制基本建立,大联合大协作的局面进一步形成,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6.20%,较2010年的3.27%提高近90%,超额完成“十二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达到5%的工作目标,为“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发展还不平衡,不能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面向农民、城镇新居民、边远和民族地区群众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仍然薄弱,青少年科技教育有待加强;科普技术手段相对落后,均衡化、精准化服务能力亟待提升;科普投入不足,全社会参与的激励机制不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发挥不够。
“十三五”时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
城市抗震技术策略在用地规划中的探索——以《洱源县城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为例摘要: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就城市抗震防灾出现的各种问题,结合洱源城区抗震防灾这一实际案例,追本溯源从编制过程、城市防灾空间布局、城市用地抗震性能评价、城市建筑防震防灾、保障系统抗震防灾、次生灾害防御、疏散规划、应急预案及后期处理等方面,试图探索当前形式下城市用地抗震对策。
关键词:城市防灾、避震疏散、用地布局、抗震性能评价引言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
为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云南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了《云南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2019年11月份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出台了《云南省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为云南省城市抗震防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洱源县地处扬子准地台与唐古拉—昌都—兰坪—思茅褶皱系两大一级构造单元交接部位,北邻松潘—甘孜褶皱系,地质构造复杂,区域共有5条断裂带。
近年来洱源县内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2次,震中烈度7~8级,小地震活动频繁。
在项目的编制过程中,结合工作体会,为减少规划实施过程中各种规划“打架”的问题,总结了城市抗震规划编制过程中的一些方法与经验。
1.城市用地技术策略一.1.多规衔接策略在项目的编制过程中,有效衔接了《云南省洱源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洱源县城乡总体规划暨“多规合一”(2016-2030 )》、《洱源县城避灾绿地规划(2015-2030)》以及《洱源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局部调整)等规划,并遵循可操作性、可实施性原则。
就多规衔接上而言,为了保证城市震后的应急救援顺利进行,需要确定震后的救灾道路、疏散场所、消防布局、医疗救援体系及关键基础设施等,这些布局原则应以总体规划领衔,同时根据城市各专项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确定。
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目录导言第一章基本形势第一节重大机遇第二节严峻挑战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主要目标第三章战略格局第一节高效规范的国土开发开放格局第二节安全和谐的生态环境保护格局第三节协调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第四章集聚开发第一节构建多中心网络型开发格局第二节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第三节优化现代产业发展布局第五章分类保护第一节构建“五类三级”国土全域保护格局第二节推进人居生态环境保护第三节强化自然生态保护第四节严格水资源和耕地资源保护第五节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第六章综合整治第一节推进形成“四区一带”国土综合整治格局第二节实施城市化地区综合整治第三节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第四节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综合整治第五节加快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区综合整治第六节开展海岸带和海岛综合整治第七章联动发展第一节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第二节支持特殊地区加快发展第三节提高开放合作水平第八章支撑保障第一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二节保障合理建设用地需求第三节强化水资源综合配置第四节构建能源安全保障体系第五节提升非能源重要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第六节增强防灾减灾能力第七节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第九章配套政策第一节资源环境政策第二节产业投资政策第三节财政税收政策第十章《纲要》实施第一节夯实实施基础第二节加强实施管理导言我国的国土包括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其中陆地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和我国主张,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
这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宝贵家园,也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本载体。
科学推进国土集聚开发、分类保护和综合整治,进一步优化开发格局、提升开发质量、规范开发秩序,有利于形成安全、和谐、开放、协调、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美丽国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和基础保障。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编制实施《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重大举措。
上海市民政局关于印发《上海民政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正文:----------------------------------------------------------------------------------------------------------------------------------------------------上海市民政局关于印发《上海民政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沪民救发〔2017〕51号各区民政局:现将《上海民政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上海市民政局2017年10月31日上海民政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根据《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和《上海民政事业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为进一步加强本市防灾减灾工作,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本市防灾减灾工作概况“十二五”期间,上海市民政局面对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按照建设现代民政的新要求,进一步转化思路,调整重点,充分发挥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协调职能和社区管理职能,确立了“聚焦两头”的工作思路,“一头”抓“科技备灾”,瞄准国际救灾领域的高端技术,抢占救灾减灾技术的高地;“一头”抓“社区减灾”,发挥民政部门在社区建设中的职能优势,夯实救灾减灾工作的基层基础,探索建立符合国家要求,具有上海特点的城市救灾减灾工作体系,立足上海,面向华东,服务全国。
一是加强体制机制法制建设,建立“上海市民政减灾中心”,为落实部市合作协议和司局合作协议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人员保障和技术保障,强化了防灾减灾组织保障。
2012年修订并发布《上海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各区县民政局在2013年完成了本辖区自然灾害应急救助预案的修订工作,实现与市级预案的有效衔接。
二是发挥科技优势,承担了民政部“北斗综合减灾应用示范工程项目”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重大专项”这两项工程的试点工作,提升了防灾减灾技术优势。
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年)前言地面沉降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下松散岩层固结压缩并导致一定区域范围内地面高程降低的地质现象,是一种缓变性地质灾害。
我国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汾渭盆地等地区地面沉降灾害日趋严重,并伴生了地裂缝灾害。
目前,全国遭受地面沉降灾害的城市超过50个,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河南、湖北、广东、海南、陕西、新疆等省(区、市)。
地面沉降造成建筑物地基下沉、房屋开裂、地下管道破损、井管抬升、洪涝及风暴潮灾害加剧等一系列问题,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
地面沉降灾害具有形成时间长、影响范围广、防治难度大、难以恢复等特点,已成为影响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确保重大基础工程结构的安全稳固性,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及国家有关方针政策,按照全国地面沉降防治部际联席会议作出的安排,国土资源部、水利部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铁道部、法制办、地震局等部门,组织中国地质调查局、水利部水利规划设计总院、有关省(市)的相关单位编制了《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本《规划》对象主要是指由地下水、地下热水、油气等地下流体资源开采和工程建设等人类工程活动所引发的地面沉降。
《规划》范围为全国遭受地面沉降危害的区域。
《规划》以2010年为基准年,2011-2015年为近期规划期,2016-2020年为远期规划期。
《规划》资料依据截至2010年。
吉林省应急厅、吉林省地震局、吉林省气象局关于做好2019年度“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吉林省应急管理厅,吉林省气象局•【公布日期】2019.08.16•【字号】吉应急风险减灾联〔2019〕214号•【施行日期】2019.08.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正文吉林省应急厅、吉林省地震局、吉林省气象局关于做好2019年度“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吉应急风险减灾联〔2019〕214号各市(州)、长白山管委会应急管理局、地震局、气象局,梅河口市、公主岭市应急管理局、地震局、气象局:为做好2019年度“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根据《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吉林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按照《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暂行办法》(民发﹝2018﹞20号)规定,结合我省历年创建工作情况,现就申报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申报条件(一)申报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必须具备《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的基本条件,组织管理、灾害风险评估、应急预案与演练、宣传教育培训、应急储备与避难场所、志愿者队伍建设、资金投入和创建特色等十项基本要素的评分要达到80分以上,且社区减灾工作对其他社区有示范引领作用。
(二)各地在申报和创建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过程中,可适当加大对多灾易灾地区的创建和申报比例。
在满足“十项基本要素”评分达到80分以上的情况下,每个县(市、区)限申报1-2个社区。
已获得“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的,不得重复申报。
二、申报程序(一)严格遵循“控制数量、提升质量、动态管理、激励支持”的原则,对照《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按照社区申报、考察推荐、评审考核等程序,认真组织好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推荐上报工作。
(二)各市(州)于8月31日前将“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拟推荐名单以市(州)应急管理局、市(州)地震局、市(州)气象局联合发文形式报省应急管理厅、省地震局、省气象局(材料电子版各市、州汇总后,请于9月20日前上报各厅局负责创建工作处室邮箱)。
“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减灾行动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减灾委员会•【公布日期】2016.10•【文号】•【施行日期】2016.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扶贫、救灾、慈善正文“十二五”时期中国的减灾行动(国家减灾委员会办公室2016年10月)目录前言一、自然灾害状况二、减灾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建设三、减灾的能力建设四、减灾的社会参与五、减灾的国际合作结束语前言中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近年来,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显著,以及国内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推进,中国的资源、环境和生态压力加剧,各类自然灾害呈多发频发态势,自然灾害防范形势更加严峻复杂。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相继发生了长江中下游严重夏伏旱、京津冀特大洪涝、四川芦山地震、甘肃岷县漳县地震、黑龙江松花江嫩江流域性大洪水、“威马逊”超强台风、云南鲁甸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较大损失。
中国坚持以人为本,将综合减灾工作作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进一步健全完善防灾减灾救灾法制、体制和机制,全面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有力有序有效应对处置各类自然灾害,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中国务实开展了综合减灾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果。
一、自然灾害状况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十二五”时期,全球气候变化日益显著、地震呈活跃态势,中国各类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年均造成3.1亿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1500余人,紧急转移安置900多万人次,倒塌房屋近70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700多万公顷,直接经济损失3800多亿元。
与2001-2010年均值相比,“十二五”时期中国年均因灾死亡失踪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倒塌房屋数量、农作物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减少86.7%、22.6%、75.6%、38.8%、13.2%。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6-2020年)编制大纲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二〇一五年七月前言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2010年11月,水利部会同财政部等部局启动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建设,中央财政累计安排补助资金79.38亿元,经过三年建设,初步建成覆盖全国2058个县的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和群测群防体系,在近年汛期发挥了显著的防洪减灾效益,有效减少了山洪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根据2011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依据《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御和综合治理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总体规划》),2013年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年)》(以下简称《2013-2015年实施方案》),在前期实施的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项目的基础上,明确了2013-2015年山洪灾害防治调查评价、非工程措施补充完善和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主要建设任务。
受2013-2015年实际安排投资限制,《2013-2015年实施方案》中部分任务没有安排开展建设,尤其是约80%(1300多条)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项目尚未安排。
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和山丘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更加集中,流动性更强,又对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建设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2016-2020年需要中央、地方继续加大投入,尽快完成《2013-2015年实施方案》确定的建设任务,同时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山洪灾害防治的新要求,在重点防治区构建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山洪灾害综合防治体系。
1、非工程措施建设。
继续完善各级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强化信息共享和综合应用,继续开展平台延伸到乡镇及视频会商系统建设,利用大数据、云服务、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提高系统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和数据运行维护效率,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逐步开展山洪灾害预警信息社会服务;根据标准升级、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及前期设施设备更新换代需求,对部分监测预警设施设备进行改造升级(提标升级),提高可靠性和保障能力,重点加强学校、旅游景区等人口密集地区的预警能力建设;开展山洪灾害补充调查评价,复核和检验调查评价成果,率定分析预警指标,提高精准度,集成、挖掘分析与利用山洪灾害调查评价成果;开展山洪灾害综合保障体系建设,在重点地区配置必要的救援设备,逐步加强技术服务能力,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持续开展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开展山洪灾害防治重点县示范建设。
山东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形势研判山东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形势研判引言: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威胁,还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山东作为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自然灾害风险较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评估山东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形势,并探讨灾害预防与减灾的重要性。
一、山东自然灾害形势概述山东位于中国东部,东临渤海和黄海,地理条件十分丰富多样。
山西北部是山地和丘陵地带,东南部则是沿海平原,内陆地区则交融着丘陵、河流和湖泊。
山东省的地质构造复杂,多山丘、山地。
山东还面临着台风、地震和旱涝灾害等多种自然灾害的威胁。
二、山东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2.1 台风风险评估台风是山东面临的一大自然灾害威胁。
据历史数据统计,山东省平均每年受到台风的影响有10个以上,特别是沿海地区受到的影响更加显著。
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和风暴潮可能导致洪涝和滑坡等灾害。
山东应加强对台风的监测预警和防御措施,提高抵御台风灾害的能力。
2.2 地震风险评估山东位于华北地震带和胶东断裂带附近,地震风险较高。
历史上,山东曾发生过一些中小地震,且有一定的地震活动性。
针对地震风险,山东应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并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提高公众自救自护意识。
2.3 旱涝风险评估山东是个农业大省,对水资源依赖程度较高。
然而,山东属于半干旱气候,旱涝灾害频发。
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水资源供应和生态环境都会造成严重破坏。
山东需要加强水资源管理和旱涝灾害预警,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抗旱能力。
三、灾害预防与减灾的重要性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合理和持续的预防措施来减轻灾害的影响。
在山东,灾害预防与减灾工作应成为重要政策和行动的核心。
以下是一些建议:3.1 加强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山东应加强自然灾害监测和预警体系建设,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提高监测预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要做好灾害预警信息的传播和应急指导,确保人民群众能够及时得到预警信息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县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十三五”时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省“十三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省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市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一)“十二五”时期全县综合防灾减灾工作主要成就“十二五”时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综合防灾减灾作为构建公共安全体系的核心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列入工作计划,摆上议事日程。
县、乡(镇)两级各涉灾职能部门及有关企事业单位加强综合防灾减灾项目建设,各灾种的测、报、防、抗、救、援措施得到进一步强化,自然灾害损失明显下降,人为致灾因素得到有效遏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和灾害综合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不断健全,部门职能作用有效发挥。
“十二五”时期,县减灾救灾委员会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有关防灾减灾决策部署,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共同参与、属地管理为主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和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工作合力显著增强。
应急指挥、抢险救援、医疗救护、灾后重建、灾害救助、军地联动等机制进一步健全。
在《**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体系支撑下,全力推动、做实减灾委工作平台,使减灾委真正成为了协调统领涉灾各部门及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指挥机构。
减灾救灾委各成员单位积极履行部门工作职责,民政部门充分发挥县减灾救灾委办公室的参谋助手作用,指导协调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涉灾部门救灾应急联动机制,灾情会商和信息共享机制进一步健全,救灾工作效率、效能显著提升。
——防灾减灾救灾法规规章政策不断完善,依法应对灾害观念明显增强。
“十二五”时期,县政府印发了《**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县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县行蓄洪撤退预案》、《**县地震应急预案》、《**县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等多项自然灾害专项应急预案,形成了相对完整配套的灾害应急预案体系,逐级完善了应急工作规程,依法应对灾害的思想观念明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备,应急信息推送快速敏捷。
“十二五”时期,气象灾害、河流水位、城市涝、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业病虫害、森林火灾、野生动物疫病、空气污染等预警预报、信息发布机制不断完善。
气象观测、雨量水位自动观测、农情调度、地震监测台网、林业灾害监测、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等网络体系基本建成,全县灾害信息渠道畅通,应急信息报送快速敏捷,覆盖城乡的预警预报体系在防灾减灾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增加,灾害防御功能得到加强。
“十二五”期间,县实施防汛抗旱、农村危房改造、饮水安全、交通道路灾害防治、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等多项重大工程,防灾抗灾救灾基础设施不断夯实。
民政公共服务事业、气象现代化及基础设施建设、抗旱应急水源工程、人防重点城市(地域)疏散基地等一大批重点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灾害防御功能得到明显加强。
——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及时高效,灾害应对能力明显提升。
“十二五”时期,县政府建立了以应急指挥、抢险救援、运输保障、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卫生防疫、恢复重建为主要容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受灾群众在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
防灾抗灾能力不断增强,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国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5%以。
各类保障、补助标准和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全县救灾物资储备网络体系不断完善,灾害应对能力明显提升。
——防灾减灾备战能力不断增强,科技支撑平台基本形成。
“十二五”时期,加强救灾应急装备和物资储备能力建设,2015年民政部为我县配备一台救灾应急车辆,积极开展协议储备制度,利用专项物资储备和企业储备等,建立健全政府储备为主,社会储备为补充的救灾应急物资保障机制,应急救助能力有效提升。
全面推进防灾减灾人才战略,防灾减灾专业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已经建成以防灾减灾管理和专业人才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各类灾害应急救援队伍为突击力量,以防灾减灾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防灾减灾队伍。
驻地部队、公安民警、民兵预备役、人防专业队伍和基层灾害信息员在防灾减灾中发挥骨干作用。
全县共有灾害信息员近500余人,防灾减灾救灾队伍建设得到有效壮大。
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应急处置等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通信广播、互联网等技术在应对重特大自然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防灾减灾宣传教育不断深入,社会动员机制稳步推进。
“十二五”时期,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深入人心,社会动员能力和社会资源整合能力明显提高。
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抢险救援、生活救助、生命救治和恢复重建等工作,形成了合力防灾减灾的良好氛围。
以每年“5.12防灾减灾日”和“国际减灾日”为平台,积极开展系列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每年汛期前和重要节点开展应急演练。
通过宣传教育,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普遍增强。
(二)“十三五”时期防灾减灾工作面临的形势“十三五”时期,全县防灾减灾救灾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大。
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冰雪、病虫害等灾害风险呈现高发态势。
同时,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县城高风险、农村不设防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尤其是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给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较大压力;农村主要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房建筑质量标准普遍不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限,受灾害影响程度不断加深。
此外,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还存在短板,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仍显不足,宣传教育长效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动员机制和支持政策未能及时跟进,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够。
“十三五”时期,防灾减灾工作面临诸多挑战,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改革需要推进,重特大自然灾害风险防能力需要提升,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和建筑物防灾能力需要强化,基层防灾减灾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应急救灾物资储备需要进一步加强和优化,装备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人才队伍建设、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社会力量参与救灾等需要强力推进。
面对严峻的形势和挑战,必须进一步增强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实的措施、更大的力度,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全力推动新时期防灾减灾工作快速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防灾减灾决策部署,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深化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提升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能力,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推进扶贫开发,增强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能力,切实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为建设幸福美好**而努力奋斗。
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持续发展。
坚持生命至上,以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着力点,以保障受灾人员基本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求为导向,遵循自然、经济和社会规律,通过降低灾害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预防为主,综合减灾。
坚持应急优先、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
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工程防御、宣传教育,提高全民风险防意识。
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和应急救援指挥体系建设,最大程度减少人员生命和财产损失。
——依法应对,科技支撑。
坚持法治思维,严格在法律框架开展工作,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规化、制度化和法治化水平。
运用科技应对灾害,有效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的科技支撑能力和水平。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坚持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强化政府与社会协同配合,形成防灾减灾救灾合力。
——分级管理,属地为主。
坚持中央、省和市统筹指导、县就近指挥,分级负责、相互协同的抗灾救灾应急机制,强化地方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主体责任。
——军民融合,共建共享。
坚持军地协调、需求对接,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信息互通、资源共享、良性互动,在抢运物资、转移群众和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人民军队的中流砥柱作用,发挥民政部门在保障战时难民基本生活的兜底作用。
(三)发展目标1.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进一步理清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救灾中的事权和工作责任,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更加科学、完善,建立健全完善的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协调办事机构。
到2020年,基本建成满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集约高效、保障有力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2.规划衔接和协调有效加强。
将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在土地利用、资源管理、能源供应、城乡建设和扶贫开发等规划中体现防灾减灾的要求。
制定实施本级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3.重大项目设防水平进一步提高。
以气象、水利、农业、国土、交通、卫生、林业、地震、人防、电力、通信等重大项目建设为重点,提高重要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灾害设防水平,有效降低学校、医院等设施的损毁程度。
4.灾害造成的损失进一步减少。
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3%以,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控制在1.3以。
5.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
自然灾害保险理赔款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比例明显提高。
灾后重建基础设施和民房普遍达到规定的设防标准。
6.救灾物资储备网络进一步健全。
建成“县-乡(镇)”二级救灾物资储备网络。
新建一个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
完善自然灾害救助项目和救助容,达到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自然灾害救助水平。
7.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社会公众覆盖率显著提升。
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统计核查和信息服务能力全面提高。
8.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进一步增强。
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形式多样化,基层防灾减灾演练制度化,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
在中小学校、乡镇(街道)建成一批基层防灾减灾科普教育示点,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普及率显著提高,在校学生普及率达到100%。
9.“综合减灾示社区”创建不断深化。
创建3个“全国综合减灾示社区”,4个“全省综合减灾示社区”。
每个村(社区)至少有1名灾害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