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9
学前儿童(2-6岁)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主要特征。
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特征,以及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的相应的教育方法。
2-3岁阶段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了解自己的身体部位,并开始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他们对周围环境非常好奇,并通过触摸、听、看等感官活动来探索世界。
同时,他们也开始展示一些独立性,渴望自己做一些事情。
这个阶段的孩子情绪较为不稳定,容易发脾气和表现出对事物的强烈喜好或讨厌。
此时,家长和教师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注和支持,同时要提供安全的环境,促进他们的探索和独立性。
3-4岁阶段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语言能力开始发展迅速,他们能够用简单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并开始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
他们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更加强烈,喜欢问为什么。
此外,孩子开始发展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比如与他人分享玩具和与他人合作玩耍。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师应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绘本、玩具等,帮助孩子发展他们的语言和社交能力。
4-5岁阶段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始大大增强,他们常常会创造自己的角色和故事情节。
他们能够理解更复杂的语言和思维,开始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对于规则的认知和遵守能力也在逐渐发展。
此时,家长和教师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游戏和学习活动,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遵守规则的能力。
5-6岁阶段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注意力和专注力开始有所提高,他们能够更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做事情。
他们开始对数字、字母和时间等概念有一定的认知。
在这个阶段,孩子也开始发展对情绪的认知和控制能力。
此时,家长和教师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帮助孩子提高他们的注意力和集中力,并逐步引导他们学习数字和字母等基础知识。
总结起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主要特征。
家庭和教育环境应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以促进孩子在这些阶段的发展。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心理发展也会出现一定的变化规律。
儿童不同年龄段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早期儿童期、中期儿童期和青春期。
1. 早期儿童期:通常指婴儿和小孩的心理发展,大约从出生到8岁。
这一时期,孩子的大脑正处于发育的高峰期,大脑神经网络的枝条正在几乎每天都在发展。
在这一时期,孩子的情感、思维、行为等方面的发展都十分迅速,他/她们开始学习新知识,并学会社会交往技巧,如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以及如何处理困难等。
2. 中期儿童期:通常指9-12岁的儿童。
在这一时期,孩子的大脑发育速度比前期要慢些,但他/她们仍然在迅速发展,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也有所加强。
孩子们开始学习国际语言和掌握社会规范,也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等。
3. 青春期:通常指13-18岁之间的儿童。
在这一时期,孩子们的大脑发育已经达到了成人水平,他们开始逐渐独立,学会跨越自己的社会阶层,追求自己的利益。
他们也开始学习如何更加积极地看待未来,如何更加坚定地避开危险,克服恐惧,以及如何处理与人际关系中的矛盾等。
总之,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可以归结为三个时期,即早期儿童期、中期儿童期和青春期。
早期儿童期,孩子的大脑正处于发育的高峰期,大脑神经网络的枝条正在几乎每天都在发展,表现出的心理特征是情感、思维、行为等方面的发展迅速,学习新知识,掌握社会交往技巧。
中期儿童期,孩子开始学习国际语言和掌握社会规范,把握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
而青春期,孩子们的大脑发育已经达到了成人水平,独立性增强,学习更加积极地看待未来,克服恐惧,处理与人际关系中的矛盾等。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第一节年龄特征概述及几个基本概念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特征,老人有老人的特点,年轻人有年轻人的特点,孩子有孩子的特点。
什么是儿童年龄特征,顾名思义,是指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
儿童年龄特征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什么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所谓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点来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不是某一年龄阶段个别儿童或少数儿童偶然表现出来的特征,而是从许多儿童的发展中概括出来的特征。
因此,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不是某一年龄阶段儿童所有的心理特征,而是与其他年龄阶段所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心理特征。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不只是指某一年龄阶段儿童表面的外部的心理特征的概括,更包括其内在的规律性的特征。
(一)为什么在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因为年龄是儿童生活时间的标志,而时间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
一般说来,儿童年龄较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性相对较大。
比如,孩子还没有出牙,他的发音就受到限制。
无论怎样训练,6个月的婴儿也不能学会说话,因为在生理上包括大脑、发音器官的发育,没有牙齿等等,都限制了孩子学说话。
而当儿童到了三四岁以后,在生理上已经具备了学习发音和说话的种种条件的时候,他们就不但可以初步学会母语,而且还可以初步学习第二种甚至第三种语言。
因此,儿童生理成熟对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影响,而儿童的生理成熟受着生活时间——年龄的影响。
比如,有经验的教师和其他人,用目测可以估计出儿童的年龄,其重要参照标准,就是儿童的生理外貌,这也可以说明儿童生理特征与年龄的关系。
儿童各年龄段心理发展特点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及阶段特点:
1. 新生儿期(0-2月):产生本能和条件反射;
2. 婴儿早期(1-6月):视听觉快速发展,手眼动作逐渐协调;
3. 婴儿晚期(6-12月):产生依恋关系,语言功能萌芽,肢体动作快速发展;
4. 先学前期(1-3岁):开始展现独立性,思维和言语能力逐渐发展;
5. 学前期(3-6岁):拥有强模仿性和肢体活动性,控制和调节心理活动,展现独特个性,理解和遵守规则,逻辑思维开始发展。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受社会制度、历史和生活教育等因素的影响。
社会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有作用,但不应夸大其作用。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征根据年龄段划分如下:
1.1-2岁:
-意志力不断增强:学前儿童开始表现出自主性和决策能力,尽管这些能力仍然有限。
-语言发展:儿童开始能够说出单词并尝试模仿成人的语言表达。
-社交能力增强:与其他儿童或成年人相处时能够展示友好和合作的行为。
-探索性行为:通过触摸、品尝和感受周围环境来了解世界。
2.2-3岁:
-自我认知:儿童开始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并能够以自己作为参照点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差异。
-概念发展:开始理解与时间、空间和数量相关的概念。
-饶舌期:在语言方面,儿童开始变得非常健谈,能够组织简单的句子并表达出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模仿和角色扮演:通过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和角色扮演来学习和理解社会规范和角色。
3.3-4岁:
-社会和情感发展:儿童开始建立和维护友谊、合作和情感关系。
-情绪调节:儿童开始学习如何通过言语和非言语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并学会理解和应对他人的情绪。
-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始展示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进行幻
想性游戏和故事创作。
-关注社会认同:儿童开始关注自己在集体中的角色和地位,并开始
注意和模仿成人的行为和言语。
4.4-5岁:
-预读和预写能力:可以通过对书籍和文章的阅读和书写来表达自己
的意思。
-逻辑思维:开始展示具有一定逻辑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独立性:儿童表现出更高的自我管理能力,并更多地参与日常活动,例如穿衣、饮食等。
-运动能力进步:开始掌握更复杂的运动技能,例如跳绳、滑板等。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连续性、渐进性的过程,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
以下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的主要特征:1.0-1岁:感官发展和身体发展是0-1岁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他们逐渐对周围的声音、光线和物体产生注意力,开始非语言性的沟通,比如通过哭声和面部表情来表达需求和情绪。
此时期的婴幼儿会尝试爬行、坐立和行走等基本身体动作,从而增强了他们对环境的探索和认知。
2.1-2岁:这个阶段是学前儿童最早期的学习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
他们开始学习走路、说话,并且可以理解简单的指令。
这个时期的孩子表现出非常高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通过触摸、抓握和探索周围的事物来认知世界。
同时,他们还在社交和情绪方面有一定的发展,能够感受和表达一些基本的情绪,如开心、生气和难过。
3.2-3岁:这个阶段的学前儿童正在积极发展自己的自主性。
他们开始有自己的喜好和偏好,并且能够独立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如穿衣、洗手和吃饭。
此外,他们的语言能力也在不断提高,能够组织简单的句子并进行一定的交流。
在情感和社交方面,这个阶段的儿童对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情感有较强的依恋,并逐渐学会与他人分享和合作。
4.3-4岁:这个阶段的学前儿童具有高度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
他们开始对数字、字母等基本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并逐渐掌握一些认知和语言技能。
在社交方面,他们能够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并理解和遵守一些规则和约定。
情感上,他们更加独立和自信,并逐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和处理冲突。
5.4-5岁:学前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进一步发展认知能力,善于观察和思考问题。
他们能够进行复杂的语言表达,并开始识别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社交方面,他们逐渐学会与其他孩子进行更复杂的互动和合作,并开始尝试构建和维护友谊。
此外,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也在逐渐发展,开始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总之,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从感官和身体发展到语言、认知和社交能力的提升,学前儿童逐渐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和社交能力强的个体。
2-3岁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发展他们自己的认知能力。
他们能够理解简单的指示,并用简单的词汇表达他们的需求和欲望。
他们开始对周围环境产生兴趣,并通过观察和操作来探索世界。
他们的情绪也变得更加复杂,表现出愿意与别人合作的倾向。
3-4岁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可以使用更多的词汇和更复杂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他们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喜欢进行角色扮演和故事创作。
他们开始对朋友产生兴趣,但通常还无法真正理解和关心别人的感受。
4-5岁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开始能够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他们开始对数字、颜色和形状等抽象概念产生兴趣。
他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他们对社交游戏更感兴趣,并开始学习如何与其他人合作和分享。
他们对规则的遵守和公平性的概念有了基本的理解。
5-6岁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思维能力继续发展,开始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他们对文字和阅读开始产生兴趣,并逐渐掌握识字技巧。
他们的社交技能进一步发展,开始与朋友互动,解决冲突,并逐渐理解别人的感受和需要。
他们开始形成自己的身份和价值观,并对成就感和自尊心有了更高的要求。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4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历程与一般特征,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表现。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教学重点: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表现。
教学难点: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课外活动:到幼儿园观察婴班儿童活动的有意性和无意性程度。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
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
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其中儿童生理年龄特征是指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各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问题上,更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
【谈话引入】“六、一”是儿童的节日,你们知道儿童是指哪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你们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时是属于哪一年龄阶段?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问题讨论】1、儿童的年龄特征会不会发生变化?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各年龄阶段中具有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0-1岁:这个年龄段的婴儿主要处于生理发展和适应环境的阶段。
他
们的心理特征包括: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来感受世界;表现出对身边环
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开始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对主要照顾者
有依赖感,并通过亲密的关系来获得安全感。
1-3岁: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开始展现出自主性和独立性。
他们的心理
特征包括:出现独立行为和表达自我意愿的需求;拥有丰富的感官经验,
开始认识物体和人;通过模仿和玩耍来学习和发展自己的想象力;开始建
立自己的个人身份并探索世界。
3-6岁:这个年龄段的幼儿进入了自我认同和社会交往的阶段。
他们
的心理特征包括:开始理解和运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和情感;展示出丰富的
想象力和创造力;开始观察、模仿和参与社会角色和活动;初步掌握一些
社交技能,如分享、合作和解决冲突。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心理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社会文化和个人经验。
同时,教育和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也非
常重要。
在幼儿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家庭和教育者应该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例如,为幼儿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给予充分的
关爱和支持,与他们进行亲密互动,注重幼儿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鼓励幼
儿进行自我探索和创造等。
此外,合适的早期教育活动,例如言语和认知
游戏,也可以促进幼儿的认知和情感发展。
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过程,需要
综合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和环境因素。
通过合适的关爱和教育,我们可以
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心理特征和能力,为他们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基础。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如何论述题摘要: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概念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满月到半岁:视听觉迅速发展,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主动招人,开始认生2.6 个月到1 岁:语言迅速发展,出现初步的思维形式,具备了人特有的自我意识萌芽3.1-3 岁: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开始接受任务,自己组织游戏4.3-4 岁:生活范围扩大,认识依靠行动,情绪作用大,爱模仿5.4-5 岁:思维具有可逆性,开始接受任务,自己组织游戏,个性初具雏形6.5-6 岁:好问、好学,抽象能力明显萌发,开始掌握认知方法三、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2.环境因素3.教育因素四、如何根据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1.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制定合适的教育计划2.注重儿童的生活体验,丰富儿童的感性认识3.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儿童的自主性正文: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是指儿童从出生到进入小学前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心理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年龄特征。
了解这些年龄特征,对于我们进行有效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在满月到半岁这一阶段,学前儿童的视听觉迅速发展,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主动招人,开始认生。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给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环境刺激,促进其感官发展。
在6 个月到1 岁这一阶段,学前儿童的语言迅速发展,出现初步的思维形式,具备了人特有的自我意识萌芽。
家长和教师可以利用儿童的语言发展,进行初步的认知教育,培养儿童的自我意识。
在1-3 岁这一阶段,学前儿童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开始接受任务,自己组织游戏。
家长和教师可以引导儿童进行各种游戏活动,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性。
在3-4 岁这一阶段,学前儿童的生活范围扩大,认识依靠行动,情绪作用大,爱模仿。
家长和教师需要注意培养儿童的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引导儿童进行积极的模仿行为。
在4-5 岁这一阶段,学前儿童的思维具有可逆性,开始接受任务,自己组织游戏,个性初具雏形。
第二章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4学时教学目标:掌握幼儿心理发展的历程与一般特征,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其表现。
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二、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教学重点: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表现。
教学难点:理解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课外活动:到幼儿园观察婴班儿童活动的有意性和无意性程度。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
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于成人的特征。
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其中儿童生理年龄特征是指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谈到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各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问题上,更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
【谈话引入】“六、一”是儿童的节日,你们知道儿童是指哪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你们上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时是属于哪一年龄阶段?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问题讨论】1、儿童的年龄特征会不会发生变化?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各年龄阶段中具有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一)幼儿心理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儿童的心理发展与儿童年龄的增长有着密切的关系。
即使都在幼儿时期,年龄不同,心理活动水平也不相同。
把幼儿园大、中、小班的幼儿分别放在一个活动室里,室内有小椅子、衣叉等物体,告诉幼儿:如果你能拿到悬挂在空中的风铃,那么,这个风铃就归你所有。
结果发现,幼儿都喜欢伸手去拿,但当他们拿不到时,却作出了不同的表现:大班幼儿往往能在活动室里寻找物体,解决面临的问题,比如,站在椅子上去拿、用墙角的衣叉去够;小班幼儿常常急得乱蹦乱跳,发现地上的小椅子时,就来“开汽车”,发现墙角处的衣叉时,就用它当“马骑”;中班幼儿介于这两种情况之间。
(二)幼儿的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开始向抽象逻辑性发展幼儿认识活动的具体性和形象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事物的认识主要依赖于感知:幼儿对事物的认识较多地依靠直接的感知,对事物的认识常常停留于事物表面现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特点,幼儿记住的事物依赖于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幼儿的思维活动也离不开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2.表象活跃:表象虽然不是实际的事物,但它是直观的、生动形象的,因而表也有具体性的特点。
幼儿头脑中充满了具体形象。
3.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整个幼儿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的、形象的,但是,5~6岁的幼儿已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这个阶段,幼儿对事物因果关系的掌握等有所发展,初步的抽象能力明显地发展起来,他们回答问题时,不单从表现现象出发,而能从较抽象的方面来推断事物的因果关系。
儿童在做中学,做中成长。
通过动手操作,儿童逐渐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掌握基本概念。
比如,一个2岁的婴儿,面对放在眼前的2个牛奶盒,不能说出哪个较大,哪个较小,或一样大,但他通过尝试、探索,把1个盒子放在另1个盒子的上面或下面、里面,就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进而理解空间关系,发展逻辑推理能力。
再如,当4岁的幼儿具有了木头会在水面上漂浮,石头、铁棒会下沉的知识以后。
向他呈现一个小铁盆,要他回答“这个铁盆是漂浮还是下沉”的问题时,他仍会感到很困难,但如果给他提供一池水,为他进行探究活动创造条件,幼儿就能容易作答:“当铁盆没有进入水时,会漂浮;当铁盆进入很多水以后,就会慢慢下沉。
”并明白这是因为漂浮的方式不同所导致的道理,从中扩展到理解用很重的钢铁制作的船在海上漂浮的原理。
(一)幼儿的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开始向有意性发展1、认识过程以无意性为主:认识过程以无意性是指没有目的、不需要作任何努力、自然而然地进行。
认识过程中的无意性在幼儿的认识活动中表现非常突出,特别是表现于幼儿的注意、记忆和想象等心理活动中。
他们往往不能自觉或专门地去记住一些东西,而是在他们感兴趣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记住。
2、情绪对活动的影响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幼儿心理活动的无意性还表现在幼儿的心理活动易受情绪和影响。
幼儿在情绪愉快的状态下,一般能够接受任务,坚持活动的时间也比较长,任务完成情况也较好,反之,如果幼儿情绪很低,不愉快,活动效果就较差。
3.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幼儿中期开始,已能初步按成人的要求做事,到了5~6岁时,幼儿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行为,有目的地进行活动,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第二节、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3岁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一)婴儿期(0-1岁)【问题讨论】你们接触过许多1岁以前的孩子,能否描述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特征?并概括出1岁以前孩子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称为婴儿期。
这一年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又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问题讨论】孩子什么时候出现心理现象?是在什么基础上出现的?(1)适应新生活,认识周围世界,开始与人交往无条件反射是建立条件反射的基础。
儿童的各种心理活动,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
虽然儿童出生时已有多种无条件反射,但是,无条件反射对适应人间生活有很大的局限性。
条件反射的出现,使儿童获得了维持生命、适应新生活需要的新机制。
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
条件反射的出现,可以说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儿童出生后不久,就能够建立条件反射。
孩子所获得的一切知识和能力,例如一切学习,都是条件反射活动。
又如,妈妈每次给孩子喂奶,都是把他抱在怀里,经过多次强化,被抱起来喂奶的姿势,和奶头在嘴里吃奶的无条件反射相结合,新生儿就形成了对吃奶姿势的条件反射。
由此可见,孩子从新生儿期开始,就在各种生活活动中学习,发展各种心理能力。
正因为这样,从孩子出生时起就要注意对他的教育。
儿童出生后就开始认识世界。
最初对世界的认知活动,突出表现在知觉发生和视觉、听觉的集中。
孩子是人,他们从出生时开始,就表现出和别人交往的需要,这是人类特有的需要。
新生儿和别人的交往,是通过情绪和表情来实现的。
(2)动作不断发展儿童动作发展有下面一些规律①从整体混乱的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和专门化的动作。
②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③由粗大动作到精细动作。
④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儿童身体的粗大动作的发展,要经过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在生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婴儿学会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动作。
这时期为婴儿准备一些适宜的玩具,对于促进他的动作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1)心理活动的发生和发展①最初活动的发生和发展②掌握语言的准备③情感的发展和最初的社会性萌芽婴儿的眼睛视线可以追随着物体移动,而且会主动寻找视听的目标;会积极地用眼睛寻找成人,还会主动寻找成人手里摇动着的玩具。
他听见说话声或铃声时,会把身体和头转过去,用眼睛寻找声源。
他也会凝神地倾听洗衣机脱水的声音等等。
婴儿早期的孩子,往往主动发起和别人交往。
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也就是说,他对交往的人有所选择了。
认生是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
满半岁以后,婴儿喜欢发出各种声音。
这时的声音和以前不同,音节比较清楚。
他可以发出许多重复的、连续的音节。
9~10个月以后的婴儿,能够听懂一些词,并按成人说的去做一些动作,如成人说:“欢迎”,他拍拍手;说“谢谢”,他拱拱手。
婴儿开始主动发出不同的声音,来表示不同的意思。
许多事例说明,6个月之前的孩子离开亲人,困难较少,而将近1岁时离开亲人,分离焦虑就相当明显。
分离焦虑,即亲人离去后长时间哭闹,情绪不安,就是依恋关系遇到障碍的表现。
(二)幼儿前期(1~3岁)【问题讨论】1、1岁孩子最重要的动作发展是什么?(学会直立行走)有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2、1—3岁幼儿出现了哪些新的心理现象?1、动作逐渐完善①学会直立行走②使用工具1岁以后,孩子逐渐能够准确地拿东西。
2岁左右,就可以而且应该培养孩子使用工具的能力。
在培养孩子爱做事的同时,对这个年龄的孩子要十分重视安全问题。
1、出现新的心理活动①会说话②想象开始萌芽③思维的出象人类所特有的言语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开始真正形成的。
1岁前只是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
1岁到1岁半是理解语言阶段。
1岁半以后,孩子有一个似乎是突然开口的时期,一下子说得很多,说得很好。
2岁左右的孩子,虽然说话不成句,但总是喜欢叽叽咕咕地说话,更喜欢模仿大人说话。
人类典型的认识活动是思维。
思维也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这时孩子出现了最初的概括和推理。
比如,能够把性别不同、年龄不同的人加以分类,主动叫“爷爷”、“奶奶”或“哥哥”、“姐姐”。
与此同时,想象也开始发生。
2岁左右,孩子已经能够拿着物体进行想象性活动,出现游戏的萌芽。
比如:拿着一块长形的小积木,他会放在头上擦,想象着用梳子梳头。
3、出现最初的独立性孩子进入第二个年头,就不像1岁前那么顺从了。
特别是2~3岁时,他有了自己的主意,往往“不听话”了。
比如,1岁多的孩子,走路还摇摇晃晃,却要到处走,到处钻,见到东西就扯,见到小洞就抠。
2岁左有,外出走到街上,他不愿总是让妈妈领着走,而要自己跑跑跳跳,时而蹲下捡块小石子当“手榴弹”,时而捡根小树枝当“枪”使。
这是孩子出现独立性的表现。
独立性的出现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
(三)3~4岁从3岁到6岁,是进入小学之前的时期,称为学前期,又因为这是进入幼儿园的时期,又称为幼儿期。
1、3~4岁(1)生活范围扩大幼儿3岁以后,在生活和活动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环境——幼儿园。
从只和亲人接触的小范围,扩大到有更多老师、同伴的新环境。
(2)情绪作用大小班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支配,而不受理智支配。
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儿童的特点,但年龄越小越突出。
小班儿童情绪性强的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
高兴时听话,不高兴时说什么也不听。
如喜欢哪位老师,就特别听那位老师的话。
小班幼儿的情绪很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看见别的孩子都哭了,自己也莫名其妙地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