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师必备的古汉语基础知识
- 格式:doc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24
高中语文最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称谓1.谦称与尊称在古代,自谦称谓通常带有“卑、下、鄙、贱、愚、小”等语素,例如“卑人、下愚、鄙人、贱子、小可”等。
或者是带有这种意思的词语,例如“仆、臣、不肖、不才、不佞”等,表明自己地位卑微,才疏学浅。
不仅称呼自己有谦称,称呼自己的亲属也有谦称。
例如:家”常用作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长的人,例如家父、家母、家兄。
舍”常用作称比自己年幼的亲属,例如XXX、舍妹。
先”常用作称已去世的己方长者,例如先帝、先父、先母。
亡”常用作称同辈的去世者,例如亡妻、亡弟。
尊称称谓是直接向对方表达敬意。
其方法有四种:①称人之字。
例如:“故今具道所以,XXX或XXX也。
”(XXX《答司马谏议书》)“君实”是XXX的字。
②称人以美德之辞、美称词语。
古人多用“君”“子”“公”“先生”等。
③称人以爵位、职衔、身份。
④称人以其近侍、所在。
这类尊称多用于君王、尊者。
常用的词语有“陛下”“阁下”“殿下”“足下”“执事”等。
2.年龄称谓襁褓:未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总角:幼年泛称。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弱冠:男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半百:五十岁。
XXX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耄耋之年:八九十岁。
XXX:一百岁。
3.亲属关系称谓在中国古代的宗法社会中,家族是中心,以血统远近区分嫡庶亲疏的等级制度。
先解释两个概念:六亲:父母妻子兄弟。
九族:有两种解释,一是纵向的,指的是高祖、XXX、祖、父、自己、子、XXX、XXX、玄孙;一是横向的,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古代一人犯罪,常常牵连到亲属也被杀戮,所谓灭三族,指父母兄弟妻子;所谓诛九族,包括从高祖到玄孙的直系亲属,以及旁系亲属中的兄弟、堂兄弟等。
这是封建专制时代惨无人道的刑法。
再看古代的亲属称谓:父亲的父亲是祖父,父亲的母亲是祖母,祖父母的父母是曾祖父和曾祖母,XXX父母的父母是高祖父和高祖母。
高中语文师说的文言知识点高中语文课程中,文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言是指汉语古代的书面语言,主要由汉朝至清朝使用。
文言伴随着我国五千年的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考中,掌握文言是必要的,因此高中语文老师就经常会说一些文言的知识点。
第一个知识点是核心词义。
文言语言结构比较复杂,其中核心词汇的理解至关重要。
核心词汇是文言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词汇,常用于各种文体,比如“之、其、所、以、而、乃、之所以、所谓、宜、必、终、始、若、方、曾、犹、岂、何等”等。
理解这些基本词汇的词义和用法,可以为学生掌握文言的整个语言系统奠定基础。
第二个知识点是文言句式。
文言中的句式迥异于现代汉语。
文言中的句子结构层次分明,从句和主句的掌握也非常重要。
例如,文言中常见的“一……便……”“庶”“焉”等句子结构,都需要学生掌握。
此外,学生应该学会基础的修辞手法,比如典、喻、比、夸、反、双句等,这些修辞手法在白话文中也非常有用。
第三个知识点是文言文体。
文言还需要区分其不同的文体,比如诗歌、骈文、经传、杂记、笔记、小说等。
每种文体有其独特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方式。
因此,学生需要专门地掌握每种文体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第四个知识点是文言用词。
文言用词比现代汉语更为精细、繁复,大量词汇是学生所不熟悉的,比如“夔龙”“玄黄”“炉烟”等。
掌握这些专业词汇的用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文言的词汇韵味和文化内涵,同时也会有助于学生拓宽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个知识点是文言规范。
在高考中,规范的文言写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这包括了关于标点符号、书写顺序、读音等方面的规范。
比如,学生应该知道哪些汉字有“双音”,以及在何种情况下需要使用双音。
此外,学生还应该掌握一定程度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知识。
综上所述,以上列举的知识点仅是文言知识点的基础,对于想要精通文言的学生来说,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练习来掌握更多的知识点。
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老师经常会对学生进行文言的分析和讲解,为学生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高中语文必修古文知识点高中语文必修古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历史、文学等方面的重要表现形式,掌握古文知识点对于理解古代文化、提高文学素养非常重要。
下面将就高中语文必修古文的知识点进行讲解。
一、古文的基本语言特点古文的基本语言特点是指古文独特的词汇、语法等语言特征。
在古文中,词群、句群常组成对称结构,它所表达的意义常常不是字面意义,而是寓意或象征性意义。
古文的语言比较抽象,少有具体词汇,语义晦涩,需要在语法和词汇使用上精益求精,才能使读者顺利理解文本。
二、古文的基本修辞手法古文的修辞手法是指作者在文章中所采用的各种修辞性比喻、典故、象征、借代、对仗、排比、叠句等语言形式手段。
这些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加深表达的意味和内涵。
在学习古文的时候,要注意掌握修辞手法的运用,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含义,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
三、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古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包括一字一句的分析、语段的整体理解、上下文的比较、对词语、意象的联想等。
古文具有深奥性和广泛性,阅读过程需要不断的反复推敲,才能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文化内涵。
阅读过程中还要注意在文本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对重要内容的琢磨、解读和掌握,避免走向歧途和误解。
四、典籍文言文的重要性典籍是中国文化和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中的文言文代表着中国古典文化重要的原素和思想传统,在构建中国文化基础和培养中国式人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学习典籍文言文的重要性在于扩充自己的文化内涵,提高自己文学素养,增强自己中华文化的传承意识和文化自信。
五、古人物林泉高致的意蕴古文中林泉高致的意蕴代表了古代文人士子对自然的亲近、赞美和感悟,是中国文化和文学的重要元素之一。
林泉高致的意蕴包括仕途、人情、自然等方面,这些内容不仅要求我们掌握词汇和语法的正确运用,还要求我们对人生、历史、文化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林泉高致,我们可以在阅读经典文献,如《庄子》、《红楼梦》等著作中,多加体味、思考和探究。
高考语文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在高考语文中,古代汉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掌握好古代汉语的知识点对于提升语文成绩至关重要。
下面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高考语文古代汉语的常见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1、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是指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不同的词。
比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仅指男子的配偶。
再如“卑鄙”,古代表示身份低微、见识短浅,现在则是品德恶劣的意思。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
例如“兵”,可以指兵器(“非兵不利”),也可以指士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还可以指战争(“兵旱相乘”)。
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词性和用法。
常见的有名词作动词(“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名词作状语(“常以身翼蔽沛公”中的“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中的“亡”和“北”,动词用作名词,指逃亡的人、败逃的人)、形容词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中的“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交好)等。
二、虚词虚词一般没有实在意义,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1、而“而”在文言文中用法较为灵活,可表并列(“蟹六跪而二螯”)、承接(“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转折(“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修饰(“吾尝跂而望矣”)等关系。
2、以“以”常见的用法有:用作介词,表凭借(“以勇气闻于诸侯”)、表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作连词,表目的(“作《师说》以贻之”)、表结果(“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等。
3、之“之”的用法多样,可作助词(“辍耕之垄上”中的“之”,动词,去、往)、代词(“人非生而知之者”中的“之”,指知识和道理)、结构助词(“蚓无爪牙之利”中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等。
4、于“于”常作介词,表处所(“战于长勺”)、表对象(“故燕王欲结于君”)、表比较(“苛政猛于虎也”)等。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古文基础知识古文基础知识(一)文言实词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
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
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
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
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
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
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
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
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
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
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
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
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
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
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
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
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1)妇抚儿乳。
古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1. 基本词汇:掌握古汉语的基本词汇,如动词、形容词、名词、副词等。
2. 语法规则:了解古汉语的语法规则,包括词序、主谓宾结构、动宾关系等。
3. 古汉字学习:学习古汉字的读音与意义,熟悉古汉字的常用写法和组合方式。
4. 常见文言文篇章:熟悉课本上常见的古文篇章,能够理解其内容和意义。
5. 句式结构:了解古汉语的常用句式结构,掌握句子的基本构成与变化。
6. 文言文修辞手法:熟悉常见的文言文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
7. 古代文化知识: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掌握古代文人学者的思想和作品。
8. 阅读理解能力:强化阅读古文的能力,能够正确理解古文的意思和脉络。
9. 造句能力:学会运用古汉语的词汇和句式结构,能够灵活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10. 古汉字书写:学习古汉字的正确书写方式,能够准确地写出古文中的汉字。
以上是古汉语基础必学的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有效提高对古汉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古代汉语知识点一、名词解释1、注音材料:包括古代文献中的直音、读若、反切等注音材料。
(1)直音:用同音字注音。
(2)读若:通过比况的方法用读音相近或相同的字注音。
(3)反切: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其基本原理是: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切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
2、声训材料:声训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词去解释词语的一种训诂方法。
声训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语音情况,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古音的参考材料。
3、五音:最早见于《玉篇。
五音声论》。
是按发音部位的不同把声母分为五类,即唇音、舌音、齿音、牙音、喉音。
4、七音:是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出的。
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分出半舌音、半齿音两类,就成了“七音”。
5、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音韵学上依照韵尾的不同,将古韵分为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三类。
(1)阴声韵指无韵尾或以元音作韵尾的韵。
(2)阳声韵指以鼻辅音n/m/g收尾的韵。
(3)入声韵指以塞因p/t/k收尾的韵。
6、叶韵:把古诗中不和谐的地方改成他们认为和谐的读音,这就是“叶韵”,也称“协韵”。
7、读破:也叫“破读”,是古代一种改变字或词的读音以区别不同意义或词性的方法,主要是改变声调,且多数是把原来的非去声字变读为去声字。
8、三平调(下三连):属于平平脚句型——五言的句式为()仄仄仄平平,七言的句式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即诗句的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字。
是写格律诗的大忌。
是决不允许出现的。
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
9、犯孤平:属于仄平脚句型——五言句式为()平平仄仄平,七言句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
孤平指以上两个句式的诗句中除韵脚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声病。
由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变通原则,前面的两种格式容易犯孤平。
10、流水对:同一联中的两句话,从形式看是两句话,但意思并不互相对立,实际上是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
也就是这两句话在理解时应该是如同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
古代汉语基础必学知识点
1.古代汉字:掌握古代汉字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过程,了解古代汉字的
构造原理和基本字形。
2.古代汉语的发音:掌握古代汉语的音韵体系,了解古代汉语的声母、韵母等发音规则。
3.古代汉语的词汇:学习古代汉语的常用词汇和词义,了解古代汉语
的词法特点。
4.古代汉语的语法: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语法结构和句式,了解古代
汉语的六艺、八股等句法体系。
5.古代汉语的文体:学习古代汉语的各种文体,包括骈文、楚辞、诗
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文学风格和特点。
6.古代汉语的修辞:了解古代汉语的修辞方法和手法,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掌握古代汉语的修辞技巧。
7.古代汉语的典籍:熟悉古代汉语的各类典籍,包括《论语》、《史记》、《诗经》等,了解古代汉语的思想和文化。
8.古代汉语的句读:掌握古代汉语的句读方法和节奏,了解古代汉语
的韵律和韵律调式。
9.古代汉语的语言变化:了解古代汉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
变化,掌握古代汉语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10.古代汉语的语用:了解古代汉语的语用学原理和方法,包括语体、语用、语境等,掌握古代汉语的语用特点和应用技巧。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大全1.文言实词一、古今异义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
平时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做题时要细心体察,不要望文生义,以今代古。
二、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是词类活用。
要掌握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数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名词作状语,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三、一词多义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
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掌握词义。
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考生要善于根据相关词句(具体语境)准确理解词义。
四、偏义复词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教材中的偏义复词的数量不多,因此要进行归纳总结。
平时训练要注意积累,考场作答要体察语境,认真比较。
2.文言虚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文言句式一、判断句白话文用动词“是”联系判断句中两部分,而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
文言文表判断的常见句式有:1.用助词“者”和“也”配合表示判断。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夫战,勇气也。
粟者,民之所种。
2.在主谓间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例如: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环滁皆山也。
⑥臣本布衣。
“乃”“则”“即”有“就是”之意。
3.“者”也”都不用,完全凭句意去判断。
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知识点整理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古代历史时期的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
汉语言文学是研究古代汉语言的一门学科,其中包括了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修辞、韵律等方面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古代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点进行整理。
一、古代汉语的词汇1. 词义:古代汉语的词义多为义理丰富,一个词可以有多种不同的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
2. 词性:古代汉语的词性变化较多,一个词可以在不同的语法环境下变化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不同的词性。
二、古代汉语的语法1. 词序:古代汉语的词序比现代汉语更加灵活,可以根据需要来调整词语的顺序。
2. 语法成分:古代汉语的语法成分较为简单,主要包括主语、谓语、宾语等基本成分。
3. 语气:古代汉语的语气较为严谨,常常使用句式、修辞手法等来增强语气的表达。
三、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1. 比喻:古代汉语常常使用比喻来增强表达的效果,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2. 夸张:古代汉语中常常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以强调某种感情或表达某种意义。
3. 对偶:古代汉语中常常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和美感。
四、古代汉语的韵律1. 音节:古代汉语的音节较为简单,一般由一个声母和一个韵母组成。
2. 韵脚:古代汉语的韵脚是指诗词中的韵部,根据字的韵母和声调来进行分类。
3. 韵律:古代汉语的韵律是指诗词中的格律和音韵,通过平仄、押韵等手法来形成韵律美。
五、古代汉语的文学作品1. 诗歌:古代汉语的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以五言、七言为主,通过押韵和格律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2. 散文:古代汉语的散文是以散文的形式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文学作品,常常以散文的方式来叙述故事和抒发感情。
3. 文言文:古代汉语的文言文是指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文学作品,具有古典、严谨的特点,常常用于史书、经典等文学作品中。
通过对古代汉语言文学的整理,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汉语的特点和魅力。
古代汉语的词汇丰富多样,语法灵活多变,修辞手法独特,韵律美妙动人。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古代汉语知识点11.押韵:把两个以上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放在诗句的同一位置上,使声音和谐悦耳。
2.声调:贯穿整个音节的语音的高低升降变化,是整个汉语中不可缺少的成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取决于音高,又叫字调。
3.调值:是声音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也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
4.调类:就是声调的分类,是按照声调的实际读法归纳出来的,调值相同的归为一个调类。
/声调的种类,就是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所建立的类。
5.音变:连音变化,在动态的语言序列中有些音节的结构受前后其他音节的影响而产生的变化,它通常是由前后的音节结构和音素间的相互影响而引起的。
6.轻声:在语音序列中有许多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一个又轻又短的调子,它不是四声之外的第五种声调,而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在物理上表现为音长变短,音强变弱。
7.儿化:后缀“儿”与它前一个音节的韵母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音节,并使这个音节带上卷舌音色的特殊音变现象。
8.口音:软腭和小舌上升时鼻腔闭塞,口腔通畅,这时发出的音在口腔中共鸣,叫做口音。
9.鼻音:软腭和小舌下垂时,口腔成阻,气流只能从鼻腔中呼出,这时发出的音主要在鼻腔中共鸣,叫鼻音。
10.鼻化音:口腔无阻碍,气流同时从口腔和鼻腔中呼出,发出的音在口腔和鼻腔中共鸣,叫鼻化音。
11.声母:音节中语音前头的那部分,大多是音节开头的辅音,有的声母不以辅音开头,元音前头那部分是零,习惯上叫零声母。
/ 韵母: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
12.语音:人类说话是发音器官发出来的表达一定意义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是语言的交际只能得以实现的物质手段,语言必须凭借语音才能表达出来。
13.音质音位:由音素成分构成的音位叫音质音位,又因为音质音位出现在固定的音段上,所以又叫音段音位。
14.音段音位:声调音位主要是由音高特征构成的,音高不是音质,属于非音质音位,因非音质音位不受音段的局限,所以叫非音段音位。
教师文言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和智慧。
对于学生来说,掌握文言文的知识点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一环,作为教师,需要对这些知识点有系统的梳理和清晰的讲解。
以下是对常见文言文知识点的汇总。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基础,具有实际的意义。
1、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是文言文常见的现象。
例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在仅指配偶;“走”古代指跑,现在则是行走的意思。
2、一词多义一个词有多种含义,需要根据语境来理解。
如“故”,可以表示“缘故”“旧的”“所以”等意思。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比如,“项为之强”中的“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4、词类活用词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动词用作名词等。
例如,“沛公军霸上”中“军”名词用作动词,意为驻军。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没有实际的词汇意义,但在表达语气、结构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1、之“之”的用法多样,可以作代词、助词、动词。
作助词时,又有“的”“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等用法。
2、而“而”可表并列、转折、承接、修饰等关系。
如“敏而好学”中表并列,“学而时习之”中表承接。
3、以“以”有“用”“凭借”“因为”“把”等意思。
4、于“于”常见的有“在”“到”“对”“从”等用法。
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者,……也”“……,……也”“……者,……”等。
2、省略句在文言文中,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常常省略。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
4、被动句“为……所……”“见于”等是常见的被动句标志。
四、文言文翻译翻译文言文要遵循“信、达、雅”的原则。
“信”即忠实原文,不随意增减内容;“达”是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雅”则要求译文有文采。
翻译时要注意留、删、补、换、调等方法。
保留人名、地名、官职名等;删除无实义的虚词;补充省略的成分;替换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调整语序。
一、前言众所周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我国古代文学、历史、哲学等领域的重要载体。
而在高中阶段,学习文言文更是学生们扎实古文基础,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部编版高中教材中对文言文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即旨在对部编版高中教材中文言文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对于文言文有更为系统、全面的认识。
二、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1. 文言文的概念文言文,又称古文或古代文学语言,指的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文学语言,主要是指先秦至清初时期的文学作品所采用的语言。
在我国文化史上,文言文一直被奉为国文,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2. 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而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繁体字:古代文言文采用繁体字,与现代简体字有很大区别。
(2)多音字:古文中的很多字有多种不同的读音,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推测。
(3)破词法:古文中常采用破词法,即将一个词分为两部分,以便与韵脚相对应。
3. 文言文的基本句型文言文的基本句型包括主谓宾结构、主谓宾补结构、主谓结构等。
这些句型在文言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古文阅读与理解的基础。
4. 文言文的经典作品部编版高中教材中选取了许多经典的文言文作品,如《左传》、《诗经》、《礼记》等,这些作品均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对于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文言文具有重要意义。
5. 文言文的阅读技巧在学习文言文时,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要善于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善于利用修辞手法进行推测,善于理解古文中的隐喻和象征等。
6. 文言文的语法及修辞特点文言文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有很大差异,例如句子的成分顺序、使用的时态、语气等。
文言文中还有许多独特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在阅读文言文时要了解并运用。
7. 文言文的传承与发展文言文作为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在我国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在当代社会,文言文的传承与发展也备受关注,很多人士致力于文言文的研究与推广,希望能够使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古代汉语知识点总结一、什么是古代汉语:1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的语言。
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古代汉语泛指“五四”以前的汉民族语言,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狭义的古代汉语特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即文言﹙或文言文、古文﹚。
2汉语发展的历史分期:①上古汉语:先秦两汉到魏晋时期。
其书面语是在先秦口语基础上形成的文言。
②中古汉语:南北朝到唐宋时期。
其书面语是在六朝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③近代汉语:元明清时期。
其书面语是以近代北方话为基础的近代白话。
④现代汉语:“五四”以后。
其书面语是在现代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普通话。
2学习古汉语的基本方法:①把握知识体系,突出重点难点;②文选与通论有机结合;③充分利用工具书和现代学习工具;④博学好问、勤于积累、善于总结。
二、古汉语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1汉初到东晋末:偏重于文字、训诂研究,是古代汉语语义研究的重要阶段。
著作有毛亨《诗诂训传》、扬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郑玄《毛诗笺》等。
2南北朝到明末:偏重于韵律及音系研究,是古代汉语语音研究的重要阶段。
著作有沈约《四声谱》、陆法言《切韵》、陈彭年《广韵》、周德清《中原音韵》等。
3清代:古汉语研究全面发展并成就辉煌的阶段。
出现了一大批古文字、音韵、训诂等国学大师及语言学名著。
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王筠《说文句读》、桂馥《说文解字义证》(以上说文四大家)、王念孙《广雅疏证》、王引之《经义述闻》、刘淇《助字辨略》、陈澧《切韵考》、戴震《声韵考》、阮元《经籍纂诂》、章炳麟《国故论衡》、孙怡让《契文举例》、罗振玉《殷文存》等。
三、什么是文字:1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2起源:文字起源于记事图画。
两万多年前的山洞壁画,多具记事性质。
我国云南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是当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誉称为“人类古文化的活化石”。
3三大古老文字:古美索不达尼亚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圣书文字(钉头文字)、甲骨文体系的古汉字。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中常见的知识点高中语文的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掌握一些常见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在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中经常被强调。
本文将对高中语文的文言文中常见的知识点进行介绍。
一、古汉语的基础知识古汉语是文言文的基础,要理解文言文,首先应掌握古汉语的基础知识,包括古汉语的语音、字义、词类和词序等方面。
古汉语的语音系统和现代汉语存在差异,例如古汉语的声调比现代汉语的声调复杂,更具有音韵美感;古汉语的字义也较为复杂,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下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古汉语的词类也比现代汉语复杂,如“同”在文言文中既可以是形容词,又可以是副词,还可以是连词;古汉语的词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如“六一”在文言文中表示“一日之中的第六个时辰”,而现代汉语中的“六一”则表示“六月一日”。
二、典故和典型故事文言文中常出现典故和典型故事,这些故事具有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文化内涵。
例如《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水浒传》中的“英雄岛之战”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对于理解文言文具有重要的帮助。
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要注意积累典故和典型故事的知识。
三、熟语、成语和俗语熟语、成语和俗语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对于理解课文意义和对上下文的推测具有帮助。
例如,“虚左以待”,表示“再三请让”,是一个常用的成语;“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此句常用于表达对真正的忠臣的赞美。
在学习文言文时,要注意注意积累并了解各种熟语、成语和俗语的用法和意义。
四、修辞手法文言文的修辞手法丰富多样,如比喻、典比、夸张、排比、反复、对仗、连言、借代等。
阅读文言文时,要对这些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句子和文章中的意思。
例如,《红楼梦》中的“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这句诗采用了比喻手法,黄色的秋景宛如一串串连续的水波,波上呈现出淡淡的寒烟和浓浓的翠绿,营造出了悠然秋日中的闲适情趣。
高中语文师说的文言知识点高中语文课程的文言部分是所有学生都需要掌握的一部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高中语文师认为了解文言知识点很重要,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作品和传统文化。
1、汉字结构古汉字有很多的组合方式,如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和左中右结构等。
对于学习文言的学生来说,比较重要的是双音节词汉字的构成方式。
古人在字形的设计上十分讲究,字的结构和字意往往联系紧密,甚至有象形和指事字。
例如,“门”字上方的“才”与“门”下方的“木”分别代表门扇和门框。
2、古代用法演变古汉语的语法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区别,例如“乃”“其”“为之”等的用法。
在文言的教学中,教师需要阐述这些用法的特点,以及在句子中的用处和意义。
3、常用句式古代文学常用的句式和词语也需要掌握。
例如,“止矣”表明停止或打住某事的意思。
“垂钓者愿掎角之势以得大鱼”则是一个惯用的成语,表示隐晦说话或用具体事实掩盖真相。
4、典故和历史背景学生需要了解文言中常出现的典故和历史背景,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作品的含义和意义。
例如,学生必须了解《庐山谣》中的历史事件,以及《滕王阁序》中的“旧事重提”背景,才能深刻理解这两篇文言文章的真正含义和内涵。
5、韵律和音律很多文言作品在语言上也体现出了一定的韵律和音律。
学生需要理解这些语言特点,并且要学会在阅读和写作文言文章时恰当地运用这些特点。
例如《庐山谣》所用的韵律十分讲究,每行正、平、仄、抑的音调和韵脚都按照一定的结构要求进行排列。
总之,在学习文言语言方面,学生需要了解古代用法演变、常用的句式和词语,同时还要学习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以及文言作品的韵律和音律。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言语言的博大精深,进而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古汉语基础知识古汉语基础学问一、文言字形(一)古今字上古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代要少得多,一字往往兼有几个义项,等到后来又造出了新字,原字的意义就有所转变。
这样,我们把较早的字叫做“古字”,把较后的字叫做“今字”。
常见的古今字列举:①女—汝①反—返①孰—熟①奉—捧①见—现①受—授①暴—曝①知—智①内—纳①直—值。
(二)异体字异体字是音同义通而写法不同的字。
列举:①泪—涙①崖—崕(三)通假字古人使用文字,有时不用本来该用的那个字,而用另一个字替代。
这种文字使用的替代现象叫“通假”,其中被代替的那个字叫本字,用来代替的字叫借字,也就是通假字。
(1)双声通假借字和本字声母相同的通假字。
列举:①“亡”通“无”①“谬”通“穆”①“责”通“债”。
(2)叠韵通假借字和本字韵母相同的通假字。
列举:①“不”通“否”①“干”通“岸”①“还”通“旋”①“景”通“影”。
(3)同音通假借字和本字的声母、韵母彻低相同的通假字。
列举:①“案”通“按”①“有”通“又”①“蚤”通“早”①“得”通“德”。
(4)形近通假借字和本字因为形近而通假。
列举:①“堕”通“隳”①“被”通“披”①“盖”通“盍”。
二、文言词语(一)实词1.单音词和复音词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复音词为主(主要是双音词),所以不要把文言实词中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另外,还要注重古汉语中同义词(近义词)连用和偏义复词现象。
2.古今异义①词义扩大:原故意义狭小,现在使用范围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如古代“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现为江流通用词。
①词义缩小:原故意义范围较大,现在使用范围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
如“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现代汉语中“丈夫”专指“妻”的配偶。
①词义转移:由原有表示的对象,转为另一对象。
如“币”古义指“礼物”,今义已转移为“钱”的意思。
“走”古义为“跑”,今义是“步行”的意思。
①词义感情颜色变化。
如“爪牙”,古义指“勇士、武将”,现指“帮凶”一类的人。
高中语文古文必备基础知识总结引言古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掌握古文的基础知识对于提高语文水平、理解古代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给你介绍高中语文古文必备的基础知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古文。
本文包括古文基础概念、古汉语的基本特点、古文阅读技巧等内容。
古文基础概念古文的定义古文是指古代汉字书写的文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等,以及汉、魏、晋、唐、宋、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
古文的分类古文可以根据内容、形式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
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史书、经典、文集等;根据形式可以分为诗、韵文、散文等。
在学习古文时,需要针对不同类别的古文采用不同的解读方法和技巧。
古文的特点古文与现代汉语有着一定的差异,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古文使用的汉字有限,字形和用法与现代汉字有所不同;2.古文使用的语法结构较为复杂,采用了一些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见的语法手段;3.古文注重修辞和表达的艺术性,善于使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古汉语的基本特点古汉语的音韵特点古汉语的音韵系统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古文中出现的一些特殊字音、音韵变化等是我们阅读古文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内容。
例如,“宛”字在古代发音为/wǎn/,而现代发音为/wān/。
古汉语的词汇特点古文中的词汇与现代汉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些古代词汇的意义已经发生了变化,需要通过上下文推测其具体含义。
同时,古文中还存在一些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见的词汇,掌握这些词汇对于理解古文内容至关重要。
古汉语的句法特点古文的句法结构较为复杂,部分句子采用了现代汉语中不常见的语法手段。
例如,古文中常使用倒装、并列句等句法结构,需要我们对这些结构进行深入了解,才能准确解读古文的意思。
古文阅读技巧掌握古文字义在阅读古文时,首先要掌握古文中每个字的基本义项。
可以通过查阅古代字典、分析上下文等方式来获取字义,尤其是一些特殊字义。
理解句子结构古文中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理解句子结构对于准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至关重要。
高中语文教师必备的古汉语基础知识高考语文大纲中,没有对学生作语法的要求,但是,无论现代阅读中对于字词句篇的把握还是文言学习中对于实词虚词的理解、特殊句式的把握、句子的理解翻译等等,哪一个知识点的积累、掌握和运用,不需要从语法的高度去理解把握呢?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惟其这样,才能从浩瀚复杂的语言现象中,把握语言规律,真正的学好文言文。
笔者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整理编辑本文的。
本资料供高三语文第一轮文言文复习备课参考。
全文的大纲: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二、汉字的结构三、古书中的用字四、古今词义的异同五、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六、同义词的辨析七、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八、被动意义的表达方式九、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十、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十一、代词十二、副词十三、介词和连词十四、语气词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
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
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
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
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10)《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
这部书汇集了唐宋金元明以来流行于诗词剧曲中的特殊鱼词537个,作者从大量的材料中加以比较推敲,考释语辞的含义和作用。
这部著作是我们阅读和研究古典诗词曲的重要参考书和工具书。
二、汉字的结构1、汉字的结构与“六书”1)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2)象形:象形字的结构特点是依样画葫芦,即许慎所谓“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如日、月、止、目、人、车、行、牛、瓜、眉、虎、高、夕、犬、女等。
3)指事:许慎的定义是“视而可识,察而见意。
”一眼看去就可以认识大体,仔细观察就发现意义所在。
如:上、下、中、亦(腋)、本、末、未、寸、刃、甘等。
4)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字面意思是会合成意,即由若干符号相互构成一种联系来表达某种意义。
如:逐、取、武、及、戒、朝、暮、牧等5)形声: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部分表示意义或字义的属类,叫形符(或意符);另一部分大致地表音,叫声符。
如:江、河、杨、柳等。
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有些词原先没有为它造过专用字,只是从现成的字中选取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后来习惯了,这个字也就归它使用了。
如:莫。
7)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
”即两个字的部首相同、两个字的意义有引申关系。
如:考、老。
8)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的位置:(1)左形右声。
如:松、理、越。
(2)右形左声。
如雕、期、鸿、救。
(3)上形下声。
如茅、空、简。
(4)下形上声。
如基、裳、姿。
(5)外形内声。
如园、闾、街。
(6)内形外声。
如辩、闻、雠。
9)形符和声符位置有反常的情况:如“视、祁、锦、钦、冯、和、蚀”是右形左声,“钊、到”是左形右声,“闷、问”是内形外声,“闺、阁”是外形内声,“孟”是上形下声,“笃、筑、竺”是下形上声。
10)形符和声符不能按自然结构分析:(1)形符偏于一隅:修、倏、腾、滕、裁、栽、颖、颍、佞、疆。
(2)声符偏于一隅:旗、施、徒、徙。
(3)形符藏于声符中间:赢、羸、辩、辨、哀。
(4)声符藏于形符中间:裹、衷、戚。
(5)互相穿插,分合离奇:随、游、赖。
11)省形和省声:有少数形声字,它的形符或声符已经简省,必须补全才能起表意或表声作用。
如:釜,从金省,父声。
雷,从雨,田省声。
12)最早成系统的文字,现在已知的是商代的文字,包括商代金文、甲骨文。
13)文字的演变阶段:(1)古代文字:商--金文、甲骨文。
周金文。
战国西方周秦的“籀文”属大篆文字。
东方六国系统的文字是“古文”。
秦小篆、秦隶。
(2)今文字:汉隶、章草、行书。
魏晋真书(楷书)。
14)隶变:汉字由篆书到隶书的变化叫隶变。
15)隶变对汉字结构的影响:(1)部首形体的变化:如“人”变为“亻”,“心”变为“忄”。
(2)简省或讹变。
如“春”,从艹从日,屯声,(上部讹变)。
“更”,从攴丙声(整体讹变)。
(3)混同,是讹变的后果。
有些原先不相同的偏旁,隶变后就混同了。
如“服”从舟而不从月,“脍”从肉而不从月。
16)本义:汉字在造字之初所代表的词义称为文字的本义。
17)如何探求本义:探求本义,既不能脱离文字形体,也不能脱离文献用例。
若撇开字形,仅从文献用例追溯词义的源头,是无法或难以办到的。
如诛;若仅根据字形而脱离文献语言,探求本义也是不大可能的。
如高。
三、古书中的用字1假借字:凡文献中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伸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
2、假借字的分类:(1)本无其字: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它,这是本无其字的假借。
有两种结果:A某些词既然本无其字,于是它的假借字也就一直归它使用了。
至于假借字是否还同时用于表示本义,有两种情况:a有的假借字自从被它借用以后,它又改头换面以新的面貌来表示本义。
如“莫”本义是昏暮,后假借为否定性无定代词。
自从它被借用后,为本义又造了一个“暮”字。
“莫”的本义反而不为人所知了。
b有些假借字被借用后,它兼有表本义和假借义两种功能,如“汝”本义是水名,假借义为第二人称代词,现本义和假借义同时存在。
B本无其字的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了区别用法,人们为假借义另造新字。
如“辟”,本义是刑法,假借义是避开,为假借义造了后起本字为“避”。
(2)本有其字: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这是本有其字的假借。
有三种情况:A、在某种意义上借字与本字通用。
a本字是规范字,如“早蚤”、“疲罢”、“伸信”前面一个是本字,后面是假借字。
尽管两字通用,在常人心中仍以本字为规范字。
b假借字人们习以为常,把它视同本字。
如“彼匪”。
B、平时用本字,偶尔用同音字、近音字来代替。
如“寤”借为“牾”,即写了别字。
C假借字的使用频率大大超过了本字,以致最后通行的是假借字,本字反而不用或罕用了,如“亡”最初只表示没有或亡失,“无”只表示求雨的舞蹈;从西周金文开始,有无的无既用“亡”,也用“无”;先秦古书中“无”的用例已大大超过了“亡”;到后代,基本上都用“无”字了。
3、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古今字,在前的叫古字,在后的叫今字。
如“莫→暮”。
4、古今字的形体:(1)古字+形符→今字。
如“其→箕”“取→娶”“昏→婚”。
(2)古字改变形符→今字。
如“说→悦”“振→赈”“没→殁”“张→胀”。
(3)古字略加变形→今字。
如“大→太”“闲→间”“陈→阵”。
(4)也有些由通假造成的古今字,形体上可能无关。
如“亡→无”“伯→霸”。
5、古今字形成的原因:(1)古今字假借为其他用途,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
如“正→征”“队→坠”“或→域”。
(2)古字用于表示引申义,又为它的本义造今字。
如“责→债”“益→溢”“景→影”。
(3)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引申义造今字。
如“解→懈”“家→嫁”“支→肢”“道→导”。
(4)古字用于表示本义,又为它的假借义造今字。
如“辟→避”“厌→餍”“与→欤”。
6、古今字与假借字的关系:二者有交叉现象。
古今字立足于时代的不同和用法的分工,假借字则立足于文献中文字所表示的意义跟它的本义是否有关。
7、异体字:(1)狭义的异体字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
(2)广义的异体字除包括狭义异体字外,还包括文献中通用的假借字和古今字。
本教材讨论的是前者。
8、异体字的形体类别:(1)文字结构类型的不同。
如“泪--”“野--”“看--”。
(2)同是会意字,而构成成分不同。
如“明--”“弃”。
(3)同是形声字而成份或位置不同。
如“烟”“歌--”“村--”“岭--”“鞍--”。
(4)隶变不同或文字讹变。
如“春--”“享--”。
(5)为了书写方便而形成的俗字。
如“册”“别--”。
(6)还有一些是古体字。
如“礼--”“无--”。
9、异体字的辨识:(1)同出一源,分化后分工明确。
如“乌”和“於”原先是同一个字,春秋后才逐渐分化为不同形体,二字分工明确,意义不同。
因此它们曾经是异体字,现在却不算了。
(2)虽然通用,但有一个义项不通用。
如“修”和“”是通假关系,而不是异体关系。
10、繁简字:简化字与被简化的繁体字合称为繁简字。
(1)简化字:特指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所颁布的简化字,不一定笔画少就是简体字。
(2)繁体字:特指与简化字相应的繁写楷书字体。